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优秀教案免费

2024-04-10

劝学优秀教案免费(精选6篇)

篇1:劝学优秀教案免费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篇2:劝学优秀教案免费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荀子》的常识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张,劝学的意义。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态度,联系学生的实际。3、注重字词运用和注释。【重点和难点】

1、辨析字、词、音。注重朗诵和背诵。

2、比喻代议和喻议及正反四方面议论的特点。

3、了解荀子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教学教法】

师生互动法、提问法、议论法、朗读法、电教法、板书法。【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作为一位学生,应该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你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正确的目的和态度、方法吗?知道坚持学习的重要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怎么劝人学习的。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3、重点拼音: 木直中绳:zhòng 虽有槁暴:gǎo pù 輮以为轮:róu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xū yú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故不积跬步:kuǐ 骐骥一跃: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4、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称荀卿,又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5、听录音《劝学》。6、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7、学生齐声朗读《劝学》。8、第一、二段重点字词翻译: 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于:比……更 冰,水为之:形成、凝结(动词)木直中绳:合乎、结合

輮以为轮:輮以(之)为轮,把它作为 其曲中规:弯度

虽有槁暴:虽,即使;有,通“又” 輮使之然也:这样

金就砺则利:就,靠近;利,锋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明,明达;行,行为;过,过错 9、翻译一、二段: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做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

10、分论点;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1、第三段重点字词翻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曾经 吾尝跂而望矣:远望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见得广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招,招手;加,增加 而闻者彰:明显,清楚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借助,借用;利:使……快;致,到达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名作动)绝:横渡

篇3:劝学优秀教案免费

一、学校培养

《中国教师》:在承担了培养免费师范生的任务后, 针对免费师范生的毕业去向, 贵校确立了什么样的培养目标, 建立了什么样的培养体制?

陈时见: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围绕培养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这个总体目标设立的。围绕这一目标, 我们对培养体制进行了改革, 并通过改革创新了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 具体而言主要是实施“四个强化”教育。一是强化免费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因为没有优良的综合素质, 他们不可能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可以说, 综合素质是免费师范生将来能否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基础。二是强化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学校专门设立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方案的研究项目, 研究和探索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和主要途径。三是强化学科专业基础教育。特别是强化学生在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探究和综合运用,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四是强化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训练。开设能力训练系列课程, 强化社会实践, 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当然, 如何将这四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更好地适应免费师范生的培养, 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中国教师》:贵校在提高免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主要取得了哪些经验?

陈时见:我们非常重视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 因为这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 我们对免费师范生开展了一个学期的系列化的入学教育活动, 包括对学生进行免费师范生政策解读、强化对专业的具体认识、与中小学名师面对面交流, 以及给他们做一些专题性的专家报告, 以引导免费师范生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同时, 让他们在心理上对未来要从事的教育事业有所准备, 并在此阶段开始立志。其次, 让免费师范生参与社会实践训练。比如在暑假期间到农村或者一些中小学校进行社会实践等。不仅让他们有机会接触社会, 拓展生活面, 而且能够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再次, 实行学生集中住宿管理。我们将免费师范生的住宿安排得相对比较集中, 可以很好地利用学校的园区给学生营造一种氛围, 有利于他们进行养成教育。另外, 我们还通过社团和各种论坛, 比如未来教育家联盟、青春杏坛等, 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辅导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体来说, 在首届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上, 我们更多地强化了在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而且对免费师范生采取资源集优的“小班化”模式进行精英人才的培养, 还建立了有利于他们学习的资源中心和自主学习中心。可以说, 这些工作都比过去更为系统和扎实了, 对以后的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更为有利了。以后, 我们还会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培养方案。

“我校除了有针对性地对免费师范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指导, 还加强了与各个省教育厅的联系。”

《中国教师》:在免费师范生就业指导方面又做了哪些工作, 取得了哪些经验?

陈时见:这方面的工作是纳入到学校对免费师范生的整体教育工作里进行的。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对免费师范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学校招生就业处提出“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的工作理念, 无论是生涯规划、就业能力, 还是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 基本上是全程性的。比如学校专门为免费师范生举办双选会, 专门针对免费师范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因为免费师范生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 承载着国家的期望, 有明确的要求, 也有具体的就业政策,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教育部、大学、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中小学等的多方联系和协作机制。所以, 我校除了有针对性地对免费师范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指导, 还加强了与各个省教育厅的联系。

“师范大学要主动加强跟基础教育的联系, 我们现在正在推动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就是希望可以使大学与中小学形成一个共同体。”

《中国教师》:结合已经就业学生的情况, 您觉得在将来的免费师范生培养中应当着重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以确保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陈时见:第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 不只要建立比较好的培养体系, 还要创新师范生的培养模式, 这是根本性的工作, 目前还处在摸索阶段。第二是建立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能够有雄厚的资源做支撑。第三是大学要提升学科教育的教师队伍, 不仅要不断提升大学教师在学科教育方面的指导水平, 还要让免费师范生在大学期间都能够很好地了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状况, 把握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动向, 增强他们工作以后的适应力。第四是要提供进修、培训、读教育硕士等继续深造的机会, 使得他们立志成为优秀教师的愿望能够得以实现。如果他们到了中小学以后得不到这些机会, 很容易就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

再有就是师范大学要主动加强跟基础教育的联系, 我们现在正在推动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就是希望可以使大学与中小学形成一个共同体。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联系;能对中小学有带头作用;大学也可以聘请部分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给免费师范生上课, 这样更贴近中小学的实际;大学教师也可以给中小学教师做一些培训, 这样就能够让中小学教师不断地提升教学水平。我们希望通过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联系来改善我们目前的教育环境。同时, 大学也可以利用中小学的优质资源, 为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服务。

“学校在教师教育相关网站上也建立了一些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课程, 还有比较庞大的教师教育资源中心, 他们可以通过这些途径随时保持与学校方方面面的联系。”

二、毕业跟踪

《中国教师》:第一届毕业生已经就业, 贵校在持续关注他们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陈时见:我们学校首批免费师范毕业生大约有2 900名, 因为中西部的生源相对较多, 所以绝大部分都是选择在中西部的中小学就业。第一届毕业以后, 学校、相关学院跟他们还保持着联系, 经常了解他们的情况。而他们也会主动通过教师、教育咨询网等多种途径与学校取得联系, 学校也尽可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另外, 根据政策, 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工作一个学期以后可以申请回到学校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与教学相关的学术性学位, 所以他们也总是保持着与学校的联系。学校在教师教育相关网站上也建立了一些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课程, 还有比较庞大的教师教育资源中心, 他们可以通过这些途径随时保持与学校方方面面的联系。免费师范生还可以通过专门的网站, 了解到一些新的信息和政策, 同样可以形成专业上的支持。

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 免费师范生基本上都能够很快地进入到工作状态。他们在职业理想、专业自信心、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有了比较厚实的基础, 自然也就能很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中国教师》:我通过采访了解, 有些免费师范毕业生会有实习期短的困惑, 也会遇到专业发展的瓶颈和编制等问题, 在这些方面, 学校有什么样的策略或者援助吗?

陈时见:有些学校确实存在实习期短的情况, 我们还好, 比较早就开始实行师范生“一学期实习”制度。这比以前大大地延长了实习时间, 有利于师范生的能力提升。我们选择西南地区的一些区县, 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并依托实验区建立了40个示范性的实习基地, 学生可以到实习基地里面进行系统化的实习。我校全面落实了教育部对免费师范生进行一个学期实习的规定, 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很有好处。至于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工作以后的情况, 因为他们刚刚工作一个学期, 我们所了解的肯定有限。通过有限的了解, 他们主要关心的还是将来进修和专业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到了农村任教的教师, 因为地域和条件的限制, 他们更担心下一步怎么能够得到培训和专业提升的机会。

“学生进入学校后, 通过考查, 将不适合读师范专业的学生转出去, 同时让优秀的非免费师范生转为免费师范生, 真正让那些热爱教育、适合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就读免费师范专业, 这对他们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非常重要。”

三、政策改进

《中国教师》:在准入和退出机制方面, 您有什么看法?

陈时见:免费师范生的培养, 还存在一个准入的问题。目前, 国家层面正在逐步完善, 比如, 扩大培养免费师范生的高校在免费师范生自主招生方面的规模, 增强高校的选择性。另外, 学生进入学校后, 通过考查, 将不适合读师范专业的学生转出去, 同时让优秀的非免费师范生转为免费师范生, 真正让那些热爱教育、适合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就读免费师范专业, 这对他们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非常重要。

被纳入到学校整体管理工作中的免费师范生, 自然也有淘汰机制。如果免费师范生达不到学校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同样要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处理, 甚至开除学籍。在这方面, 免费师范生与其他学生并无两样, 比如说我们学校的规定, 如果累积多少科不及格就要退学;如果有课程不及格或者毕业的时候还没有达标, 就拿不到毕业证, 只能拿结业证。这些规定同样对免费师范生一视同仁, 不会因为他们是免费师范生就会有特殊对待或宽容他们的学习成绩、考试和违纪行为, 只会要求更严。

“进一步提升大家的认识, 认识到这项工作对我们整个国家的教师教育改革发展都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 以此来调动大学和地方履行政策的积极性。”

《中国教师》:您对免费师范生的招考、培养和就业工作, 以及国策的落实有什么建议吗?

陈时见:招生的话, 当然还是建议实行提前批招生, 同时增加自主招生的力度。可以有一定的比例用来进行自主招生, 这样有利于我们选拔一些真正乐教、适教的人来读师范专业。就业的话, 现在教育部也在出台一个新的政策, 就是加强部属师范大学招生与各个地方对中小学教师的需求之间的衔接。所以我的建议是, 首先, 可以通过教育部来协调, 由各个省报自己的需求计划, 然后各个大学可以根据各个省的需求计划来招相应的专业, 这样有利于这些学生经过培养之后, 将来回到生源所在地找工作更有针对性。其次, 可以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功能来落实国策。通过政府的统筹协调来加强各个大学与各个省对教师需求的有效衔接。同时, 要通过我们的创新培养模式来提升免费师范生的实际水平, 增强就业能力, 这也是关键性的问题。再次是进一步提升大家的认识, 认识到这项工作对我们整个国家的教师教育改革发展都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 以此来调动大学和地方履行政策的积极性。

篇4:劝学优秀教案免费

镇江市总工会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镇江农民工逐年增长,目前已成为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力量,在全市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选拔资助优秀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既能树立一批爱学习、强素质的农民工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农民工立足本职多作贡献,同时也可以鼓励用工企业吸纳和稳定技能型人才,提升全市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该市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

据介绍,选拔对象为在镇江市区范围内就业3年,年龄40周岁以下(对有特殊贡献的,年龄可适当放宽至45周岁),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进城务工或从事非农产业的优秀劳动者。凡所在企业获得属地授予的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在企业工龄达到3年以上,获得所在企业“优秀员工”荣誉表彰的优秀农民工可获得推荐。凡参加镇江市职业技能竞赛获三等奖以上,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辖区“五一”劳动奖章以上荣誉称号的优秀农民工,可获得优先推荐。同时明确规定,入选的农民工必须经所在企业工会认可。

目前,镇江市总工会已初步确定了华东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数十个专业供优秀农民工选择。今年秋季,首批50名优秀农民工将通过走读、网络等教育方式,迈入“大学”的校门,成为高等教育队伍中的一员。

篇5:《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孙权劝学》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整理了《孙权劝学》教案,欢迎同学们参考!

教学目的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课前已做好准备)

三、课文研析

※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总结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有多媒体协助教学,课堂容量,内容得到了充分的补充。

这节课我为了充分地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以“体验式的教学行为和理念,组织了较丰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从学生的自我“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者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整节课主要是围绕学生在读上下工夫、让学生自我体验在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在这一节课的体现是突出的。特别是在“读出感情”这一环节的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体验”教学的特点,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到人物的心理读出人物的语气。

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忽视。在这节课中,老师始终站在点拔者的位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的指导;正是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集中时间与精力对难点进行突破;正是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启示。这样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都得到发展。

反思这一节课,既有可以说的优点,但是缺点也不少。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一.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上缺少的朗读。朗读一直贯穿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以教师范读,教师点名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读和评

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 能够直观感受。板书比较简洁,有条理。

三.揣摩人物语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中得到了体现。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用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效果较好。

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忽略了其他该设计的教学东西,如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详细。

二.板书虽然简洁但是却忽略了对重点词语及句式的板书,文言字词讲的少。

三.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没能展开来讲。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篇6:劝学教案-教学教案

二、难点、重点分析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 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七)诵读第l段。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劝学优秀教案免费】相关文章:

劝学优秀教案免费07-12

劝学教案免费范文05-30

劝学公开教案教案07-12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07-15

劝学教案范文05-17

孙权劝学教案06-21

《荀子劝学》教案04-16

高二《劝学》教案04-27

劝学的教案范文05-21

劝学教案用范文05-21

上一篇:微生物农药的存在问题下一篇:成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