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题范文

2022-05-15

第一篇:劝学题范文

《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就学 鲁肃 叹学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课前已做好准备)

三、课文研析

※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吴下阿蒙:转眼十年过去了,他进步很大,已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令那些过去对中国有成见的人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两个成语在一个句中造句:当他站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大吃一惊,果然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现在的他已非昔日的吴下阿蒙。

五、总结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二篇: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预习指导

让学生准备《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反复朗读课文,让自己的朗读不但字音、停顿准确无误,而且有一定的感染力。

教学流程

一、导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学

(一)作家作品简介

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辅助周瑜等大破曹军于赤壁,并领兵袭破关羽,占领荆州。

(二)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 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议

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一)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丁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二)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三)齐读全文

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练

(一)有关“吴下阿蒙”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XX同学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不再是吴下阿蒙

(二)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上节课,某某同学朗读的《黄河颂》非常好,真叫人刮目相待。

(三)分析文章: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全文都围绕“学”来说明的。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习的目的、方法)  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的批评)

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2、因为劝,所以吕蒙终于开始就学。

3、再看鲁肃赞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回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鲁肃行动: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此做法有何含义?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四)归纳:

1、掌握下列加点的词语

A 但当涉猎

B 见往事

了解

C 乃

于是

D 吴下阿蒙

E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 、蒙辞以军中多务。A、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托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B、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学官吗? C 、 蒙乃始就学C、吕蒙于是开始去学习。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D、长兄认清这件事太晚了啊。

3、古今

推辞

古:到了„„的时候

词语

今:以及

:到

古:古时王侯自称

经过

今:孤独

重新

古:只,仅仅

更加

今:转折连词,但是

博士

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学位名称

4、一字多义

就: 蒙乃始就学

接近,靠近,趋向

当: 但当涉猎

应当

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当窗理云鬓

对,对着

以: 辞以军中多务

可: 不可不学

可以,能够

以钱币乞之

皆有可观者

值得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5、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孰若孤? 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6、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罢了”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五、悟

(一)拓展延伸: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 劝人要讲究策略 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二)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第三篇:《劝学》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课内重点实词“绝”“用”“一”虚词“于”“而”“焉”、通假字、词类活用情况、古今异义现象。

2、了解一般文言句式的特点、翻译重点语句。

3、背诵全文。

基础知识积累:

(1)文学常识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_____,尊称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 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与弟子合著<<______>>一书,现存32篇。劝是___________的意思。

(2)名句默写

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 , 。 , 。

4.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重点知识积累:

一、给加点字注音. 1. 輮 以为轮 槁暴 须臾 跂而望 舆马 跬步 骐骥 驽马 锲而不舍 .........

1 金石可镂 蛟龙 洞穴 二螯 独占鳌头 舟楫 编辑 通缉 作揖 . 2 .中 木直中绳 ( ) 省 参省乎已( ) 中间 ( ) 省徭役 ( ) 曲 其曲中规( ) 假 假舆马者( ) 阳春之曲( ) 假期 ( )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1.輮 以为轮,其曲中规 2.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三、古今异义词. 1.金就砺则利 古义: 2.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古义: 3.声非加疾也 古义: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5.用心一也 古义:6.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四、解释下面的实词.

1、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佛印绝类弥勒

2、用:

用心一也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君子生非异也 今义 : 今义 : 今义 :

今义 : 今义 : 今义 : 自引而起,袖绝 抢呼欲绝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3、一:

用心一也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骐骥一跃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六王毕,四海一

一失足成千古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五、解释下面的虚词.

1、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2、于:

善假于物也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于是公子请朱该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师不必贤于弟子

3、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某所,而母立于兹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人非生而知之者

则群聚而笑之

六、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使皇武子辞焉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则牛羊何择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吾祖死于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而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尝终日而思矣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小学而大遗

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吾从而师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七、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 輮以为轮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八、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九、结构提纲

十、总结或困惑

十一、名句拓展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6、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7、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

8、一个人就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愈小。---列·托尔斯泰

9、真正的学者就象田野上的麦穗。麦穗空瘪的时候,它总是长得很挺,高傲地昂着头;麦穗饱满而成熟的时候,它总是表现是得温顺的样子,低垂着脑袋。---蒙田

10、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处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

5 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爱因斯坦

11、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

12、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鲁迅

13、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老舍

14、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毛泽东

1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18、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珍宝,那就是知识;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罪恶,那就是无知。

19、知识就是我们借以飞上天堂的羽翼。--莎士比亚(英) 2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21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22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23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24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25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26 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 27 时间是一味能治百病的良药

28 不要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欲匆匆溜走的时光 29 岁月是百代的过客,而逝去的年华也是旅客 30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就越感到失时的痛苦 31 得到时间,就是得到一切

32 时间一点一滴凋谢,犹如蜡烛漫漫燃尽

33 时间乃是万物中最宝贵的东西,但如果浪费了,那就是最大的浪费 34 我的产业多么美,多么广,多么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 35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第四篇:《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分析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方法: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教学时数: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你印象之中最深的一个人物是谁呢?老师对关羽的印象很深刻,杯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等等。可这样一个忠勇无双的人,其结果是大意失荆州和败走麦城。他是败在何人之手呢?对,就是吴王孙权手下名叫吕蒙的人。到底吕蒙此人有何才能,使让忠勇无双的关羽死于他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于吕蒙这个人物的故事:《孙权劝学》。看看他是如何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将领的。

二、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宋神宗语,因此命名《资治通鉴》

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 停顿等朗读技巧)。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卿qīng更gēng

- 1 -

2.再读课文,读清句段。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

3.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4.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先辞后就学。

4.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5.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6.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7.“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8.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9.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10.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1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

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情节。下面我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一下《孙权劝学》这篇课文的内容。(教师在学生复述后给与相应的评价)

二、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 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 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 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4.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5.分析人物形象

孙权:王者之风、长者之气,睿智,关心下属。严格要求 、殷切期望、以身作则、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吕蒙:直率,知错就改、虚心好学、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鲁肃: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三、课文字词的掌握

1.当涂掌事(当涂:执政,掌权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借口多务:事情多)

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4.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作深入探究)

5.见往事耳(往事:指历史)

6.孰若孤(孰若:与„„相比如何)

四、文中的成语

1.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2.(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也作“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古今异义

1.为博士(博士 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最高官职名;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但当涉猎(但:古义:不过,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3.鲁肃过寻阳(过:古义:到;今义:过去,经过)

4.孤常读书(孤:古义:王侯自称;今义:孤独)

六、一词多义

见――见往事耳(见:了解,知道) 见事之晚(认识)

七、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背诵课文

九、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二劝赞

先辞后就刮目相待

直率 关心下属知错就改 严格要求

虚心好学 殷切期望

才干谋略现身说法大有长进 语重心长

言辞恳切

译文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只是要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认为读书非常有益。”于是吕蒙便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鲁肃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吕蒙了!”吕蒙说:“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孙权 吕蒙 鲁肃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第五篇:《孙权劝学》教案

蓝田中学 杨雪琴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情感目标: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1. 师向生请教导入。

2. 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

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学生再读课文。 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投影片展示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3、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3、请两位同学文白对译。

合作探究、质疑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

4、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

1 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议一议,读一读(根据布置的预习思考题)

刚才老师还让同学们把你最欣赏的字词句划出来,我们共同欣赏,谁先来说说?

孙权最成功的地方,孙权很会讲话,能说服别人。我们都知道,带兵打仗的,有很多是大老粗,像张飞。打仗的人有很多不想学习,书看不下,一看眼皮就打架。 他没有因为自己是国君,用居高临下的语气和吕蒙说话。

(1)“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以身作则,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师:你能不能读出鲁肃的这种吃惊的语气,来,试一试!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

四、分析课文

1、 孙权劝吕蒙学习,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行动)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4、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五、 编课本剧,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老师作点评。

通过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七、联想链接、延伸拓展

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2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吕蒙巧遇方仲永》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八、朗读背诵课文,归纳总结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下面利用最快的时间把这篇短文背下来,看谁记的最快?开始! (板书) 孙权 劝学 现身说法 言辞恳切

吕蒙 就学 勤奋努力 惊人长进

鲁肃 赞学 敬才 爱才 九.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劝学题范文】相关文章:

荀子《劝学》默写题附答案04-24

劝学经典范文05-17

劝学教案范文05-17

劝学答案范文05-17

劝学过关范文05-17

师说劝学范文05-17

劝学诗集锦范文05-21

劝学的教案范文05-21

劝学教案用范文05-21

经典古诗劝学范文05-27

上一篇:葡萄节范文下一篇:公管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