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 《雨巷》教案

2024-05-23

现代诗 《雨巷》教案(共10篇)

篇1:现代诗 《雨巷》教案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道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这首诗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较好的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我”又穿行在小巷之中了,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之外,雨巷是显得那样的寂寥、凄清,更触人愁的是“我”希望逢着的这样姑娘又偏偏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莫非她也受到了命运的打击?惆怅、妩媚动人,显得高洁而孤傲,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不过丁香姣好,却又容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即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默默地走近”,“像我一样”——看来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

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仿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诗人就这样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心灵是美丽的,外表是妩媚的。不过,这样的姑娘实在太难找到。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

戴望舒熟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他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若闷沮丧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戴望舒这首诗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虽然不是反抗和战斗的诗,但也不是屈辱和忍受的诗。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主题蕴涵有时代的特征。

《雨巷》是一篇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戴望舒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一些,朦胧一些,设法将真事隐去。《雨巷》虽也有象征派的感觉,但它不带有某些象征派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挚的感情做骨子,有古典派的内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我们推测,《雨巷》这首诗,它的被隐蔽在“想像”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的一段感情际遇,在这段生活中的感情体验成了诗的骨子。诗里大概多少还保留了一些《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诚如叶圣陶所说,《雨巷》在音乐性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成就。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常用首语重叠,加上奇特的字句组合,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使得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优美的旋律,细腻而传神地暗示了诗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文章从诗人的气质,象征性和音乐性等方面对《雨巷》进行了深入的赏析,这里再提供另外一个“视角”。

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写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当时他正避居于施蛰存的家乡松江。这首诗虽然字面上写的是如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可是了解时代背景的作者不难体会到这是恋爱情绪和政治情绪的契合,而不能仅仅当作恋歌。这是他写政治抒情诗的开端,并且初步显示了他此后诗情的基本风貌:日常生活情绪和政治情绪相互渗透,合为一体。

篇2:现代诗 《雨巷》教案

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记得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我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雨巷》是普通高中课程第一单元现代诗的第一首,如何上好这首诗,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高中阶段与与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的不同。即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自由想象;由静止孤立的思考方式转为动态、联系的思考方式。在意境的感悟过程中从抽象的意境到具体现实生活个案体会,走近作品与主人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热爱。

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听名家对《雨巷》的朗诵,观看影像图片资料,先让自己走近作品,进入意境。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即细雨朦胧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彳亍独行。(影像图片资料至此)。

板书:诗人“我”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彳亍,他有哪些作为·····(学生可能有很多种答案···果然一男生不假思索地说:诗人在想“媳妇”···无论这名男生出于何种目的(引起课堂大笑···稍刻···(学生神情严肃的看我,像是找寻什么···)课堂静的能听见一根针掉下的声音。肯定了这名男子(···这名男子叫什么名字···再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学生如临大敌···说:···同学想象(联想)正确,诗人的确是在想“丁香一样的姑娘”。(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高中生对异性追求的神秘感,我又提出一问让学生探究即“丁香一样的,结着仇怨的姑娘”谁来描绘一下,定位姑娘的形象···(你认为什么形象的姑娘是最美丽的?)

诗人选取“丁香”为意境提出自己的审美标准即“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仇怨”(“颜色”指紫色相态、“芬芳”指在气质、“忧愁”个性柔弱不失刚毅。即外美、内秀、有个性的形象。并用图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从而更深入的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解除学生对普通高中语文学习望而生畏的惧怕心理障碍。

篇3:《雨巷》一诗教学总结

基于以上这几点, 在教学这首诗时就会让人感觉无从入手, 教师讲得多, 讲得累, 学生反而听得烦, 且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到最后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 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这首诗的格调比较低沉 (如:独自、寂寥、忧愁等词) , 读后可能让人比较压抑, 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性格不利。如何才能既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又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经过多次实践, 我在备课时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从诗意美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步, 在介绍作者思想生平的基础上, 通过朗读让学生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低沉、愁怨的;第二步, 创设情境让学生大胆想象:“在一个江南的小镇上, 天下着蒙蒙细雨, 一条悠长的小巷中, 有一位忧郁的诗人……”然后闭上眼睛听我朗读诗歌, 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 又彳亍着一位姑娘, 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 这景、这情引起我们多少幽思。紧接着让学生把刚才的感受或联想到的写下来 (不管是在听我朗读, 还是已经跑到了江南的小镇上。) , 也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自编故事。写完后互相传看, 挑选优秀之作在全班交流, 学生们异常兴奋, 踊跃发言。有一位学生最后总结:“有一位美丽多情的姑娘从诗人的身旁飘过, 然后很快消失在雨巷的尽头, 留给诗人的只有失落、悲伤, 还有一些说不出来的感情。”我在一旁适当加以引导:诗中的两个意象都非常美。一是雨巷, 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天地。二是丁香, 是古典诗词中较常出现的意象, 往往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我们总希望“撩”开这位“姑娘”神秘的“面纱”, 想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因此, 一方面, 我们可以把这首诗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读;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把“姑娘”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可以联系特定的政治背景, 把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得更“实”一些。这样学生们不但理解了诗歌的意境, 也理解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又是学生练笔的一个好机会, 这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仔细回味这堂课, 我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将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其中, 找到了一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的新路子。课堂上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 把学生真正变为了课堂的主体, 也使学生学会了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篇4:现代诗 《雨巷》教案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随着新一轮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改的新理念、新要求也随之深入到了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如何使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有活力,是新课改探索过程中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

《雨巷》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朵奇葩。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感受到这朵奇葩的魅力呢?在教《雨巷》这一课时,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

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笔者对《雨巷》这一课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首先,教师播放音频范读。在简短的导入语之后,笔者让学生静下心来听音频朗读,且要求他们在听的时候,在头脑中想象一下,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在教学之初,音频朗读的播放,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够制造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时也比较容易将学生引入戴望舒创造的“雨巷”世界中。

其次,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由于诗歌与音乐有着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的亲缘关系,因而音乐美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让学生感受诗歌音乐美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为诗歌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于是,笔者花了一定的心思选择了一首能够吻合《雨巷》深沉而伤感的情感基调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让一名自愿为大家示范诵读的学生伴随着那优美舒缓的旋律,有感情地再次诵读起这首《雨巷》。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音乐一响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起来,倾听那名同学的诵读。从后来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歌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的问题的效果上看,配乐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再次,师生合读,即老师朗读《雨巷》的第一节,女同学一起朗读第二到第四节,男同学读完剩下的三节。这次诵读同样是伴随背景音乐进行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这首诗歌艺术美的感受中,进一步加深对《雨巷》的理解,便于进行下一环节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鉴赏活动。

从音频范读到学生配乐朗读,再到师生合读,对《雨巷》形式多样的诵读,不仅不会使学生对反复诵读这种形式产生厌烦,反而促使他们在背景音乐的熏陶之下,由浅入深,一步步地增强对《雨巷》的感受和理解,从而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诗歌的兴趣,这些无疑对下面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二、引导学生自主表达,营造平等交流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对教师进行了新的角色定位: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角色的全新定位使教师从过去一直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角色中解放了出来,从而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因为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速度飞快,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了,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按照新课程的这一要求,结合诗歌具有“诗无达诂”的特点,在《雨巷》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创造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具体体现在引导学生探讨《雨巷》传达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意象、意境这两个教学步骤中。例如对“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的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笔者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在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姑娘”意象的解读,不只停留在它是“诗人理想的化身”或者“诗人个人写照”的层面上,而是还能发掘出它是“诗人的同伴、知己”的富有创造性的理解。这让笔者深深感受到,对学生而言,课堂交流是他们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对教师而言,课堂交流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上课不是教师的单向付出,而是师生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通过《雨巷》一课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共鸣的环境中,每个学生都对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模式,生发出浓厚的兴趣,语文成为师生每天共同期待的一个“交流平台”。创设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体现这一内容,让学生从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的主人,变沉默的课堂为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任重道远,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让教育者们共同努力吧。

总之,与古代诗歌相比,现代诗歌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学生可以直接地感知到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在实际的现代诗歌教学中,因诗歌篇目较少,学生便忽视了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时,应当从教学方法上作出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怡琳.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12期

[2]李学森.高中现代诗歌教学失位原因浅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年01期

[3]周正梅.高中新诗板块教学的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11期

[4]杨东增.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2年02期

[5]陈厚才.浅谈现代诗歌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学周刊,2013年04期

篇5:缘起诗意在雨巷散文

一叶扁舟过沧海,谁知缘起在雨巷。

翻开那一本沉寂在角落里的书,回忆瞬间在翻滚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记得,那是一个下雨的傍晚,风带着丝丝的凉意,独自捧着一本诗集,独自吟着一首《雨巷》。

仿佛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融入在这诗、这景、这情意之中,不觉怡然自得间回眸一瞥,就在这一瞥间,我看见了一位让我如痴如醉的女孩,一位身穿洁白长裙的女孩,一位独自撑着一把雨伞,缓步向我走来的女孩。

风吹过她的长发,飘飘然,带着荷花的香味;雨敲打她的雨伞,嗒嗒嗒,诉说着静静的“诗”。

就在这一瞬间,我痴了、呆了、木讷的站在那里……我不知,是什么吸引着我;我不知,是什么让我如痴如醉。

当她经过我的身旁说同学,你的书掉了。我才回过神,她笑了,我傻傻的呆了。

雨依旧下着,带着荷花的芬芳。

缘起诗意在雨巷,那雨中的一瞥,令我终无法忘记。

谁笑因缘点沧海,而今只在一瞬间。忘记了怎样的重逢,忘却了如何的相知,只记得那一场“阴差阳错”的雨和我们注定今生的故事。

她说,她喜欢戴望舒的《雨巷》,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听着音乐,呆呆的望着天空;她说,她喜欢和我在一起的时光,喜欢我写的每一首诗,每一篇文章。

我们曾经一起看过夕阳、追过美丽的彩虹、走过乡间的小路、闻过雨后泥土的芬芳;我们曾经一起笑过、一起哭过、一起奋斗过、一起努力过。

青涩的梦啊,就这样,一天一天,年复一年……

记得,那一年初秋的夜,星空下独坐的两个人,静静地听着蛐蛐独自的“歌唱”,我问她的梦想是什么,她喃喃地说做一名老师与诗书为伴,我说我也一样,她笑了,我痴了。

不觉,高考的岁月已悄然逼近,我俩也随之忙忙碌碌,再无交集,直至高考结束归校的那一刻。

依稀记得,那是一场零星的雨,我们相约来到图书馆,相见的那一刻,她哭了,我不知所措了。

她说,她的梦想破灭了,她再也不能与诗书为伴了。我说不要紧,你不是还有我吗?她止住了哭声,然后抱紧了我,我抬手抚过她的.秀发,安慰着她。虽不记得说过些什么,只记得那一场雨下的好久,好久……

后来,填报志愿的一天,我回到教室,看见我的书桌上放着一本戴望舒的诗集,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一行字,让我呆住了,上面写着,可以做我的恋人吗?我瞬间慌了,然后满世界寻她,不记得找了多久,只记得第一次喝醉。

自那一刻起,她消失于人海,我沉迷于世间……

自此人生的路似乎缺少了欢乐,缺少了幸福,缺少了一个相伴左右的人。我不停的寻找着,却一次次迷茫;我不停的寻找,却只剩下孤单。

偶然的一天,灯红酒绿的日子里,听见了一曲汪峰的《在雨中》,那一刻,我的心瞬间醒了,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在雨中看见你的身影,突然那么悲伤那么疯狂,刹那间,往事涌上心头,时光飞逝掉进了回忆……在这场淅沥沥、哗啦啦、纷纷扬的雨中,我们还能不能像从前那样紧紧相拥,在一切甜蜜的、疯狂的、都远去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像昨天那样拥抱在雨中……

心随风远去,梦已走远,不归,迷途亦不知方向。

篇6:现代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学习这两首诗以欢快的笔调,清新的风格生动的比喻,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

2、培养学生阅读现代诗的能力

3、诵读欣赏两首诗,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活泼清纯,追求理想,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学习这两首诗以欢快的笔调,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

教学难点:诵读欣赏两首诗,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活泼清纯,追求理想,热爱生活,积极投身生活的洪流,体验人生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少年的你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朝气?(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要点并在黑板上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诗人朱湘的《少年颂》,了解诗人笔下的少年形象。

(二)1、简介作者作品(幻灯片1)

2、跨越障碍:(幻灯片2)

(三)、进入文本

1、请同学们诵读这首诗,能够把握诗歌的节奏。师点评。

2、分组自由朗读,讨论每小节的朗读语气或感情并能够说说其中的理由。生讨论并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或自告奋勇。

3、师总结学生的要点并板书(幻灯片2)

4、再读诗歌,尝试圈点每小节的关键词语或语句并能说说其中的依据。师总结学生的要点并板书

5、师: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用什么样的语气?(生回答)明确:这首诗表现了少年的活泼与清纯,勇敢的斗争精神及对美好未来的渴望。所以读的时候要轻快,活泼一些,要符合少年的这种性格。

6、诗人在第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把我们说成是小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幻灯片)明确:诗人把少年比喻成小羊,跳跃的轻快动作显出了少年们的活泼。提着嗓子的笑,撒开腿的跑进一步写出少年活泼的情态和动作。(幻灯片)

7、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幻灯片)

明确:第二节主要突出了少年的清纯。诗人用山泉、白云来比喻少年的清纯。然后用了一个泾渭分明的典故来说明我们青少年要做纯洁的人。(幻灯片)

8、第三节中,两个恨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认为青年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幻灯片)

明确:第三节诗人直抒胸臆,表现青少年的勃勃生机。两个“恨”字,表达了青少年对包括暮气在内的“一切衰朽的东西”的恨。爱憎分明。突出了青少年的斗争精神。(幻灯片)

9、第四节中作者说我们新人?作为新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幻灯片)

明确:第四节诗点明我们是新人。我们要携手奔向“灿烂的前程”。朱湘写这首诗时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心情是舒畅的。因此结尾有“我们要翻一阕新声”,语带双关,蕴含着要改造旧中国的理想。(幻灯片)

6、再读诗歌,加深理解。

(四)总结:“少年不知愁滋味”,活泼清纯,追求理想,是历代青少年的共同特征,文中诗人借助了“小羊”“白云”这些意象,勾勒了新一代青少年的形象。作为少年我们应该怎么的对面生活呢?(同学说)好接下来我们学习下一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

(五)、简介作者:何其芳(幻灯片)

(六)进行文本: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每个字都读正确。

2、指点朗读第二节,注意朗读速度与其他小节的不同。师点评

3、重点朗读第三节,并体会这些诗句的深刻意义。师点评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幻灯片)

第三节的前两句表现了诗人要在平凡的生活中探寻生活真谛的愿望。后两句则表达了革命同志之间互相理解和勉强的真诚心愿。这首诗共三节,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对生活的渴望与歌颂。当时延安生活艰苦,物质极为匮乏,诗人并没有畏难情绪,而是唱出“生活是多么广阔”的激昂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望自己也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第二节是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号召少男少女们去开拓一种未曾有过的紧张而有趣的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笑着面对生活。

第三节使用环结法结束全诗。生活是海洋,但是生活又是多么芬芳。海洋写出生活的广阔,芬芳写出生活的温馨与幸福,结尾富有新意。

四、总结:这两首诗作者都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同学们,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出应该追求活泼清纯,追求理想,热爱生活,更应该积极投身生活的洪流,体验人生的价值。

篇7:现代诗《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歌和文学的基本常识。

2、理解、欣赏两首诗歌的优美意境和丰富含义。

3、了解现代诗歌的语言要求: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同学们最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思乡之情。

齐读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诗人身在羁旅中,夜不成寐,看见床前明月光辉,疑是地上的秋霜,于是抬头看月,由此想到“千里共明月”的诗句,就思念起故乡来。月色引发了人们深沉的思乡之情,因此成为后世诗歌表现思乡的主要意象。

总结:《静夜思》唐代格律诗(近体诗)五绝(形式)

思乡(内容)

《乡愁》现代自由诗(形式)

乡愁(内容)

2、文学常识:

1)现代诗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要有真诚、挚烈的感情,才能发挥想象力,只有当诗人的胸襟情怀确实能与时代潮流以及广大人民的喜怒哀乐息息相通时,才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共鸣。

诗歌的形象刻画需要高度的凝练和集中,现代诗尤其重视这一点。(舒婷《致橡树》:橡树、木棉、凌霄花等意象象征具有不同爱情观的人,表达新时代的爱情观。)

诗歌还讲究语言的音乐性,现代诗虽没有严格的格律规范,但也要求既有自由变化,又有内在的和谐。

2)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可以说是一个“以现代文学运动为轴心的扛鼎诗人”。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并且,他还是台湾文坛上影响深远的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

他是50年代台湾掀起的现代诗运动中“蓝星”社团的发起者,他不仅以丰富的作品,还以新古典主义批评理论,推动了台湾现代诗最初的发展和后来的分化。他的现代诗影响很大,风格变化多样,著有《莲的形象》、《敲打乐》、《白玉苦瓜》、《梦与地理》等十几部诗集。

余光中是一位锐进的诗人,他从传统诗的格律束缚中挣扎出来,又回到传统的继承之中,他掀起反叛五四新诗的旗帜,又从自由诗中吸取营养。他的不少诗作,有着深沉的怀念祖国的感情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乡愁》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教学设想:导入过程以介绍现代诗与古体诗区别为重点,目的是:一,学生通过回忆古人思乡佳作,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二,借助对《静夜思》的简单分析,使学生对诗歌的意象、意境的把握有初步的认识;三、明确现代诗的一些概念,为后面的教学过程作准备。)

二、朗读全诗:

诗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我们要通过朗读体会它的节奏美感。

(先请同学领读,再全班朗读)

1、读准节奏

2、体会情感节奏

(朗读中揣摩作者情感,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

3、体会节奏美感

(教学设想:诗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新诗尤其如此,它感情奔放,挣脱了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枷锁,虽无固定格式,不讲究语言外在格律,却有内在旋律与和谐的节奏,通过朗读理解节奏美感,是理解这首诗的`敲门砖。)

三、分析全诗:

1、提示:

意境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如我们说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马上就能想到落寞单调的秋景和作者心中凄凉断肠的情怀,情由景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这便是诗的意境。那么,这个意境我们是如何领悟到的呢?主要是通过这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藤、老树、昏鸦……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凄凉、落寞的气息。这些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要从寻找意象入手。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

诗中主要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板书)

2、这些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意象前的形容词怎么理解?请同学们讨论并概括。(板书)

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小)——母子深情(绵长)

船票(窄)——夫妻恩爱(厚重)

坟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浅)——思乡哀愁(绵绵无尽)

总结:

这首诗成功在于它有新颖意象,区别于一些诗歌意象的单一陈旧。以往有些诗歌的意象要么沿用约定俗成的稳定意象,如柳(送别),月(思念),这样难免落入窠臼;要么意象较为单一,有时虽有多个意象,但由于特征差别不明显,难免有堆砌繁杂之嫌。

因此在意象的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达,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是现代生活的实景,它们是单纯的,却明朗、集中、强烈,新得真切,新得奇特。

篇8:校本课程 现代诗欣赏 教案

王江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小诗,力争背诵

2、能力目标:诗歌赏析,把握诗歌主题

3、情感目标:陶冶情操,培养审美力

二、教学重难点 诗歌赏析,把握诗歌主题

三、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门你们中间有的人得到过三好学生,有的人得到过竞赛的各种大奖,那么你们可以告诉大家你们成功的时候的心情吗?那么当大家看到别人得奖的时候有时什么心情呢?大家认为取得成功都需要一些什么呢?

(二)讲解:《成功的花》 1 齐读

要求:A尽力的品味作者的感情 B注意感情和语调 2讲解

A作者将成功比做了什么?<花> B什么样子的花<明艳>

作者抓住了花的色泽鲜艳的特征用"明艳"一词形象的突出了花的成功.

C在两句诗的后面作者用了一个什么标点符号? 作者为什么要用感叹号?

作者用感叹号抒写了她对人们只惊羡与别人的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却看布道成功的背后所付出的劳动.表露对这种情况鲜明的反对态度. D作者为什么用"惊羡"而不用"羡慕"?

"惊羡"比"羡慕"多了一层惊叹的以为,也更能衬托出"人们"对"成功之花"之所以可以成功的不理解. E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转折词?<然而> F成功之花当初是什么样子? 是血和泪滋润的结晶 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 是艰苦奋斗的

是浸透着辛酸乃至痛苦的无数泪水 牺牲更是壮烈,付出了生命和鲜血

3总结:俗话说:“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有的人》

1、诵读感知

2、对比手法 引导:这首诗的标题是“有的人”,课文中还先后8次出现了“有的人”这一说法。就是说,诗中写了有的人这样,有的人那样,读课文的时候,要认真领会诗中每一处“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 下面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课文之后大家要做一件事——把诗中的8个“有的人”改一下,都改成具体的哪一类人。

3、积累巩固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2)、这首诗通过议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

(四)、《再别康桥》

一、导语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五)、小结本堂课。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六)、作业

背诵《成功的花》、《再别康桥》

(七)反馈

这三首现代诗,从内容、意境的把握上都有一个逐层深入的体现。对于第一首比较浅显易懂的《成功的花儿》,学生能够透彻的把握主旨;第二首诗的对比手法比较明显,关键在于对两种人的理解,经点播,学生能够理解。而最后的《再别康桥》在主旨意境上比较深奥,学生需要反复阅读,提高自己的鉴赏力。

校本课程教案 ——现代诗欣赏

威海七中

王江华

篇9:八年级语文现代诗长城谣教案

诗歌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梳理 咏物抒怀

长城---------------思乡之情

六、品读诗歌

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诗歌来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我们要分成三个大组进行比一

比看哪队更棒

合作探究分成红绿蓝三个大组分小节边读边讨论。

红队这节中你读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绿队诗歌第二小节表达了对长城的什么情感

蓝队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

学生解答问题---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学生再读---小组齐读

全班配乐齐读全诗

七、悟读诗歌

1、情感描摹

我们刚刚体会了这种浓烈的思乡之情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呢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现代诗两首》之长城谣教案 语文版书跪阎豆泌少董嗽慰赎蹄柏运

摔职看邯割杀享帆弃胜辣莫菠盂葵诬张迎祭甘涧则载篷琴鼎阵毙酿绰嫁谈猖蛊咋械偷塘恨吠膜标锈抬久忍柜脆洁霄经

例如这种情感像烈火一样炽烈。

2、播放朗读带学生跟读。

3、挑战录音中的朗读

A、学生自由选读最喜欢的小节

B、推荐学生朗读ㄅ淅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现代诗两首》之长城谣教案 语文版书跪阎豆泌少董嗽慰赎蹄柏运摔职看邯割杀享帆弃胜辣莫菠盂葵诬张迎

八年级语文现代诗长城谣教案(三)

拓展延伸

我们从诗中感悟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其实这不仅仅是她对自己故乡的热爱更是对祖国的热爱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现代诗两首》之长城谣教案 语文版

书跪阎豆泌少董嗽慰赎蹄柏运摔职看邯割杀享帆弃胜辣莫菠盂葵诬张迎祭甘涧则载篷琴鼎阵毙酿绰嫁谈猖蛊咋械偷塘恨吠膜标锈抬久忍柜脆洁霄经

爱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涌现了许多爱国事迹你知道哪些呢

ㄑ生列举

同是黄皮肤、黑眼睛同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不论这边的、还是海峡那边的我们都深情的热

爱着我们的祖国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让我们饱含激情的高声唱响《中国人》

篇10:现代诗两首.教案及练习doc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3、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4、体会“老橡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

《现代诗两首》

一、《长城谣》

(一)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生。蒙古族女诗人。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慕蓉”是“慕伦”的音译。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

ài yáo jù diān fãn chì 隘口 歌谣 蹲 踞 山 巅 焚起 敕勒川

(三)默读课文,赏析诗歌:

1、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2、第一节写了什么?

明确:悲欢、恩怨、无情、冷眼。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3、第二节写了什么?诗人是如何抒情的?

明确:总、一„„就„„,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4、第三节写了什么?

明确:(不眠)梦回长城

5、为什么要通过“敕勒”、“阴山”、“黄河”这几个地名来抒情?

明确:“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四)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二、《一片槐树叶》

(一)作者简介:

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年近九十,健康良好,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二)写作背景:

《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

(三)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 huái chán yì mǎng 槐树 蝉 翼

荒莽

(四)朗读诗歌,赏析诗歌:

1、第一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2、第二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3、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第三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5、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五)诗歌主题:

作者借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六)小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致空气》

一、作者介绍: 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出生于北京。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二、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yâ shuò hān sī jiá zhì xū 摇曳 闪 烁 鼾息 厮守 面颊 窒息 嘘

三、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整体感知,理解全诗内容:

第一节,总括空气的特点。以第二人称开头,像是面对知心老友真诚的诉说。第二至五节,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表达了对空气的赞美之情。1)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2节)2)空气陪伴我呼吸,给我生命。(3节)3)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4节)

4)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5节)

第六节,是全诗的总结。前两句概括了空气的特点和它与人的关系。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和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

2、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诗人是不是仅仅歌颂空气?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

3、“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明确: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4、“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明确: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5、“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6、诗歌总是表达一定的情感的,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出来什么情感? 明确:对空气的赞美。

7、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与一般的诗歌比较,具有明显的不同,说说这个不同之处。明确:全诗以第二人称“你”作为叙述的角度,就像是诗人面对 一个知心朋友在真诚地倾诉。

8、那么采用第二人称来表述情感,又有怎样的好处呢? 明确: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也觉得十分的亲切。

四、诗歌主旨:

作者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对真情的赞颂。

《樵夫,别砍那棵树》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樵夫,别砍那棵树》这首诗自1830年第一次发表以来一直很流行。乔治·珀金斯·莫里斯(1802—1864)是个记者、诗人和戏剧家。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他当过《纽约镜报》的编辑,但是他最著名的还是他多愁善感的诗,其中最主要的一首就是《樵夫,别砍那棵树》。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诗,它既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有礼貌的抗议。甚至那些从未读过这首诗的人也知道它的题目,并在环境保护主义成为政治运动之前,把它作为表示环境保护主义态度的简便方法。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zhē bì cān xián zhěng 遮 蔽 参天 心弦 拯救

2、解释下列词语: 遮蔽:掩藏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心弦:指受感动而起共鸣之心。拯救:救。

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也不干。

三、赏析诗歌: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想一想,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

明确:因为诗人与老橡树有深厚的感情。

2、请找出第一节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与这棵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

明确:“我年轻时它遮蔽过我,/现在我得保护它,这树是我先祖亲手/种在他的小屋边”。

3、第一节诗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出了“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原因。可看出“我”和“那棵树”的关系密切。

4、第一节在全首诗中起了什么作用?——开篇入题。

5、第二节写了“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哪些原因呢?

明确:“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贡献大;“它的根已在土里扎牢”——扎根牢;“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已成材。

6、此时,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是怎样的?——动情地责问。

7、第三节诗中,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又起了什么变化?为何?

明确:恳切的哀求。因为诗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一家人在树阴下度过的美好时光。

8、第四节诗写的是什么?

明确:这节,诗人先是对老橡树诉说衷情,表明自己对老橡树的深厚感情,然后转向樵夫,这时诗人的态度有所变化。随着感情的加强,语气也由最初的平和劝说,到后来的真诚恳求,再转为最后的严厉警告:“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四、诗歌主题:

这首诗本身是写自己对一棵老树的感情,实际上他所唤起的是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在这棵老树身上,寄托了诗人美好的回忆,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隘口ài 歌谣yáo B.蹲踞jù 山巅diān C.焚起fãn 敕勒川shâ

D.槐树huái 蝉翼chán yì 荒莽mǎng

二、下面多音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尽管jǐn 尽头jìn 用尽jìn 尽量jǐn B.勒索lâ 勒紧lēi 悬崖勒马lâ 敕勒川lâ C.夹道jiā 夹被jiá 夹袄jiá

D.薄片báo 薄荷bò 单薄bó 菲薄báo

三、根据本文诗歌中作者的情感,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1.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____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A.蹲踞 B.停踞

2.蝉翼般轻轻______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A.飘落 B.滑落

3.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_________的槐花香的季节?„„()

A.淡淡 B.浓浓

四、体会下面的句子的特点,续写一句话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长城谣》一诗,回答问题。

长 城 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1.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2.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词是哪些?

3.第三节写了什么内容?哪个词语最有表现力?

4.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诗人的心中,长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

5.第一节诗中高度概括长城历史的句子是哪些?

6.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7.第三节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8.《长城谣》是一首、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但诗中也有对 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但诗中也有。

六、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一片槐树叶 纪 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全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 —— —— ”;另一条是 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

2.第一节写什么内容?如果用一个最简单的陈述句来说,应该怎么说?

3.第一节明明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表达,为什么诗人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各个修饰语各有什么含义?

4.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

5.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6.三节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怎么写的?

7.全诗以什么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一片槐树叶”为何是“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9.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飘着淡淡的槐花香”时的美丽景象。(50字以内)

10.请写出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并简单分析(80字以内)。

11.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

12.最后一节中的“槐花香”能否换为“桃花香”等花香呢?为什么?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一)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甲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乙 / 我在这头,/她在那头。

1.诗中甲、乙两处是诗句的位置,下面选填甲、乙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甲: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乙: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B.甲: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C.甲:乡愁是一条漫长的小路 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D.甲:乡愁是一条漫长的小路 乙: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2.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二)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这首短诗有三节,哪一节给你的感受最深?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人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假如要你“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话,请你模仿席慕蓉或余光中,写上几句诗,请试试: 答:乡愁是_______ ____

3.余光中和席慕蓉都是____________诗人,两首乡愁诗都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余光中的《乡愁》以__________为线索,将乡愁分别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席慕蓉的《乡愁》将乡愁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6题

纸 船 ——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着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纸 船

我每天把纸船放到急流的溪中。

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

我把园中长的秀丽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1.后一首《纸船》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前一首《纸船》的作者是我国女作家___________,她的《寄小读者》深受读者喜爱。

2.前一首诗里,作者叠纸船是希望“_________”;后一首诗里,诗人做纸船是希望“__________”。(引诗答)

3.前一首诗“我要它到的地方”是指什么地方?

4.后一首诗里“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自己的名字和住的村名,目的是什么?

5.前一首诗里揭示中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后—首诗里末句的“梦”是怎样的梦?请结合诗意谈谈你的理解。

【试题答案】

一、C

二、D(菲薄bó)

三、1.A 2.B 3.A

四、略

五、1.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抒写了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2.抒写诗人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之情。“总”,“一„„便„„”,“唱”,“写”。3.写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不眠”。

4.不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5.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6.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

7.“敕勒”、“阴山”是诗人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借梦境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眠!8.咏物抒怀、反观历史 长城 黄河 对故乡的思念 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六、1.现在 过去 将来;感情;伤感过去,回忆过去,企盼将来。2.写一片“槐树叶”,“这是一片槐树叶”

3.意在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全世界”指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使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4.写了槐树叶的来历。

5.是诗人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文中“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古老的文化,虽然忘却了它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乡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拉开了诗人浓浓的乡愁乡思之门。

6.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之情。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7.一片槐树叶 思乡盼归。

8.它捡自故土,寄托了作者强烈的乡思和沉重的乡愁。9.略 力求具体生动。

10.诗人初见槐树叶,如回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了现实,心情变成了伤感;飘零在外,有家难归,伤心而又无奈。

11.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指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

12.不能,是为了呼应标题,写其他就不合文意了。

七、(一)

1.B(甲处应填“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这是因为诗人成人后在大陆娶了新娘,是船票情系夫妻二人,而不是一条小路。乙处应填“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不应填“深深的”。因为“浅浅”比“深深”一句更具感情色彩。那么浅浅的一湾海峡竟分裂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共同的爱。)

2.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同时,要准确体会作者诗中的情感: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只不过这种感情是通过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表现出来的。)

(二)1.可以从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来以及感情真挚等方面去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仿写属于语言运用的考查,答题要点:运用比喻等艺术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来。语句要富有诗意。3.台湾,海外游子对祖国深切的怀念,时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清远的笛、模糊的怅惘、没有年轮的树

(三)比较阅读 1.冰心

2.“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 3.故乡母亲的身边。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现代诗 《雨巷》教案】相关文章:

现代诗教案05-10

现代诗色彩教案设计06-11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09-09

戴望舒现代诗歌《雨巷》05-09

青石雨巷,杏花烟雨江南现代诗歌04-07

现代写作教案06-04

近代诗现代诗05-28

冰心现代诗05-24

2现代诗04-08

现代励志诗04-11

上一篇:应聘人员专业技术考试下一篇:山西洪洞县“4+X”主题党日提升基层组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