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邱镇中心小学创建

2024-04-24

梁邱镇中心小学创建(精选9篇)

篇1:梁邱镇中心小学创建

梁邱镇中心小学创建健康校园工作会议内容及记录

10月20日,全镇创建“健康校园”工作会议在民族小学会议室召开,中心校校委会成员以及各联小校长出席了会议。

与会人员首先听取了李校长传达《费县创建“健康校园”活动方案》,刘校长作了重要讲话。

刘校长在讲话中指出,创建“健康校园”是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中小学生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各学校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7号文件上来,统一到省市和县教育局的要求上来,按照县教育局“健康校园”创建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好“健康校园” 创建活动,努力提升全镇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水平。

刘校长强调,“健康校园”创建工作包括三年规划、八项任务、九项活动、一个目标,各单位一定要认真研究标准,找出差距与不足,采取有效措施,超前规划,提前工作,迎头赶上,争取早日实现创建目标。之所以开展“健康校园”创建活动,就是要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纳入规范,真正引起我们的重视。

刘校长要求,抓好“健康校园”创建工作,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建立考核机制,强化督促检查,推动健康校园创建工作深入扎实地进行。二要强化条件保障,加大学校体育卫生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三要加强组织协调,通力合作,高质量地完成创建工作。四要加强督导检查,要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作为先进学校等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五要开展宣传活动,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健康校园”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推进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六要建立长效机制,合理运用好时间,保持并不断完善创建工作成果,进一步提高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整体水平,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一年之计在于春,启动工作至关重要,各单位要尽快实施,尽快动工。

篇2:梁邱镇中心小学创建

为了促进新教师尽快转变角色,迅速适应新环境,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于9月22日,梁邱中心校组织了34名新到岗的教师进行岗前业务培训工作,培训工作由业务校长王洪涛校长主持,中心校刘士坤校长、刘如广校长、刘善东校长参加培训会。

培训中,中心校刘士坤校长首先对参加本次培训的34名新教师能够在招聘考试中过五关斩六将而从事崇高的教育事业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对大家选择梁邱小学,能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添加新的活力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刘士坤校长向他们详细介绍了梁邱小学的基本情况和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等,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要求。他要求,广大教师要勇闯“三关”,要加强“五项技能”的培养,要戒骄戒躁,要刻苦钻研教学业务知识,要尽快适应新环境,全心全意投入到学校各项事业中来,要在新的岗位上实现新的突破。

教研室英语教研员夏传美老师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师的教学常规(备课、作业)等方面对新教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语文教研员卢侠老师针对语文学科的识字教学、读写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培训;数学教研员李善玲老师对于数学中的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三种课型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解读,并对数学作业的设置及批改情况进行安排;音体美教研员孙玲玲老师对于音体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安排;教科室王金军主任对于课题立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培训,要求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归纳总结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最后业务校长王洪涛校长进行总结并对新教师提了几点要求和期望,希望老师们可以做到:笑着做老师,蹲着看学生,乐着做同事,今后加强学习,争做一名业务精干、品德高尚、有爱心和责任心的老师,早日成为我们梁邱小学的骨干。

此次培训活动的开展,对新教师尽快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篇3:梁邱镇中心小学创建

中敖镇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 其前身为鳌溪书院, 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 (1821~1850) 。2011年秋, 因学校布局调整, 该校迁入原中敖镇初级中学校址, 占地26849平方米, 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相对分开, 现有32个教学班、1870名学生。

中敖镇中心小学地处农村, 长期以来, 如果从应试的角度衡量, 该校是大足区农村小学中的“优质”学校。可是, 该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并不满足于现状, 又迈出了教学改革的新步伐。

1 反思学生短板, 探寻课改新路

该校的老师们做了一些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调研。调研结果表明, 多数学生不会使用菜刀、镰刀、螺丝刀、钉锤等简单工具;不熟悉水稻、小麦、油菜等普通农作物;不认识蒲公英、桃树等常见植物;不了解蟋蟀、蝗虫等常见昆虫的生活习性, 对农村、农业、农民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更是知之甚少。老师们思索着, 当今小学生最缺什么?如果一个农村学生远离大自然, 对农村、农业、农民知之甚少或没有感情, 今后谁来种地?为此, 老师们总结反思道, 当今小学生最缺的, 不是知识, 而是实践。造成这一弊端的根本原因, 是教育脱离实践、远离社会。实践能力差, 已成为当今小学生的短板。

用什么办法弥补学生实践不足的短板?几年前, 该校主要从课堂教学入手, 期望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在学科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些做法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毕竟还是收效甚微。后来, 他们觉得, 既然实践不足, 为何不以加大学生的实践机会为突破口呢!于是, 该校确立了“实践育人, 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

如何实现“实践育人”的办学理念?没有教学目标和教学载体支撑, 再好的理念也是空话。该校领导认识到了课程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殊育人价值: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又是以学生亲身实践为主要方式, 它正是弥补学生实践不足的最好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 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整体认识, 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克服多重困难, 开发课程资源

哪些资源最适合作为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怎样获得这些资源?这是摆在中敖镇中心小学领导面前的最大困难, 也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经过反复思考, 该校制定了“因地制宜, 勤工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原则。因地制宜, 一是充分利用校内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 (包括教师和学生资源) 、教学设施资源;二是利用农村的植物、动物、岩石以及山、水、田、林等自然及社区资源。勤工俭学, 就是尽量不花钱或少花钱, 多渠道获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2.1 统筹规划校内实践基地

该校除校园绿化美化外, 还根据地形和教学需要, 将校内的空地规划为“两园”:突出植物种类与生存环境多样性、学习种植技术的“植物园”;了解动物生活习性、学习养殖技术的“养殖园”。

2.2 多渠道开发教育资源

一方面, 自力更生采集。校长带头, 发动教师到附近山上采集瓶兰、鱼藤、鸢尾、石蒜、野棉花、火棘、羊奶子、十大功劳以及蕨类植物等, 栽培到植物园。

另一方面, 寻求有关部门支持。学校领导找区市政局、区林业局、镇林业站、校友以及社会成功人士捐赠楠树、香樟、桂花、银杏、雪松、女贞、杜鹃、柳树、白杨、梅花、玉兰、天竺桂、红叶李、洋紫荆等乔木、灌木栽种入园。

再一方面, 到集市购买。学校领导和教师经常关注农村集市的花卉销售情况, 购买了桃树、梨树、石榴、海棠、金桔等, 这些植物经济实惠、成活率高。

2.3“两园”建设初具规模

1) 种类繁多、环境“复杂”的植物园:长方形的植物园, 总面积为2700平方米, 其中陆生植物面积2200平方米, 水生植物面积500平方米。园区设计别具匠心, 中央是“二龙戏珠”, “宝珠”由直径为1.5米的宝珠香植物修剪而成, “二龙”由钢架支撑下的长30米的金银花藤、八月瓜藤、鱼藤组成。“二龙戏珠”将整个园区分为六个部分, 其间林荫小道四通八达, 便于学生劳作。每个区域是一个年级的责任区。在每个责任区内, 学校种植一些基本的植物, 然后由责任班级的学生自己补充种其它植物, 植物的培植、除草等管理, 全都由责任班学生负责。

植物园重点突出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长环境的多样性。园内共有陆生植物165种, 如乔木、灌木、草本、地被植物 (蕨类、苔类和藓类) 和宿根、球根、仙人掌类等。园内的红豆杉、银杏、楠木、罗汉松、苏铁等, 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 还有奇花 (如巴西牡丹、千层金、双色茉莉等) 异果 (如葫芦瓜、蛇瓜、丝瓜、指椒、西红柿、向日葵等) 争奇斗艳。园内有荷花系列 (太空红旗、大红袍等太空荷花) 、睡莲系列、美人蕉系列、大车前、纸莎草、黄花鸢尾等水生植物32种。

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 园区内专门创设了多种环境。堆积“小山丘”, 营造干旱“沙漠”环境, 其间种植仙人掌、仙人球、仙人树。开箱挖沟, 箱上营造半干旱环境, 以适应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生长;沟内营造湿地环境, 其间种植湿地植物。园内修建了长20米、宽20米的池塘, 其间种荷花, 养青蛙、蟾蜍和鱼。“绿色长廊”长26米, 漫步其间, 仿佛已被不同形状与颜色的葡萄藤、葫芦瓜藤、蛇瓜藤、金银花藤包裹, 进入了植物王国。

该校业已成为植物的世界, 校内绿化别具特色, 植物高低错落有致、搭配合理、种类繁多, 学校还正在开辟约1300平方米的两块空地, 作为学生知农学农的实践基地。

2) 建设中的“养殖园”:正在建设中的养殖园, 能为学生养蚕、养兔等实践活动提供场所。

3 形成校本课程, 实施实践育人

中敖镇中心小学开发的教育资源, 形成了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这些课程, 不但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载体, 而且对课程资源特点、活动前准备、活动方式、探究的问题、活动成果体现形式等, 都提出指导性建议 (详见下表) , 为师生具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

如今中敖镇中心小学的植物园, 不但成为凸显农村学校特色的靓丽风景, 而且还发挥了多重功能:教师利用它上课, 不仅资源丰富、教学方便, 还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利用它广泛开展种植、养殖、园艺等实践活动, 足不出户就能探究自然界的奥秘和学习农业技术。学生亲自参与实践, 自主获取知识、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综合素质大大增强。

篇4: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创建纪实

我们首先抓的前期工作是:

1、修路。立即与地方联系,开始整修公路,以能保证导弹安全运入基地为原则。经与忻县地区商定,共同出资400万元(各投资200万元),开始了改修工作,要求加宽、取直、平整,建必不可少的桥梁等。1967年开工,196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在阳方口北土长城内修了一段铁路专用线和专供卸导弹、部件的站台。

2、接电。与山西省电力部门交涉,确定由宁武县东寨接出高压线到工区。我们是最后用户,尽管电力部门十分重视,说要保证我们用电,但“万一”情况还是可能发生,所以工区还准备了柴油发电机。1968年上半年架过线来,开始用上了电。在两三年后,保德县的天桥水电站和朔县神头火电站建成投产,与太原联网,电的问题才算基本解决。

3、移民。要把岢岚北川大聚会公社的十几个小村的2000多人迁走,以便开工建设发射地面设施。此事由政治部群工科负责,与县委杨部长共同办理。群众虽觉得热土难离,但国家需要,还是愉快地在较短时间内搬完了。搬迁户的房子、树木等财产折价补偿,把他们安置在县城周围交通条件较好、土地较多的地方,给他们盖了房子,所以迁移户都比较满意。 4、施工。我们找了华北建工八局,派出省建二公司、内蒙古建华一公司和机械化公司、安装公司等担任此项任务,较快进场开工。但那时工人受“文革”的影响,无政府思潮严重,有时停产“闹革命”,我们派出了政治宣传队,宣传“抓革命、促生产”,使工程没有受到多大影响。1968年上半年,因阳岢公路旧路破坏,新路尚未修成,路运不畅,阳方口堆积大量物资运不进来,特去北京运输公司联系,调来三个车队支援我们,加快了工区建设。

5、抓水。晋西北十年九旱,当地群众都靠老天爷下雨,用大水坑积水饮用。工区部队驻村都有水坑,不但水混浊,里边还有微生物,就是那样的水,因部队来了就不够用了。工区领导在公社门外挖深坑,用砖砌坑壁,里边抹上水泥,用水车从岚漪河拉来水注入坑内,供军队和群众共用,这才解决了用水的问题。1968年夏,天津打井队在北川干河床内宋家寨村外打出一眼深井,昼夜可出水800吨,大家高兴极了,用钢板焊了几个水箱,几辆汽车拉水,供部队和群众吃用,以及施工使用。我隔几天去看看,问问水位是否下降?管水的战士说没有。这样沿干河床又打几眼,都多少不等出了水。后来为了给洞内发电厂解决用水,又在城西门外打了3眼深井,水量很大。又在城东牛家庄湿地打出几眼深井,出水也多。还用地下钢管把这些井连起来,由工兵营三连负责管水,使阵地区、部队驻地等处用水基本解决了。

当时,工区代号是520部队,工程代号为3201工程。工区设有司政后机关,参谋长代泽民,副参谋长王志文,政治部主任张宏奇,后勤部长程瑞衡、政委武锦。各部的科室,架子搭起,有待充实。当时主要是加强了工程科、群工科和器材建材科,因他们都在施工第一线。上级从汽车36团调来两个汽车连,基地又组建了一个连,形成汽车营。1968年从安徽接来1500名新兵。1969年从陕西汉中地区接来新兵2000多名。上级分配来28名大学生,这些同志在工作中锻炼成长起来,有的后来担任25基地司令员、副司令员。25基地成立时,从20基地分配来40名干部,又从24基地接收了30名干部。当然,这是后话。

正在抓各项工作的紧张时刻,不幸的事发生了,政治部主任张宏奇同志于1967年5月16日煤气中毒身亡了。他单人住在群众的小土窑洞内,烧煤炉,窗户糊得密不通风,被呛死了。于是做善后工作,开追悼会,在公社门外的广场上用推土机推成一堆土,弄平,树立了几根脚手杆,顶搭树枝,前上方横挂追悼张宏奇同志的黑布白字横幅。县主要领导也来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简朴而隆重。宏奇同志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要求部属严格,团结同志,优点很多,还未来得及施展才华就走了,大家都很悲痛和惋惜,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意识,以后再未发生这样的事故。

岢岚东踞雄关宁武,西临滔滔黄河,北靠巍巍长城,南依古城晋阳,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曾是抗日根据地,又是晋察冀边区支援党中央钱、物和抗战人员过往的通道。1948年4月4日,为迎接全国解放,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在北上途中路居岢岚城,毛主席曾连声称赞“岢岚是个好地方”。这里的群众觉悟高,只要部队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一定做到,如让出大片土地、给部队腾房等。但这地方属高寒地区,历史上最冷的时候近零下40度,无霜期短,高梁、玉米成熟不了,广种薄收,收成有限;又无工业,是国家认定的贫困区,给部队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进行建设要有大批建筑材料,首先是砖、木材和石料砂子等。岢岚不生产砖,要从原平县用火车运来,几经装卸,损坏严重,而且还供不应求,有时停工待料。为此,工区组织工兵连和民工就地烧制,10多年共烧制上亿块砖,还办了石料厂、砂厂等,解决了很大问题,又省了经费。同时,还有工兵二连搞木材加工,生产模型板、门窗等。购置了大带锯,设置了木材加工车间,及时解决了困难,争取了时间。

晋西北地区处黄土山坡,植被很差,我们把戈壁滩大量植树造林的经验也搬来,从进入起就开始植树。1969年是植树高潮,全部的人员和民工都参加了。公路两旁、营区驻地,不论大点小点,都栽上了树;后来还集中植了五条林带。凡来这里执行任务的兄弟部队,也号召他们栽纪念树,一般都做到了。

我们还自己动手抓农业生产,解决部队和家属吃细粮的问题。通过关系,部队在忻县、榆社和河南正阳种过高粱、小麦、水稻,有收获,共生产补助粮和饲料粮约百万斤。但投入三个连队,亏损上万元,有得有失。后来国家形势好转,就没有在外地再种。在宁武城近郊开了小煤窑,基础已打好,就要正式开采了,因25基地成立,要集中力量搞工程和准备试验,就转给了宁武县,多少年后又收了回来;也养过几千只羊和几头奶牛,后来因同样原因也处理了。

工区人员来自四面八方,要在这艰苦的地区工作与生活,有不同的思想和认识,这就要及时做思想政治工作。从20基地来的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从南方调来的干部感到很不适应。例如从南京军区调来一个新抽建的100人的小医院,是从沪、宁、苏、杭等各地医院、门诊部、卫生所抽调,由浙江余姚县武装部政委李荣华同志任院政委带来的。他们从山青水秀、条件优越的南方来到北方,感到吃不消。他们讲了好几个“第一”:第一次吃小米,第一次睡大炕,第一次喝坑里的水,第一次看到刮这样大的黄土风,等等。他们开始暂住在五寨师范学校,后来住进了新建的医院,思想比初来时稳定了许多。30多年过去了,大部分同志都陆续转业、调走了,但后来提拔的宋协穆院长和夫人徐景同志病故在这片黄土地上了。

1968年初秋,公路改建基本完成,导弹已能从阳方口转运进入工区,从20基地一部协作调来的试验分队已到齐,一部副参谋长忠勇同志带队并作为临时发射团团长,与工区参试人员—起,积极筹备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工区由副政委张朝仁同志任临地发射团政委,并派出相应的司政后机关工作人员,参加这项首次发射的重要任务。这项任务由施存璧同志总负责,预定在12月中旬发射。这次“东风3号”导弹定型测试发射是按周恩来总理指示的16字方针进行的,即“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12月18日,“东风3号”导弹发射成功,全体人员都非常高兴。20基地司令员李福泽亲自到现场检查指导,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再接再励,把后期的工程和试验任务完成好。

1968年底,工区改称第五试验部,代号为8366部队。我于1970年4月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五部政委。

第二期工程,主要是建设较大的发射地面及地下设施,工程浩大,共打了三个大洞,那时设想要在受到原子弹袭击的条件下,还能试验或发射导弹。有一洞里边盖了四层楼,安装计算机设备,能开进火车。地下发射井工程最大,最艰巨,由工程兵126团承担。该团指战员素质好,作风过硬,为了打巷道还牺牲了4名战士。在打直井时遇到困难,进度不快,特请来唐山矿务局的采煤技术干部和老工人约50人。他们采用了打翻井的方法,加快了速度。

我们在一期工程时就规划了要修铁路,决定由宁武站接出支线过恢河,从宁武城后通过,过两个小山洞,再过高架桥,到达神池县城,再经五寨到岢岚,总长130公里,由铁三院设计,该院杜工程师具体负责。1970年通车,极大地减轻了物资转运的压力。这条路开始就交给地方统一管理,军地共同使用,对晋西北的发展也有所促进。

为在试验时接送前来指导视察的高级首长,并在紧急情况时取送试验急需零部件,或接送排除故

障的工程师、高级技工等,这里修了机场。场址选在五寨县北至三岔之间的小河头地段,涉及到七八个村庄,占一大片好地,主跑道2600米,能起落较大型飞机。1800万元建设费用由国防科委出,施工由空军施工队伍承担。五部组建了临时团级指挥所,有武玉鳌、薛维彩、费洪标等,还请来20基地二部副部长魏国贤同志做指导。机场建成后,交由空军统管,平时驻一空军团进行飞行训练。

到山西以来,省里的党政主要领导都很关心我们。如霍士廉、王谦两任书记都主动出资出人支援我们解决吃蔬菜的问题,并派省农科院仲济学同志带人到岢岚高寒区试种蔬菜。还对以下问题给予解决:

1、家属的户口问题。在酒泉时部队家属户口落在兰州市,在这里要落在岢岚县。我到太原找到了军管省公检法的北京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郝同禄同志,经他协调落户在太原市。

2、太原设采购站的问题。采集转运物资人员到了太原,原来借住省团校。团校要开学,我们只好另选地址修建,选中了火车站附近的20亩空地。我找到太原市长岳维藩同志,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现办事处占的9亩地也是我找岳市长批准的。

3、部队办技校,给干部子弟找出路。此事,我带有关同志到省委找分管科教文卫的王大任书记,他立即表示同意。这件事解决了相当多干部的后顾之忧。

4、部队搞生产经营的问题。我和基地领导去找管煤电的阎武宏副省长,给解决了。部队在几年中运销煤炭赚了点钱,补充了一些经费,直到军委命令军队不再搞生产经营时停止。

5、开煤窑。五部时期,想开煤矿搞点副业,由后勤部程部长通过关系在宁武城郊找到矿点,由丁怀奇同志主办。我们费很大劲已能出煤时,也因前边所说原因交给地方了。

6、我们基地及酒泉、西昌基地的大型发射架,都是太原重型机器厂制造的,已用了几十年。他们也为导弹事业作出了贡献。

在拥政爱民方面,我们也做了些工作。

1、1969年初,阳方口劳改煤矿发生爆炸,张敏主任和副参谋长王志文同志带医院医护人员和车辆去紧急救助。为了救助伤员,还发生了车祸,牺牲了一位驾驶员,给予了烈士称号。 2、1972年,晋西北大旱,保德县颗粒无收,向我们求助,汽车团除个别离不开的车辆外,全部投入给群众运粮,解决了大部分群众的吃粮问题。 3、河曲县一个单位人员集体中毒,我们紧急派出医务人员去救助,使其得以好转,未听到有死亡者,受到地方感谢。

4、后来,宁岢铁路通车,部队和铁路联合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在列车上维持秩序、做好事等。

5、对部队驻地周围凡能通电通水的村庄都给予了照顾,使人民群众得到些方便。

1976年1月,第25试验训练基地成立,司令员乔平,政委孙明远,我是基地党委六常委之—。后来调来乔正才、李伟任副司令员。基地代号89740部队,为军级单位。从此以后,主要抓“东风5号”地面、地下发射阵地和测试阵地等配套项目的建设,成立了发射团、通信总站、测量站等团级机构。我是1977年12月6日被中央军委任命为25基地副政委的,1983年改任基地顾问。1985年3月我离休后,住到了太原的干休所。

在庆祝25基地成立30周年时,我参观了展览室,留下如下感言:

其一、三十年前晋西行,

芦芽山下扎军营;

军民共建新基地,

试验训练攀高峰。

其二、艰苦奋斗三十春,

地面设施基本成。

巩固国防做奉献,

各型星弹可航天。

如今的基地,今非昔比了,环境优美了,工作、生活条件都极大地改善了,仍在基地继续奋斗的同志们有了个较好的工作空间。现在,每逢酒泉、岢岚两基地发射成功,我都是十分高兴和欣慰的,这也许是我曾在这两个地方奋斗26年的感情所致吧!

(原载《定襄文丛》2004年第1期)

篇5:梁邱镇民族小学结亲连心活动总结

“结亲连心”家访活动总结

8月8日上午9点,梁邱镇民族小学“结亲连心”暨全体教师集中家访活动动员大会在会议室召开,会议由民族小学校长李海龙主持。民族小学副校长徐艳分别传达了县局、中心校有关深化“结亲连心”家访活动的文件精神,副校长陈建军宣布了本次集中家访活动人员分组情况。

对于此次集中家访活动,民族小学李海龙校长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一、要求每一位教干教师要充分认识此次“结亲连心”暨集中家访活动的意义,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其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在家表现、学习生活习惯等;

二、借此机会向广大家长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果及我校2015年调研成果,及时把县局“致全县家长的一封信”发送到家长们手中;并认真听取家长对教育发展现状、办学理念、师德师风情况、班级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三、认真填写费县“万名教师联系十万家庭”请款登记表,切实做好信息反馈工作,架起家校互动合作的桥梁。同时强调,全体教干教师要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坚持做好经常性联系工作,认真解决家长诉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晓率和满意度,确保“结亲连心”家访活动活动取得满意的效果。

此次家访活动活动的开展得到家长重视,每位家访教师都与家长们进行了亲切地交流,就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互换意见,认真听取了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叮嘱家长在假期监管好孩子的安全,督促孩子坚持把假期自主学习搞好。家长对于这项活动给予积极的肯定与大力的支持,对县局组织的这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我校教师的务实工作精神表示感谢,并表示将对学校各项活动一如既往的给予大力支持。

梁邱镇民族小学

篇6:梁邱镇中心小学创建

倪邱镇中心学校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暑期

“书香家庭〃亲子共读”活动的通知

各中小学:

为营造读书氛围,培养书香学生,建设书香家庭,推动我镇教育系统读书工程不断深入,经研究,决定在暑假期间开展全镇中小学生“书香家庭〃亲子共读”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通过开展暑期“书香家庭〃亲子共读”活动,向学生和家长推荐一批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秀读物,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使学生和家长在共读中增长知识、增进亲情,实现共读共成长,促进书香家庭建设,为我镇教育系统读书工程的深入发展再添新内涵。

二、活动对象

全镇中小学生

三、推荐书目

小学低学段:

1.《汉字的故事》梅子涵

2.《小猪唏哩呼噜》孙幼军

小学中学段:

1.《130个科学游戏》汉斯〃雷斯著,吴衡康编译 2.《小企鹅心灵成长故事》 明天出版社 小学高学段:

1.《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路甬祥主编 2.《做一个快乐的少年人》 邓碧霞译 中学生:

1.《三国演义》罗贯中 2.《朝花夕拾》鲁迅 3.《文化苦旅》余秋雨 4.《老人与海》海明威 5.《名人传》罗曼〃罗兰

6.《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路甬祥主编

四、活动内容

1.书香家庭,亲子共读。各校要在学生中积极宣传本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积极倡议学生家长暑假期间带孩子到书店购书,设立家庭书柜,丰富家庭藏书,和孩子共读推荐图书,交流读书体会,共同在阅读中提升人文素养,提倡亲子之间创新阅读形式,多方式交流和展示。

2.校级展示,树立典型。各校要及时跟踪亲子共读过程,加强阅读指导,参与交流活动,在暑期结束后,以家长会为平台,对学生和家长的暑期读书成果进行交流和展示,对“书香家庭〃亲子共读”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家庭广泛宣传,推广经验,并做好“书香学生”和“书香家庭”的评选、推荐和上报工作。各学校要推荐“书香家庭”两个,推荐小学、中学“书香学生”各两名,9月28日前

将推荐表加盖公章后报送至中心学校。

3.镇级表彰,成果展示。镇中心学校将在10月份举行“书香学生”、“书香家庭”表彰大会,同时举行小学生“书香家庭〃亲子共读”阅读心得、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和中学生“书香家庭〃亲子共读”推荐书目知识大奖赛。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深入宣传。各校要高度重视,成立领导组织,指定专人负责,积极动员,精心部署,并利用宣传媒体和散学典礼大力宣传,确保此次共读活动深入开展。

2.指导阅读,提供便利。各校要积极发挥语文教师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各校在倡导学生家长陪孩子买书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图书室要在暑期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阅读提供便利。

3.跟踪过程,注重展示。各校要及时跟踪共读的进度和效果,倡议学生和家长通过读书笔记、读后感、阅读记录卡、家庭墙报等方式展示阅读心得和成果。各校要积极创建展示平台,切实发现和推荐一批典型“书香学生”和“书香家庭”。

4.总结经验,立足长效。各校要把此次共读活动的开展同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结合起来,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把活动效果纳入学校考评体系,推动学校读书工程健康、持续发展。

5.规范资料,及时报送。各校要注重活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分类装盒。活动材料将作为“书香校园”评比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及时报送“书香学生”和“书香家庭”推荐表,按时参加镇级表彰活动。

太和县倪邱镇中心学校2014年7月3日

附件1

太和县中小学生暑期亲子共读活动“书香学生”推荐表 学校:时间:

附件2

太和县中小学生暑期亲子共读活动“书香家庭”推荐表

篇7:梁邱镇中心小学创建

为使广大师生了解防震、疏散等应急避险知识,提高全校师生在密集场所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掌握地震来临时最有效的逃生方法,2015年4月16日下午我校举行了全体师生地震逃生演练。演练中,教师沉着镇定、恪尽职守,学生临危不惧,师生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演练十分成功。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为了确保演练活动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活动方案和计划,成立了由校长张林任组长,各班班主任等为组员的的地震疏散演练活动领导小组,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部署演练工作。会上,副校长张正远要求全体教师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演练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还着重强调: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以确保这次演练活动顺利进行。

二、筹划缜密,安全可行

对这次演练的具体操作程序、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作了一一讲解。为了确保演练活动按方案顺利进行,进一步明确疏散集合地点、疏散顺序和注意事项。要求班主任教育学生,听到警报声后,全校师生必须立即快速、安全进行疏散,不能再收拾物品;不得拥挤、推搡,抢先下楼,不得重返教室,更不得喧哗、开玩笑;如发现有人摔倒,应将其扶起,帮助一起逃离危险地。要求各司其职,到达指定的位置,完成各自的任务。

三、井然有序,效果良好

防震警报一响起,在场教师指导学生有秩序地迅速撤离,到达指定地点,各班主任马上清点人数,向学校汇报。这次活动全部学生从教室撤离到操场只用了2分多钟,演练按预案进行,整个演练过程既紧张、激烈,又有条不紊。这次演练活动是对我校《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一次检验,不仅再次落实了我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我校实际应对和处置实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增进师生之间的患难真情,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演练结束后,请各班有秩序地回到教室,各位老师要及时做好总结,巩固提高学生地震逃生演练的效果。

篇8:梁邱镇中心小学创建

1 转变观念, 实现三个转变

省级计量中心的成立打破了传统的观念, 实现了计量管理的质的飞跃, 与过去市计量中心有很大不同, 一是管理范围不同。前者负责全省计量器具检定配送和计量专业化监督管理工作, 后者只负责区域范围内的工作。二是业务范围不同。省级计量中心除负责市计量中心的全部计量业务外, 还负责省级关口计量装置的运行维护, 计量器具全性能试验, 计量器具技术监督工作等。三是使用的设备不同。省级计量中心建设的“四线一库”与传统设备相比, 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 对人员的工作要求、知识水平有很大不同。

基于各种不同, 计量中心的工作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传统手工检定模式向现代化检定模式的管理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现代化的检定将人从繁重、简单、重复的工作上解放出来, 工作人员从过去主要从事检定具体业务, 转变到流水线的稳定运行、设备维护和检定方案的制定上来, 技术含量更高, 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之, 管理方式、工作方式应进行转变。二是从计量器具误差检定到全方面、全性能检测转变。计量器具涉及供用双方贸易结算, 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因此, 计量技术总是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 用最新的技术武装自己, 新的计量技术不断涌现, 新的计量器具层出不穷, 微型断路器、电子标签、信道测试等新型试验室的建立, 使计量器具从注重误差检定到环境影响、机械性能影响等全性能、全方位、全工况的评价分析。三是从注重计量中心本身工作到全省计量工作的同步提升。计量中心的成立集约了检定工作, 汇集了全省计量精英, 应发挥其计量工作龙头作用, 利用自身优势, 加强专业化监督管理, 实现全省计量工作的同步提升。

新的环境, 新的形势, 要求计量中心员工从思想、认识、工作方法上实现突破性转变, 与时俱进, 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观念。企业要进步, 员工要发展, 就要与时俱进, 不断打破习惯性思维, 具有更高的大局观, 更广的视野, 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严格的对工作质量的自我要求。二是转变角色。“四线一库”运行后, 计量中心有关检定人员将从纯粹的检表转变到检表、分析、运维的技术管理, 必须尽快适应角色改变。三是转变知识结构。先进设备的引进和工作角色的变化, 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 吸纳新知识, 掌握新本领。

“四线一库”的投运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 计量工作在电力营销、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 与电力企业的效益息息相关。计量中心应把握重点, 紧扣计量工作核心价值。计量工作的核心价值就是准确可靠计量, 就是要狠抓计量标准装置的严控, 确保量值传递准确可靠;狠抓检定过程的质量管控, 确保配送的每一只表都计量准确;狠抓运行计量装置的异常监控, 强化专业化管理, 确保计量中心工作和企业计量工作同步提升。

2 精益管理, 实现中心和企业计量工作同步提升

(1) 精益管理, 提升计量中心规范化管理水平。计量中心建设是一个新的事物。为此, 首先应加强制度建设, 确保内控制度执行到位。梳理完善管理流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计量授权机构要求, 明确质量方针, 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编制程序文件, 强化标准化作业, 切实将内控制度执行到位, 堵塞管理漏洞, 提升管理水平。其次, 要优化劳动组织结构, 制定定员、定编、定岗方案, 对于业务外委的工作要制定好业务界面, 避免职责不清、业务不明、混岗混编的现象发生。提升劳务公司业务水平, 培训符合业务要求的技术人才, 协助建立高效的管理模式, 建立劳务人员“高、中、低”三档人才库, 确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方法。建立完善的薪酬分配制度, 实现薪酬福利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立激励机制优化指标考核办法, 切实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 对重点工作, 推行重点工作督办机制。

(2) 全力以赴, 确保检定配送任务完成。统筹安排好全年的生产计划。结合集抄建设、故障换表、轮换用表和业扩需求, 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 确保生产需求。认真做好设备运行维护, 及时与有关厂家签订运维合同, 保障设备正常稳定运行, 实现自动化设备的持续稳定量产。加强业务外委人员的资源调配。监督外包公司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劳务人员的技能等级, 进行综合评级, 根据业务需求, 按需选取人才。编制检定应急预案,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应对突发设备事故和突发用表需求。强化智能电能表管控, 开展驻厂监造、到货验收, 强化标准装置稳定性考核和检定质量抽测, 确保检定质量。

(3) 持之以恒, 加强计量资产全流程管控。推进物资管理项目化、资产流转实时化、库房盘存常态化、报废处置时限化的“四化”管理。物资管理项目化, 将条码作为资产“身份证号码”进行全寿命周期定位管理, 按业扩、项目、代管公司分类进行配送分配、流程跟踪, 避免混用混装, 防止主业资产挪做他用。资产流转实时化, 明确入库、出库、安装、拆旧回库以及投运上线流程及时限要求, 提高资产流转速度, 提升计量工作效率, 降低静态库容, 节约企业成本。库房盘存常态化, 推进“日清月盘”的工作模式, 每日对计量资产出入库台账进行归结清理, 每月对全省各级库房进行实物盘存, 核对系统资产, 确保实物与系统一致。报废处置时限化, 规范拆回表计处置时间要求, 加快资产流转, 有力降低库容;每月对拆回表计进行鉴定及处置, 分析故障原因, 为供应商评价提支撑;严格报废程序, 对报废资产登记造册, 防止报废计量资产再次流入市场应用。

(4) 深入挖掘, 提升精细化专业监督水平。建立健全计量专业化管理考核评价体系, 开展逐级向供电所延伸的专业化监督和管理。以远程监控为主, 现场检查为辅, 开展专业化监督管理。远程监控以用电采集系统、营销系统、计量生产调度平台为依托, 安排专人实时监控, 建立异常调度值班制度, 记录运行监控日志, 派发异常工单, 按照谁发现谁跟踪的模式, 做到发现一起闭环一起, 树立异常监控管理权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现场检查, 制定现场专业“体检”工作方案, 采取“远程把脉”“现场问诊”“对症下药”的方式开展专业指导监督。根据远程监控和现场检查情况, 按月通报排名, 针对典型问题开展专题研讨、分析, 出台相关工作管控办法或指导意见, 落实整改提升。开展基层骨干到计量中心跟班培训和各种技能竞赛, 将计量中心打造成计量专业的“黄埔军校”。提升专业评价和监控手段, 完善系统功能。组织生产辅助及远程评价系统的开发, 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监控。扩充采集系统主站功能, 及时发现用电异常。开发异常工单系统流转功能, 实现异常工单的实时流转和闭环管控。推广关口及专变计量异常自动告警平台等。

3 争先创优, 创建一流计量中心

(1) 一流的计量中心需要一流的技术设备、一流的企业管理、一流的人才队伍。在技术设备建设上, 紧扣国网要求, 紧盯国际计量发展趋势, 以问题为导向, 创特色、树标杆;在企业管理上,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深化“6S管理”, 建立健全计量中心各项工作的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在人才队伍建设上, 推进先进企业文化, 加强人员培训, 引进高素质人才, 强化科学研究, 以项目带动人才, 以人才促进中心发展。当前, 主要应在技术创新、企业文化、队伍建设、党的建设创特色。

(2) 技术创新创特色。制定科研奖励办法, 组建科技创新工作室, 结合工作实际, 明确重点研究方向和学术带头人。提升学术氛围, 采取外请或自荐的方式定期开展学术演讲, 推荐优秀人才“走出去”。量化科技成果指标, 针对每一项科技项目, 量化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的论文指标。扎实开展科学研究, 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 紧扣营销工作要求, 做好营销技术支撑, 重点在营销互动技术、大数据应用、新型通信技术、多变量电能计量等领域开展技术研究、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 将计量中心打造成为先进技术和优秀成果的产业孵化器。

(3) 企业文化建设创特色。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应倡导国家电网“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工作理念, “我们都是一家人, 同心共铸计量梦”的企业情怀。结合计量中心建设, 争创模范“职工之家”, 建立“职工咖啡书屋”“职工活动中心”“健康食堂”等活动场所;丰富员工活动, 组织创办乒乓球、羽毛球协会, 提倡“快乐工作, 幸福生活”的文化理念;展示员工风采, 提升中心团队活力, 开展演讲比赛、卡拉OK歌唱比赛等活动, 提升企业凝聚力。

(4) 队伍建设创特色。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心齐, 泰山移。根据计量中心生产管理特点, 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营造“学习工作化”与“工作学习化”双向互动氛围, 积极开展群众性创新、QC成果、合理化建议, 建设“创新工作室”和“荣誉室”, 着力培养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模范代表、业务专家。

(5) 党建工作创特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积极创建“电网先锋支部”,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为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组织保证。

篇9:梁邱镇中心小学创建

1 完善制度建设,提升机构管理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近年来,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居民家庭”无缝化、三站式服务。中心下设5个服务站,用房均由街道免费提供;每个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设有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健康教育室、预防保健室、治疗室、计划生育指导室。每个服务站均派设1个全科服务团队,中心对团队实施两级管理考核。

卫生人才队伍不断优化。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职工217人、副高级14人、中级82人,徐汇区拔尖人才1人。其中全科医师40人,平均每万名居民4.6名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13人,平均每万名居民1.5名公共卫生医师。

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 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全国首家“社区健康管理示范基地”。《社区慢性病联动式综合管理》项目经过3年的研究,获“2010年徐汇区医疗卫生技术奖”、“第九届上海医学科技奖(社区卫生奖)”。《社区人群风险评估的量化研究和分级健康管理》获得2011年上海市医学会课题。

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以居民健康档案的活用为目标,以医疗健康信息的共享为方向,整合临床和公共卫生相关信息,建成了以家庭、个人为单位的健康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互通,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的信息共享。实现全程就诊一次性收费,优化了患者就医流程,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中心”门诊及病房实现电子病史,全中心实现无纸化办公。

2 强化管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

实行“收支两条线”,经费保障到位。徐汇区政府不断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收入全部上缴,支出严格按预算执行,保持收支基本平衡,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更加凸现,真正实现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建立社区联动机制,确保公共卫生落实。街道分管卫生的副主任牵头成立“长桥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成员为街道各职能科室主任和区域内相关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辖区内的各方力量,推进卫生服务工作。

根据社区特点,拓展公共卫生项目。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社区特点,重点加强外来人口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除了落实国家九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外,还在社区建立健康小屋,实行一校一医,开展健康管理,把服务对象扩大到健康和亚健康人群。

3 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

近年来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逐步推广全科家庭医生制服务。通过约定式服务为居民提供了连续、基础、综合和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有助于形成梯级就诊的合理医疗秩序,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家庭医生逐渐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截至目前共签约家庭8386户。

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辟了中医服务专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配备了中医全科医师,开展了中医体质测试,中医治未病4633人次。居民不出小区就能得到简、便、廉、验的中医中药服务,并成功创建了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家庭医生的建立,门诊诊疗费的减免,促进医疗重心逐步下沉。中心门诊总量由2008年的62.1万人次提高到2010年的71.6万人次,日均门诊人次数由2008年的2879人次提高到2010年的3315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成为居民就诊的首选。

4 加强健康管理,打造关爱家园

针对社区居民群体中老年人多,整个社区老龄化问题突出的实际情况,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2011年建立了“儿童健康关爱家园”、“妇女健康关爱家园”和“慢性病健康关爱家园”。幽静、舒适、温馨的环境,现代化、人性化的健康服务,使“家园”成为社区居民“养生保健”的中心。以三个“家园”为平台,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医疗咨询、疾病筛查、心理辅导、生活方式指导等,更好地为辖区内的老人、妇女、儿童服务。

通过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活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品味,提升医务人员综合素质。2010年先后接待20个省市、122批次卫生系统同行参观学习,人民日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等媒体多次进行报道。在成绩面前,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政班子和全体员工决心再接再厉,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封面人物:韩建新,副教授,上海市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社区健康管理基地管委会副主任,《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上海交通大学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研究所常务理事。

(收稿日期:2012-01-04)

上一篇:门其实开着作文初中生800字下一篇:九年级假期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