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鉴赏教案设计

2024-04-20

送别诗鉴赏教案设计(共9篇)

篇1:送别诗鉴赏教案设计

课型:选修课

学校: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授课教师:韩冰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了解送别诗内容分类方法;

把握送别诗各异的情感;

体会诗歌韵律美。

能力目标:通过对送别诗的鉴赏了解有关的诗歌知识,掌握相关诗 歌的鉴赏方法。

德育目标: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送别诗的内容和情感。教学难点:送别诗中情感的细微差别。教学类型:教学反馈型 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

教师课下指导

(一):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就送别诗中凄清感伤之别,清新乐观之别,和渗透身世际遇之别的送别诗进行解说欣赏,第四组则进行总结。

教师课下指导

(二):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凄清感伤之别占了送别诗的极大比例。伤别之中又有不同的类别,如亲人之别,友人之别,情人之别等等。在选择欣赏解说的诗歌篇目时应该注意面,避免偏激。

学生活动:第一组——凄清感伤之别 导语:有一种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贵”,这就是离别之情。如果说爱情是缠绵悱恻的悲歌,那么友情则是情牵意绕的古曲,而亲情更是感天动地的乐章。离情中有情人晶莹的泪水,有朋友的依依不舍,有母亲鬓边的白发,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怀。也许相见就意味着离别,离别就意味着伤感,但有谁能否认这离别是美的,这伤感也是美的。浓烈的感情化作语言的珠玑散落在历史的盘中。

入选篇目:

无 题(李商隐)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送李端(卢纶)

教师课下指导

(三):正如并非所有的聚会都令人欢欣一样,并非一切离别都让人伤怀。有一些诗人对离别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其清新乐观的精神境界会让人耳目一新,了解它们,才能更好地了解送别诗。

学生活动:第二组——清新乐观之别

导语:第一组的同学告诉我们,离别是一种痛,痛得令人肝肠寸断,我想问一句,难道离别只有涟涟的泪水和无尽的哀伤吗?不。通过我们课上的学习和课下的阅读积累,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诗人敢于跳出送别诗伤感的通套,他们的诗别开天地,或对美景加以赞扬或对友人寄以祝福,清新秀丽,为送别诗添上了明快积极的一笔!

入选篇目:

送人游岭南(戴叔伦)

黄鹤楼送孟皓然之广陵(李白)

送梓州李使君(王维)

送桂林严大夫赴任(韩愈)

教师课下指导

(四):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 情。离别的感情,往往会激发人们更多的感触,而这感触又往往与身世际遇有关。学生活动:第三组——渗透身世际遇之别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问题:李白是如何将豪放之语与悲伤情怀有机融合在一首诗歌中的?(赏析后全班同学讨论)

小结:刚才同学们讲伤别、喜别,都是离人一时心情的起伏。而如果一首诗,既包含了心潮的起落,又展示出长久以来多舛命运的感情积淀,那么它所表达的离情别绪就必然更加震人心魄,这就是我们组讲解的送别诗,它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分析这样的诗歌,不能不把特定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时期来看,像李白,他豪迈的语言归结于他豪迈的性格,悲伤的格调则归结于长期不平的际遇。

多少人鲜活的生命历程构成了一部浩瀚的送别诗史。诗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却是诗歌的全部。当离人的眼泪化成钻石,当离别的悲歌化为永恒的乐章,让我们期待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教师课下指导

(五):我们将送别诗按内容划分为三大类,并不是说要把所有送别诗歌的内容生硬分离归入其中,我们应该知道,许多送别诗歌中的情感是复杂的,其内容和情感的复杂与多元性为后世文学创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它,还需要欣赏者细细体会。

学生活动:第四组——总结

冬夜送人(贾岛)

别董大(高适)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

明月夜留别(李冶)

学生总结:中国是诗的国度。千百年来,诗坛上涌现出千百为杰出的诗人和不计其数的优秀作品。可以说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化中最珍贵的瑰宝,而送别诗则以它独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送别诗的倩影,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细细观察和体味。附:教师导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德一件事。生离死别是情感的极至,“咏别”是历代诗歌永久的主题。唐人离情诗中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内容各异,情感各异。

有的缠绵悱恻,凄清感伤;

有的清新乐观,洒脱放达;

也有的离伤中透出身世之感,际遇之悲。

下面请各组同学就这三种类型分别加以鉴赏分析。

教师总结:各组同学的分析鉴赏十分出色,各有侧重,切入巧妙。反复的诵读和精彩的赏析将我们带入深沉悠远的离情氛围。当我们随凄清哀婉的送别而辗转伤怀时,当我们为清新明朗的送别而欢欣鼓舞时,当我们为离伤中渗出的身世之感际遇之悲而扼腕叹息时,我们已经走进了送别诗。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教学后记:

1、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们发现,适当引导和指点后,整节课的难点便不在理解诗歌,而在于诵读诗歌。如果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对诗歌的理解会大有帮助。

2、努力做到将知识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起来而不顾此失彼,将是本课今后研究的重点。[1]

篇2:送别诗鉴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 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

教学重点: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设想:

从分析情感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写法,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二、背诵学过的送别诗

提示:我们先看看我们学过的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感情。

引导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送别诗,边背边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茫然、怅然若失。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宽慰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表诗人志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情感:朋友间的友谊。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情感?

对友人的留恋、关怀,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三、鉴赏方法:

这些诗在写法有什么共同特点,你们能说出来吗?

析例:

(一)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析: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缠绵的离愁,突出别后的怅惘、孤寂与落寞。

2、作者是怎样表达离愁别绪的?

“劳歌一曲解行舟”,“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点明送别。

“红叶青山水急流”,画面感强,色彩明丽,洒脱飞动。这一句看似与离别不协调,实际上是反衬。景色越美,越显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

“日暮酒醒人已土远,满于风雨下西楼”。一来写友人已远去,诗人谢亭暂憩,不觉已是黄昏。二来写酒醒有特别之处。大多数写送别都直接借酒写意,将离愁别绪淋漓尽致地表现于分别之时。而此诗却却写别后的感受。酒醒之后,独留谢亭,友人已去,天空暮色苍茫,满楼风雨凄迷,一腔孤寂。三来极写景物的凄黯迷茫,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总结;这首诗借景抒情,手法上用反衬。

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析:这首诗表达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作者将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分析略)

小结: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如《谢亭送别》等。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四、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

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2、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五、实战演练:

分析鉴赏以下几首诗,看看这些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一)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三)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篇3:唐代三首送别七绝诗的比较鉴赏

一.三首送别诗情感内容的比较

优秀的诗人总是敏感而多情的, 尤其在唐代这个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送别诗的创作十分繁荣。首先, 我们先来比较这三首送别诗的内容。

(一) 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盛唐社会安定, 士人为了游学和游宦经常离乡外出, 分别、饯行是经常遇到的事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三首诗歌内容的相同之处:

1.都点明了送别的主题

出自盛唐的三首诗歌:《黄鹤楼之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 题目中都有一个“送”字, 点明了送别的主旨;三首诗中都包含有送别的词语, 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如李白诗中的“西辞”、“下”;王昌龄诗中“入”、“送”;王维诗中“出”, 而且三首诗都交代了诗人送别之处和友人所去之处。

2.都书写了离别时的景物

三首诗都交代了送别环境, 都有对离别时景物的描写, 《黄鹤楼之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黄鹤楼”、“扬州”、“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芙蓉楼送辛渐》有“寒雨连江”、“夜”、“楚山”;《送元二使安西》有“渭城”、“朝雨”、“轻尘”、“客舍”、“柳”、“酒”、“阳关”。这些景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都表达了离情别绪

从题目都有“送”字、诗中的有关词语和离别的景物, 均可看出诗人送别时真挚的情感, 传达了依依惜别的感情, 对友人的牵挂不舍, 表现了作家的真性情。

(二) 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除了内容方面的相同之处, 三首送别诗也有一定的区别。我们从送别地点、所写景物与所抒之情三个方面来分析:

1.题目表明的地点不同

题目都点明了送别的主题, 但不同的是, 《芙蓉楼送辛渐》题目中所出现地点为送别友人之处, 而《黄鹤楼之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所出现地点则为友人所去之处, 与送别有关的方向与方位不同。

2.所写的景物不同

李白的诗所写景物有黄鹤楼、烟花三月的扬州、孤帆、碧空、长江, 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 极尽渲染之能事, 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的诗人送别图画;王昌龄诗描写的景物为寒雨、长江、夜、平明、楚山, 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 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王维诗的描写景物为“渭城”“朝雨”“轻尘”“客舍”“柳”, 从而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

3.所抒之情各异

李白的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 还因为这次离别是处于一个繁华的时代与季节, 也是繁华的地区, 在愉快的分手中还蕴涵着着诗人李白的向往, 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浓郁的诗意;王昌龄诗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 将自己隐含在所烘托的那个凄寒孤寂的氛围中, 重在写自己的高风亮节、一片冰心;王维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普遍的离别, 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古代, 友人即将远去, 作为朋友最自然的一种反应———再陪好友多饮几杯, 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说:“他没有特殊的背景, 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1]

二.三首送别诗艺术特色的比较

上面我们比较分析了三首送别诗的情感内容,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三首诗的艺术特色, 先来鉴赏相同的一面。

(一) 艺术手法的相同之处

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从艺术结构、表现手法、诗体语言几方面来分析:

1.先“景”后“情”的结构

李诗前两句写到黄鹤楼离别之景、扬州“烟花三月”之景, 后两句将自己的惜别之情融于自己所建构的那幅长江送别画之中;王昌龄诗前两句写到友人寒雨连江之夜远去之景、楚山孤影下的送别之景, 后两句点明了自己的高洁之心;王维诗前两句写到清晨送别之景, 渭城的朝雨, 青青的柳色, 一切充满了生机, 后两句则借劝酒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借景抒情与白描的表现手法

《黄鹤楼之送孟浩然之广陵》为景中含情, 将离别之情融于送别之景中;《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都采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景, 后两句抒情, 先渲染离别气氛, 接着诉说离别的感受。三首诗都采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 将所见所感描写抒发出来, 如同对友人娓娓地诉说, 从而以真情感染了读者。

3.七绝的体裁, 通俗的语言

三首送别诗体裁上都为七绝, 都是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都讲究平仄韵律, 注重音乐美, 诗人们对新兴的近体诗都很感兴趣, 勇于尝试。都采用了平实的语言, 简单易懂、明白如话, 没有晦涩难懂之处, 加之七绝短小精悍, 所以诗歌才广为流传, 如同王昌龄经历的“旗亭画壁”的故事一样。

(二) 艺术特色的不同之处

我们可从情景关系、诗人着眼对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

1.诗歌的情景关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都同为先景后情的写法, 不同的是, 李诗、王维诗后两句没有直接言情, 而是融情于景;李诗是将离别之情寄于诗人勾勒出的那副意境开阔的长江送别画之中, 王维诗是将惜别之情集中表现在那个“酒逢知己千杯少”, 一杯更尽, 再饮一杯的细节之中;而王昌龄诗则是直接抒情, 直言自己的一片冰心。

2.诗人写作着眼的对象

李白诗、王维诗情感着眼于送别对象。李白诗是写友人已经孤帆远去, 诗人江边久久伫立、目送良久的画面;王维诗是友人即将远去, 诗人劝友饮酒, 不舍友人离去的画面, 他们着眼的是送别对象, 表达的都是惜别之情。而王昌龄所诉之情, 则是着眼于诗人自身, 是希望通过友人代为传话, 告知亲友自己的心声, 所以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所用的修辞手法

李诗、王昌龄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王维诗采用了叠字的修辞。李白诗、王昌龄诗都为借喻, 李白是将自己的深重离情比喻为一江春水, 悠悠不尽;王昌龄诗则是将自己的高洁志行比喻为玉壶之冰, 化抽象的品格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希望亲友不要听人议论, 误解自己;王维诗中“客舍青青”, “青青”运用了叠字的修辞, 形象的描绘出了客舍在周围柳色映衬下的翠绿颜色, 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此外, 王昌龄诗还采用了设问的修辞, 一问一答, 直抒胸臆,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坚定, 对自己品行的坚守。

4.所用的表现手法

李白诗采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 用“烟花三月”渲染了一幅诗意浪漫的画面;王昌龄诗、王维诗则是采用了烘托的手法, 不同的是王昌龄诗为正面烘托, 借悲凉的送别场景表白品行, 读来有一种沉重之感。王维诗则为反面烘托, 以乐景写哀情, 前两句“朝雨”、“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现出一副清新之气, 后两句则转而伤感, 感情基调由高到低, 这种写法收到了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 倍增其哀乐”的艺术效果。

三.形成三首送别诗不同的原因

三首诗在内容和艺术诸多层面, 都有所差异, 下面我们探究一下形成其差异的原因。我们拟从送别的背景、诗人的个性气质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一) 送别的背景不同

李白诗为诗意的离别, 王昌龄诗为凄凉的离别, 王维诗为普遍的离别:

1.李白的诗:诗意的离别

《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这次离别正处开元盛世, 太平而又繁华, 季节又是烟花三月、春意正浓的时候, 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 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2]所以读来既无伤感悲凉之感, 又让人感觉到诗人的一片情深。

2.王昌龄诗:凄凉的离别

《芙蓉楼送辛渐》为王昌龄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贬谪之情与离别之意相互交融, 所以诗的开头是凄凉孤寂的, “古吴、楚两国接壤, 楚在长江上游, 吴在下游。芙蓉楼在吴地。作者于某个寒雨连江之夜, 从楚到吴, 而不久以后, 辛渐又在某日平明 (清晨) , 由吴入楚, 沿江西上, 再北赴洛阳。这是写其相聚之匆促。楚山孤, 是作者因同情友人旅途的寂寞而发生的想象”[3], 正是由于遭贬处境下的心有不甘, 才会向友人表明不会因为宦海沉浮, 失去自己的一片冰心, 故清人沈德潜评曰“言己之不牵于宦情也”。[4]

3.王维诗:普遍的离别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送友人元二出使西北之作。古代交通闭塞, 音信难通, 所以古人的离别往往带有一种悲凉的色彩。“一赴绝国, 讵相见期?”沈德潜说“阳关在中国外, 安西更在阳关外, 言阳关已无故人矣, 况安西乎?”可见友人此去之远, 所以诗人深感此别之后, 相见甚难, 于是知己送别, 千杯亦少, 一杯更尽, 再饮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 体现出对友人的深情留恋, 也体现友情之深。

(二) 诗人个性气质的不同

李白为侠士气质, 王昌龄为儒士气质, 王维带有佛家气质。

1.李白:放荡不羁, 放浪形骸的侠士气质

李白的个性是自由豪放的, 从小向往任侠放任, 因此兼具侠士的气质, 读他的诗总是给人浑然天成之感, 诗风豪放飘逸, 即使写愁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带有潇洒快意的愁, 而不是“寻寻觅觅”的那种凄凉之愁。所以他的离愁, 既不同于江淹《别赋》那种“黯然销魂”的伤感离别, 不同于王勃“海内存知己”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 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而是一种诗意的离别。

2.王昌龄:积极进取, 奋发有为的儒士气质

王昌龄为典型的儒士气质, 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他的人生观中占主导地位, 纵观王昌龄的生平, 虽然他终生沉沦下僚, 又屡遭贬谪, 但一直心系国事, 渴望建功立业。虽经挫折, 但壮志不衰。这种心情在他的诗中屡有抒发, 如“忠贞抱生死” (《留别武陵袁丞》) 、“何当报君恩, 却系单于头” (《九江口作》) 等, 那首著名的《出塞》也是如此, “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诗句言犹在耳, 所以这首《芙蓉楼送辛渐》也是一样, 此时的王昌龄为江宁丞, 因“不护细行, 谤议沸腾”被贬, 诗人本该伤感离别, 却借题发挥, 以送别自写胸臆, 固俊杰之本色。

3.王维:超脱红尘、超然物外的佛家气质

王维由于深受佛家思想影响, 所以他的诗呈现出一种游离于红尘世界与极乐世界之间的特点, 如“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但他毕竟身在官场, 不能完全脱离红尘。所以在《送元二使安西》诗的前两句, 我们看到“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清静似乎有超脱红尘之气息, 但转而对友人的难舍难分, 又说明他仍然摆脱不了凡尘俗世的牵挂, 亦似乎能看出王维于入世、出世之间的淡淡矛盾心理。

总之, 面对人间的离别场景, 每个人的表现相同而又有别。江淹在《别赋》中说:“是以别方不定, 别理千名, 有别必怨, 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 心折骨惊”, [5]正是离别之人、离别之因不同, 所以同言离别, 别亦有所不同。有人喜欢李白的洒脱, 便喜欢他那浪漫飘逸的送别;有人敬佩王昌龄的一片冰心, 便欣赏他那高洁之品行;有人向往王维的境界, 便欢喜寄情于酒、以酒话别的方式。于我而言, 无谓高下与优劣, 因为诗歌都出自诗人们的至情至性, 所以我们从每一首诗之中, 都能领略到他们的饱含真情、他们的情真意切, 而这些, 已然超越一切写法与技巧了。李白有一首五律《送友人》的后四句写到:“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游子的行踪不定, 落日下的依依惜别, 何等的诗意与放达, 与他的七绝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2]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第199页;第304页。

[3]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第168页。

[4]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第645页。

篇4:古诗词鉴赏—送别诗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作者在这首诗中写了几幅画面?这几幅画面有何内在联系?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本诗中最后一句就有这样一字,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第一联上下两句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第三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离情别绪的?

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对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何作用?

(2)第三句的比喻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赏析。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④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离歌:离别之歌。②关城:潼关、函谷关。③御苑:皇家的宫苑。④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第一、二联诗中,“微霜”“鸿雁”等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尾联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请作简述。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试析《送魏二》一诗中“凉”字的丰富内涵。

篇5:经典送别诗鉴赏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篇6:经典送别诗鉴赏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篇7: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一、初识送别诗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尤其在**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

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二、内容主题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并咏唱友情。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别刘谞》)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官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三、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如下几种: 长亭、南浦、杨柳、草、山、寒蝉、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等。

1.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李白有《劳劳亭》;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许浑有《谢亭送别》;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如李白的《忆秦娥》;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楚辞 九歌 河伯》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句子,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朱淑贞《江城子》中有“芳菲肠断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杨柳、草、山。

“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草总是离别相思怀人联系在一起,《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白居易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山也是离别相思的诗中常见的意象,如,岑参“山回路远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乡思 宋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3.夕阳、日暮。

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4.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5.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四、抒发的情感

对友人的留恋、关怀,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五、常用的艺术手法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1、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3、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4、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5、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也运用了比喻。

6、直抒胸臆: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练一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①深不见,浦树②远含滋③。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④。

【注释】①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②浦树:水边的树。③含滋:湿润,带着水气。④散丝:雨丝,这里比喻流泪。

1.全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2.诗人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四、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篇8:送别诗鉴赏教案设计

首先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此诗又叫《渭城曲》或《阳关三叠》, 它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普遍性的离别, 适合于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 成为当时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诗歌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描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并抓住象征离别的实物杨柳来渲染环境, 三四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宴席即将结束时文人的劝酒辞, 这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浸润了诗人全部丰富的情谊, 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感, 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 对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情感上更是体贴、牵挂, 更包含着缠绵悱恻, 依依惜别之情。

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写的固然感人至深, 徘徊流连, 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发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真挚情谊, 坚强信念, 为此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作, 诗歌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熏, 北风吹雁雪纷纷”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落日黄云、大野苍茫的北方冬以景色而见内心之郁积, 虽不涉人事, 已使人如临其境, 似闻山巅水涯壮士长啸。后两句直抒胸臆“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于惜别中表达一种宽慰、鼓励, 给人以信心、力量和希望。作者用心之良苦, 友情之深挚, 别情之凄酸, 表达得酣畅淋漓。

后人评价此诗之所以卓越, 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 兼有气骨”“以气质自高”, 因而能为志士增色, 为游子拭泪。古代送别诗大都表现了“黯然神伤”的情景,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别董大》一样一洗悲伤之态, 意境开阔, 音调爽朗, 独树高格。其中名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出自曹植的《赠白马王彪》, “丈夫志四海, 万里犹比邻”两句表达了朋友之间只要彼此了解, 心心相印, 即使远在天涯海角, 远隔千山万水, 情谊也像近邻一样。此句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成为友人之间离别时互勉的名句, 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它既不同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 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别离,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表明送别的地点和环境, 这两句意境优美, 文字绮丽。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看似写景实质是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作者在写景中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 船已经扬帆而去, 而诗人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一直到帆影模糊, 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流向天边。李白对朋友的惜别、留恋、向往, 不正是通过后两句写景表现出来了吗?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后两句虽然不是直接抒情, 却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 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总之, 这几首送别诗内容不同,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 在表现手法上, 王维、高适和王勃直抒胸臆, 而李白则借景抒情, 王昌龄借送别而言志, 各具风格和特色。我们只有多阅读, 多比较、鉴赏, 才能感受我国诗词的独特魅力, 受到传统诗词美的熏陶和感染。

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 尤其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而其中的送别诗最具代表性, 在如烟海的唐诗中独树一帜。在众多的送别诗中以王维、李白、高适和王冒龄为代表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色。

篇9:送别诗鉴赏教案设计

一、 抓标题。

我们知道,标题一般点明中心、论点以及大致内容,通过标题可以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例1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题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解析 看标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是送友人魏二到远方。既为送别诗,又点出“送”,当有惜别之意。既是送别,古人一般会选择江边等地方。

由诗的第一句可以看出这是在江边的一个楼上。因此,由标题我们可以作一下推想:在一个

细雨绵绵的日子里,作者和即将远行的友人(大都是不得意的)依依惜别,由此

产生对远去友人的祝福和思念。对于问题我们可以作以下考虑:作者和友人坐在江边的小楼上,酒是一杯接一杯地喝,酒喝得越多,越看出作者和友人之间的亲密无间、难舍难分,当然外边的绵绵细雨更增添了作者的愁思。

答案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归纳 古人送别离不开酒和杨柳这些具有典型意象的辅助物。古人送别往往有两种情况:伤感型和豪迈型。

二、 抓意象。

送别诗离不开意象这个抓手。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也就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说白了就是借物抒情,即借助眼前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杨柳、猿啼、大雁等。

例2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问题 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

解析 在这首送别诗中,作者紧抓猿的啼声、离散的客人、傍晚的江头这三个意象,在首句中营造了一种凄清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潸然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不都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落西山的太阳、沉沉的暮霭、扬帆的旅人这些意象,此时尚留在江头,作者借助这些意象,将自己和裴郎中的情感又作了一次提升。

答案 “猿啼”以声音来渲染凄清的氛围;“暮江头”点明时间地点;“客散”写情状;以“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营造出清冷凄清的送别环境。

归纳 诗歌都离不开“爱恨情愁”这四个字,而作为其中一种的送别诗,“情愁”往往是作者所着力表现的。为了表现这一情感,有的诗人比较直露,有的诗人比较含蓄。一般来讲,诗人们会借助身边的甚至远方的事或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因而,我们在鉴赏时,不要小看诗中出现的一些意象,如“杨柳”“秋天”“月亮”“长亭”“渡头”“江边”等等,他们往往是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具象。诗人通过他们,传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情愁”。阅读时,要认真体悟,捕捉诗人的情感流向。

三、 抓虚实。

送别诗一般离不开虚实的描写,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送别时离不开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往往会借助想象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以及想象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会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在诗中,作者往往会用“思”“念”“想”“记”等字来暗示。

例3

生查子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问题 本诗为恋人相别词,试赏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句。

解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在《雨霖铃》中已经做了很好的诠释。本词用清峻委婉的语言,描摹出一种深沉悱恻的情绪。上片写早景,后点出“别泪”,为下片“语已多,情未了”作铺垫。然后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由“记”领起,以处处芳草之绿,而想象罗裙之绿,虚实相间,而情则极挚,它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

答案 一个“记”字,令人想见天涯芳草,虚写绿罗裙,表达作者希望恋人“长勿相忘”之意。

归纳 作者和友人(或恋人)分别,以后有可能音讯不通,作者往往会通过眼前之景或对往事的回忆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景。或者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之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 请说出一、二句中描写的送别时的意象。

2. 请从虚实角度赏析“惟有相思似春色”一句。

【参考答案】

1. 杨柳(船桨) 渡头(送别地)

罟师(船夫)

2. “相思”二字从虚中写来,把相思之情虚想成春色,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诗人把自己的惜别之情虚想成江南江北的春光,它无处不在,并将伴随着友人归于江东。 

上一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下一篇:初二作文:秋天的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