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有这样一个故事

2024-04-10

夏衍:有这样一个故事(精选10篇)

篇1:夏衍:有这样一个故事

每当和她谈起儿子,总能听出她话语中充满着爱意,有时她也对儿子有不满,说他贪玩、淘气,学习不用功,甚至太早地学会潇洒而对任何事都不争强好胜。可在另一方面,今年都13岁了,仍然喜欢在枕头下藏着小刀、小枪、变形金刚等玩具,每晚临睡之前总要自言自语地调遣他的这些兵力兵器,针锋相对地打上一仗,才算过瘾。可我又觉得她儿子每天都有变化。她给我讲了几件小事,我听了也觉颇有意思。

在路边

有一天傍晚,她和儿子散步,在朦胧的路灯下,他们看到一个卖竹篮的乡下人挑着一副担子迎面走来,担子两头挂着一串串大大小小编织得精巧艺术的篮子和篓子,在夜色中远远地看去十分吸引人。男孩马上叫起来:“这些篮子真好!”当他们与那个挑担人擦肩而过时,男孩子又忍不住地说:“妈妈,我们买一个吧!”挑担人一听到男孩的话便收住脚步并放下担子。篮子的样式很多,造型各异,还有用小圆环串联成一嘟噜的吊篮,挂在窗框两边别有风味。男孩子摸摸这个看看那个,他哪个都喜欢。挑担人耐心地看着男孩挑选,还不时地参谋几句。她站在一旁好像在自言自语地说:“这些篮子好看是好看,可家里零零碎碎的小摆饰够多的了,桌子上窗台上已经摆满……不买了吧!”男孩扫兴地离开那堆篮子,脚步姗姗,还一步一回头地流露出不舍和遗憾。挑担人没有怨言,又挑起担子走了。当男孩再回头时,挑担人的背影在夜幕中已很模糊了。忽然,男孩感叹地说道:“那个卖篮子的人赚点钱真不容易啊,停下来让我们挑来挑去,结果一个也不买……”她理解儿子的心情,为他能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而高兴,但她还是接了一句:“不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随心所欲地花钱。虽然,那些小篮子并不贵,不过,该节约的就得节约。等你长大,你会明白,生活都是不容易的,你要学会认真做事,学会不怕苦不怕麻烦,才能对付不容易。”男孩认真地点点头,样子很诚恳,并用严肃的口气应一声:“妈妈,我懂!”

买玩具

她说,她经常做的一件事也是她最害怕做的事——带儿子逛玩具商店。可她的这个男孩,只要一挨近玩具柜台,就像条泥鳅在人隙中钻进钻出,恨不得钻进柜台里。他百看不厌,每次催他离开,嗓子都喊哑了,喊得火冒三丈,当众又拉又扯的,才不得不跟着走。有一阵,她发誓再也不带儿子进玩具店。后来,经不住男孩的央求,她心软了,就带他去徐家汇逛了一次玩具城。

可以想象,玩具多到可称谓“城”,那是一种怎样的壮观?男孩一踏进玩具城拱形的城门,犹如渔夫手里的小金鱼游进了大海,转眼就不见人影了,而等到再出现时,男孩便一个劲儿缠她:“妈妈,给我买这个!”“妈妈,我想买那个!”她拿起这个又瞧瞧那个,价钱都贵得烫手,便连连摇头,“这个一点不好玩!”“那个太没意思了!”男孩见她毫无掏钱的意思,气得眼泪汪汪,赖在一个货架旁不走了。过了一会儿,他竟委屈得放声大哭起来,引起许多人围观,并纷纷同情地说:“孩子哭成这样,就给他买吧!”“现在挣钱,还不是为孩子!”围观、指责使她恼羞成怒地甩下男孩自顾自地走了。男孩哭着紧紧地追赶,她不理他;等他哭停,她也才渐渐地息了怒气。这时,男孩自言自语地说:“妈妈,我们如果是百万富翁,就能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了吧?!”她一时哑口,这该如何向一个孩子讲清楚“穷人、富人”这个几乎包罗了整个世界和历史的大问题呢?她不免忧心忡忡地想:一个13岁的男孩已经在羡慕“百万富翁”了……她站在男孩面前,对男孩说:“这样吧,你想买那么多玩具,我给你找一个百万富翁的妈妈吧!”

篇2:夏衍: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作文

我觉得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得故事组成的,在这些故事中有开心的,有难过的,可是总是有一个故事是感动自己的,兴许是感动着每个人的。爱是非常珍贵的,他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的生命因为爱而精彩,世界因爱而永恒。父母的爱温暖着我们,我们在父母的爱中成长。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五岁便得了怪病的孩童,一只脚比另一只脚长,走路时跛得像只小鸭子。面对周围的小朋友的嘲笑与众人异样的目光,懵懂的孩子将祈求讯号发向了父母,父母忍着泪水骗她说:“孩子,这不是病,只要经常走走就会好的。”孩子相信父母的话,一直坚持多走路。多年的辗转奔波,父母为他寻访名医,用尽奇药,可孩子的病却不见好转,而父母在伤心欲绝的悲情痛楚下,依旧没有放弃为孩子治病的念头。孩子就这么在父母善意的`谎言中,在父母的滋润下,在父母的祈求里慢慢成长起来。后来,孩子懂事了,明白了一切事实真相。可他一点伤心的理由都没找到,因为他知道父母多年来的泪水已将他的伤口愈合,他明白父母多年来的无悔,早把他的痛楚麻木,他更了解父母多年来承受的压力远超过他的不幸。他毫无失落之感,怨悔之意,因为父母的爱为他搭起成长之桥,那桥是起于地腾于空的桥,他比任何人看到的都要高,那桥是凌驾与生命与前途边沿的桥,他心中的感恩,足以消除一切的不如意。我们有时可以用一些善意的谎言去劝告别人,可是在说之前要想好这个谎言总有一天会被识破,那时的我们要去面对的还有很多很多。。。 爱是一种力量引着我们前进、成长。

篇3:夏衍: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巧妙释题, 整体感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般程序是从整体感知再到具体品味。解释课题就是一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好方法, 而靳老师的释题方法更富有新意———

(师板书课题:《有一个小村庄》)

师:我把课题写好了, 大家有什么意见吗?

生:您少写了“这样”两个字。

(师向提出“错误”的学生表示感谢并补全课题, 生齐读。)

师:读了这个题目, 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读了课题《有这样一个小村庄》, 看到“这样”两个字, 我就很想知道这个小村庄究竟是什么样的。

师:我们往往可以通过课文题目来推想课文内容。“这样”究竟是“怎样”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 请打开书认真读课文, 然后说说有“怎样”的一个小村庄。

(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师巡视并辅导, 纠正“咆哮”“屏障”的读音。之后, 师范读课文, 向生提问。)

师:究竟有“怎样”的一个小村庄呢?谁来说说?

生:这个小村庄原来是“很像样”的, 村后山坡上的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可是, 由于村里的各家各户都用锋利的斧子砍树造房、造犁、烧火, 后来一场洪水把村子吞没了, 所有的东西都被卷走了。

师:你说得很好。这个村庄过去是“很像样”的, 很美丽, 很富庶, 可是, 后来一场洪水把村子里的一切都卷走了。此时, 你们在想什么?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这个小村庄原来是“很像样”的, 可到头来却什么都没有了。

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 这节课我们就要集中精力解决这个“大问号”。现在我们再回头看课文, 大家先朗读第一自然段。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 靳老师先采用填空式板题法, 让学生加深对“这样”的识记, 然后再由“这样”形成悬念———究竟是“怎样”的。由无疑促使学生生疑, 由课文题目推想课文内容, 再带着这样的推想去读课文, 得知课文的基本内容。这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第一步。在学生反复读以及教师示范读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们说“这是怎样的一个小村庄”, 这又进一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在“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流程中, 靳老师对前一“整体”和“部分”的衔接做了巧妙的处理。为什么原来是“很像样”的村庄到头来却“什么也没有了”呢?靳老师有意识地板书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样做使“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衔接和转换很自然。这样“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就为后面“部分”语言的品味和具体内容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据文作图, 据图品文

依据文意适当画图再现文句情境, 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图示法”, 而靳老师的“图示法”却有与众不同之处———

(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

师:这个小村庄在什么地方呀?

生:在一片河坡上。 (师随手画一河边坡地)

师:河坡上有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 这是村子里的房子。 (师画房屋) 这个村子里有多少人家呀?

生:几十户人家。

师:谁愿意在黑板上画好多间“很像样”的房子呢? (生上台前画房子, 师提示要画出房子远近大小的区别。画完后, 师让生齐读表现图意的语句:在一片河坡上, 早先有过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

师:作者写了“河坡上有个很像样的小村庄”后, 接下来写了什么?

生:写“村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河”。

师:谁能在村前画一条小河?

(生画小河)

师:河水非常清澈。 (师在“小河”旁板书“清澈”) 你想想, 在河里画些什么才可以显示出河水的清澈呢?

生:在水中画些鱼。

师:还可以再画些什么?

(师提示, 生画上了树木及房屋在水中的倒影。)

师:大家把表现这个图意的句子读出来。

生: (齐) 清澈的河水从村前流过。

(师引导生理解“清澈”一词的形、义。)

师:接下来, 又写了什么?

生:写村后的山坡上, 郁郁葱葱的树林, 像一道巨大的屏障。

师:你们说, 下面该画些什么呢? (教师让10位学生上台画山坡的树木, 每人画一两棵, 教师也参与其中。)

师:画得不错。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片树林?

生:“郁郁葱葱”。

(教师在“树林”旁板书“郁郁葱葱”并解析词义, 继而又解析“屏障”一词的词义。之后, 指导学生齐读表现这一图意的句子。)

师:接下来还写了什么呢?

生:写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

(教师在“天空”处板书“清新”, 并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师:谁会画清新的空气? (生默思)

师:空气无形无色怎么能画出来呢?可以通过画什么来表示?

(学生有所悟, 相继画出白云、小鸟、蜜蜂、蝴蝶等。画完后, 教师让学生齐读这一句子。)

师:庄稼长得怎样?

生:很好。

师:在这个村子旁边, 有很多长得非常好的绿油油的庄稼。 (师画村前的田地、庄稼) 现在我们从整体上看一下黑板上的这幅图, 然后再来读课文的这一自然段, 看看是怎样具体描写“很像样”的小村庄的。

(生齐读课文)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可知, 靳老师运用的“图示法”有如下的特点: (1) 教师先适当示范性地画图, 然后引导学生依据文意画图。先后共有近20位学生上台画图, 充分突显了全员参与、合作学习、亲历过程的教育新理念。 (2) 在图画上板书关键词语, 如“清澈”“清新”“郁郁葱葱”等词语与图境有机结合, 突显了画图的指向性———品味理解词语, 使画图较好地为品味语言服务。 (3) 每画完一处图后, 朗读表现该图意的句子, 把图示与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较好地突出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要求。概言之, 靳老师运用“图示法”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 而是把图示与品词、品句、品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品词品句, 多式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 语文课应主要引导学生在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上下工夫, 语文课应是咬文嚼字课、品词练句课。靳老师在这节课中引导学生所进行的咬文嚼字、品词品句既扎实到位, 又形式多样———

【片段1】

师:“郁郁葱葱”是什么意思?

生1:形容树木非常茂盛。

师:这个词中哪些字是说茂盛的?

生1:“葱葱”是说茂盛的。

师:“葱葱”是说茂盛吗?

生2:“郁郁”是说茂盛的。

师:“浓”和“郁”组成一个词叫———

生:“浓郁”。

师:从“浓郁”这个词可推知“郁郁”就是很稠密、很茂盛的意思。“葱”可以和“绿”组成一个词叫———

生:“葱绿”。

师:由“葱绿”这个词可推知“葱葱”就是———

生:颜色很绿。

师:好极了。那么“郁郁葱葱”就是指树木长得非常———

生:茂密。

师:茂密和什么?

生:翠绿。

师:对了, “郁郁葱葱”就是指树木长得非常茂密和翠绿。

在这一片段中, 靳老师对“郁郁葱葱”一词的教学采用了“语素”分析法:先分别解释“郁郁”和“葱葱”的词义, 再合起来解释“郁郁葱葱”的词义。靳老师对文中的“清澈”“屏障”“清新”等多个词语的教学均采用“语素”分析法。这样做,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 学生对词语的记忆是意义识记而非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才能让学生对词语的记忆更深刻, 进而对词语融会贯通。

【片段2】

生:“一年年一代代, 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 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裸露”的词义, 之后让学生从句子中找出“减少”的反义词“扩大”。)

师:如果我们不是用斧头滥砍乱伐树木, 而是全民植树、护树, 那么我们山上的树木就会逐年怎样?

(学生先说“扩大”, 自我否定后又说“增加”。教师板书“增”。)

师:我没有写“加”, 再想想, 该写什么?

(学生讨论, 在教师的点拨下, 最后确认为“增多”。因为“减”与“增”相反, “少”与“多”相反,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义词。)

从这一片段可以看出, 靳老师引导学生对反义词的辨析是非常准确的。学生由此迁移寻找“扩大”的反义词时, 便能迅速而准确地找出“缩小”一词, 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 能扩句为:“树木不断减少, 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不断增多, 裸露的土地不断缩小。”这样的语言训练不仅是准确的, 而且是精确的。

【片段3】

教例1:“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在靳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把上面的语句变为了排比句式: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谁家想做家具, 谁家想烧柴,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

教例2:靳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总结, 让学生认识到小村庄由原来的“很像样”到最后的“什么都没有了”, 主要是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差导致的结果。于是, 靳老师让学生以“保护环境”为话题进行说话训练:

生1: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

生2: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大自然。

生3: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保护”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破坏”。

师:那么, 破坏环境就是破坏什么呢?

生1: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的家园。

生2:破坏环境就是破坏大自然。

生3: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人类自己。

(教师指出“破坏”与“人类”搭配不当, 学生又提出把“破坏”改为“伤害”, 教师指出这里应该用比“伤害”程度更严重的词语。最后, 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提出了“毁灭”这个词。)

生3:破坏环境就是毁灭我们人类自己。

师:说得真好!能不能把用“保护”和“破坏”这一对反义词造的两个句子合在一起?

生: (齐)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破坏环境就是毁灭我们人类自己。

在教例1中, 靳老师引导学生把“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扩展变为“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谁家想做家具, 谁家想烧柴”的排比句式, 这种把散句组合成整句, 使语气由弱变强的训练,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供了较好的方法。

在教例2中, 训练的形式也是很有创意的。靳老师引导学生由“保护环境就是……”扩展变为“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就是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做法很有创意:在形式上一句多式, 在语意上层层推进;在正意说的基础上又进行反意变说, 即“破坏环境就是毁灭我们人类自己”;在正反分说后又把二者合在一起来说。如此的“一意多说”“正意反说”“正反合说”的多变训练, 足见靳老师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设计上的颇具匠心。

四以读为本, 多读精背

以读代讲, 以读悟情, 这是感悟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这节课中, 靳老师采用的“读法”形式多样———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教例1:

师:题目是《有这样一个小村庄》, 这里的“这样”究竟是“怎样”的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大声地读课文, 反复地读课文。

教例2:

师:这个村庄过去是“很像样”的, 可是, 最后却什么也没有了,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板书大“?”) 带着这个问号你们再认真地读一遍课文。

教例3:

师:最后村里什么都没有了, 罪魁祸首是谁呢?

生:斧头是罪魁祸首。

师:没有人使用斧头, 它自己会砍树吗?究竟谁是罪魁祸首呢?我们还是从课文中找答案吧, 仔细读课文的第2、3、4自然段。

从上述的三个教例可以看出, 靳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或是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引导其读书, 把读与思、思与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2.教师示范读课文。

师:你们读了几遍课文了? (生普遍已读了两三遍课文) 究竟有怎样的一个小村庄呢?下面你们看课本, 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我读到哪儿, 你们眼睛就盯到哪儿, 思考到哪儿。 (师深情地范读课文)

从这一教例可以看出, 学生诵读了两三遍课文, 已初步感知课文, 在此基础上再听教师范读, 这样的读书效果是极佳的。这样做给我们的启示是:学生先自由练读, 然后再听教师范读, 这能充分发挥学生读书时的想象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范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仿读, 则不易发挥学生读书时的自主性。再者, 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逐渐减少, 而“以机代口” (课文朗读录音) 的现象日渐增多。在课堂上, 我们应像靳老师一样, 亲自范读。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形象地从视觉、听觉上感知课文, 才能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密切。

3.读———画———读。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 靳老师让学生们逐句朗读逐句分析。如靳老师先让学生读句子“清澈的河水从村前流过, 村后的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好像一道巨大的屏障”, 之后引导学生在黑板上作画, 先画出房子、小河, 再画出小河中的鱼儿和树木在水中的倒影, 最后画村后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树木。画完后, 靳老师让学生找出表示图意的句子认真品读。

在这一教例中, 靳老师先让学生读句子, 初步感知句意, 再让学生动手作画, 扩展其想象的空间。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画完后, 靳老师又让学生回读句子, 此时, 学生朗读的时候, 眼前就不仅仅是一个简短的句子了, 脑海里会浮现出丰富的内心视像。“先读———作画———回读”这种教学方法, 对于品读写景状物的语段具有较普遍的意义。

4.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 靳老师先让学生看自己画的“山村图”, 并熟读课文, 然后他又引导学生采用逻辑引读的方式背诵这一自然段。如靳老师分别抓住方位词“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村后”“这里”引读, 在有关方位词的提示下, 学生很快能背诵这一精美的语段。

这一教学片段给我们的启示是: (1) 要把背诵引进课堂教学中。因为只有“胸藏万汇”, 才会“笔下生花”。 (2) 要善于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如靳老师在以上教例中就采用了看图指导背诵法和引读指导背诵法。

篇4:有这样一个地方

他从女儿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为她写日记,他说要满足她所有的愿望。

他的女儿从小就不乖,每天睡觉前都要缠着他讲故事,他就每晚抱着她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地慢慢哄她入睡;他的女儿数学不好,他就拿着不及格的试卷听任老师数落,却连一句语气稍重点的话也舍不得对她说;他的女儿很任性,半夜里要吃樱桃,他就拉着她的小手溜出去,兴高采烈地爬树挑拣成熟的果子……他就这么宠溺着他的女儿,无怨无悔。

后来,他的女儿慢慢长大了,要一个人去一座陌生的城市上中学。他什么都没说,跟着女儿也来到了那座城市。

他的女儿不再要听故事,不再半夜要吃樱桃,数学也不再那么糟糕了……可是她要买昂贵的原版书,她要查阅资料用的电脑,她将来还要上大学,甚至还要出国深造……那些都需要很多很多的钱……

他得给他的女儿一个安稳坚实的肩膀,为女儿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所以他毅然放弃了他原有的生活。

他毕业于南大,每天听着鼓楼的钟声起床,最爱做的事就是读书,过得简单而快乐。他毕业后获得了一份干净而清闲的工作。

可如今他被迫与各式人等周旋,觥筹交错,常常夜半而归。他的女儿是知道的,现在的这份工作他并不开心。

很多时候他都是醉意朦胧地回家。倘若女儿已经睡熟,他就会很小心地看看女儿亲亲女儿才能安然睡去——那是他唯一的精神动力,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给女儿最大的幸福。

他的女儿运气很好,在高三最紧迫的时候得到了一次特别珍贵的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面试时,她的心里很没底,他就在候考室外紧紧地抱着她。他知道的,女儿虽然嘴上不说,可心底很想要一个暖暖的来自爸爸的拥抱。

他很恋家,但是却在女儿高考前夕离开了家。他主动申请调去了外地,那是女儿将来要去读大学的地方。

女儿的性格其实和他很像——外表倔强可是内心却很怕寂寞,只不过他更怕的是女儿将来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无法适应,所以他一看到机会就紧紧抓住,他要帮他的女儿先熟悉那座城市,因为他是爸爸。

有这样一个地方,就像阿拉丁神灯一样,只要女儿只喊一声“爸爸”,所有的愿望都会实现。

——这,就是爸爸所在的地方。

篇5:雨天有这样一个故事初中作文

“轰――隆”,随着一声雷响,“哗――”的雨声也跟着伴奏起来。

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一阵冷风吹来,真冷啊!

“卖苹果咧,又大又红的苹果咧!”我的目光随着一阵吆呵声移去:一位老大婶正吃力的堆着一车苹果,冒着大雨在风中前进。

只听“哐”的一声,车翻了!苹果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孩子,一下子全调到了地上。老大婶看到这情景,顿时慌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雨仍肆虐的下着 。

一个骑自行车的小伙子看到了,一下子把自行车扔在一边,跑过来捡苹果。一个,两个,捡起就往兜里塞,老大婶急的语无伦次,一句话都说不上来。

一个妇女见状也小碎步跑过来,将苹果一个一个装进手提包里,浑然不顾脸上的雨水,卖命地捡着苹果,而老大婶却不知是说好,还是捡好。

又来了一辆轿车,司机竟也下车加入了这个“抢便宜”队伍了。

……

“别再抢了……别……别抢!”

雨,打湿了每个人的衣服,也盖过了老大婶微弱的`哭喊声。可人们却依然我行我素,时不时还往三轮车里扔几个,往老大婶兜里揣几个。

“那些人脸皮也太厚了!”我想着。

雨终于停了。

可就在这地上空无一物时,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那些人竟不约而同地站起身。

不约而同地走向老大婶的车前。

又不约而同地将苹果一一放回车中。

扶起老大婶,说:“老大婶,以后小心点。雨天就别卖了,要卖就卖给我!我来七斤!”

“我来五斤!”

“我也来五斤!”

……

老大婶紧攥着这些硬塞在手中的钱,像是明白了什么,用衣袖擦干眼泪,可我依然看得清楚――打湿老大婶面庞的不止是雨水,还有感动的眼泪。

“呼――”

篇6:有这样一个日子

事实上,回国四年来,对爱尔兰的美丽记忆一直不曾淡忘,甚至有过若干次在梦中生动地重返爱尔兰的经历,并使醒后的状态发生了某种愉快的异常。应当说,去爱尔兰之前的朦胧心境,与到达并持续感受爱尔兰的过程,出现了极大的反差,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效果的反差!对爱尔兰的陌生而亲切,甚至使我怀疑自己曾经与爱尔兰这个美丽的国家有过约定,这个约定应当发生在史前,只是由于岁月的久远而使这个约定迟迟没能冲出自己的大脑记忆层,去提示其存在的有效性。当我真实地置身于爱尔兰的时候,一切虽然是陌生的,但却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亲切感。我相信,如果有催眠大师对我进行恰当的深度催眠,那么,肯定能提取我曾经生活在爱尔兰的史前记忆。

记得在《都柏林心情》随笔集的自序中,我写过这样一段文字:“能够如此迅速进入爱尔兰状态,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恰当组合,形成了某种记忆流畅的提取状态,并无意中再现了自己的史前情形?或者说,此时的都柏林心情是否曾经在久远的年代发生过,却由于无法获知的原因而中断,直到今天才得以继续?尽管这仅仅是一个感觉上的另类效果,但我相信任何思维状态的出现,都应当有其渊源,我只好将之视为神秘主义渊源了,而神秘主义者的状态,向来都是用自己的感受去解释这个世界,解释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一切,并忽视其非神秘主义者所认为的正确与否。”

今天,重读这些文字,我依然感到描述得很正常,很符合自己的性格,不过,要想恰当地表达四年后此刻的特定心情,似乎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无论如何表达,我都会有言非尽意的感觉。

人生真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我仍然想表达这样的意思:我没想到自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有机会做为访问学者在爱尔兰体验了一年;可以说,这是我人生中最惬意、最自然、最放松和最阳光的一年,也是我的脑细胞得到最有效激活的一个特殊时间段,我甚至能够动态地感受到在我的大脑中,有许多沉睡太久的记忆细胞,因为爱尔兰体验的发生而及时苏醒,及时运行。之所以如此表达,是因为在爱尔兰期间,我完成了三十五万字的《都柏林心情》随笔集。我承认,在去爱尔兰之前,我没有事先制定任何写作计划,顶多就是习惯性地写写日记,而且还不确定是什么样的文字密度。当回首《都柏林心情》诞生的过程时,我甚至难以想像自己是如何操作的,而且这个写作量在我的生活中,也是前所未有的。当我无法正常地解释这一现象的合理性时,我的目光自然会转向某种非正常的解释,即爱尔兰的文化体验,激活了我的大脑中沉睡已久的记忆,而这个记忆的存在,又必须追溯到史前才趋于合理,否则就会成为难解之谜。

的确,置身于爱尔兰的美丽和魅力,我深深地感到,如果仅仅写点儿简单的日记,肯定无法与自己对爱尔兰的美丽感受产生恰当的文化对称,也不符合自己的文化性格和品质;置身于爱尔兰充满温馨的人文氛围,我更没有理由无动于衷,没有理由不留下最有力的纪念。因此,《都柏林心情》的诞生是一个正常的必然,也许上帝在我的生活早就安排了这个必然,这个必然一定在二十一世纪出现。是这样,到达Dublin的第二天,我就深深被这个城市的古朴、典雅、温馨所吸引所迷恋;令我惊奇的是:这个第一感受直到我离开爱尔兰的时候,仍然没有发生改变。当时,我曾在心里告诉自己:如果置身于爱尔兰这样充满美丽和温馨的国家,自己不能留下什么,那么,在未来任何时候回忆起爱尔兰经历的时候,都将是一个永远的深深遗憾,都将是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缺失。幸运的是,这个遗憾被我阻止了,这个缺失被我避免了。

只能说,拥有如此美丽的文化体验,不留下自己的心灵记录,那是不可想象的,也太难了!

这就是人生的不确定性!正象我曾经说过的那样,人生的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确定,即确定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其实,去爱尔兰本身对于我就是一个想起来并不容易解释明白的事情,毕竟我是一个对追求很淡的人,根本就没想到自己能那么顺利地来到爱尔兰。所以,我只能调侃地说,是上帝的一只最小的手指,无形中轻轻地冲我一挥,这事就成了。如果说这就叫神差鬼使的话,那么,我只想取前两个字“神差”,是神差我去了爱尔兰一趟,并赋予我智慧而留下了一个具体的纪念——《都柏林心情》。

此时,在爱尔兰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就在刚才,实在是太难忘了!

篇7:有这样一个小村庄

--------------------------------------------------------------------------------

靳家彦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教学专家,曾任天津南开小学校长。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41年,多次应邀赴全国各省市讲学,课堂教学获天津市一等奖、全国一等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教育合作项目一等奖。《跳水》等课堂录像多次在中央及省电视台播放。出版《小学语文导读法》等专著18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带徒30余名。先后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拔尖人才、全国教育系统劳模等。

第一课时

板书课题:有一个小村庄

生:老师,您写错了。应该是“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您丢落了“这样”二字。

师:非常感谢你帮助老师纠正了一个错误。不管是谁,我们只服从真理。叫什么名字?来,握握手,交个朋友吧!?

生:我叫×××,谢谢老师这么真诚。

师:(补充“这样”二字)请同学们读课题。

生: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连读三遍,突出“这样”一词。)

篇8:我这样教《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词是中外演讲史上文采斐然的篇章之一。文章激情澎湃,文质兼美。学习这样的篇章,我们老师必须得充分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将课文中无声蕴情的文字转化成有声而激情四溢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去叩击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在一种灵动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了解该演讲词强大的号召力与鼓动性,领略其排山倒海的气势和气贯长虹的激情。

二.教学过程描述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以著名电视节目“非常6+1”的制作宗旨 (让所有心怀梦想并能为之而不懈努力的人拥有放飞梦想的舞台) 为切入点,同时以《一人有一个梦想》的歌曲为背景音乐贯穿始终。

(1) 可让学生尽量用优美形象而富有激情的语言描绘一下梦想是什么。

(2) 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梦想,可以“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为开头。学生纷纷举手,踊跃表述。

师:是呵,一人有一个梦想,而作为人类良知的代表,黑人世界耀眼的启明星,享有“黑人之音”美誉的马丁·路德金会有什么梦想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激情演译———《我有一个梦想》。

2.作者简介,背景说明

学生阅读课文注释1的相关语言,教师分发印有作者及背景的较详细说明的资料,每人一份。

3.课堂诵读四部曲

(1) 通读全文,理清思路

学生读后讨论作答: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展望将来

(2) 激情诵读,合作探究

问题1:这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针对的人是怎样的?

生:时间是1963年8月28日,地点在华盛顿广场,当时华盛顿特区组织25万人集会,主要针对黑人。

多媒体显示马丁·路德金演讲时的现场图片。

问题2:作者的梦想是什么?

生:梦想美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师:具体一点说呢?

生:就是让黑人享有政治平等权、拥有正义和自由、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黑人和白人能和睦相处,亲如兄弟。

教师领读第17段和25段,学生齐读第18到24段后,播放马丁·路德金这部分演讲的现场录音,让学生先感受作者的语气、语调和激情,再与自己的诵读进行比较。

学生自由诵读后,教师进行示范诵读,然后学生再次齐读。

师:这几段中作者驰骋想象,放纵而不失中心;舒缓又富于感召,设喻精巧,令人向往;倾情贯注,给人光明;无限的憧憬,美好的未来,无不在作者的演讲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想黑人之所想,说黑人之所说,但这还不够,他想黑人之所未想,说黑人之所未说,这正是作者作为黑人政治领袖的杰出之处,也是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原因。他是那样恰到好处的调动着听众的情绪,语势非凡,气吞河山。与其说他是在用心讲演,倒不如说他是在用生命呼唤,其光芒如日中天,其感召似万马千军。

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18到25段。

问题3: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

生:因为黑人依旧在受歧视和处于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之事。

师:来一位女生把涉及到原因的第2、3自然段朗读出来。

女生朗读。

师:这位女生朗读时声音很轻柔,语气也很平静,不过这是作者揭示黑人的现今生活的,同时又是演讲的开始,因此读的时候既要充满激情,又要沉痛有力。第二段中前边有三个相连的“今天”,这三个“今天”在读时既要一气呵成,又需要每一次的语调都比前面有所提升;需要重读的词有“必须正视”“隔离”“歧视”“萎缩…‘自己…’故土家园”。第三段在读时整体语调可略缓和一点,但重点词语依然要注意,如:“每一个美国人…”“所有的人…”“生存与自由”“追求幸福”“权利”等。下面再来一位男生试一试。

一男生举手,主动请求朗读。

由学生进行点评。

问题4:作者打算怎样实现这个梦想?

学生自由诵读相关段落并展开讨论后作答。

生1:从斗争方式上看,作者主张非暴力抵抗。

生2:从斗争手段上看,作者呼吁要团结白人。

生3:从斗争态度上看,作者强调应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学生朗读第5、7、8段。

师:经过3、4两段的平缓之后,第5段作者的情感再次抬升。为了满足这种情感的张扬,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句式“现在是…时候”,一方面这是情感宣泄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排山倒海的语势也加强了内容的表达,极强的突出了为自由、平等而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7、8两段,因其内容讲的是斗争的策略,所以它的语调是平和的,也是理智的,同时还是语重心长的。

男女生搭配朗读第l0到14段。

师:这五段可以说是一段答语。针对“热心人”的质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挑衅,作者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一串条件式 (只要……就……) 排比句,如出膛之弹,似喷井之油;如江海汹涌,似急风扫云。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人身受到攻击,我们不满意;生活范围受限,我们不满意;政治上的不平等,我们不满意。但我们绝不贪得无厌———正义与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就是我们斗争胜利之日。”这一段正气逼人、豪气冲天的誓言,无疑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表明了黑人斗争的决心,但同时又不失理智,因此朗读时要十分注意:虽可放纵情感,但要把握好度,切忌无限制的放纵。

学生反复朗读,兴致盎然。

(3) 诵读练习,锤炼技巧

多媒体显示:课文第26段到结尾,谈一谈自己在诵读时,最好如何处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出“这个信念”指前文的梦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信念,他们才有了拼搏奋斗的源泉。所谓“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既然有管乐,又有弦乐,自然少不了合奏与“交响”。作者把它用到这里,可谓匠心独运,因为它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黑人运动取得最终胜利后和白人一样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而又优美的画面。而作者无与伦比的信心亦通过一大串排比句式显露无遗,其气可贯长虹,其势能穿云霄。因此诵读时应注意蓄积肺活量,让舒缓中尤带热切,平静中更显高亢,且越到后面,声浪越一浪高过一浪,并尽量由一中气十足的男生领读非排比句,其余学生诵读“这支歌”的词句和排比句。如此则真的具有“交响曲”演奏时的层次感和大气磅礴。

学生配合诵读第26段到结尾。

(4) 鉴赏品读,体味特质

学生找出自己特别感兴趣或相对难以理解的语句反复朗读后,试着做一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尝试:归纳一般演讲词的基本特点和实质,可从语言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以鼓励为主。

4.课堂结语

本篇演讲词情感充沛,词句优美,设喻巧妙,感召力强,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具有逻辑性,还具有思想性。而演讲需要真情,演讲无需作秀。谁顺应时代,谁代表大众的心声,谁就是讲坛上的主宰者。危急关头,想民所想,讲民所不敢讲,乃是演讲的第一要义,也是演讲的生命之源。我们在诵读中,既可以领略作者横溢的才情,又能够感受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所以,让我们记住他吧———马丁·路德金,一个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一个生日被确定为法定全国假日的罕见名人,一个个子矮小、其貌不扬却又有着坚如磐石的力量的非暴力抵抗者,其满载光辉的梦想,经过三十多年的洗礼冲刷,依然能轻而易举地“俘获”我们心灵的人!

三.分析与反思

1、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孔子设坛讲学到清末私塾开课,老师们让学生从四书背到五经,从先贤文集到现当代经典作品。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在诵读中增知,在诵读中明智。而作为一篇激情澎湃、文采华美但篇幅较长、又不乏难以理解语句的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在一种灵动的氛围中把握文本整体,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对文本所体现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如何进一步挖掘语言文字隐含的深层意义,体味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如何感受演讲中所体现出的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必须得借助诵读这样一种经久不衰且行之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到艺术的境界,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触发其情思,一字一句都能使学生感受其丰沛的情味,引起情感的共鸣,如此学生自然心驰神往,兴趣盎然,整堂课几乎一直显得灵动十足。

2、选择“非常6+1”的开办宗旨为切入点,是因为一般学生都喜欢该节目的绚烂、激情,其宗旨又刚好与梦想紧密相连,再加上让学生尽可能优美的描述梦想且自由谈谈自己的梦想,如此能将学生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出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轻快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诵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

3、挑选《一人有一个梦想》的乐曲作为整堂课的背景音乐,是考虑到这支曲子的意境跟本文有几分接近,在这首乐曲的配合下诵读,可大大地拓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思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不由自主地站在作者马丁·路德金的立场上,振臂高呼,挥洒激情,增强诵读效果。

4、在诵读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示范诵读,如此能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教师过硬的诵读基本功,熟练的朗读技巧,会使诵读出色得犹如一首首词曲婉转悠扬的歌,自然能给学生一个高格调的氛围,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势必影响学生对诵读这一阅读习惯的使用频率,也势必能激活学生的诵读兴趣。

篇9:有这样一个姑娘

有一个姑娘,她喜欢动画、喜欢动漫游戏,她利用业余时间给喜爱的动画做中文字幕;她喜欢唱歌,她的声音干净清透,她最爱那首《中华民谣》。

这个姑娘的名字叫周含,她是“恒源祥”文学之星作文大赛的全国一等奖得主,她是2010年高考吉林省文科第17名,她被北京大学录取。

这个姑娘不简单

周含在我的心里是一个让我有些崇拜的姑娘,因为一个有着诸多爱好和丰富业余生活的女孩子,并没有整天死抠书本却有着别人艳羡的成绩,以吉林省高考文科第17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认识周含源于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她是吉林赛区的一等奖得主,代表吉林省参加在香港的总决赛,带队的主编向周含约稿。我被这个女孩子在文字里透出的理性和睿智击中。她是一名文科生,可是她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却不是在课本上学到的皮毛,她用自己的眼睛看历史,用自己的认知看待历史。

作为一名文科学生周含对政治问题有着敏锐的触觉,对热点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可是她的评价不偏颇不极端,她分析问题用知识也用胸怀。

当香港的大学频频向大陆的学生抛来橄榄枝,用它们的教育理念、他们的国际化教育模式来吸引大陆学生的时候,当大陆的学生对香港的大学回以强烈好感的时候,周含的爸爸妈妈也一度想让她去香港读大学,想让她接受更国际化的教育,让女儿的视野更加开阔……可是周含的梦在燕园,在博雅塔,在未名湖,北大的历史和文化,北大的思潮和激情才是与她真正契合的吧。

精力充沛源于

对时间的拿捏

高考结束以后,我约周含出来见面,她说正窝在家里给一部儿童小动画做中文字幕。网上下载来的制作软件,翻译,再上传,她乐此不疲地给我讲述,我却仍然是一头的雾水。我们在Q上东拉西扯,我的眼前勾画着她明亮的双眸和她调皮的笑脸。用符号组成的表情是她的招牌。当我听到她自己录制的翻唱歌曲——《中华民谣》时,我跟着她的声音轻轻地哼唱,思绪回到中学的时光……周含说她喜欢干净、纯美的音乐,亦如我对她声音的感受。在线录制歌曲也是周含课余的爱好之一,一个人在自己的小空间里,伴着和美的旋律微微闭起眼睛,双手轻扶着耳麦,身体会随着乐曲的流淌慢慢摇摆……

在周含的博客里,她把长春拟人化,写这个城市的发展故事,她叫它“城拟人”,她说她的灵感源于一个“国家拟人”的动画。从2009年8月开始到现在,周含已经写成了17万字。写一个城市的历史和发展,不仅仅要有一份热爱,更要有知识和资料的积累,周含一边收集资料一边整理,偶尔也会求助于爸爸。在高三最紧张的日子里,她依然是每周一则故事。而她的写作时间是每天下午连续三节自习课的考试。周含说为了能有时间写她的城拟人,她会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考试的答卷,余下的一节课可以完全用来自己支配。

当我们总是感慨时间不够的时候,这个姑娘却是因着与时间的赛跑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快乐生活源于

对距离的把握

周含比我们约好的采访时间早到了20分钟。皮肤白皙的她,梳着一条马尾,红色的T恤一下闯入我的视线,爸爸陪在她的身边……她礼貌地微笑,表情显得有些拘谨,我问她一句,她答一句,我们两个人面对面,她却不是在线交流时的自如和放松。我轻轻拍她的肩,那个在网络上古灵精怪的姑娘,怎么和我有些见光死?她的脸微微地红起来,说自己本来就是宅女么。

周含的爸爸妈妈给她的是放养式的教育,他们充分尊重女儿的想法和选择,当去香港上大学和周含的北大梦发生冲突时,他们最终尊重了周含的选择。给彼此留有空间不仅仅适用与家人的相处,在与同学和同伴的交往中,周含也运用这条原则,过分的亲密往往会给彼此带来伤害,所以,周含不走进别人的世界。

周含9岁开始接触网络,喜欢动画,喜欢小游戏,设计个人主页,从9岁到18岁,周含的个人主页已经是第13个版本……当网络成瘾成为社会问题的时候,周含在网络世界中找到了和她有着共同爱好的伙伴,利用网络资源充实着她的课余时光。

对喜欢的事物保有距离,适“度”的把握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而这种智慧也许是上天赋予周含的偏爱。让这个姑娘幸福快乐的成长着!

♥编辑/商元博

篇10:有这样一个地方美文

你心里是否也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可能一辈子都到不了,却一直深藏在心灵深处,想着、念着。可能这个地方真实存在,也可能只停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岁月的潮水一涨一落,可能儿时的趣事已渐渐模糊,而这样一个地方,却依旧清晰。

我喜欢紫色,从薰衣草开始。我个人感觉紫色就是一种优雅的象征,单独的一枝薰衣草,模样十分精致,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出来的极品。成群成片的薰衣草聚在一起,就让人感到十分优美,十分有意境。于是,我又因为薰衣草,喜欢上了它的故乡――普罗旺斯。

薰衣草是一种馥郁的小花,就像普罗旺斯一样具有浪漫的情怀。我不仅喜欢薰衣草的`颜色,薰衣草的形状,更喜欢的是它的花语――等待爱情。把后两个字忽略,我觉得“等待”更值得去思考。其实人的一生都逃不过“等待”一词,不管是等待美好爱情的来临,还是儿时等待长大,或是与亲人分别之后等待亲人的归来。很多时候人生往往不如我们的意,我们可以努力改变现状,但当我们无法改变的时候,只有静心等待,“船到桥头自然直”,“不美好的结局不是结局”,相信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普罗旺斯很遥远,我也不知道此生能不能去到那儿一览薰衣草的美景,但这个心愿仍一直在我心中。我也曾幻想普罗旺斯的模样――那儿的天空很蓝,白云朵朵,之下是大片大片的薰衣草,整个视野被蓝色、白色、紫色所承包。旁边坐落着一个欧式的小别墅,或是一个小风车,微风轻轻吹来,薰衣草随之舞蹈,一片流动的紫色尽收眼底。张开双臂,躺在这薰衣草花海中,感受那淡雅的、清新的芳香……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安静,心灵得到了洗涤,烦恼随风而去。

也许长大之后的我有能力独自前往普罗旺斯,也许不能,但不论能或不能,都是美好的。也许普罗旺斯不如我想象中的美好呢?那还不如让我就这样停留在幻想里。我可以把这个心愿当作一个目标,以给我学习的动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夏衍:有这样一个故事】相关文章:

李夏衍四年级各项总结04-29

上一篇: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下一篇:弟子规第十五课教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