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学试卷

2024-05-08

新闻采访学试卷(精选6篇)

篇1:新闻采访学试卷

A、读者B、编辑C、作家D、评论员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3分,共计30分)

1、新闻线索

2、新闻敏感

3、专业记者

4、临时准备

5、预测性新闻

6、突发事件

7、“养”新闻

8、视觉采访

9、隐性采访

10、新闻真实性

一、填空(本大题共7小题,其中每空1分,共计30分)

1、新闻的六要素是()、()、()、()、()、()。

2、记者“六勤”指()、()、()、()、()、()。

3、采访重点指()、()、()、()、()、()、()。

4、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其突出特点是()、()、()。

5、泄密的类型有()和()。

6、记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既()又()。

7、“三抢”是抢()、抢()、抢()。

四、简答(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2、记者为什么要深入现场?

3、追踪采访有哪些特点?

4、常用的采访提问方式有哪些?

5、《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三次修订)的内容是什么?

五、论述(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10分)

1、记者按内部分工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记者如何把握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15分)

1、机动记者的特点是:()

A、“满天飞”B、随时出击C、身体健康D、机动灵活

2、记者的修养包括:()

A、政治修养B、理论修养C、知识修养D、专业修养

3、符合面访中记录形式的有:()

A、当场不记B、录音C、笔记D、心记

4、符合新闻价值要素的有:()

A、时新性B、接近性C、重要性D、人情味

5、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有:()

A、接受信息B、使用线索C、识别美丑D、找到本质

6、符合采访的原则的有:()

A、真实性原则B、及时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可读性原则

7、属于突发性社会安全事件的有:()

A、“9.11”恐怖袭击事件B、“5.12”汶川地震C、飞机失事D、莫斯科地铁爆炸事件

8、新闻除了传播信息的功能外,还有()。

A、监督功能B、引导功能C、教育功能D、批评功能

9、采访方式包括()。

A、面对面采访B、眼睛采访C、书面采访D、电话采访

10、广义的记者包括:()。

篇2:新闻采访学试卷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5--2006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2005级新闻传播学类《新闻采访学》卷〈B〉

命题老师:夏琼

打印份数:150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记者

新闻敏感

采访准备

正问法

采访主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什么是新闻线索?记者应怎样获取新闻线索?

2、简述采访前准备的意义与作用。

3、记者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4、采访策划有何特点与作用?

5、简述新闻观察的作用与方法。

三、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根据你对目前新闻宣传报道政策的把握以及你对省级党报编辑方针的了解,你作为《湖北日报》的记者,试判断下列新闻线索采访后能否使用?并说明为什么?

a)近日,全国部分高校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在长江大学召开。

b)昨天,2名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登山时失踪,这两名留学生都是湖北天门市人。

c)近日酷暑高温,某太阳伞生产企业,拟向马路上值班民警送去了一批该厂新产品,该企业经理向报社送来邀请信,邀请记者随行采访。

d)武汉市政府组团去香港招商引资,在港府协助下举办了大型的港台商人见面会。e)湖北省枣阳市近日出台一项地方法规-----《枣阳市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办法》。

四、分析题(15分)

联系本学期采访实训的体会谈谈怎样做重大题材的采访策划工作。

五、操作题(25分)

近日世界杯足球赛已进入四分之一决赛阶段,市民们看球赛的热情不断高涨,大街小巷的人们每天都在谈足球,你作为《长江日报》体育版记者,就市民看世界杯足球赛这个话题,策划做一个专版,请你制作一份详细的采访大纲。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5--2006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2005级新闻传播学类《新闻采访学》卷〈B〉

标准答案

命题老师:夏琼

打印份数:150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记者泛指一切新闻从业人员,包括新闻单位的社长(台长)、总编、编委、主笔、编辑人员和采访人员等。从狭义上讲,记者特指从事新闻采写活动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敏感:也有人称之为“新闻眼”或“新闻鼻”,它是成熟记者所特有的职业性敏感,是记者敏锐地发现、鉴别和预见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采访准备:指记者为采集新闻材料而进行的前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分为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

正 问 法:也叫开门见山法,是记者直截了当地从正面提出问题,请采访对象作答的一种提问方式。

采访主题:也称采访选题,是新闻采访的题目,即新闻采访活动的具体对象,它涉及到采访什么以及从哪个角度进行采访的问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什么是新闻线索?记者应怎样获取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指可能成为新闻报道对象的某种事实所传递的信息,或者是将要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所发出的信号。

答题要点: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决议、指示及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中来;(2)从党政机关和业务部门的各种会议中来;(3)从通讯员和作者积极分子中来;(4)从各业务部门的书面材料中来;

(5)从新闻媒介已经发表的报道、文章、读(记)者来信中来。(6)从各种广告及气象预报中来;

(7)从记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来。

2、简述采访前准备的意义与作用。

答题要点: 采访前准备的意义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记者进一步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2)有助于缩短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距离;

(3)有助于记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采访,提高工作效率;

3、记者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题要点:1 问题要简洁明确,不要提太笼统的问题,2 问题要具体,不要提太大太空的问题,3 要问的关键而有策略,不要提大外行的问题

4、采访策划有何特点与作用? 答题要点:

1、采访策划是指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策划

2、特点:选择重大题材,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主体性色彩。

3、作用: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充分利用新闻资源,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5、简述新闻观察的作用与方法。

答题要的:

1、作用:有利于记者直接获取生动、形象的现场材料与细节材料;有利于记者直接获取第一材料;有利于记者产生真情实感;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成为记者不能被剥夺的采访武器。

2、方法:现场观察要注意基本情况、“动态”和细节,并要学会“透视”,选择适当的观察位置与角度。

人物观察要注意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根据你对目前新闻宣传报道政策的把握以及你对省级党报编辑方针的了解,你作为《湖北日报》的记者,试判断下列新闻线索采访后能否使用?并说明为什么?

a)近日,全国部分高校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在长江大学召开。

不能报道。不具备省级党报的宣传价值

b)昨天,2名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登山时失踪,这两名留学生都是湖北天门市人。

不能报道。不符合省级党报的报道范畴

c)近日酷暑高温,某太阳伞生产企业,拟向马路上值班民警送去了一批该厂新产品,该企业经理向报社送来邀请信,邀请记者随行采访。

不能报道。涉嫌给厂家做广告。

d)武汉市政府组团去香港招商引资,在港府协助下举办了大型的港台商人见面会。

可以报道。政府经济活动是省级党报目前的报道重点与热点。

e)湖北省枣阳市近日出台一项地方法规-----《枣阳市市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办法》。

可以报道。法律法规建设是目前的宣传重点。

六、分析题(15分)

联系本学期采访实训的体会谈谈怎样做重大题材的采访策划工作。

答题要点:1.做好人物专访的基本原理与要求,2.结合本学期的采访实训内容谈自身感受与体会,3.有观点、有见解、内容新颖、结构完整、表达流畅。

五、操作题(25分)

近日世界杯足球赛已进入四分之一决赛阶段,市民们看球赛的热情不断高涨,大街小巷的人们每天都在谈足球,你作为《长江日报》体育版记者,就市民看世界杯足球赛这个话题,策划做一个专版,请你列出自己的详细采访大纲。

答题要点:

1、能基本按照采访大纲格式要求写;

2、问题设计合理,有针对性;

3、采访角度新颖,设计构思巧妙;

篇3:新闻采访学试卷

其次运用微观思维探究本课程在课程定位和教学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与其它采写课程的不同在于, 它专注探讨广播电视媒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 就要注意区别于其他媒体的采写理论和实践, 要真正能服务于广播电视。另外, 和很多课程不同的是, 它既包含理论, 也包含实践内容。那么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建构方面, 必须考虑到内容之间的关联, 考虑理论对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

任何一种改革和创新都需要有探索的过程, 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笔者从一开始接手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就很重视教学方法的积极探索。比如深研教材、认真备课、 咨询专家, 或通过调查问卷问计于学生。我分别在2011年设计了调查问卷, 调查本专业广电0911和广电1011的学生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的教学建议。学生对教学重点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 甚至某次讨论课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都细致地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为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开展积累了宝贵的资料。2014年暑假, 在参与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 我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校期间学生应该培养的能力、素养, 如何提高教学水平, 如何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指导意义等方面, 调查了本专业近五年的毕业生。结合调查结果, 认真分析了采访写作过程在本专业的地位, 及在教学工作中的运用情况, 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采写课程的教学。平时做了教学的改革, 在期末时, 我会认真进行总结和思考。

具体来讲,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的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注重学期第一次课的设计。学期的第一次课, 是教师与学生建立交流的第一步。甚至直接影响今后的教学交流能否顺利进行。所以必须认真设计第一次课。《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是一门既需要学生掌握理论, 同时又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课程。顺利地将理论结合实践, 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首先了解学生, 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 为了解学生, 在第一次课我会设计一节课的摸底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是口头表达, 也可以是书面写作。比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00字左右的小新闻稿, 不限定媒体类型、新闻体裁和题材, 以发现学生新闻素养的基础水平。

第二, 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形式、 时间都是多样化的。比如课堂上的交流、课外的交流、 书面交流、直面交流、也可以打电话、发信息、甚至借助新媒体的微信、微博等形式。也可以是个别交流或小组交流。因为新闻的突发性特征, 我要求学生学期课程一开始, 就要随时准备进入到采制新闻的状态, 因为真正的记者工作状态是全天候的。那么要更好地辅导学生完成新闻作品, 教师也应该是全天候工作的状态。

第三, 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讲。《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之一, 是学生的采访沟通能力, 临场应变能力。所以在教学中, 我会尽量安排一些环节, 让学生多讲。比如, 课前三分钟说新闻;或者布置课外两人组的小作业, 然后在随后的课堂上进行展示, 要求展示时作者要进行讲述, 然后其他学生评点;或者教师提供话题, 让学生当堂设计采访方案, 以训练创意思维能力;有时也会就某次内容, 直接由学生来设计教学环节。这些丰富的让学生参与、表现的形式, 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个好记者是勤奋的, 在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时, 必须训练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第四, 注重案例分析。在教学中, 我注重运用案例分析, 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采写理论, 这些案例一般是具有重要性、接近性、时效性的, 或者是权威的案例, 比如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 新闻敏感的增强也需要通过大量接触新闻作品。所以, 我要求学生必须多听多看新闻, 并养成写听后感和观后感的习惯。根据教学内容理论的进度, 有侧重地分析新闻作品。通过分析案例, 让学生更容易地领会所学理论, 同时, 更好地指导自己的采写实践。

第五, 注重学生的课外实践。怎样消化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 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这些问题最终需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解决。所以, 每次课后, 我都会安排课外训练的思考题。有时只指定某位同学完成, 有时指定几位, 有时是全班同学一起完成, 然后将作品在课堂上分享。课外实践的地点, 有时在校园, 有时会要求到校外。一般建议学生先从校园新闻做起, 当具备一定的能力之后, 再走出校门, 去校外搜索新闻。如果不规定范围, 校外新闻如大海捞针, 所以, 我会稍微限定范围, 比如, 因为许多学生来自湖北襄阳本地, 所以我让学生在襄阳老手艺中寻找新闻线索。这种活动对传统手艺的发掘与传承也是很有意义的。这次找新闻也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很多学生感慨, 原来自己家乡还有这么多让人骄傲的文化产物。

第六, 注重记录教学过程。运用摄影摄像设备及时记录教学过程, 既可以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也可以通过记录过程本身, 来训练学生通过摄影摄像设备采集素材的能力。

第七, 注重以考核促进教学。我认为考核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是促进教与学的手段。所以, 我设计了《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及其实务课程的新闻作品的考核评分体系。为更客观、公平地评析新闻作品, 也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优秀新闻作品的标准, 我为六个实验项目分别设计了评价体系。其中的评价标准涵盖了该类新闻作品主要的采制要求。比如评价实验项目二广播录音报道的采写, 评价指标包括: (1) 主题鲜明、集中, 有突出的新闻价值; (2) 音响典型、恰当; (3) 有效进行了线性传播。每个指标又分为A (1) 、B (0.8) 、 C (0.6) 、D (0.4) 、E (0.2) 等五个递减的等级。评价体系的建构, 让学生能更客观、全面地评价新闻作品, 同时, 这些评价指标, 也帮助学生回顾了所学理论, 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评价指标的相对固定, 也有助于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便于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

篇4:新闻采访技巧研究

[关键词]三个;分号连接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新闻内容和新闻写作的资料来源,改进新闻采访的质量,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新闻记者在采访工作中,需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掌握发问、倾听等采访技巧,有效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只有不断改善新闻采访的相关技巧,才能够摆脱传统的新闻采访模式,满足新时期的新闻采访要求,提高新闻采访的意义和价值。所谓“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而要想做到有价值的新闻采访,首先要有良好的准备工作。

1.充分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

1.1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为了保障采访工作的顺利与成功进行,记者在采访前应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准确把握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和接受采访时的心理状态。还应该明确采访思路,预先制定采访计划。在采访报道突发事件时,更要求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获得最真实的信息。例如突发交通事故,只有记者及时赶到现场,才能够获得受访人较为清晰的描述。因此,新闻记者要加强与各界人士的联系,构建起有效的新闻热线和市民热线,以能够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获得及时而准确的资料。

1.2有针对性地设计采访问题

恰到好处的提问,是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做到足够精彩的提问,就要在进行准备工作时,有针对性地设计采访问题。只有根据受访人的性格、工作、经历、情感等具体情况来设计采访问题,才能提高新闻访谈的质量,否则会对新闻采访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对于地位较高的受访人,如过未能进行充分的问题准备,容易因敬畏心里产生紧张情绪,从而提出水平过低的采访问题;而对于普通群体采访时,又可能由于其对记者工作的新奇和崇拜,对记者的正常采访工作产生了干扰和约束。

2.采访过程中的技巧运用

2.1非语言符号的实践运用

非语言符号是指人的神态、姿势、表情等能够透露出内心情感的信号。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不但要准确理解采访对象的有声语言,更要善于把握受访人的非语言符号,并在采访场合能够正确使用这样的信号。这样的无声信号又叫做体态语言,是用表情、手势、姿态来传递信息的工具,对于加强记者和受访人的沟通交流有着莫大的作用。在进行实际的新闻采访时,记者可以自身的微笑与眼神和受访人互动,从而有效地构建受访人的沟通、理解、认知的模式。借助默契配合、相互理解与尊重的新闻采访非语言符号,以及借助这样的语言形式对受访人给予支持、肯定和激励,以确保记者能够更有效地提高采访成效。

2.2掌握发问与倾听技巧

发问与倾听是记者与受访人交流的主要方式。记者应具备过硬的发问技巧,才能有效的挖掘受访人的个人经历。记者在提问时要注意分清主次,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不可提问过于笼统的问题,如“你的感想是什么?”“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这样的问题只能得到泛泛而谈的答案,降低了提问质量和效率;在从小的问题发问时,要紧密围绕访谈主线,保持发问的鲜明生动,但要避免提出对于受访人过于敏感的问题;最后,要控制提问语气,保证提问的氛围相对轻松,以使受访人配合采访工作。合理的提问技巧,可以使受访人敞开心扉,与记者进行深入交流。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不仅需要具备有效发问的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新闻采访中的倾听不仅仅是单纯地听受访人的描述,而是根据受访人的话语,分析其中的内涵和受访人的心理状态。记者在倾听时,一方面不要纠结于受访人所讲的个别字词语句,而应该从大方向上分析受访人的思想情感,从而避免采访时对受访人形成过于感性的认知;另一方面,在记者在采访时对于不同的采访事件,不应区别对待,只要受访人愿意叙述,记者就应该认真倾听;同时,记者应正确对待受访人与自己在认识观点上存在的分歧,尽量换位思考,求同存异,从而更有效地挖掘新闻素材。

2.3做好采访的记录工作

良好的记录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是后续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采访時,记者应当懂得运用合适的采访记录手段,并且应当学会运用多种采访记录技巧,以提高记录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避免信息的遗漏。一般情况下,新闻采访的记录手段包括了录像、录音、笔记和心记等。其中最为常用的采访记录手段为笔记和心记,特别是一些比较简短的人物采访和会议采访中运用更为广泛。记者在进行采访记录时,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先是有效理解受访人对问题的描述,抓住受访人描述的关键内容。还可以根据记者的自身习惯做好采访记录,借助缩记等方式,确保记录的速度。同时需要保证采访笔记的条理性,清晰地记录受访人的描述、实际情况等要点信息。

3.有效提高新闻记者的自身素养

3.1培养深厚扎实的语言功底

记者作为新闻工作者,是使用文字进行服务的职业,因此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培养深厚扎实的语言功底,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学素养,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练笔,只有坚持常常写作,积累素材,才能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文字驾驭能力。同时,新闻采访的受访人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了确保新闻采访的效果和新闻价值,记者应当加强自身新闻语言功底的培养,以保证采访过程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清晰客观地将采访结果呈现给新闻受众。

3.2树立吃苦耐劳的工作意志

记者作为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要有吃苦耐劳的工作觉悟。新闻采访常常会面对比较恶劣和危险的工作环境,因此记者应该具备不畏艰苦的工作意志。同时,在内心观念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坚持自我,面对采访的种种困难,要有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的精神。

3.3坚定客观公正的采访立场

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时,要明确自身的政治观念和道德立场。对于采访立场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直接关系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客观态度。因此,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采访立场,以政治观念和职业道德自律,用事实说话,客观公正地进行新闻采访。

结语

总而言之,新闻采访的技巧运用,是新闻记者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实际的采访工作中,受访对象千变万化,这就要求记者能够不断地吸收和学习新的知识,灵活运用相应的采访技巧。只有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充实、提高、历练,才能具备对受访人的观察力和对新闻的发掘能力,相应地才能在采访工作中获得有价值的新闻要素,打造出有水平、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实现新闻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明辉.对新闻记者采访技巧的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120.

篇5:新闻采访学

新闻学的三大模块:新闻理论、新闻实务(采访、写作、编辑、新闻评论)、新闻史 采访重要性:

1、传播之基(信源---信道---信宿)

2、生命之源

3、质量摇篮 新闻报道:全面、公正、客观 艾丰:为真理而战,为正义而战 柴静:《看见》华南虎 南方周末:专稿

第一章:新闻采访学研究的沿革论

一、1915—1923

1、清末民初记者黄远生提出了记者采访“四能说”(脑经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2、徐宝璜《新闻学》、任白涛《应用新闻学》在总体论述新闻中涉及到新闻采访。他们的论述是中国新闻采访学帷幕拉开的前奏

(西方)解释性新闻:客观条件+意见(有形性意见和无形性意见)反对VOICE:凡是被说的东西都多少程度上被心理化了,影响客观性

农业社会:充满了诗性

工业社会:计算理性

--penetrative 穿透的penetrate:穿透

记者: 1)、报道型:what

动态报道 2)、研究型:(述评结合,解释性报道)why、what、how

“观之以心而不观之睛,闻之以心而不闻之耳”——司马迁

“生命在于运动,新闻在于奔跑”(广度、密度、纵深度)

1923年邵飘萍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立论关乎国情,引例由于实践,开启了中国新闻采访学的研究

1、采访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2、记者品性为第一要素

“闻雷霆不为耳聪,观日月不为眼明”----德性修为 “泰山崩于前,鹿兴于左,而志不乱”

3、新闻敏感是知识和经验盐城的一根特殊神经

采访态度:庄严不流于傲慢,恭谦不流于谄媚

郭韬奋、范长江分别发表了《记者的正确动机》和《建立记者正确作风》,阐发了记者在工作中对品格的要求

记者的“活动力”说 ·“居树观虎”精神 ·“踏破铁鞋”精神,“深究”精神

——要力戒采访到一定程度就觉得“差不多了”这一情绪,采访要深入深入再深入 “深一步,新一步;深一步,真一步” “真知灼见”从来都是来源于采访再深一步

记者态度: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苍生情怀、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942,陆定一

1、从世界观层面,提出新闻采访如何保持真实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来认识事物进行采访,坚持从感性到理性的程序。

2、新闻:历时的变动:昨天—今天

事物有变化

天时的变动:同类事物不同,同时间不同

要有辨异能力

新闻在我们身外,也在我们心里

“无思即无拾”不要因为新闻的客观存在,放弃了主观能动性

1951—1956 穆青等人,把新闻采访定义为调查研究

1980年代

蓝鸿文《新闻采访学》,艾丰《采访方法论》(独立的精神)。记者要成为问题库,记者吃的是老百姓的饭,干的是总理的事。“在一个充满意识形态的渗透,充满了“惯习”认识,充满了“私”的观念或者立场的世界,理性的、非人云亦云的独立判断是记者在采访中立论公允、立场公正的保证。”

——布尔迪厄

一、“框架”意识 1)历史的变动

历时性的比较:扶今而思昔 共时性的比较:感物而观天下 2)就新闻是“事物的一种意义”,通常只能放在历史和时代的精神语境中才能观察出来 3)中国文章价值观重“意”,对“意”的表达讲求“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把眼前小事同大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

二、“特点”(能动)意识与辨异思维

·如何采访

1、做好充分的准备

1)做好前期相关知识储备

2)穷尽周边,尽可能采访周边人物,多信源

2、采访时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 不要试图一味尖锐,过分刺激 “你大我就大,你小我就小”平视的视角采访

3、追问以求得细节,细节让报道充满力量 无限精神,还原场景、环境

4、采访要放到环境里头去谈

例:采访一位农民,在田地比咖啡厅好

杜涌涛《写好人物的十四条》 从玉华:冰点人物写作技巧

1、要用不一样的视角看新闻

2、人物要细、具体

以小见大

再广大的悲伤,也比不上一个具体而微的悲伤

3、寻找有代表性的人物、新闻图片。本身是否有故事、反映一个时代

4、要有意象——隐喻和抽象

意象是一种写作的抽离,一个文章的结构线 《肖申克的救赎》里藏在圣经里的锤子 《辛德勒的名单》穿红衣服的女孩

怎样寻求:长期思索,对故事背后社会背景、运行的规律、人性的因素深刻理解,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物。

Eg 《无声的世界杯》,06年世界杯,一些农民工在看世界杯,但是大屏幕没有声音,所以他们自己带着录音机去听

5、去典型化。细节、找个性、冲突、人物特质

第三章:新闻敏感问题

新闻采访在采访活动中的体现: 1)“一见就是”的判断力 2)审时度势的洞察力 3)沙里淘金的采掘力 4)由此及彼的预见力 5)聚小成大的总合力

综合消息:同类事物跨时空组合第四章:新闻采访的环节(程序)(访前)

一、明确的报道思想

1、新闻机构为了达到一定传播目的,从报道的内容,重点,方法所作出的规划与提示

2、特点:目的性、指导性(媒体新闻产生的指南)、纲要性

系列报道:一个主题多篇报道

连续报道:对一个事物的跟踪式报道(时间)

3、类型

1)阶段性报道思想 2)专题性报道思想

4、作用

明确报道思想能增进作者的新闻敏感

二、掌握新闻线索

1、特点多、简略性、隐蔽性、易逝性、特征性

2、意义:

1)对记者新闻采访其导向作用,使报道思想实践化、行为化 2)对报道质量具有一定决定作用

3、来源、渠道 1)与通讯员交朋友 2)悬赏新闻线索

第六讲:新闻采访的基本环节

一、采访方式

1、个别访问(一对一)(①事情面小②访问话题私密性、敏感)

2、开座谈会 适应话题:(设计困境、公开性)优点:(节省时间、集思广益、防伪作用、兼听)

注意:1)控制入会人数,5—7人为宜。2)当与会者意见不一致时,记者不能表达倾向性意见。3)记下“欲言又止”的人,私下一对一访问

3、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同堂采访/报道(1)、主体:政府、社会团体、个人(2)、注意的问题:

①力争早问(拟构问题大空间;占有先机;被采访者认真回答)②拟构问题三个方面

A差异化,个性化(从媒介定位出发)B从普遍性问题出发(从受众角度)

C问题的敏感性、震撼力(问题要有锋芒感)③提问注意 A表意明确 B语言精练 C周到,有修养

4、现场观察(1)、分类:A参与式观察(身之所历,目之所见)B隐匿式观察

C旁观式(2)、意义、作用

A获取一手资料,验证间接材料(提高可信度)B促进记者对事物的认识,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刻性 C增强韧性,思生于史,思生于历 D获取生动形象的细节材料

二、确定新闻选题(1)、从众多新闻线索选择出来准备时事采访的题目(2)、A时效性与时宜性:第一时间发稿

B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

C受众需求与媒介宗旨(定位)

三、做好采访准备(意大利:法拉奇)

(一)、带齐参访工具,反复检查设备

(二)、熟悉采访对象,采访正常启动

(三)、了解相关报道,尤其对多次被报道的人物

(四)、制定采访提纲(第一句话怎么说),过渡性问题,寓问于谈

四、几大采访种类

1、机动采访 注意的问题: A快采快发:“快思手”(快不能失真)B知识面宽:万事道 C善于同各色人交往:“开放型人格”

2、常驻采访(外派记者:驻地记者;驻外记者;驻站记者)了解常驻地

与编辑部保持密切联系

防止盲目采访,了解编辑报道方法、思想

注意营造良好的采访环境(与当地领导处理好关系;与当地媒体处理好关系)--新闻源

3、隐形采访(暗访)

带有风险性,采访准备要做预案

严禁滥用国家机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少年人犯罪等

4、交叉采访

在同一时间内对两个以上新闻时间交替进行采访

5、巡回采访 ·按编辑部的指示,沿着预定的路线所进行采访的活动 ·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报道对象和主题

主要由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把握,在巡回的路途中选择适合若干新闻题材进行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做出系列报道

一、采集新闻材料

(一)、含义:记者的劳动对象

(二)、收集材料要求:

“宁可我不用,不可我不知”

“采集材料要以十当一;运用材料要以一当十” 为什么要多采材料? A有利于选材求精 B有利于选材求新 C有利于报道求深

(三)收集材料的类型

消息:A主干材料,面的材料,点的材料

B背景材料:历史条件,现实语境

专稿:注意细节,意义,意味

(四)材料核实

1、溯本求源

2、寻找物证

3、多方证实(三角定位)

4、逻辑判断(智力核实)注意:

A同题报道中,记者间相互核实不可靠 B记者把领导的审题让人核实

C编辑只向作者核实也是容易出问题的

(五)做好采访笔记 1)心记

2)笔记:A点记(重点、要点)B略记(梗概,大意)C速记(特殊符号)点记:A新闻五要素

B易忘点(数字、人物名字、时间、术语)C疑问点

D对方的观点

E采访中的即兴思考和联想

另:①笔记本多留空白(以便补记、插记)②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可让采访对象来记

第七讲 访问方法

一、提问的两种形式(从内容讲)

1、开放式(宽问)

2、闭合式(窄问,切入口小,问题具体)

1、开放式

优点:A提问自然缓和有利于创造融洽的访谈氛围(一般用于访问开始)B对方回答自由,容易谈出宏观性材料,透露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C记者提问容易应对缺乏足够准备的采访,可以缓解记者压力,为思考进一步问题赢得时间 缺点:A问题一般化

B问题点不集中,不利于采访的深入

总结:适合进入话题,调节气氛,收集面的材料,缓解记者压力

2、闭合式

优:A问题明确,使问题容易回答,有切入口 B提问切要,利于采访深入 缺:A不利于获取面的材料 B适合于问题开掘和进一步突破

二、提问的方法

正面提、反面提、侧面问

三、访问对象的选择标准 A有情况 B愿意谈 C能表述

四、个别访问、开座谈会注意三点 1.选好时机

2.从他原则(让时原则)3.商议

考点:

1、内容提问方式(最后一节)

2、新闻敏感的体现,材料核实的方法,现场观察的意义

3、开调查会作用和注意问题

4、充分占有材料的意义

5、换元思维的运用具体的体现

6、为什么破除“差不多”思想

7、采访解读“庄严不流于傲慢”;“关注之心而不是以听”;“不以耳聪,不以目明”

8、提问方法(正面、反面)用材料

9、采访的准备环节,熟悉对象 作业:

为什么说“寓问于谈”是访谈最高境界?1000字左右,考试当天交。

开放式与闭合式提问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答:【定义】①开放式提问:即一种提问提得比较抽象、概括,问题的口子是敞开的,范围很大,使得采访对象回答起来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的提问方式;

②闭合式提问:即一种提问提得比较具体、集中,问题的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采访对象往往要做明确的回答的提问方式; ①开放式提问:

【优点】①问题问的比较自然、缓和,有利于创造融洽的谈话气氛;②对方回答起来比较自由,容易谈出一些宏观性的材料,也可能露出一些有价值的“话头”;③记者提问比较容易。如果遇到不太了解的采访对象,这类问题可以“投石问路”,也可以先救救急,赢得一点思考的时间;

【缺点】①问题提得一般化,采访对象容易泛泛而谈;或者感到问题太大,不知道从哪里回答才好;②问题的焦点不集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联系比较松散,对方不容易说出心理的话,采访也不容易深入; ②闭合式提问:

【优点】①问题明确,容易得到采访对象的具体问答,容易获得有价值的材料;②问题的焦点集中,也容易谈得深入;

【缺点】①提问有点单刀直入,甚至有点尖锐,如果掌握的不好,会影响谈话的气氛;②如果记者对问题选择不当,或者漏掉某些问题,都会影响对全面情况的了解;

二、新闻敏感的体现

1)“一见就是”的判断力 2)审时度势的洞察力 3)沙里淘金的采掘力 4)由此及彼的预见力 5)聚小成大的总合力

1.迅速判断某个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和传播价值的能力 2.迅速判断某一事物是否具有新意,是否具有生命力的能力 3.迅速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受众兴趣的能力

4.迅速地从同一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能力

5.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发展作出科学预见的能力

材料核实的方法

1、溯本求源

材料核实尽量追溯到源头

2、寻找物证

对于一些口头材料,书面材料,寻找相应的存在物来验证

3、多方证实(三角定位)兼听

4、逻辑判断(智力核实)注意:

A同题报道中,记者间相互核实不可靠 B记者把领导的审题让人核实

C编辑只向作者核实也是容易出问题的现场观察的意义

第一,记者现场观察可以获取直接感受,使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

第二,记者现场观察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使新闻报道具有可信性。

第三,记者现场观察可以加深认识事物,使新闻报道具有深刻性。

第四,记者现场观察可以缩短采访认知过程,使新闻报道具有可读性。

5、现场观察(1)、分类:A参与式观察(身之所历,目之所见)B隐匿式观察

C旁观式(2)、意义、作用

A获取一手资料,验证间接材料(提高可信度)B促进记者对事物的认识,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刻性 C增强韧性,思生于史,思生于历 D获取生动形象的细节材料

0、通过现场观察直接获取新闻事实。

1、通过现场观察,核实、印证新闻事实,提高新闻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通过现场观察发现和捕捉新闻事实的具体过程和细节,使报道更加生动、具体、丰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3、现场观察的亲身感受,使记者加深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解以及对新闻价值的认识。

4、通过现场观察发现新闻。

三、开调查会作用以及注意问题

开座谈会,是指记者通过座谈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同一话题,向多个对象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方法,也称“开调查会”。

2、开座谈会 适应话题:(设计困境、公开性)

优点:1.可以迅速掌握资料,提高工作效率。

2、可以集思广益,弄清事实真相。

3、可以全面认识事物,能够及时验证材料。

(节省时间、集思广益、防伪作用、兼听)

注意:1.选择开座谈会的人员,对事物具有代表性的知情者,选择持有不同见解的人,了解

情况,支持报道工作的人

2.我们记者和采访者做好准备,提前一天将话题告知

3.控制入会人数(五--七人)人多容易造成无责任感,观望心理,容易使积极发言人

失望

4.当发言人意见不一致时,记者不可以偏立,发表有倾向性的意见

5.记下“欲言又止”的人,私下一对一访问

四、充分占有材料的意义

A有利于选材求精 B有利于选材求新 C有利于报道求深

D有益于记者材料的准备

E给记者提供感知直至认识整个事物的前提和机会

五、换元思维运用的具体体现(不知道)

发散性思维指思维的主体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不拘常规,围绕某一问题多向思考,通过知识观念和不同事实的组合,探求尽可能多样的想法和结论。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它既无一定的方向,也无一定的范围,是对不同现象和观念比较、“嫁接”后产生新思路的重要手段。

发散思维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不断求索的联想品质,经得多,才能见识广。有厚实的储备,丰富的学力,思维的“触角”才能多向发散,而不断求索的联想品质无疑拓展和掘深了思维的空间及深度。

六、为什么破除差不多思想

七、采访解读“庄严不流于傲慢”;“关注之心而不是以听”;“不以耳聪,不以目明”

“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

即不卑不亢的意思,谦恭但不是唯命是从,有自己的原则;庄严不是目空一切,对人仍要尊敬。

摆正合理的相互关系:邵飘萍“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

新闻记者只有摆正自己的采访心态,尊重采访对象,才能做到与采访对象真诚的沟通交流,也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素材,甚至挖掘到新闻背后的新闻。也就是说,新闻记者是新闻事实的记录者,即没有任何权力更不应该表现为“俯视”群众而“仰视”权贵,或打着新闻媒体的旗号,漠视“弱势群体”的人格尊严。相反,新闻记者更应该同情群众、聆听倾诉、尊重意愿。同时,新闻媒体平视的采访视角还体现在新闻工作的诸多细节中。像“隐性采访”就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首先采访与被采访者之间不是平等的关系,而人在无意中的语言不经过大脑思考,真实的程度打了折扣。因此,倡导人文关怀崇尚采访水平的提高和凭借智慧去取得难得的素材而慎用隐性采访的报道手段。关注之心而不是以听(自己编的)

1.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者:用合适的提问方式进一步激发采访对象的谈话热情,同时防止被欺骗。

2.对想说而说不出来者:保持耐心,边听边分析,多用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帮助对方进行回忆和表述。

3.对思维活跃爱跑题者:善于用问题将谈话内容圈定在一定的采访范围内。

4.对处于某种原因讲一半留一半者:学会听弦外之音,将采访对象采取委婉方式传递的信息抓住。

5.对给采访设置障碍者:学会在采访对象的谈话中寻找突破口。

不以耳聪,不以目明

八、提问方法

【1.正面问】

正面问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法,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干净利落、直截了当、不绕圈子,一般适用于两类采访对象,一类是记者很熟悉的人。因为熟悉,就可以不必在采访前闲聊,双方进角色都比较快,只需直接提问就可以了;另一类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专业 人士;另外,他们一般都很忙,如果你再和他们闲聊话题之外的话,就会显得有些多余。既然是开门 见山,提问的难度一般不大,只要注意提问切题、到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一来,提问的效果往往会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这就 需要记者在准备采访提纲时要周密、具体,另外谈话时还要有意识地按步骤引导和深入挖掘。

【2.侧面问】

侧面问也叫迂回法。记者提问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绕圈子,最后才回到正题。这好比打一场拳击比赛,正面出拳往往会招来对手过分的自我保护,久攻不下,就必须采取另外的战术,比如从侧面出拳进攻。如果正面问时得不到好的回答,就可以采用侧面问的方法,帮助采访对象回忆、联想,问出真实、具体的新闻素材。

【3.反问】

反问又称激将法。采访对象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回答,记者则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不回答不行。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认为地位高而不屑谈的采访对象。对于这些 情况,记者可以采取一种反面问的方法,有意刺激一下采访对象,引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从“要我谈”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看看即可)【4.追问】

所谓追问,就是根据对方谈话的线索,紧追不舍地问下去,问个“水落石出”,“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样一层层地“追”下去,就会有很具体、很实在的内容。这样报道的内容就很充实,有分量了。

九、采访的准备环节,熟悉对象

1.熟悉和研究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事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2.查阅相关资料和专业知识,掌握采访对象所涉及的行业或职业基本情况 3.判断采访对象的利益格局与可能心态,寻找可能的介入点和突破口 4.有针对性的提出采访请求,或是有针对性的拟出采访提纲 5.判断对方回应心态,调整自身姿态,努力促成采访 6.商定比较适宜的采访时间、地点和方式

7.检查有关物质准备情况,提前十分钟到达约定地点

二、采访准备的作用

熟悉采访的领域或行业;

初步了解采访对象(事与人);

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

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应对采访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提高采访效率。

新闻采访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答:①明确报道思想;②掌握新闻线索;③做好采访前的准备;④采集加工材料;⑤提炼新闻主题;⑥做好采访记录;⑦认真核实材料。

报道思想对记者的重要意义? 答:【定义】所谓报道思想,是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组织新闻报道的知道思想。【意

篇6:新闻采访学自考资料

第一节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对象

1、新闻采访学是以新闻采访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2、新闻采访学是以记者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3、新闻采访学是研究记者采访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历史概述

第三节学习新闻采访学的目的和方法

(一)记者篇

第一章记者的历史

记者是因为新闻传播的需要,伴随着报纸的产生而出现的。“访友”、“访事”、“报事人”、“访员”“采访”

和业务素质能力都应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特约记者和特派记者的区别:特派记者的编制属于编辑部,是社、台的工作人员;特约记者则不属于编辑部,是社、台以外的工作人员,应约完成社、台一定的报道任务。

聘特约记者的目的:

一、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二、弥补记者力量的不足;

三、发现人才,为报道增色。第三节地方记者

一、地方记者和记者站的源流 两条线索:

1、从近代报刊发展“防事”、“访员”开始;

2、先发展地方通讯员,再派记者常驻某一地方。

记者站是新闻单位的派出机构。目的:为了加强新闻单位同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联系,及时上,完成一定的数量,保证一定的质量。

记者的三项职责,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抓住采写新闻报道这一主要矛盾,就能把反映情况和做群众工作这两项任务带动起来。比如,记者去某地采访新闻,在采访中发现某一重要情况,又不宜公开报道,便可写成内参稿,向上反映;又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同群众接触,就可以利用这个条件开展组稿等群众工作。记者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事物本身的逻辑,辨证地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便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反之,把它们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顾此失彼,其结果必然影响到全面发挥记者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方面,要强调记者把采写新闻报道看作是记者的首要职责;另的做法,因为尚不成熟,记者可先写成内参,供领导机关参考。

5、记者经过调查研究,对某些问题形成一些新的看法,为慎重起见,也可以先作为内参稿,送领导机关参阅。

6、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被反映对象的变化。

7、要警惕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记者反映情况。第三节做群众工作

记者做群众工作,一般只限于结合自己的采访活动,或者在自己分工采访的地区、部门,重点做好通讯员的工作。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既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又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办。实行专业新闻工作者同业余新闻工作者相结合的路线。

我党的新闻事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原理,历来注意发动群众,要提高政治鉴别力,分清是非,辨别虚伪。在错综复杂的斗争面前,善于保持清醒的头脑。

6、政治敏感性。即在新闻宣传中要有很强的政治敏感,善于辨别政治风向。

7、政治远见。即在新闻宣传中要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第二节理论修养

【记者的理论修养】是指记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即马克思主义水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结晶,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对个人来说,它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记者要提高理论修养的原因:

1、历史的经验教训,因为理论水平不高,不仅会导致报道的思想水平不高,而且会导致在理论上犯错误,分不清真假马克思主义,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3、在采访和日常生活中,心中要装着群众

第三节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新闻的真实性,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坚持这个原则,是党性在新闻问题上的一个具体表现。

防止新闻失实,就记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原则,增强工作责任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作指导,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同时,把认识提到这样的高度:坚持新闻真实性,不仅仅是个工作需要的问题,而且是个职业道德问题。

第四节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 廉洁奉公,是党和政府对一切公“记者”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

记者称谓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最后以“记者”作为规范的称谓和国际上一致起来,反映了人们对记者职业特征认识上的变化。

意大利威尼斯,是资产阶级报纸的发源地,也是资产阶级职业记者的诞生地。日报的发展,成为19实际西方职业记者队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电子媒介的崛起 “无冕之王”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实践中我们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

1、他们首先是无产阶级革命家。

2、他们热爱真理,几十年如一日为真理而战。

3、他们热爱人民,是人民的忠实代言人。

4、他们尊重事实,重视调查研究。

5、他们学识渊博,并有专攻。

6、他们写得既多又快。

7、他们掌握了多种外国语言。第二章记者的类型

第一节专业记者与机动记者

一、【专业记者】

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如专门采访报道农业领域的记者,称农业记者。新闻单位之所以设这样那样的专业记者,一是为了使各个领域的采访报道都有专人负责,从而能及时地、多方面地传播各个领域的新闻信息,深入研究各个领域的专门问题,以适应各行各业对报道的需要,并满足各方面读者对报道的要求;二是有利于记者积累和掌握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培养记者成为报道某一领域的专家。

专业记者的特点:专。即要非常熟悉他报道领域的专业情况、专业知识和专业政策。

二、【机动记者】

机动记者不像专业记者那样只报道某专业领域的事情,也不像地方记者那样常驻一个地方,他们有点类似特派记者,甚至有时外出采访就是以特派记者的身份出现,直接受总编辑或记者部调遣与指挥。他们的任务不固定,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称得上是“满天飞”。

特点:机动灵活,随时出击。除了完成一些重要的报道任务和调查任务之外,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也往往落在他们肩上。机动记者要胜任自己的工作,政治和业务两方面的素质都应有较高的要求,政治水平要高,新闻敏感性要强,知识面要广,工作经验要丰富,写作要快,身体要好。

第二节特派记者与特约记者 【特派记者】是因特殊采访任务的需要,受编辑部特别派遣的记者。

历史经验证明,委派特派记者要充分注意到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从特派记者肩负的使命来看,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反映当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报道当地的重大细嫩,开展当地的通讯工作。

二、记者站记者编制类型

1、记者编制属报社。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一级大报和某些省委机关报,其记者站的记者,编制属报社。记者站一般配备一至三名记者。

2、记者编制归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各部、委、局新创办的报纸,在各省、市、自治区建的记者站一般由当地有关部门挑选配备,编制属当地有关部门。

3、双轨制。一部分记者站,仍按原来的体制,由报社派出记者到记者站工作,定期轮换,编制属报社;一部分记者站则采取新的做法,由当地党委指定当地一、二同志为报社驻站记者,编制属当地,组织关系、户口、供给等均当地管辖,报社只在业务上管理和指导,叫做合办记者站。这两种做法同时在一家省报实行,称作“双轨制”。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建站,纵向建站与横向建站记者站在整顿中前进

第四节驻外记者

【驻外记者】指受国内新闻单位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三个阶段:清末、民国初期、新中国时期

常驻国外的记者和临时出国采访重大国际性活动的记者,他们的报道给国内受众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人们看到国际间频繁的交往,看到世界斗争的格局,看到和平与进步的潮流不可挡;透过一扇扇窗户,人们还看到我国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看到我国外交政策取得的辉煌成就,看到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

有的记者不仅通过自己的报道,让中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世界,而且通过自己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帮助我国政府发展了外交关系。要求: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要十分熟悉我国的外交政策,要有丰富的国际知识,要有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面前应付自如的能力,要熟练地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等等。

第三章记者的职责

记者共同的职责,一是采写新闻报道,二是反映情况,三是做群众工作。这三项职责,不是记者主观愿望的产物,而是由我国新闻媒体的性质和任务,以及记者在编辑部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也是党和人民对记者的要求。第一节采写新闻报道

采写新闻报道,是记者的首要职责。

原因:记者只有源源不断地供给编辑部新闻,才能保证通讯社正常发稿,报纸正常出版,广播、电视正常播出。这是新闻媒体运转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把采写新闻报道放在首位,意味着在通常情况下,记者要以较多时间、较多精力,放在新闻报道一方面,又要求记者正确处理好三项职责之间的关系。

记者在履行采写新闻报道这一职责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采写新闻报道责任重大,记者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新闻报道具有传递信息、宣传政策、宏扬先进、传播知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等功能。经验证明,新闻报道搞好了,会起到利党利国利民利社会的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搞不好,出了偏差和错误,小则殆误工作,造成局部损失,大则祸国殃民,后患无穷。

二、记者要发挥作为新闻报道主力军的作用

记者如何在新闻报道方面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1、要重视采写新闻。这里说的新闻是指纯新闻,即消息。在各种新闻体裁中,消息是最基本的体裁。从记者这一方面来说,多写消息,可以增强新闻敏感,培养记者捕捉新闻的能力,训练作者写得快、写得短等。

2、要非常敏锐,不漏报重大新闻。漏报重大新闻,不是小事,至少是严重失职。

3、要会打大仗、硬仗。对一些重大的、紧迫的、困难的报道任务,记者要勇于承担,主动出击。

4、要在新闻报道上不断地开拓创新。

5、要在思想作风、职业道德、采访写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给报道组和通讯员作出榜样。

三、要正确处理好记者与编辑部之间的关系

1、服从编辑部的调遣。

2、从实际出发。

3、发挥主观能动性。

4、处理好和编辑的矛盾。

5、要定期向编辑部报告工作,重要问题要及时请示,以争取编辑部领导的支持。

6、建立记者与编辑轮换制度。

第二节反映情况

【反映情况】是指以写“内参”稿的形式,反映那些不宜公开发表,但对编辑部和党政领导机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

内参的起的作用不亚于公开的新闻报道,并且是公开的新闻报道不可代替的。党中央领导同志看了内参后,对反映的许多重要情况亲自批示,对促进问题的解决,推动实际工作,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要做好反映情况工作,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哪些问题?

1、要及时反映情况。情况贵在及时。

2、要如实反映情况。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如果反映的情况不实,党的领导机关据此作出决策,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记者一定要慎用手中反映情况的权利,对反映的情况,要反复核实,并说明资料来源,以做到对事实负责。

3、要贯彻全面反映情况的方针。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作全面的反映和分析,力戒片面性。可以帮助党政领导机关全面地了解下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4、对工作中一些带实验性依靠群众,把做群众工作看作是办好新闻事业的基础,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贯彻这个方针,是编辑部全体人员的责任,记者作为编辑部的外勤工作人员,更责无旁贷。如何作好群众工作?

1、做群众工作要有长计划、短安排。

2、要协助当地党委开展通讯工作。

3、要经常联系一批骨干通讯员。

4、把编辑部每个时期的宣传意图、报道要点,告诉给自己经常联系的骨干通讯员,以便他们及时掌握,进行报道。

5、组稿。

6、和通讯员合作写稿。

7、征求通讯员和广大读者对宣传报道的意见,并把这些意见反映给编辑部,以利宣传报道工作的改进。

8、给通讯员讲课。

9、关于读者来信、来访问题。

10、为搞好报纸发行,开展群众工作。

第四章记者的修养

【修养】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记过长期锻炼和培养而达到的一定水平。从新闻工作的特性和要求出发,记者最基本的修养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政治修养,理论修养,知识修养,专业修养,道德修养。第一节政治修养

新闻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这种性质,决定了记者应有较高的政治修养。实践证明,一个记者的政治素质差,修养不够,就很难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很难胜任自己的采访报道工作,更不要说成为出色的记者了。从政治和业务的关系来看,记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饱满的政治热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新闻业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记者应着重从哪些方面来提高政治素质,加强政治修养?

1、政治立场。即在新闻宣传中要坚持无产阶级立场,也即党和人民的立场。

2、政治方向。即在新闻宣传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二是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还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3、政治观点。即在新闻宣传中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所谓正确的政治观点,是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观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点。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要体现在各种具体的问题上。在处理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文化、政治与军事等各种关系时,既要反对脱离政治的倾向,又要防止空喊政治口号、用政治代替一切的倾向。

4、政治纪律。即在新闻宣传中要增强纪律性,自觉地按照党的新闻宣传规律办事。

5、政治鉴别力。即在新闻宣传中在报道中出现混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情况,这方面有十年**的教训;

2、宣传中常常出现片面性的问题,和理论水平不高、思想方法片面有关;

3、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等,都需要在理论上给以说明;

4、读者的思想水平越来越高,识别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对报道中有一丁点儿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很快就能识别出来。第三节知识修养

记者知识修养的标志,主要看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既要博,又要专。

从记者工作的需要出发,我们把记者要博的知识结构分为五个层次: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2、文学知识(这是基础知识)、历史地理知识、经济学知识、法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统计学知识、心理学知识。

3、自然科学知识。

4、新闻业务知识。

5、外语知识。第四节专业修养

记者的专业修养包括的内容主要是:一要学好新闻学;二要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一专多能,是业务上的多面手。

一、要学好新闻学。这是对记者的起码要求。

二、要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一专多能,是业务上的多面手。独立作战能力包括采访能力和写作能力。采访能力主要包括社会活动能力,发现新闻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观察问题的能力,判断事物的能力等。

新闻写作能力的要求:要讲究语法、逻辑、修辞;要掌握新闻写作规律;要重视语言。

第五章记者的道德

【道德】通常指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它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新闻职业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简要回顾

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写、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工作着职业道德准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内容: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保持请正廉洁的作风;

6、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第二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记者职业道德的核心。

记者怎样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落到实务员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一切公务员的期望。

“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广告式新闻;拉广告,用新闻作交换;“三包”;“红包”;“重奖记者”;出卖版面等。

“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我们新闻队伍中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在我们新闻队伍中的一中反映。其危害:一是破坏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标准,党性原则。二是破坏了党的新闻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和良好形象。三是腐蚀和新闻队伍。四是被坏人利用。

怎样杜绝“有偿新闻”,保持请正廉洁的作风?

一方面要提高自律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监督,记者要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并建立和完善这方面的制度。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待遇也可考虑。

第五节道德与法律边缘问题 诽谤。故意捏造事实并加以散步,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诽谤他人,既是不道德的行为,又为法律所不容。揭人隐私。也是不道德,触犯法律的行为。

抄袭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第六节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记者由于工作需要,接触领导机关多,参加会议多,看文件多,比较多地知道党和国家的秘密。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既是模范地遵守宪法的问题,又是执行党的纪律和国家的保密制度的问题,也是个职业道德问题。泄密有两种,一种是过失泄密,一种是故意泄密。

过失泄密,大多是由于记者缺乏保密观念,又分不清什么是该保守的秘密造成的。防止泄密的方法是,学习保密规定,增强保密意识,对拿不准的问题,多想有关部门请示,不要擅作主张。如何增强保密观念?

首先,由于记者能较多地接触党和国家的秘密,就容易成为国外情报机关收买的对象。记者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情况,提高警惕,增强保密观念,遵守保密纪律。其次,不能放松世界观改造,要在思想上筑起防腐防变的长城。

(二)采访意识与原理篇

第六章采访性质

第一节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工作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采访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新闻采访的基本性质,是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活动。记者的工作,必须从调查研究开始,有结束于调查研究,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首先是调查,占有大量材料;其次是研究,认真消化材料。光调查不研究,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只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认识才能从感性阶段上升到

理性阶段,并且拿这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再深入调查。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本质问题。我们的新闻报道不应该是感性认识的产物,而应该是理性认识的结果。所以要一面调查,一面研究,调查中有研究,研究中有调查,如此反复循环,一次比一次深入,直到弄清客观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为止。这一切表明,新闻采访工作就是调查研究工作。

新闻采访与其他调查研究的共同点:

从指导思想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

从目的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特点: 处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既要深入采访,又要精心写作,二者都不能偏废。但是采访同写作相比,采访毕竟是第一位的工作。

第七章采访意识

新闻采访报道意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又是随着新闻时间的发展而发展的。新闻采访报道意识是指现代新闻采访报道的基本意识,即:信息意识,受众意识,监督意识,未来意识,竞争意识。政治意识也在其内。第一节信息意识

一、信息一词的渊源和涵义 申农认为:“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接受一方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二、树立信息意识涉及新闻采访报道的几个理论性问题

1、新闻和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信息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它民主政治的体现,反映了历史的进步。

一、新闻舆论监督是由新闻媒体的职能决定的,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使命

记者要树立和强化新闻舆论监督意识,首先要认识新闻舆论监督是由新闻媒体的职能决定的。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又是党和人民在新时期赋予新闻媒体的使命。

把“舆论监督”四个字些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是从党的十三大开始的。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又指出:“强化法律监督机关和行政监督机关的职能,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选择发表时机的艺术,即选择最佳时机发表的艺术;掌握“度”的艺术,即掌握分寸,不说过头话,使批评恰如其分,令人信服,无懈可击;运用报道方法的艺术。抓典型报道。批评性报道愈是典型,愈有影响力和震撼力。抓对比报道。在报道时,将同类事物在同样条件下的正反双反加以对比,形成鲜明反差,既有表扬,又有批评。这种表扬,因有被批评一方陪衬,显得更具有说服力。

抓跟踪报道。被批评者接受了教训,改正了错误,记者还有责任作后续报道,从中看出批评的结果,也说明我们的新闻批评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与人为善,治病救人。

发生的事情。

要搞好预测性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从根本上说,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关嗲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为我们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不能代替我们对各种事物的未来发展作出具体的回答,但它们可以指导我们研究未来,预测未来。除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外,还应该学点未来学。第五节竞争意识

一、竞争的目的与态势

报纸具有商品属性。竞争是和商品生产相联系的,发展市场经济,竞争不可避免。竞争是好事,对一家新闻媒体来说,通过竞争,可以更好地提高政治质量和业务质量,办出特点,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电报,听传达报告。

3、报道计划送当地党委或政府征求意见。

4、跟党政负责同志去基层搞调查研究。跟的好处是:

——可以即使掌握情况,发现典型。

——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党政领导同志对工作的意见,以及指导思想形成的过程。这比在机关里听他们谈情况,谈意见,往往生动得多,深刻得多

——可以具体地观察到党政领导同志对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所持的态度,以及他们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等

5、重要报道和内参稿,送党委或政府领导审阅。一是为了核对事实,使事实准确无误;二是为了掌握恰当分寸三是为了更好地反

1、求新性。新闻采访的最主要目的是向大众传播新闻。记者主要是为了进行新闻报道或写作内参而从事新闻采访活动。采访的客体不论是人类社会中的事物变动,还是自然现象,记者要极力关注和了解掌握的都应该是具有新闻价值的、广大受众感兴趣的事实;注重事实的新鲜性和传播意义。

2、突击性。新闻讲求试销,这就决定了新闻采访活动往往受时间的限制,应力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晚车功能新闻采访任务,这也是记者的难点之一。新闻采访十分讲究时间、速度,也是新闻竞争的需要,尤其当今新闻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国内外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新闻采访的突击性特点越发明显。

3、灵活性。同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新闻采访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随着采访的深入,新闻线索的发展,情况的变化,只要具有新闻价值,采访过程中,记者在诸多方面就可以灵活应变、当机立断或是增加新闻采访内容;或是扩展采访范围;或者是变换采访对象;或者是跟踪新的新闻线索……

4、广泛性。一般的调查研究通常相对固定于有关的行业范围或专业领域。而记者的新闻采访的活动,却具有广泛性。即表现为:接触范围大,涉及面广;采访对象和内容广泛;题材广泛,受众需求广泛。

5、连续性。新闻媒介要源源不断地向广大受众提供新闻报道,传递新的信息,记者就需要不断地进行采访,掌握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新闻事实,写出一篇篇报道。对于重要的新闻事件,特别是重大的突发性新闻事件,记者需要持续追踪采访,进行连续报道。对于具有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新闻题材,对于社会“热点”,记者需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持续的采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系列报道。第二节采访决定写作

采访决定写作,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在,用这个观点来看新闻报道,则是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要完成一篇报道,必须经过两个阶段:采访阶段和写作阶段。采访在先,写作在后,采访为写作搜集事实,着重解决新闻如何从群众与实际中来的问题;写作则是把采访搜集来的事实加以表现,着重解决新闻如何到群众与实际中去的问题。可见,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离开了采访,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对写作起决定性作用。采访决定写作,还表在采访的广度和深度,决定写作的广度和深度,采访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成败。包括了被称作新闻的消息,却又不能和新闻划等号。而新闻又不是传播所有的信息,它只传播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2、传播信息是新闻的基本功能 不传播信息的新闻,严格说不能称作新闻。传播信息与削弱和淡化新闻的政治作用是没有必然联系,一条具有重要政治作用的新闻,往往就包含着重要的政治信息。作为传播者来说,不是为传播信息而传播信息,他在传播信息时,是有选择的,是受一定的政治立场支配的。另外,新闻除了传播信息的功能外,还有引导、监督、传播知识等功能,这些或者是新闻本身固有的功能,或者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闻的嬗变逐渐形成的功能。新闻的各种功能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相互为用的。

3、开发与传播信息资源的关系 传播信息,首先要开发信息,没有开发,就没有传播。

三、记者在开发和传播新闻信息中的具体运作

1、广辟新闻信息源。

2、增大新闻信息量。

3、传播正确的信息。

4、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

5、让信息增值。

6、快速传递信息。

7、重视信息反馈。

8、加强对信息的综合利用。

第二节受众意识

【受众意识】对不同类型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是指在采访报道中,报纸记者心目中要有读者观念,广播记者心目中有听众观念,电视记者心目中要有观众观念。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是搞好采访报道的需要,也是办好报纸、广播、电视的需要。

一、记者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归根到底要解决为受众服务和服务得更好的问题

二、为受众服务得更好的几个基本点

1、报道要看读者对象。涉及到报纸读者对象的定位。个性越鲜明,越有特色,越受到读者欢迎。

2、报道要满足读者正当需要。读者关心的事多讲,不关系的事不讲或少讲;读者感兴趣的事多讲,不感兴趣的事多讲,不感兴趣的事不讲或少讲;读者不熟悉的事物多讲,熟悉的事物不讲或少讲;读者应该知道但尚未意识到的事多讲,不应该知道的事不讲。

3、报道要对读者负责。一是传播的内容,包括信息、政策、经验、事件,等等,应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党和政府各方面工作,有利于国内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利于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二是传播的事实,要真实、准确;三是传播的观点,要正确。

4、报道要引导读者。

5、报道要重视读者参与。第三节监督意识

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专制独裁者不仅不尊重舆论监督,还要扼杀舆论监督。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督之下。”在党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又说:“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江泽民同志还利用传媒抓的典型,推动舆论监督,指导工作。1998年10月7日,国务院总理朱容基视察中央电视台。他指出,舆论监督非常重要。他说:“《焦点访谈》节目越办越好,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他赠给编辑、记者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一切表明党和政府对舆论监督的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需要,是反腐倡廉、扶正祛邪、净化社会空气的需要。加强舆论监督,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批评性报道,其突出特点是公开性、揭露性、扩散性

新闻舆论监督,主要是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监督,对国家公务人员的监督,对社会的监督。

树立和强化新闻舆论监督意识,包括丰富的内容。首要的是要认识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新闻舆论监督不仅仅是批评性报道这种形式,它还包括其他形式,如受众来信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等。但不可否认,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针对时弊、错误和问题的批评性报道,始终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心事,一种有力的武器。

批评性报道,其突出特点首先是公开性。它不同与内部监督,也不同于局部在一定范围内的监督,它是面向全社会的监督。与公开性伴生的是揭露性。批评什么,总要摆事实,无的放失的批评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批评性报道又总和揭露批评对象的缺点或错误联系在一起。批评性报道一旦公之于世,最易引起社会和广大群众关注,不胫而走,迅速扩散,可见,这种报道又有极强的扩散性。公开性,揭露性,扩散性,使得批评性报道具有特殊的威慑力。

批评性报道的威慑力是无形的,它不象权力机关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监督那样由有关部门直接去处理一件事或一个人,但它的影响却是很大的,而且可以转化为其他监督,从无形到有形,使被揭露批评的对象受到应有的处理。

批评性报道的影响愈大,愈加重记者的责任,愈要求记者深入采访,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揭示问题的真相,不能有任何疏忽或失误。

三、要知难而进,迎着矛盾上

四、要争取党领导支持,揭露和解决矛盾

新闻舆论监督的谜底和党政领导机关要搞好工作的目的是一致的。

五、要掌握批评报道艺术

批评报道的艺术,主要表现为:第四节未来意识

未来意识,是一直能够现代科学意识,是指人类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认识未来,对未来作出选择和控制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重要特征,表现为超前,或者预见。

一、树立未来意识,重点要落实在搞好预测性报道上,给受众展示一个未来世界

预测性新闻,就时态来说,是指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作的报道,即前瞻性报道,这和那些着眼于过去的报道,即回眸性报道是不同的。虽然前瞻与回眸都立足于当前,但它们毕竟是相反的两极,不过这两极也不是绝对排斥的。前瞻不能割断历史,回眸也可以展望未来,它们互有渗透,当然,又各有侧重。

预测性报道也区别于预告性新闻。预告性新闻所报道的是那些将要发生又一定要发生的事情,具有必然性,确定性。

预测性新闻带有不确定因素,这是因为预测本身就包含了不确定性。预测的结果,一般有三种可能:正确;基本正确;错误。预测失误,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他们设想未来发展趋势背后的一些因素的变化。

预测性新闻尽管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因素,但从总体来看,它对人类生活至少能祈祷鼓舞、指向、警示三种作用。这也正是这类新闻能在新闻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受到重视的原因。

所谓鼓舞作用,即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描绘事物发展的美好前景,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希望; 所谓指向作用,即指出事物的走向,如专家预测明年将流行什么颜色什么款式的服装,这对服装时常就有指向作用;

所谓警示作用,即在指出人类未来将取得某些成绩的同时,又指出可能出现的某些问题和危险,以警示世人采取对策。在指出危险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即科学依据,以免发生误导,引起恐慌。

二、预测性新闻的种类

就预测的客体对象而言,有形势发展预测新闻,经济发展预测新闻等

就预测的范围大小而言,有宏观预测新闻和微观预测新闻

就预测的时间长短而言,有短期预测新闻、中期预测新闻和长期预测新闻

就预测的主体而言,有关于权威部门的预测报道,有关于专家的预测报道还有关于记者自己的预测报道

三、预测性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1、重根据。在新闻中,要交代预测的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动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根据。

2、重比较。比较法是预测性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方法。事物将怎样发展,摆出几种可行的方案,分析其优劣利弊,反复加以比较,选出最佳方案。

3、重辨证。预测性新闻写作忌用肯定语气,因为所写的都是尚未出人才,出知名度;对新闻工作者来说,通过竞争,可以更好地出效率,出成绩,出精品,上水平,成为新闻战线的强者;对于我国新闻事业来说,通过竞争,可以注入活力,优胜劣汰,更好地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记者竞争的舞台

记者的舞台,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舞台,是指国内外记者云集的舞台。无形舞台,即使没有竞争对手在场,也应立足于竞争,写出最好的报道,做出最好的成绩。

三、竞争的多方面 【独家新闻】指独家发布的新闻,人无我有的新闻;或者说,大家都应该采访得到的新闻,而别人没有察觉,没有采访到,惟独你察觉到了,又采访到了。这种新闻不是一般的新闻,而是比较重要的新闻,富有特色的新闻,引人注目的新闻。抓独家新闻,要求记者有较强的新闻敏感,较强的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以及采访中锲而不舍的精神。

竞争虽有方方面面,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四、竞争要注意的问题

1、要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是弄虚作假,捏造所谓“独家新闻“,制造轰动效应。二是重金收买重要新闻,垄断采访权,以达到独家发布的目的。

2、形成合力。

第八章采访原则

第一节依靠地方各级党委或政府是新闻采访工作的组织原则

一、党报记者多年形成的传统

二、为什么记者在采访工作中要依靠地方各级党委或政府

这是由我们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工作需要决定的。

首先,从我们新闻新闻事业的性质来看,我们的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其次,从工作需要来看,记者在采访中也有必要依靠各级党委或政府。另外,党和政府的领导掌握全局,最熟悉本地本部门的情况,同本地区本部门的群众有密切的联系。记者要了解全局情况,也必须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

三、地方记者要接受双重领导 实行双重领导,这就防止了在领导关系问题上容易出现的两种片面性:要么片面强调报社领导,忽视地方党委;要么片面强调地方党委领导,忽视报社领导。第二节地方记者怎样依靠地方党委或政府开展工作

一、关键是主动

地方记者依靠地方党委或政府开展工作,关键是主动,把自己看作当地的一分子,深入当地生活,不把自己置于“客人”地位。

二、争取地方党委或政府领导的途径

1、争取党委同意,列席党委或政府的有关会议。目的是了解党政领导意图,掌握全局情况,发现新闻线索,搞好报道。

2、经党委同意,阅读有关文件、映当地的实际,提高报道和内参稿的质量。

6、力所能及地承担当地党委或政府交给的任务。

7、地方记者还要起新闻单位与地方党政之间的桥梁作用。

8、接受报社委托,争取地方党委或政府支持,筹备记者会。

三、地方记者要正确处理同地方党委关系中容易出现的矛盾

1、多写与少写的矛盾。一般地说,地方党委或政府对地方记者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当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主要经验报道出去。有的记者站发稿量太少,地方党委或政府难免有意见。

2、登与不登的矛盾。有时候,地方党委或政府从本地工作粗法,希望上级新闻单位的常驻记者发某一方面的报道,但从全局来看,这样的报道难于登出来。记者要向当地党政领导解释清楚。

3、好与不好的矛盾。有时候,记者送地方党委或政府审的稿件,审稿的同志认为写得好,为了鼓励记者,甚至在稿上写“感谢XX记者”,编辑部认为写得不怎么好,甚至有不用的危险,解决这个问题,只需编辑部把稿子退给记者,提出意见,让记者修改就行。

4、批评方面的矛盾。记者要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但对实际工作中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问题,对违法乱纪行为,对不正之风等,也要敢于揭露和批评,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扶正祛邪,都是党和人民的需要。对于批评中的具体问题,要分别不同情况妥善处理

1、批评地方党委或政府,或批评其中某一领导成员,稿件一定要送地方党委或政府审阅,听取他们的意见。

2、有些批评稿批评的对象是当地党委或政府下属单位,为慎重起见,最好也送当地党委或政府过目,以保证批评准确无误,同时也便于当地党委或政府掌握下情。

3、有些记者写批评一般单位的稿件,顾虑较少,但涉及到批评地方党委或政府或其中某一领导成员的错误时,就顾虑较多,应当相信当地党委是会按照党的原则办事的,是会遵守《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是能正确对待舆论监督的。

第九章采访路线

正确的采访路线: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是指深入客观实际。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工作重点不同,深入客观实际也应有所侧重。今天的重点,是要深入改革开放和社会汉族仪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及围绕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进行的工作实际。深入群众,是指深入人民群众,特别是深入人民群众的主体——广大的工人、农民、士兵和知识份子。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即群众路线在记

者采访中的具体体现。这条采访路线,是由我们的新闻报道要反映和指导客观实际决定的,是我们的新闻报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需要。它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创造新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功伟绩,本身就是重要新闻。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斗争和主观世界的活动,是记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新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一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党的新闻采访工作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怎样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

一、要下决心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看采访作风问题。培养一个良好的采访作风,应该看作是记者队伍的一项重要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记者,作为党和人民的记者,其作风在世界上的记者中应该是最好的。

从记者工作的需要看,记者应该具备哪些采访作风呢?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战斗敏捷的作、不畏艰险的作风,是记者最需要具备的几种采访作风。这些采访作风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第一节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首先,记者走到哪里,应该主动去接近哪里的群众,和他们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不自恃特殊。

其次,记者联系群众,要讲究方法,有一套接触群众的本领。第三,联系群众,还要广交朋友。

4、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设备。当我们强调记者采访报道要有战斗敏捷的作风时,不要忘记一个前提:把事实弄清楚。我们要在事实准确的前提下求快,不是为快而快。要解决准确和快的矛盾。为此,要练好采写基本功,增强业务熟练的能力。

第四节不畏艰险的作风

不畏艰险的作风,是指在采访中为了职业的需要,不怕艰苦,不怕危险。

记者是一种危险的职业。一是政治上要担风险,二是有些任务有一定危险,要求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去采访。保护自己也是报道的需要。

(三)采访方式与方法篇

第十一章采访方式

最基本的采访方式:直面采访,视觉采访,书面采访,体验采访,电话采访,因特网采访。其中直辟蹊径,征得采访对象同意,用书面进行采访。

2、采访对象在外地,记者抽不出时间分身前往,但又必须采访,这时,书面采访可以成为记者的替身。

3、记者在无法接近采访对象的情况下,书面采访往往成为传递信息、达到采访目的的一种特殊手段。

4、书面采访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在同一时间内采访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许多人。

5、书面采访是进行补充采访的一种方式。

三、书面采访的具体操作

第一,要说明采访意图,讲清为什么非要进行这次书面采访不可,表示出恳切之意,以引起对方重视,从而乐于接受书面采访。第二,要设计好问日。善于根据主观需要和采访对象的情况提出术的掌握。二是掌握外语,提高外语阅读能力。

其次,树立“法制”观念,了解并遵守与网络相关的法规。

最后,树立“网络规范”的观念,有序操作。

第十二章采访方法

第一节上下结合【自上而下的采访方法】是指记者在到达采访目的地之后,先和领导机关接触,了解领导意图,了解全面情况,从中发现新闻线索,然后再逐级深入下去。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可以使记者较快地掌握情况,选准采访对象,有目的地深入,避免盲目性。只有把自上而下的采访和自下而上的采访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地掌握情况,弄清一个事物的本来面目,避免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遇到复杂的问题,一次上下结合还弄不清楚,需要反复要和基点保持密切联系。

第三节交叉采访与跨行业采访

一、交叉采访

【交叉采访】就是记者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待到第一条新闻采访结束,第二条、第三条新闻的材料已搜集了一部分或大部分。

交叉采访要讲究交叉的艺术。每一次交叉,应像弹钢琴那样,有先有后,有主有次。

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好办法。

二、跨行业采访

两种情况:一种是,记者的采访任务涉及到另一个行业,需要跨行业采访。另一种情况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非本行业的重要新闻,只要时间允许就应该跨行业采访。

第四节易地采访

到实际中去

立志做有出息的记者,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高标准要求自己。深入贵在自觉。不只在口头上,更重要的在行动上,真正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到实际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取决于记者要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感,不怕困难,不怕艰苦,不怕挫折。

二、要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 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从根本上说,就是记者直接接触新闻源。这是记者认识采访对象,掌握第一手资料的需要。

为何强调记者要深入新闻正在发生的现场?

一是记者可以目睹新闻发生的全过程,作出更真实、更生动、更有头有尾的报道。读者更乐于接受这种目击式的报道。

二是电视发展到今天,可以在现场直播,有图象,有声音,报道与新闻的发生发展同步,把观众带到现场。

三是“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记者报道新闻,就是写活的历史。第三节要正确处理深入的几个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好采访领导机关和深入基层的关系

采访领导机关是为了更好地深入基层,深入基层又反过来又是为了更好地领会领导机关的意图,检验领导机关的工作,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一个事物。

二、要正确处理好形体深入和思想深入的关系

形体深入是思想深入的前提,但不等于思想深入,所谓思想深入,是要深入要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三、要正确处理好报道实际工作和关系实际工作的关系

记者关系实际工作,在通常情况下是通过采访报道来体现的;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参加一定的实际工作,边工作边报道。

第十章采访作风

【采访作风】是记者的工作作风,也是记者的思想作风、生活作风在爱采访问题上的综合体现。它同采访路线、采访原则密切相关。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要贯彻依靠党委的组织原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采访作风。同时,一个良好的采访作风也可以保证方式方法的运用。事实证明,一个记者的采访作风好,不仅有利于搜集到他所需要的材料,更好地完成报道任务,而且走到哪里,就会受到哪里的干部和群众欢迎,甚至在他走后,人家还念念不忘;反之,一个记者的采访作风不好,就会脱离群众,拒人于千里之外,不能很好地完成报道任务。不仅如此,记者的采访作风好坏,还关系到他所在新闻单位的声誉;如果他是驻外记者,并能影响到外国人对我们国家的看法。依次,不能小第二节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

一、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要带主观框框调查。所谓带主观框框调查,是指“按图索骥”式的调查,这种调查,用事前想好的框框去套实际,合则取,不合则舍,结论不是产生在调查研究的末尾,而是在它的先头。这种调查,和友谊弄虚作假在性质上虽有所不同,但它是在主观主义作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调查研究的大忌。

二、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

不但要了解事物的现在,而且要了解事物的过去,即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

不但要了解矛盾的普遍性,而且要了解矛盾的特殊性,要研究事物的特点。

不但要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而且要了解事物的外部联系,不是从个别事例上去把握事物,而是从事实的总和上去把握事物,从中找出规律性的。

不但要了解事物梗概,而且要了解事物的细微末节。

尤其需要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的情况:一是重大的典型报道;二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三是弄虚作假,对付上级检查团检查;四是反调查。

第三节战斗敏捷的作风

一、强化竞争意识,树立时间观念

强化竞争意识(见第七章)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新闻竞争已进入分秒必争。

在新闻时效上竞争,是时间观念的较量,采写本领的较量,技术装备的较量。要突出一个“抢”字,抢采、抢编、抢发,训练抢新闻的本领,在这方面要有地点拼搏精神和过硬的采写基本功。

二、分别不同新闻类型,在采访时采取不同对策

事先预知的事件性新闻,这一类新闻在什么时候发生,时间将如何进行,一般事前都是知道的,完全可以做好准备工作。只要准备得充分,在事件进行过程中,又采得快,写得快,就能争取到发稿时间。

突发事件是难以预料的。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很有困难。

三、晚报记者打“时间差”

晚报同日报比较,在时效上的优势,能发当天上午发生的新闻,打“时间差”。在晚报第一版要闻版,尽量多发当天上午发生的新闻。

四、发稿快的有效办法

1、在采访过程中打腹稿。记者养成在采访过程中打腹稿的习惯,一旦采访结束,落笔就快。

2、多写短新闻。特别是突发事件新闻,写得短一些,就会发得快一些。先发短新闻,把信息尽快传递出去,详情再续发。

3、分段发稿。面采访和视觉采访为最基本的基本。

第一节直面采访

【直面采访】是指记者直接棉队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或称面对面采访。

特点:记者通过口头提问,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了解客观情况,搜集新闻素材。

类型:一是直接面对个体采访对象进行采访,即个别采访;二是直接面对群体采访对象进行采访。原则:

一、平等

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记者因职务需要,都可能接触。作为采访者,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尊卑之分,也没有上下级之别。总之,就是要不卑不亢。

二、因人而异

访问要从实际出发,不但要因人而异,还要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切记用一个模式去套。

三、主动权

所谓主动权,主要指要紧紧把握采访意图,主动体温,因势利导,步步深入;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能沉着应战,机智处理;恰当地掌握时间等。

掌握主动权,重要的一环是要正确处理研究访问对象和调整自己的关系。

访问的过程,是相互研究,适应对方,又互相调整的过程。记者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可,应该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主动去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处理好研究采访对象和调整好自己的关系。

第二节视觉采访

视觉采访,就是用眼睛采访。记者在采访时,要善于把自己的眼、耳、口、鼻、舌、身等人体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为采访服务。有时候,视觉采访是和直面采访同步进行的,访问时,不仅口问,还要眼看。视觉采访可以独立进行,随时随地都可以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认识和发挥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

1、接受信息;

2、发现线索;

3、识别美丑;

4、辨别真伪;

5、洞察本质;

6、捕捉情景

二、视觉采访与视觉新闻

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实面貌。这样,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

第三节书面采访

【书面采访】是指记者在同采访对象不能面对面交谈的情况下,通过书面提问的形式进行采访,得到书面答复。

二、在哪些情况下可用书面采访

1、在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亲自接受记者面访的情况下,记者不妨另问题,问题要明确具体,掌握问题的恰当数量,以便得到你希望得到又可能得到的材料。

第三,要给对方答复一个限期,并给对方的答复以反馈,写信向对方的支持表示感谢。第四节体验式采访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

一、弘扬优良传统

有计划有目的组织记者去各行各业搞体验式采访,在报纸上开辟专栏,陆续发表记者的体验式报道,是体验式采访在新时期的新发展。体验式采访已成为记者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的一个有效举措。

二、怎样搞好体验式采访

1、选好体验点。一要考虑报道需要,二是考虑尽量同自己平时分工采访的行业结合起来,三要考虑有利于记者锻炼。

2、甘当小学生,老老实实向采访对象学生产技术,学劳动本领,学他们好思想、好风格。

3、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体验的最终目的是要写出更好的报道;要把体验和采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体验中采访,在采访中进一步体验。

4、一次体验采访的时间是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要视需要而定。

5、体验式报道要有体验式的特点,记者的参与意识较浓,笔尖要带感情,写出自己的感受,而这正是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形式不拘一格,通讯、日记、札记等体裁都可用,贵在创新。第五节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最大的优势是快捷。

二、在哪些情况下宜用电话采访

1、联系采访

2、重大事件,搜集反应。

3、突发事件,快速报道。

4、热点话题,广泛调查。

5、留下悬念,需要追踪。

6、咨询专家,释疑解惑。

7、传闻颇多,澄清事实。

三、电话采访的具体方法

1、要有一套查电话号码的本领。

2、做好电话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拟出要提的问题。问题要简明扼要,以便对方理解,易于答复。

3、通话后,要自报身份,讲明采访意图,争取对方的合作。

4、要有礼貌。

5、尽可能记下对方谈话的语气,甚至感情色彩。

6、核实。

第六节因特网采访

一、因特网的由来和传播信息的优势

二、怎样在因特网上采访

1、了解最新信息。

2、拓展消息来源。

3、运用网络进行调查。

4、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采访。

5、收集背景资料。

三、应该树立的几种观念

首先树立“补课”观念,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一要加强对信息技多次。

第二节点面结合一、对点面结合的两种理解 从广义上讲,人们认识一个事物,总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这样两个过程。这个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就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反映在采访上就是点和面的关系。

从狭义上讲,点面结合这种活动方法,是基于典型报道和综合报道的需要。

【点上的采访】是指记者深入一点的采访活动,也即考察一个典型的活动,人们通常把这种活动叫做“下马观花”。这是典型报道的需要。特点:深入细致,调查系统周密。

【面上的采访】是和点上的采访相对而言的,是指了解面上的情况。这是综合报道的需要。综合报道是在一个主题思想的统率下,把许多点的具有不同特色的情况综合起来。

了解面上的情况,有两种做法:一是通过采访有关的领导机关,达到了解面上的情况的目的。二是亲自跑一些地方,作“走马观花”式的采访。能增加感性认识。既要“走马观花”又“下马观花”起到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多跑些地方,多看看,多掌握些情况,这就便于比较,进行综合分析,不囿于一地之见;另一方面,“面上找题目,点上作文章“,在面上发现了问题,再深入到点上去作文章,找答案,这样的文章就更有针对性。

二、蹲点调查与建立采访基点 解剖麻雀和采写调查的异同点 同:要求深入细致

异:第一,采写典型一般事前都有具体线索,而蹲点调查往往在下去前只有一个总的意图,而无具体题目,具体题目是在调查中产生的;第二,采写典型,一般限于一人、一事、一单位,而蹲点调查的范围要广得多,主要类型有两种:一是对社会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二是专题性的调查;第三,采写典型,要考虑时效,蹲点调查一般不必赶时间,记者可以安下心来搞调查研究;第四,采写典型,要共诸于世,蹲点调查的结果则不尽相同。

蹲点调查,解剖“麻雀“,是记者深入了解社会情况、认识社会的好方法。

记者除了蹲点调查外,还应该花费一些力气建一两个采访基点。这些基点,可以是记者蹲点调查的点,也可以是记者经常报道的点,还可以是记者参加实际工作的点,或经常了解群众思想情况、研究实际问题的点。它是记者的“根据地”。

如何建立采访基点:

要选择好点。点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要下本钱。要抬头看面。【易地采访】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好处是地熟、人熟、情况熟,但如果不流动,也有弊端,如眼界容易狭窄,感觉灵敏度度降低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用一定时间易地采访。

易地采访的好处:开阔记者的眼界。外地来的记者,有比较,有新鲜感,能帮助本地记者发现新闻,搞好报道。易地采访,便于记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易地采访,因为跑的地方多,掌握的情况多,还可以发现一些老蹲在一个地方不易发现的带规律性的东西。易地采访回来,可以向当地党委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易地采访应注意的地方:

1、易地采访一般以专题采访为宜。

2、记者初到一个地方,情况不熟,更应谦虚谨慎,在深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了把握再写。

3、对当地记者要尊重,平等相待,不以特派记者自居。

4、不与当地记者抢新闻。

5、利用易地采访机会,学习外地记者的长处。第五节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比较经济可行的方法,她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然后依据调查的结果对全部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判断,以达到对全部研究对象认识的目的。抽样调查方法在新闻领域的运用,主要目的着眼与调查研究对象的数量,向受众提供科学的数据。不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说服力,使新闻报道奉为生命的客观、真实的本质特点得到更好的再现,而且给受众对事物的认识在观念上量化,同时又给决策部门提供了决策的可靠依据。

完全客观化的“精确新闻”相当于一份抽样调查报告。其核心就是强调搜集和处理新闻素材的手段完全科学化,以数字上的精确分析来体现客观性。

主要形式:一是对媒介受众情况的调查;二是调查结果被引用于传统的报道形式中,以加强说服力;三是以“精确新闻”形式出现的抽样调查报告。

精确新闻的来源,多半是专业社会调查机构受媒体委托进行的调查,它的表现形式和一份完整的抽样调查报告差不多。

特点:调查主题紧跟受众的兴趣点,调查的题目可大可小。相反,在社会学领域中,抽样调查方法多运用于研究者感兴趣的主题,为社会和社会学理论研究服务,不一定强调紧跟当前形势。

(四)采访重点与环节篇

第十三章采访重点

什么是“七新”?为何说采访报道的重点要放在抓“七新”上?如何抓“七新”? 【所谓“七新”】,是指那些具有新

闻的价值的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新风尚、新人物和新问题。

要把采访报道的重点放在抓“七新”上。这是根据党的工作多年的经验,根据新闻媒体的现实需要得出的结论。因为,如果说记者在采访什么方面有什么规律可循的话,这“七新”应该说是带规律性的,它大体概括了采访报道内容的基本方面,反映了我们的新闻媒体密切地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对全国人民,更好地引到引导、组织、鼓舞、教育、批判和推动的作用。

(一)抓新动向

动向,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或趋向。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有的矛盾解决了,有的矛盾一时没有解决,甚至发展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动向。新闻媒体有责任把那些事关大局的新动向揭示出来,提醒人们注意,报道新风尚的最好方法是对比。对比,反差鲜明,既表扬了好的,也批评了差的;对比,可以竖比,也可以是横比。

新风尚蕴含着真善美。抓新风尚的报道,实际上就是在弘扬真善美。

(五)抓新经验。经验是人类的创造,实践的总结。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碰到新的矛盾,又在不断探索解决新矛盾的途径,新矛盾的解决,就产生了新的经验。经验作为精神财富,一旦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所掌握,便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前进。我们的记者在历史上曾经传播过许多重要经验,这些经验对革命和建设都起过重要作用。今天,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任务,传播新经验仍然应该是记者报道的一个重要课题。

抓新经验,首先是发现新经验,按照获取新闻线索的不同途径划分,新闻线索来源的类型主要有三种:(1)“固定型新闻线索”是指从固定可靠的渠道获得的新闻线索。固定型线索是新闻记者所获得的大量新闻线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固定的线索来源渠道,是记者“信息来源网络”中的主干。固定型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文件;领导同志的指示、讲话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总结和简报等材料;重要的会议;有关活动的通知或请柬;通讯员的来稿或提供的线索;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编辑部的报道计划、提示。(2)“再生型新闻线索”是指从社会传播媒介传播的“社会信息”中发掘的新闻线索。其特点是选择性强,需要对社会信息进行认真地分析、发掘。一般说来,一个新闻事件、一个新闻事实,一旦经过传播媒介报道,便成为“社会掌握新闻价值理论。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判断什么是新闻,什么是重要新闻,什么是重中之重的新闻。否则,大量新闻线索摆在面前也会视而不见,更谈不到该用多大力量去做这些新闻。

3、要胸有全局。一件事有无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有多大,要拿到全局上去衡量。所谓全局,是指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所能影响到的环境空间。它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也可指一个行业、一个系统、一个领域。有些事情,从一个城市看是有意义的,可放在全国考虑就微不足道了;相反,有些看来是在一个地区发生的小事,却能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所以,全局观念是培养记者新闻敏感的重要一环。

4、掌握科学的现代思维方式。培养训练新闻敏感,和思维方式也有密切关系。如果我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很单一,很封闭,就不可能适应事物的复杂性、多样

1、要有一个好的创意。有了一个好的创意,策划就成功了一大半。好的创意来自对国情、省情、县情的非常了解,来自对党中央精神的把握,来自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热情,来自善于集中群众的指挥,来自同行的挑战,来自创造性思维的充分调动。

2、要有一个实现策划的好环境。领导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3、要会公关。有些新闻报道策划,涉及面广,不仅需要得到传媒领导的支持,而且需要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

第十六章采前准备

如何作好临时性采访准备工作?

1、明确采访目的。记者每一次采访,首先要明确目的性:为什么要进行这次采访,这次采访的意义何在,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写做的报道是给什么人看的,估计会引起什么反响,等等,这样做,是为了减少采访的盲目性,明,临时性准备工作和经常性准备工作之间存在着辨证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如何设计采访方案?

设计采访方案,要以采访内容或问题为核心。而确定采访内容或问题,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去设计:

1、围绕新闻中心,搜集有关的新闻事实、背景、观点、信息。

2、围绕新闻事件,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以及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3、围绕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及精神追求,挖掘富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情节、细节、个性化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等。

4、围绕新闻价值要素,寻找特点、选择角度及挖掘新意。

5、然后在此基础上辐射相应的最理想的采访方式、采访对象、采访时间、采访地点、应变措施等项。

6、当然,采访方案在具体实施的目的在于促进矛盾的解决。抓新动向,有赖于记者敏锐的洞察力,善于透过个别看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一般人尚未察觉或没有完全察觉到的时候,就紧紧抓住它。

首先,要关注政治新动向。新闻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记者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政治。其次,要关注经济新动向。经济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政治稳定、国力强弱的大问题,因此,经济领域的动向除了跑经济的记者关注外,其他记者也应该关注。第三,要关注社会思想新动向。社会思想包括的范围很广,记者要明辨是非、处处留心才能捕捉到好新闻。

第四,要关注国际新动向。一些国际上的动向,由于和我国关系密切,需要我驻外记者和国内记者相互配合进行报道;有些国际上的重大动向,把握它是为了投入更大的报道力量,加强报道。总之,抓新动向要有全面观点。动向有正面和负面、积极面和消极面之分。抓负面、消极的动向,是化负为正,化消极为积极,促进矛盾的转化;抓正面、积极面的动向,是弘扬正面的东西,发展积极因素,促其健康成长。

(二)抓新事物。

新事物,是指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那些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能给人们指明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一要善于发现新事物发现新事物,记者要有对新事物的敏感。二要敢于支持新事物。敢不敢支持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形诸文字,形诸报道,这是记者区别于一般干部支持新事物的特点。三要热情扶持新事物。

(三)抓新成就

抓新成就,是指抓各行各业的新成就,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采访报道新成就的目的,在于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宣传党的正确领导,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威力,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科学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宣传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宣传我国国力的增强……以教育鼓舞全国人民,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报道新成就,一个是以小见大,从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切入,以人民生活方面的小变化反映国家的大变化;二是以大见小。即以重墨着力宣传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以反映国家欣欣向荣的大好风貌。

(四)抓新风尚。

社会主义新风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体现。抓新风尚主要是抓树新风的典型。在树新风中,先进个人和先进群体的典型作用,在于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能更好地表明我们社会文明的普遍程度。发现新经验,要靠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实际、群众、基层,是新经验的“源”。其次是传播新经验,传播内容主要是经验创造者和经验接受者;前者指经验创造人和经验本体,后者专指那些接受经验并付诸实践的对象。不对他们报道,经验报道就无从谈起。

传播经验的报道,在写作时,一要注意语言,二要注意表现手法。语言是思想的载体。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更好地反映经验,为读者易于理解和乐于接受,是应该很好考虑的问题。

(六)抓新人物。

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我们常说报道新人新事。这个“新人”,是一个内容较广的概念,凡是有新思想、新道德、新风格、新创造、新事迹的人物,都可以称做新人。先进人物和新人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先进任务一般都具有新思想、新道德、新风格、新创造、新事迹等几种特征,所以理应属于新人物之列。不仅属于新人物,而且是新人物的突出代表。抓新人物主要是抓先进人物的报道。抓先进任务报道的目的,在于弘扬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实际,使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大面积上让更多的人提高到先进水平。

(七)抓新问题。

问题就是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抓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促进矛盾的解决。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在前头,矛盾不断地解决,推动着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

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从新闻媒体所肩负的任务来看,记者应着重抓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着重抓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新问题;二是着重抓对生活具有影响意义的新问题;三要着重抓对社会具有警钟意义的问题。

第十四章新闻线索

第一节发现新闻线索的渠道 【新闻线索】是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正式、扩展和深化的信息。它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新闻线索的意义:

1、新闻线索提示哪里有新闻,促使记者进入对新闻的“有意注意”状态。

2、新闻线索是新闻采访活动的向导,使记者能迅速直奔采访的具体目标、采访对象。

3、新闻线索的质量可能决定新闻报道的质量。新闻线索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通常具有如下特点:

缺陷:可信性有待证实;比较简略;大多只反映现象。

获取新闻线索主要有哪几种类型?简述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主要来源? 信息”,往往没有再做报道的必要。但是,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社会信息中便可能发掘出再生型新闻线索:只简要报道了新闻事件的梗概,需要进一步做详细的报道和说明;只报道了新闻事件的某一方面,而受众还期望了解其他的方面;已有的报道开掘不深,需要进一步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意义;广大受众希望了解同已有报道相关的事物、人物等有关情况;已报道的重大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等,又有了新的变化或发展;补充有关事实内容,或变换写作形式,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再生型线索的主要来源: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新出版的书刊;新上演的电影、电视剧、戏剧等;各种广告;受众对社会信息的各种反馈:如来信、电话、建议或评论等;因特网或信息互联网络(3)“随机型新闻线索”是指新闻记者处处留心、随机捕捉的新闻线索。其特点是随机而遇、不期而遇,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梢纵即逝;同时,可能因为中间环节过多,准确性低,有的甚至可能是面目全非。因此,要正确充分利用“随机型新闻线索”,新闻记者既需要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及时把握,更需要深入采访,认真核实,力戒新闻失实。尤其是使自己成为“全天候记者”。随机型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街谈巷议;记者同人们的随意交谈;受众来信、来访电话中所接触的线索;记者在完成既定采访任务中所接触的线索;记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感受等;另外,新闻机构通过各种奖励形式,促进广大群众积极提供新闻线索。此类新闻线索,可称为“有偿型新闻线索”。

第二节增强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是指新闻记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或指新闻记者通过感官和思维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怎样培养新闻敏感?

1、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新闻不能脱离政治,新闻总是为一定政治服务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敏感就是政治敏感在新闻问题上的反映。一个记者的政治思想水平越高,他的新闻敏感性就越强。

2、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价值的新闻理论。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去研究各学科的理论,但不能代替各门学科的理论。因此,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在培养训练新闻敏感这个问题上,又特别要学习和性、多变性,就不可能在更广阔的空间去发现新闻。我们要掌握科学的现代思维方式了。思维方式有多种类型,其中对记者发现新闻最有用的是: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和比较思维、超前思维等。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构成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用以衡量、判断客观事物的变动是否能够构成新闻的标准或尺度。

第十五章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是对新闻传媒生存发展的战略规划,包括对传媒的受众定位、经营方针、产品(通讯社新闻、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等)设计、制作与营销、广告经营、员工构成、内部管理、资产资金、技术设备,以及传媒的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等,进行运筹和规划。第一节正确认识新闻策划

一、新闻策划是不是制造新闻 新闻报道策划不能与制造新闻混为一谈。所谓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在承认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一前提下的策划。新闻报道策划是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实行新闻资源的最佳组合和配置,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它使我们的新闻报道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二、要正确认识三个区别和联系

1、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线索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新闻报道策划不受某一具体线索的限制,可有的策划却是受某一具体线索的出动而酝酿成熟的。此外,即使那些不受某一具体线索限制的策划,在策划方案出台后,在实施方案过程中,也还要再去发现具体线索,方能完成采写任务。

2、新闻报道策划与“点子”的区别与联系

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往往是从有了好“点子”开始的。把策划等同于“点子”是把策划简单化了,但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小觑了“点子”的作用。

3、新闻报道策划与报道计划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记者在新闻报道策划中的位置和作用

一、位置:实施者与参与者 第一层次是总编辑策划。第二层次是部主任策划。第三层次是记者策划。

二、作为实施者与参与者的作用 一方面努力去完成总编辑和部主任有关新闻报道的策划;另一方面,开动脑筋,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抓住有意义的主题,精心策划,同时又关心全局,对整个媒体的新闻报道策划提出积极建议。

第三节新闻报道策划的具体运作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两种类型:报道型、报道兼其他活动型。

二、新闻报道策划要把握的环节 提高采访的自觉性。

2、熟悉采访对象。在同采访对象接触之前,应尽可能熟悉采访对象的一些情况。

3、学习的党的方针政策。情况是基础,党的方针政策是武器,是衡量一个事物的准绳。采访的过程,应该是记者学习、理解、消化党的方针政策的过程。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要从准备工作开始。即使你对报道的有关方针政策已经很熟了,也不妨重温一下。常常有这种情况,在重温中受到启发,产生了新的主题,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果报道的是新问题,对这方面的方针政策又从未接触过,那就更需要学习了。并且,记者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不能满足于弄懂条文,要掌握精神实质。不然就会在新闻宣传中出现片面性。

4、充实新知识。根据采访对象不同的专业知识北京,有针对性地扩充新知识,是采访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

5、准备一些新问题。把要问的问题一一列出来,准备好。

6、设计作战方案。采访如打仗,仗怎么打,从哪里开始,选择什么做突破口,怎样往纵深发展,怎样扬长避短,夺胜全胜,事前应设计作战方案。

7、物质准备。文字记者传统的物质准备,无非是采访本、钢笔、铅笔、名片、介绍信之类。今天还要加上:照相机、微型录音机、移动电话。远离编辑部的采访,还应带上必备的资料、书籍,以供随时查阅。是否做好物质准备,出发前要进行检查,不仅检查有没有遗漏应带的东西,还要检查带的东西有没有毛病。

为什么说临时性的采访准备和经常性的采访准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采访准备工作有临时性和经常性的两种。所谓临时性的,指在接受某项具体报道任务时,根据具体报道任务的需要所进行的准备工作。这样的准备工作,目标明确,具体;所谓经常性的,指平时的积累,比如跑工业的记者,对工业生产的情况就要经常关心,经常积累,至于工业方面的政策和知识,也要注意学习。跑其他战线的记者亦然。这样的准备工作和临时性的准备工作比较起来,目标虽然不那么具体,但却是报道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好了,一旦某项报道任务到来,再围绕具体的任务做准备,那就称得上是“锦上添花”了,是打有准备的仗了。如果碰到紧急任务,立即就要奔赴新闻发生的现场,没有时间去慢慢准备,也不会感到两手空空。还应该看到,记者的采访任务是一个接一个的,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也是一次接一次的,这些临时性的准备工作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反过来又充实了经常性准备工作的内容。这表过程中,记者还应当善于根据可能变化的实际情况,随即应变,适时做出必要的调整或补充,以求最圆满地完成采访任务。

第十七章访问规程

【访问】是记者通过与被访者的谈话,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访问,是记者经常的大量的采访活动。访问,是记者采访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环节。发现新闻线索、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开座谈会、观察等环节,都和访问有关。访问,是采访这门艺术中与人打交道的环节,是最能体现艺术的。记者应该如何提问?所谓开放型问题和闭合型问题?

1、访问中,记者所提的问题通常不宜太大、太空泛或太笼统。要善于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具体的小问题,一个又一个地提问,并且记者始终要考虑如何提问才能更便于采访对象回答。常见的方法是:(1)由易到难。先提采访对象熟悉的、容易回答的问题,然后逐渐问到复杂的、有一定深度、难度的问题;而那些要害问题、敏感问题,往往放在访问的最后阶段提出为好。(2)由近及远。先从最近发生的事情问起,然后由及及远。这有利于引发采访对象的回忆或联想。(3)由此及彼。先从采访对象最熟悉、最有深切感受的话题谈起,然后旁及其他,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4)由表及里。先从具体事实、具体情形和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问起,然后再深入探讨事物的本质。另外,记者还要善于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特点和根据访谈的不同阶段,恰当采用和灵活穿插开放型问题或闭合型问题。

2、【开放型问题】即记者仅提示某一话题或访谈的范围,让采访对象自我发挥、畅所欲言,而不是采访对象明确回答某个具体问题。对于社会经验较丰富、善于表达的采访对象,或是采访对象已经充分进入角色,访问谈话渐入佳境之后,记者适宜多采用开放型问题。

3、【闭合型问题】即需要采访对象明确回答的特点的具体问题,甚至有的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对于文化程度不高或不善于言辞的采访对象,或是访问谈话的初始阶段,记者适宜多采用闭合型问题。闭合型问题尤其适宜运用与挖掘典型的细节和核实材料。

记者提问的方式有哪些?

1、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正面提问的好处是,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一般适用于采访领导、外宾或习惯了接受记者采访的对象,当然对有交情的朋友,更不需要转弯抹角。

2、侧问。有些问题,对第一次见面的采访对象正面提出来,效果往往不好,但可以侧面入手,经过迂回,再回到正面题目上来。

3、反问。即从逆向提问。这种方式运用得恰当,可以促使对方思考,非回答你不可,但要注意提的问题不要引起对方反感。

4、设问。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提出一些假设的问题,启发对方思考,帮助对方会议。要设问得好,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但在设问时,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诱使对方按照自己设想的一套去谈。

5、追问。这是提问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把握事物的矛盾,循着对方谈话的脉络,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弄个水落石出。但要注意不要把追问变成追逼。

6、故问。即明知故问。这是为了从多方面印证某个问题采取的一种策略。电视采访明的故问,往往是借采访对象之口向观众做出某种交待,这比记者直接说出来似乎更好一些。是比较重要、为读者关心的问题,表明编辑部重视的程度,有利于影响舆论。

为了解情况、搜集材料而召开的座谈会,有哪些好处?

1、有利于较快地掌握各方面的情况。

2、有利于迅速搜集各方面的反应。

3、有利于了解争论双方的意见。

4、有利于弄清事实真相。

5、有利于解决某些矛盾。

局限性:有些不便扩散的问题,就不便放在座谈会上谈;还有些问题,需要细谈,座谈会人多,每人发言的时间有限。第二节怎样开好座谈会

1、参加座谈会的人,要慎重选择。

2、参加座谈会的人数要看具体问题而决定。

3、为了收到好的效果,要开有准备的会。

4、要开展讨论。

5、要善于启发引导。

6、自始自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

五、观察中联想

1、纵向联想,即历史的联想。

2、横向联想,即同类事物之间的联想。

3、纵横交错的联想。

第二十章追踪采访

第一节追踪采访的特点

1、这为了回答报道给读者留下悬念所进行的一种采访。

2、又是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所进行的一种采访。

3、还是为了根据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所进行的一种采访。

4、并且是和着眼事物新变化、新发展的一种采访。

5、可见,追踪采访不是简单获取信息的那种采访,它是记者沿着事物发展轨迹所作的一种深层次的采访,一种弄清底细的采访,一种寻求新答案的采访。

6、一般采访写出的报道,往往突出新闻,多数表现为一次性的,追踪采访写出的报道,往往突出问题,有一性的,但多数是多次性的,连续不断的,层层递进的,二、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采

访的要求

1、排除思想障碍 思想障碍之一:提问是“给领导出难题”

思想障碍之二:怯场

思想障碍之三:把记者分成三六九等

2、要做充分准备

3、竞争表现在“抢”字上

“三抢”:抢座位、抢提问、抢发稿

第二十二章突发事件的采访与报道

【非突发事件】是指那些人们预知的,安排好的,在正常情况下发生的事件。

【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的事件。

新闻媒体重视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的原因:一是因为重大突发事件关系重大,二是因为受众关注,三是因为这方面的报道能起到及【旅行采访】是指记者选择特定 的路线,以旅行方式在沿途进行 的采访、考察活动。这是一种流动性大、见闻广、带有一定艰险性,但却富有魅力和情趣的一种采访活动。把采访、考察的成果写成的通讯,就旅途通讯。旅途通讯不仅包括旅游通讯,还包括非旅游通讯。

旅途通讯的五种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中外文化交流价值、美学价值 旅行采访的要求:

1、精心策划;

2、重大的旅行采访活动,出发前要作好思想、知识、物质以及前后方的联络与配合等各方面的准备;

3、把“走马观花”和“下马观花”结合起来。

4、两个依靠:依靠沿途党委和政府,依靠各地群众;

5、要有持久吃苦的精神;

6、一路走,一路写。对旅途通讯写作的要求:

1、总体构思。总体构思包括总的主题思想,大的框架,要达到的7、借问。即借别人对某人某事的评价,想采访对象提出来,请采访对象答复。

8、激问。就是通常所说的激将法,提出带刺激性的问题,激得对方不答便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激问只在一种很特殊的情况下才使用。

所谓记者在采访中的积极思考是如何体现的?

1、采访对象是否有情绪、或对某个问题很敏感,是否说了心里话,是否有埋伏?

2、这件事或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谈话中体现得怎么样?

3、已经获得的事实材料哪些内容还要深入采访,应如何深入探询?

4、重要的问题是否弄清楚搞详细了?关键性的内容、个性化语言等是否记准了?

5、访问的后期要初步考虑可以表现什么新闻主题,采用什么新闻体裁合适?

6、据此,认真考虑已掌握的事实材料是否够用,是够还缺些什么需要继续询问?

采访中,记者激发采访对象谈话热情的方法有哪些?

在采访中,记者在专心倾听的同时,还要适时做出反馈,以不断激发采访对象谈话的热情。常用的方法有:

1、以表情示意。记者可以通过真挚的表情即“形体语言”向采访对象做出反馈。诸如:点头;手势示意;发出会心的微笑;表现出关注的神情;或者是体现理解、同情、赞赏等神情。

2、目光交流。目光交流可以使记者同采访对象保持心灵上的沟通,传达反馈信息。

3、简短的赞语。在专心倾听采访对象谈话的过程中,特别当他读了一段时间后,记者不妨适时地以“是”、“对”或“有道理”等简短的赞语加以呼应,以提高对方谈话的兴趣。

4、适时的插话和提问。根据访问现场情况,记者适时地简要插话或提问引导,也是不断激发采访对象谈话热情的有效方法。但记者插话或引导要合时宜,不要轻易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应适时利用对方谈话的停顿、间歇的机会进行。必要的插话或引导也不要长篇大论,不要喧宾夺主。

第十八章开座谈会

区别于个别访问,【开座谈会】是记者邀请一些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本着同一主题向参加座谈的人进行采访。

第一节开座谈会是行之有效的采访方法

开座谈会,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报道座谈会,座谈会本身就构成新闻;二是通过座谈会了解情况,搜集资料,不报道座谈会本身。

报道以座谈会的形式出现,通常神。

7、座谈会结束后,记者要及时整理好材料。对会上的发言进行分析与综合;二是如果需要,有的马上要写成报道,或写成内参;三是在座谈会上谈得不清楚或不深的问题,可以通过个别访问来解决;四是调查会上发现了新闻线索,会后要跟踪追击……

第十九章善于观察

第一节对观察的基本要求 对观察的6点基本要求:要敏锐、要独特、要准确、要抓住要害、要抓特点、要深刻。

一、观察要敏锐

记者这种职业,要求他观察问题非常敏锐,对每天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迅速做出反应。这不只是为了表明态度,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引导舆论,引导受众。

二、观察要独特

独特,是指记者在观察事物时要有独特的视角,不流于一般。视角独特,才能见人之未见,才能得影。

三、观察要准确

观察要准确,是指我们观察事物时要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走样。准确,是新闻报道的第一位要求。

四、观察要抓要害

抓要害,即抓主要矛盾。记者在观察问题时,一眼就能抓住要害,才能高人一筹。

五、观察要抓特点

这是基于新闻报道的需要。每一篇报道都应该有自己特点的东西。读者不喜欢一般化的东西。只有抓住特点,才能区别事物。

六、观察要深刻

新闻报道不光要求事实的真实,还要求本质的真实。第二节观察术

一、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

二、粗细结合,以细为主。

三、用眼睛调查数据。

四、在比较中观察,在观察中比较。

在观察事物时,要注意抓特征。这是新闻报道所要求的。报道中揭示出事物的特点来,才能区别其他事物。一般化的报道,就没有把事物的特点揭示出来。怎样抓事物的特征?孤立地看一个事物,不易抓住特征,这需要把同类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纵的比较,即时间顺序的比较,历史的比较。

横的比较,这个人同那个人比,这件事跟那件事比,这个单位同那个单位比,这个地区同那个地区比,中国同外国比。

通过纵横比较,连贯起来思索和观察,特点和差别就可以找出来。比较要有可比条件,把条件大体相同的同类事物放在一起比。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放在一起比,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把条件相差太悬殊的两件事放在一起比,虽是同类事物,但说服力不强。有头有尾的。这样的报道独具魅力,引人注目。

第二节追踪采访的种类

一、人物追踪采访

1、追踪对象基本上有两类,一是名人,二是普通人。

2、两种类型:单一的人物追踪采访,线索单一,采访较易;另一种是众多的人物追踪采访,线索繁多,采访起来较难,要靠集体力量。

3、人物追踪采访成果的报道形式。有新闻通讯、专栏的组合报道形式等

二、事件追踪采访事件追踪采访,一般是在事件发生后,为弄清事件发生的真相,追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结局,所进行的采访。这是一种进行式的采访。这种采访写出的报道也是进行式的,有头有尾,有过程,有矛盾,有冲突,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三、其他追踪采访

除人物追踪采访、事件追踪采访外,还有问题追踪采访、新事物追求采访、名胜名城追踪采访等。

(五)采访种类与积累资料篇 第二十一章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的采访

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是当今世界新闻领域两个不同的称谓,但实质没有多大区别,二者都是有关机构或个人向新闻界发布新闻或提供情况的一种方式,都是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一种展现,都是现代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两者的差异还包括这样的内容:记者招待会可以发布新闻,也可以不发布新闻,纯属礼节性的招待记者,新闻发布会则必须发布新闻。

第一节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简史

第二节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采访的特点和要求

一、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的特点

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是举办一方——即“新闻源”,经过充分准备,主动向记者发布新闻的一种形式。记者采访,一般都是记者主动去找“新闻源”,而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则是“新闻源”主动邀请记者,向记者发布新闻。其次,“新闻源”不是向个别记者发布新闻,而是面向新闻界,向一批记者发布新闻,向一个记者群体发布新闻。这个群体,包括中外记者、各种媒体的记者。第三,“新闻源”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发布新闻,一般一至二小时。这些特点,决定了记者采访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要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所谓参与意识】是指记者不能因为“新闻源”棉队一批记者发布新闻,又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发布新闻,记者面临着一个竞争的问题,要有很强的竞争其实,把握时机提问。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传递信息,促进问题解决的作用。

第一节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特点

一、突发事件的种类

1、突发的自然灾害事件。这类事件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沙暴、台风等

2、突发的政治事件。武装冲突、武装起义、国家元首被刺杀等

3、突发的恶性交通事故。火车相撞、飞机失事、车祸等

4、其他,如火灾、劫机、爆炸等。

二、突发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

2、异常性

3、破坏性

4、紧迫性

第二节对突发事件采访的要求

一、关心形势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变的过程,有些突发事件在突发前是有征兆的。

二、反应灵敏

不少突发事件是人们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为此要求记者在事件发生后反应敏锐,迅速判断实践的性质和新闻价值,及时调整采访任务,投入报道。

三、有紧迫感

突发事件的采访,具有紧迫性,特别是那些严重危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事件,往往十万火急,要求记者有紧迫感,打破常规,迅速奔赴事件发生的现场,突击进行采访。

四、既要不怕危险,又要善于保护自己

第三节突发时间的报道

1、关于急报、缓报、不公开报的问题

急报:大多数突发事件,包括重大突发事件,都是可以公开报道的,而且要急报,分秒必争,尽快把信息传递出去,让人民知道,让党知道,让政府知道,以便采取对策。

缓报:有些重大突发事件,情况一时不明,从政治上考虑,缓一点报,也是需要的。缓报不等于不报,而是弄清楚情况后再报。不公开报:这种情况是极少数的。凡不宜公开报的,应写成内参,向党或政府反映。

2、关于如实报道的问题

采取如实报道的方针,既是对实际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

3、关于从积极着眼报道的问题 报道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一方面要报道人民生命财产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遭受损失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要报道党和政府怎样领导人民抗灾救灾,重建家园的情况。报道前者,是为了让人们认识灾害的破坏性、严重程度,对灾害不掉以轻心;报道后者,是为了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树立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把坏事变成好事。

4、关于“后者居上”的问题

第二十三章旅行采访与旅行通讯 目的等。需要利用系统思维。

2、写作的着重点:写特点,写变化,写发现,写问题。

3、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熔为一炉,既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又给人以知识,读起来行为盎然。

4、表现手法: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5、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注意创新

6、第一人称。

第二十四章隐性采访

【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了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自己的身份和意图的一种采访形式。【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又叫“秘密采访”或“暗访”。

第一节隐性采访的必要性

社会情况是复杂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用显形采访的办法不灵,采访对象不仅不会推心置腹地同记者讲真心话,反而心生疑窦,多了戒备,从而设置种种障碍来对付记者,使记者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在这种时候,隐性采访这种方式能达到了解真实情况的目的。运用隐性采访这种方式是有条件的。

第二节隐性采访的类型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类型

1、侦察型

在今天,更多地表现对人民内部某些违法犯罪行为的侦察,或者说对社会某些阴暗面的侦察。

2、体验型

是指记者作为被服务的对象,去体验某些服务行业的工作,不亮明记者身份。

3、验证型 先明察后暗访

二、隐性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1、暗访与明察的关系,把暗访与明察结合起来,无论是暗访,还是明察,都有一定局限性,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之全面。

2、要处理好勇于冒险与善于保护自己关系。

隐性采访有显性采访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不能滥用。它要受两个制约,一是法律制约,二是道德制约。不能借口隐性采访,任意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涉及危害公众利益的事情,涉及违法犯罪的事情,是可以“偷拍”的,因为这是舆论监督赋予记者的权利。即使不是新闻记者,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他也有责任来维护公众利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如果不是涉及公众利益的个人隐私,“偷拍”就违反了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另外,还要注意不要侵犯企业法人的商业秘密。

第二十五章积累资料 第一节积累资料的目的

1、为采访报道服务

2、为将来在一定时候写专著作准备

上一篇:威海公寓调研报告下一篇:志愿服务在医院表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