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劝学教案范文

2022-06-15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劝学教案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人教版劝学教案范文

高一语文《劝学》教案人教版

陕西省澄城王庄中学高一语文《劝学》教案 人教版

第二课时

一、 出示目标

1、能积累并识记文章中的重点实词“劝 ” “已” “中” “绝” “假” 等词的意义,虚词“而” 于”“焉”的用法及意义,文言语法:定语后置。

2、能翻译并背诵4自然段。

3、能深刻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学案导教(练习册习题)

1、知识清单

2、学案检测

三、学生成果展示

叫两个学生将学案检测题出示在后黑板上,其他同学由小组长带领讨论,并最终明确答案。

四、教案导教

(一)、学生齐读课文并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重点内容。

(二)、重点研习第4自然段

1、叫一名学生读4段。(小组加分以鼓励)

2、学生在预习基础上,由小组长带领讨论4段翻译,并最终明确答案。

3、小组代表发言。分别由两个小组代表,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纠正。(小组加分制)教师点拨:指出重点并让同学做好笔记。

4、同学发言完毕后,由老师总结知识点并加以补充。(多媒体出示)

5、处理知识清单及学案检测题

知识清单部分由6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并分析答案。

教师重点讲解学案检测题。

五、练案拓展

1. 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2.背诵4自然段

六、整理反思

知识体系:1.实词:“劝”、“已”、“中”、“绝”等 2.虚词: 而 于 焉 3.文言语法现象:定语后置 方法能力体系:议论文结构:总——分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结束语:

唐代颜真卿《劝学》 古乐府诗《长歌行》 三更灯火五更鸡, 百川东到海, 正是男儿读书时。 何时复西归? 黑发不知勤学早, 少壮不努力, 白发方悔读书迟。 老大徒伤悲。 以上这两首诗也在强调学习。那么我们要学习什么呢?有人说当然作为学生的我们要学习书本知识了,没错。但是,我们再来回顾这篇文章。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好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看来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会做人。还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也是着眼于品德的养成。比如: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学生,

1 我们要充满爱心,要努力进取,要勤俭节约等。因此我们要学会做人,求真、求善、求美,立德而立人。

第二篇:人教版必修三《劝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本单元的主题是开启智慧之门,都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指导学习方法为目的,语言浅易,内涵丰富,《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其次,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劝学》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更是如此。

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 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

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三、说学法

首先这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

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1、首先(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为能力有限自然美无限就停止审美,停止审美意味着死亡的结论,使他们更深刻的明白,学习不能因为没有止境就停止学习。自然导出新课

2、解题。包括:

(1)“劝”的意思为鼓励,并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国人皆劝),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2)荀子简介

接下来我将以三个活动贯穿本堂课,用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合作探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对文本基本内容的掌握和深入学习。

活动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解决重要实虚词,疏通文意。具体操作如下: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音和句读。并强调易错的字词,如槁暴,輮以为轮的輮,金石可镂的镂等,并趁机让学生释义和整理在笔记本上。(在黑板右侧板书

1、字词)

3, 同桌互读,互相纠正错误,以此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熟练的朗读课文。

4, 同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

5, 集体解疑。两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最终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6, 前后四人组成小组,共同探讨制作重点字词卡片。

7, 成果展示。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重点实虚词卡片在课堂展示,包括通假字“輮以为轮”的“輮”,“虽有槁暴”的“有”和“暴”等。一词多义的“假”在句子“假舟楫者”中和“乃悟前狼假寐”中分别作“借助”和“与真相对”的意思。重点句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等。(在黑板右侧板书

2、通假字

3、一词多义

4、句式)

8,教师总结,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这四个方面的积累,课下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卡片,并互换交流。

以上活动就解决了文言文学习中“言”的问题。

活动二,四人小组合作制定本文提纲,明确文本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大部分同学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既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进而提问,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寻找作者观点的规律,作者的观点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

2, 根据以上结论,四人小组合作,自列提纲,充实论据。明确学习的意义是用了四个比喻句,学习的作用用了五个比喻句,方法态度用了十一个比喻句。

带领学生以学习的意义四个比喻为例,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其特点。

找出 青——蓝 冰——水 木——直 金——利(并板书)

上面提到的前两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后两个是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用同样的方法,私人小组合作完成对“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的学习,并由学生补充完整板书。

3, 由此得出本文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

4, 比喻论证有什么好处?

明确:可以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活动三:探究辩论

本环节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迁移。

问题一是《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所想所得。明确告诉我们学习可以让我们完善自身,学习应该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此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能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问题二是就观点“学可以已”和“学不可以已”进行辩论。

此次辩论用3-5分钟的时间,辩论的目的不是判定孰是孰非,而是让学生学会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尝试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刚学过的比喻论证。

然后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辩论和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也是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教学过程中的五个阶段,三个活动,有一定的层递性,从疏通文意到整体把握再到重点研读,最后总结迁移,既体现了文本阅读的特点和方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教学设计依据

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能发散重难点,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学生从大出入手,品味细微知识,并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学习系统。五,最后是课外作业,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最后

课后作业是“自拟学习格言”,这是一个创新性的活动,既能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次熏陶。

第三篇:《劝学》文言知识体系解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总结)

一、重点词语

1、用

①用心一也(因,由)

②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采用)

③兵精足用,英雄乐业(物资财用)④吾不能早用子(任用)

2、暴

①虽有槁暴(pù,晒) ②暴殄天物(bào,糟蹋) ③性情暴躁(bào,急噪)

3、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远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③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④德高望重。(名望,声望)

4、假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伪装)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给)

④假天子之诏,发人往徐州伪托。(伪托)

⑤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假期)

5、备

①圣心备焉(具备) ②有备无患(准备) ③关怀备至(完全到位)

6、强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qiáng,强大)②乃自强步,日三四里(qiǎng,勉强)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有余,有多)

7、绝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消失)

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④佛印绝类弥勒(极,尽)

⑤秦汉以来所绝无而仅有(全然,绝对)⑥绝句(旧体诗的一种)

8、就

①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趋向)②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动词,成就)

③就职演说(居,充任)

④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完成,达到)

9、致

①故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到达)②致敬(送达)③树草栽木,颇有野致(意态,情趣)

10、而

①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示转折关系)④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⑤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11、于①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

二、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会

2、假舆马者,非利足

古义:借助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3、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在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具

今义:金子

4、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腿,蟹脚 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托身,安身

今义:把希望、感情等寄托在某些人或事物上

三、通假字

1、虽有槁暴“有”通“又”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3、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 向下

2、名词活用为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

弯曲的情况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善行

4、数词活用为形容词或动词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专一 (形容词)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跳十步远)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为后置标志,无实义)

②状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语义被动)

4、省略句

木直中绳,輮以(之)为轮

六、固定结构

1、輮以为轮

“以为” ①介词“以”+动词“为”,也可用为“以„为”,译为“把„当作”或“认为„是”

如: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②等同于动词“认为”

如: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无以致千里

“无以” 动词+连词 是“无所以”的省略,也可用为 “无„以„”

译为:“有(没有)什么可用(拿)来”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3、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可以”

动词+介词

译为“可以因此(或凭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第四篇: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9劝学训练-落实提升含答案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 A项,“知”通“智”;B项,“有”通“又”;D项,“生”通“性”。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借助,利用)舟楫者假.A.

(凭借,依靠)思索不假.(做,凝成)之冰,水为.B.

(为了)之奈何为.(到达)千里非利足也,而致.C.

一也(兴致,情趣)情致.鼓励)学劝(..D. (劝说,阻止)架劝.【解析 B项,第二个“为”是“对付”的意思。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 A项,古义是广泛地学习,今义是学识渊博。C项,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D项,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答案 B 4.名句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金石可镂。

【答案 (1)金就砺则利 (2)吾尝跂而望矣 (3)无以至千里 (4)锲而不舍 阅读课文第

三、四两段,完成5~8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快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解析 A项,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答案 A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非能水也假舟楫者.B.

,使之然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行无过矣知明而.C.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用心一也.D. 用心躁也.【解析 D项,两个“也”都是助词,表判断。A项,介词,表示比较/介词,相当于“向”。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用在由

结果引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文。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相当于“于是”。

【答案 D 7.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的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解析 C项,“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 【答案 C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文: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答案 (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强,但听的人却听得清清楚楚。

(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蟹钳,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

第五篇:鲁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总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初步了解关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3.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5.掌握一些基本古文学常识

课时按排:8-10课时

求学之道——①劝学

教学目标: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掌握一些基本古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即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恶,所以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本性。他的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是后人为其编,大部分是荀子的作品。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比喻排比,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查古汉语字词典,掌握重点词,并思考几个问题

劝,君子,已;蓝,青,虽,挺,就,暴;须臾,望,疾,至,能水,绝,生,闻;跬,驾,镂,用,跪,强,躁

1、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理解?

2、分了那几个论点论述?

3、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找出相关句子

三、课文分析:

1、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是什么意思?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什么意思? “劝勉”。“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学习。

2、文章结构:(分析同时串讲课文)

* 论点: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

已:停止11]一生都不能停止 2]方法态度是:持之以恒

* 论证过程:为什么学?怎么学?

1]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古今异义。此处增强论据力度[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n.],取之于蓝[于蓝取之],而青[adj.]于蓝;冰,水为[凝结]之[代冰],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于]绳。輮[糅,以火烘木,使之弯曲]以为[做成]轮,其曲[弯度]中规。虽[即使]有[又]槁暴[曝,晒干],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弯曲成)这样]也。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

[金属刀,借代。]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即金属刀拿到磨刀石上磨]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学习]而[并列]日[n作状,每日]参省[参,检查。省,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青——蓝;水——冰;木——轮;金——利

外物加工结果

1 博学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

五个比喻(尝试背诵)

2] 吾尝[曾经]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提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眺望[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明显(欲盖弥彰)]。假[借助,利用]舆[车]马者,非利足[脚步快]也,而致[达到。注意字形]千里;假舟楫[桨,这里是用作借代指船]者,非能水[n作动,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性,本性,资质]非异[(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也,善假于物也。

1 顺风而呼闻者彰;登高而招见者远;假舆马至千里;假舟楫绝江河

善假于物的结果 君子生非异

1 学习的结果能: 提高改变自身;弥补不足学不可以已

五个比喻(尝试背诵)

3] 积土成山,风雨兴[兴,起]焉[兼词,于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神明”即“神灵”]自得[“自”是自然,“得”是通.全句意为:精神智慧就得到提升],圣心备焉[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焉,表肯定的语助词]。故不积跬[半步]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千里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马拉车走一天为一驾],功[成功]在不舍[停止]。锲[用刀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利[难点:之,定语后置标志,锋利的爪牙],筋骨之强,上食埃土[细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也[旧版,用:以,因为。一,专一]。蟹六跪[脚]而二螯[钳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藏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 积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积

1、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朽木不折 舍

1、

驽马十驾;金石可镂 不舍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专

1、

六跪二骜-非蛇鳝之不可寄托 躁

学习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十个比喻(尝试背诵)

* 论证手法:比喻:形象生动

排比:说理透彻气势磅礴

对比论证:鲜明有理

四、知识点小结:(字词句段)

* 第一组:通假字

(l)輮rïu通煣 有yî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

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ōng砺lì参cān省xíng跂qì臾yú螯áo

(3)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4)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虚词 温故 知新

于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

苛政猛于虎 介词:比 而青于蓝

告之于帝 介词:向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有蒋氏者, 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 君将哀而生之乎 连词:并列关系 知明而行无过矣

潭西南而望 连词:修饰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连词:转折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连词:顺接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 取之于蓝(介宾后置);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

* 见文章结构 分析。

上一篇:人间最美夕阳红范文下一篇:人教版初三作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