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管理

2024-04-09

国学与管理(精选6篇)

篇1:国学与管理

当前在中国,推崇国学的企业家也不在少数:张瑞敏曾称自己有三位老师―老子、孙子以及孔子;皇明集团的掌舵者黄鸣在网上开了3个博客和2个专栏,在全国各地的媒体面前亮相,四处宣讲传播孔子和《论语》;汇通汇利董事长胡小林在企业中落实推广《弟子规》,按照《弟子规》来管理经营企业;方太厨具的创始人之一茅忠群对各派思想兼收并蓄,并将其形成一系列制度„„

国学热的现实基础

企业界“国学热”的兴起并非偶然。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西学东进,国人得以与西方管理方式亲密接触,但中国企业成长的环境与阶段自有其特殊性。在《世界经理人》最近进行的相关调查中,超过60%的人认为国学热兴起的具体原因在于:

西方管理方式重视制度,比较理性,而中国的企业看重人情。经过近三十年向西方管理模式的学习,中国企业界开始意识到管理制度的建立并不困难,中国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人心浮躁,员工对企业的归宿感缺失,幸福指数不高。这一点从富士康今年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可见端倪。因此企业界逐渐意识到不能照搬西方管理方式,而需要根据中国企业的特点对其进行微调,使管理更具艺术性。

在现实中,企业家们也多是处处碰壁,于是转而向国学求解。皇明集团在2000年到2003年这段时间内,曾出现较大波折。企业在经历了十几倍的飞行式增长之后,回落到了百分之十几的增幅。2003年则最为混乱,企业文化认同度差,企业战略也越来越不被认可。当时产品可以很差、很烂,做事可以没有底线,与皇明太阳能所坚持的企业文化战略反差很大,撕裂很多人的心。周边有太多让人“往下滑”的力量,让黄鸣意识到:一些看起来很先进的西方管理理念,在企业里却无法贯彻。科学管物,管理管人。西方先进的科学成果,是可以畅通无阻嫁接的,但是管理看起来不可能。于是他开始另辟蹊径,在管理理念中嵌入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尤以《论语》最为突出。慢慢地他发现很多平时强调的东西,都可以从《论语》里找到依据。在经过调整之后,企业战略认同度大大提升,皇明也开始重回快速增长的轨道。

在海尔最困难的时候,张瑞敏总是去翻三本书:《孙子兵法》、《论语》和 《道德经》。《孙子兵法》中对他启发最大的是一句算不上经典名句的话―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他从这句话得到灵感,开始考虑如何调整海尔:把产品、市场、技术更新换代与《孙子兵法》的这句话相对照,水是产品,石头是市场,快速流动是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就是说,要让产品占领市场,让广大消费者接受。因此一直以来,海尔必须把技术的更新换代作为生存发展最重要的原则。

张瑞敏曾如此阐释海尔的成功:“日本式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式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动文化中的管理精髓=海尔管理模式。

不能以国学否认制度

国学中的智慧对企业管理功莫大焉,但它毕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曾因出版《中国式管理》一书而蜚声内地港台的曾仕强,虽然对中国式管理极为推崇,但也承认中国式管理不过是中国式管理哲学,并没有发展出一套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管理的管理科学。

香港大学SPACE学院副院长暨中国商业学院总监刘宁荣则认为,不管是中国的管理还是中国的文化,都有自己有特色的地方,没有必要去照搬美国的管理模式。但他认为不能因为这个不同,就对西方管理方式加以否定,在本质上,中式管理和西式管理其实是相通的。所谓的国学管理,其实是根据中国企业的特点,对西方那一套管理方法的补充。西方管理方法制度严密,负责的是科学的那一部分,而中国国学讲究人情,则负担着管理中艺术的那一部分,即如何让管理更顺畅

地进行,更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在《世界经理人》所进行的调查中,有80.6%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企业管理上,国学与西学应该兼收并蓄。另有30.2%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学管理只适合务虚,务实层面还是要靠西方管理。

我们都知道,重人情是国学中值得提倡的一面,但很多企业往往会步入只重人情、忽视制度的误区,这样必会导致管理中的混乱。曾有媒体报道过一个事例:某位对国学深有研究的企业家秉承“爱”的理念,认为人生的最大意义是让更多的人快乐、健康成长,因此他的想法是让别人开心、赚钱。在这点上,他的做人之道、治企之道完全统一。“客户说,这个货架我想便宜3000块,我说便宜3000你能开心吗?他说可以。我说那就便宜给你了。员工说想加工资到2500,我说2500你能开心吗,开心啊,那就加到2500。” 看起来这位企业家很好地贯彻了“仁者爱人”的行为准则,但这种无条件的“爱”对企业有百害而无一利。刘宁荣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其实是一种不讲诚信的表现,因为这样做是对别的客户、别的员工的不公平。如果企业制度不健全,一切全凭老板口头决定,员工就会觉得企业是没有信誉的。这位企业家在答应给员工加薪之前要做的工作是,是问他过去对企业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将来还会做出什么样更大的贡献,这样才能保持对其它员工的公平,没有公平可言的企业是不可能去激励员工的。真正成功的企业必定是有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在支撑着的,而不是只讲人情,不讲管理的。

虽然积极探索国学管理之路,但是方太集团总裁茅忠群很反对把西方管理和国学管理对立起来。他认为“方太在探索的是怎么样把我们学习到的西方现代管理成果,跟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很好的完美结合,最后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管理模式,如果简单认为是单纯、封闭的国学管理,又会走偏了”。

在国内企业界,海南航空也可以称之为实践国学管理的楷模。海航文化的特色就是“内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粹,外兼西方科学管理技术之精华”,有很多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在海航都得到了应用:ISO-9000、六个西格玛、麦肯锡的销售系统、应用微软和INTERNET中最先进技术的海航E网等等。

推崇国学不能“无为”

道家讲究“清静无为”,很多企业家也将“无为而治”视为管理的最高境界。在调查中,也有39.9%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学管理的优势在于“无为而治,有助于克服过度管理的弊端”。西方也将老子的“无为”翻译成NO-ACTION,意思是什么行为也没有。而事实上,真正的“无为而治”是把事情成功的那些条件都创造齐备了,貌似你没有去为成功做事,实际上你是无所不能,而不是你天天在家里睡觉就是无为了。张瑞敏最喜欢的书是老子的《道德经》,对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尤其推崇。他说:“我经营海尔主要是无为而治。我只抓大事,企业的大事就是文化、组织和战略。”可见,无为而无不为。真的做到了无为的人,没有什么事做不到。

在企业推行国学,要做大量的工作,并不是“无为”就能解决。值得庆幸的是,很多企业家已经将学国学纳入到对员工培训的内容中。在奥康集团一年一度的 “思考周”活动中,商战研究专家普颖华教授为员工们阐述对《孙子兵法》特有的理解,这让员工们感觉非常新鲜。“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更深层次的提升,国学培训涉及到很多古典文化的精粹和智慧,很适合公司高层管理干部。”奥康集团人才资源中心高级总监江兴华说。

而海航董事长陈峰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都会用于员工“三为一德”(“为人之君、为人之师、为人之亲”)的培训,亲自讲课,告诉员工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经过十多年的锲而不舍,作为公司行为规范的“同仁共勉十条”已经被每位员工熟记在心。深圳爱车族汽车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只有百来人的小企业,其创始人唐日庆推崇国学,认为“诚信”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并由此引申出一套诚信的企业制度。如修车时先报后修,明码实价;换出旧件交还车主;坚决不用假冒配件,不无故扩大维修范围等。在修车行业诸多猫腻、车主谈修理厂色变的当下,唐日庆以诚信筑起了一道道德的防线。除了对员工进行国学培训,在公司各处张贴国学经典语句外,唐日庆还在员工打卡处放置“诚信鼎”,上书两行大字:爱车族商道,诚信为本。他认为诚信鼎的作用在于:“上班打卡时,它会提醒员工,诚信的一天开始了,不能欺骗同事和顾客;下班打卡时,它又会提醒员工,诚信的夜晚开始了,不能欺骗家人和朋友。” 可见其用心良苦。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管理的核心使命是要培养人的责任心和道德感,作为一名企业家,首先修炼好自身,把这种人格在自己的身上锻炼成功,才能影响和教育员工。在调查中,61.4%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学管理的局限在于太依赖于公司一把手的认识和水平,这也说明,要在企业推行国学管理,需要企业家身体力行,以为表率。

华人首富李嘉诚曾说:全世界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一半是因为贪婪。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间,由于财富的诱惑,企业家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价值观缺失,君子爱财,“取之无道”。著名战略管理专家姜汝祥认为:国学应该是一种道德概念,国学管理应该强调的是有道德的市场经济。他举例说:“我的80%以上的客户,都被道德问题困扰,也即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企业和客户的关系等。其实,大家都渴望道德,但是,目前的市场环境对那些不道德的做法又缺乏制约,因此,企业家不得不常常在道德与投资回报率之间徘徊。”

黄鸣曾经遇到过一件很“没面子”的事。2007年,他在深圳大学举办的中国经营大师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做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的演讲发言。在发言过程中,他发现PPT上有错别字,便向听众解释说报告是秘书做的,还对其不认真的态度进行了批评。但当讲到“不迁怒,不贰过”时,他意识到自己刚刚才犯了这个典型的错误。于是立即向听众道歉,并进行了自我检讨,认为秘书工作任务繁重,而作为主管的自己没有认真检查秘书的工作,也没有对其整理的报告进行校对,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现场听众对他这种诚恳的态度报以热烈的掌声。

对于国学在企业界的复兴,一直以来不乏反对之声,原因其实并不在国学本身,而是人们将国学在管理中的作用过分夸大,导致对国学的误读及滥用。在硬性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入国学的因素,让管理更具艺术性,才是真正的国学管理之道。

国学管理的作用

国学在企业中的运用有三个方面:

1、心智教化,即对管理者和员工的教化。管理的实质其实不是管别人,而是管自己;管自己实际上是管心,只有修己,才能安人;人心正了,人心齐了,企业就管好了。

2、指导具体操作环节。管理的环节包括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研发、财务、物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用国学的思维来管理,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用“五行人格”、“八卦人格”为标准来识人、用人。

3、帮助预测和决策。决策需要一些数据基础,但是最重要的是决策那一瞬间的判断,这一瞬间的判断包括企业家的直觉和灵感。直觉和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靠不断的修行、掌握国学功夫。国学修行能够触发智慧的“引爆点”,激发人的潜能,有助于在关键时刻形成正确的决断。

篇2:国学与管理

培训大纲

课程背景

中国企业要有自己的思想与意识!

随着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企业批量进入世界500强,目前的中国企业,已不再满足于照搬照抄、盲目追随西方传统管理模式与思维。

他们迫切需要符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特点、文化底蕴和市场环境的,全新管理体系与实践指导思想。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历久弥新,是我们学习管理智慧和开启人生幸福的金钥匙。巴才林老师在17年经营企业实践经验中曾经运用“美式”“日式”„等管理方法,时间一久出现管理问题:越是管理严格,团队向心力越差,员工的责任心越差;工作氛围积极正面的越少;员工流失率越来越高;2004年在北京听了一堂北京汇通公司胡小林董事长汇报:企业导入《弟子规》管理的课程,收获很大。回到企业就把《弟子规》思想: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导入企业,企业绩效飞跃提升,使企业管理团队达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胜之能久的最佳姿态,员工流失率也下降„„

巴才林教授为“弟子规--企业版”的实践者和撰稿人之一,凭借深厚国学功底与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相结合,将其升华提高成: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弟子规》--企业版”管理系统,为企业进行管理咨询,为无数企业创造经营管理神话。

解决问题:

1、主管对单位承诺性不够,同事之间沟通不良;

2、由于竞争,同事之间常产生排斥与猜忌;

3、同事之间共识不足,缺少相互欣赏与信任;

4、团队成员合作意识不佳,个人防范心理过强;

5、主管缺乏对单位的归属感,流动频繁;

6、因个人人际关系问题,让情绪干扰工作;

7、管理者流于传统管理模式,无法有效激励主管;

8、主管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收获:

本次培训后企业将拿到以下成果

1. 整体有序导入《弟子规》智慧,聚焦于内在成长

2. 为企业创造一个充满爱心,感恩,包容,激情, 凝聚,进取,积极的企业内环境

3. 在企业内逐步养成向内不断感恩改过,向外不断拓展创新的新习惯

4. 为企业实现本目标计划提供有力保障,令其创造最大绩效

5.使企业的主管层与中层之间及员工与顾客之间的沟通特别畅通

6.使企业的主管及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7.使企业主管及员工能正确面对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困惑

学员收获:

1.卸下心理背负的所有包袱,知道主要的、次要的,轻装上阵,重新出发;

2.突破个人思维局限,发现盲点、认清自我,潜能得以开发;

3.完善心智模式,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

4.改变对周围人和事物的看法,抱着欣赏、感恩、包容和理解的态度;

5.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提升,使自己时常保持快乐的心情;

6.极大地提高个人责任感,勇于负责、追求自我快乐成长;

7.自我价值提升,使自己更积极主动、更自发自觉、保持最佳状态;

8.创造能力迸发,解决问题能力提升;

9.降低主管流动率,改善整体表现,团队凝聚力提高,企业绩效得以提升,;

8.个人领导力、感召力、影响力得到突破性提升;

9.沟通能力提高,人际关系得到质的改善,工作、生活更快乐;

10.调整心态,认清目标,以最佳状态创造成果;

二.课程大纲

2/1天

50--70人

董事长/总经理/中层/

通过体验式的学习,使参训主管及员工体验到信任、负责任、选择、承诺、双赢、感恩等六大价值观在企业团队中是如何发挥巨大力量的。

参训者在向内发掘的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及盲点,清晰自己及团队成员的心态每时每刻的位置,并懂得用感恩的心态达成目标

第一部分:国学《弟子规》——孝敬篇

1.“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原意解读与执行力

2.“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原意解读与服从

视频学习:驴子孝

3.“冬则温 夏则凊 亲所好 力为具” 原意解读与心细如丝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

故事讲解分享: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4.“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原意解读与岗位责任制

5.“居有常 业无变” 原意解读与敬业爱岗,归属感

视频学习:永远不离开公司

6.“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勿以善小

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原意解读与思想道德

7.“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原意解读与向领导提合理化建议

故事分享:孝感动天

8.“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原意解读与尽忠尽职

视频学习:不在恨父母

9.“丧三年 常悲咽 ” 原意解读与经验教训

第二部分:国学《弟子规》——悌睦篇

1、“兄弟睦” 原意解读与同事之间的团结相处

视频学习: 桃园三结义

2、“财物轻,言语忍” 原意解读与厚德载物

3、“长者先,幼者后” 原意解读与礼贤下士

4、“长呼人,即代叫” 原意解读与上传下达

5、“勿见能” 原意解读与韬光养晦

6、“路遇长,疾驱揖” 原意解读与礼仪规范

7、“低不闻,却非宜” 原意解读与沟通能力

视频学习: 17岁秘密

8、“事诸父,如事父” 原意解读与大爱思维

9、“朝起早,夜眠迟” 原意解读与惜时观念

视频学习:死神的账单

10、“晨必盥,兼漱口” 原意解读与健康管理

11、“冠必正,纽必结” 原意解读与外在形象

12、“步从容,立端正” 原意解读与形体礼仪

现场训练:肢体语言

13、“缓揭帘,勿有声” 原意解读与专心、细心、恭敬心。

14、“事勿忙,忙多错” 原意解读与时间管理

现场训练:时间管理

15、“勿畏难,勿轻略” 原意解读与勇于承担

16、“将入门,问孰存” 原意解读与服务素质

互动:“照镜子”游戏

通过“照镜子”使所有学员感悟《弟子规》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有许许多多的亲人、领导、同事、同学、朋友在为我们承担着完全的责任,而自己以前还不自知,总认为生活、工作就是这样。从而悔悟到自己的所有的抱怨、推托、借口、不负责任的内疚。而从这个活动的体验获得一次宝贵的经历,对企业、领导、下属、同事、家人、朋友甚至客户产生感激之情,并激发起自我在以后的生命历程中多从“归因于内”的以责任者的态度面对,从而真正意识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通过“照镜子游戏”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改正

1.没有感恩之心

2.自以为是,固执,执迷不悟,墨守陈规

3.骄傲自大,听不进别人建议

4.迷茫空虚,压力大,常常失眠、忧郁、痛苦、孤独

5.没有自信心,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6.没有目标,做事主次不分,注意力不集中,浮躁不安 心神不定

7.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爱、真正感恩

8.在现代企业工作中:怕苦怕累、挑肥拣瘦、拈轻怕重、粗制滥造、不遵守生产规范、弄虚作

假、欺上瞒下、缺乏遵守纪律的自觉性、玩弄规章制度、故意违反操作规程、没有全局观念、个人利益至上等。

在《弟子规》理论与游戏体验“立体式”的“修身”改掉以上“毛病”

第三部分:国学《弟子规》------诚信、亲仁篇

1、“凡出言,信为先” 原意解读与诚信管理

2、“话说多,不如少” 原意解读与少说多做

3、“见未真”“知未的” 原意解读与处事态度

现场互动游戏:水的容量

4、“事非宜,勿轻诺” 原意解读与三思而行

5、“不关己,莫闲管” 原意解读与心无旁骛见贤思齐,以人为鉴

6、“闻誉恐,闻过欣” 原意解读与谦卑处世

7、“无心非,名为错”与“过能改,归于无”“是人,皆须爱” 原意解读与250法则

8、“行高者,名自高” 原意解读与人格魅力

9、“己有能”与“人所能”“勿厌故,勿喜新” 原意解读与坚持不懈

10、“人不闲,勿事搅” 原意解读与察言观色

11、“道人善,即是善”“善相劝,德皆建” 原意解读与建设性批评

12、“与宜多,取宜少” 原意解读与付出精神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恩欲报,怨欲忘” 原意解读与感恩的心态

14、“待婢仆”“慈而宽” 原意解读与亲和力

现场训练:领导力和沟通技巧

15、“能亲仁”与“近朱者赤”“不亲仁” 原意解读与“近墨者黑”

互动:“正心杆”游戏

活动目的:

通过《弟子规》理论学习用“正心游戏”实际场景模拟式训练,对比发现

1、过去的工作、生活中学员面对人际关系的困惑、矛盾。

2、发现自我在有意无意中设置了人际关系的屏障。

3、发现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以“对”、“错”的方式面对沟通、交流。

4、发现总是以自我的标准来要求别人,总是以自己要“赢”为目的甚至耍手段;

5、发现我们过得一点都不轻松,甚至有时候虽然我们“赢”的目的达到了却失去了我们内心一

直以来认为很重要的关系:亲情、友情、爱情等。

从而使学员领悟以感恩共赢的思考立场扩大人际关系的更大可能性,也深深体会到团队赢的真正原因:包容,感恩。

第四部分:感恩与忠诚

1、感恩是可以培育的视频学习:想起老妈妈

2、感恩于自己的组织

3、努力使自己感恩;

视频学习:鑫秋的故事

4、危难是检验感恩的最佳工具

5、优秀的人格和报恩思想;

视频学习:母亲

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7、忠诚于企业--敬业爱岗;

8、忠诚于企业--集体荣誉至高无上

9、忠诚于企业--维护公司利益

视频学习:水知道答案

互动游戏:真正的感恩

第五部分:结业典礼

企业最高领导发表演讲

篇3:国学智慧与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

关键词:国学智慧,阴阳哲学,和谐,高校学报,管理

1 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现状与必要性分析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立和谐社会、和谐组织、和谐管理是历史的潮流, 时代的要求, 而和谐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和谐的本质是什么, 大至社会, 小至部门, 譬如, 如何进行高校学报和谐管理亦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的思想。中国古人的眼光透过八卦图式看到了人、自然和社会共存关系, 并通过易与合的思想过程实现人与世界对话。可以说, 合和易是演化中的和谐。是宇宙和思想的本质。古代中国人往往根据五经之首的《周易》所描述的天地万物的变化中, 去探究事物保持和谐状态的最佳途径。古人认为,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元素相对平衡时, 事物就稳定、协调、健康的运行。阴阳相对平衡主和, 阴阳互根互存, 阴阳至极而换, 此乃宇宙的本原本质。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等无一不渗透着这一阴阳哲学, 保留至今最为实用的即为中医的阴阳哲学理论。

运用中国国学智慧研究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是中国哲学的创新性运用。

现在高校学报质量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不和谐, 譬如在学术质量上, 发表的文章大多是学生的论文, 评职称的论文, 真正高水平的文章都投向专业杂志或投向国际会议论文集, 被三大索引收录的少, 被引频次低;组稿时大多数还是以自投为主, 约稿少;审稿阶段由于高校学报学科多, 种类杂, 复审效果差;由于学科多, 种类杂导致精品期刊少, 信息量小。

当我们在现实中遭遇某种困境并试图寻找其因及解决方案时, 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历史、投向我们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典籍, 总想从其中生发出新的动力和方法。新一轮的国学复兴即缘发于此。时下, 顶级名校如北大、清华、复旦及中山大学等都面向管理者开出了自己的国学速成课程。已有诸多论著探讨中国智慧与管理, 许多部门在其中受益。本文运用中国国学智慧——阴阳哲学研究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 是中国哲学在研究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的创新性运用, 为解决高校学报内部存在诸多的不和谐提供解决的方法和新的思路。

2 国学智慧——阴阳哲学与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

2.1 阴阳概念

阴阳哲学即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元素组成, 阴阳相对平衡时, 事物就稳定、协调、健康的运行, 阴阳相对平衡主和, 阴阳互根互存, 阴阳至极而换,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2.2 阴与阳的关系

阴阳互存:阴阳都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得更好为前提, 所谓孤阴不生, 孤阳不长, 阴阳可分, 以至无穷。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分为阴阳两类, 而任何事物中的阴或阳又可进一步分为下层次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转化:阴或阳到了极高的程序, 就向反面转化, 所谓物极必反。

2.3 阴阳哲学的运用

阴阳哲学在现代生活中最为实用的就是中国国粹——中医。中医认为:人体从生到死, 处处都有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双方只有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即“阴平阳秘, 其神乃至。”如果由于某种原因, 阴阳相对平衡关系被破坏, 就会因阴阳偏盛或偏衰而发生疾病。

2.4 高校学报质量管理要素的阴阳划分

阴阳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即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阴阳有别, 不能互相代替。阴阳同层次同范畴, 不同范畴的内容不能构成阴阳关系, 不同层次的阴阳不能凑成一对来分析。

质量管理中的阴阳划分随目的而分, 也随目的而转, 同一事物, 在此目的中为阳, 如果管理目的相反, 它可能转化为阴, 阴阳无限可分。

将高校学报质量管理要素划分为阴阳两个相对面后, 似乎纷繁复杂的事物突然变得明确, 变得简单了, 很容易发现问题、症结所在, 避免了在管理中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现象, 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该如何处理学报质量管理问题, 从而达以标本兼治的目的。

高校学报质量管理要素阴阳划分图如图1所示。

3 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对策

3.1 编辑、印刷质量对策

高校学报质量可分为学术质量与编辑、印刷质量两大块, 具体如图1所示。学术质量高, 编辑、印刷质量差, 语言逻辑前后不一, 符号混乱, 外观不符合有关标准规范, 难以输入有关检查系统, 会影响整个期刊的质量。学术质量不高, 编辑、印刷质量再好, 也只不过是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学术质量为阳, 编辑质量为阴。编辑质量分为编辑加工 (为阳) , 主编定稿控制 (为阴) 。印刷质量又分为印刷生产 (阳) 和检验 (阴) 两大部分, 生产、检验控制互为阳阴。而现阶段我国多数高校学报质量方面阴盛阳衰,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编辑加工质量上, 学术质量却上不去。

3.2 选题对策

在学术质量方面, 选题、组稿和审稿是几个关键环节。选题是学术质量的前提, 学报在这方面尤显不足。选题分为选题原则 (阳) 和内容计划 (阴) 两部分。

选题原则方面, 信息量大为阳, 信息量少、信息量杂为阴, 在我国, 高校学报多数为综合性学术期刊, 学科多、内容杂、信息量相当少, 存在严重阴盛阳衰, 极端不和谐, 这也是限制高校学报发展的瓶颈, 对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这样解决:

扩大信息量, 办精品期刊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否则将会导致阴极阳衰, 最终阴阳分离, 学报成为高校沉重负担, 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在选题内容计划方面, 集思广益为阳, 编委会审核为阴。集思广益时, 由于我国的特殊文化, 人们总是 (1) 由于屈从于有权威人士提出的意见, 从而抑制个别创新性意见的发表; (2) 避免枪打出头鸟, 总是在别人说出意见后再评头品足; (3) 担心意见说错, 受人批评; (4) 担心自己说的话伤及他人, 怕影响人际关系。所以这方面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太好, 我们可以先由专门人士收集资料, 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先开会讨论, 禁止批评, 自由思考, 各抒己见, 追求数量, 可以补充、借鉴。在收集好意见后, 再次开会讨论, 这次是编委会专家对前一次会议的意见尽量地发表自己的反对意见, 一阴一阳, 协调平衡, 最后选出最新最前沿的研究。

集思广益又分为阅读、参加科技和国际会议 (阳) 和读者反馈信息 (阴) 两部分, 高校学报在这两方面也尤显不足。对此, 我们可以专门增加“策划编辑”岗位, 由专人负责。

3.3 组稿对策

如何组到优秀、前沿的稿件也是保证学报学术质量的关键。对此, 我们可将组稿分为参加学术会议、组织专题座谈、约稿, 此为阳, 自由投稿为阴, 自由投稿保证来稿数量和来稿多样化, 专门组稿创建精品期刊, 而现在大多学报都是自由投稿, 亦呈现阴盛阳衰的现象。要解决此问题, 我们可作如下构想。在市场上, 大多数企业为迎接价格战, 拼命降价, 有些企业入不敷出被价格战淘汰, 有些企业却以第二品牌来迎接价格战, 却保留第一品牌, 面对高端客户 (为阳) , 创建第二品牌, 而对价格跳水竞争 (阴) , 结果一阴一阳, 相互平衡, 使企业走出困境, 事业蒸蒸日上, 再有, 就如我国现代化总设计师小平同志, 以特区 (为阳) 拉动内地经济 (为阴) , 一阴一阳, 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 共同构建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 对于我国高校学报也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现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学报都可以按一定比例征收外稿, 而这些外稿或由选题后经专人组稿而来, 或由控制自由投稿而来, 总之一般录用的都是学术水平高的文章, 我们可以加大投入人力、加大投入资金, 如增加稿费、不收版面费, 吸引某学科优秀外稿, 即学科走到国家、国际前列的外稿或本校稿件, 集中于每年中的固定一期或两期, 再将这一两期期刊办为学科精品, 走在国家学科的前列, 我们就不愁稿源, 不愁被引频次, 还可以此争取SCI、EI的收录, 以这一两期作为高校的学术窗口, 进而进行对外交流。想要发展, 必须有正确的投入, 这应该是我国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报生存与发展的正确选择, 可有效解决真正高水平文章投向专业杂志或投向国际会议论文集的问题。

3.4 审稿对策

在审稿方面, 现在许多大学编辑都是由主编或编辑初审, 专家外审 (为阳) , 编委会复审 (为阴) , 以编委会复审监督初审、外审的执行情况, 有效遏制方便评职称, 学位论文发表的现象。由于高校学报学科多、杂, 复审效果差, 在这方面为阳盛阴衰, 导致关系文章得不到有效控制。我们应该加大对复审的投入, 以保证审稿质量, 从而提高期刊稿件质量的信誉, 从本质上解决学校领导对硕士、博士、教师做出的在本学校学报发表的文章超过若干篇便不计入考核之列的规定。

参考文献

[1]王立名.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

[2]鞠强.和谐管理本质、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篇4:国学与管理

国学与国学热

“国学”一词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从“中学”到“国粹”,再到“国故”,再到“国学”这一过程。“国学”又有古义、今义与广义、狭义之分。“国学”的最早意义是“由国家设立的学校”,目前比较公认的意义是“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广义的国学涵盖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大类内容,其中,“经”是我们的精神,“史”是我们的生存方式,“子”是我們的思想与智慧,“集”是我们的情怀。狭义的国学则指占据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不过迄今为止,“国学”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广泛接受的定义,这导致“国学”简直成了随处可贴的膏药。不合时宜地滥用,恐怕不是国学之福。

在搜集众多专家学者对国学的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将它们大概分成四大类:认为国学并不存在的“国学虚无论”;认为国学确实存在的“国学存在论”;认为国学具有很多益处的“国学有用论”;认为国学存在很多害处的“国学有害论”(详见附文《21人纵论国学》)。国学热的起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 我国经济发展后恢复文化自觉(费孝通提出的概念)和自信、提升话语权(法国大哲学家福柯说过,话语和权力是关联着的)、增强民族认同感(博兰尼称之为“支援意识”)的需要;对文化冲突中的文化霸权(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提出的概念)进行抗争、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汉语学界和儒学圈的形成也促进了国学的兴起。

◎ 培养国家“软实力”的需要。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在《大棋局》一书中,提出大国或强国有四条标准: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战略与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学者吉尔(Bates Gill)在《中国“软实力”的源泉和局限》一文中也提出:文化是“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源泉。

◎ 社会浮躁期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和归属感的向往。当今社会存在着物质化倾向、粗俗化倾向、冷漠化倾向、躁动化倾向、无责任化倾向、浮夸化与虚假化倾向等六大病态心理。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100万人自杀未遂,寻求精神安顿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不少人想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对人生终极问题和人性本身看法的启示。

◎ 开掘传统、古为今用,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避免恶性竞争的需要。成中英教授认为,经济发展到最后,就成为一套需要文化支撑的理念经济。经济只是手段,文化、道德才是目标;经济发展要用文化来软化,柔化它的发展势头,让经济为文化服务,而不是用经济来削减或者消除人类的文化。

◎ 西方管理理论的“水土不服”,使得中国的管理者转而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管理思想。基于广泛的社会需求以及巨额利益的驱动,大量机构提供国学方面的培训或教育,声称要培养不仅拥有财富,而且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的“新儒商”,这也大大促进了国学的热潮。

国学对管理的借鉴

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主要是宏观的治国之学与微观的治生之学,针对企业管理的经验、思想并不多。虽说隔行如隔山,但是隔山不隔理。治国、用兵、民生之中的众多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经营仍然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我国的古代典籍里,论管理哲学的简约、朴素和举重若轻,莫过于《道德经》;论管理谋略的周详、具体和可操作性,莫过于《孙子兵法》;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自我修养,莫过于《论语》;涵盖当今政治学、管理学主要观点与论证方法,统一“势、法、术”,论管理的严格、制度治理的杀伐之气,莫过于《韩非子》。儒家所倡导的德治,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维,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精神,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就虚”行为科学,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为我国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重农抑商的,然而国学中不乏关于商业方面的文化蕴涵,它的精神价值观曾经浸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商人,以至于形成了所谓“儒商”的传统。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商朝据说就是“以商兴国”,秦始皇也曾经为一位女性富商筑台以示褒赏,秦汉以后形成了“工商士民”的阶层结构,汉武帝时的桑弘羊等大臣都出身商人阶层。近代的徽商、浙商、晋商,无不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引申到企业管理之中而创造出奇迹的。华为任正非年轻时就是“学毛选标兵”,“中庸思想”是联想柳传志最主要的管理利器,道家的“无为思想”是恩威薛永新树立企业精神、指导企业的经营法宝,蒙牛牛根生则采取的是“财散人聚”的处世之道。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有助于企业家人格魅力的形成。这种人格魅力,是一种内在美的表现。人格魅力的形成,基于深厚的教养、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对公益事业的关心,基于真诚,基于爱心。有人格魅力才能让公众产生信任感,这比广告、公关更为重要。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许不能直接教给企业家如何投资、如何盈利的具体方法,但是能够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教给企业家如何做人,这是包括企业家在内所有的人都可以受益的。

在西方很长一段时间内,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处理企业之间的关系,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强权哲学和斗争哲学,这种指导思想只能引起更大的冲突,结局是很危险的。国学的精髓就在于整体性思维,她强调的是变化和变化的规律,这对于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的管理来说,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国学强调仁者爱人,强调和为贵,强调天人一体,她是一种贵和的哲学,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她的当代性,甚至是未来性。国学带来的是“治理”,强调的是水的柔性和变通;而西学(相对于国学)带来的是“管理”,代表的是竹子的强硬和严密。国学对于管理有三点启发:以人为先,教化管理者和员工的心智;以柔克刚,柔化具体的经营运作;以异避同,激发决策和预测中的直觉与灵感。

国学即哲学,商道即悟道

成中英教授指出,要从哲学的高度去研究国学,国学没有哲学精神就成为死的东西,就变成了国故。张瑞敏也指出,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个哲学家。有人以“道、学、艺、技”来涵盖国学的要点:“道”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学”是历史;“艺”是审美;“技”是技巧。国学包含众多的哲理与思辨,具有很强的哲学性、经验性和综合性,对学习者的悟性和灵气要求都很高。要正确理解和运用国学,必须具有极强的独处、反省、领悟能力。例如《孙子兵法》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千多字,还不如一篇论文的字数多,却可以在不同的学者眼里出现不同的“哈姆雷特”。如果孙子在这本兵书里把所有的情况都解释清楚了,那它也不会流传到现在。经典的意义,应该是精神的意义,而不是知识的意义,经典的无限价值在于“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金圣叹语)。我们保留了许多优秀的典籍,特别是先秦思想典籍的原创性价值和文化深度,并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民族。但是,我们一直不善于通过创造性解读来汲取传统的优秀思想。

西学是应对简单性和必然性的智慧,国学却是应对复杂性和偶然性的智慧,强调的是“以不变应万变”,其中的“不变”就是《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的“道”。以西餐和中餐为例,麦当劳里的汉堡包,在世界不同国家,即使材料来源可能有所差别,但口味一定是一致的。这种同质化为企业之间的竞争甚至企业内部的竞争埋下了隐患。而中餐的菜谱很少有告诉你每种配料放多少量的,最多加上“少许”两字,这是为了针对不同顾客的口味进行调整。要做出真正适合顾客口味的中餐,需要厨师长期的领悟。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口味可谓天壤之别。这种差异化不仅形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大大避免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又如,我们有“儒老成医”一说,老中医不仅能够治病,还能治心。按照“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说法,国学确实是大智慧。

管理理论永远不能也不应该告诉管理者具体的管理细节,只需要告诉管理者管理的原则就可以了。原则的具体运用需要管理者的“释义”能力。如果管理理论告诉管理者某项经营活动应该做到一二三,而所有的管理者也都按照一二三来做的话,最后的结果往好里说,大家打个平手;往坏里说,大家两败俱伤。管理理论只需要告诉管理者“一”这个“经”就可以了,后面的“二”和“三”这些“权”就要靠管理者来努力领悟了。所谓“持经达权”、“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管理者在符合管理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深入领悟管理的具体情况。主导西学的是分析归纳的还原性理性思维方法,是左脑在起作用;而主导国学的则是综合演绎的系统性感性思维方法,强调开发人的右脑,提高人的直觉判断力。例如,《易经》中的四个关键字“元、亨、利、贞”,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即为“开创”、“互通”、“共赢”、“诚信”。这种“说文解字”式的解释和意义生发,正是“国学”的重要特征。

“参股”还是“控股”

管理是处理复杂问题的,而领导是处理变化问题的。因此,管理的知识,我们可以学习西方;领导的学问,恐怕主要学习国学了。如果说西方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的是管理科学的话,国学中的管理思想告诉我们的则是管理艺术。许多学者将管理科学与管理艺术分开来看,这可能是不恰当的。管理科学是前提,管理艺术是升华。没有管理科学作基础,管理艺术就只能是“瞎猫撞死耗子”;没有管理艺术,管理科学也就成了一种束缚,“死读书不如无书”。例如,中西文化中都有诚信的内容,但中国的诚信主要是一种道德规则—侧重“诚”(真诚),而西方的诚信主要是一种商品交易规则—侧重“信”(信任)。只有以制度为前提,以道德为保障,将制度与道德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持久的诚信。

研究发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德国学者的著作被译成其他民族语言的数量列世界第二位,而德国学者将其他民族的著作翻译成德语的数量则列世界第一位。排除掉英语的“語言霸权”影响,德国应该是世界上最善于学习也最善于创新的民族。对于西方的管理理论,我们也应该首先以虚心的态度全盘吸收,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与创新。例如,被称为“商儒”的张瑞敏对中国文化和西方管理都极有心得。在他身上,传统文化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气质,而不是表面的功夫。他不仅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同时更是海纳百川。他对日本的管理,对杰克·韦尔奇的著作都如饥似渴地学习。

“日本近代实业界之父”涩泽荣一素以“左手论语,右手算盘”治理企业闻名。日本著名管理学者村山孚也说:“日本企业家为了使企业生存和发展,使用了两个轮子。在生产经营景气时期,使用美国现代管理这个轮子;在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就要依靠《孙子兵法》这个轮子。”在文化素养和指导思想方面,国学只能“控股”而不能“参股”;在具体的经营运作上,国学与西学,谁“控股”,谁“参股”,都是不一定的,这要看具体情境。该谁控股,谁就控股,这是“合理主义”,也正是管理的精髓—“权变”的表现。

“我站在屋内,把窗子打开,让所有的风都进来,但我不会被任何一股风吹走。”(圣雄甘地语)对于国学“入股”管理,我们应该做到既不“数典忘祖”,又能“吐故纳新”,真正做到“东西融通”,实现“西方文化中国化”。

国学热中暗潮涌动

我们眼下最为关注的不应是国学该不该热,而是国学应该怎样热的问题。目前的国学热中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国学”像前些年的MBA一样,成了一些具有猎奇心理的企业家镀金的工具和新的炫耀性消费,“国学班”招收学员“精英化”,收费标准“贵族化”。有人将振兴国学等价于弘扬儒教,或者等价于“读经”。有人将祭孔等国学活动搞得过度庸俗化、商业化和时尚化,实行“文化搭台,利润挂帅”,变了味地复兴,借古人之名发财。有人借助复兴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进行盲目地抵制和排斥。还有人借复兴国学之名,行封建迷信之实,将尘封的东西都当做了佳酿。这都很可能毁了“国学”这块招牌,也会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国学的普及不能仅靠经院式的教育,从内容到手段都应当多元化,也可以适当地通俗化,但一定要拒绝庸俗化。

篇5:国学智慧与企业管理

在8月底的时候,公司组织了一次高级别、有深度的培训,请来了北京师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涛教授,为瑞泰人寿的部分员工讲授了一堂丰富、生动的课——国学智慧与企业管理。

“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及其与时偕行的转化和创造,它不是古董,而是生命之学、经世之学、发展之学。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文化传统的断裂,出现了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隔膜。为此,我们有必要回到中华文化的根源去,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从而促进自身以及整个公司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管理是永恒的话题。在国学文化中,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道家的“无为”、儒家的“仁义”、法家的“刑罚”、兵家的“权谋”、阴阳家的“平衡”、佛家的“精神修炼”,等等。各位思想家们对于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内容均有不同的见解。而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王朝变迁,又为这些不同的管理思想提供了实践的舞台,让每一家管理思想都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更有了现实的力量。

张涛教授将儒家的修身之术与管理者的内在培养相结合,讲述了格物致知,说管理者要不断的学习,要终身学习,热爱学习!我想一个企业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不仅需要管理者勤于学习,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需要不断学习、广泛积累。只有个人得到了发展,企业才有更多的创新元素、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更要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可见,在一个企业中领导者的形象和作为是极其重要的。

《周易》中提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张涛教授将国学与企业管理者的创新精神融合在了一起,提出了要“居安思危”、“革故鼎新”和“自强不息”。一个企业要想不断前进,就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现状。世间瞬息万变,一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勇于创新,敢于变革,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道路来。对于瑞泰人寿来说,我们的定位非常明确——高端,这就是我们不同于其他寿险公司的一方面。

国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于如何把国学中的思想智慧应用在企业管理领域,它给出了睿智而独到的见解。思想家们的主张不尽相同,但各有千秋,企业的发展需要管理者理性的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对症下药,方能走出一条适合企业长久发展的道路。

人力资源部

篇6:国学智慧与企业管理

2011-07-20 08:42:11 星期三

作者:史光起

西方的经济发展较中国发达很多,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今天的市场环境就是西方昨天的市场环境,因此,我们都在学习西方的管理、营销方法及经验。但是,有趣的是,在此时,很多西方的企业、管理学者与商学院却都在研究、学习中国几千年来留下的智慧精髓,并从中吸取营养,用于他们今天的管理、营销活动当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比如《孙子兵法》、《道德经》、《左传》等。其中,《孙子兵法》对于市场竞争战略、战术具有很高的指导与借鉴意义,《道德经》也可以启迪管理者的经营哲学与商业智慧。但是,作为中国文化经典的《论语》因为是一部侧重言礼树人的智慧典籍,因此,很少有营销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企业对其进行研究。但笔者认为,企业经营的根本是人,变数是人,成败也取决于人,在我们研究精妙的竞争战略战术的同时,也应该回归到经营的原点——人的身上,从这里出发,可以从根本上影响经营的结果,这比精妙的竞争战略更重要。下面我们就从《论语》中的仁爱之道来解析职业经理人与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的人性素质。

“仁者五行”

孔子非常推崇“仁爱”,《论语》中对“仁”的论述也非常多。孔子认为“仁”是完美人格标准的基础,一个人即使非常有才能,但是人格中没有“仁”的存在,也无法成就大事,或者空守着财富与权势,却可能众叛亲离,落得孤家寡人。纵观历史,在看看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人还少吗?身居高官或是家财万贯,也可能是才华横溢,但是工作与生活并不如意,尤其是遇到困境时,往往乏人相助,事业上很难走的长久,这样的企业管理者更是会经常落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孔子所说的“仁”,是我们无论经商、从政,还是为人立身,都必须拥有的人格特质,有了 “仁”,就可以做对人,做对了人以后,做对事就变得容易了。何谓“仁”呢?又如何做到“仁”呢?当孔子的学生这样向孔子请教时,孔子给出了:“恭、宽、信、敏、惠”,仁者的五项人格特质与外在行为标准。即所谓的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两千年以前孔子所谓的“仁爱”对我们今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更加实际的意义,企业领导者能够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对于我们经营好企业将有莫大的助益。

1、恭则不侮

孔子所说的“恭则不侮”本意是指做人要谦恭有礼,这样至少不会在与人接触中遭致羞辱与难看,而且这样的为人处事态度还可以从别人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海之所以能纳百川,成其宽广,就是因为其将自己放在了较低的位置,以开放、包容、谦恭的态度接纳四方。自然界的道法对我们的生活及工作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抱持这样心态的人多数人际交往都很成功。但是,更多的人在今天的社会氛围下往往因为居高自傲或爱面子、怕被瞧不起等原因,无法做到与人谦恭。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没有谦恭的态度可能会遭致更加傲慢无理的回应,而谦恭有礼则别人不仅不会因为你谦恭的态度而小瞧你,这样反而会得到大家的好感与认可。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对下属持有谦恭的态度不仅不会让下属觉得你无能,只会使他们觉得你更加具有人格魅力、务实的领导作风及亲和力---。谦恭是一个管理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遗憾的是,在我国企业中,能够抱有这样心态的企业家或领导者非常的少,即使有,也多存在于企业初创时期或陷入困境时,此时才会记起谦恭,并通过谦恭的态度聚众才用群智,以求发展壮大或度过难关。到了企业取得一定成绩或成长壮大后,领导者这样的心态会随着成功的取得而慢慢消失,这是人性的特点使然,而这又往往是使管理者注下大错或失败的重要原因。

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谦恭的态度不仅可以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赞同,同时可以得到很多重要的思想、信息。IBM曾经就是因为官僚作风导致上面的领导听不到下面的声音,听到了声音也不予理睬,因此,不断决策失误,使企业严重亏损。新总裁郭士纳上任后,因为其对IT是门外汉,于是谦恭的向各个部门了解与学习,同时认真倾听大家的意见、建议,甚至虚心地向保洁人员求教。骄傲自大的IBM对郭士纳这个对电脑一窍不通的总裁从最初的小视与不信任,逐步转变为拥护、信赖。慢慢的,由郭士纳带来的这股谦恭、务实的作风逐步由上层扩展到中层、下层,因为谦恭的听取组织的各方意见,使IBM的决策不仅正确,符合市场需求,而且行动变得迅速,内部员工的积极性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谦恭的轻风吹化了IBM沉积多年的傲慢官僚作风。不久,因为组织庞大,行动缓慢,官僚成风而被称为“一只脚已经迈入坟墓的蓝色巨人”重新焕发了生机。

2、宽则得众

孔子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人的宽容,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到“恕”的重要,其更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把宽恕之心记在心中,就可以受用一生。宽恕之心不仅可以使自己每天都很坦荡、快乐,还能温暖你周围的人。一个宽字小到能让你很好的修身、齐家,大到可以使你成功的治国、安天下。一个强大的组织多有一个宽宏大度的领袖,在企业中也是如此,这样的领导者更具有领导魅力,这样的组织也更具有向心力。而我们的一些企业领导者缺乏宽容的心态,很多表面虽然宽容,但是却秋后算账,让下属随时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久而久之形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企业氛围,还会使员工的凝聚力与工作动力受到影响。因为领导没有宽容的气度,会使员工们好的建议与思想也都停留在头脑中,很多经营的好点子,或是市场的危险信号也都无法反馈到决策层,使信息断层,最终影响企业的决策,这对于需要不断创新的企业来说更是致命的危险。

经济、管理学家阿里•德赫斯提出过“宽容型管理”的主张,他认为,宽容型管理是新经济形态下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与方式,也是世界上许多企业能保持旺盛而长久生命力的原因。宽容的管理态度表面看来和传统的企业讲求制度及层级结构相冲突,但实则宽容的管理方式是对制度的强化,而非冲突,可以有效消弱主观意识对管理工作的影响。宽容的管理除能够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外,还可以使制度具有更高的弹性,应对市场变化时也更能做出敏捷的反应,化解制度僵硬的弊端。现在国际上能够生存百年以上的公司多数都有着本质宽容的企业文化与宽容的企业领导者,而这样的企业其规章制度也都是清晰明确,同时具有极高弹性的。

宽容型公司的组织结构多数是分散的网状形式,而非传统的垂直式或金字塔式的结构,员工之间有充分的沟通与互动合作,而非都围绕领导者左右。在具体行为上,鼓励员工创新,即使失败也不会受到惩罚;员工第一次犯错可以不受到处分;员工可以在特定环境下替公司作出决策;组建企业智囊团等都是一个宽容公司的特征,这样的公司员工也多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与工作热情。

人性化的宽容管理方式是人类社会由阶级制度走向民主制度,继而走入一个新形态社会后的必然企业形态。在今天这个已经由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的市场环境中,继续奉行等级森严的层级制度与教条的管理方式,想以此提高生产力与组织效率的企业将逐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淘汰。

3、信则人任

如今的社会中,建立于诚信基础之上的竞争、对抗,甚至是交流、合作还有多少呢?今天的社会是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以至于我们不得不用形形色色的律法来约束大家的信用底线。在市场中更是如此,同对手尔虞我诈,为了利益最大化,可以毫不犹豫的放弃诚信,在企业的组织内部,员工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为了名利二字可以自食其言并不以为耻。我们现在的社会氛围甚至嘲笑讲信用的人,认为他们很愚讷,似乎耍小聪明,随风就势的人才是能人、智者。

孔子讲的“信则人任”指的是如果你讲求信用,有很好的信誉,那么大家慢慢就会认识到你,贤明的君主自然也会发现你,任用你。孔子甚至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了诚信在心,不知道这个人还能做什么。在当今社会也是如此,大家都缺失诚信的时候,也正意味着诚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价值。领导在选人时一定会选择更加讲信用的人来任用、提拔;企业选择合作客户时,同等条件下也会选择信誉更好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更是如此,从消费者愿意多花一些钱去买特定品牌产品就可以看出,他们买的其实是品牌背后企业的信誉与承诺。在未来的社会或市场中,无论是个人或组织,拥有诚信将是其核心竞争力中的一部分,并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领导者失信会带来与下属之间不良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能动摇领导者的地位,甚至能毁灭一个组织。员工之间失信则会降低工作效率与企业凝聚力,继而影响企业竞争力。此次金融危机中,更看出了诚信的价值与珍贵,信用好的企业较容易获得银行等机构的贷款与融资,以信誉作为担保的品牌产品销路不降反升,而没有品牌信誉的商品则被淘汰。广东一家小工厂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被迫倒闭,该工厂的老板没有像其它工厂那样,倒闭了就溜之大吉,扔下一堆债务,更不要说支付拖欠员工的工资了。这位老板不仅在工厂倒闭后偿还了所有债务,并且借钱为员工发工资,这让员工们非常感动,都表示,如果这位仁信的老板再开工厂,一定都来为其打工,媒体也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在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中,在这个金融危机的寒冬中,这位老板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对其而言,虽然为了信用而付出了很多,但是他却收获了一笔更大的无形财富,他将来东山再起时也必将走的更远,做得更大。

宜家家居是目前全球经营最好的家具企业之一,他们能有今天的成功,原因有很多,但是诚信是成功的诸多元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一次,宜家生产了一批椅子,出厂后发现椅子上的一个装饰品可能被儿童拔下吞入口中。于是在全球无条件召回该产品。表面看来企业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是换来的消费者与社会的信任却是更为珍贵的财富。与其相对的是不久前发生的广汽丰田“凯美瑞”汽车的“刹车门”事件。该车刹车真空助力泵存在缺陷,严重影响驾驶安全,而厂家拒不召回,先是悄悄地电话通知车主来店里更换ABS的螺丝和弹簧垫片,而部分车主还要自费几百元更换。按照规定,汽车检修、维护保养、召回等行为都要给车主发送正规通知,为什么只是电话秘密通知呢?如果没有问题为什么要秘密更换呢?这种隐性的召回却被厂家称之为“售后服务”。我们都知道,更换ABS的螺丝和增加弹簧垫片绝不是常规的维护保养,当被问及如果不更换螺丝与安装弹簧垫片可能发生的问题时,厂家却称即使不更换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厂家这样强硬的态度直到中央电视台对该事件曝光后才有所扭转,最后不得不承认“凯美瑞”存在质量缺陷,并正式召回。

一个是在我们眼中微不足道的小瑕疵就主动承担,一个是关乎生命的大问题却为了利益与声誉而百般抵赖,两个企业谁能走的更远,我们一目了然。能够把“信”字时刻放在企业经营第一的位置,是成就百年品牌的基本元素之一,而企业是否能做到诚信为商,又取决于企业的文化,企业诚信文化的建立与落实,其关键因素又在企业领导者身上。

4、敏则有功

孔子所说的“仁”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尺度与标准,更包含了一个人的能力,即仁者应兼具智、勇、德、才。孔子所谓的仁德之士,就是天地于胸,简言敏行的人。孔子所说的敏捷在今天来讲,就是要求一个人做事能果断迅速,而速度是可以有效提高效率的,效率又影响着一个人或组织的工作数量与质量。

前不久,由于日本供应商无法按时交货,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桑塔纳轿车发动机用盖板一时断货。上海大众为此与宝钢协商,要求紧急供货汽车板160吨。合约期为27天,本已经很紧张的供货期,宝钢却提前10天完成生产并供货,创出了一项汽车板最短交货期的纪录。宝钢类似的速度记录已经创造了很多。宝钢能够创造奇迹首先靠的就是迅速决策,而后通过柔性生产、与客户随时沟通、优化流程等提速手段,达到了大幅缩短交货期的目的。对市场快速回应,成为了宝钢强化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提高速度不仅提高了宝钢的生产率与周转率,更拥有了一批忠实的高质量客户。我们从宝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企业内部管理及决策的速度可以直接影响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而能够拥有这样的速度,绝对和公司以速度制胜的文化分不开,这样的文化又一定和领导者的倡导分不开。

无论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上还是外部市场竞争中,敏捷的速度都是很重要的。当年,组织庞大的IBM其总裁郭士纳提出了要让“大象跳舞”,就是基于敏捷迅速的经营战略,最终成功的通过提高组织效率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而郭士纳能够做到这点,也是由于其本人就是行动敏捷迅速,做事果断的人。

5、惠则使人

最近《麦肯锡季刊》调查,绝大多数美国公司高管都认为,增加员工福利对提高公司竞争力至关重要,特别是将其作为公司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手段。在我国,企业主都想方设法来压低员工的工资与福利待遇,以此降低经营成本。这虽然表面看来减少了成本开支,但这样必然增加了员工的流动性,造成人力成本的隐性浪费,继而影响到生产效率。因为,一名新员工要熟悉并胜任工作岗位,必须有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所能产出的劳动价值是很低的。而一些核心人才的离去恐怕是很难快速有人能顶替的,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更远高过少付出的薪水。因此,对于企业的核心员工、关键岗位的员工,不应吝于支付丰厚的酬劳,因为这样不仅能为企业节约很多隐性成本,并且,这样会增强员工的向心力与归属感,会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市场回报,尤其是当企业陷入困境的时候,这些高忠诚度的员工会成为企业度过危机的最好帮手。

纵观古今,那些挥金似土,仗义疏财的领袖背后都有大批主动的追随者,这些人不是单纯为了钱,更多的是被这样仗义的领导者所折服并感召,而基本上所有巧言吝啬的领导者都鲜有忠诚的追随者。当然,笔者指的“挥金似土”不是挥霍浪费或用金钱堆积自己的影响力与打造团队,这里指的“惠”,更多的是说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现在很多企业主不是不舍得花钱,而是不会花钱——在当用的地方吝于付出,而在一些不当用或一些看不到的地方浪费了大量金钱,总体的支出不少,但是换取的效果不大。

我国有一位著名的“散财老总”——牛根生先生,他当年在“伊利”时就聚人才,散钱财。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时伊利奖给牛根生一部轿车,牛先生把轿车买了,换成几部面包车奖励给下属。这样的作风使其离开“伊利”后有众多的人才不离不弃,放弃“伊利”的高薪,同牛根生一起在50多平米的房子里成立了前途未卜的蒙牛乳业。当蒙牛集团成为中国乳业龙头,股票上市后,牛先生又把自己几亿元的股份拿出去组建基金,以奖励人才。就是这样一个散财的老总,人才与财富却不断向其汇集,这种“舍得”的智慧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们思索与学习。

“仁”的思索

上一篇:x设计院工作要点下一篇:为企业节能降耗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