林丰中心校体育工作五年规划

2024-04-15

林丰中心校体育工作五年规划(精选6篇)

篇1:林丰中心校体育工作五年规划

林丰中心校体育工作五年规划

(2006年—20010年)

一、指导思想

在教育体育局的指导下,根据校工作思路和整体安排,以“依法治体,强化管理,狠抓规范,踏实工作”为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民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深化实施体育新课程改革,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受益;关注个体差异及不同需求等先进体育教育理念为依据,为南溪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我校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重点

1、大投资进行器材配备。

2、结合学校班级情况和教学需要,分配新体育教师一名。

3、进一步提高体教师德修养,强化组风建设。

4、抓好常规教学,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形成理论学习、研究的良好氛围。

5、抓好群体活动,活跃校园体育,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认真抓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

6、加强业训学生的五风建设(训练、生活、行为、思想、学习),激励业训学生形成良好习惯,促进训练动机。针对重点,落实好措施,逐步提高校业训水平提高。

7、抓好“二操”合理化、规范化建设和学校体锻达标工作。

8、开展“争先进,做合格体育教师”活动,营造一些知名度高,成绩出色的体育教师。

9、规范学校体育,迎接教体局对我校各类体育工作验收。

三、具体工作任务和措施

1、以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目标,大力推进《纲要》实施进程,明确青少年是实施的重点对象,每年都将以开展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多种形式健身活动订入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中,以保障《纲要》的实施进程。

3、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规范学校体育教学,健全群体活动制度,提高课余训练质量。

A、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按照《中小学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评估验收细则》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正常轨道,促进学校体育的规范化。

B、每年由体育领导小组,针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细则,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评估验收,总结。

3、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切实加强《体质健康》工作的管理,每年举行一次“体质测试运动会”,以单项达标比赛的形式,来扩大学生的参于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普及群体活动,促进学校的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4、努力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积极开展课余训练。

5、提高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强化组织建设,重抓常规教学,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学校体育是全民体育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体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体育教师要积极配合科研处,进行《体育新课程》研究,协调工会进行,组织说课评课活动加强年青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规范,严格执行《体育教学的管理条例》建立好体育教学的课堂常规认真制订好学年、学期、每堂课的教学计划。其次采用相互听课,集体评课的方法,互帮互学,相互促动,相互提高,使全组教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主要途径。认真把握教学环节,学习教材,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进取,挖掘内部潜力。

篇2:林丰中心校体育工作五年规划

一、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1.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工会直接联系和服务职工群众,是工会全部工作的基础,是落实工会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建设,是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投身改革、实现中国梦的迫切需要,是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增强工会组织活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各级工会主动适应企业组织形式、职工队伍结构和劳动关系的变化,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增活力作为重点工作,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中心工会工作与形势任务的要求、党中央的重托和职工群众的期盼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会组建工作与单位快速发展、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特点不相适应;工会会员发展和管理与教职工队伍迅速壮大、内部结构的深刻变化不相适应;工会组织体制、运行机制与中心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不相适应;工会活动的内容方式与职工群众多样化的需求不相适应;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与基层工会所承担的工作职责不相适应;为基层工会提供的指导服务保障与基层工会面临的繁重任务不相适应。

二、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

4.加强我单位工会建设。要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依法推进各类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巩固建会成果,提高建会质量。切实纠正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改制中撤销工会或将工会合并到党群工作部门的现象。

5.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工会干部队伍是基层工会赖以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中心党组织和文体局工会和市总工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依法依规推进基层工会民主选举。按照积极稳妥、确保质量的要求,中心工会主席(副主席)由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

6.加强会员发展和会籍管理工作。加大会员发展力度,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切实做好工会成员发展工作,积极探索运用多种形式,把职工吸引到工会中来、吸引到工会活动中来。会员组织关系随劳动关系流动,完善“源头入会、凭证接转、属地管理”机制,畅通会员组织关系接转渠道。

三、明确基层工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7.教育引导职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职工的道德素养,激发职工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情绪引导,突出做好职

属感和认同感。深化“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中心” 活动长效机制,积极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加快构建服务职工工作体系,按照“会、站、家”一体化的思路,把组建工会、创办职工帮扶服务中心、建设“职工之家”统一起来,着力打造基层服务型工会。大力推行会员普惠制,加大投入、创新方式、完善机制,使全体会员都能享受到工会组织提供的实实在在的服务。

四、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的方法措施

13.坚持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在认真履行基本职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工作基础、不同组织形式的基层工会,提出不同的工作要求。

14.畅通联系渠道。健全完善中心工会向中心党组织和市总工会报告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劳动关系预警、预判、预报和紧急处置机制,发生集体劳动争议时,中心工会主席应第一时间深入职工了解情况并向上级工会报告。建立健全中心工会与行政沟通协商制度。

篇3:基于街区化的体育中心规划初探

1. 问题的提出

1.1 体育中心与城市在空间上存在割裂

目前,国内体育中心的建设往往是以某些重大赛事的举行为契机的。为了满足庞大的用地需求、获得较低的开发成本,并疏导赛时巨大的城市交通压力,选址多在城市新区。这就使其与现有城市中心区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距离,而这种距离往往使以中心区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难以延伸至新区,及形成密切的网络衔接。由此造成了体育中心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割裂,即使具备便利的公共交通,仍容易造成在赛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除了个别大型城市节事活动外,现有城市活动流停滞于新体育中心之外、场所闲置的尴尬局面。

1.2 体育中心缺乏多样化城市功能的协同支持

对新城区体育中心建设的启动,往往由于具有较直接的功能目的性与短暂的时效性,即为非稳定举行的大型赛事服务,因此在建设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周边还难以形成与之相协同的多样化城市功能的集聚。基于这种发展的滞后性,如果在新城区综合发展规划中,疏忽对与体育中心相协同的商业、 办公、文化、休闲及居住等综合功能进行区域整合考虑,就易于陷入先后发展的项目完成各自为政的功能、而缺乏整体协同的无序状况。这将使体育中心容易局限于自身单一的功能性吸引点而缺乏持续、多样的功能性吸引点,难以酝酿出稳定的目的性公共活动。由此,体育中心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其带动新城区发展的所起到的作用将会被大大削弱。

1.3 公共体育设施自身布局的孤立化

当前不少体育中心的规划过于专注于突出作为城市地标的宏伟视觉效果,疏忽了对体育中心布局与未来城市肌理的协调衔接关系的充分考虑。尺度巨大的体育场馆置身于尺度同样宏大的基地空间当中,大片的绿化及仪式性广场往往容易成为围绕着建筑的大尺度隔离空间,使体育设施难以与周边城市公共生活之间形成互动交流的界面,削弱了体育中心区域未来孕育城市生机的潜力。由此,疏离于城市肌理的巨大的体育中心,不但没有成为融合周边各种城市公共活动的连结器,反而将自身从城市环境中孤立出来,丧失了作为城市开放空间本应具有的活力特质。

面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通过以融合城市街区为目的的街区化规划方式,将体育中心打造成与周边城区具有更多样化接口的公共平台,使其对新城区的综合开发能发挥出更到位的引导作用,这是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2. 体育中心街区化的合理性分析

2.1 对街区化的理解

一般认为,城市街区是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的基本组织单元,也是城市活动的基本载体。从构成内容而言,城市街区主要由街道以及街道所围合的街块构成。街道作为界定与联系性因素,承载街区各种公共活动,是发挥街区整体形态与功能效应的主要空间场所,而由街道围合而成的街块作为不同产权地块的集合,承载街区由各种建筑物或设施组成的实体构成与功能组织,是街区物质形态的主体构成因素,发挥组织城市空间网络的主要作用。

由于网络化的空间廊道与公共界面具有较高的渗透性与可达性,街区化的城市区域能更有效的组织出丰富的城市公共活动,从而使其承载的建筑功能实体往往能与城市生活成为相整合的统一体,这正是满足体育中心未来能保持活力需求的天然途径。

2.2 体育中心规划与街区化的契合

从建筑群体的空间组织形态考虑,体育中心的空间布局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模式:1集中式布局; 2分散式布局;3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布局。集中式布局通过更集合的建筑群体形态,更易于突显体育中心的地标景观形象。分散式布局通过分散地块的灵活开发,能减少体育中心超大尺度在建设与运营中对城市整体的不良影响,更易于与城市肌理相衔接。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布局,则兼顾体育中心的形象标志性与后期运营效益性。

街区化布局能通过提供更灵活、开放的城市街区,营造更具多样性与活力的城市空间,这与体育中心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模式所体现的特点与需求是相契合。因此,从综合发展需求的角度考虑,既利用建设体育中心带动整个新城区的加速建设,又兼顾使体育设施在赛后能得到更好的持续利用,对体育中心的规划应趋向于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街区化布局方式,以更好的统一建筑景观营造与持续利用的需求。

在现实中,大型体育中心也往往呈现出一种自我街区化的发展趋向。例如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发展演变就呈现了这种街区化现象。天河体育中心是为承办1987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而兴建的,初期主要建设有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功能比较单一, 使其在建成后初期,每年需靠政府财政拨款维持运作。其后,基于以体为本的多样化的经营理念,陆续增建了棒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保龄球馆、 健身馆等一批体育设施,使原本单一的竞技功能向多样化的城市运动休闲功能发展,而近年来更是通过地下商业空间的拓展,功能更趋复合。

伴随着功能的多样化,天河体育中心沿街地块不断增设运动休闲设施,呈现出街区化现象。一方面使市民能更直接便利的使用这些设施,从而促使体育中心的公共活动能更融入到城市生活网络当中。另一方面,这也使体育中心原本超大尺度的空间不断沿街消解出尺度更小的建筑空间,使位于核心位置的大尺度建筑及广场空间,与周边密织的城市环境之间形成了街区化的过渡空间, 更好地促进了体育中心空间与周边城市肌理的衔接,并减少了体育中心超大尺度空间对城市环境的消极效应,有利于其转化为一个能集聚活力的城市运动公园。

由此可见,大尺度的天河体育中心所呈现的街区化现象,表明了从体育设施赛后运营和有效利用的角度考虑,体育中心与“街区化”布局的结合是具有相当合理性的。

3. 体育中心街区化规划策略

为了更好的优化体育中心与城市区域的衔接结构,本文认为主要可以从用地布局组团化、空间结构网络化、区域功能混合化、建筑景观标志化、体育中心建筑布局街区化的五大要点出发,探讨通过体育中心与周边城市区域的街区化融合,从而发挥体育中心的城市标志性与开发经营可持续性的“双赢”复合效应,以有利于进一步带动新城区的持续性开发。

3.1 用地布局组团化

为了更利于基地开发经营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体育中心的用地布局应采取组团化模式,形成以体育中心主要场馆组团为核心、辐射联系各大功能支撑组团的清晰格局,并以弹性的街区架构适应于不同规模组团的灵活配置。由此,通过整体分散、适度集聚的布局,不同支撑组团联系核心组团布置,使对用地的开发能发挥出组团化发展的弹性与时效性,既有利于其分阶段的持续性发展,又能保持其作为一个发展整体的一体化。

3.2空间结构网络化

以往不少体育中心的规划由于忽视营造能与周边城市环境进行积极交流的公共界面,造成体育中心难以与当前及未来的城区形成更紧密的衔接关系,从而制约了其发挥公共功能以凝聚活力作用的潜力,使体育中心在赛后容易出现活力不足的现象。因此,对体育中心的规划应更趋向于采取多层级、交织的网络化空间组织结构,努力创造融合周边环境特征和空间脉落、具有良好渗透衔接关系的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由此,基于更多样化、开放性的空间网络,更有利于体育中心形成能积极衔接、 可渗透的外部公共空间,以及尺度宜人、富于趣味的内部组团空间,引导公共生活网络的持续形成, 从而通过空间布局有效推动体育中心区域对多元、 融合、开放、凝聚的城市公共场所的营造。

3.3 区域功能混合化

从城市经营的角度出发,对体育中心的规划应积极引入SED(Sports & Entertainment District) 理念,即混合了休闲娱乐、零售餐饮、文化展览、 特色办公等多种设施的城市综合服务区。因此,体育中心规划应基于体育主导产业,配置与之相协同的商业、文化、休闲、商务及居住等多样化城市功能,促使体育中心区域成为一种具有较高混合度的功能区以及功能互动的运营整体,以有效带动新城区的持续发展。

由此,通过发挥核心功能区与协同功能区的互动催化效应与融合效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格局,从而有利于将体育中心打造成既是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及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基点,也是凝聚市民多样化公共活动的生态型运动新城区。

3.4建筑景观标志化

体育中心规划应通过结合街区重要空间节点布局体育中心的标志性建筑群落,塑造与街区结构相融合的整体空间景观系统。首先,以主要体育场馆组群构成体育中心最核心的公共空间,并以体现自身功能特征及地域文化意象的形体,彰显体育中心作为城市重要文化载体的标志性形象,从而突显该区域的个性景观特征。其次,次要场馆及配套服务设施应结合周边街区的空间肌理进行布置,并形成形象鲜明的建筑组群,为区域营造出更多具有对景效应的多向度景观廊道,丰富街道空间景观。

3.5 体育中心建筑布局街区化

为了营造体育中心与外部城市环境积极互动的公共界面,以推动体育中心赛后能更好地运营, 体育中心主要场馆的布局应积极采用街区化模式, 即围绕主体育场标志性核心,尽可能面向周边城市街区沿街道布置场馆,并结合体育本体功能与赛后经营功能,形成标志性形象与商业性使用相统一的穿插建筑形态,避免了体育建筑成为完全封闭孤立的“城市雕塑”,兼顾标志性与效益性。由此,一方面,通过有效增大体育中心的使用界面,为周边社区提供最大化的场馆使用机会,并形成多向街道景观。另一方面,结合面向街区开敞的公共绿地空间,也可提升周边街区的开发价值,从而更好地支持体育场馆的持续运营,实现体育中心与周边社区的协同持续发展。

4. 结语

目前,中国众多城市所建设的体育中心往往被赋予带动城区各方面综合发展,以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生态环境品质的重要使命。因此,对体育中心区如何成为一个更具带动意义的城区融合载体的要求将会日益强烈。本文认识到需要依托优越的区位、 生态和文化条件,对体育中心的街区化布局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多元角色的可变性、区域机能的协同性、城区有机衔接的灵活性、景观环境的多层次性等多维度,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比赛、商业、办公、文化、休闲、娱乐、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心功能区,以使其作为有机融合城区的核心街区, 发挥推动新城区进行可持续的建设的积极功效。

摘要:基于对当前国内新体育中心建设在推动新城区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的分析,从街区融合的城市设计角度,探讨了一种为使新体育中心与城市区域能更好地实现对接和协同发展的街区化规划策略,以期通过将体育中心打造成一个集多种城市公共功能于一体的新区功能中心,发挥其推动新城区进行更持续建设的积极效应。

篇4:林丰中心校体育工作五年规划

2011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并印发《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是《指导意见》颁布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落实《指导意见》的重要举措和内容。

《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了量化指标,“十二五”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平均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期,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0.7%,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促进体育产业各门类统筹发展;优化体育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体育服务业,大力培育体育市场主体;壮大体育消费市场;加快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加快特色体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培育骨干体育企业;推动体育服务贸易发展。以体育劳务、赛事组织、场馆建设、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为重点,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升我国体育服务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推进体育产业基础工作;盘活体育场馆资源;做好体育彩票管理工作。

《规划》也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措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培育体育市场主体;加快体育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加大体育产业投融资支持力度;落实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支持和规范职业体育发展;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加强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和保护;抓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对体育产业工作的领导。

《规划》提出了“三个一批”的发展目标,创建一批充满活力的体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打造一批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

在培育骨干体育企业方面,《规划》明确指出,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体育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体育领域战略投资者,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各类体育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在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方面,“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建立20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3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近几年,国家先后建立了深圳、成都温江、福建晋江、北京龙潭湖、浙江富阳和山东乐陵等6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有效地调动了地方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发挥了体育产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规划》指出要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以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传统体育产业与新兴体育产业的互动结合,拓展体育产业领域,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文化、体育出版、体育传媒、体育创意等相关业态的发展。

在具体举措上,《规划》提出,要加大体育产业投融资支持力度,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要加大财政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通过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或争取其他专项资金,采用贷款贴息、项目补贴、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品、项目和企业给予扶持。

此外,还将鼓励民营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筹措发展资金。鼓励金融机构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积极探索创建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去年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日前,据黄杉股权投资基金董事长陆浩透露,黄杉资本正在发起募集2亿元的专项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将大大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资本化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刘扶民在接受采访时说:“《指导意见》发布之后,体育总局一直在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各方面积极贯彻落实,取得了重要成果。结合产业工作实际,总局积极与有关部委合作,大力推动《指导意见》的细化落实工作。特别是以体育旅游为突破口方面,总局与国家旅游局开展的合作已取得积极进展,两局有望在今年联合出台文件,推动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据刘扶民介绍,自《指导意见》颁布后,在体育总局的积极鼓励下,地方在推动本地区体育产业政策的细化方面已取得一定突破。各地政府高度重视,不少地方还以省(市、区)政府的名义下发实施性文件,对文件进行细化落实,如在扶持资金、税收优惠等方面,切实体现了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的支持。有些地区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和具体规划,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浙江、江苏、河南、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市出台了实施意见。

“今年,适逢‘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将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竞赛表演与健身休闲等产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会。随着《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发布,中国的体育产业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总局将积极探索体育赛事市场运作的新模式及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的运行机制,整合包括无形资产在内的各种体育资源,实现体育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良性循环,”刘扶民道。

体育产业轨迹:从无形到有形

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体育产业目前走过的是一条从无到有的坎坷之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体育产业虽初具规模,但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总量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家指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既是中国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作为低碳经济时代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不仅能为国增光、为民服务,还是“调结构和保增长”的新生力量,或可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的体育产业目前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近几年成长迅猛。据国家体育总局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国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982.89亿元,占当年GDP的0.46%;2007年实现增加值1265.23亿元,占当年GDP的0.49%,增长22.83%;2008年实现增加值1554.97亿元,占当年GDP的0.52%,增长16.05%。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人均GDP达到3000至5000美元时,国民经济中的消费结构将会发生转型,文化体育消费的比重会迅速提升。2010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这个数值更是超过了10000美元。温饱需求得到满足后的13亿消费者对文化休闲产品的需求构成了中国文体产业发展的内在强劲动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全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17万人,实现增加值1555亿元,占当年GDP的0.52%,从2006年至今,体育产业每年的增长幅度均超过了16%。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数据显示,美国体育产业对于美国经济的贡献占到11%,而我国体育产业的贡献则只有0.7%。不过,专家表示,这说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期,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4000亿元,也就意味着至少要比目前的产值翻一倍。

☆无形资产的价值

体育产业是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产品的行业,价值内核是按照市场方式组织的体育活动,因此发展体育产业最根本、最基础、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大项目产业。种类繁多的体育产品带给大众的不仅是欣赏和娱乐,经过精心打造和培育的一系列体育赛事品牌,体现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无论是小小的网球,抑或是篮球还是足球,每年都能给全世界带来可观的产值,拉动相关行业发展,为其带来巨大的利润,这就是体育无形资产的力量。

体育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对大众的吸引力不容小觑。在欧美等一些体育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品牌赛事所带来的收益则更为巨大。2008—2009赛季,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NBA)联盟的收入就达到了32亿美元,除了出售电视转播权和门票,NBA依靠众多明星进行商业表演,开发NBA相关游戏、服装、食品等等,赚钱手段五花八门。

虽然NBA在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上已成为典型案例之一,但它绝不是世界上惟一收益丰厚的职业体育赛事,即使在美国,也还有职业棒球和橄榄球联赛排在它的前面。世界杯足球赛、网球四大满贯赛和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这些在全球颇具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无一不在体育产业中扮演着“聚宝盆”的角色。

目前,我国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也在尝试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体育赛事:北京有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北京国际长跑节等,计划长期举办并重点培育ROC世界车王争霸赛、北京国际马球公开赛、欧亚全明星乒乓球对抗赛等。特别是中国网球公开赛升级后,其地位和影响力极大提升。同时,北京还积极探索将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会展等相关产业相结合,使体育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市通过举办品牌赛事,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 2008年网球大师杯赛,赛事收入为0.96亿元,赛事期间为上海酒店业、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为5.25亿元。上汽集团作为2007—2009年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冠名赞助商,3年来旗下荣威品牌与大师赛品牌全面结合、共同成长,2009年上半年荣威汽车销量达4.5万辆,仅用半年时间就提前完成了全年销售目标。

☆体育必须市场化

中国体育市场的潜力是不可限量的。仅就竞赛表演领域而言,中国的市场约只开发了10%。中国的体育产业是一座尚待开掘的“露天金矿”,其不仅可产出金牌,还能收获“真金白银”。中国体育产业的潜力若要得以最大化开掘,未来必须摆脱“举国体制”的发展模式,打造独立的联赛经营公司,将联赛和俱乐部公司化,让联赛拥有自己的产业链。

虽然目前我国已拥有一定数量颇具特色的品牌赛事,但与国际重量级赛事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就以在中国发展的最好的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CBA)来说,尽管与美国的NBA在竞赛模式上十分相似,但由于品牌建设时间较短,缺乏世界级球星,竞赛水平一般,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极其有限。据统计,CBA的市场开发收入2003—2004赛季为2700万元,到2007—2008赛季增长到1.5亿元,虽然自身进步巨大,但和大洋彼岸的NBA还相差甚远。

相关专家普遍认为,体育产业是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产品的行业,价值核心是按照市场方式组织的体育活动,因此发展体育产业最根本、最基础、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大项目产业。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做大项目产业,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体育推向市场,开办俱乐部、实现职业化。这也是国外发展体育产业的成功经验。

但专家也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适合推向市场。如篮球、乒乓球等群众基础非常好的体育项目,完全可以推向市场,当需要进行国际比赛时,搞一个全国选拔赛,选拔出尖子去打比赛。而一些诸如体操、射击等受众面较小的体育赛事,仍可以延续专业体育的模式。

事实证明,职业化发展较好的体育项目,在竞赛成绩上也会有所提高。如中国网球已经逐渐向职业化靠近,运动员可以出去打职业比赛,成绩也随之提高,涌现了一批像李娜、郑洁这样的国际排名前列的优秀运动员,特别是近期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上的问鼎,更是带来了巨大的网球效益。

企业:需审时度势

《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里提出:在体育产业各个门类中着力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增强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在规划的主要措施里也明确要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支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自主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体育用品世界品牌。鼓励体育服务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

这无疑给国内的体育品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产运动品牌活跃在公众视野之中,从赞助热门体育赛事到邀请国内外知名运动员代言,再到走出国门获取更大的体育资源,国产运动品牌强势崛起,与国际品牌一决高下,无不彰显着国产品牌的强大野心。当然,在国内体育用品业风生水起的背后,也无法掩盖一些误区和隐患:比如各品牌之间的同质化发展,比如盲目扩张、恶性竞价的无序竞争,比如忽视研发、依靠模仿的低层次经营,比如不重内涵、只求噱头的广告策略等众多问题。那么在新的五年里,体育品牌该如何实现飞跃?

有分析称,近几年国内体育市场出现“国进洋退”的现象。国产运动品牌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发力终端,圈地二、三线市场,甚至开始高调进军一线城市,与国际品牌分庭抗礼。对于这种形势,安踏副总裁张涛表示:这几年,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人们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投入的金钱和时间也明显提高,国产品牌在这种利好的形势下强势崛起。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中国体育用品业带来不小的震动,对比国内外运动品牌近两年的业绩表现,确实出现“国进洋退”的趋势。国内消费者日趋成熟的消费观,使得更具价格优势的国产品牌受到市场的追捧。从企业自身来说,价格、销售网络、成本控制三方面的因素成为国产品牌的撒手锏。同时,本土品牌纷纷加大了资本的扩张和品牌线的拓展。金融危机之后,商业成本有所下降,恰好为有实力的体育用品企业提供了逆市扩张的契机。

张涛认为,国际品牌深谙市场运作和消费者的心理,拥有相当大的市场号召力,仍占据着最有潜力、利润最高的消费群。目前,国内大部分品牌的差距,不仅是企业实力,更多的体现在观念以及品牌规划与管理上。近年来全球体育用品的销售中有85%属于品牌产品,而我国大多数运动品牌尚无法积极有效地参与竞争。从营销角度看,对广告过分依赖,没有品牌的核心价值作支撑,不但品牌差异性小、价值低,而且直接造成企业在品牌维护和建设上的高投入。这或许是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在推广中最需要调整的部分。

去年开始,耐克、阿迪达斯不断在中国市场调整战略,推出低价鞋进军二、三线市场,同时,国内一些知名运动品牌也在上调售价,高端品牌与大众品牌的价格差似乎正在缩小。而在三、四线阵营中,地域运动品牌抢占市场份额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对于这种形势,张涛表示,本土运动品牌目前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超高的性价比,未来竞争中,品牌溢价能力将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当前,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品牌的竞争,拥有强势品牌就意味着拥有了高附加值、高利润和高市场占有率。这就需要更专业的划分,挖掘品牌本身更深层次的体育内涵,通过准确的专业品牌定位及强大的体育营销能力,形成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是体育用品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北体大博士生导师易剑东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国际化战略未能很好实现的情况下,不少中国体育用品企业为追求规模扩张,都采取大而全的产品策略,同时不断地扩大销售渠道,以此来占领国内市场。但从目前情况看,国内体育用品消费市场还处于平稳增长阶段,而且国际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并未衰减,因此国产品牌并没有占据明显优势。

易剑东指出了国产品牌的症结所在:国产运动品牌的主要差距在于创新技术、专利、品牌塑造能力的欠缺。国际上体育用品的每次突破性创新几乎都与中国无关,我们很多体育用品企业什么产品都做,大而全的产品种类本身就说明缺乏专利技术和创新技术。而普遍采用明星代言方式推广品牌,则是塑造品牌能力单一的重要体现。

“有远见的体育品牌应该提升在体育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其在文化传播、制度变革中的地位,而不仅仅依靠明星代言,依靠盲目地大规模扩展。体育品牌一方面应该巩固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应寻求现有国际体育品牌的空白点,力争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易剑东强调,中国体育用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符合中国市场和国情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理念创新。要实现产业升级,必须加大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创新企业盈利模式。中国运动品牌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干预和影响国际体育事务,积极参与甚至引领全球体育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

在体育产业中最为成熟的中国体育用品业,必须通过介入和解决中国体育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的方式来助推中国体育的发展。当前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空前扩大,体育用品企业急需在与政府和社团的合作中,创新产品和服务种类,从而满足大众多元化的体育健身娱乐需求。

颜强(体坛周报社副社长):让群众走进体育场

如何更好地激活体育产业?颜强道出了自己的观点:“把体育还给社会。要推动体育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真正的原动力,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广泛需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体育事业在中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整体上说仍然秉持以取得金牌的竞技体育为导向,以精英体育诉求为目标。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体育产业只能舍本逐末。由此诞生出来的一些体育品牌,也都是围绕狭隘的竞技体育,只能集中在几个极其有限的体育传播平台上。因此,体育产业在中国真正的发展,应该取决于整个社会的体育参与程度。当跑步的人更多了,打球的人更多了,看体育赛事和体育电视节目的人更多了,对各种体育产品以及服务的要求更高了的时候,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自然会更大。”

颜强说:“2008年,美国人自豪地宣称体育产业年产值为4410亿美元,相当于挪威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各项体育运动中锻造的体育英雄是这个产业的摇钱树。无孔不入的媒体的疯狂报道是这个产业的催化剂,完善的职业体育运作手段是这个产业能够抵御金融危机的坚固屏障,全民全年的体育疯狂是这一产业最为坚实的基础,要知道,2010年全美国有6000万名青少年参加日常的体育锻炼。如果想让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得更快一点,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换上运动衣,走进体育场,动起来。”

颜强表示:政府作为社会引导主体,应该从这入手,去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只有把体育还给社会、还给人民,才能真正带来体育产业的秩序化,带来体育产业的未来繁荣。

鲍明晓(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与城市建设结合

“体育产业是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总称,它是与国民积极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产业,是典型的生活方式产业。”一直关注着国内外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的鲍明晓教授有着自己的解释:体育产业是需要以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为主营业务,同时对旅游、商业、会展、建筑、通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游戏动漫、网络等产业具有显著拉动和辐射作用的综合产业链。

“规划指出要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以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传统体育产业与新兴体育产业的互动结合,拓展体育产业领域,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文化、体育出版、体育传媒、体育创意等相关业态的发展。充分利用体育运动休闲项目、体育赛事活动、大型体育场馆等体育资源,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创建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区,鼓励各地建设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这项措施对城市建设方面有极大地好处” 鲍明晓如是说。

在城市建设上,首先是增加就业。体育产业是主打健康和娱乐牌的生活型消费服务业。对广大消费者来说,它是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不二选择,对城市政府而言,它是保增长、调结构、促就业、重民生的重要选择。同时,体育产业也是大文化产业、大生活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实际运作中与文艺表演、广电影视、艺术创作、游乐会展等文化娱乐产业的混业经营以及与餐饮、酒店、零售、旅游等生活服务业的配套经营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而这样的产业特征和运作趋势,就使得体育产业在促进社会就业方面表现出强劲的功效。

发展体育产业可以促进城市再生、带动城市转型以及吸引投资和人才。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纽约。该市不仅是闻名遐迩的纽约马拉松赛、美国网球公开赛的举办城市,还是职业棒球大联盟纽约洋基队、NBA纽约尼克斯队的主场,同时,各类健身会所和社区俱乐部遍布全市,其中中央公园更是纽约人运动、休闲、健身的圣地,无论是黎明时分,还是灯火初上,你都可以看到健身人群捷走飞奔的身影。而在洋基主场和麦迪逊广场花园你也会经常看到美国的政坛要人、商贾巨富、知名新贵以及影坛和歌坛的明星们风云际会,畅享欢愉。“试想,在这样一个充满运动激情、体育氛围浓郁的城市生活,人们能不流连忘返吗?”

当下全球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无一不在刻意打造浓郁的城市体育氛围,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以及由他们引致的资本、技术和信息。这说明了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生活方式的打造,对一座城市集聚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提升城市在全球网络中的地位,具有独特的作用。

王奇(中体竞赛管理集团副总裁):体育要打文化牌

“2009年国家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促进了电影、娱乐、演出、出版、广播、电视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成功对体育产业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文艺演出团体相当于体育产业中的俱乐部,文艺商业演出可以认为与体育赛事相对应,文化产业在体育产业里都有相对应的方面。因此,完全可以借鉴文化产业的成功模式来发展体育产业。”王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长期以来,注重体育竞技功能,而轻视体育的服务和娱乐功能的现状,致使体育产业资源高度集中,业外资本进入门槛很高,经营难度过大,仅靠市场化很难维持。对此,此前国家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就曾专门指出: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

“奥运会是‘体育+文化’的成功典范。”王奇说到:“正是看到了体育品牌赛事的巨大商机,目前各地政府依托地理环境与区域优势,纷纷承办各种类型的体育赛事,发展体育休闲旅游,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

王奇举了一个例子:在国内,这种以品牌体育赛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案例中,最有名的应该说是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湖赛从2002年开始,每年7-8月在青海省举行,既是亚洲顶级赛事,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每年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0支左右运动队1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线路设计以碧波浩瀚的青海湖为中心,并向周边地区延伸,沿途自然风光雄奇壮美,旖旎迷人;湖光山色加上金灿灿的油菜花和多姿的青海高原文化几乎成为这项体育赛事的标签,每年都为青海相关产业带来不菲的收入。

篇5:中学体育艺术工作五年发展规划

体育和艺术工作五年发展规划

一、办学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办学特点,以文化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重点,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四有”人才。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学生为目标,以全面贯彻国家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文件为保证,使我校体育卫生以及艺术等方面工作得到健康的发展,发挥学校整体功能,搞好宣传,增加设备、坚持走科研兴校,依法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校的路子。

二、办学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树立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的观念。改革和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争取把我校办成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的优秀学校而努力奋斗。

三、总体目标和任务

总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力争在一年内达标90%,优良率达到30%以上,在五年内达到区级达标优秀学校,认真执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9%,体育考试及格率达到98%,体育活动出勤率达到98%以上,在五年内有一至两名体育或音乐美术教学能手,鼓励

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撰写高质量的教育科研论文。每年举办好学校运动会和小型比赛,争取在参加市级各项比赛中取得名次,同时要努力开展好大课间活动,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方案、有记录。争取使我校体育卫生工作成为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方面的先进学校而努力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发展的整体水平。

具体目标:

1、建立一支有能力、业务强、素质高的音体美教研队伍,学校不断培养他们积极要求进步,鼓励教师业务学习。

2、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认真执行《体育工作条例》作好体育考核,体育合格标准,国家体育锻练标准。

3、在体育教学中,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教师备课时必须遵循体育教学原则,教师在开学前必须提前制订教学计划、单元计划,教师在上课时做到服装整齐,按教案上课。

4、教法:教师必须严格执行教学常规,做到讲解精练,示范准确到位,在教材和器材搭配上力求科学合理,任务制定准确,同时做好保护与帮助,防止伤害事故发生。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学有所得,练有所获。

5、认真抓好大课间活动及体育活动课:每天的课间两操做操时不少于30分钟,体育活动做到有计划,各年级的活动内容、有检查、有组织、有评比、有记录,力争做到规范上档次,出成效,使我校间操课和课外活动,开展轰轰烈烈,有声有色。

6、认真抓好每年的达标训练,并且做好统计,上报学校,迎接上级教育主管的达标验收。每个班级达标率必须达到95%以上。力争各年级达标优良率在原有基础上每年上升1-2个百分点。

7、认真抓好长年业余训练工作,体育教研组要做到有全年训练计划、月训练计划,按计划执行训练工作,年终有训练总结,教师在训练过程中,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努力提高运动成绩,每年在镇举行的各项比赛中力争取得好的名次。

8、学校积极投入资金争取在五年内将操场修理完好,新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校园内地面平整,按上级标准配齐体育器材,以保证教学和训练的完成。

以上是学校认真落实《体育卫生条例》五年总体规划,望全校教师认真执行,认真工作,力争五年内完成上述各项目标和任务。

三、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2007-2008学年度,为实施第一阶段。

任务是:树正气,抓典型,提高认识,分步实施,重点放在课堂教学,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抓达标,抓训练,抓课间,使第一阶段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实施。

第二阶段:2008-2010两个学年度为实施的第二阶段

任务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各项成绩,总结第一阶段成果,改进第一阶段不足,自编一套韵律操。使我校的达标力争创一流,体育活动争创一流,课间操力争创一流,学校特色力争创一流。

第三阶段:2010--2012年度,为巩固提高出成果阶段

任务是:在第三阶段,我校各项体育工作力争在全市创一流,经过五年改革实验,各项体育工作要写出经验总结或论文。

篇6:林丰中心校体育工作五年规划

近五年工作总结暨今后五年工作规划

一、2007-2011年工作总结

五年来,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抓效能促发展,促进了我市房地产业和房产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将近五年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服务改善民生工作成效显著

1.住房保障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了进一步解决,住房保障的普惠度进一步提高(2007年-2010年4月)。

(1)实现了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应保尽保”。五年间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家庭2400户,保障人数达7500人,共计发放廉租住房补贴资金890万元。

(2)政府保障型住房建设力度明显加大。

累计完成廉租房建设810套,40500平方米。在建210套,10050平方米;以其他方式落实廉租房70套。

完成棚户区改造4.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844万元。2.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试点工作,切实造福农村困难群众(2007年-2010年4月)。

五年间经过对农村危旧房调查摸底,对鸿畅李楼村、磨街刘门村等358户危旧房进行改造,现已竣工。另外,李楼村160户正在施工。

(二)以科学构建多层次住房梯级供应和消费体系为导向,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

1.加大中小户型、中低价位限价商品住房供应,妥善解决城市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2.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房地产信息披露制度。五年间共批准商品房预售项目51个,批准预售面积1460826.46㎡,批准预售套数8079套。建立了商品房网上备案制度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网上公示制度,完成商品房网上备案33.06万平方米。

(三)打造房地产交易登记便民、利民新窗口,提高房地产办证质量和效率

以《物权法》施行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服务观念,深入各小区、各乡镇宣传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增强群众办证意识,提高发证率,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房地产交易登记业务,采取创新服务、简化流程、推进交易登记所有业务整合,一体办理等措施,提高了房地产登记的工作效率,房地产交易登记工作更加便民、利民。五年间年共核发产权证26236本,抵押登记6676本,预告登记5808本,房地产交易、产权登记率达到了70%。

(四)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新突破

着力发挥电子审批网络系统的作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通过培训逐步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电子政务人才队伍,提高了为群众办事的能力;配置完善了必要的设备,为构建电子审批系统提供技术支撑,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为广大群众和投资者提供更加便捷、贴心的服务。2009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了“全国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先进单位”的称号,这也是我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县级城市。2011年9月禹州市房地产市场监管系统建设并正式投入运行,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前期工作也已准备就绪,实现了商品房预售管理工作以及网上备案管理的网上办理与审批。建设了我省为数不多的县级专业房地产门户网站:“禹州房产信息网”(),初步实现部分房产管理业务办事进度的网上查询,以及房产管理业务在线预约办理,实现了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实时发布。

(五)规范市区物业管理,全面提升我市物业管理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2007年-2010年4月)

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市区物业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规范城区房屋产权产籍登记地址的通知》、《禹州市住宅小区技防体系建设方案》等多个文件,以政府为主导,街道、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相关管理部门通力配合,规范物业管理,提升物业管理水平,提高物业服务企业服务质量,解决居民生活实际困难和问题。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了90%。

(六)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成立了领导组,明确了要求和责任,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领导、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分阶段、分步骤,合理组织,采取摸底排查,登记造册,对房地产开发、商品房预售、产权产籍管理等多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对无资质开发、建设手续不齐全、违规预售商品房、一房多证、住宅面积缺斤短两、发布虚假广告、虚假房源信息等严重侵害消费者利益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几年来,共查处和纠正各类违规行为800余起,对违法违规行为,不留情面,依法进行整治,促进了我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七)稳定发展房地产市场

一是不断加大房地产市场管理,对房地产开发行为、商品房预售行为、商品房销(预)售合同签订行为等进行了整顿和规范。进一步完善商品房销售合同网上备案登记系统,严格商品房预售管理,从源头上防止一房多卖现象,杜绝商品房交易过程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对商品房预售资金实行监管,保证商品房预售资金用于项目建设,维护预售商品房交易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通过房地产市场整治,使房地产市场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市场秩序明显改善,我市的房地产开发市场也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二是服务市重大项目建设。建立了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分包制,将重点企业逐一进行责任分包,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存在困难,本着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需要提供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的原则,扎扎实实为企业分忧解难。不断简化和创新办事程序。结合企业反映的意见,认真查找差距,提出创新服务的思路、改进服务的招法、简化办事程序的措施。对涉及企业的业务办理开辟“绿色通道”,抽调专人负责,特事特办,实行上门服务,缩短审批时限,简化审批流程,最大限度服务企业。建立了商品房网上备案制度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网上公示制度,完成商品房网上备案33.06万平方米。

(八)租赁市场建设及社会化、网络化服务加速推进,房屋租赁市场普查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一是加强了管理法规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网络、宣传单等多种形式,深入各辖区宣传房屋租赁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整顿规范出租房屋市场的重要意义,针对房屋租赁当事人最为关心的权利和义务、收费标准、法律依据、办事程序等热点问题当面答惑解疑,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二是拓展房屋租赁综合协管体系。与工商部门建立协管工作取得实质进展,协管体系建设上取得了突破。三是全面加强了房屋租赁普查工作。在继续巩固已登记备案的老业户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房屋租赁普查工作。按辖区、按街道将普查任务分解目标、量化到人,并登记在册,逐步建立和完善房屋租赁市场档案。截止目前,共办理租赁合同登记备案共1150宗,面积85428㎡。

(九)发挥职能优势,房地产税征收工作得到强化 成立了房产税征收机构,采取宣传车、宣传单、电视飞播等多种形式开展了房产税宣传工作。在逐户催缴征收的同时,安排部署了房地产税收普查工作,澄清底数,分析影响房地产税收的原因,研究加强房地产税征收的措施,确保房地产税足额征收。将房地产税征收工作与房屋登记工作相结合,在房屋登记中加强房地产契税、房产税、销售不动产税、土地收益金征收把关工作,保证房地产税的应收尽收。

(十)装饰装修行业行为得到有效规范

我中心严格把好装饰装修行业准入关,严格审查程序标准不动摇,严格审查申请文件,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受理或不受理的答复不拖延,对具有资质证书的企业和无资质证而具有营业场地的装饰材料店逐一登记,不定期对无证施工队和不具备办资质证的公司进行排查,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向装饰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宣传行业法律、法规,推介诚信企业,使企业增强自律意识,让广大消费者都知晓情况,加强行业监督、营造和谐、诚信的消费环境。

(十一)成功举办房地产交易展示会

为了集中展示我市住宅建设成就,引导群众理性消费,改善居住环境,活跃我市房地产交易市场,我中心连续成功举办五界房地产交易展示会。有效地为企业和客户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市民进一步全面了解我市房地产业现状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有力的推动了我市房地产等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十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及评选活动,不断丰富中心文化生活,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集体荣誉感,强化干部职工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五年间,我中心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级卫生先进单位、被省建设厅认定为房地产管理先进单位和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单位、河南省装饰装修行业先进管理单位、许昌市残疾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房地产管理先进单位”;2008年11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全国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2009年被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为“河南省房地产管理先进单位”;2011年在建党90周年大合唱比赛中获得许昌地区金奖以及禹州市一等奖。

二、今后五年规划

(一)今后五年房产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省委第九次党代会、许昌市委第六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同步实施,经济增长水平与民生保障能力同步提高”的原则和“保平安、促发展、抓保障、争示范”的指导方针,切实履行在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和我市“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房管服务职责,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突出实干与实效,全面提升执行能力,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市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提供坚强保障。

(二)今后五年主要任务:职能切实转变,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房地产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房屋登记城乡一体化管理明显推进;房地产市场监管工作显著提升;房地产租赁市场管理规范化;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三)一些具体指标

1.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销售行为,严肃查处商品房销售中存在的各种违规行为,有效遏制房地产开发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使我市房地产市场趋于良性发展。

2.全面推行商品房网上预销售备案制度和商品房预销售管理,备案率和管理率达到100%。

3.房地产交易管理率达到85%,房屋产权发证率达到85%。4.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达到80%。

5.转变职能,注重实效,执行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6.房地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

三、实现今后五年目标任务的具体保障措施

(一)规范房地产市场宣传活动,通过电视、报刊不断向群众发布有关房地产的各方面信息,宣传法律、法规和各项服务内容。同时,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不定期开展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对我是房地产市场进行检查和规范。

(二)加大商品住宅管理力度,做好市场监测工作。加大法律法规和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协调和沟通,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做好商品房预售管理的各项配套政策的落实。

(三)建立、健全和完善行政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行政工作效率;健全房地产中介市场服务机制,引导和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合法经营,保护广大房地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借鉴外地以及总结我们自己的成功经验,提高房屋登记率。

(四)通过各种方式加大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和房产税征收的宣传力度,充实和加强队伍的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大同其他职能部门的协调,与各办事处、公安、税务等部门加强沟通与联系,提高登记备案率和房产税征收力度。

(五)不断加强学习教育,改进工作机制,完善房管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素质,切实转变观念,突出服务,务实高效。

(六)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及个人信息化系统建设,推进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数字化进程,实现房产管理业务的在线申请、预约、办理以及个人住房信息在线查询等功能,达到高效便捷的信息化管理。

四、2012年工作重点及措施

(一)2012年工作重点

1.加强村镇房屋登记工作,规范房屋登记管理。2.积极培育房屋租赁市场,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3.综合治理房地产行业经营环境,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4.改进工作方法,加强房产税征收力度。

5.积极推进房地产市场监管及个人住房信息建设工作。6.规范内部管理,强化服务,树房管文明形象。

(二)具体措施

1.结合乡镇特点,充分挖掘潜力,全面推动乡镇房屋登记工作开展。要与乡镇(办)结合,建立乡(镇)、村工作联系点,形成市、乡(镇)、村三级联动管理机制,提高村镇房屋登记发证率。巩固全国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成果,加强对房屋登记审核人员的培训,不断规范房屋登记管理。

2.积极培育房屋租赁市场,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与相关部门配合,开展出租房屋规范整治活动,打击非法租赁行为,规范租赁市场秩序,推动租赁市场发展。在开展与工商部门协管工作的同时,要针对租赁市场的特点,全面开展入户宣传,加强对租赁市场的管理。还要完善各项制度,建立房屋租赁备案微机化管理系统,规范租赁管理工作。

3.综合治理房地产行业经营环境,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房地产企业发展为基本任务,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要改进工作作风,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开展房地产行业经营环境综合治理,切实解决房地产企业的实际困难,增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活力,为全市房地产业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支持、服务和保证房地产业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4.加大宣传力度,明确房产税征收范围和标准,对房产税征管地段名称、涉及税款数额等,分情况、分类别进行登记,建立房产税征管信息档案。与各办事处、公安、税务等部门加强沟通与联系,创新征管模式,改进工作方法,规范征收行为,确保房地产税收应收尽收。对偷逃税款,不服从管理的,要与税务部门搞好配合,予以严厉打击。

5.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房地产市场监管及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的有关工作要求,做好房地产市场监管及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加强商品房网上预售,网上合同备案的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商品房预销售市场。推进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数字化进程,做好禹州房产信息网以及禹州市房产管理政务网的运行维护工作,及时发布各类房地产市场信息,为实现房产管理业务的在线申请、预约、办理以及个人住房信息在线查询等功能,达到高效便捷的信息化管理夯实基础。

6.强化内部管理和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整肃各项办事纪律,针对中心各部门工作实际,下大力气整治“傲气、疲沓、懒散”三种顽症,切实转变作风。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在工作中加大监督检查,对违纪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增强制度的约束力,规范服务行为,树房管新形象。

上一篇:队旗飘飘教案下一篇:社区营销的势与破碎化网络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