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文章

2024-04-14

哲理文章(精选11篇)

篇1:哲理文章

关于爱情的文章爱情哲理文章,编织爱情的傻气 作者:admin 点击:185次

她为他编织过一条围巾,说起来已经是七年前的事了。

那时候,他们相爱。同一个学校隔壁班的长发女生,曾经是他的最爱。他们的爱情缠绵热烈,谁都羡慕他们行走时一直牵着的两只手。

她为他编织过一条围巾,点灯熬夜,一针一线笨拙地把情感也编织了进去。那个时候,几乎每个拥有爱情的人,脖子上都会戴着一条简单却充满情意的围巾,没有人会笑话它的简朴,也没有人会挑剔它的款式。因为,那是爱情。七年中他们分手过,接着又复合,而后一直在一起。中间走过的坎坷,难以言说。

七年后,他们都已经成熟。他坐到了一间贸易商行副总的位子上,每天西装笔挺的样子。

她为了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生活和事业,随他一起来到了这座陌生的城市。这座城市好熙攘,通透的空气里看不到自由飞翔的鸟儿,她每天都在大厦21层那间透明的玻璃窗前看蓝天。属于她的天空,她已经找不到。

他经常夜归,身上有着浓烈的香水味道,她不是闻不到。只是,倘若开始势必会决裂,可是她已经27岁,不再有承担破碎的勇气。很多夜里,她一个人在黑暗里等待,哭泣,回忆。

那一年,他曾经为给她买一张她喜爱歌星的演唱会门票,彻夜排队,花掉半年的积蓄。

那一年,他每天为了能够和她多呆一会儿,可以冰天雪地里呵着冻红的双手,站在热闹的女生宿舍楼门口。

那一年,他为了给她买她爱吃的桂花糕,跑到几公里外的一家小店铺,然后捧着回来,眼睛里闪烁的满是关切的爱……

可是,这一切都去了哪里?

她一决定,就不许自己后悔了。她曾经因为这些感动而觉得青葱岁月格外美好,并暗诺自己将会永远陪伴他。但没有想到,不过是几年的时间,那些本以为会持续一辈子的感动,就在那些支离破碎中消失。

他一定不再爱她了吧!也许他只是念着旧情,不舍得将她逐出他的生活罢了。

七年,他已经是意气风发的他,而她,依旧是平静如水的她,还留着不合时宜的直发,没有染色,没有变化。如一支不再时髦的绢花,只逶迤着旧日的美好造型,却早已被时光刷旧了色彩,淘汰了质地,如同他们的爱情。

后来,他们还是结婚了。理所当然、平淡无奇,没有任何的惊喜和意外。他一定会娶她,因为她是他心里永远的故乡,既是最早的痴迷,也是最后的归属。可是她并不快乐,她还是隐忍成性的,虽然修成了正果,她不必在这样一座大城市里每天为生计奔波发愁,她只需要安静地等待,他会给予她所需要的一切。只是,她开始习惯每天孤独地看着窗外湛蓝的天空,晚上陪着无边的黑暗。这样的日子,习惯也好。

一个周末,他突然说带她四处走走,她木然地跟着他。当他们到达目的地,她站在广场上等他去停车时,突然看到迎面走来了一对亲密的情侣,冻得发红的面孔,恩爱无间的肢体语言,还有他们脖子上围了同样颜色的围巾,她猛地被击溃,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他早已忘记,那一年,他曾经拥有过一条围巾,那是来自他最心爱的女孩之手,点灯熬夜,将承诺和感情编织进去的一条简单的围巾,而现在,只能变成一场记忆,只属于年轻的记忆,那也是她唯一借着回忆的凭证。

现在,他们仍旧在一起。她还是她,而他早已不是他,即使她还有编织的力气,他却也没有配戴的勇气了。

而这一切,是只有爱情能够给予的傻气。

篇2:哲理文章

当下,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大幅改善,然而,收入增加,一些人的快乐并没有增加、幸福并没有增加。相反的,却是烦恼增加、痛苦增加。现代社会紧张、忙碌、浮躁,面对来自工作、生活的压力,有人选择逃避,甚至放弃生命。如何寻回失落的幸福快乐,佛家有一首偈语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靴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幸福来自安定,快乐来自自由。如果我们不知道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不知道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们就没有办法活得自得、自在,也就难以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有语云:“人生是苦海。”确有几分道理。每个人从出生到老死,都有很多苦,有些人为健康所苦,有些人为财富所苦,有些人为容貌所苦,有些人为家庭所苦,有些人为事业所苦。虽说人人苦处不同,但总有所苦;虽说人与人之间苦乐不均,但也没有人是一生顺遂的,人生的道路不会永远平坦。然而,如能坦然面对人生的种种苦处,也许苦就不成其为苦了。

人生如潮水,也有潮起潮落、起伏得失。每个人的`能量不同、境遇不同,成就也自然不同。人一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斤两;二要尽力而为,才不会不胜负荷而苦不堪言,也不会因虚度光阴而有所遗憾。

人生本来就是不圆满的,世界也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因此我们不能期待一生一世都一帆风顺、风平浪静。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风暴远离,而要学习如何在风雨中翩翩起舞,正视困难,迎接挑战。

我们常常眷恋着过去,寄望着未来,唯独不在乎现在。过去的伤痛,不愿忘记;过去的成就,沾沾自喜;难以预测的未来,更是让人又期待又怕受伤害。活得不实在,是很多人的病,两脚像踩在云端,轻飘飘的。我们要潇洒地将过去放在过去,踏实地过好当下的日子,让美好的未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篇3:充实文章的内容丰富文章的语言

妈妈的梦幻

妈妈从小有一个梦幻, 就是当她长大结婚后, 她要做一家之主, 每个人都要服从她。

【“梦幻”一词紧扣文题, 开门见山;破题简约, 不枝不蔓。】

当妈妈刚到我们李家的时候, 妈妈的妈妈也跟着来了。外祖母是一位严厉而干练的老人, 独裁而又坚强, 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大权独揽:上自妈妈, 下至我们八个孩子 (二元宝, 六千金) , 全都惟她老太太之命是从, 妈妈虽是少奶奶兼主妇, 可是在这位“太上皇后”的眼里, 她只不过是一个“孩子王”, 一个孩子们的小头目, 一个能生八个孩子的大孩子。

由于外祖母的侵权行为, 妈妈只好仍旧做着梦幻家。她经常流连在电影院里——那是使她忘掉不得志的好地方。

【“独裁”、“大权独揽”、“侵权行为”、“太上皇后”等语, 或贬词褒用, 或“古词今用”, 生动地刻画出外祖母“严厉而干练”的形象。】

在外祖母专政的第十九年年底, 一辆黑色的灵车带走了这个令人敬畏的老人。五天以后, 爸爸从箱底掏出一张焦黄的纸卷, 用像读诏书的口吻向妈妈朗诵道:“凡我子孙, 当法刘伶:妇人之言, 切不可听!”

带着冰冷的面孔, 爸爸接着说:“这十六个字是我们李家的祖训, 十九年来, 为了使姥姥高兴, 我始终没有拿出来实行, 现在好了, 你们外戚的势力应该休息休息了!从今天起, 李家的领导权仍旧归我所有, 一切大事归我来管, 你继续照做孩子头!”

【用“专政”这一政治术语比用“当家”来得诙谐, 且与上文的“独裁”、“独揽”等语照应, 与“严厉”相合。“用像读诏书的口吻”表现了爸爸宣读祖训时庄严的神情。寥寥数语, 声情形态尽在其中。“你们外戚”之说, 似有生分之嫌, 联系下文细品起来, 却是幽默亲昵之语。】

在一阵漫长的沉默中, 妈妈的梦幻再度破灭了!于是, 在电影院附近的几条街上, 更多了妈妈的高跟鞋的足迹。

【“高跟鞋的足迹”实为妈妈的梦幻再度破灭后, 沉默消极的心迹。这一句, 化虚为实, 以有形见无形。】

爸爸的治家方法比外祖母民主一些, 他虽禀承祖训, 不听“妇人之言”, 可是他对妈妈的言论自由却没有什么钳制的举动。换句话说, 妈妈能以在野之身, 批评爸爸, 通常是在晚饭后。妈妈展开她一连串、一系列的攻击, 历数爸爸的“十大罪”:说他如何刚愎自用, 如何治家无方……听久了, 千篇一律总是那一套。而爸爸呢, 却安坐在大藤椅里, 一面洗耳恭听, 一面悠然喝茶, 一面频频点首, 一面笑而不答。其心胸之浩瀚, 态度之从容, 古君子之风度, 使人看起来以为妈妈在指责别人一般。直到妈妈发言累了, 爸爸才转过头来, 对弟弟说:

“‘唱片’放完啦!小少爷, 赶紧给你亲爱的妈妈倒杯茶!”

【用“言论自由”、“在野”、“罪”等政治、法律术语来叙家事, 幽默风趣。“心胸之浩瀚, 态度之从容, 古君子之风度”三句句式整齐, 搭配得当, 且与上文的“冰冷面孔”形成对比, 使爸爸貌似冷峻严厉, 实则温文尔雅的形象丰满起来。】

旧历年到了, 爸爸总是预备九个红包, 妈妈在原则上是绝不肯收这份压岁钱, 可是当弟弟偷偷告诉她分给她的那包的厚度值得考虑的时候, 妈妈开始动摇了, 犹豫了一会儿以后, 她终于没有兴趣再坚持她的“原则”了!

堂堂主妇被人当作孩子, 这是妈妈最不服气的事。可是令她气恼的事还多着哪!妈妈逐渐发现, 她的八个孩子也把她视为同列了。例如爸爸买水果回来, 我们八个孩子却把水果分为九份, 爸爸照例很少吃, 多的那份大家都知道是分给谁的, 妈妈本来赌气不想吃, 可是一看水果全是照她喜欢吃的买来的, 她就不惜再宣布一次“下不为例了”!

【爸爸待妈妈像待孩子一样, 给她压岁钱、分吃水果;妈妈先是坚持“原则”不肯接受, 但得知分给的红包“厚度值得考虑”、“水果是照她喜欢吃的买来的”以后, 便放弃“原则”, “再宣布一次‘下不为例了”’。这些典型细节描写, 用语幽默风趣, 于调侃中见真情。】

爸爸执政第八年的一个清晨, 妈妈在流泪中接替了家长的职位。丧事办完以后, 妈妈把六位千金叫进房里, 叽叽咕咕地开了半天妇女会, 我和弟弟两位男士敬候门外, 等待发布新闻。最后门开了, 幺小姐走出来, 拉着嗓门喊道:

“老太太召见大少爷!”

【“执政”、“开了半天妇女会”、“发布新闻”, “老太太召见大少爷”, 大词小用, 古语今用, 这般道来, 寓谐于庄, 极有情趣。】

我顿时感到情形不妙。进屋以后, 十四只女性的眼光一齐集中在我身上, 我实在惶恐了!终于, 妈妈开口了, 她用竞选演说一般的神情, 不慌不忙地说道:

【“不慌不忙”状写出妈妈争得“一家之主”, “梦幻”终成现实后, 自得而庄重的神情。】

“李家在你姥姥时代和你老子时代都是不民主的;不尊重‘主权’——‘主’妇之‘权’——的!现在他们的时代都过去了!我们李家要开始一个新时代!昨天晚上听你在房中读经, 高声朗诵《礼记》里女人‘幼从父兄, 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那一段,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故意念给我听的。不过, 大少爷, 你是聪明人, 又是在台大学历史的, 总不会错认时代的潮流而开倒车吧?我想你一定能够看到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夫死从子’的时代了……”

【妈妈对“主权”的“新解”, 既表现了妈妈的机敏, 又符合妈妈这位特殊“遗民”的身份。】

我赶紧插嘴说:“当然, 当然, 妈妈说得是, 现在时代的确不同了!爸爸死了, 您老人家众望所归, 当然是您当家, 这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伦呀!还有什么可怀疑的?您做一家之主!我投您一票!”

【在“天经”“地义”“人伦”三词中各着一“之”字, 调侃微讽之意全出。】

听了我这番话, 妈妈——伟大的妈妈——舒了一口气, 笑了, “筹安六君子”也笑了, “咪咪”——那只被大小姐指定为波斯种的母猫, 也摇了一阵尾巴。我退出来, 向小少爷把手一摊, 做了一个鬼脸, 喟然叹曰:

【“伟大”用反语表达“我”对妈妈掌控“主权”的不满。1915年, 杨度等六人联名发起成立“筹安会”, 以讨论国体问题为名支持袁世凯称帝。这里用“筹安六君子”这个典故写“六千金”逢迎妈妈, 既恰切又幽默。“喟然叹曰”, 用文言出之, 既简洁幽默, 又表现了“我”的无奈与感叹。】

“李家的外戚虽然没有了, 可是女娲却来了!好男不跟女斗, 识时务者为俊杰, 我看咱们哥俩还是赶快‘劝进’吧!”

【“外戚”, 借爸爸之语称姥姥, “女娲”, 借古代传说人物称妈妈;“好男不跟女斗, 识时务者为俊杰”, 借社交用语叙家庭细事;“劝进”, 意为劝说实际上已经掌握政权而有意做皇帝的人做皇帝, 典出孙权上书劝曹操称帝, 用在这里, 甚为恰切。用语灵活, 趣味盎然。】

妈妈政变成功以来, 如今已经五年了!五年来, 每遇家中的大事小事, 妈妈都用投票的方法来决定取舍, 虽然我和弟弟的意见——“男人之言”——经常在两票对七票的民主下做了被否决的少数, 可是我们习惯了, 我们都不再有怨言, 我们是大丈夫, 也是妈妈的孝顺儿子, 男权至上不至上又有什么要紧——只要妈妈能实现她的梦幻!

【“政变”与前面的“祖母‘专政”’、“爸爸‘执政”’相照应。语体谐和, 诙谐幽默。“梦幻”一语与文题和开头遥相呼应, 全篇扣题, 结构谨严。】

这篇文章概而言之, 就是写了妈妈一心想做一家之主这样一件事。但作者却将这样一件家庭细事写得一波三折, 情趣盎然;内容之充实, 语言之丰富, 堪称典范。能达到如此效果, 除了作者对生活有独特的体验外, 能够灵活驾驭语言是更重要的原因:或贬词褒用, 古词今用, 大词小用;或借用政治、法律术语, 外交辞令、社交用语;或运用传说、典故;或运用反讽、俗语;或化虚为实, 以有形见无形;等等, 不一而足。

语言的运用要如此娴熟, 没有广博的知识、丰厚的积累是不行的。因此, 要使我们的记叙文内容充实, 语言丰富, 就要尽可能多阅读, 多积累, 巧运用。

篇4:让你的文章充满哲理味

【关键词】 双“读” 微博 文学评点 写作 深刻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江苏省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先生说:“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二锅头”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金花,浑身发热。而“碧螺春”则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都是喝不出什么滋味的。这就是说,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阅卷教师在一瞬间被吸引、被打动。对于记叙文这一文体而言,文章选材的真切而动人,感情的炽烈而集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笔者认为,思想的思辨和深入性更是体现一名高中生独立思想意识地根本所在。

高中记叙文,已不能满足于把事件本身记叙清楚,如果学生依然只停留在平铺直叙事件的一个过程,那么叙述得再清晰也是不够的。写作时学生如果能有意识地让事件承载着自己对生活的关注、认识与思考,展示自身思想成长、升华的过程,并且用恰当的抒情、议论表现出来,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必因其“深刻”的见识而卓然于同类。

那么,在高中阶段,该如何提高学生写作的深度,让他们的作文充满哲理味呢?

一、“居要”之言来警策

陆机《文赋》有言曰:“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一“居要”之言,往往借助哲理表达来实现,用意味深长含有哲理的“警策”之语来收束全文,能使文章立意高远。古往今来,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居要”之言历经时间的淘洗,长久地镌刻在了我们的心中,永久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如台湾当代作家龙应台先生在她的《目送》一文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细腻的场景,素淡的文字,暗涌的激流,深刻的人生感悟,所有的这些无不令人动容、明悟。

一次布置学生寫半命题作文《曾经错过的——》,某同学写到了自己有一次因为沉溺于电子游戏中而误了时间,结果因为匆忙赶路而狠狠地摔了一跤的事情。文中对于自己匆忙赶车的心理变化描写得比较细腻,但是如果文章就此结束,那么只能称得上是将事件过程叙述完整而已,但作者在文末加上了这样一句话:“人生便是这样,有时候被一颗小石子绊倒了,便不再前进。错过一班车,总安慰自己下一班车一定会来的。殊不知,时间就在这一次次的错过中流逝,当你发现错过了末班车时,时间便不会再给你机会上车了。”这样一种由事及理的方法,显然就融入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这样一来文章的境界全出,立意陡然就升高了。

二、时尚微博进课堂

要在作文中将这种能警策全文的“居要”之言运用自如,自然非一日之功,结合当前高中生学业繁重的实际,必须要有一种全新的训练方法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是借助“文学评点”这样一种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我国有大量的诗评、曲评、小说评点存世。仅以小说来说,毛宗岗父子之于《三国演义》、金圣叹之于《水浒传》、张竹坡之于《金瓶梅》、脂砚斋之于《红楼梦》,都有精彩、独到的评点。这些充满真知灼见的文字,迄今仍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引导学生写好文学评点,养成写文学评点的习惯,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其次,我给这种崭新的读书笔记披上了一件时尚的外衣——“微博”。即要求每天的读书笔记的字数要求仿照“微博”的要求——每篇无须超过140个字。这在结合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学业繁重无暇顾及语文学科的具体情况之后,也在字数上保障了学生在行文的过程中能尽量减少一些正确的废话,做到言简意赅。

我相信,这是一条阅读、感受、积累、思考、顿悟、运用之路,是一条最终会引领学生的写作走向“深刻”的道路。

三、“双读”要求明方向

脱离生活,对社会和生活缺乏深度的认识;浅读文本,对文本阅读缺乏“沉浸”的精神。长此以往,写出的文章就只是作浅斟吟唱,制造虚假真诚,这样的文章经不起琢磨,更经不起推敲,剥开层层伪装,其内核只是一盘散沙。

为了让“微博”训练做到有的放矢,我明确提出“双读”要求:即读美文和读生活。也就是要求学生一日一文或一日一事,无论是读书,还是生活,作为一名高中生都要有一种洞察力,能发现其中的不平凡点。

在为期一年的读书笔记训练中,学生已逐步养成了自己在读美文和读生活过程中思考的习惯,写出来的读书笔记质量逐日提高,笔者遴选了如下几篇读书笔记:

有一些人,痛苦的时候依旧豁达开朗,仿佛不曾痛苦过,似是将痛苦投入了湖泊,一湖之水虽然加入了痛苦,但生活依旧如湖水一般甘甜。不管你在意或不在意,痛苦都在那里,所以,要学会用生活的水将痛苦稀释,生活才会有滋有味,不至于被痛苦的味道淹没(陈亦凯《你把痛苦放在哪里》)。

当丑的变成美的,老的变成少的,错误的变成正确的,你是否还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三人成虎的道理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的真实都是真实,也并非所有的虚幻都是谬误,在口口相传中我们丧失了判断能力,而偶尔有一两个坚持真理之士也在“异类”的唏嘘声中狼狈不堪 (陶歆楠《地球上的王家庄》)。

笔者愈益发现:在我们平日的作文训练中,如能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让他们的作文充满哲理的味道,不失为能起到“先声夺人”作用的良策!

篇5:有哲理的文章

幸福都是比较级的。就如一瓶普通的矿泉水,你第一次喝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和其他的一样,但是当你尝过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之后,再来喝一口那个矿泉水,你会感慨,这就是幸福的感觉。幸福很简单,你一开始就拥有,而你并不知道,等到你走过很远之后,回头发现,幸福很简单,只是一瓶矿泉水的味道。

不要认为后面还有更好的,因为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不要因为距离太远而放弃,爱情可以和你一起远行;不要因为对方不富裕而放弃,勤劳可以让你们富裕;不要因为父母反对而放弃,你会发现因为这个原因而放弃的爱情,将是你一生的悔恨。——其实对于爱情,越单纯越幸福。

篇6:改变哲理文章

年底,组织部门到淇河镇考核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同时选拔年轻后备干部。那次考核,组织委员章军获得全票推荐。组织部门谈话了解情况时,大家一致认为章军老实听话、服从意识强,是块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红砖。

半年后,桃花乡乡长缺位,章军从后备干部库中脱颖而出,成了全县最年轻的乡长。在全县干部大会上,县委组织部长说:“咱们一定不能让那些老实肯干的人吃亏!”

又一年年底,组织部门到桃花乡考核领导班子成员。那次考核,章乡长获得大家一致认可,组织部门找各站所负责人了解情况时,大家不约而同地为章军点赞,说他勇于创新,是善于在激流中前行的掌舵人。

两年后,章乡长作为开拓型干部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分管全县经济的副县长。在全县各单位一把手参加的干部大会上,县委书记神情激昂地说:“时代需要闯将,只要你想干去干敢干,某个位置一定是给你留的。”

不觉十年过去,县委书记换了几任,章军名字前的那个“副”字从县政府戴到县政协,又戴到离岗。按理说,像他这样又老实肯干又能干的干部应该早就提了啊。

一次,章军和一个身为在任领导的朋友聊天。朋友不无遗憾地说:“老章啊老章,你以前挺老实听话的`一个人,怎么当了领导就没有服从意识了呢?不听话不说,你做事还瞻前顾后,少了当初干乡长时的那股闯劲。大家都对你评价一般,不然你早就干到正处了。”

章军“嘿嘿”笑了两声,“我一个农村娃能干到副处,也算祖坟冒青烟了,不遗憾不遗憾。”

对此,章军的儿子却是另一种看法,“都说您当了领导整个人变了,我咋没看出来?还是那么老实那么卖力,要不是您老实得一根筋,我也不至于一点光沾不上。”

章军叹道:“你说得没错,我没变,可有些人变了。”

儿子似懂非懂,“爸,干了十年副处,你就真没点遗憾?”

章军微微一笑,“人如果违背自己的意志活着,那即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良心也会终身不安,所以我不遗憾。”

篇7:伤感哲理文章

小孩子最美妙的一点,就是他们会完全沉浸于现在的片刻里。不论是观察甲虫、画画、筑沙堡或从事任何活动,他们都能做到全神贯注。

高中生想:“有朝一日,我毕了业,不必再听师长的训,日子就好过了!”他毕业之后,又觉得必须离开这个家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离家进入大学后,他又暗下决定:“拿到学位就好了!”好不容易领到文凭,这时他却又发现,快乐要等找到工作才能实现。

他找了份工作。不消说,快乐还轮不到他。一年一年过去了,他不断把获得快乐和心灵平静的日期往后挪,直到他订婚、结婚、买房子、换一份更好的工作、退休……最后在享受至高无上的快乐之前,他就去世了。他把所有的现在都用于计划一个永远没有实现的美好未来。

你听了这样的故事,觉得心有戚戚焉吗?你认识一些永远把快乐留到未来的人吗?快乐的秘密,说穿了很简单,你的生活必须以现在为中心,我们要在生命的旅途中享受快乐,而不是把它留到终点才用。

活到现在,也就是我们从现在从事的每件工作本身找的乐趣,而不只是期待它最后的结果。如果你正在粉刷家中阳台,刷子的每一笔,都该令你感到愉快,帮助你学习如何做好这份工作。你该享受拂面的春风,听院中小鸟唱歌,以及周边的一切。

篇8:哲理文章

其一, 文虽无定法, 但作文有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教文也应当有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可循。

写文章, 要遵循“文以载道”的原则。文章是用来阐述道理和情感的。文字是死的论述, 描写的道理或情感则是活的。用活的道, 统死的文, 文道都活了。

写文章, 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 包括字音、字义、词义、构词造句;构思、立意、布局、谋篇则是统文道于一体的方法;要懂得或明白一定的道, 即能思考出、观察出、分析论述出一定的道理;能产生一定的情感, 包括喜、怒、哀、乐、爱、恨, 等等。文道结合, 才能产生出文道统一、文道兼美的文章。这是作文的一大规律。

作文和教文, 实质是相同的。既然作文要从文和道两条线入手, 那么教文也就必须掌握好两条线:一条文字的死线, 一条道理和情感的活线。这既是做文章要掌握的基本规律之一, 又是教文章要掌握的基本规律之一。 (此处只提出问题, 在找出写文章与教文章的多种共同性之后, 将分别做详细论述) 。

其二, 任何人写文章, 都有一个文章的总体设计构思 (即结构) 问题。怎样立意, 怎样布局, 怎样谋篇, 明写什么, 暗写什么, 怎样使用材料, 怎样突出主题, 要做通盘设计。这是凌驾于文与道之上的纯写作技巧问题, 是文和道结合的媒介和桥梁。

教文章也就必然教好文章的设计 (即构思方式) , 因为教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会读会写文章。读文章, 写文章, 教文章, 学文章, 重复循环, 都具有共性。

写文章与教文章除共同性之外还有差异。

写文章的人, 感受到一定的道, 就可在自己的大脑中设计构思, 然后直接写成结构严密的文章, 不用画出结构图, 虽也列提纲, 但许多提纲是“脑中纲”或叫“腹稿”。

教文章的人, 为了被教者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文章的脉络, 就要画好一个结构图, 在文与道的结合上显示出怎样写出来的轮廓, 因为:做文章的人, 文与自己的思想, 自己对文的构思是一元的;教文章的人, 别人的文和自己的思想,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也许能达到一元, 但教文章的人与被教者之间是二元的, 教者掌握了的东西, 要被教者掌握还有一个过程, 所以不是从板书的内容设计出发, 而是从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出发, 画好一个结构图, 呈现文道之间的媒介于学生面前, 就显得十分重要, 它为被教者提供了了解文章的方便明了的条件, 又是一节附带的专题性写作课。

共三, 写文章的人, 有直抒胸臆的, 有拐弯抹角曲抒胸臆的, 有心在猿而意在马的, 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 有含沙射影的, 有落笔写地收笔骂天的, 等等。写文章的人, 直抒胸意为弦内音, 曲抒胸意为弦外音。写文章的人写这种文章的时候, “言为心声”, 两种音表达得都很酣畅。不论是言传意达的, 还是能心领神会的, 都能通过一种神奇的味道“飘”在文章的气韵中。

教文章的人教这种文章的时候, 自己把这种味道闻出来是一个方面, 经过可“捉、摸”的有形方式让学生实实在在尝到这种味道, 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这时候, 教这种文章的人, 面临的难度要比写这种文章的人面临的难度大, 所以教文章的人在自己能很好地体会这两种音的前提下, 还要进行文和道的再创造, 意境和韵味的再创造, 把弦内音和弦外音弄准确, 酣畅地都“弹”出来, 让学生能充分地体会到。这就是, 在教法上要弹好两个音。

其四, 写文章时, 由于各种原因, 有些话不便直说, 有些意思也不便直写, 就用含蓄的方法, 象征的手法曲折婉转地表达。

又有些文章, 言浅意深, 貌似平淡, 实质上针扎在外, 血冒在里, 含义很深刻。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写的文章, 大都有这种情况。

让文章带上象征义, 让一些平淡的句子带上深刻的含义是写文章时常采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教文章, 也就必须教好文章的象征义, 教好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懂得用这两种义读文章, 写文章。

需要区别的是:文章中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不同于文章中的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 是声在弦而韵在外, 话在此而意在彼;深刻含义则是:言在表而意在里。

其五, 写文章有一个从美学角度出发构词造句的问题。词用得准不准, 句造得美不美, 不仅决定文的价值, 而且决定“道”的生命。写文章, 要从语法逻辑的角度造一个正确的句, 尤其从美学的原理, 调动各种修辞手法, 造好一个动听的句。

教文章的就毫无例外地从以上两个角度分析好一个句, 让学生读文章时会欣赏文章的句, 写文章时会造出自己高水平的句。

其六, 写文章时, 讲究用字的出神入化, 即字在句子中、文章中的神韵, 如“人无缰绳拿纸拴”的“拴”就很带神韵。

教文章, 要教好课文中带神韵的一个字。与其写废话连篇的文章, 不如造出一个带神韵的字的句子;与其无重点地啰唆一堂课, 不如教给学生带神韵的一个字在文章中的作用, 达到从微观入手, 教好语文的目的。

其七, 写文章要用典故、寓言、格言、名言、警句, 幽默的、辛辣的、揶揄的等书面和生活中有意思的材料做调味品, 以增强文章的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 吸引读者。

教文章, 也要结合课文, 不时地加进一些这样的调味品, 刺激学生的胃口, 培养学生的兴趣, 提高读写教学的质量。像“老龟烹不烂, 移祸于枯桑”, “春花不比秋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咏”, “柳絮飞来片片红, 夕阳方照桃花坞”等都是很好的调味品。

以上从写文章与教文章的共同性与差异中谈了一些看法。下面从不属于写文章, 纯属于教文章的角度谈一些看法。

1. 教文章要教学生学会质疑, “鸡蛋里挑骨头”, 在挑剔别人文章缺点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这个疑, 包括如下方面:

(1) 课文内容中的错误。 (1) 观点错误; (2) 使用材料错误; (3) 结构设计上的错误, 等等。

(2) 课文注释中的错误: (1) 注音上的错误; (2) 解词上的错误; (3) 析句上的错误, 等等。

总之, 一方面要从各个角度出发教好文章, 让学生全面地吸收文章的营养, 另一方面要教活书, 让学生读活书, 学会全方位地质疑。

2. 教语文, 要教会学生解好一道题。

如填空题的解法, 选择题的解法, 判断题的解法, 分析论述题的解法, 作文题的解法, (审题的实质是解题) 等等。解题的目的是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一叶落知天下秋, 见此知彼。既培养学习和应用语文的实际能力, 又培养应付各类考试的“考试能力”, 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共同提高的目的 (应试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篇9:哲理文章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哲理性文本;非哲理性文本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 x(2012)06-0019-03

一、绪论

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古往今来,许多大教育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启迪学生的思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苏格拉底也说:“没有思想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小学语文是集形象描述、理解感悟、体验积累等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基础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应该“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然而,纵观当下的课堂,我们不难看到,重意会、重感悟已经基本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共识,形象性、情感性已经基本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特征。人们谈“理”色变,似乎一谈“理”就会与机械分析、空洞说教划上等号。于是我们看到,小学语文教学被自然矮化和简单化——阅读过程中“只关乎表层的词语和词语的表层,不见语言中的‘人’之存在”,“所谓的阅读只不过是一场没有指涉、反思、深度和意义的‘观看’,只是遗弃意象与情理后的物质表层的细摩”……不错,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感性的,关注人文,注重情感,着力感悟,但缺少“理”的课堂则是表面的、肤浅的、低效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哲理性反思,并用哲理指导对文本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形成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

二、哲理性文本的非哲理“演绎”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以及小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中,有不少思想内涵较为深刻的文章,大多以一人、一事或一物来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探讨人与生活、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我们称之为哲理性文本。哲理性文本大多包含一定的情趣和理趣,而且往往情中含理、理中含情。文章融合着哲理性的感悟与思考,因其哲理而显示其情感的深刻性,因其感情而使说理更加能感染人、鼓动人。哲理性文本的语言不仅一如其他散文,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独创性,而且具有启示性、深刻性、凝练性的特点。教学中以哲理性文本为依托,把感悟人生{彳理、发表独特见解作为教学的重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潜能,启蒙学生的理性精神。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哲学就意味着追求。对于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为重要,并且每个答案本身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儿童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哲学家,因为他们是爱智慧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和困惑,他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康德说,儿童是有情感的,也是有理性的,情感中渗透着理性。感性与理性交融、情理相携,正是儿童的特点,儿童语文素养的两大元素即是“情”与“理”。情与理有机统一才是完整的教学。

教学哲理性文本,如果仅仅用哲理的方法去解读文本、去实施教学、去揭示道理,有理无情,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使得教学索然无味,儿童不易接受。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事物、感知事物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感性地感知事物”,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本,教师在教学此类文本时,不能采用“以理对理”的方法直奔目的,忽略过程,要给儿童铺设一条“拾级而上”的道路,引导儿童由浅人深,理性地感知事物,做到情理交融,理在情里,情在理中,追求“全人”发展,实现儿童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

在小学语文哲理性文本的教学中,我们要从非哲理“演绎”角度出发,围绕教材文本的人文性特征,对“唯理性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倡导阅读教学的人文关怀,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发展的实施目标为依据,从接受美学中获得理性思维,批判传统的文本解读的单一化、模式化、概念化的弊端,要将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引入课堂;将文本阅读与生活感悟联系起来,将文本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人文意识、情感体验带人生活去验证。如在教学寓言《狼和小羊》时可以让学生逐步思考:狼吃小羊为什么要找碴儿?它找了哪些碴儿?“反正都一样”是什么意思?说明狼是怎样的一个坏家伙?……这样由浅入深地设问置疑,循循善诱,学生就不难理解寓意了。再如,在教学《争论的故事》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兄弟俩的争论分出了胜负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听了这样一个“争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事你抓住时机做好了?哪些事没有抓住时机而没有做好?引导学生了解“抓住时机,先做起来”的含义。

教师在教学哲理性文本时要注意从儿童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吃透两头”,即“教材”和“学生”。首先,要懂得教材要揭示什么“理”,通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样的“理”。其次,要懂得儿童已有什么样的理性基础,同时儿童的理性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给不同的儿童不同的语文。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为他们量体裁衣,“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可以适当让文本向儿童“妥协”,降低难度,采用富有童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兴趣,“朝着对方走”,引领儿童向“它”靠拢,给儿童一块“糖衣片”,让儿童乐于接受,易于接受,感受到学习哲理性文本的乐趣。小学课外阅读资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当然,在把这些材料展现给学生时要注意到学生理性精神发展的基础。例如,道家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往往是以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承载表达的,如螳臂当车、伯乐识马、邯郸学步等。此外,儒家传道解惑的过程,也有许多趣味横生、令人叫绝的故事。我们可以让儿童听故事,动脑筋。只要哲理故事编排得当,儿童对哲理内容的认识必然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正是儿童接受文化陶冶、挖掘自身理性潜能、提升理性精神的过程。

三、非哲理性文本的理性透视

在新版教材中有很多哲理性文本,蕴含着发人深思的哲理,教好这些文本,固然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教材中也有很多非哲理性文本,如果能够进行合理的理性透视,从文本中的人、事、物挖掘出人生的哲理,引导学生用更加理性的、智慧的目光审视这些非哲理性的文章,就能实现知识、情感的理性升华。

对于非哲理性文本,教师要对其进行理性透视,对文本的解读要无限的“厚”,有深度、高度,而教给儿童要有限的“浅”和“薄”,也就是要深入浅出。如果没有这种理性透视,将会弱化文本的深度,流于表面,不能达到“深度阅读”,不能使儿童达到应有的思维深度。而将现成的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儿童,这是一种不需要深入了解儿童、不需要多少教学技能的、原始的、低级的教育。思想家蒙田就曾对这种教育进行过批评并提出了很好的改良意见。他说:“(我们做学生时)教师无休止地往我们耳朵里灌输,犹如往漏斗里灌水一样;(我们做教师时)我们的任务不过是重复教师曾告诉过我们的东西,我希望教师一开始就能根据对象的思想能力(来进行教学)而纠正这种做法……我不要教师独自讲了又讲,我要他多听学生说。在他该说的时候才讲话……教学者的权威往往是学生的障碍。”他要求教师应“唤醒他(儿童)的天真无邪的好奇心,去探求所有事物的本质和结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要有感性的激情飞扬,也需要理性的静心默想,让学生“认真地想一想再说”,适度的沉潜是唤醒学生理性的极佳契机。不仅要让儿童“想”,还要让儿童“思考”。让学生转到文字的背后,进行透视,去体验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并得到理性的认同,教师不要生拉硬拽,而要适当引导。

在实施非哲理性文本多元化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尺度,相机引导,既要鼓励创新、褒奖个性,又要提倡严谨务实、有理有据,切不可信马由缰,随心所欲,以致穿凿附会,强词夺理。非哲理性文本的阅读教学要从浅显易懂的故事中挖掘出某些人生哲理,这样对学生人格性情或理想操守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教师不妨因势利导,通过安排说话活动、社会调查或社会实践活动,撰写随笔等,让学生的视角由抽象的文本转移到具体真实的生活,从鲜活的生命中获得求证,从而加深理解,最终内化为个人的思想理念。

如教学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望月》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望月畅想”是本文的神来之笔。在小外甥的眼中,月亮像慈爱的母亲,轻抚他的脸庞,轻唤他的小名,又如与他一般的懵懂少年,有顽皮的眼神,有淘气的个性:“(月亮)是眼睛,天的眼睛。”“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多么新奇的想象!多么可爱的小外甥!小外甥就像个小小哲学家,句句都是诗的语言,充满了哲学意味。教学中带领孩子们走进文本,走进小外甥的内心世界,激发出与小外甥同龄的孩子们心中奇妙的想象,放飞心灵的翅膀,纵横驰骋,神携物游,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月亮像什么?有的学生写道:“月亮像个大饼,嫦娥姐姐每个月都要做一个,天狗吃啊,吃啊,吃完了,嫦娥姐姐再做一个……”有的写:“月像什么?像嘴巴,天的嘴巴。这是一张很大的嘴巴。它很喜欢呼吸新鲜的空气,所以每一次合上了,又忍不住大大地张开,每个月都要张大嘴巴深深地呼吸一场……”还有的写:“月亮像什么?像魔法师,天上的魔法师。这是一个奇妙多变的造型魔法师。他一会儿把自己变得像小船一样瘦,一会儿又变成一个大胖小子……每天,他都在变幻着自己的造型……”幻想让孩子的心最贴近自然,在幻想中他们的语言朴素而灵动,闪光而智慧,他们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那一句句充满童趣而又富有哲理的话,不正是学生理性思考的结果吗?正如科尔伯格所说,儿童确实是个哲学家。

在非哲理性文本的教学中,对课文进行合理的理性透视,挖掘出人生的哲理,引导学生用更加理性的、智慧的目光审视这些非哲理性的文章,学生的理性精神就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哲学教授袁伟时说过:“要是个人问我:‘中国最缺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以独立人格为基础的理性态度。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类型化。理性有自身的局限。但在盲从和迷信根深蒂固的中国,仍是对症良方。”新课标要求教学中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往往对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美的因素关注得较多,而对理性的、伦理的因素关注得较少。“情”和“理”是一车两轮,一鸟双翼,在儿童的发展中占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既不能缩短儿童的“成长期”,使他们一下子变成“小大人”,也不能一直让儿童停留在“儿童世界”。通过对文本的哲理性透视,深文浅教,浅文也可以深教,“朝着对方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探究,使其思维具有深刻性,同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价值建构等多种方法,构建理性与语文教学和谐结合、相互渗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启蒙学生的理性精神。那样,我们培养的儿童不是“平面化”的,而是“立体化”的,不是“浅表化”的,而是有一定“深度”的。

参考文献:

[1]陈黎明,熔铸语言哲学利器开启语文教育研究新视界——读《语文教育哲学导论》[J]教育研究,2010,(04),

[2]苏添生,加强语文教学基本训练还语文教育本来面目[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5)

篇10:唯美伤感哲理文章

此刻我播放着伤感而优美的歌曲,我的泪珠不禁而滑下,泪水洒在这片冰冷的大地上,这让我想到多年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们一起去爬山、看电影、散步、听音乐、上香许愿、有时也有争吵,悲欢离合我们都共同经历,这幸福、快乐、美好的画面涌现在我的脑海里面,但是他们好景不长。

有一天我不知道我那来的这么大的勇气,那是5月13号那一天吧,刚好那一天又是母亲节,我竞然向她表白了当时你没有回答我,你而是说明年的今天再给我答案,我也同意了,而是我说把你手上了手链送给我做记念物,你也没有拒绝,因为快毕业了吧,

就在毕业后我们各奔东西,我再也没有看见过你,也联系不到你,我说这难道是缘份吗?我不相信我们的缘份随着毕业而结束,我只有每晚都孤独一人走上屋顶上拿出当时你送给我的手链那来思念你。放着我们共同喜欢的歌曲,来回忆着我们的美好曰子。

我也只有每晚向上天倾诉、请求、也为她祈福,让上天让我们早曰相见,早曰在一起,从那天起我也用笔记本记着你给我答案的那一天也就是第二年的母亲节,可是这承诺至今都没有实现,我也会一直记下去、等下去,直到你回答我为此

渐渐地夜睡、听音乐、写日记却成为我的习惯与爱好、我也把它看作是一项任务,我这样就是等待她的回答,她让我有了这些习惯与爱好

音乐它是一种神奇的药、也是一种无形的力,在我伤心、难过、思念她的时候我总是放着音乐来回忆我们的美好回忆来发泄自己内心己久的激情与苦闷,我是用音乐来治疗心灵的创伤,但音乐也令我更加伤心、难过与思念、、、、、、

音乐是我的唯一解药,它(她)让我快乐、也让我伤心、难过,只有它才能使我平静、也或许只有它才是真正明白我

篇11:关于哲理感悟文章

人贵在自我,一个独立的自我则贵在坚持。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挫败都不丧失方向感,任由困难磨砺他的心志,由此一来人的精神、意志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人和事物的看法也会随之有所转变,这时的人对困难和痛苦已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一个没有承受能力的人立足于世上,很容易被短暂的困境蒙蔽心智,即使其愿有再高天分也无法施展,那颗孤傲的玻璃心根本伤不起,“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梅花香自苦寒来”

沙粒进入蚌体内,蚌很不舒服,但又无法把沙粒排出。好在蚌不怨天尤人,而是逐步用体内营养把沙粒包起来,以致后来沙粒慢慢变成了精美的珍珠。 吸血蝙蝠叮在野马脚上吸血,野马觉得不舒服,但苦恼于无法将它赶走,于是就暴跳狂奔,以致后来野马被活活折磨而死。科学家研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根本不足以让野马致死,真正的死因就是暴怒狂奔。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用平衡的心态和精准冷静的大脑去来应对生活赋予我们的全部考验。

很多人说人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善于对自己所处环境做出判断并适时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才是成功之道。其实话只对了一半,抓住机遇之前,首先也是必须做的就是适应环境,并在这段适应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自如应对。适应是走出低谷,迈向成功的一把烫金钥匙。

我们何不像前文提到的蚌学习,设法适应所处环境呢?以“蚌”的肚量去包容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一切不如意,冷静分析找出突破点,并使之能为我所用。而不要像野马那样一不如意就暴跳如雷。这样只能自食苦果。下一次遇到失意的事情前记得给自己一个迂回空间,耐心的适应,谨慎思考,适时的做出些调整。让痛苦和委屈成为你人生路的垫脚石。一个人的心胸和格局也都是被痛苦和委屈给撑大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生路上虽然满是挫折和困难 但是人再遇到困难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绝不能轻易放弃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残疾后从未放弃过对梦想的追求。从他的故事里我领悟到:毅力是成功之本,是一种韧劲是一种积累。以保尔为榜样,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去练就人生,乐观地拥抱未来,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所以才有了“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的经典独白。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弟子说他能移山,于是弟子们纷纷请教移山方法,准备效仿尊师。这时,柏拉图哈哈大笑道:其实很简单,山若不过来,我就过去。一言既出,弟子们不禁哑然。

世上本没有所谓的移山之术,惟一能够移山的秘诀就是:山若不过来我便过去。同样的道理,人不能改变环境,那么就改变自己。我们虽然不能回到过去,但我们可以改变未来,因为当下始终紧紧的攥在我们的手中,而改变未来的不二法门就是从改变现状开始,一点一滴的改变,都将对我们的未来造成影响。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坚持不懈的人们。“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托尔斯泰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

上一篇:卖柿子的小姑娘作文下一篇:喂出来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