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彩云教学日记

2024-04-26

杨彩云教学日记(共3篇)

篇1:杨彩云教学日记

教学日记

大兴农场学校杨彩云

2013年12月 25日星期一晴

教师和学生到底是什么关系?是教师就是只管教的而学生就是只管学的吗?我的理解是,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互相学习的关系。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见人人都有可供自己学习的地方,当然学生也不例外。确切地说,学生通过每一节课的学习,从教师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与此相应的是,教师从学生那里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我曾设置了这样一个探究题:我们有时在大街、休闲场所或野外行走、锻炼,能不能设计出一种小型发电设备,利用行走或锻炼的机会发电,来为小型用电器(如手机、MP3、随身听等)提供电这种能源呢?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吧!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的想像简直是太丰富了。有的说,可以制造一个微型太阳能电池,把它贴在遮阳伞上,就可以一边走路一边用太阳能电池给手机充电。有的说,可以在旱溜冰鞋上安装小发电机,就可以一边滑旱溜冰一边给随身听提供电源。有的说,可以在跑步机上安装小发电机,就可以一边锻炼身体一边发电,用小发电机发出的电给手机充电。

我感觉到有些学生的思维比教师的思维要活跃得多,想象也比教师丰富得多。如果我们每位教师上课结束后能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把学生的奇思妙想及时记录整理,收集起来。天长日久,你会惊奇的发现:你从学生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

篇2:杨彩云教学日记

在今年的暑假里,爸爸、妈妈带着我一起去云南玩。云南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彩云之南”,听妈妈说,这个名字最初是来自《云南通志》中:“汉武年间,彩云见于南中”,所以云南有了这个美丽的名字。我们是乘飞机去的,这可是我的第一次哟!当飞机飞到了5000米左右的高空,我感觉有点害怕,从飞机的窗向外望去,地上的马路像面条一样细,楼房像米粒一样小。下了飞机之后我们先到了姨姥家,我看见了小舅有很多玩具,我好喜欢!于是就灵机一动,对姨姥说:“小舅都长大了,不屑玩玩具了,不如我就帮他‘消化’一下吧”。姨姥说:“可以啊,不过你要给我一个吻,作为见面礼”。我就很犹豫,心里想“这好像有点挑战我的底线”,可玩具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所以思前想后,我给了她一个“飞吻”。

在姨姥家修整了两天后,我们就出发去西双版纳游玩。第一站,我们去了热带雨林谷,我在那里看见了原始克木人,他们说的“哈呴”是表示问候的意思,而如果我们回答反了,说成了“呴哈”就表示挑衅的意思,克木人就要和你展开较量了。那里的植物种类非常多,有180的芭蕉王,还有能很快毒死一头马的`箭毒树。原始克木人在森林的门口建了一座高塔,在前面还布设了一个“飞天大猩猩”(其实是又黑又壮的克木人) ,他突然跳了出来,吓了我一大跳。我们第二站到了基诺山寨。那里的人们都是近亲结婚,男人都要用竹子杀死一头牛证明他们的勇气,这样他们才能有资格结婚、生孩子。为了展示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他们给我们表演了节目,有唱歌、跳舞和打鼓。

篇3:杨泽民的六普日记

就在那天,走遍了云南省临沧市每个普查区域,被当地人敬仰的杨泽民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时年44岁。

起点:缘定统计

1966年阳春,一名男婴在凤庆县鲁史镇凤凰村的一户杨姓人家呱呱坠地。在父母山一样敦厚、水一般柔韧地呵护下,他追逐着春夏秋冬,扑扑腾腾地就到了学龄期,得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杨泽民。

当时,杨泽民出生的这座古镇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但贫困的环境并没有阻止他汲取知识的脚步。每到星期天,杨泽民就背起一周所需的口粮、青菜、油盐和柴禾,沿着一条细细的驿道蹒跚到学校。

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在“天道酬勤”信念的激励下,杨泽民17岁那年,毅然地走出了山寨,像一只羽翼渐丰的鸟儿,扬翅飞进了四川省统计学校。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了云南省临沧地区(现临沧市)行署统计处从事工业统计工作。

就这样,他开始了一生与统计结缘的日子。

熔点:情衷六普

2010年,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成了身为统计人的杨泽民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与此同时,临沧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一百亿、招商引资一百亿、财政收入一百亿的“三个一百”工程,统计监测难度很大;这一年,临沧市的节能降耗进入关键时点,统计来不得半点差错;这一年,云南省的统计执法大检查抽中了临沧市及镇康、耿马二县,时间碰巧与市人普综合试点相重叠;这一年,临沧市党政领导公信度调查工作继续由组织部门委托统计局组织实施。每一项工作都任重如山,责大于天,每一项工作都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杨泽民的肩上。这一年,他几乎一直在县乡基层跑上跑下,甚至几个月都未与家人见上一面。

正是在这样紧张而繁重的工作情况下,他的身体因连续超负荷运转已疲惫不堪,加上被多年缠身的痛风所折磨,使得他只能穿一大一小的鞋子赶路。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紧挨缅甸、泰国、老挝三国边境(“金三角”)的北大门,是我国禁毒和滇西南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国家一级口岸,因此境内外的流动人口现状相当复杂。而2010年云南省临沧市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边境地区流动人口普查试点”和“全市人口普查综合试点”就分别在这两个地方进行。

在那些日子里,杨泽民里里外外一把手,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普查工作之中。在南伞镇,他帮助县人普办划分普查小区,指导镇统计站摸底调查,每一个地点他都要亲自跑到、询问到。试点入户登记那天,他与市人普办领导小组副组长、市统计局局长张志忠及镇康县主要领导一起,来到30多公里外大山深处的一座与缅境仅隔一条2米宽小河沟的红岩村刺树丫口自然村,带着参试人员马不停蹄地登记完该村的50多户人家。晚上回到县城后,又立即组织分析各类数字,直到大家摸清南伞镇边境流动人口的情况。在孟定镇,他冒着酷暑深入街道、寨子采点,积极与党、政、商、警、边各方协调,指导当地绘制普查小区图,一干就是半个多月。试点开始后,他总是亲自组织培训和参与登记,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

在积极部署六普工作的同时,他还身兼数职:为搞准与“三个一百”有关的各类数字,他经常下基层、进企业,亲自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做到能源统计的真实准确,他不顾道路塌方、山体滑坡等危险,多次对一些乡属、县属、市属的重点能耗企业大户进行反复调研;为使统计执法检查不走过场,他深入凤庆县小湾库区渔业养殖公司,与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进行座谈,细心查看该公司的每一笔固定资产投资账目和统计数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不耽误人普工作的进行,他坚持白天专注统计执法检查,晚上处理各项人普准备事宜。

终点:粉色回忆

2010年的夏天,对于思念杨泽民的人来说,显得特别漫长。那本戛然而止的日记时常唤起人们对他粉色的回忆……

杨泽民的母亲今年64岁,由于一辈子都在贫穷中操劳,除腿脚看上去还算硬朗外,脸上已刻满了沟壑般的皱痕,牙齿也已全部脱落。在记者对她进行的近30分钟的采访中,几乎没听清她说过一句完整的话,录音笔里全是她心碎的哭声。

杨泽民的妻子原是一名国营皮革厂的工人,厂子倒闭后未能找到新工作,一家三口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过活。经济拮据的他在一套仅60平米的两居室里一住就是十几年。至今,家里仍然是一部14寸的电视机,所有的家具都十分陈旧。

耿马县统计局局长赵剑说,与杨泽民共事的时间虽不是很长,但对他很敬重。在医院见到他的遗体时,自己哭得一塌糊涂,想想杨泽民的儿子再过一年就要高考了,他的妻子又是下岗工人,他这一走,家里的生活柱子就倒了,让人顿感心酸。

凤庆县统计局局长肖红霞说,杨泽民每年几乎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花在统计部门或企业调研指导上。

镇康县统计局局长李正清回忆说,自己刚从农业局调来时,对统计工作不是很熟悉,遇到了难题就打电话向杨泽民请教。

云南省临沧市统计局局长张志忠对记者说,杨泽民同志崇尚艰苦奋斗的精神,工作上从不搞表面形式。因此,把急、难、重的工作交给他,自己很放心。他走了以后,对全市的统计工作是一大损失。

那本日记虽然因杨泽民的消逝而停止,但对于所有普查人来说,杨泽民一片丹心献给六普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所有普查人,所有统计人……这本关于普查的日记刚刚展开……

上一篇:送养收养协议书免费下下一篇:干部作风建设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