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为话题的作文想象

2024-05-18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想象(共7篇)

篇1:以美为话题的作文想象

买鸡的人们夸他实在,他憨厚地一笑。我第一次被这单纯的笑容感动,那是一种对生活的知足与随遇而安,是勤勤恳恳干活的回报。我便在这条必经之路上,经常去看看那人勤劳的身影。

禽流感的袭来像风暴般席卷了所有的家禽和饲养者,使他(它)们一同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

再经此地,那个摊位已是紧闭大门,那块写价钱的木板在风中瑟瑟发抖,敲出凄凉的声响,我不禁为摊主的命运担忧。

依然嘈杂的菜场,没有人注意那一隅。我习惯地一望,看到那里成了卖水产的摊位,店主大声吆喝的叫卖声让这里没有安静的角落了。

突然,一个熟悉的背影再一次抓住了我的视线,是卖鸡的店主。他正将一袋袋米扛到更小的店面去。依然黝黑的脸颊透出生活的艰辛。他没有年轻人值得骄傲的青春,有的只是坚强的意志与体魄;他没有大学生赖以生存的文凭,有的只是对艰辛生活的奋发和努力;他没有富人对生活的奢侈,有的只是对人生的向往和追求。那双被风干的手,粗犷地一抹汗,向洒向泥土的汗水告别。

我伫立在那里。这里辛勤劳动的人们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低微的收入在他们对生活的坚强与乐观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贫穷的人们并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坚毅得如同百年树藤,他们辛劳得如同采蜜蜂蝶。农民,这是一个令有些人不屑一顾的词,而正是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来证明他们是生活的强者,无论环境怎样变迁,为生活的理想而奋斗是他们不变的目标。

不再厌恶这个嘈杂的菜场,我的视线不只容下高楼鳞次栉比的都市,另一个角落即使遵循着与我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它依然伟大,因人而伟大。我感到我的视线变得开阔起来——既然上海是海纳百川的大都市,我们的视线也应容纳为生活拼搏的人们,并为这一美景而感动。

篇2:以美为话题的作文想象

一个旅游团正在这儿旅游,她们刚进去,就立刻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

“哇,好美!”游客们无一不赞叹。是啊,这儿真的很美,你看:一条瀑布在树立的山下“哗哗”的流下来,流在清澈的小溪里,小溪霎时间卷起千朵浪花。滴在人们脸上,啊,凉丝丝的,犹如一阵清凉的风。瀑布边是葱郁的树林,树林把小溪映成了绿色,小溪,便如一块晶莹剔透的翡翠一般了。鱼儿在溪水中穿来穿去,她们,可是这水中的精灵呵!

同这些游客来的还有一位小姑娘,她大概有六,七岁,声音还略带童音。小姑娘身穿白色连衣裙,头上带两个蝴蝶结,两只大眼睛扑闪扑闪的,样子十分可爱。

她挣脱了妈妈的手,独自站在小溪旁。她蹲了下来,看见小溪姐姐在跳呀,笑呀;这时,她有看到一条条小鱼,再追涿,打闹。她顿时感到:大自然是多麽的美妙啊!

忽然,她看到了一个不好的现象:妈妈把喝完的饮料瓶扔到小溪里去了,她仿佛看到,小溪姐姐不笑了,小鱼也不闹了。

小姑娘急忙去找妈妈:“妈妈,您看,您把瓶瓶扔进水里去以后,鱼儿就很难过。”她那一双大眼睛显露出焦急的神色。

“有什麽大不了的,不就是一个瓶子嘛!”她妈妈不屑一顾地说。

“可是,这样会使小鱼难过,您去把瓶瓶捡上来,您去把瓶瓶捡上来嘛!”小姑娘眼里闪出了泪光。

“不用,妈妈要去跟阿姨合影,你在这儿乖乖的哦。”说完,她妈妈转身就走了。

小姑娘听了,就要哭出来了。不过她想,她无论如何也要把瓶子弄出来,于是她便自己去找瓶子了,可是,瓶子在哪儿呢?

小姑娘的眼睛在快速的找着,她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忽然,她眼前一亮:这不是妈妈扔的那个瓶子吗?原来它在小溪下游呢。小姑娘飞快的跑到小溪下游,趴在岸边,用白嫩的小胳膊在水中捞呀捞,最后终于捞到了。

篇3:以美为话题的作文想象

●初读课文, 想象课文描述的景致之美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应该是让学想象到“美景”。《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以优美文字刻画优美景致的杰作, 文字和美丽景致之间需要用学生的“想象”来沟通, 只有启动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才能在初读课文时快速还原出文字所描绘的景致之美。

为了启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这一个环节的教学中, 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任务一:请同学们先读课文, 然后在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写景文字, 并且说明这些文字为什么会让你感觉精彩。

学生带着阅读任务初读课文, 就不会为了读课文而读课文, 而会在读的时候添加上想象力, 通过“想象”, 依次还原出课文所描述的景致之美。

比如我在教学此文的第一个环节, 让学生带着前面布置的“阅读任务”读完了课文之后, 然后开始检查这一环节的“阅读成果”, 学生的发言真是各有精彩———

生1:我很喜欢“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 像我, 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 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 在热带的地方, 日光是永远那么毒, 响亮的天气, 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 在北中国的冬天, 而能有温晴的天气,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段情景描写, 短短几句话, 让人一下子就感觉到了冬天里济南的阳光是那么充足, 那么温暖, 这样的阳光太吸引人了, 真想到济南去享受一下冬天里的“日光浴”。

学生透过想象, 立即被文字所描述的情景所吸引, 阳光之美, 虽未亲历, 却胜似在眼前, 照得人心暖洋洋, 美洋洋。

生2:我非常喜欢这段景致描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大家都看过雪景, 但我们眼中的雪后之景远远不如作者笔下描绘的雪后景致漂亮, 读这段文字, 我似乎感觉到雪后的济南已经不是平凡之地, 而大有“人间仙境”的意味, 真是美妙绝伦, 如梦如幻。

学生透过想象如看到了“人间仙境”, 这样的表述是因为切准了文字“绝美”的脉搏。

在初读课文时, 注意启动学生的想象力, 则会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展现一幅又一幅的美丽景致。依靠想象还原出的“美景”, 课文想让学生不喜欢都难。

●精吟细颂, 感悟课文包含的写作之美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整体美的课文, 还是一篇充满着“细节美”的课文———细节里处处体现着写作的技巧之美。所以在第二个环节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精吟细颂”, 通过更加细致的阅读体验, 感悟课文中的文字技巧之美。通过感悟文字应用的技巧之美, 学生可获得写作方法的启迪, 进一步通过“美文”的感悟而获得驾驭文字的技巧, 使写作能力得以提升。

为了让学生有“精吟细颂”的阅读过程,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要求。

阅读任务二:认真阅读, 画出你觉得结构优美的句子, 或是表达方法独特的字词, 并且说明这样的句子或是字词为什么会让你感觉优美独特。

学生带着新布置下的“阅读任务”开始了“精吟细颂”, 他们在感悟, 在对比, 在斟酌, 一个个优美的句子被画出来, 一个个独特的字词被挑选出来, 对这些句子和字词的评述其实是一个“文学鉴赏”的过程, 等于悄悄增加学生的“文学批评”功力。

比如有的学生在“精吟细颂”结束之后, 给出这样的鉴赏结论:

生3:我在品味文字的时候, 感觉有这样两处字词让我心动。一处是“不忍得”, 另一处是一个“卧”字。“不忍得”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水人格化, 让原来没有生气的水变得有了灵性, 有了生机, 有了情感。“不忍得”还衬托出难能可贵的“水藻之绿”, 让冬天里的境画更富可亲可爱的美丽。作者说山坡上有小村庄用了一个“卧”字, 同样是用了拟人手法将景致人格化, 刻画了山、村、雪的内涵神态, 透射出安和平静的氛围, 这对于“美”来说是一种不着痕迹却深入人心的渲染。

生4:老师, 下面这段文字挺有意思“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为什么这么说呢?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把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表达得更加突出形象, 把小山比作母亲, 温暖慈善, 生动而巧妙体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

学生通过精吟细颂, 把《济南的冬天》中最重要的写作手法“比喻”和“拟人”分别挖掘出来, 假以讨论和交流, 他们便知“比喻”和“拟人”在写作应用上的妙处和益处, 自然会将这种修辞手法潜移于心, 然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施用于文, 从而有效提升作文能力。

●心灵交汇, 领会课文深藏的情怀之美

《济南的冬天》不仅仅是一篇绘景美的课文, 也不仅仅是一篇写作技巧美的课文, 更是一篇饱含情怀美的课文。如果教学只重视了“想象美景”“感悟写法”两个方面, 而忽视了对情怀美的升华, 则是“捡了芝麻丢西瓜”的教学遗憾。

作者老舍是个性情之人, 是个有情怀的作家, 他总是将自己的情怀蕴涵于看似闲适的文字之中, 等着心有灵犀的人与之同感或爱或恨、或悲或凄的情怀。如果教学《济南的冬天》放弃情怀之美的沉淀与升华, 那么教学功力将尽显单薄与不足。

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得有情怀的升华呢?这需要在第三个阅读环节中给学生布置下新任务。

阅读任务三:反复阅读, 将课文的“情感”浸于心中, 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 领会课文中蕴藏着怎样的情怀?

这其实是提供机会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交流, 从而产生主动审美的动机。有学生经过与文本的“心灵交汇”, 领会到了这样的情怀之美: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精雕细琢, 把对济南的一往情深融入笔尖, 溢于言表, 让我感到至真至纯的“乡土之爱”,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伟人邓小平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是政治家, 所以他用直抒胸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而老舍是文学家, 则用细腻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却是同样的感人至深, 因为充满“乡土之爱”情怀, 总会在无意间开启我们的情感闸门。

还有学生从课文中升华出作者的另一种情怀之美:读《济南的冬天》总会被一种娓娓叙谈的真情所感动。比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 像我……”这样的文字尽显语意恳切。再比如“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完全是循循善诱, 不含强加于人的语势。还有“对, 这就是张小水墨画, 也许是唐代的名家画的吧”。似是思索, 又似是猜测, 其实是与读者平等的商讨。通篇文章总是娓娓而语, 情恳辞切, 像是在听一位慈善的老者讲故事, 听着听着, 就被作者的慈与爱打动了。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阅读教学, 《济南的冬天》会给学生带来三个方面的收获:诗化的意境、写作的技巧, 审美的情怀, 此之谓阅读教学的“大收获”。

篇4:“以美为师”的教育改革误区

然而有意思的是,美国报纸上常能看到的不是美国的教育有多好,而是它相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教育而言有多失败,以及美国应该如何以后者为典范进行教育改革。在一篇充满讥讽与调侃的文章里,美国学者、教育家Peter Wood指出,在美国终于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的同时,杜威的当代传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系教授Howard Gardner在中国炙手可热,因为中国人希望采纳美国式的教育理论。他指出,通过这种交换,通过向中国输出这种愚蠢的教育体制,美国也许最终能钳制中国的经济增长,消除给美国带来的威胁。他调侃地说,这可能是美国中央情报局设计的一个伟大阴谋。

Wood的文章发表于一份右翼保守主义杂志,但是,立场温和左倾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Nicholas Kristof也同样发出了“美国应向中国学习,适当压制学生的快乐与自由”的呼吁(但是他同时也认为,中国传统教育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比如就数学教育而言,《纽约时报》的社论指出,曾几何时,美国一些搞数学教育的人认为传统的教育方法太僵化:死记硬背,通过重复做大量习题来学习怎么样去解决数学问题。他们认为这种传统教育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他们主张,学生不应该死记硬背诸如九九表这样的东西;老师不应该强调重复做习题,而是不告诉学生究竟应该怎么做,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教材也应该多样化,由每个学校和老师决定选什么样的教材和教多少东西。但是,这种强调灵活与创造的结果是,美国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基于这个现实,多数数学教育工作者都认为美国的数学教育要改回去。一般来讲,在美国,越来越多关心教育的人认为这种反对死记硬背、反对应试教育、强调灵活和创造力的教育是失败的。

美国教育的经验教训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本文将解释在中小学教育中,为什么“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的美好理念似是而非,而具体的“就近入学”又如何导致潜在的危害性后果,并力图正视传统考试制度的积极意义。

“快乐教育”与“创造性教育”的误区

美国教育比较强调个人的创造性。这种强调创造性的思想渊源可以远溯到西方启蒙传统中的个人主义与平等主义,即作为抽象个体的个人都是平等的,其个人意见都应该得到尊重。而晚近的直接思想渊源则是杜威。当然,这种现实主张到底与这些哲学思想有多大联系,这些哲学家到底是不是持这样的观点,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比如,美国的杜威专家Thomas Alexander就曾表示,杜威在世的话,绝不会支持自认为强调创造性的“新数学”。另外,美国的反智传统和商业传统也对创造性和快乐教育的强调有影响。反智就意味着精英不见得比常人更有见识,所以常人的意见应该得到尊重;商业化的泛滥就意味着学生是付钱的顾客,让顾客快乐是店家应该重视的。不管其思想来源如何,基于对创造性的强调,有些教育者认为我们不应该给小孩子灌输任何东西,而是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但是,创造的定义是对固有模式的克服与反叛。想要创造,必须先有些以往的智慧和经验。如果连固有的模式都没有,又能反叛什么呢?在还没有一个常规的情况下,怎么让一个中小学学生去创造?这种所谓的“创造”,无非是他本性的随意流露。

所以,要让中小学生有厚重的创造性,他们需要先被给予一套固有的模式与系统。小孩天性都是想玩的,是不想去念书的。再灵活快乐的教育,也要有大量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也要有让学生痛苦的地方。为了让他长大后受益,我们不得不逼迫中小学生去学一些东西。这里,学会东西是目的,而让他们快乐的不同教育方式只是手段,后者要服务于前者并在二者冲突中为前者让路。该记该背的东西还是要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死记硬背的是什么。就语文课来讲,要背的东西应该是中西方传统里面最好的东西。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并且,我们只有在对传统的东西了解以后,才能有真正的突破与创造。可我们现在中小学课本里的东西是传统文化里最好的东西吗?让学生死记硬背二三流的东西,培养出来的自然多是二三流的学生。只有用一流的东西才有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中小学是否需要素质教育?

比照美国,中国人常抱怨的另外一个方面是中国只重视应试教育,而不重视素质教育。这种不重视的结果是造就了很多高分低能和高分低德的人才,自杀的和杀人的都有。但是,中国人做这种事的比例真的比美国人高么?即使中国人走极端的比例更高,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教育的缺陷还是生活的压力?并且,中国人的进退失据也许是巨大地区差异和社会本身快速变化的结果。但是这里重要的问题是,学校真是素质教育的有效场所吗?中国的应试教育真的对素质的提高没有作用吗?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学校,因为教育一直落后,校长要把社会实践课砍掉,只教数学和英文。有人抗议说不教学生的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怎么行?校长的回答是,一个学生没有基本的读写能力,不会算算术,在社会上绝对无法生存下来。这些东西是我们学校可以教给他们的。而社交能力是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的。我们连读写、算术还没教会学生,奢谈什么社会实践?

有条件的话,学校当然应该两者都教。但是,如果学校没这个条件怎么办?现实世界不可能有那么理想,我们的财力有限,也不可能依每个学生的需要来给他配备相应的老师。所以,在现实世界里相关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用有限的金钱、时间、人力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用学校培养那些既重要、也能有效培养的东西。

显然,学校能有效地教学生数学语文等基础课程。但是,中小学是培养素质的有效场所吗?人的个性是经过长期熏陶养成的,而熏陶主要是靠常年围绕着他的家庭及其周围人群。我们能指望一个老师通过每周几次的伦理课或德育课对学生个性产生很大影响吗?伦理课不一定能培养道德品质好的学生,因为人的素质不是靠上伦理课学出来的。真的能对学生有影响的是给学生上课的老师群体,他们能否对学生起到好影响,依赖于他们是不是能做学生各项素质发展的楷模,是不是能通过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重视老师的素质。

这不等于说,要让每个老师都是道德典范,或者具备学生所需的所有素质。如果一个老师也许在道德上谈不上是什么典范,但他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找不到更完美老师的情况下,这样的老师对学生也是有益的。所以,学校素质教育主要通过选择老师来实现,上素质课是没什么用的。这并不是说学校不能教育学生素质。但如果学校要为此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把有限的资源花在所谓的素质教育上,效果不一定好,却必然会耽误数学语文这些基础知识教育。这样一来,很难直接教育的东西占了学校有限的资源,非但没有什么直接成果,反而把学校能教育的东西给耽误了。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学生的某些素质对语文、数学教育是很重要的,这些素质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基本纪律。在这个问题上,越是成绩差、资源少的学校就越需要这些方面的素质教育。我们中国采取的办法是镇压,有些无奈或不关心学生的老师干脆就放任自流。这个难题不一定有完美的解决办法。但是,第一,我们至少应该重视这个问题。第二,我们在培养老师时不能只让他们会教专业课,而要同时让他们对少儿心理有个了解,让他们有做“孩子王”的管理、领导才能,让他们能有一套办法帮助学生在他们教的语文数学课上养成一些基本的与学习相关的素质。第三,学校教导处的老师也应有能力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而不是成为只会挥舞着处分去吓人的门神。

警惕“就近入学”的潜在危害性后果

无论“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多么美好,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制度设计上来。以前中国选拨人才的方法主要是考试。对这种方法的一个批评是它只重视考试,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不快乐,还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其解决办法之一,是提倡中小学就近入学。这种入学办法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中国初中实行就近入学的时间还短,其效果可能还不明显。美国的公立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长期实行就近入学。所以,我们不妨以此为参照来想一想它可能会在中国造成什么后果。

同中国小学分片上学一样,美国学生上哪个公立学校取决于他家住在哪个学区(school district)。这个学区的公立学校的财政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区的家庭所交的与教育有关的那部分税款。如果一个学区的家庭总体上相对富足,这个学区的学校就相对有钱。在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社会里,这就导致了这些学校无论从硬件设施、师资质量、师生比例、学生素质上,都比较穷的学区有很大的优势。因为有钱的学校能吸引和留住好老师,雇佣更多的老师;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基础上,一个老师管的学生越少,就越有可能在每个学生身上花更多的精力,其效果就可能越好;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的平均素质也要比穷人家庭高些,他们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精力也可能更多。这样,从小学到高中,富裕学区的学生总体上就得到了比穷学区的学生好得多的教育,其在校科目成绩和大学入学考试成绩都要比穷学区的学生好。

当然,美国大学在选学生时,还常看个人作品、社会活动、推荐信等等。但在这些项目上,富裕的学生总体上可能比穷学生做得更好。比如,他们的家长有能力安排他们参加各项社会活动,他们所在的学校也能雇有经验的老师帮他们选择合适的大学,并教他们如何把自己打扮成这个大学所需要的人。甚至在美国有专门的教人如何准备入学的各种服务。但是,要得到这种服务,家长要花上一大笔钱。相比而言,为糊口而奔波的穷人家自顾不暇,哪里顾得上让孩子参加什么社会活动?其所在学校也不大可能有财力雇有经验的老师来指导学生选择大学。

美国已经步入所谓的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上不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成为一个人在社会里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有没有这个能力会导致不同人群之间的总体经济水平的差别。所以,通过这套教育系统,上一代的收入差别就转变成了下一代的能力差异,并继而转变为收入差别。这就意味着贫富之间只有名义上的可流动性,而实质上贫富差别成了世袭的。在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当代社会,“世袭”是不为人所接受的。但是,美国公共教育系统名义上是允许流动性的,而上一代的财富通过这套系统“洗白”了,洗成了下一代的能力。由于个人能力差别导致了其他不平等听起来是挺正当的,也为人所接受,尤其是相信个人奋斗的美国中产阶级和美国保守主义者。这样,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看着穷人受穷:因为这些穷人少壮不努力,所以老大就该徒伤悲。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美国这个名义上平等的、只以个人能力分高下的社会,实质上蜕化成了以财富划分的世袭等级社会。这个社会甚至比等级社会还糟,因为它自以为是平等的。

美国就近入学所造成的上述后果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以前中国小学也是就近入学,中学也有地域限制。但是,以前中国是个经济上相对平等(或者说是平等的贫穷)的社会。但是,即使在这个相对平等的社会里,城乡差别也是很明显的,而旧有的、地域性的公共教育制度也是维持这种城乡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使城乡差别成了实际上的世袭的等级差别。现在中国的贫富差别越来越大。虽然中国的学校还没有像美国那样依赖于其所在的小区的税收,但是住房的商品化导致了类似的结果。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捆绑”式地开发一片住宅区。通过钱、权关系让好的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搬到他们开发的小区里,或在那个小区设立分校,因此能就近入读该小学的周边房产价格也开始猛涨。这样,这些好的公立小学变相地成为有钱人孩子的学校。在缺乏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成熟体制的现状下,有权的人也往往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或通过权钱交易帮有钱人的孩子上好学校,自己也从中得利。这种权钱交易美国也不是没有,但是其相对完善的制度使得这种交易的程度轻得多。总之,在中国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和不完善的民主法治的条件下,中国小学、初中的就近入学就很可能成为洗钱、洗权的工具,使社会贫富、权力分化世袭化。

考试仍然是个好东西

考察完就近入学的潜在危害性后果,可能有人仍然认为,考试本身不是考察能力的好办法。我们应该全面地考察学生素质。所以,初高中尤其是大学应该取消考试,或除考试之外加强对素质的考核。对此,我们不妨再来看看美国的经验。

美国的大学入学并没有取消考试,而是除考试之外,还要证明自己能力全面,并有好的推荐信,是一个全面发展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才。但有趣的是,美国的精英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基本上也是只用考试来选拔人才。这些精英大学的學生往往是纯白种的美国精英的后代(这里“纯白种”指的是所谓WASP,即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s,白种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注意到犹太人不断渗入进来,这是哈佛大学所不愿见到的。这里面有种族主义的因素,也有政治、经济因素。因为私立大学需要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在美国20世纪早期,政商界的精英多属于WASP,而本身是WASP的人就更可能在这个世界里取得成功。因此,学校招这种出身的学生,让他们在这个学校受教育,之后在商界或政界有了不俗的成绩,他们就会对学校有丰厚的回报。所以,哈佛大学希望限制没有深厚背景的犹太人入学,但他们又不想违背美国平等和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毕竟,让一个差生仅仅因为他出身高贵或是纯种白人就上哈佛,对谁都不是件光彩的事情。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很“天才”的办法:即打着“全面考察学生素质”的旗号,要求学生不但要提交考试成绩,还要在课外活动上表现出色,并得到值得信赖的人的推荐。但他们想做的,其实是通过这种手段把那些刚富足起来的犹太人排除出去。因为这些犹太人家庭即使相对富足,也还没有养成习惯去做纯种白人喜好的活动并达到相当水平,他们也不太可能结识社会上层人士并让他们来给自己的孩子写推荐信。这样,打着全面考察学生素质的旗号,哈佛大学成功地遏制了犹太学生的增长势头。其他常春藤学校也因此争相效仿,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它们“血脉”的纯净。

不过一个有趣的转折是,犹太人还是削尖脑袋钻进了哈佛等名校。为了适应这种教育改革,他们就从中学时开始准备哈佛所要求的各种硬性条件,比如参加“正确”的运动项目等等。到了50年代之后,犹太人还是成了哈佛这样的名校的主导力量之一。近几十年来,与犹太人同样重视教育并也开始富足起来的东亚人(包括中国人),逐渐成了美国精英学校迅速上升的少数群体。

虽然总体上氛围宽松,但是现在的美国家长,尤其是在大城市里亲身体验到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人,对孩子受教育的重视与应试教育下的中国人是有一比的。从幼儿园教育开始,他们就积极地为孩子作准备,上好的幼儿园,让孩子参加“正确的”、意即好大学所看重的各类活动。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孩子素质的发展,而是为了迎合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的需要。但是明显的是,只有中产阶级、甚至是中上产阶级才能真正做好这些准备。这种状况与上述美国式就近入学的制度一起,就导致了好学校总体上被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所占据的局面。

从美国的经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第一,美国学生的轻松与选择上的多元,其部分原因并不是强调应试还是强调素质教育的直接结果,而是美国社会相对富足的经济状况所致。第二,全面考察学生素质听起来很好,但它却有着很阴暗的起源。当然,很多结果光明的东西起源也很阴暗,而高贵的理想反而常常导致可怕的后果。但重要的是,美国全面考察学生素质的起源的确是为了变相维护少数人的利益。在此,我们不得不想想,如果在中国现有的法治条件下,不用相对明确的考试;而用比较模糊的全面素质考察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一个很可能的后果就是那些有权、有钱人的孩子会被“认定”具有优秀的素质,占据了大学里本来属于也许能通过考试“翻身”的穷孩子的位置。在这种直接地以权谋私或以钱谋私的情形之外,相对富裕的家庭也更有资源把他们的孩子打扮得更有“素质”,送进好的初中、高中以至大学。如同不加管制的就近入學一样,考察学生素质就成了变相地考察他们的家庭的权钱背景的工具,就成了帮助有钱有势的家庭洗白他们权钱的工具。

所以,虽然用考试来选拔人才明显是不完美的方法,但问题是我们现有条件下是否有更完美和公平的方法?恐怕是没有的。如果在中国实行所谓全面考察学生的美国式办法,其现实结果很可能是:没有良好经济背景的学生会以更大的比例被淘汰掉,特权和腐败会更泛滥。与之相比,用考试来决定学生去什么学校至少能保证相对的公平。考试让向上奋斗更加可能,社会底层(比如农民)的孩子更有机会通过大学,来改变自己的身份。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当今的考试制度不需要改革,比如在语文、历史等科目上我们考的内容应该是东西方真正的经典,而不是赶时髦或时势造就的东西。一般来讲,我们考试制度需要改革的是考什么和怎么考。考的东西应尽量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而考试的设计也应尽量地反映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应该尽量不让考试退化成一个与其他知识和能力无关的技能(大家可以想想国人是如何迅速地缩减了TOEFL和GRE中真正测试英语能力的成分就明白了)。但是,考试制度的内在缺陷并不意味着现实中有更好的替代方式。避免考试弊端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我们要通过一些办法尽可能保证初级教育的平等,这样使得考试不退化成洗钱、洗权的工具。另外,在考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有更灵活的措施。我们一直都有特长生加分的制度,这个特长生也可以包括那些极度“偏科”但确实在其所偏科目上有前途的学生。但是在现有条件下,以考试为主的制度仍是选拔人才的最好的办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常说考试与一个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无关,但这种说法是很偏颇的。在美国已有学者做过一些研究,其结果支持了高分高能的观点。当然,这些研究都有其局限,社会学家也应当做更多的经验研究。实际上,直观地想象一下,为了考试出色,一个学生就必须克服自己的本能欲望(比如打一天电子游戏而不是做枯燥的数学习题),勤奋工作,为了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并且,他必须具备掌握一套知识体系的能力。这些都是他个人素质中最重要的方面。所以,通过高考,我们在考察了学生对某一套确定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这套知识本身对学生的素质的关系及将来的发展也许不大),我们更考察了这个学生对其将来发展至关重要的素质。我们有时会产生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印象,也许恰恰是因为我们认定高分会高能,所以偶尔出了个高分低能的人就会给我们留下过于深刻的印象,扭曲了我们对分数与能力之间联系的看法。

篇5:以美为话题的作文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

(一)任何一个美丽的瞬间,都含着万千的艰辛考验。

——题记

彩旗飘扬,一个黄色的面庞出现在奥运会的起跑线上。当哨声响彻耳际,顿时尘土飞扬,一个熟悉的身影飞身而上。这一刻,空气停止了它的步伐,所有人都屏息凝气。终于,终点被跨过了,一个奇迹诞生了,整个赛场欢呼雀跃。就是他,刘翔,被永远载入了史册,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课堂上,同学们沉默了,谁也不敢尝试。黑板上的千古难题让同学们绞尽了脑汁,百思不得其解。整个教室鸦雀无声,老师焦急地等待着。不,有一只手坚定地挺立起来,无声地闪烁着光芒。当他流畅地读出了答案,掌声此起彼伏,笼罩着教室。看看自己那被笔磨破了的手,他心满意足。

傲梅固然美丽,可人们却仅仅看到了它那盛放的片刻,在那背后,是数不尽的酸楚。在训练馆中,总能看到一个不变的身影。在刘翔一鸣惊人之前,这里就是他日夜为伴的“家”。走上跑道,地上洒遍了汗珠,就着这些汗珠,成就了瞬间的辉煌。也许,刘翔肩负着太多了。十三亿人的希望,刘翔硬是扛着。于是,他更努力地训练,日夜不歇,哪管它春夏秋冬,哪管它严寒酷暑。要知道,艳美的彩虹,都是在风雨的考验中诞生的。

夜深了,城里一片黑暗,鸟儿陷入了沉沉的梦乡。微弱的灯光下,一个稚嫩的身躯,一本破旧的书,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汗珠溢出了额头,浸湿了衣襟。眼困了,就用清水拍拍;手倦了,就打打精神。一个又一个的夜晚,不变的读书声。要知道,沙漠里的绿洲,都经受过黄沙的吹袭,酷暑的考验。

花儿历经寒冬,绽放了它的光彩;鸟儿跋涉千里,找到了理想的彼岸;溪流不断前行,融入了希望的大海;蒲公英飘向远方,扎根在肥沃的天地??美丽的瞬间,艰辛的背后;辉煌的一次,无数的困难。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

(二)糖水喝多了,便不觉得甜;好日子过的时间长了,也会觉得平淡。

慢慢地,我们总借口生活没有新意而变得没有激情,变得慵懒,甚至麻木。于是我们哀叹,我们怨天尤人。

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平淡中寻找激情,从美丽中获得感动,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并不是山重水复,而是柳暗花明,别有洞天。

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只要我们睁开灵性善感的眼睛,我们将会在处处发现美。美让我们心动,让我们愉悦,让我们快乐而感动,让我们陶醉而欣然。

青草绿树、白云蓝天,鸟语花香,长空飞雁,浩瀚沙漠,无限大海,宽广的天空,坦荡的草原,美丽无处不在;潮涨潮落,云卷云舒,花开花谢,月圆月缺,美丽无处不在。只要有心,就不缺少美丽;不缺美丽,便不缺快乐。生活即美,美即生活。一位哲人说:“如果世间没有美丽,便没有生命;如果人们不能发现美丽,感知美丽,拿生命的意义便失去了大半。”感悟美丽,是生命的需要,是活着的需要,是美丽的需要。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我眼中,佛教徒虽是四大皆空,但他们并不拒绝美丽,相反,她们对美丽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珍惜。因而佛教徒活得轻松,活得

自在,虽物质淡薄清贫,但精神富足多彩。

把感悟美丽当做你人生路上的一门功课,那么你将发现你的生命旅途将是鲜花一路、馨香一路。

人生之路漫漫,其间的挫折失败与落寞在所难免,当心灰意冷时,在痛苦绝望中,于孤独寂寞里,不要徘徊,不要伤感,不要犹豫,不要惆怅。相信,美丽就在你左右,美丽会给你信心、给你勇气、给你希望,给你快乐。

感悟美丽,生活将变得充实;感悟美丽,生命将变得多姿多彩。

感悟美丽,是人生里最亮的一道风景。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

(三)李煜,何许人也?你可能会说一位词人,但他还是一为王国之君。一个名不副实的南唐之主。李煜——后人称为李后主的人,他的一生就是一个遗憾,一个最大的遗憾,但却是一个最美丽的遗憾。

后人曾评价李煜:“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确实,一个亡国之君,有家不能归,有国不能回,每日被囚禁在小院中,以泪洗面。从肉袒出降后,从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那滋味真不好受。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切的欢乐对李煜而言太短暂了,如过眼的云烟。后主的多少恨,应还在梦魂中。单假若李煜没有出生在帝王之家,只是一个平民百姓,一个真真正正的诗人,没有经历过亡国之痛,没有受尽屈辱,他可能就不会给后人留下这么多惊天地,气鬼神的文字了。

篇6:以美为话题的作文

关于以美为话题的作文1

有人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静下心来,带着“发现美”的心境观赏。你会发现,这世界很美,说,生活很美……

瞧,天边的阴云裂开一道口子,通过裂缝,鲜亮的霞光探出手来。周围,朦朦胧胧的,只有霞光如此鲜亮。那一缕霞光好美,好美!草地上,嫩苗儿展开亮绿的一片。柔和的风缓缓吹动着,苗儿摆起裙袂,舞动着。如此优雅的景致,好美,好美!这时,一阵春风吹过,树叶立刻发出“沙沙”的响声。哦,是在欢迎春风吧!风里带来些泥上的气息,混着各种花的香,在空气里酝酿着。虽然看不到,却能真切的感受到,好美,好美!

小河里,河水潺潺地流动,这是大自然发出的音乐。水面波光皱褶着,显露出道道笑容。明丽的阳光在水面跃动舞蹈,忽闪忽闪的。在那阵阵闪烁中会发现,好美,好美!

路边的树上,几只鸟儿叽叽喳喳的叫着,唱着赞颂春天的歌。发现自己的心情也越发欢快了,这景象好美,好美!

静静的观赏着世界,偶然发现一切都好美!我明白了,只要忘记忧愁,忘记不幸,抱着“发现美”的态度感悟生活,你会发现,这世界很美,很美……

关于以美为话题的作文2

生活并不缺乏美,只要我们细心,美无处不在。

人们在生活中总是抱怨幸福感太少,发生在身边的美好事物太少,幸运总是不能倦顾自己。什么是幸福感?什么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太少?什么是幸运?“不是生活中缺少美,是生活中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应该用一颗宁静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群年轻人在大街上的电线杆上和小区的楼道墙壁上到处贴着一些小广告,五颜六色的广告纸满天飞好像天女散花一样。应着日落余辉,这时一位头发苍白的老太太手里拿着小铁铲跟在这群人后面。一张一张轻轻的铲下那些小小广告纸。多么美好的瞬间!多么美好的时刻。

你看,在那老师办公室的窗台下,老师还在辛勤的批改作业,老师您的家人,亲人还在等着您回去吃饭呢!那一瓶又一瓶用尽的墨水瓶!那一支又一支写坏的红笔,不知这些年您用尽多少墨水用坏多少支笔!老师您辛苦了!费心了!啊!多么好的老师,多么感人的情景呀!

什么是生活中的美!这就是生活中的美!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小事。

关于以美为话题的作文3

中国湖南旅游节明天就要撩开那神秘的面纱。最让我们期待的莫过于开幕式十万人同唱《浏阳河》的活动,很多人期待看到那种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而我则更期盼看到的是一种规则之美。

何为规则之美?十万人同唱《浏阳河》,举手投足一致、歌声整齐是为规则之美;十万人自觉遵守秩序,整整齐齐、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是为规则之美;市区街道车水马龙但秩序井然是为规则之美;各行各业遵守职业道德,市民人人遵守公民道德和治安秩序,举止文明,热情好客更堪称为规则之美。

美丽的山水景致来源于自然,征服的是人们的感官;规则之美,则来自于人的内心,来源于整体,征服的是人们的心灵。

衷心地期盼浏阳人体现出规则之美,展示出良好的整体素质,给海内外宾客留下一种难以忘怀的美好印象。

关于以美为话题的作文4

风景的美、花朵的美、彩虹的美,这些是看得到的美,但美并不只是一种具体上的美,只要换个角度换个想法,美也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等着你去发觉。

在上完托管班回家的路上,都会经过一家叫做“生活美”的小吃店,每一次经过时,我的老板都会说:“小伙子,今天怎么又没精神啊!我的老板请你喝杯咖啡,要不要?”我心想我的老板要请客当然好,但我的老板又说:“啊!小孩子不能喝咖啡,还是长大以后再来吧!”,虽然常常听到一样的话但我的心就像喝了咖啡一般,让我有了活力,有了精神,这就是人情中的美。

知名品牌法兰瓷,把瓷具变成一种美的艺术品,法兰瓷的每一个系列,就像瓷中有画一样,每一个瓷具,都是用手工制作的,经过工匠巧思的设计和在高温的环境下,工匠用一滴滴斗大的汗水所制成的作品,而这就是辛苦和艺术的美。

美是无所不在的,心中有美,气氛就美,处处都美,这世界有美才精采,人情中的美、辛苦的美,但也有的美是不需要金钱就可以买来的,那就是大自然的美。

美在心中或任何地方等着我们去发现,心动不如行动。来!我们一起去寻找美吧!

关于以美为话题的作文5

美,在我心中,不是只有华丽的外表,不是只有靓丽的衣服,不是只有粉艳的装扮,而是拥有一颗充满善良的心。

拾起地上果皮纸屑的人是漂亮的,帮助老奶奶过马路的人是漂亮的,扶起跌倒在地的老爷爷的人是漂亮的,送迷路的小弟弟回家的人是漂亮的,为灾区人民捐款、献血、献爱心的人是漂亮的,为别人着想的人是漂亮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漂亮的……

当然,感动也是一种美。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你会发现感动丘处不在,凶为我们每天都被许多平凡的事感动着,千万不可对值得感动的人和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感动是什么?它是沁人心脾的甘泉,使人的内心变得澄澈而明亮;它是吹人欲醉的春风,使人的内心变得纯洁而广阔;它是浩瀚夜空的`繁星,使人的内心变得深邃而广阔:它是冬日里的暖阳,使人的内心变得温暖如春……

在茫茫的时空中,人只是无足轻重的微生物,送}乜感动,是一件漂亮的事,接受感动,是一件幸福的事。

美是善良,美是感动!

关于以美为话题的作文6

人们认为衣着美,长相美,才是真的美,可是,我心中的美不在于衣着、长相,而在于心灵。

有一天,我刚刚起床,就听到:“擦鞋了,擦鞋了……”的喊声。我到门口穿鞋时一看:“哎呀,这还是我的鞋吗?怎么这么脏?”经过鉴定,这双脏鞋确实是我的,正巧,今天有擦皮鞋的,我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去擦皮鞋了。”妈妈答应了。但是,《蜡笔小新》正在播放,我又看迷了,妈妈提醒了我,我才回过神来。

我下楼去了,出了门发现擦皮鞋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奶奶,只见她头发花白,乱蓬蓬的,衣服也又肥又大,脏兮兮的。老奶奶见我望着她,便说:“孩子,要擦鞋吗?”我说:“要擦,可是,鞋这么脏,能擦吗?”老奶奶回答到:“脏,所以才要擦呀。”说完,便让我坐了下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鞋套上,又拿毛巾擦,接着把鞋油摄在鞋上,拿起两把刷子,给鞋来了个双面夹击,脏污终于被打败了,原形毕露,鞋子终于被刷干净了。可是老奶奶的手和衣服被鞋油染的更黑了,我随时扔了两元钱,然后急忙回家,看《蜡笔小新》的电视剧。只见老奶奶跑来说:“孩子,你多给了我一元钱。”听了老奶奶的这句话,我的泪水溢满了眼眶。

现在,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关于以美为话题的作文7

大自然,是所有生灵生存的地方,里面有许许多多人们发现不了的东西,如微生物、及其它自然现象。

我原以为大自然只有值得探讨科学的范围,但是,在10岁那年,一件感人肺腑的事动摇了我这个顽固的想法。也感染了我一生。

那是一个很早很早的清晨,我睁开了惺忪的眼睛,然而映入我眼帘的竟然是——一只大的黑蜘蛛!“啊——啊——啊!”我不由大叫起来,妈妈赶紧冲了进来,问:“怎么了?”我说:“蜘蛛!”妈妈捞起个家伙就把它的腿打断。

吃完饭后,我回到屋中,看见那只被妈妈打“死”的蜘蛛用它的腹部缓缓前行,我不再恐惧,跟着它走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那只蜘蛛来到一个蛛网上,当时我便恨它在我家织网,不讲卫生,但我迷迷糊糊地看到一个小小的黑东西,走进一看,才知那是只小蜘蛛。

我不知大蜘蛛要干什么,只见它用最后的力气织了半张网,我乡它是不是累了,后来才知道——它死了。

我发现了美,正如罗丹所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从此,我的眼睛装下了这些小东西。

也在这时,我不再讨厌它们,因为它们用拥有了人间最美的爱——母爱。

关于以美为话题的作文8

在门前,我停下了脚步。先把右脚跨出了门槛,又小心翼翼的把左脚跨出了门槛……

“放假了!”当这个消息又在我的脑中浮现时,我情不自禁的又笑出了声。啊,怎么感觉今天的空气是这么清新,令人神清气爽;今天的太阳是那么灿烂,令人舒服极了;今天的云朵是那么洁白,令人感觉近在咫尺……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无比舒畅,观察起了身边的景色。

这,是一条绿荫小道。灿烂的阳光被树叶撕扯成一段段,只留下些许斑驳阳光,时不时温暖人们的身心。

这,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虽家境贫寒,但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我轻轻地走过去,用五角钱买下了她的一张报纸,虽然只是区区五角钱,但它代表的是我的爱心。

这,是几位长发飘飘的美女。但她们的美,仅仅停留在表面。瓜子皮撒落一地,却不以为然,依旧谈笑风生。

其实,还有很多人:满脸堆笑的书报亭阿姨;严肃认真的公交司机叔叔;遵守交通的低年级小妹妹……

篇7:以美为话题的作文

在一家国际性的幼稚园,有着许许多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他们虽然语言不通,但也有一定的感情。可是,不幸的一天降临了,是它打乱孩子们常规的生活。

在某一年夏季的一天,正当孩子们玩得开心时,一个小女孩儿突然晕倒了,幼稚园的老师赶快通知医生,检直小女孩儿怎么了,结果是这个来自日本的小女孩儿有先天性白血病,需要输血。可是。又没有现成的,只有看幼稚园里的孩子们谁愿意献血了,由于医生是日本来的,和孩子们交流有一定的困难,只能用手语了,日本医生用手语表示“谁愿惫为这个日本女孩儿愉血”之后,并没有孩子举手,问过第二次后,还是无人回应,当问完第三次后,有一只稚嫩的小手从人群中伸了出来,像是出现了一艘的希望。之后,日本医生把这个来自美国的小男孩儿叫了出来,“拉”到了医院。

到了医院,泞先映入男孩儿眼帘的是躺在急诊室病床上的日本女孩儿,男孩儿到了输血室,针刚抽入男孩儿胳膊,他哭了。日本医生用手语问他怎么了,是不是很疼,男孩儿只是“痛苦”地摇了摇头,护士又一次插入针管,男孩儿还是在轻声地抽明,为了救女孩儿,护士只好硬着头皮将针插进男孩儿的胳膊里,将鲜红而又似乎“放着光芒”的血液抽了出来,不一会儿,美国医生赶来了,问这个男孩儿到底怎么了,男孩儿回答说:“我怕抽血会死掉,”美国医生又接着问:“那你为什么还肯为她输血?”男孩儿天真地说道:“因为我们是朋友!”

上一篇:区委副书记在全区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下一篇: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