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县城实施方案

2023-02-28

方案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内容,有着自身的格式和内容,那么一份详细的方案,应该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生态宜居县城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生态宜居县城实施方案

好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文明新城--我县深入开展文明县城创建活动

好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文明新城

我县深入开展文明县城创建活动

2007年,我县成功创建首届省级文明县城;2009年1月,我县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县城”的光荣称号,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县城”;2010年10月,我县成功创建第二届省级文明县城。但是我县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今年,我县又瞄准创建第二届全国文明县城的目标,发起了新一轮的冲刺。

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市政功能、加速公共绿化。昔日破旧的背街小巷建成了平坦路面、偏僻的卫生死角变成了绿地花坛、荒芜的田地修起了休闲公园„„县城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夜幕降临,在广场,在公园,树影婆娑,乐音悠扬,市民们或漫步、或健身、或闲坐、或跳舞,充满了和谐、欢乐的气氛。

蓝天、绿地,欢歌、笑语,好一幅风景秀丽的现代文明新城美图。 文明指数不断提升 让文明成为常态

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在全市“综合文明指数”测评中,我县都以优异的成绩分别获得全市第一和第二,为第二届省级文明县城的成功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明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县将文明县城创建工作与综合文明指数提升工作相结合,以成功创建首届省级文明县城和首届全国文明县城为起点,不断提高城市软实力。切实做到创建机构不撤销,领导班子不解散,工作力度不松劲,将提升城市文明,提高市民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不懈的进行到底。 县文明办先后制定了《**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县城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文明县城建设十大提升行动》、《**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县城实施意见》等创建纲领性文件,明确重点抓好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公共交通管理服务、生态环境质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方面的提升。同时,坚持调度会、联系会、模拟测评、督查通报、奖惩问责等工作制度,规范了公共安全组、城乡管理组、公共卫生组、文化服务组、窗口行业组、社区管理组、综合测评组的工作职责。

我县还始终坚持把创建文明县城作为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增强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一项重大“民心工程”。针对文明县城创建的难点热点问题,组建了由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社区干部、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文明创建督查队。督查队一方面对县城区域的基础设施、街道管理、长途客运站、公厕、河道、菜市场等难点问题进行督查,强化了日常管理和问题管理,深入分析研究问题的症结,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另一方面合理运用督查结果,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整改情况实行黄牌、红牌督查制。

这些举措,使全县文明县城创建工作从“突击”走向“长建”、从“迎检”走向“常态”,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到提升,为广大市民营造了更加优美、更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环境综合治理 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2010年3月,以“美化环境、优化秩序、志愿者服务在行动”为主题的“七进”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全县范围正式启动。1000余名机关干部、企业职工、教师、学生、社区老人志愿者纷纷走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家庭、农村、景区,进行志愿活动,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知识。

5月,县文明办向全县中小学生发出“除陋习、树新风——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好”倡议书,倡议全县中小学生和老师同学手牵手保持校园环境整洁,和爸爸妈妈手牵手践行文明行为,和社区的叔叔阿姨手牵手弘扬传统美德,争做“社区文明的小使者”。

11月,县文明办以“爱我鹃城,保护环境”为主题,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了**城乡环境中和治理“一带六”知识竞答,鼓励每个学生争做“文明劝导员”、“义务小交警”和“环境卫士”,督促家长和亲友讲卫生、讲文明、爱护环境,珍爱生命,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目的。

„„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将文明县城创建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在创建工作中,我县坚持标本兼治,从突击转入攻坚,从攻坚转入常态,形成严格规范、有章可循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从2009年起,我县成立综合测评组,对14个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测评。按照“建管分开、市场运作”的思路,科学确定县、镇、街道(社区)三级管理职责,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设立100万元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奖代补工作经费,每季度根据市、县两级对各镇测评成绩的好坏实行奖惩。

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我县都名列全市城乡环境治理综合测评二圈层总成绩第一名。

全民参与 让文明之风深入人心

人民群众既是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的参与者,更是创建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只有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文明县城创建工作中来,我们的创建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既为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凝聚了创建动力,更成为全县扬起文明风帆的重要推力。

我县紧紧将文明县城创建工作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相结合。在全县各窗口服务单位开展了“星级服务窗口”创建活动,各创建窗口以学习培训、业务竞赛、轮岗锻炼等形式进行了岗位大练兵,不断提升窗口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对窗口的便民设施、环境秩序和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服务创新等16项指标进行考核,着力强化窗口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廉政意识,不断提升各级服务窗口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运用各种宣传平台,加大对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2010年6月,40名社区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在郫筒镇9大社区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奖知识竞答活动,大力宣传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七进”、“三乱”、扬尘治理等相关知识,极大提到了市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

同时,我县还大力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通过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海选群众认可度高,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候选人,评选出10名“道德模范·**好人”,并组织“道德模范·**好人”巡回演讲报告会,礼遇道德模范,在社会上树立“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今年4月,我县优秀共产党员税成康同志荣获 “中国好人·敬业奉献好人”光荣称号。

在整个创建中,我县制作宣传广告1万余平方米,各类宣传生活用品20万余件,印发宣传资料60万余份,大型宣传展板600余个;协调移动公司向全县市民发送宣传短信120余万条;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让“文明县城,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县形成了“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城乡统筹 让文明创建全域推进

“全域**、共建共享”,文明创建,不仅仅要将文明之风吹遍城镇,而且还要覆盖到最广大的农村。我县将文明县城创建工作与城乡统筹相结合,促进文明创建工作全域推进,实现了基本要求。

我县牵手62家省市级文明单位与14个镇、48个村结对共建,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重点,以帮助共建村破除陈规陋习,破除邪教和封建迷信,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等为内容,开展共建文明镇村活动。

同时还积极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区居民革除生活陋习。举办“社区论坛”,引导群众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我县还建成了联网电子政务网络和政务服务中心,14个镇全部建了便民服务中心,201个村(社区)建立了全程代理服务点。37个县级职能部门在县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统一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增强了政务服务实效,形成了创建工作为民、便民、惠民的良好环境。还不断深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民主机制达标建设,建成9个镇级农业标准化综合服务站和51个村民活动中心。 文明交通 让市民安全出行

2010年4月,县文明办邀请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在郫筒镇个社区举办文明交通劝导员培训班,从交通安全知识、不文明行为、劝导技巧等方面对对郫筒镇的500余名文明交通劝导员进行了培训。培训结束后还组织文明交通劝导员宣传交通安全法规,协助公安交通民警劝导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依法依规文明通行。

这是我县创新方式,将文明县城创建与文明交通计划有效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文明县城创建主体——市民的文明素质。

同时,我县还积极创新交通管理模式,对北街实行单向行驶。由于车流量的迅猛增加,城区道路交通流量已趋于饱和,城区几条主干道尤为拥挤,特别是北大街道路通行条件已全面不能满足现有交通流量。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县城区路段特别是北街二段交通长期拥堵现状,县公安局从2010年4月13日期每日8:30-18:30,对北街二段实施“由南向北”单向交通组织措施,有效缓解了北街交通压力。

交警还对城区主要路段的机动车和人力三轮车乱停乱放、酒后驾驶、客运车辆超员等不文明现象加大了整治力度,积极营造一个安全畅通、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

在郫筒镇东西大街交通站台,县文明办还组织志愿者常年开展“我排队、我礼让、我快乐”文明排队上车劝导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广大市民的交通意识明显增强。

志愿服务 让我们的城市更美丽

走在鹃城街头,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你都会看到这群美丽的身影,他们或身着白衣,或头戴红帽,在老年人需要搀扶过街的时候,当你找不到路的时候,当你随地吐口痰的时候,„„反正在你最需要帮助,或者做出不文明行文的时候,他们总会及时出现在你的身边,帮助你,或者及时纠正你的不好行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志愿者”。

我县将文明县城创建与志愿服务活动紧密结合,以志愿服务带动文明县城创建的深入开展。

2009年底,我县成立了**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两年来,我县新建志愿者队伍18支,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人数达30000余名,开展了志愿者培训会10余场,深入开展了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文明劝导、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上百次。建立了40个社区志愿服务站,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各类登记册,建立起社区“一对一”关爱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服务台帐和志愿服务的联络点,形成了亲帮亲、友帮友、邻帮邻、户帮户的良好氛围。同时,我县还不断培育壮大社区的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他们长期活跃在社区、学校、敬老院、镇乡等场所,带领群众开展健康的文化和体育健身活动。此外,还围绕蜀都国际风筝艺术节、望丛古蜀文化节、世界蜀商恳亲大会、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汶川特大地震纪念日、世界红十字日、公民道德宣传月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会议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10年底,宝生街社区和北内街社区的志愿服务站被评为市级标准化社区志愿服务站。

随着文明县城创建活动的深入推进,全县城乡面貌得到不断改善,鹃城宜居宜业的现代田园城市离我们越来越近。如今,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吸引我们的不仅有自然和文化的魅力,更加动人心扉的是那空气中弥漫的浓郁芬芳的文明气息。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一朵鲜艳的文明之花正在盛开,绽放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第二篇:生态宜居城镇申报材料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壮大区域绿色经济

建设美丽生态家园

--南召县云阳镇建设生态宜居宜业城镇专题报告

一、云阳镇基本情况

南召县云阳镇位于南阳盆地北沿、伏牛山南麓,西距南召县城32公里,南距南阳市区、东距方城县城、北距鲁山县城均为60公里,是“两市”(南阳、平顶山)、“三县”(南召、鲁山、方城)、“七乡镇”(云阳、小店、皇后、太山庙、柳河、四里店、熊背)交界地带的区域性枢纽核心乡镇。境内交通便利,焦柳铁路、S331线、S231线重叠交叉穿镇而过,有县级火车站1个、汽车站1个。镇域总面积152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6个社区居委会,耕地面积3.7万亩。止2012年底,辖区社会人口10万人,其中镇区人口近6万人,是全县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镇。

2011年以来,云阳镇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十一五成就十佳名镇”、“河南省绿化模范乡镇”、“河南省科普示范乡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南阳市五星级城镇”、“南阳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

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近年来,云阳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工业强镇、商贸重镇、生态大镇、文化名镇”的发展目标,围绕“突出两项重点(城市建设和项目建设),实现两个突破(苗木花卉产业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筑牢两条底线(信访稳定和计划生育工作),夯实两个保障(组织队伍建设和财政实力增强)”的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镇情,务实重干,攻坚克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形成了重点工作跨越发展、整体工作统筹发展、

- 1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村通”工程,利用mmds系统为全镇住户发射电视信号。水电设施齐全。已建成日供水能力2万吨的自来水厂1个,镇区2万人已用上自来水。2012年,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建成30立方容量的蓄水工程11个,打机井近千个,建自来水管网18.5公里,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8000人以上,改水受益率提高到97%。境内有35千伏、11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共4座;全镇农网改造完成,供电入户率100%。公共服务职能机构健全。镇直及驻镇单位众多,设有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公安分局、两个派出所、法庭、交警队、刑警队等职能单位28家;有中行(河南省仅有2个乡镇设有中行支行)、农行、村镇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网点10多个;建成液化气站1处;设有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负责全镇农技推广、牲畜品种改良、动植物疫疾病防治等。位于镇区的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直属省农业厅,是河南省唯一从事蚕业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也是全国建立最早的省级蚕业科研机构之一,为全县乃至全省的蚕业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完善的城镇服务机构,为云阳经济社会发展和方便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

小城镇建设,特色产业是支撑。云阳镇党委、政府在城镇发展中,结合镇域经济特点,对工业经济、商贸流通经济、农业特色经济进行重点培育,着力实现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工业经济

云阳工业企业基础坚实,镇区及周边有布局合理、资源配臵雄厚的红阳、向东、兵工三五五库、河南物资储备局三七八处、国家直属粮食储备库等国有企业和机构,有济南军区后勤部工程驻军以及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和原南阳市云钢总厂(现为改制为天瑞集团云阳云铸有限公司)等。

一是大力发展汽配铸造业。全镇现有汽配铸造企业9家,年

- 3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三)农业特色经济

为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云阳镇积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打造“河南云阳玉兰之乡”为目标,大力发展辛夷、花卉苗木、品种桃三大特色农业经济,在资金帮扶、市场开拓、科技培训等方面搞好服务,助推产业规模急剧膨胀。

目前,全镇辛夷种植发展到15个村5.8万亩360多万株,年产辛夷在1500吨以上,已成为“中国辛夷之乡”、“中国辛夷原产地”的核心区域;品种桃种植面积达到1.5多万亩,成为河南省“无公害品种桃基地”。以辛夷为基础的玉兰苗木产业蓬勃发展,以玉兰系列为主的苗木花卉发展到12个村3.1万亩,共有100多个品种,苗木存储量达8000多万株,产品俏销全国10多个省市,形成了“玉兰花香名天下,风景花木进京都”的发展景象,云阳已成为全市的苗木花卉中心乡镇、豫西南最大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苗木花卉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

2012年以来,云阳镇以辛夷产业为基础,以玉兰产业为主导,在生态经济建设上实施“三三工程”,着力兴建“三大园区”和“三大基地”。“三大园区”即玉兰生态观光园、玉兰生态物流园、生态碧桃采摘园。玉兰生态观光园借鉴“中国第一农家乐”--四川成都徐家大院的发展理念,由南阳锦天园林公司投资1.2亿元,以山头村为中心,建设总规模1万亩,分三期实施,整个项目建设包括玉兰园景观中心区、苗木花卉示范基地、150亩“七彩花海”田园、4.8万平方米的苗木花卉交易集散中心、500平方米的苗木花卉研发中心及配套的基础设施等,将以玉兰产业为主线,建设集农业生产经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一体的现代农林生态示范园,把玉兰园打造成为全县苗木花卉产品的展示平台、全市知名的高效生态园。截至目前,玉兰生态园已完成投资3000

- 5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元,城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快,镇区已形成了“四纵三横一环”的道路格局。

1、坚持高起点规划。树立规划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根据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的要求,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逐步实施,十年属一流,二十年不落后”的原则,聘请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完善了《2010年-2025年云阳镇总体规划》,把城市规划用地扩展到16平方公里,镇区建设用地扩展到12平方公里。在规划上,把镇域分为“四区”、“两轴”,“四区”即中部综合工业发展区、北部辛夷特色经济发展区、东部油桃特色经济发展区和南部苗木花卉特色经济发展区。“两轴”即由S3

31、S231过境公路两侧共同构成两条一级城镇发展轴、从北部西花园村起到南部铁佛寺的二级发展轴。2012年,又邀请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实地考察,把云阳作为南召县次中心城市,高起点编制出云阳城镇的控制性规划及修建性详划,为城市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高标准投入建设。通过财政投资、项目支撑、招商引资等措施,逐步推进“一心”(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两带”(即沿鸡河、鸭河的滨河景观带)、“三轴”(即人民路、建设路、鹿鸣路三条镇区主干道)、“四区”建设。

(1)围绕“两带、三轴”,加快骨干路网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滨河景观带规划总长度5公里,计划总投资10亿元,在5年内建设环滨河商业店铺3000间6万平方米,住宅面积25万平方米;新建2座跨河大桥和3座橡胶坝;环滨河周边建设高档商务酒店、休闲广场等,打造集生态、休闲、商贸、防洪为一体的新景观带。其中,鸡河东岸综合开发工程已硬化道路1500米,铺设彩砖7500平方米,道路绿化3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5盏,年底前基本完成商品房建设和配套的硬化、绿化、亮化工程,以

- 7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已封顶。黄金河岸小区计划总投资1亿元,占地6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已完成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500万元。天骄城计划投资3000万元,已建成2栋17层电梯房3万多平方米。

(4)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①自来水厂项目工程。计划总投资2800万,项目资金1400万,水厂及主管网和部分支管网已经建成使用,二期工程正在施工,到年底镇区居民5万人全部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②污水管网项目工程。计划总投资5010万元,目前已修建主管道8公里,为今后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升城镇形象做好铺垫。

③天然气管网铺设项目。计划建输气站2处,年底前完成部分主干道管网铺设,争取使镇区500户以上居民用上天然气。

④垃圾中转站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已完成了征地工作。 ⑤道路桥梁建设。目前已投资1500万,建成了鹿鸣大桥,修建镇区道路8长公里,修建广场3处、游乐场2个,完成主要街道的边沟修建、彩砖铺设、绿化、亮化等工程。

⑥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11年以来,中央投入资金2200万元建教师周转房4000平方米、完成22所学校食堂建设、4个幼儿园建设及修缮教学楼共6000平方米。

通过“两带”、“三轴”、“四区”的逐步建设,使云阳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把云阳打造成一个白天碧波荡漾、绿树成荫、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夜晚灯火辉煌的 “山城、水城、生态宜居城”。

(二)规范化的城镇管理

云阳镇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为载体,以统筹解决城镇、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加强和完善环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全镇动员、全民动手,规范靓化镇容镇貌。

1、坚持高规格组织。成立城镇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党委

- 9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断提高,城镇的承载力和人气不断提升。到“十二五末”,云阳镇建成区面积将达到7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将超过8万人。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围绕小城镇建设的整体思路,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了城镇发展体系,按照“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产业支撑,打造精品”的工作理念,在全镇规划布局新型农村社区5处,2012年已建成了占地45亩、可容纳110户的的兴云社区;并以苗木花卉产业为支撑,按照“规划高端、建设高档、绿化美化到位、文化氛围浓郁、生态和谐宜居”的标准,在山头村规划建设全镇第一个大型、新型农村社区-玉兰家园社区。该社区远景规划面积800亩,计划容纳1万人;近期规划占地216亩,容纳725户3000人,分三期实施完成。社区内幼儿园、超市、小学等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俱全;社区借鉴徽派建筑风格,结合鸭河自然水系和云阳文化底蕴进行高规格设计,在全市100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规划中排名第五。目前,玉兰家园社区一期工程已建成住房185套,打造20亩集防洪、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滨河游园;完成3000平方的主广场美化、绿化和亮化工程。社区位于玉兰生态观光园对面,生态环境宜人,社区居民可以到生态园工作,也可以依托生态园发展苗木花卉、搞“农家乐”旅游,实现生态致富。

四、节能减排和生态宜居环境建设

近年来,云阳镇围绕“生态大镇”的发展定位,积极实施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提高生态承载力。

一是加强对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管理力度,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加大对矿区露天矿山边坡整治、复绿、景观修复和山体保护执法力度,狠抓水土恢复工程,积极推进小流域治理。现全镇林地面积达到1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

二是加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与管理力度,建立

- 11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预防性卫生监督;加强对垃圾、废弃物的管理,有效杀灭了蚁、蝇、蝉等害虫,对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2012年,朱坪、东花园等4个村被命名为“市级卫生村” 。

综上所述:云阳镇作为豫西南知名的历史古镇、人口大镇、交通要镇和经济重镇,作为南阳市重点建设的小城镇、全县经济文化发展的次中心城镇, 在区位、能源、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具备独特的经济发展条件和优势,经济基础相对较好、人口聚集规模大、特色产业明晰、综合承载能力较强,能够代表一定区域小城镇的发展水平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云阳镇正逐步成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经济社会进步、投资环境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宛北名镇,云阳人民在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同时,也拥有了美丽、天蓝、地绿、水净、宜居的幸福家园。

特申报云阳镇为南阳市“生态宜居宜业城镇”。

云阳镇人民政府 二○一三年十月九日

第三篇:立足生态宜居 建设美丽村镇

立足生态宜居

建设美丽村镇

**镇位于**市的中部,东望涢河水,西靠白兆山,有国土面积110.8平方公里,生态林3万余亩,森林覆盖率38%。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生态建设的理念,大力实施生态宜居行动,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镇已完成生态林面积6500亩,通道绿化28公里,建设生态示范村33个,并努力在“生态、宜居、美丽”上作文章,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完善生态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总纲领,改善人居环境;以村庄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打造生态宜居美丽村镇。

一、发展现状

**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村庄环境不断优化,美丽村镇魅力四射。

(一)

特色产业发展完善生态基础

一是流转土地,提高效率。通过抓董桥村朴泥生态产业园扩建和冯庙村芡实种植项目,推动农田集中流转,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地力环境,促进生态环保提档升级,并带动附近村民就业,发展地方经济。二是集中回收,发挥效益。通过抓中涢环保项目,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附属物秸秆、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进行回收处理,制造清洁能源及发电,极大地改善村镇环境,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三是创新模式,协同发展。通过发展稻虾共养等新型农业项目,促进种养业绿色协同发展,激发农业活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通过这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村组面貌的进一步改观,形成一道靓丽的产业风景线,完善了美丽村镇生态产业基础。

(二)

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对全镇18座大小水库、2条市级河流、4条支流全面落实河库长责任,签订河道水库保洁协议69份,设立公示牌44块,河道界牌23块,强化日常巡查管护,彻底整治乱排放、乱倾倒、乱采挖等突出问题。二是全力配合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开挖主管沟槽并安装污水管道,接入集镇居民生活污水,多次接受省住建厅、孝感市建委的检查。三是加强秸秆禁烧巡查工作。在夏收、秋收的重要时间节点,组建秸秆禁烧巡查宣传专班,不间断、全覆盖地进行宣传和巡查,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改善了美丽村镇人居环境。

(三)

村庄环境整治营造宜居环境。

一是推进村镇垃圾集中清运。农村垃圾治理一体化PPP项目已在**镇率先实施,启迪桑德公司已正式进驻**,集镇和主干道垃圾转运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每村有2人纳入公益性岗位作为公共卫生保洁员,全镇垃圾集中清运处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果。二是推进畜禽粪肥综合利用。对全镇57家规模养殖场实施了粪肥资源综合利用,畜禽污染治理工作顺利推进,使得粪肥变废为宝,改善了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制定了《**镇“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工作实施方案》,2018年计划总投资528.8万元,完成3240座农村户厕、20座农村公厕建改任务,截止目前已完成农村户厕1807座、集镇公厕2座、农村公厕10座的改建任务。通过这些环境整治,进一步优化了村庄环境,营造了美丽村镇宜居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生态宜居环保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从深层次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美丽村镇发展。一是宣传不足,参与不够积极。生态宜居建设离不开广大群众,离不开宣传引导,群众思想上不重视,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不强,存在着政府不断加强生态环保建设,但是有的群众却漠不关心,对环保建设不支持。二是人员不足,经费保障缺乏。乡镇目前仍然是一无机构二无人员,“头重脚轻”的问题比较突出。乡镇环保工作事务繁重,但人手严重不足,而企业多如牛毛,对其监管的难度比较大,并且乡镇没有环保工作执法权,同时,部门配套服务比较欠缺。三是管护不足、机制尚未建立。生态环保项目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如:村庄环境整治后续管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行维护等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后续管护不到位,成了一时的面子工程。

三、对策建议

要不断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围绕生态宜居目标,努力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美丽村镇。

(一)注重深入研究,突出环保特色

要牢牢把握生态宜居发展思路,深入研究村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人文历史特点等因素,充分挖掘自然景观、历史遗存、乡村文化、产业特点等乡村元素,彰显乡镇地域特征和文化魅力,突出村庄生态环保特色。

(二)注重维护管理,健全环保机制

要注重对建设项目设施的维护管理,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等一系列长效管护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厘清部门和村职责,强化责任意识,落实专人,用好管好相关设施和装备,及时维修,达到经久耐用,发挥生态环保长效机制。

(三)注重共管共享,提高环保自觉

按照“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倡导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民主治理机制,制订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自治,群众主体作用,引导村民自觉维护运行好村内环境卫生、村庄建设、污水治理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要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利用多种载体,引导村民广泛参与村庄事务管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共同珍惜和维护自己的美好家园,提高群众生态环保自觉性。

(四)

注重监督考核,加强环保管理

要把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美丽村镇建设管理等长效管护机制建设纳入各部门和村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提高部门、村工作积极性。建立督查、通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部门、村工作进行明查暗访,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对工作机制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部门和村进行约谈,切实形成责任清晰、制度完善、运行高效的工作模式,加强环保管理能力。

(五)注重政策引导,发展环保产业

要紧紧围绕生态宜居主题定位,强化环保产业项目招商,推进环保产业化。首先,通过鼓励、引导各种经济形式参与环境保护,将环保产业纳入政策性贷款范围,给予支持。同时,要利用财税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如投资优先、低税率、减免税收,以鼓励环保产业发展。其次,依靠市场力量,实现环保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共同建设美丽村镇。

生态宜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村镇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生态工程、民心工程。**镇将一如既往地把环保当作目前和今后的一件大事来抓,立足生态宜居,为建设美丽村镇而不懈努力!

第四篇: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浅谈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21世纪新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近年来,面对日趋激烈的新一轮城市竞争,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在我市相继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等众多殊荣的基础上,又吹响了向生态宜居城市进军的号角。可以说,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创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舒适居住环境,不仅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也成为决定我市竞争力和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砝码。

雾霭中,霞光初现,我们所在的城市仍在宁静和优美地沉睡。

但苏醒即将到来。

伴随着一场巨大的城市变革,张家口,这片古老的土地必定会热血沸腾,热潮涌动,如一轮红日那般喷薄而出。

2008年是伟大的一年。不仅仅是奥运会的快步走近,对于张家口人来说,更多令人期待让人欣喜且值得赞叹的伟大变化就要发生在自己身边,出现在自己眼前。

如果说“增绿添彩”,清水河

一、二期综合治理以及快速路等重大城建工程的实施,让我们嗅到了张家口向“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的讯息,为我们勾勒了张家口“生态宜居”景象大致轮廓的话,那2008年,张家口的“生态宜居”则将完全从纸上走下来,挟裹着浓浓的建设热潮,以前所未有的168亿元的历史投入,实施主城区“三纵、十横、十四路、三十二条小街巷,一河、三桥、十二立交,一门、三网、十游园”的惊天之笔,创造一个属于张垣人民的城建奇迹!至此,张家口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大幕全面启帷,开始向着建设北方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全力迈进。

“三纵、十横、十四路、三十二条小街巷,一河、三桥、十立交,一门、三网、十游园”工程的总体实施,将有效地融合张家口“山、水、城”三大城市要素,使“大好河山”成为张家口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经过这一系列工程建设,张家口‘山水城市’的特征将愈加明显。

围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张家口市主城区正在按照以老城区为主的商业居住区、以新区为主的行政办公区、以西山为主的工业聚集区“三大板块”进行建设。目前,修河蓄水,穿城而过的清水河已经完成两期工程,总长20公里的河道年内将全部完工蓄水;扩城上山,全长34公里环城快速路今年将全线通车,将有力拉动快速路两侧的城市开发;中心南移,将实现以行政办公为主的新兴城市中心;工业外迁,在建的三个工业聚集区已经形成90平方公里的工业发展平台,既定激励政策结合企业技改扩模工程实施,正促使着城区老企业和新上企业向西山工业区聚集;以绿化市区周边荒山为主的增绿添彩工程,正在建设着10个景区、40个生态公园。

城市建设就像一枚硬币,一面是现在,一面是过去。目前,所有的城市建设都是一方面大力进行现代化建设,一方面高度重视城市文化根脉的传承和保护。绝不能在城市建设中把历史的重要的文化遗存毁灭。一个城市文化的积淀能反映其未来发展的空间,而许多大的投资商往往对此十分看重,这对于增加城市的吸引力都是极为重要的

“城市是生产要素聚集、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载体,而路则是一个城市的脉。”有关部门表示,2008年张家口市政府工作报造中围绕优化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强化城市管理方面的一系列举措,堪称张家口历史上的大手笔。其中仅改造城市道路一项,总长就达80公里,占城市道路现有设施量的39%,将带来张家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拆迁。

高起点规划。今年我市对规划建设中的每条道路,每幢建筑物都要统筹考虑,形成既富个性,又和谐一致的城市景观,把特色作为城市的名片,作为城市的文化标志,将现代化建设与山水环境及文化根脉保护结合起来。

多渠道融资。我市通过采取充分利用土地开发收益、金融机构贷款、社会资本投资以及制定旧城改造优惠政策等措施,解决城市建设融资难题。

人性化拆迁。为确保回迁到位,我市在严格执行拆迁政策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浅山区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并及时兑现安置资金,调动拆迁居民的积极性。规范化管理。今年我市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严格建设标准,并积极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使工程保质保量完成。同时将科学安排,精心施工,尽最大可能做到少扰民、不扰民,确保交通道路通畅,确保不发生较大的安全生产事故。

2008年我市还继续加大了城市绿化、亮化、住房、公交以及公厕等民心工程的建设和改造力度,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度。

继续实施“增绿添彩”工程,再启动11.5万亩周边荒山绿化工程,对市府西大街、清水河、盛华东西大街等实施两侧绿地、绿化升级改造工程,并做好城市快速路、张宣公路、五一大街等配套绿化工程,进一步扩大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在中心城区新建3到5块规模绿地,完成加密种植树木100万株丛,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重点实施“1122”工程,即:完善一条滨河街景亮化(从清水桥起延伸两岸夜景建设至建设桥),改造一条道路照明(对西坝岗路亮化设施进行改造),改造二十条小街巷路灯,亮化二十座高层建筑,力争使城市的夜景更亮更美。

居继续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全年竣工住宅面积100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及拆迁安置住房80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8万平方米,重点解决拆迁安置户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高新区纬四路停车场要具备开工条件;盛华西大街公交停车场、水母宫公交停车场完成项目前期工作;购置64部公交车,用于开通新线和更新车辆;配合“三纵十横”道路改造工程,谋划中心城区公交小环线思路,使中心城区公交路网结构更加合理。

继续加大了公共厕所的改造力度,进一步缓解市民入厕难问题。

2008年,张家口市计划完成城镇建设投资168亿元。其中,主城区的建设投资将达到95亿元。在主城区,该市年内将重点实施“三纵、十横、十四路、三十二条小街巷,一河、三桥、十二立交,一门、三网、十游园”建设和改造工程,拆迁面积将达到300万平米。列为“一河”的清水河综合治理三期工程,将对商务桥至京包铁路桥、大境门至清水桥全长7.4公里的河道进行治理,共建设橡胶坝11道,并根据景观要求进行绿化、岸墙加固及河滩整理和生态修复,工程计划总投资10.45亿元。年内95亿元城建投资完成后,张家口市快速路环内10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生态宜居城市的基本架构即告形成。

首先,城市建设发展本身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好了,不仅能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使城市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其次,省委七届三次全会提出了“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要求,为了落实好这一要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主城区进行大动作改造和扩建;三是满足广大市民的期盼,我市广大市民盼望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好的居住空间,在改革开放30年,我们加大城市的改造,是理所当然的,是张家口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四是实现张家口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才能够真正安居乐业。生态宜居不仅要有诸如环境、收入、社会治安、人与人和谐相处等等条件,还要有好的的商务条件,让人们感觉在这个城市里办事方便、快捷、省事,感到这个城市适于发展,感到这个城市充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我市必须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使宜居条件更好;通过改善环境,使宜居环境更温馨;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使商务成本更低廉„„可能说,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不仅是一个目标,也是加快城市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

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管理的长效化、制度化、法制化。一是必须理顺市、区的关系。按照“职责与事权相统一”和“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原则,深化城

市管理体制,立足于属地管理,进一步明确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和事权,理顺市、区、街在城市管理中的关系,市对区进行业务指导,区是市的助手。二是必须理顺条与块的关系。要赋予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委会在加强城市社会管理、维护辖区稳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职能。同时,在明责分权,给予区、街更大的责任和职权的前提下,实行“费随事转”、“条随块转”的经费拨付办法,加大投入,拨足经费,充分调动区、街管理城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实现由突击型到长效型、由粗放型到精细型的转变。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长效管理,必须从被动迎检和突击型、运动式的环境整治转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并由粗线条、低层次、低水平的徘徊转向注重打造精品、塑造形象的高级阶段的管理。

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一是深入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首先要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是我们一贯遵循的工作方针,因此,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城市管理中的巨大作用,要通过办好文明市民学校,使大家认识到“漯河是我家,管理靠大家”,“人人是窗口,个个是形象”等简单的道理,从而促其从思想上、行动上做一个热爱城市的好市民,变职能部门的“独角戏”为全体市民的“大合唱”。其次要树立“群众至上”的观点,通过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城市管理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在工作中必须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如组织万人治脏、万人护绿等“全民动手日”活动;在居民区推行社区服务和物业管理,发动市民自己动手改善和维护工作、生活环境。逐步培养市民自我规范、参与管理的良好习惯,形成共同遵守城市公共卫生秩序的良好氛围。二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政务公开、市民投诉、媒体曝光等,对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

增强经营理念,建立高效运转的投入机制。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分步骤、有计划地建立政府引导、业主投资、社会主导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机制。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转变过去“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不给钱不办事”等传统观念,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大胆创新,改革体制,拓宽投资融资渠道,积极推行BOT(建设—经营—转让或移交)、TOT(转让—经营—移交)、BOO(建设—拥有—经营)模式,稳步推进我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第五篇:崇明:倾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来源:

建设现代化生态岛,人居环境是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正如市委书记韩正来崇调研时指出,坚持生态岛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崇明唯一的科学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崇明发展的需要、上海发展的需要,更是一项国家战略。自从生态岛建设布局落子的那一天起,崇明县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广泛运用环保节能技术,倾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日前,陈家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生态示范楼获得2013年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一等奖,成为全国绿色生态建筑的创新样板。据悉,这是该示范楼项目继荣获“全国绿色建筑双百示范工程”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大楼应用了地源热泵、可再生能源利用、自然通风系统、自然采光、雨污水回用和智能调控等十项生态应用技术,其综合节能大于75%,经过三年多运行,基本实现污染物“零排放”。这样的生态建筑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

陈家镇被市政府列为试点建设的“一城九镇”之一,也是全国重点建设城镇,这里将崛起一座以现代化生态理念为指引的海岛花园城镇,生态示范楼担负起了为建设生态社区“打前战”、“树标杆”的重任,今后,这些生态技术将陆续进入社区寻常百姓家。

瀛东村被誉为长江门户第一村,是崇明最早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村里新建的32幢酒店式别墅,全部采用节能建筑材料,水、电、气等能源都采用生态环保技术。村里农户家屋顶上安装太阳能,全村的碳排放量较一般农村减少3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以上,住宅的建筑保温率达到65%以上。瀛东村村委干部陈柳告诉记者,全村周边的路灯,包括酒店式别墅里洗澡用的水,都是依靠太阳能加热,这样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生态环保。

近年来,像瀛东村这样的宜居社区如雨后春笋在崇明县不断涌现。按照《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崇明县以文明村创建为抓手,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进生态村改造,美化居住环境。

过去,农村环境脏乱差,垃圾乱堆放,污水到处流,如今,通过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置,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竖新镇仙桥村是远近闻名的生态村,不仅有漂亮的农家小楼,宽阔的乡间道路,风光互补路灯,还建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置工程,种植了生态果蔬,搞起了农家乐,群众过上了让城市人羡慕的田园生活。村民陈忠芳告诉记者,近几年仙桥村变化很大,路清爽、水洁净、环境美,老百姓过得很开心,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

随着生态岛建设的推进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崇明构筑人居生态的格局初显轮廓。从城镇大型污水处理厂启用到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站运行,从单个节能建筑的示范工程到生态住宅社区的群体崛起,从农村庭院的花卉种植到公园绿地的园林布局,放眼崇明,处处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生态宜居生态岛”如一幅画卷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上一篇:生态文明美丽安吉征文下一篇:社团活动教师指导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