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学案范文

2022-05-30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劝学教案学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劝学教案学案范文

《劝学》导学案

班级:姓名:主编:林海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②掌握绝、强、假、望、闻等多义词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学习重点】1.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难点】了解全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 【学习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巩义中学课堂教学模式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即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恶,所以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本性。他的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是后人为其编,大部分是荀子的作品。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比喻排比,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释疑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

(1)木直中()绳槁暴()参省()

筋()骨须臾()跂()而望

(2)假舟jí()qiè()而舍之kuǐ()步

qíji()nú()马金石可lîu()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请指出下列黑体字的活用特点。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4、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文。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輮以为轮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二、同伴互助 合作探究 ★质疑和分析重要句子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请解释句中两个“中”的用法和“以为”的用法。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请解释黑体字的意思,并比较句中两个“而”的用法。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请解释黑体字的意义和用法。

三、操作训练 反馈矫正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輮(rï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îu)

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

5、 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四、延伸迁移 总结归纳 1、拓展迁移

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2、学习小结

五、质疑与反思

请记下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自学质疑 1、温故知新:

★指出活用现象及用法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理解鉴赏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声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①不超过10字概括本节的内容:

② 试归纳本段文字中几个“而”字的用法。

③本段中的几个“假”字,是什么意思?与成语“假公济私”的“假”意思相同吗?还能再举几个带“假”字的成语吗?并比较其用法。

④ 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同伴互助 合作探究 ★研讨课文,分析论证方法。

1、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二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分别论证了什么道理?

第三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分别论证了什么道理?

第四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分别论证了什么道理?

3、本文用了什么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何作用?试分析?

4、作者告诉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学习?

三、操作训练 反馈矫正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zhîng)槁暴(pù)磨砺(lì)輮以为轮(rïu) B.须臾(yú)跂(qí)望靛(diàn)青参省乎己(shěng) C.跬步(guī)蓼蓝(liǎo)骐骥(jì)生非异也(xìng)D.驽马(nú)蛟龙(jiāo)镂刻(lǒu)锲而不舍(qì)

2.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有槁暴(晒)②輮以为轮(使„„弯曲) 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④而致千里(送到) ⑤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秉赋)⑥非利足也(走路) ⑦筋骨之强(强壮)⑧而绝江河(横断) ⑨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者彰(显著)

A.①②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 D.①⑤⑦⑧⑨⑩

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四、延伸迁移反馈矫正

1、拓展延伸

★对“善假于物”该如何理解?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看法。

2、学习小结(总结自学中的得与失)

【课外拓展阅读】

人生感悟:有感《劝学》

洪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皆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因自己的优势而骄傲,不因自己的不足而自卑,人应该这样。

人都是在学习中前进,不学习就会落后,不学习就会粗俗。高于我者比比皆是,强于我者,不可胜数。遇到比我强的人,要向他虚心请教,学己之长,补己之短,不因别人强于我,就嫉妒,就有排斥心理,就孤立人家。遇到比我弱的人,不应歧视,应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遇到比我有学问的人,是我之幸事,遇到比我见多识广的人,是我之喜事,使我有师可学,有问题可向之请教,有困难可询问解决之策,于我可增长知识,于人可传播知识,何乐而不为?

学习的东西很多,看其正面的东西,看其积极的东西,摒弃负面的东西,扬弃消极的东西。傲慢与偏见同行,愚味与固执相伴。与光明为伍则光明,与阴暗为伴则心生晦暗。与积极为伴则快乐,与消极为伴则沉落。学问不以高低贵贱而论,知识多少无男女老幼之分。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短必有所长。以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则我之所短可变长。谁也不是天生就有知识,谁也不是天生就有学问,涓涓细流成江海,微小泥沙筑高山,后天努力可以改变一切。

学历不能代表知识,知识也不能用学历来衡量,坐吃山空,江郎才尽。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不学习,就落后。学无止境,有志者事竟成。事间万物,皆有可探,知识宝藏,永学不完。学问学问,连学带问。只学不问,东施效颦;只问不学,终究不知所云。不求甚解,终为皮毛,悟其至理,其乐陶陶。不刻苦,不得真学问,浮躁者,犹如点水蜻蜓。

三人同行,必有吾师。只要有学,何患老幼卑尊?人贵有自知之明,却又常看不清自身。如有挚友,时时加以批评指正,则吾之所幸。闻过则喜,见贤思齐,多谢率真。不耻下问,不必脸红,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解吾不惑,有如黑暗中明灯,为吾指路,催我不断进步。时时反思,查找不足,对症下药,一通百通。恩师良言,深思熟虑,学友头筹,我之榜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坐舟,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所言,依然深刻。

第二篇:《劝学》学案

语文第二专题《劝学》学案

使用日期:2008年9月17日——2008年9月19日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课前预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1.輮以为轮槁暴须臾跂而望舆马(yǘ)跬步.......

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1.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

三. 作者介绍(结合课下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课堂练习:

一.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5. 用心一也.

二.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三、解释下面加点的实词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金就砺..则利,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9、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0、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四、解释下面加点的虚词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輮以为..轮,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吾尝终日而.思矣,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蟹六跪而.二螯,

五、选择题

1、下面短语中加线的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①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虚情假意B.假公济私C.假模假式D.假日经济

②例: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A.功成名就B.功名利禄C.功败垂成D.功德无量

③例:金就砺则利

A.功成业就B.避难就易C.按时就寝D.束手就擒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A.德才兼备B.备而不用C.关怀备至D.攻其不备

2、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吾尝终日而思矣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蟹六跪而二螯

3、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B.①⑤⑥C.③⑦⑧D.④⑤⑧

4、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下列句中“焉”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风雨兴焉B.不复出焉C.圣心备焉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5.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七、本文的设喻特点:

(1)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

②正反设喻,如

③反复设喻,如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

七、名句默写.

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背诵《劝学》全文。

《劝学》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略

课堂练习:

一:

1、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2、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3、水:游泳,名词作动词

4、去掉

5、一:专一;数词用作形容词。 二:

1、介宾短语后置

2、判断句

3、判断句

4、定语后置

5、省略6去掉 三:

1、君子:有修养有学问的人; 已,停止;

2-----9略

10、利,锋利,在这里指走得快。

11----16略

四:1:于,比2: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指把······当作3:递进于

4:修饰5:从这里,兼词6:假设7:并列

五:1:①;B②:A ③:B④:A

2:A3:B4:A5:A

六:1: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曲程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2: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3: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4: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5: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七:(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 “锲而舍之” 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才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步论证。

七、默写 略

第三篇:《孙权劝学》导学案

云梦隔蒲中学余国福2011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揣摩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

4、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5、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6、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一、课前准备

(一)补充省略部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

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了解文学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字,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国的创建者。 (3)吕蒙字,三国时国的名将。

(三)读——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卿今当涂掌事()治经为博士邪()

即更刮目相待()肃遂拜蒙母()涉猎()孰()

2、用“/”画出下列句子的节奏停顿。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自以为大有所益(4)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二、合作探究:

1、译——准确把握重点词句意思 温馨提示——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解释上文中加粗的词语。

2、重点语句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析——把握课文内容。 (1)、整体把握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分两层:

一、孙权学,吕蒙学;

二、鲁肃学,结友而别。 (2)、问题研究

a.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b.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c.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d.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e.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f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g、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够概括本文的内容:

三、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大有长进,成年人也是如此。

四、写作亮点: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

本文篇幅短小,只用了四句话(孙权说了两句话,鲁肃和吕蒙各说一句),就让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不同的口吻,并可以揣摩出他们的神态和心理。如孙权,作为国君,在对部下、爱将的劝说中,既有硬性要求,又不乏温和、现身说法的启发性态度。吕蒙开始用军务繁重来推脱,后来在孙权的要求、指点和鼓励下,“乃始就学”,体现了他的转变,在大有长进之后,他说的“士别三日”一段话颇有见地,充满自信。鲁肃是个忠厚长兄,看到吕蒙“论议”上的长足进展很是高兴,“大惊曰”,他惊异的神情和后面的话表现了他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五、悟——体验感悟。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从中得到怎样的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1、

2、

3、

4、

5、

六、、积——重点知识积累。

1、重点词语归纳。 (1)通假字

卿今当涂掌事::通,。邪(yé)::通,。

(2)一词多义

⑴以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⑶之 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忽啼求之()

③或以钱币乞之()⑷若 ①孰若孤() ⑵见 ①见往事耳() ②关山度若飞()

②见藐小之物()⑸当 ①当涂掌事()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②但当涉猎() ⑶古今异义古今 博士:

往事:

及:

大:

孤:

更:

过:

但:

⑷解释人称的用法。

a卿今当涂掌事()b.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c非复吴下阿蒙()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归纳文中两个成语,解释并造句。 ①解释: 造句: ②解释: 造句:

七、拓——拓展延伸。

1、请写出两句读书名言并注明作者、出处。 (1) (2)

2、请写出两个名人勤学故事。 (1)

(2)

3、说说你最喜欢的三国人物的主要经历、小故事(不少于三个)。 (1)人物:故事: (2)人物:故事:

八、个性化备课

九、教学反思:

余国福

第四篇:劝学导学案(最终版)

宿豫实验高中语文导学案制作:潘薇审核:李丙锋

劝 学 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1-2段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背诵。

【学法指导】

1、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

2.熟读、勤记、多写

【自主学习】

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思想。

2.注音

中()舆 ()有 ()槁暴() 砺 ()

参省()须臾()跂()楫者() 跬()

骐骥()驽()锲()镂()鳝()螯()

3.熟读课文1-2段

(1)指出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取之于蓝: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虽有槁暴:

(2)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意思和用法

輮以为轮:通,释义:。

虽有槁暴通,释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

(3)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其曲中规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3-4段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而)、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背诵全文。 【学法指导】

1、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 2.熟读、勤记、多写 【自主学习】 1.复习感知

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第二段:论述。

第三段:论述,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

第四段:论述。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二是,三是。 2.诵读

3、4段完成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

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博见:闻者彰:假舆马者而致千里绝江河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不积跬步:用心躁也君子生非异也:(2)指出“而”“焉”的用法

跂而望矣吾尝终日而思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蟹六跪而二螯圣心备焉风雨兴焉: (3)指出活用现象并解释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登高而招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积善成德 (4)指出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声非加疾也:假舆马者:绝江河: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爪牙之利: 【合作探究】

3、4段都使用了一组比喻句,找出这些比喻句,说说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比喻

学习的作用: _____

第三课时

一、《随堂练习》

(一)、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輮以为轮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温馨提示: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二)、一词多义: 1.绝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④以为妙绝⑤佛印绝类弥勒

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2.假

①假舟楫者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⑤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⑥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3.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③先达德隆望尊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三)、默写

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就砺则利。,。

3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素材积累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名句·回味】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4.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知识拓展】 勉励刻苦勤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 《劝学》)

劝勉惜时的:“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乐府”诗《长歌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体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第五篇:劝学导学案答案版(1)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导学案

高一语文导学案

《劝学》

编写人:王丹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荀子》及相关文学知识,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并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文中蕴涵的“学习之道”,通过研读文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荀子简介:

1、荀子其人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指出先秦儒家三个时期的三位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对话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指出先秦议论文发展的三个阶段),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荀子的思想

(1)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礼论》)

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5.“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三、成语积累

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积善成德:

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积水成渊:

渊:深水潭。点点滴滴的水聚积起来,就能形成一个深潭。比喻积小成多。

驽马十驾:

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四、基础巩固,请为以下粗体字注音

木直中(

zhòng

)绳

须臾

(

)

虽有(yòu)槁暴(gǎo

pù)

参省

(cān

xǐng)

跂(qǐ)而望矣

知明(

zhì智)

生(xìng性)非异也

蛟龙

(

jiāo

)

锲而不舍(

qiè

)

跬步(

kuǐ

)

六跪二螯(áo)

骐骥

(

)

蛇鳝之穴(shàn)

驽(

)马

五、通假字积累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

(“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晒)

六、古今异义

1、博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今义:

2、疾 声非加疾也

古义:

今义:

3、假 假舆马者

古义:

今义:

4、金 金就砺则利

古义:

今义:

5、爪牙 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今义:

答案: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疾 古义:强。

今义:疾病,快。

3、假 古义:凭借,借助。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今义:金银、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走狗。

五、实词积累

中:

(1)瓮中之鳖

(

内、里

)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间、当中

)

(3)中道而废

(

半、一半

)

(4)木直中绳

(

符合、适合

)

(5)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

命中

)

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憎恨

)

(3)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

)

(4)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嫉妒

)

(5)君有疾,在奏理,汤熨之所及也

(

疾病

)

闻: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听、听到

)

(2)博闻强志

(

见闻学识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声誉、名声

)

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断)

(3)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5)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6)络绎不绝

(间断、断绝)

(7)绝处逢生

(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8)绝无仅有

(独一无二)

假: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

(3)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如果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与“真”相对,假装

(5)愿大王少假借之

宽容、原谅

而:

蟹六跪而二螯

(

表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

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所以”

)

登高而招

(

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

吾尝跂而望矣

(

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

八、翻译句子

(1)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六、理解性默写

1、“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荀子《劝学》中“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4、“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7、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答案: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上一篇:桥梁施组设计范文下一篇:凄美爱情诗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