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农药的存在问题

2024-04-10

微生物农药的存在问题(共8篇)

篇1:微生物农药的存在问题

农药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一、农药行业的现状

农药指用来防治危害农作物的害虫、杂草和病菌的药剂。由农药中间体、农药原药合成和制剂加工三大版块构成了完整的农药产业链。

农药行业是重要的支农产业之一,投入产出比高达6~10倍。在全球人口增长及耕地面积减少的矛盾下,农药的广泛使用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解决的粮食问题的重要出路。

我国农药行业起步晚,虽然建立起了完整的产业链,但仍存在着很多布局问题,尤其是在国家战略“走出去”的带动下,以及世界农药巨头更深层次的“走进来”情况下,作为基础支农产业的农药行业,行业的矛盾表现的更为突出。

农药生产规模大、产量高,我国的农药产品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农药产品的结构在不断的改变和变化,低毒高效和生物农药、无残留农药在快速的发展、各种新型的农药剂型也在不断的增多,我们的农药科研能力有所加强,行业结构有所调整向更加合理化的要求发展,在农药的管理上向法制化与国际化发展

1、农药生产规模扩大质量提高

2、农药出口大幅增长

3、科研开发能力有所加强

4、行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二、农药行业存在的问题

1农药的问题

农药生产的技术含量低:在农药生产行业里许多厂家为了更多的利润只有在降低成本,这样技术含量就大幅度下降。

老的产品多结构不合理(结构、品种、剂型):老的产品虽然有价格的优势但是在残留、污染、药害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弊端尤其是在农药产品结构、品种、剂型上当然这与新的技术与农药、剂型的开发跟不上农药的发展趋势有着极大的关系。

表面上看,我国农药市场品牌众多,但真正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却很少,国产品牌大多数局限于某一地区的市场竞争上,与国际名牌相比,品牌价值差距明显。缺乏角逐国际市场的能力。

2农民的问题

农民用药水平低,在农民的眼里要求价格牌便宜、效果好、低毒等。但是我们的农民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农民决定着农药市场行情的走势,虽然现在相对来讲我们的用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只要一涉及的农民的用药和生产的产品安全时,我们的推销和药品的更新显然上不去。尤其是农民的用药市场不变,那么老的品种、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依旧有市场。

3农药生产的问题

生产过剩、农药品种规划不合理(我国大约生产260个农药品种,产品结构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高毒杀虫剂农药仍占多数。目前我国三大类农药产品中,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的产量比大概为60:30:10,与发达国家比较合理的30:50:20相差还很远。从品种内部结构看,杀虫剂中高度有机磷农药产量占70%;除草剂品种中适合油菜田、棉田、蔬菜田的品种较少,主要是适合稻田、麦田和大豆田的,可湿性粉剂、乳油占总量的70%左右,而先进的悬浮剂除草剂品种较少。在我国的农药销售中,高毒、剧毒农药仍占近50%,严重危害了食品安全。)创新与技术要求达不到标准,生产技术低,农药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管理方式和标准有欠缺,产品质量堪忧。

农药在生产上最大的就是安全问题。4农药行业的具体问题

农药行业整体水平落后,区域布局不合理(数量、质量、技术、人才、资金、设备),违规生产和不正当竞争严重,经营混乱,宏观上缺乏有利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缺乏有效贯彻执行产业发展政策的约束机制。形成市场集中度过低现象主要是地方政府和各级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同构造成的,由于地方政府和各级部门与企业之间共同利益过多,在企业发展和进行战略竞争的过程中,就难以通过兼并重组,纵向延伸等产业组织调整和重构的正常经济手段,来实现扩大市场份额,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竞争目标。

政府管理部门众多,相互间衔接、协调不够。转基因作物市场挤占传统农药市场。市场广阔而分散。市场教育底子薄,信息不对称。明显的季节性。产品更新换代快

5农药企业问题

计划经济后遗症、企业管理人才匮乏、人力资源不健全。企业的营销观念落后。没有大的战略规划(农药行业是个关联性强的行业,生产本身涉及资源配置、员工的健康安全、排放造成的污染等,使用过程涉及用户人身安全、作物的丰欠和质量等,长远则影响到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等,所以必须统筹协调国家、企业、员工、用户各方利益,树立科学、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观。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农药行业宏观调控不力,市场竞争不规范,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局限。如市场准入标准过低和不明确,大量不具备基本生产经营条件的企业参与农药生产经营,不但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威胁食品安全等直接后果,而且破坏了生产企业、销售商、员工、用户和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部分企业规模小而多生产能力低下,研发能力弱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管理方式不够现代化,大多数企业浮躁成性,妄想一口吃成胖子,表现为模仿成风,假冒现象严重,在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上投入严重不足,一些企业将大量的费用用于促销和支付给经销商。一些小农药厂对名优产品的假冒现象,掠夺了行业领先企业应有的投资回报,大大削弱产业优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农药营销中的一系列问题:农药营销人员的营销意识不强;出现许多串货、假货等现象。在企业与营销商、零售商等关系上的变化。

三、针对现状的解决办法

1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改变

农药开发向高效、低毒、低残留、高生物活性和高选择性方向发展,这是发达国家农药需求量趋于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未来数年内,以苏云金杆菌(Bt)农药为首的生物农药(目前生物农药仅占整个农药市场的1%)将以10%左右的速度强劲增长,但一段时间内化学农药仍是农药市场的主体。我国的生物农药还处于起步阶段,除几大上市公司外,产品线还没有展开,这也将是今后我国产业投资的一个主要方向,以同一起跑线上的生物农药为主打产品,在外向型产品结构的布局下,与跨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农药市场中一决高下。

产品投资策略;规模投资策略;地区投资策略;多元化延伸;销售布局;外资利用;“走出去”战略

2企业兼并重组增多,企业兼并重组有利于农药行业的资源利用和开发,更好的把农业上的农药面扩大。使新型农药在农民中更好的传播和宣传。

3提高入行要求,提高农药行业的准入门槛

传统工艺的原药生产、制剂加工等不同生产方式规定最低投资额和最低环保投入比例。如原药生产企业的最低资本金不能低于3000万人民币,加工企业最低资本金不能低于500万人民币,环保投入不能低于投资总额的15%。同时,尽快建立农药生产企业类似于药品生产GMP标准的认证制度,新建立企业须达到标准方准投产,已建企业限期达标,不合格的淘汰。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规范农药生产秩序,促进农药生产企业升级。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我国农药管理虽然已经纳入了法治化轨道,但有关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鉴于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有必要把《农药管理条例》升格为《农药管理法》,以更有效地调动政府和民间资源,加强对农药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为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提供基础保障。而在基本法律框架下,某些不合理或不适应的具体规定也应进行修改、完善。如对高毒农药要严格限制,逐步降低其比例直至取消;重视农药的环保标准,从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和生产工艺到农药产品质量标准,都要有严格、明确、细化的环保指标(如对企业污染排放要有总量控制、产品质量标准中应有有害或不明杂质限制),标准的执行对于所有农药企业(不论大、小企业,不管内资外资)都一视同仁;农药登记中增加知识产权审核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研发

5树立农药品牌规范农药产品出口管理及产品质量

我国农药产品出口量逐年增加,而农药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均作为特殊商品,因此各国均采用较为严格的登记制度,这对我国农药产品质量、出口农药的技术资料准备均提出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农药出口企业采取让利于进/出口商,由他们承担登记费用和风险的做法,将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但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我国农药传统出口国纷纷加强对农药进口的管理措施,同时随着我国农药出口量的增加,在国外农药质量纠纷也时有发生。为维护我国农药行业的声誉,减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纠纷,应该加强和规范农药产品出口管理,从规范农药企业生产做起,提高农药产品质量。

6建立科学合理的农药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农药行业管理体系,从研究开发、生产流通到储存使用等全过程都要强化管理。重点在于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三废排放监管、经营流通监管、农技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力度。

也要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于市场机制可以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加干预,而对于员工健康安全、产品质量控制、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则要加大监管力度。

应进一步理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现行管理方式。鉴于我国目前的体制状况和现实可能,应明确农业管理部门在农药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农药管理条例》虽然赋予了农业部门以管理权,但在具体工作中却没有执法权;发改、工商、商务、质检、环保、专利等部门虽然也从不同角度参与农药管理,但相关权责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应在法律上对相关农药管理部门的责任和权力进行规制,明确职责分工,建立相关协调机制,同时建立对失职、渎职行为的追究制度。

7整顿农药行业秩序

重新审定农药经销标准,对于农药经营者要有资金和技术的双重要求。农药批发企业注册资本最低不能低于50万元,零售企业注册资本不能少于5万元。批发企业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专业技术人员,零售企业的销售人员也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具备必要的农药使用知识。为此,地方农业管理部门应对农药经销企业销售人员进行免费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从事农药销售。

配合我国清理整顿市场秩序的工作,建议对目前我国农药经销市场进行专项清理,取缔不合格的、非法的经营者,严厉查处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农的事件。现在农技站、植保站等政府管理部门下属的农药经销企业应立即脱钩,改制成独立的经营实体。至于基层农业管理(技术)部门的经费问题,则应由国家财政全额负担,这部分支出(农业技术支持)可以在财政中单列,作为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一部分。这样既有利于农药销售的公平竞争,又加强了政府管理农业的力度;有关财政支持既不违反世贸组织有关规定(农业技术支持可以列入“绿箱”政策),又实实在在地支援了农业。

8加快转变观念,适应绿色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9加快技术研发,生产新型替代产品 10加大资金投入,改造传统工艺路线和生产设备

11农药企业的综合管理和营销策略

一个农药企业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只要有了自己传承的企业文化,那么在员工的心理上会有一种企业归属感。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一个农药企业要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奖励、惩罚。其实员工是企业的血液,只有不断地流动,且也才会有更大的活力。

一个农药企业的招收员工的标准,现在很多的地区是硬试教育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家对于人才的定义,在中国体现的更为突出,我认为现在企业的发展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要从学校、学位上入手,应该在综合能力和素质上下功夫。好的企业对于人才的定义都不会同于一般公司。

一个农药企业的管理经营上,必然有他的独到之处。俗话讲“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当然这是有着大的前提的。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问题,不可“一叶障目”。

一个农药企业的经营管理在营销商体现得最为明显,如何把我们的产品推销出去?如何与下边的营销商打好关系然他真心实意的跟我走?如何把握住大的市场和局势?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公司的营销上我认为,最大的市场在中国还是普通的农民,虽然有大的农场、有土地流转但是在全国范围来讲还是农民散户居多,只要我们把握住这些,相信市场就在这里。

在跟进市场是在农药领域我们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政治因素、气象自然因素、农民因素、经销商因素、同行因素、内部管理因素等。

篇2:微生物农药的存在问题

关键词:农药;存在问题;安全使用

中图分类号:s43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22-2

我国农业的发展现在处于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农业工业化时代,由于人均资源短缺和追求效益最大化对农业产出的压力已使农业生态问题相当突出。工业化农业阶段以发财致富为优先目标,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农药作为农业的生产资料对保持稳产起到了很大作用。农药的应用,可以及时、有效的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为保证农业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则会造成农田生态的破坏、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增加等严重后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农药的使用安全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加强法律政策约束,正确引导,科学使用提高安全用药水平是整个社会和植保工作者的责任。

农药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药使用的基本情况

1.1.1 用药不科学,安全隐患大 由于我国为小农经济,一家一户分散性生产经营,农药使用人员为农村老弱人员和妇女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购药大多来自小商贩,配药凭感觉,喷药用具落后,喷药只要求效果,不考虑农药的毒性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用药不科学,安全隐患大。剩余农药存放农民基本没有专仓保管存放混乱,导致错用农药时有发生,更有甚者,误将瓶装农药当口服液,造成人员伤亡的。农药用后包装物随处扔掉或者剩余农药倒掉。

1.1.2 病虫害的防治多侧重于治而忽视防 施药不按防治指标防治,大多数农民重治轻防,不见虫子、不见草不打药,往往延误了喷药的最佳时间,看见病虫草大量发生了再打药,一般要加大量,增加次数,且收效甚微。导致一是不按防治指标盲目用药。二是擅自增加用药次数,滥用农药。三是随意增加用药品种、用药量或浓度。四是不按时间用药。

1.1.3 仍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农民只图节本增效,对新农药、新技术接受度小,加之生物农药贵,所以农民大量使用价格低的高毒、高残留、长效农药,使农产品安全性降低、污染增加、药害严重。

1.1.4 违规大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随着农业处于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农业工业化前期,特别是生产瓜果蔬菜的农户,大量使用调节剂,如膨大剂、催熟剂、防止花脱落剂等等,给食物安全带来隐患。

1.2 农药经营市场较混乱

从农药市场上看,农药经销市场主要有供销社、农技推广部门的合作经营者、个体经营户组成,其中农业物资个体经营户占多数,是农药经营的主要力量。但大多数经营者没有经过培训,对农药了解和管理素质低,难以给农民全面科学的技术指导,农民反映农药市场品种杂而多,农药成分标示及使用说明模糊,使用识别不清,也有的农民图便宜,没有到正规渠道购买,不要发票,易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且无法维权。

1.3 农民缺乏有效科学的技术指导

农民没有及时得到安全用药培训和病虫草防治信息,农民根据感觉防治,选用农药品种较单一,防治时机掌握不准,且防治习惯多年不变,对新品种和新技术持不了解和观望态度,造成一些病虫害耐药性产生,农药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宣传没有到位,没有及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1.4 防护不规范,甚至不防护

施药不规范,自我保护意识差,有的甚至喷药时“赤膊上阵”。不按照操作规程,大风施药或逆向行走。施药机械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施药时间不当。夏季正午施药,极不安全,很容易中暑、中毒。

1.5 药害逐年加重

由于农户没有了解农药特性,为了效果擅自增加用药量及不按时间用药,常造成农作物产生药害。如除草剂要地面潮湿时使用,农民往往不够条件使用,且加大量或同性质两种混合使用,导致效果不好,同时可能产生药害。

1.6 农民喷药随便在河流、池塘、水井旁配药和冲洗施药器械

农药用完包装瓶袋乱扔。对农村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粮食、油菜、蔬菜混栽区,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对油菜蔬菜安全生产威胁加大。

安全用药存在问题原因和使用对策

2.1 安全用药存在问题原因

一是乡村级植保网络破散,二是家庭分散经营,难培训,难监管。三是经济发展,精壮劳力多外出赚钱,留守人员素质不太高。四是农药市场放开,经营混乱,兜售和乱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现象屡禁不止,有的以假乱真。五是农业追求经济效益。六是农药经销商违规经营,果品蔬菜经销商要求不符和实际质量导致猕猴桃增大、西瓜爆炸、毒蔬菜层出不穷。七是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投入减少,片面追求节本增效,购买质次、价廉的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八农业部门执法不严,对农药非法经营打击不力。九是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对安全用药知识宣传、普及得不够深入。

2.2 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的对策思考

2.2.1 建立并健全执法队伍 农业质检部门是农资市场监督管理的执法主体,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完善其职责:一是宣传国家、省《农药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二是负责本区域内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三是检疫农产品药害标准,杜绝有害产品流入市场。

2.2.2 规范农药经营市场秩序 一是禁止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及高毒高残留农药;二是建立灵活市场进出机制,符合条件的人进入,对多次违法违规行经营条件和符合相关规定资格条件的,应取消其农药经营资格;三是对农药新品种实行进入市场前必须经农业部门试验认可和登记备案才能进入市场。加强农药市场的管理与整顿。打击贩假、制假、销售和生产的剧毒、高毒农药的违法行为,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强责任感和工作事业心。杜绝一切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2.2.3 加强农药知识和政策的培训 农技推广部门利用各种方法、途径,宣传、推广农药知识和政策、规定,提高农药使用者的素质,逐步改变习惯。认真执行农业法律法规,加强基层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技人员也要自我“充电”,认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推广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新农药、新技术、新方法。做好示范、引导。准确提供病虫情报信息,制定合理、安全的技术防治方案,深入乡村地头面对面培训指导,切实当好农业技术推广的先锋和农民朋友的贴心参谋。

篇3:微生物农药的存在问题

兴宁市是农业大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其农业生产优势也比较明显,其中农药的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兴宁市致力于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推广普及无公害技术及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使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得到快速发展。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药经销商和农民对生物农药这个词还比较陌生,对究竟哪些农药应纳入生物农药范畴缺乏了解和认识。大部分农民无法准确说出几种生物农药的名称,甚至将草甘膦、氧化乐果、吡虫啉、丁烯氟虫腈等认为是生物农药。从使用情况来看,农民主要使用的生物农药有Bt、苏云金杆菌、井冈霉素等,且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技术指导难以将生物农药推广应用。

因此,近年来食品安全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政府部门也出台了鼓励生物农业推广应用的政策,但总体情况是生物农药的市场占有率仍然很低,农民不轻易接受和认可,推广难度较大。

2 生物农药推广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药经销商及农民缺乏对生物农药的科学认识

农药经销商和农民对生物农药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对究竟哪些农药属于生物农药缺乏了解,无法准确使用生物农药。其次,生物农药经销商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低,不能给农户提供相应使用技术,致使农户技术掌握不到位,影响使用效果。

2.2 生物农药速效性差

对于高毒化学农药来说,其速效性好,病虫一旦接触到农药,在较短时间会被杀死,防效较快。与化学农药不同,病虫接触到生物农药需要过一段时间后逐渐死亡。因此,有些农户认为生物农药防效差。

2.3 使用生物农药的防治成本高,严重影响推广应用

生物农药通常含量较低、稀释倍数低,单位面积土地用量大。与一般的化学农药相比,相同功效的生物农药使用成本要高2~3倍。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生物农药通常需要在作物的一个生长季节连续使用多次才能达到防治效果。因此,对于使用量较大的农药,农户自然会考虑使用成本。

2.4 缺乏使用技术指导和引导,影响生物农药推广应用

对生物农药来说,农药不按标准配比或错过喷药时期,药效会降低。而化学农药使用时若施用浓度和施药时期控制不严格,使用效果不会受太大影响。因此,应对生物农药的使用给予技术指导和引导,扩大生物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5 生物农药产品缺乏,可供选择的品种不多

目前,我国生物农药生产企业有200多家,乡镇企业占很大部分,多数企业规模小,其产品和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品种比较单一,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满足不了市场发展的需求。

2.6“三品”基地建设缓慢,生物农药推广应用也缓慢

绿色、有机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不快,导致生物农药推广应用面积小。调查发现,对于像出口蔬菜种植基地的农户较乐于使用生物农药,而从事传统种植业的农户对于生物农药的使用少。因此,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利于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

3 生物农药推广应用对策

3.1 实行农产品市场监测和准入机制

加大对农资市场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行为。加快限制化学农药使用和农药污染农产品上市的立法进程,用行政手段来引导生产者使用无公害生产技术,严格执行上市农产品化学农药残留量检查[1]。政府监管部门要把好农产品市场准入关,严禁高毒、高残留的农产品进入市场,严格监管化学农药超标农产品生产销售。在蔬菜生产重点县市,严防高毒农药用于蔬菜,建立销售流向记录、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试点等鲜食农产品生产等具体措施[2]。

3.2 发挥生物农药的优势,找准生物农药的正确定位是生物农药推广应用的立足之本

生物农药的最大优势是对环境和人畜相对低毒、安全[3]。因此,生物农药的市场定期应该是在化学农药限制使用的作物和区域。如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等以及大田粮食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方面。另外,生物农药主要用于病虫害的预防方面,一旦病虫害暴发后,生物农药就很难达到显著的防控效果[4]。

3.3 依托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各级涉农部门要依托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加大生物农药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宣传[5]。要发挥种植大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对农药经销商及基层农技人员,举办农民学校或者开展生物农药使用知识培训,宣传生物农药的正确施用方法,引导农民严格使用生物农药[6]。

3.4 完善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

依托农资补贴机制对应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害进行直补,重点对病虫害统一防治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高产创建示范区和种植大户进行综合补贴[7]。各级政府应制定激励政策,设立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对农民使用生物农药实行财政补贴,并在各类病虫害防治补贴中,明确一定的比例用于采购和使用生物农药,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和项目扶持,切实促进生物农药的发展。国家应继续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的优质优价,调动农民使用生物农药的积极性[8]。

参考文献

[1]张霁,汪洋.生物农药推广应用滞缓原因分析及对策[J].植物医生,2006,19(3):35.

[2]侯文英.生物农药应用前景与推广策略初探[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14):14-15.

[3]郭荣.我国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1,27(1):124-127.

[4]庾莉萍.生物农药推广应用现状及促进措施[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7,11(4):38-40.

[5]王宁堂.生物农药及推广应用滞缓的原因[J].植物医生,2004,17(2):28.

[6]何美仙,陈桂华,盛仙俏.生物农药推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5,22(3):9-10.

[7]冯文彪.生物农药在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3,24(4):30.

篇4:农药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农药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药使用不当 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喷药只要求效果,不考虑农药的毒性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所以用药不科学,安全隐患大。施药不按防治指标进行:一是不按防治指标盲目用药;二是擅自增加用药次数,滥用农药;三是随意增加用药品种、用药量或浓度;四是不按时间用药;五是违规大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1.2农药市场混乱 目前农药市场上,农药经销体系主要由供销社、农技推广部门、个体经营户三部分组成。其中,农资个体经营户占大多数,为农药经营的主力军。由于经营者大多没有经过培训,自身农药管理素质低,难以对农民进行科学正确的技术指导,农民普遍反映农药市场品种多而杂,农药使用说明及成分标识模糊,使用识别不清,也有的农民图便宜不到正规的农资部门购买,不索要发票,极易购买到假冒留伪劣产品而无法维权。

1.3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指导 农民不能及时得到病虫防治信息也没有经过安全用药培训,防治时机掌握不准,选用农药品种比较单一,其防治习惯多年不变,对新品种和新技术持观望态度造成病虫害耐药性的提高。许多农药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宣传不到位,难以及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1.4防护不规范 施药不规范,自我保护意识差,有的甚至喷药时“赤膊上阵”。不按照操作规程,大风施药或逆向行走。施药机械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施药时间不当,夏季正午施药,极不安全,很容易中暑、中毒。

1.5药害逐年加重 由于农户不了解农药特性,为了效果擅自增加用药量及不按时间用药,常引起药害。如除草剂要地面潮湿时使用,农民往往不够条件使用,且加大使用量或同性质两种除草剂混合使用,导致除草效果不好,同时产生药害。

2.安全用药存在问题的原因

乡村级植保网络破散;家庭分散经营,难培训,难监管;经济发展,精壮劳力多外出打工,留守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农药市场放开,监管不力,兜售和乱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现象禁而不止,有的以假乱真;农产品价格较低,农民投入减少,片面追求节本增效,购买质次、价廉的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业部门执法不严,对农药非法经营打击不力;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对安全用药知识宣传、普及得不够深入。

3.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的对策思考

3.1建立健全专业执法队伍 农业部门是农资市场监督管理的执法主体,应建立健全专业执法队伍。宣传国家、省《农药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负责本区域内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

3.2规范农药经营秩序 严禁经营假冒、伪劣及高毒高残留农药;建立市场进出机制,符合条件的进入,对多次违法违规行为及经营条件和资格已发生变化且不符合相关规定的,应取消农药经营资格;对农药新品种实行市场准入制,进入市场前必须经农业部门试验认可和登记备案;加强农药市场的整顿与管理。打击制假、贩假、生产和销售的剧毒、高毒农药的非法行为。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加强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杜绝一切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篇5: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物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学科,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生物学,但是,由于中考指挥棒的作用,导致一些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越来越薄弱,一些领导和教师对生物教学很不重视,影响到了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现结合农村学校生物教学实际谈谈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目前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领导对初中生物教研工作重视不够。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素质教育往往停留在口头上。许多农村初中没有专门的生物教研组,而大多与物理、化学合并在同一教研组,在教研组开展活动时,主要讨论的也是统考科目的问题。另外不少学校对教师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依据仍然是以学生统考成绩和升学分数作为量化的主要指标,导致生物学科的教学和教研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受挫。

2.师资力量相对匮乏。许多农村中学学历合格的生物专业教师数量不多,因此,生物课的教学会出现“搭便车”的形式,由物理或化学教师兼任。虽说有些兼课教师也勉强能把初中课本的部分知识“啃”下来,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条件下,也能让学生考出相对较好的成绩,但在实验和实验教学的技能方面和专业教师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及综合素质。

3.学生不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一方面学生从部分教师、家长平时谈话中,感觉到初中生物是门“副科”,学好、学不好对升学无关紧要,这些学生考虑到升学的现实,同时也迫于这种升学的压力,于是慢慢地把学习生物放在次要的地位。如生物课上缺乏热情、做所谓的“主科”作业等就经常发生。另外,我们的某些从事生物学科教学的教师课堂教学平淡无味,让人提不起兴趣,这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4.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由于中考的指挥棒作用,许多学校把生物学科看着是“副科”,再加上农村中学由于经费困难,生物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在农村经常会出现突击性的实验操作,老师为了应付上面检查或理化生实验会考,临时抽些时间讲教材中规定的,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或照着老师的样子做,取几个数据,机械地训练操作技能,实验就算完成了。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坚持教育方针,争取学校支持。作为生物教研部门和广大生物教师,一方面应理直气壮地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生物教学和教研活动,积极与学校有关领导和行政部门沟通思想认识;另一方面,要主动为生物教学的课时安排、教研计划的制定、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课外活动的开展、教研活动的组织、教师与学生成绩的考核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和可行性的建议,以获得学校领导和有关行政部门的信赖和大力支持。挑选一位责任心强、熟悉初中生物教学、富有一定经验、热心生物教育事业等方面的教师来担任专职生物教研员,并认真地,有计划地开展好初中的生物教研工作。

2.定期参加学习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目前农村生物教师的指导水平普遍不高,因此,要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必须先对农村生物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可定期派遣部分生物教师参加相应培训班或函授班,也可邀请一些专家定期前来对生物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学习,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3.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教得好还要学生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觉得可以作以下尝试:

(1)精设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导入应该精心设计,力图开场即能激起学生求知欲。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巧设疑问。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巧设疑问,提升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巧设情景。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教师可利用标本、模型、实物或利用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生物现象为学生巧设一个有所感受的情境。

(4)贴近生活。教师应尽可能把生物问题与农村初中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彰显本土化和生活化。提问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4.利用农村生物资源,做好生物实验教学。农村学校进行实验教学十分有利,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大部分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实例。比如参加过养鸡、养猪,帮助父母种植过水稻、蔬菜等农作物,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捉过鱼、摸过虾。他们在劳作中有意无意地观察到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惯和各种行为,脑海中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素材。这些经验带到学校,充实了实验教学内容,活跃了实验探索气氛,对实验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辅助作用。

篇6: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09年9月我省实施新课程以来,一线教师们热情高涨,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教学当中,学习新课程体系,领悟新课程理念,创设新课程环境,开发新课程资源,运用新课程教学方式,实施新课程评价,为推进生物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实际教学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然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本人结合两年来的教学经验,反思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一些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物学科师资不足。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高中新课程方案,我校要求高一学生开设生物课程,但是由于以前学校高一学生不开设生物课,显然生物教师出现缺口,所以导致生物教师课时量加大,每个教师要教四、五个班级,周课时数达到十五节。

2、高一生物课任教师普遍存在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不到位的现象。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此认识不到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典型表现有,一是用新教材上传统课;二是将新课程神化,对教学产生较大的迷茫或恐惧,不知如何上课;三是将新课程虚化,盲目放弃原有的好的方式,追求热闹的形式。

3、课任教师对教学内容及要求难以把握。

生物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及要求描述比较概括抽象、粗化,可操作性不强;教材内容及深度很难说明把课程标准到位,并且辅助资料与教材和教学不配套,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都难以把握。

4、学校实验条件有限,科学探究受教学条件不足的限制。

生物学是一们实验性科学,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人教版教材模块1“分子与细胞”中,有实验14个,收集资料2个,参观讨论1个,实验不再明确区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科学探究大多以实验为载体。由此导致的实际困难,一则生物实验较原大纲生物实验多,实验室不够,实验经费不足,占用课时多,教师实验员工作量增加;二则生物实验装备没到位,配套实验器材缺少。

5、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对生物科学进展了解不够。

新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基础性、选择性和时代性,生物学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以往教师没有涉及的学科知识、新科技发展知识和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6、教学观念新旧交错,课程实施“走老路”

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有一个适应过程,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持观望态度,对课程思想、内容体系缺乏了解,仍然在旧课程框架下,用旧的知识系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来实施新的课程,出现通俗所说的“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7、对生物课程教学控制力和执行力不够。

不少教师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不能从课程高度着眼,宏观控制生物课程,正确处理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也有教师由于对考试的担心,对学生的不放心,习惯按原来的大纲和教材要求进行教学,任意加深内容,普遍反映课时严重不足。

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我们对实施高中课改思想认识和准备上的不足,学校原有的教学评价制度不能适应课改的需要;老师们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新课程理念,对课程标准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偏差,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意识和整合能力还不强;学生们对课改的认识存在误区,片面地认为课改会减轻负担,不愿意吃苦。此外,还有诸如课堂教学评价、学习过程性评价、学分认定及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

1、学习课改实验区的成功经验,加大学校的开放力度,扩大校际交流。双方互相学习交流管理经验,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互派学科组到对方学校听课评课。这种交流方式对我校的老师树立新课程理念,理解课程标准,改变教学方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加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力度,提高生物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学校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高中课程改革要取得成功,各高级中学就要创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和受家长敬重的老师。一是要求教师们提高和巩固生物学专业知识,关注生命科学发展前沿,掌握生物学的一些新知识、新理论;二是鼓励教师为了专业发展扩大阅读、开放课堂、扩大交流合作、进行教学个案研究,和校本教研,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加大对实验教师的培训。为了解决实验教学的困难,学校采取了由老师们对实验员进行新教材实验培训,派老师们轮流协助实验员准备实验;对每个班的学生进行实验分组,并培训实验小组协助老师工作;对学校原有的理化生实验音像资料按新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利用班级多媒体设备播放部分实验音像资料。

(二)教师层面: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优化课堂教学

1、教师首先应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虽然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教师的主导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主体水平的发挥。因此,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搞好生物教学的关键。

①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

实现基础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我们不能存在有“学生水平低、基础差、学习偏科、教学不配合”等难教的思想,应当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同时,教师要认识到“任何理论均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有意识地发挥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推动生物教学的发展。

②及时调整知识结构,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教育的前进,不作及时更新的教学方法是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加强现代生物知识的学习,包括生物发展的动态;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等的学习和应用;加强现代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2、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对生物“喜爱”的火花,增强责任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①生物学习兴趣是影响生物学习的变量。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种变量,注意培养、保护、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生物的心理,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成功激励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②要结合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生物的意义,让学生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端正学生学习生物的思想和态度,唤起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注意。

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鼓励创新。在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

3、改进课堂教学,变单纯讲授知识为培养各项能力的前提下主动接受知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因此改进课堂教学是搞好生物教学的主要措施。根据科学素质的培养模式的要求,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加强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把课堂教学过程作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过程,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4、加强生物实验与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①生物实验是为学生学习生物提供感性认识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等能力的有效方法,还是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动机的途径。因此,我们不但不能因为是学习差的学生,实验要求较低而削弱生物实验,而且还要适当地改革教材中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通过这种形式的实验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正确的科学价值取向。

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既适应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学生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5、评价学生的方式应涵盖三维目标,不能只重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态度、方式、能力、效果等多方面考虑,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综合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不仅由教师评价,还要由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对评价结果也不仅局限于用分数表示,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予以肯定。在今后的选拔性考试中能抛弃以往的评价方式——只拿“分数”论英雄,相信未来的学生不再出现高分低能,我们的教育也就真正做到了——“素质教育”。

篇7: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基础科学,自新课改以后,我国初中生物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到目前为止,依然有着很多需要改善和加强的地方。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对策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发展很快,课堂教学的改革和生物课程标准的修订,让初中生物教材有了重大改变。为让生物课程标准得到更好的贯彻和实施,学校及教师要重视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生物实验认识不足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生物时,会对生物世界里的未知事物产生好奇心,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做生物实验时,学生利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有趣的生物现象。但是,很多学生只注意了生物实验中的表面现象,不能掌握到其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所以学生感兴趣的只是“好玩”的实验,未能深入探究生物实验中存在的知识,并且很多时候都不愿亲自动手实验。

2.学生对抽象概念缺少兴趣

随着课本内抽象概念越来越多,学生便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这是由于生物有很多抽象的事物,比如染色体、DNA、克隆等,虽然这些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学生却难以感受到。并且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在遇到抽象概念时都不愿主动去思考,不能联想到这些抽象事物的大致轮廓[1]。

二、改善初中生物教学的对策

1.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实验本质

初中生物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在生物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学生很容易观察到细胞是重叠在一起的,但是难以看清每个细胞的形态,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学生通过思考,会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在水中,洋葱鳞片叶表皮未展平;二是制作时未压好的压片。细胞会在同一实验中出现颜色过浅,学生分析可以得出,这是由于染色时间不足造成的。教师在实验中为学生提出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真正认识生物实验的本质,从而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2.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

在生物课堂中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更加留意生活,在生活中体会生物变化的奥秘。同时教师还可以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生物知识,并养成较强的创新思考能力。另外,教师也要适时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提出问题,转移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增加探究性实验

对于目前生物课程的现状,要对实验教学进行适当调整,最好将演示性实验或者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在生物实验过程中要多增加探究性实验。这样学生才能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思考,自己独立去探索与研究[2]。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可在一旁给予指点,但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做实验。只有兴趣才能促进学生产生动力,因此,为了让生物实验效果发挥出来,重点是要让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通过增添实验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饱含热情,全身心投入生物实验中。

4.渗透环境教育

在当前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世界各地区的环境现状,或者将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为学生进行讲解,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比如,教师在讲解“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要通过现实例子,让学生明白动物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讲解目前人类是如何大量捕杀野生动物的,在鸟类、蛙类日益稀少的今天,生态环境平衡遭到了破坏,并导致虫灾、鼠灾的泛滥,而人类在大量使用农药的同时,又对自己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让学生了解这些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让学生产生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总之,初中生物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师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防止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在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生物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8:农药使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农药使用存在的问题

1. 农药使用量较高

据调查, 全市农作物平均每亩农药喷雾或拌土量为84.75公斤, 蔬菜用量为283.5公斤。如此大的用量根本原因在于农户只看到农药可减少病虫害, 而忽视了消费者对环境和健康的要求。特别是蔬菜用药次数过多、用药浓度过高等问题不断增加。有些地方一季蔬菜用药次数高达15次, 用药浓度高于说明书2倍以上, 经常是发生病虫后每隔4~6天再用1次或多次, 没有考虑有些农药的有效期为15天, 如此使用不仅浪费, 而且增加蔬菜上的农药残留量, 造成污染。对于大部分农户来说, 凭借经验进行用药, 用药量没有严格的掌握, 病虫害严重时就多用药, 轻时则少用药。

2. 用药者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使用农药的农民, 大多数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 缺乏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知识, 个人防护意识淡薄, 搬运和施用农药时不穿戴防护衣具, 经常有逆风作业等违规行为, 往往发生不同程度的中毒事件。例如2009年, 一农民在田地喷施杀虫剂时不戴口罩、手套, 不穿雨衣, 药箱漏药液将衣裤打湿引起头痛、呕吐、皮肤红肿, 因抢救及时才幸免于难。

3. 没有适时用药

病虫害要防范于未然, 以防为主, 以治为辅, 因为病虫害一旦发生再采取措施效果很不理想。在病虫害发生初期进行防治, 可以将病虫害扼杀在摇篮中, 控制蔓延。但在生产实践中, 不少农户在发病初期不用药, 等到病害严重时才用药, 特别是瓜类霜霉病等流行性病害, 发病后期很难控制。

4. 忽视农药残留

一些农民只顾眼前利益, 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甚至超过安全期间隔使用农药。调查表明, 有62%农户对农药残留超标的危害性缺乏认识, 甚至不知道农药残留超标对人体的危害, 只有38%以下的农户对此概念有所了解。很多农户为了赶市场和行情, 随意采收现象严重, 甚至头天打药第2天就采收上市, 致使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二、农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农药管理法规不完善

我国农药管理起步较晚,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至今仍没有专门针对农药问题的法律, 目前只有《农药登记规定》、《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几乎都是技术上的, 管理方面的法规尚未出台。由于对违规使用农药者的处罚不明确, 导致农药使用混乱, 虽然《农药管理条例》对农药的管理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内容上却没有太多的改变, 重点依旧是农药生产方面的规定, 相应的处罚依旧缺乏, 对农药使用方面的管理还是空白状态, 而引发农药事故和污染正是使用这个环节。

2. 农药管理人才缺乏

各农业高校专业设置较多, 但农药管理方面的专业少之又少, 加上经济因素和用人机制不健全, 导致农药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极度缺乏。据调查, 目前基层从事农药管理营销方面的人才普遍文化水平低, 高中文化的不到10%, 初中文化的占58%小学文化的占42%。专业人才的缺少, 导致农药管理工作停留在表面对于如何合理使用农药无法做到技术指导。

三、对农药使用和管理的建议

1. 完善农药管理法律法规

健全的农药管理法律法规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和依据, 农药管理法律体系并非是把相关的法律法规简单的叠加在一起, 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个有序的法律体系。虽然目前我国农药管理规章和技术层面的法律已具备, 但对于农药污染防治、农药环境安全监督管理等方面还有待制定, 如此才能适用农药管理需要。

2. 建立专门的农药管理机构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从仿造到创造的转变, 新研发的农药产品增加选择性多了, 问题也相应增多。因此, 为提高农药的管理水平, 急需建立一支专业的、高水平的农药管理队伍, 有专家进行实地指导, 有专业人才负责管理及监督农药安全使用, 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

3. 加强用药安全宣传

大多数农民仅知道农药有毒, 但如何安全使用却知之甚少, 根本问题要解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安全用药意识淡薄问题。因此, 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农药安全使用宣传比如组织果蔬、农业、畜牧业、质监、卫生等部门举办食品安全现场咨询活动, 将农药知识做出小册子发放给农民等;举办培训班进行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的安全用药意识, 使有关常识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4. 加强监督力度

目前我市依旧存在使用和销售国家禁止的农药现象, 增加了安全隐患, 要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督力度, 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严格监管。一旦发现制销国家禁用农药的不法分子严加处理, 从根本上扫除农药安全隐患。要禁止或限制对环境污染大的农药的使用, 减少农药残留危害。

5. 大力推广无公害农药

上一篇:培养良好习惯,争做文明中学生下一篇:劝学优秀教案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