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教学反思有深度(提纲20081102)

2024-04-13

怎样使教学反思有深度(提纲20081102)(精选3篇)

篇1:怎样使教学反思有深度(提纲20081102)

怎样使教学反思有深度(提纲)

——例谈深入反思的策略

《小学教学》编辑部殷现宾

一、当前教学反思不深入的主要表现

表现一:反思不就是反过来(回过头来)想一想吗?

表现二:只摆问题,不分析原因,更无对策。(另一个极端)

表现三:反思不就是写成败得失吗?(无反思点的经验总结)

表现四:就事论事(就课论课),未找出深层次的原因。(有反思点的经验总结)

二、归因和重建

(一)问题出在哪儿?

(二)如何改进?

三、深入反思的策略

(一)围绕问题反思。

1.主要目的是找问题——归因——重建。

2.着重围绕一两个问题(特别是写作投稿时),不奢望一个课例解决所有问题。

3.问题从哪里来?教学中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意识、眼光,当然还有策略)。

4.找到了问题,还要进行归因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通过对比反思

1.前后对比反思(自己的课——磨课)。问题——归因——重新设计与实施——新问题——……

这样的例子多了。其实,就是我们准备展示课、公开课、优质课的过程。

2.同一课题不同教法(一课多教、同课异构)的对比与反思。

3.与他人的课(特别是名师的课、优质课)进行对比(赏析)并反思甚至尝试。

(三)在合作研讨中反思

1.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参与集体备课——找差距,并归因

2.请听课人评价——找问题,并研商对策(11期征文:薄纸与高山)

3.就某一问题或者某一节课与同事、名师、专家讨论;实地、网上或杂志论坛、电话……

(四)基于理论反思

1.学习理论,实践应用。

2.老师们也有可能创造新理论。(邱学华、顾泠沅)

(五)以写促思

1.当你动笔去写的时候,才发现你的思考还不够深入,还比较零散。

写作能促使您更全面、更深入地思考,特别是想发表的文章,论点要新,论据要有说服力,逻辑性还要强,所以对你思考水平的提升很有帮助。

2.方法:

(1)坚持、及时写教后记、反思日记或者博客;过一段时间(比如寒暑假)进行筛选、整理;选一个话题写成文章。

(2)听课、读书学习时,及时反思总结,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出文章。

(3)投稿前注意查证:观点是否新颖,案例是否典型性……

篇2:怎样使教学反思有深度(提纲20081102)

问题是反思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反思。不针对问题的反思是没有实效的反思,因此基于问题是反思走向深入的前提。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知道怎样从教学现象中提出问题。个人觉得,可以采用自我反省法或小组“头脑风暴”法,对数学现象进行针对性分析,挖掘隐藏在数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找出学生学习行为方面的共性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反思。比如,我们时常感到课堂时间紧,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可反思即知,这种情况可能是我们的教学行为失当造成的。怎样避免重复提问?怎样避免重复学生的回答?怎样做到精讲?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反思、深入探究。再比如,我们经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答非所问,针对这种现象,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分析,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提问内容的设计、提问对象的确定、提问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师的引导策略等方面进行全面地、理性地反思。主动捕捉典型的教学问题,用心感悟、用心反思,反思才有深度。

二、基于理论反思

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的支撑,基于理论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深刻的反思,才能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缺乏理论的支撑,反思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不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致使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针对问题,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理论,围绕问题学习理论。站在理论高度去剖析问题的成因,提出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可以避免反思在同一水平上反复。比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运用理论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真正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基于理论进行反思,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而且使教师更加理智地、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通过对比反思

反思,顾名思义,可解释为自我省察。而自古就有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可见,反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当局者能够跳出自我,另眼看“我”,做清醒的旁观者,做明白的自知者。比如,在观摩优秀教师课例后,教师应分析优秀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以后教这一课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对比反思,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提高。我们也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自己以往听过的名师课例或公开发表的课堂实录(课例)进行一番比较,找出问题和差距,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求解决策略,在比较中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做法,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我们在听完一堂好课后,对人家精彩的教学设计羡慕不已,有时不禁困惑:自己也天天在研究教材教参,也能把文本读得非常通透,为什么就不能上出精彩的课呢?反思之后,我们才明白,这里还有个人的阅读积累问题。一个教师所呈现出的每堂课都与他自身的文化积淀有关。学识浅薄,无以支撑。自然会和优秀课例产生差距。还可以将自己的看法与专家的点评加以比较,想想专家为什么会这样说,说得有没有道理,有比较才有鉴别,把别人的点评与自己的判断比较一下,收获肯定会更大。

四、在合作研讨中反思

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研讨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实践证明,教师专业成长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交流与探讨反思。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同事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以期得到支持和帮助。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和专家到自己的课堂听课,课后一起研讨,请他们指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听完其他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合作反思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五、以写促思

反思的最好方式,就是诉诸文字。写反思笔记,可以使散乱无序的想法上升为较集中、较理性的思想观点。在反思笔记中,可以写自己最深的感受,可以写获得的启示,可以写自己的困惑,可以联系自己的实践写想法。比如,使自己喜悦的教学现象、满意的教学效果当中,自己实践了怎样的理念?以后的教学应该奉行什么样的理念或者做法?实际的教学现象、教学效果与自己预想的情形、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怎样的差距?差距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学生的原因还是教师的原因?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怎样的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今后的教学中,要解决这个(或这一类)问题,需要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作怎样的设计?等等。通过撰写教后反思,追问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具体问题的成因,总结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

篇3:怎样使备课设计有深度

一.总体上把握语文知识体系

语文教师要想更有效地吃透教材内容, 抓住讲授的重点, 就应该注意从总体上把握语文知识体系,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联系、比较中吃透教材, 而且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在联系中掌握、理解语文知识。

苏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体例和以往人教版的有着很大的不同, 因此, 教师对于教材的专题思想、板块思想要成竹在胸, 对于文言文文本内容的不足要有所准备。只有抓住教材的特点, 从系统上把握, 在宏观上调控, 才能游刃有余, 挥洒自如。

二.准确把握课文重点词句、段落

教师在备课时, 应当对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重点段落进行“重锤猛敲”, 细细咀嚼, 因为它们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如果教师能钻研得深一些、细一些, 那么, 通过教学, 学生就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获得更多的启示, 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在教《劝学》一课时, 讲到“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时, 总觉得借助注解在疏通词句的基础上把意思翻译出来太肤浅了。于是, 我首先让学生明确“青、蓝”的比喻意义, 即分别指学生的学问和教师的学问, 然后要求他们弄清楚这两句话阐明的道理, 即强调学习的重要。于是, 我抓住“重要”二字进行深入讲解:青之所以胜于蓝关键要先取之于蓝;如果不取, 就“青”不了, 不但“青”不了, “蓝”也蓝不了。冰也一样, 然后又结合实际指出:学生的学问, 一般谈不上超过他的老师。这句话就是强调要向老师学习, 推而广之也可以说, 只有向前人学习, 才能丰富自己, 才能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前进, 有所提高。学习的重要性正是从学习的作用上体现出来的。然后。我还提醒同学们在用“青出于蓝”这个成语时要小心。我觉得这样一来, 学生不但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而且对全文以及它的运用都加深了认识。

三.注重提炼, 深入浅出

郑板桥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 白日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青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备课如同作画, 要讲提炼, 要讲重点, 余一般, 留骨干, 剪旁枝, 有取有舍, 少而精才能容量大。备课也要讲提炼, 它是一个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过程。钱梦龙说:“备课应目标集中, 结构简明。”比如, 我在教《师说》这篇课文时, 抓住文中的三处对比进行分析、讲解, 让学生一目了然。结构简明的教学步骤有利于老师上课自由发挥, 产生较好的讲授效果。

四.备好学情, 把握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 要想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只注重研究语文的教法和学法, 关注学生知识网络的建构, 花大力气在教学设计、课堂传授等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只有蹲下身子, 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才会知道学生最需要我们教师帮他解决什么问题, 他们最喜欢教师给他们上什么样的语文课;只有注重研究学生, 深入了解学生, 才能对他们因材施教, 教师才会创造出适合他们的教学妙法, 上出来的语文课才会堂堂有别、课课有异, 才会不断促进自己探索教学方式和手段, 改进教学策略, 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当然, 研究备课设计艺术的目的在于教学实施, 优化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的成功创造运用固然与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关, 但教师的人格特征也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在学生心中缺乏应有的形象, 那么, 设计再好的教法也难以产生应有的效果。因此,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不仅要重视备课设计艺术, 更应重视塑造自我高尚的形象, 做一个正直无私、性格坚强、积极乐观、富于智慧的人。

上一篇:陈塘镇2009年卫生防疫工作总结下一篇:《姜子牙》动画电影观后感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