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应彩云文章有感

2024-04-28

读应彩云文章有感(精选4篇)

篇1:读应彩云文章有感

读应彩云文章有感

满天星幼儿园 曹昱

2011.11 《让孩子爱上阅读》

——在分享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较多的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而不是跟随教师的思路然孩子被动快乐!

《开学了》

——新小班的老师幼儿对来说师对“社会”的第一印象,作为新小班的教师应该让孩子们感受“社会”的来快乐而不该是随社会的恐惧!

篇2:读应彩云文章有感

王晶

应彩云老师在《一切“尽在不言中”》这篇文章中提到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常规组织和行为纠正,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肢体语言不露声色地给予暗示,让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一点给我了一些启发,在我平时的集体教学活动中,遇到走神、开小差、需要提醒才能回到活动中的幼儿,我总是会停下正在进行的活动而去顾及计划外的教育。其实我也发现,每当这个时候,所有的幼儿都会被打扰,但是我没有想到什么办法的时候,从应彩云老师的文章中得到了解决的办法。但是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刚读完这篇文章以后,我就进行了尝试。

一次语言活动时,我正在将儿歌的内容朗诵给幼儿听,我发现小宇将自己的小椅子一翘一翘的,发出“嗒嗒嗒”的响声,这次我没有停下朗诵儿歌去制止他翘椅子的行为,我走到他的座位前,将他的小椅子平稳的放在地上,他盯着我看,似乎在等我说什么,我不准备停下教学活动,便没有说什么,他停止翘椅子后,我又走回前面去。

过了一会儿,小宇又开始翘椅子了,这一次我找到了他的小眼睛,看了他一眼,并慢慢地向他走去,这一次我发现我还没有走到他身边他就已经停下翘椅子的行为,我对他点点头,以示肯定。在这个集体教学活动结束之前,小宇还动了两次,我都找到他的小眼睛来提醒他,他一下子就明白了,并能停止翘椅子的行为。

幼儿在常规的培养方面很重要,当他们在活动中“常规”出现问题时,能够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在不影响其他专注的幼儿的情况下,就能达到教师的目标。在这次活动中,“尽在不言中”的方法没用几次就已经颇见成效,但是这次教学活动种小宇已经看懂我的提醒,但是并不代表他已经记住再也不会翘椅子了。因此,与孩子建立“一切尽在不言中”需要通过一段较长的时间,与幼儿建立默契。

在活动中,因为我没有停下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去制止小宇的行为,其他专注于上课幼儿也没有被迫“集体走神”,使得这次语言活动的效果较以前要好的多。孩

篇3:读应彩云文章有感

朱纯深先生 ( 2004) 在《巴别塔》上发表了题为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or Chinese - related Translation Studies: Defining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的文章, 他认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是一种误区, “中文翻译研究”这一定义更适合翻译研究的发展。它含义广泛, 涵盖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其他国家中讲中文的一些地区。在文章中, 他还指出中国国内翻译方面的研究论文很多, 但在国际舞台上却很少能看到中国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这些对中国翻译研究者启示很大。

二、中文翻译研究的定义问题

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 中国译学界就翻译研究的定义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主流意见主张建立“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或“中国翻译学”, 他们认为中国特色翻译研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翻译研究。谭载喜等主张建立“翻译学”, 反对过分强调民族特色。朱纯深 ( 2004) 将“中文翻译研究”看做开放的体系, 主张构建“中文翻译研究”。“中国翻译研究”和“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这两个定义强调“中国和中国特色”, 将其与“世界翻译研究”割裂开来, 不利于“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 使其在世界翻译舞台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中文翻译研究”这一定义既没有否认中文翻译有自身的特点, 又扩大了中文翻译研究的地域范围, 有利于我国与这些地区之间的中文翻译研究之间的交流, 有利于我国翻译研究的发展。

三、中文翻译研究与西方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问题

无论是中文翻译研究还是西方翻译研究都同属于世界翻译研究。两者研究的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可以相互借鉴学习。 ( 1) 翻译策略。斯坦纳 ( 1998) 认为在20 世纪50 年代之前, 翻译理论被牢牢束缚在直译、意译与忠实这一无果的争论之中。中国也不例外。早在古代佛经翻译之时, 我国就已存在“文质之争”之争。民国时期, 直译意译翻译策略之争更为激烈。 ( 2) 翻译标准。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 ( Tytler) ( 1797) 提出翻译的三原则: 译文应该原文的思想一致, 译文风格和类型应该与原文一致, 译文应该与原文同样流畅。我国翻译家严复 ( 1896) 提出“译事三难: 信、达、雅”。两者有相似之处。 ( 3) 翻译中的客体与主体。西方翻译研究自施莱尔马赫之后, 从过分关注微观文本这一客体, 渐渐开始关主体: 作者、读者等。奈达 ( 1964) 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即功能对等: “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跟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对等”, 关注译文读者的反映。80 年代之前, 中国翻译研究只关注文本翻译策略、标准等微观领域, 强调忠实原文和翻译实践规律的归纳。80 年代后研究者渐渐意识到中国翻译研究应该面向世界, 应与世界翻译研究接轨, 开始重视翻译主体、意识形态领域等对翻译的影响。 ( 4) 翻译的流派。20 世纪西方翻译研究事业创立了众多的学派: 翻译研究学派、翻译科学派、文化学派、操纵学派等等。 ( 5) 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西方存在应用翻译研究和纯翻译理论研究两种翻译研究方法, 而我国翻译研究通常是应用翻译研究,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纯翻译理论研究。

四、翻译论文撰写所使用得语言问题

朱纯深指出中国国内翻译方面的研究很多, 但在国际舞台上却很少能看到中国翻译研究的成果。根据许均、穆雷 ( 2009) 的统计数据, 我们发现中国30 年 ( 1978 - 2007) 内共发表了8390 篇翻译方面的论文。翻译方面的论文虽然很多, 但大多是中文撰写发表在国内的刊物上。要让世界翻译研究了解中文翻译研究, 让其听见中文翻译研究的声音, 研究者应多用英文来撰写翻译研究论文并将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

五、结语

中文翻译理论研究与西方理论研究有共性又有个性, 同属于世界翻译理论研究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理论研究中合理的部分, 结合中文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特点, 构建中文翻译理论研究体系。中文翻译研究应涵盖所有的与中文翻译相关的研究, 应包括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我们要用宏观的角度看中文翻译研究, 使之不断的发展, 立足于世界翻译研究舞台。

摘要:关于中国翻译研究的定义问题, 译学界颇有争议。朱纯深先生主张将中国翻译研究定义为中文翻译研究。他指出中国国内翻译方面的研究论文很多, 但在国际舞台上却很少能看到中国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他的文章给中国翻译研究者们以深刻的启示。本文通过中文翻译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论证了“中文翻译研究”这一定义体现了与世界翻译研究接轨的思想, 有利于中文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中文翻译研究,世界翻译研究,部分与整体

参考文献

[1]N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 1964.

[2]Steiner, G.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3]Zhu Chunshe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or Chinese-related translation studies:Defining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J].Babel, 2004 (4) :332-345.

[4]许均, 穆雷.中国翻译三十年 (1978-2007) [J].外国语, 2009 (1) :77-96.

篇4:如何指导初中生写出有感情的文章

一、让学生多读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培养学生写有感情的文章并非可一日而成的,这需要教师指引学生慢慢地进行积累,多去体会和阅读有真实感情的文章,让学生先去看一些别人是怎样用文字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情的,让学生先去借鉴,然后再慢慢去尝试写作,最后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在学生阅读有感情的文章的同时,教师也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多与学生交流,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乐于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情表达出来与我们分享。在教师掌握了学生的真实想法之后,那么教师就可以多去花一些时间慢慢地引导学生动笔,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然后再去结合自己曾经阅读过的文章学到的写作手法带入自己的文章,那么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一定不会死板、空洞了。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成为一个有心人

带有感情的文章一定来源于生活中,每个人与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环境,但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那么就观察生活的仔细与否来说,我们可以将人分为生活中有心的人和无心的人两大类。写有感情的文章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有有了真实的感情才有在文章中表达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比如,在写到有关秋天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去给学生布置一些课下观察的作业。让学生课间活动时或者放学之后观察身边的景和物,比一比与春天有什么区别,现在又有了什么樣的变化等。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亲自带着学生一块去看一看秋天的样子,体会一下秋天的美,感叹一下大自然的神奇之处。然后回到课堂上面可以让学生共同去讨论一下,各自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和真实的感受。当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了,那么真实的体现在文章上面也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上一篇:红丝带预防艾滋病演讲比赛主持串词下一篇:EDA实验报告(四位全加器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