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面课堂教学反思

2024-04-26

斜面课堂教学反思(通用12篇)

篇1:斜面课堂教学反思

斜面课堂教学反思

现在的课堂教学已经不是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实践去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根据这样的教学理念,我通过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了一次生动的科学课,下面就这节课做简单的反思:

一、能从实际的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在教学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图片和生活经验,去体验“斜面”是怎么一回事,通过这个方法,学生在学习初期已经感性知道斜面的意思,其中有个别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二、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去感受斜面和力的关系。

课堂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都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互相合作来学习知识,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一些问题,甚至还自己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个别学生通过其他小组来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习中的体验、合作、思考。

三、留给学生广阔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我特意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学习的缺陷,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有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曾经问过我很多不同的问题,有些问题我马上回答了,但是有些问题我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或者自己想想如果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

四、存在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时间安排可能不是很到位,前面用的时间多了一些。另外,让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有个别实验没有做完。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优化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体验和实践。

篇2:斜面课堂教学反思

在学生的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都不错,能够给根据自己的材料进行实验的方案的设计。他们一般设计两个不同的坡度进行实验,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坡度。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非常的顺利,虽然个别的小组在实验的过程中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出现了问题,现在看来学生们再动手操作能力需要在平时积极的训练。

汇报的的过程中,我是在巡视的过程中,找到三组的同学代表拿着自己的实验表格在投影上上展示数据并且得出结论。在这些数据的支持下,学生比较容易的得出我们的结论。

篇3:巧用斜面解决物理问题的教学思考

一、巧用斜面完成多个实验

(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本实验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中的一个学生实验。实验装置: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实验步骤如下: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本实验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演示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1.在水平木板上铺上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铺有棉布的木板表面上滑行的距离;

2.去掉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

(三)“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本实验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中的一个学生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1.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观察木块在水平面上被钢球撞击后移动的距离;

2.让同一钢球从不同高度由静止滑下,观察木块在水平面上被钢球撞击后移动的距离。

(四)“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本实验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中的一个学生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的重力G;

2.缓慢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木块从底端沿斜面向上运动,读出拉力F;

3.用刻度尺测出木块上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

二、巧用斜面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实验,让学生通过斜面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利用公式v=s/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别在测量斜面上半段、下半段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后,彻底领会了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学生可以直观看出从斜面上运动下来的小车所受的阻力减小,向前滑行的距离变大,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推导出:如果小车运动时不受阻力,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理解了“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知识难点,也为引入“牛顿第一定律”作了知识铺垫,顺风顺水,一气呵成。

通过“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学生在斜面上动手操作,领会到了动能的大小与质量、速度两个因素都有关系,并从实验中学会了“控制变量法”的运用:探究物体的动能跟质量的关系时,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探究动能跟速度的关系时,让同一钢球从不同高度由静止滑下。学会了“转换法”的运用:通过观察木块在水平面上被钢球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来判断物体动能的大小。

通过“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斜面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有了清晰的理解,并且体会到了弹簧测力计要在斜面上匀速拉动是为了便于读数,增大物重可以提高机械效率等。机械效率的测量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计算繁杂,要求学生思维严谨、细致,但通过斜面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在按步骤有条不紊的实验操作中,边做边学,互帮互助,最后知道了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举一反三,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有效突破了机械效率的教学难点。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新县永安中学)

篇4:《斜面》教学反思

一个重点:斜面省力的因素、三个环节:什么是斜面?斜面可不可以省力?斜面如何省力?

一:什么是斜面?

在学习《斜面的作用》一课开始为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这是感性成面的定义。同时教师给出了一个理性方面更为形象的定义:一条倾斜的表面。通过这两条定义学生就可以很明确的判断出什么是斜面。

二:斜面可不可以省力?

我们为什么要使用斜面?斜面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帮助?斜面既然是一种简单机械,那么省力或方便就是它必然要达到的目的。

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列子,如:小区门口自行车的斜道、人行天桥的斜道等等。

“有没有什么办法证明斜面可以省力?”

学生提出用实验方式进行验证,教师则提出在实验前先行讨论并书写实验计划。并请一个实验小组上台述说实验计划,并演示实验方法。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让学生反复演示用测力计提拉重物读取数据的过程,让学生自行发现本次实验的难点:如何准确的读取实验数据?保持均速运动并重复测量。

实验数据:

第一组:直线0.47N0.48N0.48N第二组:直线0.48N0.48N0.49N

斜面0.32N0.33N0.32N斜面0.11N0.10N0.13N

对比实验数据,学生可以发现斜面可以省力。

三:斜面如何省力?

得出斜面可以省力的结论后,又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为什么两次省力的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导致了实验数据的不同?首先排除误差,误差不可能导致0.2N的差距。角度,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了角度的不同是导致省力大小的关键因素。由此进行第二次实验验证大角度与小角度省力大小的不同。

实验数据:

大角度:0.27N0.29N0.27N

小角度:0.11N0.13N0.13N

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斜面省力的大小与斜面的角度有关。

不足之处

一:开课过于抢时间

由于特殊原因,导致上课时间有所延迟,但这个延迟不应该影响到课程的正常进行,教学过程应按计划按步骤逐步推进。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抢时间的错误,其结果是明显的第一环节与第二环节连接不畅,大多数学生未能在第一时间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和思考。

二:学生自我总结过少。

实验是学生做的,数据是学生得出来的,可到了总结阶段却与学生脱离了。别人给的东西终究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得出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今后对这一环节要加强。

三:重在思考

篇5:《斜面》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斜面”是一种新的简单机械,学生对于斜面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也能结合生活经验,猜测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通过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在引入教学时,除了看图看录像片断认识盘山路之外,学习他人的做法,让学生体验直接搬一桶装水到讲台上,和沿着斜面运到讲台上,所花力气大小的区别,使学生非常直观形象地认识到“斜面应该有省力的作用”。本课的两组实验,没有太大的难度。因为有了前几课实验方法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就能制订出实验方案,教师应引导学生,严格安照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结论。对于所测量的物体,尽量让学生选择相对较重的物体,这样实验数据才能有较明显的区别,如果提升一支笔之类的物体,实验数据的差别不大而影响学生的分析判断。

实验后,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讨论、思考、发现,找找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学生谈到刀刃、斧头之类物体时,最好能够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一下,以加深印象。对于螺丝钉是一种斜面的应用,学生更多的是从“螺纹像盘山公路”这一感性认识上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补充一个以前常识教材中的小实验,将一张直角三角形纸(斜面上涂色以方便观察)绕在笔杆上,就能直观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纹上的应用了。还可以结合生活现象问学生:去五金店买螺丝钉,老板拿出来两种螺丝钉,一种螺纹较密,一种螺纹较疏,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这个问题同样可以通过上面那个简单的实验方法得到验证,使学生了解到螺纹密,是因为斜面的坡度小的原因,可以更省力。(不过延长了距离,需要多花时间)

教学建议

篇6:《斜面》教学反思

在导入本课的时候,荀老师和郭老师建议将给以学生木板的提示去掉,让学生发散思维,想各种各样的方法。活跃班级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气氛。因此我在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们能够较为好的进行思考发言,说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当一位女生说出用木板搭在卡车上,我及时的抓住机会,导入课题。但是现在想来我认为我没有及时进行评价学生,给以学生以积极的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介绍完斜面的定义之后,问题学生斜面有什么作用的.时候,然后让学生进行回答相关的问题。学生都进行相应的猜想斜面斜面的作用。这时候学生学反应各种各样,比较好。现在想来,我是否能够让学生就斜面提出相关的问题呢?再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本节要研究的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由于时间所限,我没有这样做。如果时间比较充足,我就让学生进行提问。在学生进行猜想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学生们都进行猜想。我在学生的猜想之中只选择验证斜面省力这个课题,对于其它的课题没有进行理会。现在想来,我以后需要对于其它的课题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单独或者合作探究,以激发学生的探究课下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对于自然科学越来越感兴趣了。

篇7:斜面和它的“变脸”

主持人:雨田

有两个小孩在比本领:一个说,我可以一个人把一大桶油搬到汽车上去;另一个人说,我可以一个人把一辆汽车抬起来。他们是在吹牛吗?

苏州有座虎丘塔,明朝时逐渐倾斜,十分危险,有关方面准备把它扶正。但是这样高的一座塔要扶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又费事又费钱。有一个周游四方的和尚听到这件事后说:“我只要用一件工具就能把塔正过来。”大家同意叫他试试,一个月后,他真把塔扶正了。这个和尚到底用的是什么工具呢?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这是毛泽东七律《登庐山》一诗中的诗句。意思是,一座峻峭的庐山耸立在长江边上,登上山去要在绿葱葱的山坡上转四百来个弯。这里指的就是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为什么登山公路要盘旋而上呢?

要回答上面这些问题,我得给你介绍一个朋友——斜面。而要了解斜面又得先认识一下斜线。

斜线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中国古代叫它“弦”。把斜线扩展成一个平面,就变成了斜面。有了斜面这把“钥匙”,上面几个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地面上有一桶油,要把它直接搬到卡车上去是很费劲的。要是在卡车和地面之间搭一块板,形成一个斜面,将汽车油桶沿斜面往上推,就省力多了。你看,用了斜面,一个人不就能把一大桶油搬到汽车上去了吗?看来那个小孩没有吹牛,他只是借用了一件工具——斜板。由此可见,斜面能够省力。

那么,斜面为什么会省力呢?原来,物体在斜面上,它的重力被分解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与斜面垂直,另一部分与斜面平行,这两种力和重力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重力构成斜边,其他两个力构成直角边。斜边大于直角边,这是基本的几何常识。由此得出,沿斜面的分力必定比重力小。所以,沿斜面把物体往上推,只要克服与斜面平行的力(不计算摩擦力)就行,所用的力气当然就小了许多。

如果高度不变,斜板越长,倾斜角就越小,这样沿斜面的分力也越小,也就越省力。但是,斜板越长,把物体搬上同样高度所走的路程也就越长,因此,要省力就得多走一点路。

现在,我们已经对斜面这个朋友十分熟悉了,但是它常常改头换面,使人难以识别它。

斜面的第一个“变脸”是劈,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楔子。

锤子柄松了,在锤孔里加一个木楔就可以固定住了。斧子、刀、剑和凿子等等,都是劈的变形。把劈剖开一看,就会发现它原来是一个三角形:有的是直角三角形,它有一个斜面;有的是 等腰三角形,它有两个斜面。因为斜面能省力,所以劈也同样能省力。我们日常切削用的刀具要有尖锐的刃才好用,就是这个道理。

前面说的和尚修虎丘塔,用的工具就是楔子。他每天带着许多木楔,往塔墙砖的缝隙里钉楔子。塔体虽然很重,但钉木楔子却很省劲。用木楔把塔倾斜的那一面墙抬起来,塔就扶正了。

螺 旋

斜面还有一个“变脸”,往往不被人们发现,那就是螺旋。不信,你用一面三角形小旗子试试看:当它展开时,有一条长长的斜边;把它卷起来,斜边就变成螺旋了。你看,斜面躲到螺旋里去了。

斜面能省力,螺旋当然也能省力。而且斜边倾角越小,卷起来之后螺纹就越密,也就越省力。

登山公路修成盘山道也是为了省力,因为它的形状也近似螺旋。登庐山的公路要拐四百来个弯才能到达山顶,就相当于螺纹很密,所以比较省力。有许多高层建筑,如南京的灵谷寺塔,梯子就造成螺旋形的,这样登上去就比直上直下地爬梯子省劲多了。

在许多机器里面都要用到螺旋。比如螺丝钉,它的表面就是螺旋。拧螺丝钉十分省力,这也是斜面的功劳。有一种起重工具就是“千斤顶”,它的原理就是利用螺旋来省力。把它放到汽车底盘下,只要旋转上面的手柄,就会使顶杆升高,把汽车抬起来。你看,利用斜面,不是一个人就能把汽车抬起来了吗!

篇8:斜面课堂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斜面”是一种新的简单机械,学生对于斜面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也能结合生活经验,猜测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通过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第一次执教时,引入教学时,我选用了一幅工人往车上搬运油桶的画面,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第二次执教我选用了沿斜面推电动车的两段视频,效果证明让学生初步认识斜面,并猜测斜面的作用。

探究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认识斜面的高度、坡度、长度,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实验,分组交流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自主发现斜面的省力规律。

篇9:斜面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最近老师买了一辆新的电动车,看,漂亮吗?是啊,老师每天骑着这辆漂亮的车上下班也非常的开心,可是老师一下班就会很苦恼,是这样的,老师家里的储藏室的台阶有点高,往储藏室放电动车的时候很费劲,你能帮老师想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吗? 生: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

师:你真是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在地面和台阶之间形成了一个斜坡)教师边摆边说,木板斜搭之后与地面有一定的坡度,就形成了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老师边画边说,这是地面,这是物体的高度,这是斜搭的木板,其中,(指着)木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称作斜面的坡度。斜面里究竟蕴含着很多科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板书课题:斜面)

二、实验探究实验

(一):斜面可以省力

师:斜面有什么作用呢?省力,但是我们可不能光凭感觉,要怎么办?

师:那斜面到底省不省力呢?那么我们怎么办?对,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斜面是不是省力?

2、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实验器材,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测力计,斜面,钩码,想一想: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斜面是不是省力呢?下面请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实验最科学、最严谨。(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3、师(拍手):设计好了吗?哪个同学想说一下你设计怎样的实验来验证呢?

生:用弹簧测力计垂直提起钩码,看看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是多少,然后再搭起一个斜面,再用弹簧测力计缓缓沿着斜面拉起钩码,再看看测力计上的读数是多少,比较两次测力计的读数,验证斜面是否省力。

师:很好,谁还有补充,你们真厉害,还会设计对比实验呢?在这个实验中,哪个条件相同?哪个条件是不同的?

生:相同的条件是拉动的物体是钩码,不同的条件是在斜面上一次,垂直着拉动一次。

师:边演示边说(用测力计测同一个物体)不同(第一次竖直提升这个钩码,第二次的时候是沿着斜面提拉钩码)到底他们的读数是怎样的?等会你要仔细的观察哟!师:你认为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 生说:正确使用测力计,“调零”“平视”(测力计的使用很重要,它关系到我们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老师补充几点:(课件出示:

1、正确使用测力计;

2、测量在斜面上的拉力的时候,要匀速拉着物体上升,边拉边读出数

3、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听明白了吗?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开始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到实验记录单一中。

生:开始试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并提示均匀用力缓缓的拉)

师:(拍手)老师发现,同学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都非常的投入,这是科学探究必须具备的一种态度。也相信同学们在探究中一定有许多发现,哪个同学想来说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以及发现。(生说师填板书垂直提、斜着拉以及数据)生:竖直提升钩码的力是2N,在斜面上拉钩码的力是:N,我们发现了斜面可以省力。师:这个小组汇报的非常完整哪个小组能像这个小组一样来汇报吗?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通过大家汇报的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竖直提升钩码的力都是2牛,而在斜面上拉钩码的力都低于2牛,同学们的发现很一致,)这说明了什么?(板书:斜面能省力)

(二):不同坡度的斜面实验

师:同学们再来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数据(挥手指一遍),你又发现了什么?师:不要放过每一个小小的发现,也许这里面藏着很大的学问。师:(在垂直拉钩码时,测出的数据都是2N,但是在沿斜面拉的时候测出的数据怎么样?)你的观察力可真敏锐,同学们看出来了吗?老师给你们的是相同的钩码,六个小组竖直提测出的数值都是2牛,测量结果非常的准确,而沿斜面拉动重量相同的钩码,每个小组汇报的数值怎么这么的不同呢? 师:你认为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大胆的猜想一下)

师: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谁能猜想一下。生:

师:你认为与每个小组所搭的斜面的坡度有关,老师再来搭个斜面,(画在黑板上)大家看,这2个斜面坡度不同,坡度A比坡度B要(生说:小),那请你猜想一下,坡度越小越省力,还是坡度越大越省力呢?

生:坡度越小越省力。

师:你能解释一下你的想法吗?猜想是科学探究的翅膀,可猜想不是凭空乱想嗷,师:那到底是不是坡度小的省力呢?我们怎么办?对,再用实验来验证,实践出真理,那设计怎样的实验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哪个同学想来说一说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生:搭两个坡度不同的斜面,分别沿斜面拉3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

师:奥,真厉害,能受到上一个实验的启发,你们又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大家真会思考和推理。(感谢你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不同的方法,等一会你可以按你的方法试一下,好吗?)为了更好的观察和记录分析,我们可以搭两个坡度不同的斜面来做实验,老师提示一点为了让测量结果才更明显,你选择的两个坡度相差应该大一点。而且要固定好斜面再拉,听明白了吗?注意把结果记录到实验记录单

(二)中。师:同学们做的又快又好,我们来交流?一组?(依次汇报)板书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看,你们真了不起,真像一位位小科学家,在短短的时间,我们就完成了两次实验,不仅验证了斜面能省力,而且发现了斜面省力的规律:是什么?(生说)坡度越小越省力。(板书)师:同学们再来观察和思考,如果上升相同高度时,坡度大小和斜面的长短有什么关系?(指图示意)太聪明了,他说出了简单机械的一个特点,省力的不省距离,要想省力,坡度就要(小),斜面的长度就越(长)了,真棒!师(竖大拇指)。

三、应用拓展

师:斜面作为一种简单机械可以省力,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因此,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运用斜面的例子吗?

师:老师搜集了很多生活中运用斜面的图片,想看吗?(斧子,劈,剪刀,楼梯,盘山公路,引桥等)盘山公路和大桥的引桥就是以长长的爬坡来减小坡度,达到省力的目的。

师:现实中的斜面并不都是一个简单的斜坡,人们会创造性的把斜面变形或隐藏起来使用。

师:(投影并说明)拉链也应用了斜面省力的原理吗?斜面在哪儿?看这儿,当向下拉拉链时,(演示拉链)会在两侧产生很大的分力,就像斧子劈柴一样,将链齿分开。

师:(出示图片)螺丝钉,如果把它上面的螺纹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学生猜)

师:(出示图片)螺纹与钉长构成了一个斜面,看老师制作的模型,(展开螺丝钉模型)我们将螺丝钉沿螺纹往木头里拧时,实际上是沿着斜面往里拧,所以比较省力。师:怎么样,是不是非常的神奇? 师:比较这两个螺丝钉的螺纹有什么不同?

篇10:斜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的观察实验,能用测力计等简单测量工具对在不同斜面上拉动的小车等物体所用力的大小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定量实验记录;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数据,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得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识与技能:知道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了解斜面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利用斜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教学重点、难点】斜面省力规律实验操作过程及根据实验的数据总结实验结论是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PPT课件、螺丝钉模型

学生准备:每组一个钩码盒,一把测力计、一个小车、小木块若干、长短不同的两块长方形木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斜面的多媒体视频资料:同学们,视频资料中工人师傅把一块木板的一端搭在了车厢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斜坡,这个斜坡也是一 种简单的机械,我们称它为斜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斜面》。(引出斜面,导入课题)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动手搭斜面。(1)认识斜面。

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斜面的坡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一个斜面,红色表示斜面长,绿色表示斜面高,黑色表示地面,斜面长与地面的夹角,我们称它为斜面的坡度,夹角越大,坡度越大,夹角越小,坡度越小。那么我们怎样来改变斜面的坡度呢?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木板和木块动手做做好吗?

(2)搭斜面。

(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搭建了不同坡度的斜面,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搭建斜面的?

生1:我们组使用这块长木板搭建的斜面,我们先垫上三块木板,搭建了一个坡度小的斜面,然后又垫上5块木板,搭建了一个坡度大的斜面。

师:(指大屏幕中的斜面)也就是说,你们让斜面的长度保持不变,改变了斜面的高度,这样就搭出了两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对吗?

生:对。师:非常棒。

生2:我们组用长短不同的两块木板搭建的斜面,我们先在长木板的一端垫上了四块木块,搭建了一个坡度小的斜面,然后又把长木板换成了短木板,这样就搭建了一个坡度大的斜面。

师:(指大屏幕中的斜面)也就是说,你们让斜面的高度保持不变,改变斜面的长,这样也会搭建出不同坡度的斜面,对吗?

师:很了不起,你们小组的同学真聪明。实践出真知,通过动手实践现在你们知道怎样搭建不同坡度的斜面了吗?

生:知道了。2.研究斜面的作用

活动一:探究斜面是否有省力作用

1.提出问题:运用斜面搬运重物真的能省力吗?你有办法证明吗? 2.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生1:我们组是这样设计的,先用测力计竖直提起小车,读出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搭一个斜面,用测力计拉着小车从下向上沿斜面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我们打算测量两次,然后取两次的平均值,最后比较两组数据的大小,看是否省力。

生2:我们组是这样设计的,先用测力计竖直提起小车,读出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搭个斜面,用测力计拉着小车在斜面上从下向上沿斜面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再用测力计竖直提起小车和一个钩码,读出测力计的读数,然后用测力计拉着小车和钩码在斜面上从下向上沿斜面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最后比较两组数据的大小,看是否省力。

师:同学们两个方案都设计得很好,在实验操作中有没有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①拉动小车时要匀速、缓慢。②拉动方向需与斜面平行。③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视线要与刻度一致。

3.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师:各小组实验已经完成了,让一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生:(生拿实验报告单到展台展示)我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第一次竖直提起小车用得力是1牛,在斜面上拉动用得力是0.6牛,第二次竖直提起小车和钩码用得力是1.2牛,在斜面上拉动用得力是0.8牛,我们组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斜面可以省力。

师:其他小组是否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呢 ? 生:是的。

活动二:实验验证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1.学生小组交流研究新问题:

师:大家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在实验中还发现在不同斜面上拉动同样重的小车,测得的数据是不一样的。

师:那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生:怎样的斜面更省力?斜面省力多少与什么有关? 师: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斜面会更省力呢? 生1:我们认为坡度大的斜面更省力.生2:我们认为坡度小的斜面会更省力。师:到底什么样的斜面会更省力呢?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斜面的省力规律。师:在实验中,我们要改变什么条件? 生:斜面的坡度。

师:在实验中,什么条件一定要相同? 生:弹簧秤拉的重物的重量一定要相同。

师:如果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实践活动。(教师巡视,提示定时记录,填写记录表。)3.组织汇报,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师:说说你们小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吧。

生:(展台展示实验记录表)我们小组用长木板垫5块木块先搭了一个坡度大的斜面,用测力计在上面匀速拉动小车,用的力是0.8牛,然后我们用同一块木板垫了3块木块搭了一个坡度小的斜面,用测力计在上面匀速拉动小车,用的力是0.5牛,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我们测了两次,通过分析两组数据,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斜面坡度越大,用力越大;斜面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生2:我们小组用了两块长短不同的木板都垫上4块木块搭成的坡度不同的斜面,用长木板搭成的斜面坡度小,用测力计拉动小车用的力是0.4牛,用短木板搭成的斜面坡度大,用测力计拉动小车用的力是0.7牛,我 通过分析两组数据,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斜面坡度越大,用力越大;斜面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师:同学们真棒,你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

三、联系生活,延伸问题

1.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斜面省力的原理,那么在生活中你使用过或见过斜面吗?

(学生举例并说明,可能会说斧头、菜刀、剪刀、开瓶器、拉链、凿子)

2.教师展示实物讲解。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种工具,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实物展示:斧头、菜刀、剪刀、拉链)

师:除了这些,老师这儿还收集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看看,想想其中的奥妙,看看跟我们今天研究的斜面有什么联系?(课件展示:盘山公路、引桥、滑梯)

师:最后,我们再来认识两种比较特殊的斜面(课件展示:开瓶器、螺丝钉)见过吗?猜猜看它们是不是斜面呢?老师自己也制作了一个螺丝钉,咱们把他的螺旋给展开,看看是不是斜面好不好?(教师展开螺旋),老师这儿还有一个问题:螺纹的疏密与省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去探究完成。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和探究,我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斜面并不都是一个简单的斜坡,人们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在实际运用斜面过程中,会创造性的把斜面变形或隐藏起来使用。

四、课后探究

当人在骑自行车遇到上坡时,怎样骑会更省力?

篇11:探究斜面机械效率

关键词:科学探究;初中物理;物理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98-01

引言: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到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科学素质的含义主要包括科学观,科学知识和能力以及科学行为习惯。其中,科学观是科学素质的核心,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的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是科学素质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學过程中,渗透科学探究,可以树立学生的科学观,巩固学生的科学知识和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和习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科学素质的培养首要任务是科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中学物理教师自身具有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还要有足够的课堂应变能力。

一、科学探究的概念和意义

美国有位科学家对科学探究式这样理解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1]由此可见,科学探究不仅仅指的是科学家的探究活动,更包括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也主要是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学生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虽有本质上的不同,但依然存在一些共同点。科学家的探究目的是认识新新现象,发现新规律,而学生的科学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提出一些问题,自主分析问题,最后通过教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使学生可以从情感和能力上都充分投入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初中物理的科学探究

物理这门学科主要是以研究物体相互间的作用和运动雇你率为主的自然科学。但是物理学却不仅仅局限于一些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科学体系,它还包含着理性思考和探索我们周围世界新知识,记录人类探索自然改变世界的科学。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经历从感情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是以总结归纳自己亲身体验的实验现象为主的学习方法。

初中学生由于是第一次接触物理科学这样以理论知识和实验现象规律为主的自然科学,他们的认知特征大多以形象、具体的感性认识为主,这就意味着中学物理应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将科学探究渗透到物理学科的课堂教育中。通过科学探究的的渗透,学生既能学到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能体会到探究过程中的曲折艰辛,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领略到了物理科学的魅力所在。

三、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探究的策略

在新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师探索研究出了很多将科学探究融入到初学物理教学称重的方式和方法[2]。借鉴他们的经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教学方法。

1.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大胆的提出一些自己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一个设定的情境中,许多学生都能够根据现象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对于他们的这些猜想,通过小组之间的互相探讨研究,多数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去验证。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水平存在一些差异,有时也会提出一些与客观规律不符的问题。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要着急更正,要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最后通过学生自己亲自验证过后,总结归纳出结论。在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创设条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独立完成任务,不要直接展示结果来代替学生的探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去,最后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2.为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创造充足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节的时间很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基础能力,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使学生发现物理问题,从而将这些问题彻底解决。

在斜面机械效率这一内容里,在学生了解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攻的商的百分比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笔者对学生们提出了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的:“甲乙两个分别爬同一个斜坡,甲一路直线冲上坡顶,乙走曲线缓慢爬上坡顶,那么他们谁的上坡机械效率高呢?”学生往往会提出很多他们自己的观点:“甲的机械效率高,因为他爬的快。”这个时候笔者并不急于去更正和讲解,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讨,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观察笔者做的演示实验,通过实验的测量与同学们共同得出结论,斜面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和物体匀速上坡时速度的大小无关。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让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这样才能良好的树立学生的科学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

四、结论

除了上述两种较为有效的科学探究策略外,许多辛勤的园丁通过努力,还发现许多其他的科学探究策略,实用性都非常强[3]。例如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观察自然现象,将物理科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将物理学科贴近生活,使学生增大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将科学探究渗入初中物理教学中是当代教育的必然手段,对学生科学知识的培养和科学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大有助益。

参考文献:

[1]许春梅.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类试题分析及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赫丹丹.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田苗苗.项目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刘銮芹,女,1971年7月出生,安徽宿州人,现工作单位为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学,中教一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及教研。

篇12:斜面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斜面》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8课。

教学目标:1.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观察实验。能用测力计等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并做好实验记录。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示研究过程和结论。

2.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知识能改善生活。

3.知道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了解斜面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简单应用,知道利用斜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过程与方法:用木块、木版、小车等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

教学重点:对斜面的作用和省力规律的研究过程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小车、测力计、记录纸(学生)、长短不一的木版、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斜面

1.师:同学们,我听说你们最爱动脑筋,最爱帮助别人,是吗?(是)好!老师领同学们去公益劳动好不好?(课件:工人叔叔想办法运油桶)工人叔叔遇到困难了,你们有什么办法帮他们吗?(学生想办法:直接搬,用木板搭桌子上,用吊车)你们认为哪个办法比较好?(用木板搭桌子上)你们都同意?(同意)老师也同意,看,工人叔叔也采用了我们的意见。其实像这样抬起木板的一端而形成的斜坡,就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在科学上就叫做斜面。〈板书课题:斜面〉 2.谁能帮老师在黑板上搭个斜面?(斜面的高度、长度)

3.师:刚才你们为什么要用沿着斜面推而不直接抬呢?(用斜面有什么好处?)省力?猜的?感觉?(学生发言)今天我们就来亲自验证一下。

4.要验证斜面是否省力,用小车代替油桶,还需要准备些什么?(学生:测力计、搭个斜面)5.先搭个斜面吧(学生动手)

二、初步探究,斜面能省力

老师看每个小组都把斜面搭好了,你想怎样来研究呢?实验时,为了保证收集的数据更准确,老师给你一点小提示:课件出示 1.小组合理分工,密切合作

2.拉动小车时要均匀用力,让小车在斜面上做匀速前进,并在前进中读出数据。

下面开始实验!

3.(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及时巡视指导。4.(交流实验结果)

师:我们请第一个做出实验的小组来交流一下他们研究的结果。

其他小组的研究结论一样吗?看来斜面的确有省力的作用!我们的推测是正确的。

三、深入探究,斜面的省力规律

1.(汇集各组的探究数据)

这是刚才几个小组的实验时搜集到的数据。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从中你有没有新的发现和疑问?(学生自由发言,师引导)垂直提力相同,为什么每个小组沿着斜面匀速前进,所用的拉力不同呢?我也有同样的困惑?你有什么想法?你认为斜面装置不一样造成的?能具体说一下,斜面的哪个因素可能影响拉力的大小?(板书:长度)可能是什么关系(斜面越长,越省力)。刚才这位同学进行了大胆的猜想,猜想可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前提,继续猜,还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板书高度)有什么关系,具体说一下(高度越低越省力)。这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想,到底省力的大小与斜面的高度和斜面的长度有没有关系呢(同学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怎么办?)对了,让实验来说话。由于时间的关系,就请每个小组选择你们感兴趣的一方面来探究,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2.(小组讨论方案)(集体交流方案)3.师:方案定好了,来交流一下,一组,你们想研究哪方面的?具体操作,其他小组有没有要补充的?你来,进行斜面高度的探究必须保证斜面的长度不变,做同样实验的小组请举手,明确方案了吗?那么剩下的小组就是研究斜面长度对拉力大小的影响了。各个小组定好方案了,我们就动手验证吧!

4.(小组实验)教师及时巡视指导参与小组探究活动

5.交流结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这是一组的,他们研究的是斜面长度不变,改变斜面的高度,结果是高度越低越省力,另一个小组的结论是一样的。再来看看研究斜面长度对省力大小的影响,结论是高度不变,斜面越长越省力。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科学探究,不仅研究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还探究出斜面的省力规律。

四、拓展延伸,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1.斜面能够省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这就我们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谁能说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斜面?(身上的衣服拉链、教室里面的斜面)

2.老师这里也搜集到一些图片,你能从中找到斜面吗?

(1)出示图片(向车上运送货物,斧头,拉链,楼梯里有斜面吗?)(2)盘山公路图

想想,骑自行车上坡怎样比较省力?

(讨论交流,延长了斜面的长度省力。提醒:注意安全。)(3)录像展示生活中斜面的应用。

(出示螺丝钉图片)(板书:变形)你真了不起,连变形的斜面都找都找到了。你想不想真正体会一下斜面是怎样变形的?那课后请同学们参考课本,自己做一个螺丝钉的模型,不过,我们要来个比赛,看谁做的螺丝钉最省力。有信心挑战吗?

(4)这节课老师收获很多,你们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谁表现的比较好,好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自评、他评、小组评等进行评价)

《斜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观察实验。能用测力计等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并做好实验记录。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示研究过程和结论。

2.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知识能改善生活。3.知道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了解斜面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简单应用,知道利用斜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过程与方法:用木块、木版、小车等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

教学重点:对斜面的作用和省力规律的研究过程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小车、测力计、记录纸(学生)、长短不一的木版、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课件情境:重物水桶、卡车,用哪些机械能解决问题? 引入“斜面”是一种简单的机械。

重物模拟,学生亲自体验,得出:用斜面比较省力。

(二)学习新课

环节一:如何进行验证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实验一)授课过程:

你能用手中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斜面能省力吗?先和学生一起认识认识实验材料,提示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教师查看各组实验情况。通过实验,发现实验中斜的木板有省力的作用。(板书)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指导学生认真写好实验记录。

汇报:简单汇总几个小组的实验数据,通过数据对比。从不同的结果中猜想斜面省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可能跟斜面高度、斜面长度有关,以此导入下一个环节。

环节二: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坡度与省力多少的关系。做好对比试验。(实验二、三)

(三)、深入探究,斜面的省力规律

1、利用学生猜想,提示他们自己进行省力大小与斜面高度关系的对比实验。明确对比实验过程中的改变条件和不改变条件。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汇报结论。

2、指导学生进行省力大小与斜面长度关系的对比试验,汇报结论。

实验得出:斜面省力跟高度、斜面长度的关系,总结引入坡度的概念。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跟踪观察、指导学生进行对比试验。3.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1)讨论: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省力作用? 观察课件中的图片,讲解斜面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2)演示(螺纹是斜面变形示意)

教师演示,拉开螺纹成为坡度平缓的斜面,了解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

讲解:螺钉是利用斜面省力的原理制成。螺钉是一种简单机械──斜面。

(四)、拓展延伸,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1.留意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省力的特点?

2.思考:斜面虽然能省力,但有什么缺点?高楼中的电梯,虽然费力,但有什么优点?

斜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主探究研讨活动,认识斜面能够省力,且是越平缓越省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设计实验,处理数据科学严谨的态度。

2、通过严谨进行模拟实验,学生能初步认识到能量守恒大科学观(用斜面省力,路程长,费时,不用斜面费力,路程短,省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合作的精神。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设计实验,处理数据科学严谨的态度。难点:学生能初步感受建立大科学观。

材料:小车(上加钩码),测力计,斜面板子,铁架台,数据记录表,量角仪。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朗读《挑山工》一文中有关挑山工怎样登山的句子,并提问:你们有什么样的想法?

课件展示:工人叔叔将一只笨重的油桶沿着斜面推上一辆汽车。

提问:工人叔叔为什么要沿着斜木板推,而不直接把木桶抬上汽车?请作出你的猜想。

教师导出课题:斜面

1、学生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学生认真观看并积极思考。

3、各小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汇报猜想结果——省力。

二、新课:

(一)设计模拟实验证明斜面省力

1、明确模拟实验:你如何能证明斜面省力?

(1)让学生充分讨论:如何模拟工人运油桶?也就是说,在这个模拟实验中,谁模拟谁?(意识到小车模拟油桶,测力计模拟等于推力,铁架台高度模拟汽车货斗高度,木板模拟工人用板子。更要明确用测力计在木版拉上模拟用斜面向上推,用测力计直接拉模拟直接抬)对照情境图

(2)模拟实验设计:你如何能证明斜面省力。

孩子讨论,明确对比实验斜面推比直接抬(提)省力。注意对比公平性问题,什么是唯一不同的条件(直接用测力计拉与用斜面拉),什么是必须保证相同的条件(同样高度,同一个测力计,同一个小车,同样匀速拉动)。

2、小组实验,并进行实验记录。

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尽量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并且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实验结果。提问:我们在实验中只实验一次就记录一次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可不可以?

(至少三次,取平均数才比较科学,如果其中一次数值差距太大,还应该进行第四次再求平均数)

3、学生小组合作,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要求:汇报实验结果和你们组的发现,几组汇报后,大家讨论得出结论。

5、组织学生反思:你是否很好地模拟了工人运油桶这个情境了呢?如果学生说不上来,可找一个小组到前边来演示,让学生找存在问题。重点找直接拉的高度问题,找出关键谁跟谁比也就是直接拉到底拉到哪?如果学生做得多数有问题,那就不着急,给学生时间再来做这个实验,看看学生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直接拉省时间。

6、板书:斜面可以省力。

(二)证明斜面更省力

1、刚才我们通过动手研究发现斜面可以省力,那么斜面怎么样才能更省力呢?(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

2、让学生自己提出猜想:并且记录下来。简单交流(角度设计,如果有重物猜想,各组的重物是不同的,可以两组配合用相同角度实验)

3、设计实验: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想?(主要设计不同坡度的对比实验,设计斜面角度实验只能改变斜面角度,不能改变高度,高度必须保持不变才能保证是模拟实验,因此板子可以抬高,但是测量高度不能变)。

4、观看微课视频

5、学生小组合作,动手研究不同情况下斜面用力大小,及时记录。

6、汇报数据和自己组的发现。

7、汇总数据,说一说我们有什么共同的发现。你还有什么别的发现(能够意识到斜面平缓省力费时,斜面陡费力省时)

板书: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三、巩固:

1、情境,抬空水桶到车上,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不是越省力越好,省力与省时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

2、说一说,生活中都哪些地方用到了斜面。可以出示山路、立交桥、螺丝钉等图片让学生理解。

四、板书设计

斜面

省力

斜面越长越省力,斜面越光滑越省力。

上一篇:布画小学三年级作文400字下一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