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教学设计

2022-07-12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必备的教学文件,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更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以下是小编收藏的《劝学教案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劝学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二、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确定教学重点。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l)有yî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ōng砺lì参cān省xíng跂qì臾yú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虚词:而温故而知新

于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介词:从青取之于蓝 苛政猛于虎介词:比而青于蓝

告之于帝介词: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有蒋氏者,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君将哀而生之乎连词:并列关系知明而行无过矣 潭西南而望连词:修饰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连词:转折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连词:顺接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

二、

三、四

第二篇:《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荀子《劝学》篇全文共15节(有的选本是14节),这篇课文节选了其中的第

1、3两节和第6节前半部分,是全篇的精华所在,都应视为教学重点──这是从内容方面来说的。从学习文言文的角度来说,则应以探究词义为重点。 2.教学方法。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最后,教师要给学生示范背诵,必要时还可以逐句地领读。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本课用2.5课时理解课文,教学生诵读。具体安排如下: 第二课时:诵读第

2、3段;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前半课时):连贯背诵全文。(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 预习安排

1.将下列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

輮(ru ) 虽又(yu) 槁(gǎo)暴(p) 砺(l) 参(cān)省 (xǐng)乎己 知(zh)明 跂(q) 生(xng)非异也 跬(kuǐ) 骥(j) 驽(n) 锲(qi) 镂(lu) 螯(o) 2.朗读全文至少二遍。

3.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话作为你学习上的格言,抄在笔记本上,加以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叫学生说说自己抄下了哪些句子。 (主要的句子有:“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提问:秦以前还没有“对偶句”的概念,但先秦著作中已经出现了许多跟对偶句相似的句组,有些甚至算得上是对偶句,试从这篇课文里找出几个例子来。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提示学生:掌握这些句组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记诵这些课文。 3.正音,然后齐读全文。 4.提问:

(1)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追问: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2)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久而成学。”这说的是学习的道理。在这篇课文中有哪些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积土成山„„金石可镂”。) 追问:这段话的关键是哪个字?(“积”)

提示: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有成。我们在初一时学过《乐羊子妻》,文中将学习比喻成什么?(“织布”)要积累就必须用心专一。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的讳而改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国,春申君用他为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东南)令,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

荀子在哲学上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论断,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强调天是物质的天,是没有意志的,人能认识天,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他反对儒家的先验论,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触。在教育问题上,他和孟轲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三、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提示〕画“·”的虚词要轻读;加横线的虚词可读出延长音。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四、留作业。

1.诵读第1段,强化记忆。

2.朗读第

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2段没有现成的句子可用来概括本段的基本观点,试自行概括。

②第3段有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问依靠积累?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习要“用心专一”? 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一段,试背第

2、3段。

二、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 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踮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 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

第三篇:《劝学》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一

一、学习目标:

1、能解释文中重要的实词、古今异义词,识记通假字,准确指出文言现象。

2、梳理文脉,明确文旨,并学会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手法。

3、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学习观。

4、背诵全文。

二、自主学习资源:

1、课本注释与工具书。

2、网络资源(查阅荀子及《荀子》的相关知识。)

三、学习任务:

阅读链接

(要求能说出荀子及《荀子》的相关知识,并背诵名句。)

(1)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劝”是“

”的意思。

(3)名句分享: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荀子·劝学》

【聚焦目标1】基础知识整理。

方法:“你”出题,“我”来答,生生互查。

通假字:

重点实词:

古今异义词:

特殊句式:(在文中勾出)

【聚焦目标2】文本研习

理脉明旨

(一)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有声有色地讲述本文各段的意思。

(疏通字句,翻译文本)

(二)精读文章,把握文旨。

1、本文共三段,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请简要概括各段论述的核心内容。

“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学习、参省)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重要作用:弥补自己的不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即学习需要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

2、本文主要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比喻共达20句之多。你能找出几处?分别论证了什么道理?

①第一段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②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推论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③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3、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请结合文旨进行分析。(指出对比的双方主体,阐明分别论证了什么道理。)

①“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②“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③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聚焦目标3】拓展深化

表达交流

同学们,学习了本文,你认为荀子老先生劝勉我们要向谁学习,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学习与人生”为主题,运用比喻或对比论证手法,写两句话。

1、学习犹如农民耕作,汗水滋润了种子,汗水浇灌了幼苗,没有人瞬间奉送给你一个丰收。

2、学习好似一片沃土,只要辛勤耕耘,定会有累累的硕果;如若懒于劳作,当别人跳起丰收之舞时,你已是后悔莫及了。

3、藏书再多,倘若不读,只是一种癖好;读书再多,倘若不用,只能成为空谈。

4、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

《学习成就辉煌人生》

闻名于世的约翰霍普金斯学院的创始人威廉.奥斯勒在年轻时,也曾为自己的前途迷茫。一次,他在读书时看到了一句话: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是做手边清楚的事。对此他对人生有了另外一番诠释: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明天再美好,也不如抓住眼下的今天多做点实事。是的,生活本就是学习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工作中学习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生活只有变化才会绚烂多姿,学习只有不断增进才会有厚积薄发的机会。

现在睡觉的话会做梦,而现在学习的话会让梦实现!

——哈佛大学图书馆管训

观点——“我平凡却自豪”

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苍茫大地上的一株花蕾?,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骄傲。?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

1、“人要坚守良知”:在我们的心里总有一盏灯,时时闪耀着温暖的火花,照亮我们心底的仁慈。

2、“有双赢才能共辉煌”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在这世界上总有一群人,时时守望着那盏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让它照亮冰冷的角落。

3、“双赢的重要性”

自私利己?,?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那是信心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

【聚焦目标四】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四、个体学习疑点:

五、小组合作交流(个体疑点):

六、自主学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diàn(

)青?

虽有gǎo(

?)pù(

?)金就lì(

)则利

?cān(?

)xǐng(?

)

乎己

xiè(

)六跪而二áo(

)qǐ(

)而望矣

?闻者zhāng(

)假yú(

)马者

假舟jí(?

?

)者风雨兴yān(

)kuǐ(

?)步qí(

)jì()一跃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二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比喻的论证方法。

3.借鉴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指引学生前行的道路。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学情分析

该班是西餐烹饪的高二学生,他们的基础相对一般,但部分同学思维较活跃,有独立思考精神。大多数人喜爱学习小说、散文类课文,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太感兴趣。

教材处理

与资源整合

整合学测相关文言文考点。

主要学法

与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竞赛法、小组展示

课前准备PPT音频

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

导入:

以《三字经》中所提到的“性本善”衍生到荀子所提出的“性本恶”,从而引出《劝学》这篇文章。

二、课堂检测(小组比拼):

1.通假字:輮、有、知、暴、生。

2.

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砺、参、省、跂、臾、楫、跬、螯等。

3

古今异义:博学、

爪牙、跪等

4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老师进行讲解的方法。

结构:分别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主要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四、拓展训练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三

设计思路:

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策略性知识。从必修教材整体模块安排线索看,第一册第二单元是古代叙事散文,第二册第三单元是古代写景散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是古代议论散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是古代传记,第五册第二单元是古代抒情散文。

《劝学》位于必修三第三单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同时要有质疑问难的精神,要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2.知识结构体系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朗读课文和梳理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思想内容进行探讨,正如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本节课就是要引导学生思考本文论证的特点。

3.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内容标准清晰的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本课就是通过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文本进一步解读,从而学会举一反三,由课内到课外,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所面对的学生已步入高中学段一个学期,尽管他们基本具备了利用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于文言文阅读,他们大多有畏难情绪,不感兴趣。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意识和合作意识都比较强,对高中学段的语文学习充满了期待。他们不喜欢静态的知识讲授,更喜欢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置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维状态,敢表达,爱表达,从而让学生热爱上语文。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劝、见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三个文言虚词。

提高学生诵读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纠正不良发音并培养语感,并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以及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2、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五、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媒体的选择

本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幻灯片,录音机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简约实用。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本节课以单元回归为导入前奏,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综合运用“问题探究”、“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指导性策略”等教学方式方法组织教学。让师生在探究学习中增进与文本的默契感,从而使课堂呈现和谐的师生和生生关系。

【教时安排】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导人新课

用儒家学派的先贤孔子、庄子的学习理论引出荀子的学习理论。

一、知人论世、解题。

1.简介作者:(见导学案)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2.翻译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第四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孙权劝学》的教学难点是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会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分享材料 。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

1、成语:

①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 (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

乃:乃不知有汉(竟) 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 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五、课文赏析。

(一)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三个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品一品: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语言描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语言描写

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动作描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精读讨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

(四)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 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六、 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

2、背诵全文。

第五篇:《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就学 鲁肃 叹学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课前已做好准备)

三、课文研析

※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吴下阿蒙:转眼十年过去了,他进步很大,已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令那些过去对中国有成见的人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两个成语在一个句中造句:当他站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大吃一惊,果然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现在的他已非昔日的吴下阿蒙。

五、总结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劝学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教案设计07-15

劝学公开教案教案07-12

劝学教案范文05-17

孙权劝学教案06-21

《荀子劝学》教案04-16

高二《劝学》教案04-27

劝学的教案范文05-21

劝学教案用范文05-21

劝学教案免费范文05-30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06-01

上一篇:七一党课讲稿篇三下一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