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凯 深度教学反思

2024-04-07

邱志凯 深度教学反思(精选5篇)

篇1:邱志凯 深度教学反思

深度教学反思之寓言单元整合教学反思

包鸾中学 邱志凯

在推进语文深度学习的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严峻问题,也敢到了自己在作为一个母语教师肩头责任的重大。于是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和大家共同交流。对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做一下小结。

一、教学方法要稳中求变

因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让学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就成了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既需要象做饭一样要变换花样,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的格局和习惯,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寻。例如每天的预习,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生字、词语以及有关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初次阅读课文,是必须掌握的。而有时也需要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的,例如我在教学《寓言故事单元整合》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分析的最好的段落录下来,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二、教学主体要调动激活

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时我们总是为僵化的课堂气氛而很苦恼,其实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不是一天可以培养的。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聪明指数绝对超过了我们小时候,如果要是用我们来衡量他们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的平台。例如:在学习《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设想一下,这个没有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的美景的病人,他会怎么样呢?同学们纷纷的去说。有的说,他懊悔之极,后来自杀了;有的说,他也旧病复发,痛苦而死;有的说,他在一次次的噩梦中死去了;还有的说他后来遇到了一个好的医生来这个城市,于是很巧的治好了他的病,而他后来就用自己所有的钱,买下了对面的土地,把他建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超出老师的想象的。

三、教学重点要突出体现

语文课堂要突出重点,体现亮点。其实新课本每单元基本有一个重点,但是每课又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寓言深度学习单元中,四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但是对比的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既看到知识的整体特征,又看到每一课的特点。既要给学生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营造快乐语文的氛围。例如《鱼与渔》可以让学生根据的寓意而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或者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已经制成光盘的课本剧来感受主人公的悲惨的命运。《鹦鹉》则可以让班上有这方面特长的同学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在快乐的同时了解什么是口技。《陶罐与铁罐》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角色读,然后自己选出最佳搭档来展示给同学们。

四、教学情感要交流酝酿

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让学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能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冶学生,以情来激励学生。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了《父亲》的歌曲,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父亲,想想父亲给自己的关爱。其实老师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给学生唱,或者让有能力的学生唱,这样学生更有深刻的体会。我在教学《白杨礼赞》的时候,给学生唱《小白杨》,尽管唱的没有歌星好,可是学生还是觉得我们老师真行,于是就更加强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范围要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社会。如果就语文课本学习语文是永远无法学习好的,我们精彩的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很小的一部分,只是能应付考试,而学生的能力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学生的语文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的,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不在要求统一答案,所以这就是说老师一定要把思维的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提高。要让学生更多的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积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积极的去学习语文。

语文作为母语原本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现在却因为教学的课程而变得过分的单一,使语文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活力。尤其是现在的语文,由于文言文是固定的,是必考的,所以老师们在复习的时候有时会过多的把经历放在一个一个生字的记忆,要求学生一个字不差的把文言文背写下来,于是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经没有了语言影响力的文章,了老师教学的重点,也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苦不堪言。当然我们不否认古人的知识的广博,也不否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辉煌的文化遗产,但是不应真正让它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我总是觉得应该是一种人文的积累,而不是文字的积累。古人的东西再好,还是应该去更多的发展现在的理念。由于有的文言文很长,学生又没有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不得不为了考试而逼学生去背。尽管考试时就是那么10分左右的题,可是面对一分也不能少的考试来说,对于关系着学生命运的考试来说,总是不能忽视的,所以成了一项负担。对于优秀的学生还不是问题,对于差一点的学生那简直是如登高峰。

不过,教师也可以分层而论,让学生体会古人语言的精炼,可以让学生去积累和欣赏自己喜欢的一些诗歌和文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背诵课本上的几篇,几首。

六、教学内容要开放灵活

努力建立开放的语文。语文是母语原本就是学习其他科的基础,是学生将来生活的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

但是长久以来,各科都是孤立进行教学,学科本位的思想太严重了。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了学生知识的联系,以及科目的交流和沟通,把自己封闭起来,然后说语文怎么也考不好,怎么回事。当然我们不否认语文考试以往存在的弊端,而导致的应试和素质的冲突。课程过度的强调统一,东、南、西、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统一的内容,使课程变的凝固、僵化,缺少了弹性。

可喜的是最近的考试出现了科目的交融,尽管只是那么1、2分,可就是为了这一点分数老师们会苦心的去经营,会努力形成一个教育的整体。

有时我们生病时会因医院的科室分的太细,以致有时生病了不知道要去哪个科室而苦恼。其实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是适当的有一点沟通,不要因为自己不是英语老师而不敢说一句英语,不要因为自己不是物理老师而为自己对物理知识的浅薄而做解释,其实老师应该是一个多元的整体,是一个一专多能的结合体。

当然不是说语文课都上的不伦不类,但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

语文课堂要打破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让语文课堂快乐融融,让语文不在是学生的负担。这是每一个老师和家长的心愿。

篇2:邱志凯 深度教学反思

元帅组:---------

学习目标:1读文章,赏析写法,体会情感。

2运用拟物的修辞练习写作。目标链接:

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拟物又分为三种情况。把人当作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例如:①革命党也一派新气……说是“咸与维新”了,我们是不打落水狗的,听凭他们上来吧。于是它们爬上来了,伏到民国二年下半年,二次革命的时候,就跳出来帮着袁世凯咬死了许多革命党人,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一直到现在,遗老不必说,连遗少也还是这么多。(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把袁世凯比拟成狗)甲物当作乙物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

楼房在夜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蜷伏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把“楼房”比拟成能蜷伏的动物。)抽象概念当作物 把抽象概念当作物来写。

例如:现在全县莲塘的生产大发展,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种在每一口莲塘里。(何为《山城莲矿》)

(把抽象的情谊当作植物来写)

妈妈的饺子

米夫

离家远行的时候

送别的饺子包在了炕头

妈妈用泪水和面爸爸用沉默擀皮

这饺子的味道平日里没有

揉进一百种牵挂

包上一千个祝福

捏紧一万遍叮咛

咬一口这滚烫的饺子亲情浓厚

他乡想家的时候

妈妈的饺子就香飘心头

大街上那些个红红火火的饺子馆

都挤满了南腔北调的乡愁

点一盘家常饺子

喝一壶陈酿老酒

守一轮十五月亮

心窝窝里就有了些回家的感受

一、读文(从修辞的角度,品评文章,并批注自己的感受。)

二、写文(这首诗出现了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例如拟物等等,请结合拟物的修辞手法创作一个歌颂亲情的小片段)

三、展文

1、小组内每位成员展示自己的文章,让每位成员分享。

2、元帅组成员在组内推荐1篇文章在班级展示。

四、评文

学生:各小组对展示文章进行评价(立意、主旨、结构、语言、写作手法、表现技巧等)总分:10分

附:评分标准:

(一)是否突出了主题亲情(1-5分)。

(二)是否准确运用了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1-3分)

(三)语言是否通顺(1-2分)。

篇3:邱志凯 深度教学反思

一、紧扣教学实践, 突出反思的深度

教学反思的本质在于“思”, 只有对课堂教学展开深入的思考, 才能体现其存在价值。在日常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过程中, 不仅要思考所教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明确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走向, 从数学专业知识层面挖掘反思的深度, 还要对课堂教学实施的具体环节做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从中发现哪些是值得继续坚持的做法, 哪些是需要改进或调整的, 挖掘教学实践层面上反思的深度。下面以“平行与垂直”教学片段为例, 谈谈如何挖掘教学反思的深度。

【教学案例】

片段1:

平行的概念初步学习后, 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照片。

师: (出示立交桥的图片, 师用手指着其中的一座桥和一条路说) 它们相交吗?

生:不相交。

师:它们平行吗?

生:也不平行。

师:那它们怎么了? (学生不知所措。)

师:它们不在同一平面内, 所以不能说是平行的。 (同时, 在平行概念的前面加上了“同一平面内”几个字。)

片段2:

师:你们能不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平行的现象?

生1: (边做手势边说) 梯子两条长边是平行的。

师:嗯!你说的是那种梯子吧? (边说边比画, 那种上下一样大小的梯子。) 还有一些梯子不是的哟!

生1: (茫然地看着。)

生2:马路长长的两边。

师:是的, 马路长长的两条边是平行的。

片段3:

师:请同学们先用小棒摆出一组平行线。 (学生很快地在桌面上摆出了各种各样的平行线。)

师:请摆法不同的同学上来展示一下。 (学生用两只手悬空拿着小棒比画着, 摆出几种“平行”形状。)

师:哪位同学能用小棒摆一摆垂直呢? (有几位学生跑上讲台, 摆出几种“垂直”形状。)

【教学思考】

1. 观察生活, 找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片段1中, 教师想借助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同一平面”的内涵。然而, 从当时课堂效果来看没有达成。原因是立交桥与数学上相交、平行之间的距离远了。数学上的相交与平行是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而生活中的立交桥与路面又不是两条直线, 同时, 立交桥上一层的路面经过一段引桥后, 总会与下一层的路面“会合”的。硬要把它与相交与平行拉上关系, 学生不能理解也就很正常了。因而, 与其举这样的例子来说明“同一平面”, 不如就地取材, 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天花板上的某一条边与地面上某一条边之间的关系, 这样, 既能符合科学, 又直观, 学生一看就懂, 不会产生歧义。

2. 读懂教材, 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

片段2中, 教师没有真正地理解“平行”内涵, 数学上研究的平行, 指的是两条或多条直线之间的关系。学生比画出的梯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学生举出的马路两边也平行的例子是错误的, 某一段马路可能是直的, 看上去好像马路两边也是平行的。但这里提到的马路不是特指, 而是抽象意义上的马路, 那就不一定是直的了, 如果老师轻率地判断马路也符合“平行”的特征, 无意中向学生渗透了平行不仅仅是直线之间有的思想。这既不符合数学概念的特点, 更不利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3. 研究教学, 紧扣数学知识的本质。

片段3中, 教师想让学生拿着两根小棒比画, 直观感受“平行”与“垂直”现象中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然而, 教师在设计这一活动时, 有意无意中忽视了一个基本的数学事实, 那就是学生在比画小棒的过程中, 无法保证两根小棒一定处在同一平面内, 而我们前面已确定的“平行”与“垂直”是建立在“同一平面内”, 如果此时学生随便拿出两根小棒一比画, 教师就认可为“平行”或“垂直”, 那势必会给学生造成思维上的错觉, 认为不论什么情况下, 两条直线之间都存在着“平行”与“垂直”的关系, 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必然会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因而, 如果教师真的要学生展示的话, 不如让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 或在黑板上摆出造型,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同一平面”对研究两条直线关系的重要性。

以上的教学反思, 不仅有教学情节与环节的描述, 更有教学现象的深入剖析, 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所在, 通过分析与比较, 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这样的教学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更有利于给他人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 从而实现教学反思价值的最大化。

二、延伸教学视野, 拓展反思的宽度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不仅仅要找准反思的角度, 挖掘反思的深度, 教学反思还应有一定的宽度。即教学反思要有广角的视野, 这就要求教学反思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知识点、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内容。有效的教学反思不仅能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角度去思考, 更能从儿童学习需求的实际去研究。这样的教学反思才有延展性, 它既能深入到数学知识的本原, 又能触摸到儿童数学学习的脉搏, 实现以宽阔的视野为背景, 突出教学反思的厚实。下面以“学生会了教什么”为例, 谈谈怎样拓展反思的宽度。

【教学案例】

片段1:

生1:如果把一个蛋糕看成整体, 那么一半就是它的一部分。 (教师出示“蛋糕的模板”, 学生照样说。)

生2: (重复上面的内容。)

生3:如果把一个蛋糕看成整体, 一半就是它的一部分。 (没有一个孩子不会说, 这是生活常识。)

片段2:

(教师出示不同分法的圆, 让学生仍然照上面的句式说, 再分类。)

生1: (基本与上面的说法相同, 学生分类后师总结。)

师:有两种分法, 一种是平均分, 一种是任意分。

片段3:

师:如果把6块蛋糕看成一个整体, 你知道一块与6块的关系吗?

生1:如果把6块看成一个整体, 1块是整体的一部分。

(再出现多种形式的图式, 即如何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 教师仍然让学生按照生1的方式说一句话。)

(数学中的……, 语文中的……, 从学生回答问题及表情可以看出, 几乎所有孩子都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的几个课堂教学片段不难看出, 这节课学生学得太“轻松”了, 轻松到人人没有“问题”, 这种没有“问题”的课堂让我产生了一些思考。

1. 学生会了, 为什么还要教?

整节课的学习节奏, 如果打一个形象的比喻, 像一条平滑的直线, 没有什么起伏。因为, 全班的孩子对“整体与部分”理解非常透彻, 课中找不到对他们来说的难点, 更谈不上思维的挑战。课堂上不论是学生的回答, 还是具体的操作反馈, 几乎没有出现过错误。试想一下, 一个在学习过程中不出现任何错误的学习内容, 还有必要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学吗?这不仅是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矮化”自己。

2. 学生会了, 教什么内容?

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对学生的学情做过一些了解, 如果知道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已达到相应的水准, 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装模作样地再来一次所谓的学习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办呢?可以教一些什么呢?我想可否对学习内容做一些“伸展”运动, 即向纵深做一些发展。一方面可以向学习内容的宽度上考虑, 另一方面可以向学习内容的深度上考虑。宽度上的考虑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增强感性认知;深度上的考虑可以有效地提升思维含量, 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都能得到发展。如本节课教师完全可以把“几分之一”的内容整合进来, 学生完全有能力, 也有时间认识简单的“几分之一”。这样安排后, 教学内容不仅有厚度, 更有深度与层次, 学生的思维不仅有横向发展, 更会有纵向的提升。

3. 学生会了, 教师做什么?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活动场所, 虽然, 教师上课前都制定了教学方案, 但你的教学方案只是自己的一种设想, 这种设想仅仅只是一种预设, 它需要与动态的课堂对接, 如果双方差异小, 动态的课堂与静态的预设之间自然会产生和谐的共振效益, 教师完全可以在自己预设的范畴内展开教学, 此时, 学生学习的收益会最大化;如果双方的差异较大, 教师的预设与动态课堂之间冲突明显, 此时, 如果教师仍然按照自己的预设展开教学, 必然会产生课堂的不和谐, 学生要么“吃不饱”, 要么就“吃不了”。因而, 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学生的学情适时地调整教学, 努力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思维处在“愤悱”之中, 让他们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之间, 真正地经历过数学的思考。

以上的教学反思案例, 从学生学会入手, 展开更广泛范围内数学学习的思考, 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认识几分之一”教学上。通过以点带面的教学反思, 可以帮助教师清醒地认识到,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如何应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 以及处理的方式、方法, 这不仅对今后继续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有借鉴作用, 更为相关类型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篇4:教学反思:从浅层走向深度

围绕问题反思

问题是反思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反思。不针对问题的反思是没有实效的反思,因此基于问题是反思走向深度的前提。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知道怎样从教学现象中提出问题。笔者觉得,可以采用自我反省法或小组“头脑风暴”法,对教学现象进行针对性分析,挖掘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找出学生学习行为方面的共性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反思。比如,我们时常感到课堂时间紧,教学任务不能及时完成。通过反思得知,这种情况未必不是我们教学行为造成的。怎样避免重复提问?怎样避免重复学生的回答?怎样做到精讲……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反思、深入探究。再比如,我们经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答非所问,针对这种现象,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分析,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提问内容的设计、提问对象的确定、提问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师的引导策略等方面进行全面地、理性地反思。主动捕捉典型的教学问题,用心感悟、用心反思,才是反思的真谛所在。

基于理论反思

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的支撑,基于理论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做出理性地分析和深刻地反思,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发现,有些老师缺乏理论的支撑,反思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不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致使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针对问题,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理论,围绕问题学习理论,站在理论高度去剖析问题的成因,提出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可以避免反思在同一水平上反复。比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运用理论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真正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基于理论进行反思,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而且使教师更加理智地、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对比反思

反思,顾名思义,可解释为自我省察。而自古就有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可见,反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当局者能够跳出自我,另眼看“我”,做清醒的旁观者,做明白的自知者。比如,在观摩优秀教师课例后,教师应分析优秀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以后教这一课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对比反思,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提高。我们也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自己以往听过的名师课例或公开发表的课堂实录(课例)进行一番比较,找出问题和差距,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求解决策略,在比较中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做法,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我们在听完一堂好课后,对人家精彩的教学设计羡慕不已,有时不禁困惑:自己也天天在研究教材教参,也能把文本读得非常通透,为什么就不能上出精彩的课呢?反思之后,我们才明白,这里还有个人的阅读积累问题。一个教师所呈现出的每堂课都与他自身的文化积淀有关。学识浅薄,无以支撑,自然会和优秀课例产生差距。还可以将自己的看法与专家的点评加以比较,想想专家为什么会这样说,说得有没有道理,有比较才有鉴别,把别人的点评与自己的判断比较一下,收获肯定会更大。

交流研讨反思

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专业素养。实践证明,教师专业成长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交流与探讨反思。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同事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和专家光临自己的课堂听课,课后一起研讨,请他们指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听完其他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合作反思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总结记录反思

反思的最好方式,就是诉诸文字。写反思笔记,可以使散乱无序的想法上升为较集中、较理性的思想观点。在反思笔记中,可以写自己最深的感受,可以写获得的启示,可以写自己的困惑,可以联系自己的实践写想法。比如,使自己喜悦的教学现象、满意的教学效果当中,自己实践了怎样的理念?以后的教学应该奉行什么样的理念或者做法?实际的教学现象、教学效果与自己预想的情形、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怎样的差距?差距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学生的原因还是教师的原因?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怎样的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今后的教学中,要解决这个(或者一类)问题,需要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作怎样的设计?等等。通过撰写教后反思,追问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具体问题的成因,总结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

篇5:邱志凯 深度教学反思

一、转变观念———反思历史教学的内容

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历史教师需要认真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片面追求学科的专业性的做法,找出传统教学与新课标之间存在的差距,通过学习他人先进的经验,理解新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

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在教学时就要从历史人物、事件等表象中走出,把课文内在蕴含的深层知识凸显出来,带领学生逐步深入,分析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自读大禹治水,思考为什么他能建立第一个王朝?他大公无私治水有功,所以被舜选中,认识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制形成过程。从禅让到世袭,启取得世袭王权主要依靠了什么?而要维护这一制度采取了哪些措施?他利用父亲禹的威望,变传贤为传子,实现了“家天下”的制度变革。商代借助天意和占卜,使人民服从世袭制度。阅读伊尹放逐太甲的故事,了解商代相的权力。西周为何要实行分封制?其目的和内容是怎样的?为了巩固周的统治,分封亲戚建立诸侯国,以达到蕃护周朝的目的。归纳出分封的详细内容、特点。后来诸侯强大,增加了宗法制,保障统治者内部的团结稳定。

对于历史的学习,要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人物故事出发,层层抽丝剥茧,逐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变革,初学起来抽象枯燥。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由易到难,条分缕析地得出三种政治制度的形成、演变、内容和特点,建立深刻的印象。

二、尊重学生———反思历史教学的方法

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历史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积极投入学习中来。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转变自身观念,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设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提倡学生自主与合作,发挥创新精神,生动直观地学习历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一课,按照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进行自主探究。上课前,教师创设问题情境:1840年的清政府为什么会衰败?和当时的英国进行对比,分析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英国形势。学生阅读材料,提出问题:中国与英国相隔天涯,怎么会爆发战争呢?其发生的导火线又是什么?学生分组调查中、英两国的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得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面对英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反应是怎样的?并引出林则徐和虎门销烟,随之展示林则徐的图片,结合文字材料,理解他在禁烟运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虎门销烟不仅给了侵略者迎头痛击,也鼓舞了中国人的昂扬斗志。作为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虎门销烟到底值不值得?引发学生辩论,摒除错误认识,得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反思本课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通过阅读教材,主动思考探究,一步一步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探究鸦片战争的相关问题中,学生逐步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历史现象,提高了逻辑思维与辩证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认清历史、热爱祖国的责任意识。

三、创新标准———反思历史教学的评价

历史教师,要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精神,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评价标准,努力创新评价形式,使之发挥诊断、导向和发展的功能。提倡师生、生生互评,通过灵活互动、激励的评价策略,呵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发表见解,激活课堂气氛,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阅读材料得出,美国和西欧发生经济停滞或下降,出现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阅读材料思考凯恩斯经济政策,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为何要加大国家干预经济力度?由于加强国家干预,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秩序得以稳定。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经济理论的变化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认识福利国家产生的原因,围绕福利国家的利与弊展开正反方讨论,理解福利国家的含义,好处是享受福利、缓和矛盾和缩小贫富差距,弊端是培养懒汉、财政经济困难。了解第三产业的概念及其迅猛发展,正是第三产业的繁荣,带动了新经济的出现。这堂课采取不同方式,引领学生学习、思考和讨论,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给予评价分析。通过阅读文字图片,分析概括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变化,以辩论形式理解福利国家的优势弊端,培养辩证观察与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赴嘉州过城固县,赴嘉州过城固县岑参,赴嘉州过城固县的意思,赴嘉州过城固县下一篇:档案工作的职业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