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_《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

2024-04-26

开题报告_《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精选6篇)

篇1:开题报告_《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范文网【】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篇2:开题报告_《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

>《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论坛热门帖子: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网,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100英寸电动玻珠屏幕、多功能讲台、监控摄像机、29英寸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21世纪的教师应该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目的性。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203月至2003年2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12轮培训,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到简单课件制作、网络课件制作,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基本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培训,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家、市、区各级的技能竞赛,多人获奖,从而推动了教师个人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行动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1、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精编(内部印行,争取正式出版)。

2、专著:《扣开未来之门――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研究》(正式出版)

3、电子出版物:《求精中学优秀网络课件选》(若干辑)

八、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研究周期

三年,即2002年2月至年1月

(二)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1、2002年2月――5月为准备阶段

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2、2002年6月――2004年8月为实施阶段

第一轮(2002年6月――8月),主要工作:课题组统一认识;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轮(2002年9月――2003年8月),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写出第二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检查。

第三轮(2003年9月――2004年8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并争取在某些学科实现质的跨越;争取每人有一篇论文;写出第三期研究报告并接受中期检查。

第四轮(2004年9月――2004年12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出论文集;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将本课题分为四个研究小组,分别在信息技术、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四个方面开展研究,逐步互相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开放的、立体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3、2004年12月――2005年1月,结题验收,主要工作: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根据成果奖励优秀参研人员。

九、本课题组成员

1、课题领导小组

顾问:张克敏 邓小庆 刘书华 包锦安

组长:王世群

副组长:赵放鸣 何江顺 邓 勇

成员:龚照华 杨 培 石 敏

2、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指导:王世群

课题设计兼学术秘书:邓 勇

课题研究人员:

第一研究组:组长:邓 勇 组员:黄银华 谢家英 尹端津

第二研究组:组长:龚照华 组员:黄 芳 程舒燕 张红艳 凌文泉 黄志伟

第三研究组:组长:杨 培 组员:赵 放 王纪蓉 古远鹏 雷 波

第四研究组:组长:石 敏 组员:张胜男 黄 智

档案整理:邓 夏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篇3:开题报告_《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

一、信息素质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一)信息素质教育国外的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主要以数字资源的检索、评价和利用能力的培养为内容和目标。采用方式主要有三类:建立网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同时利用网站和网络教学平台。

日本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起点比较高,内容比较全面、系统。从教育内容的设置来看,现代信息教育意识比较强,注重应用能力教学。其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信息素质教育组合成系列课程群的教育模式。二是把信息素质教育课作为主要课程。

(二)信息素质教育国内的发展现状

相比之下,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起步较晚。以教育部1984年的004号《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为主要标志。2002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作出规定:图书馆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直到2002年,教育部才正式提出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由于信息素质教育提出时间较晚,导致我国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差别很大,教学质量良莠不齐,课程研究有待发展,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模式。

二、网络环境下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

信息素质教育有赖于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也有赖于各高校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培养目标,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充分考虑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各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将信息素质教育基本思路总结为一个核心和五个结合。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是基础性、实用性课程,所以这种教育必须与其他专业学科相融合,才能从多方面、多层次解决好个人信息素养提高的问题。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应始终围绕同专业学科教学相融合这一核心。目前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相关方式,如化学化工专业课,让信息检索课的教师在其中介绍一下CA(化学文摘)数据库的检索知识,这是对专业课的部分或局部介入。另一种是完全方式,即对专业课和学科的全面参与,如开设化学化工信息检索专业课。在这类课程上,通过利用检索技术对专业课课题的研究,使检索技术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五个结合

1.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在线教学因不受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可以缓解目前各高校多媒体教室紧张的压力。而且,在线教学的教学方式本身也是让学生切身感受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意识的一种方式。由于在线教学本身也存在着诸如学生不易与教师直接交流、学生学习状况教师不易把握等问题,在进行信息素质的基础性教育时,有必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2.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课时安排向实践教学倾斜,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信息加工与利用能力。从目前的情况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一直是制约大学生信息能力提高的一个瓶颈所在。

3.总体规划与分层次教学相结合。首先学校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学校统一教学规划中,具体规划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等,设置普及性的公共必修课和较高层次的专业选修课,同时,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体系,采用分层次分段连续方式开展教育。要保证教学内容层次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以适应不同层次的不同需要。

4.课内教学与课外课题相结合。要采取课堂教学与课题引领相互协同的方式,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与课题研究的有机结合。其基本思路是:依据专业提出课题课堂分析讨论课题与教师信息交流整合梳理信息课后任务完成。这样,既改变了以往那种信息检索与专业学习互不促进的局面,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动手能力。

5.主体教育与辅体促进相结合。信息检索课是目前高校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体手段和途径,但仅仅凭借这一途径是远远不够的。从全面促进大学生信息素质的角度来看,一要铺开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增加信息课程设置,如信息科学课、论文写作课等;二要丰富信息素质教育手段,多途径、多角度地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专题讲座、演讲等。

三、网络环境下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优化设置

在实施多层次教育的同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的配合。本文拟从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情报科研活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使三者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1.课堂教学方面:秉着信息素质教育同专业学科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理念,将信息素质的课程融入到专业学科的授课之中。课程应该一半由专业教师主讲,一般由信息教师主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懂得信息科学的教师来讲授。

2.主题讲座方面:辅助课堂教学,针对最新研究进展和检索工具进行辅导讲座。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信息技术、增强信息意识,那么主题讲座就可以看作是一个专项突破的过程。讲座内容可以是当前最流行的、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信息科学方面的内容。

3.情报科研活动: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动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参与教师的教研课题。在课题中应用所学信息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发现自己的不足。

(二)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习惯于从“应试”和“学分”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破坏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在独特性。因此应该建立一套适应信息素质教育的独特教学模式。

1.解决具体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往文献检索课上比较重视的是学科资源的获取,学术性强而目的性弱,课题往往是虚设的多,学生并不太介意检索的结果,也就是说目的性不强。因此,信息检索课应在检索结果的利用上多下一点工夫。只有在追求一个目标实现的时候,才会体验到自己能力的浅薄。论文综述是高校需要实现的一个具体目标。论文综述需要广泛的信息检索、收集和组织方面的知识,有明确的目的,它是学生毕业论文和选题报告的前期工作;还可以结合社会生活的课题,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感兴趣的问题,选择不同的信息源,使用不同的检索手段、工具、策略和技巧来达到目的,最终实现自己信息素养的提高。

2.先实践后理论教学模式。传统的检索课教学方法是教师先在教室里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学生再上机操作。经过这样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学生容易一点点对课程失去兴趣。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可以打破这种由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方法。在上课前布置一下这节课的任务,让学生自由讨论而后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难题,可以在这时作统一提示,任务完成后,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不攻自破。对于有些必须在课前讲解理论的课程,可以运用有关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让学生直接在多媒体教室观看光盘画面,教师再进行一定的讲解。

(三)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网络平台

利用网络进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必然走向,也是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信息素质教育相关课程不但应该是学生的一门必修或选修课程,也应该是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开设信息素质教育网络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授课,甚至可以进行期末考试,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信息技术为人们带来的便利和对世界的改变,在无形之中增进学生的信息意识。该网站应该设置信息素质基础知识模块、新生使用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块、按不同年级和层次分类的教育模块,以及教师使用的信息教育模块,并提供相应课件的下载,满足对信息科学感兴趣的学生日常自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振女云.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2).

[2]邵川.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新构想[J].现代情报,2006,(6).

[3]洪拓夷.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组织模式[J].图书馆建设,2007,(3).

[4]叶建华.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6,(4).

[5]陆宝益,葛泽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之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2).

篇4:开题报告_《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

关键词:合作教育;网络环境;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11-02

合作教育是指在师生合作的关系基础上的新型的教学理念,其核心是强调教育中的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学习不是真正提倡的学习,学习应是建立在师生关系之上的交往互动式的合作教育学习。师生角色转化成为高校改革的重点,教学过程中不再单单是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作为听众;而是师生互为主体,相互学习,相互主導的过程。合作教育主张师生间应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而非单纯接受知识或发展能力,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

教育体系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体系。诸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要素。“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上。

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成人,身心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比较敏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在这一阶段,教师更多的是以朋友与协作者的身份参与和指导教学过程,即他们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这就为合作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师生合作关系原则为指导的基于网络的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逼真、更具形象化和吸引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乐趣。同时,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和有网络支持的学生自主学习。这种转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并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一、研究内容

1.以“合作教育和网络环境教学”为中心,重点进行以合作教育为原则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任务的设计、教学模式的构想及教学任务的实施。从总体上来设计任务,即从一个模块,甚至整个教材统筹考虑后提出总的任务目标,这样可以保持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再根据每章每节分解出子任务,以教材知识点为任务主线,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力求多个教学任务并存,“以生为本”,兼顾不同学生的情况,重点面向大多数,也照顾两极发展。

2.教师的任务及作用,即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在师生合作教育的实施中,教师更多的是以朋友与协作者的身份参与和指导教学过程,即他们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课后习题、检测手段等各个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继续学习的潜能,体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主线,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不同程度地体验成功的快乐。在Internet大环境中,教师为学生探索设计一些可行性的练习任务等,同时把握学生任务完成进度,不断地驱动学生进入新的任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和正确运用教材的各个知识点。

3.学生主体地位、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在本课题的教学研究中,学生以自主完成任务为主,辅导网站及Internet是其解决问题的首选途径,寻求同学、老师的帮助或合作完成任务也是可取的。作为学习者要学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相关的知识,激发自我学习兴趣和动力,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增强思考、创造和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意识、合作意识。

4.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研究。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努力探索和逐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继续改革和完善考核方法,创建任务的评价体系与机制。由于课程的重点是学习和自我发现,而非“鉴别”与“成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避免简单地依据分数来评价学生,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信心和自尊感。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评价的含义,逐步建立以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确认、自我控制能力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二、研究结果

取得成效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大学英语教改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遵循师生合作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纲、教材、学生心理和生理等因素,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英语教学,使学生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具体的操作要求。这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有效地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他们不仅获得了语言知识点,还获得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2.强调以总体性教学模块设计为主线,分解各项学习任务。具有目的性、过程性、综合性和对思维的挑战性,它较好地体现了现代语言中关于交际能力、认知过程、感受和经历、信息分析和整合、学习策略以及合作学习等理念,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以意义为中心。由于有意义的任务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各种语言和非语言资源进行意义构建,以达到解决某个交际问题的目的。

3.从评价体系来看,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标准,能使其产生成就感,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信心和自尊感,并转化为学习的后续动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评价的含义,逐步建立以培养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确认、自我控制能力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4.以合作教育原则构建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绝对限制,学习者可以灵活安排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地点,采用弹性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验,以合作教育为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愈来愈显示其优越性。经过实验,已初步形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

师生合作教育原则构建的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合作教育为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愈来愈显示其优越性。

三、研究意义

1.探讨以“合作教育和网络环境”为中心、符合大学英语教学并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中心的、立体化、多样化、个性化新模式,以此为契机把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2.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打破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课堂活动的指导者和管理者。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教师角色的转换,反过来必将促使教师努力地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课件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这对推动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3.在合作教育原则指导下,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同时,使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篇5:开题报告_《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

阶段性报告

众兴实验小学

赵青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育的同步跟进: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培训制度和校本教研制度,保障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推进。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从学校角度落实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解决当前学校对教师培训的实际问题,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朝深层次发展,促进本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推动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实现教师、学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校本教研以其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降低培训成本、具有针对性等优势,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和参与,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而网络教研中学习时空的空前自由,主体交互的灵活开放,有利于解决校本教研中同伴互助低水平重复、同校教师不合作等问题,有利于校本教研由校本向校外的发展,促进校本教研的内涵化、实效化。

一、研究目标

通过两年的研究,实现以下目标: 1.推进网络教研,提升教研成效

改变研教分离的状态,促进教研的知行结合。使教研活动从缺乏系统目标,难以持续跟进的“蛙跳式”活动成为基于网络的长流水不断线的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活动,成为能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进行追根寻底思考的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从少数人的教研到全员参与、人人受益的教研;改变以往教学研究的粗疏性,使教研成为真正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活动;从重视教师理解课程到同时重视学生经验的课程。建立学校博客部落,丰富学校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2.创新教师成长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通过基于网络的继续教育培训,使45周岁以下的教师人人都达到计算机中级水平,其余教师个个学会计算机的简单操作。提高教师获取教育信息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处理和利用教育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上网查找教育资料的习惯。引导教师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交汇在这个可以畅所欲言、无所不谈的平台上,或是通过网络空间实名学习从而使教师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进一步转变其教育观念。引导教师把已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有意识地应用到教学之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改善网络教研环境,构建校本教研新模式

在校本培训中我们以技术培训为突破口,以教学业务培训为核心,以实践锻炼为载体,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教师校本培训应注重“两条线”和“两个点”。“两条线”:一是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校本培训的方法;二是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是校本培训的目的。这两条线贯穿校本培训活动的始终。“两个点”:一是落在教师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超越上;二是落在教师群体学习化组织的构建上。“个体的自我超越”和“群体的学习化组织”的构建将有益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由于教师年龄、学科、信息技术等存在差异,我们根据教师不同情况采用集中式培训和自主式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分别进行了全员培训、骨干培训、青年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教研组长培训,形成了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校本培训的模式。

二、研究内容

1.探讨网络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1)建设网络教研平台,建立学校博客群,打造网络校本环境,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2)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模式。

重点探讨网络环境建设、资源与课程建设、网络教研方式、网络教研管理等问题,寻找理论支撑,提供实践经验。

三、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2013年3月,学校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站在时代发展、世纪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高度进行选题,认识到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校本教研的研究现状,总结分析学校多年来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结合我校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及学校硬件、软件、理论、师资等条件,初步提出《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2013年12月,县教科室予以开题。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半,至2015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本阶段的中心工作是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主持人召集课题组成员讨论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大家详细分析了我校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实

际情况,明确了课题组成员的任务分工,确立了校长室、教导处、语文、数学、电教、英语、艺体、综合等教研组为课题的主要研究单位,部门负责人均为课题的主研人员。校长室、教导处主要开展理论研究、负责课题研究的牵头组织及协调工作,承担对教研组的课题指导工作;电教组负责网络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学科教研组围绕课题组的总任务,结合各自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实现网络环境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途径。课题组确定了研究措施和步骤,分三个阶段拟定了研究计划。还进一步健全课题管理制度,筹措研究经费,编制了经费预算方案。

2.组织开题论证。2013年12月,在县教科室王通主任指导下,学校课题组召开了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主持人赵青做了开题报告,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开题会。专家们在充分肯定本课题的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和研究价值的同时,也对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等提出了一些质疑,对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课题组同志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意见。会后,课题组成员对专家意见进行了认真充分的讨论,根据论证结果、专家的建议,再次调整研究设计,修改完善研究方案与计划,将研究内容三“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形式研究。”增加资源库建设优化、网络教研平台构建、视频教室系统应用、网络校本培训技术保障研究等。

3.做好文献研究。课题组认真做好了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背景,进一步界定课题,寻找理论支撑。文献研究表明,近年来,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学校教研氛围越来越浓厚,校本教研成果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对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工作的研究与反思也开始重视,其中重点集中在对网络环境校本教研的意义、形式的研究。有关著作与论文很多,大多是中小学校长、教师在开展网络校本教研工作中,对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说明,由于 4

网络校本教研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够规范、不够系统等问题,因此,不断改进和创新网络校本教研工作,已经成为理论研究人员与基层实践人员的共识。

第二阶段:2013年12月—2015年4月,为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

1.组织现状调查。课题组通过设计专门的问卷,全面调查了解我校教师对网络知识(博客、邮箱、QQ等)的掌握情况,了解教师们网络使用情况(如方式、用途);通过组织座谈会了解各教研组、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操作情况以及建议;通过教师专业成长专题会议,了解教师专业规划设想和专业成长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在多渠道、全方位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我校教师非常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对网络知识有一定的基础,80%的教师使用不同的网络形式进行交流,也迫切要求学校优化网络环境,开展系统网络知识培训;各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积极,在交流、分享方面有一定的特色,但缺少网络教研经验,更缺乏专家的引领与丰富的资源库,乐意进行网络校本教研的尝试与探究。

2.组织教师培训。为了进一步规范网络校本教研,推进课题研究的科学实施,课题组以学校名义组织了多种形式的以网络校本研究为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电教组教师还将培训讲座制成课件挂在学校网站、资源平台上,将培训、示范视频上传到县局资源中心网站。一是开展课题研究培训。2013年9月,课题核心成员李前安参加了lnter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返校后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让大家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最新趋势,提高对课题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了解课题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掌握课题研究的操作方法,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2013年11月,组织了课题研究培训,陈月梅主讲了《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课题组成员朱银梅主讲了《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为课题组成员甚 5

至全体教师提供了课题研究方法的指导。2013年12月,由杨波校长组织教师学习《网络校本教研的几种模式》、《网络校本教研活动操作流程》。二是组织教师专业成长培训。2014年3月,学校组织了校本研究专题培训,由陈月梅主讲了《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组成员杨波校长主讲了《校本培训实施研究》,提高了教师们对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认识,增强了参与意识。2014年3月,分教研组组织了《怎样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培训。2014年7月,由刘亚老师组织教师学习《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博客》、《教育博客与教师的专业成长》。2014年5月,组织了网络技术培训,由课题组主研人员李前安、樊正清老师对教师们进行博客、QQ群的申请、使用培训和学校网站、放飞希望博客群的应用指导。2014年8月,组织教师学习网络硬盘、新浪播客的使用。通过网络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能在网络中自由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网络上传文件、进入论坛发言等。课题组还先后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如万家喜、樊正清、朱银梅参加省教育科研培训,李前安主任参加省网络技术培训。

3.举行专题研讨活动。课题成果是在不断的研讨、反思、总结中生成的。课题组围绕不同阶段的研究任务,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活动,从而落实研究内容,明确工作重点。每学期定期开展网络校本教研课题研讨会,课题组成员就课题管理、网络校本研究交流经验和思想,形成共识。专题研究活动人员不多,范围较小,以课题组成员为主,适当吸收骨干教师参与。每次研讨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如何营造网络教研氛围,如何培养,增强教师的网络教研能力和意识,如何开发建设网络教研平台,如何通过网络实现校本培训,如何通过网络实现集体备课、专家引领、集体互助、个人反思)尽可能解决一个问题,针对性强,有一定的实效性,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

4.开发建设网络校本教研平台。借助教育均衡示范县创建的机会,学校新建了电脑室,更新了电教室的投影设备,升级了教师办公电脑和上网宽带,添置了高档次的照相机。由课题组组织、电教组操作、全体教师参与,积极开发、建设网络校本教研平台。一是整体设计,系统构建。在完善“学校网”(http://www.syzxsx.net)的基础上,构建了“众兴实验小学综合实验平台”(http://221.181.191.43/pt/)下含“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专用于教师培训)、各学科教研博客群(专用于学科教研)以及班级学生博客群(专用于师生交流);建立了学校网络硬盘,用于集体备课、教学资源库、网络办公;建立了学校播客,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教研以及教师培训的视频、音频资源,展示师生活动。二是鼓励个性,注重多元。指导、鼓励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学科教研研讨需求,建设多元、个性的网络平台,如公共邮箱、教师QQ群、网络相册等,以便多形式、多途径的教研活动的开展。

5.探究网络校本教研形式

⑴ 网络培训。课题组坚持在博客群、播客、网络硬盘上提供教育理论、新课程、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现代教育技术等各类培训资料,如后现代教育观、多元智能理论、体罚学生谈、《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义务教育法》解读,新时期怎样当班主任、构建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体系,走进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数学教育观念与数学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评价、注重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这些丰富的主题,有文本、灯片,也有视频、音频;有专家引领,也有教师交流。

⑵ 个人反思。从2012年12月开始,要求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主页,积极撰写成长日志,随时记下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学故事、教学教研反思文章,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展示自己的爱好特长。将成长博客作为专业成长阶梯,坚持为习惯,体验价值,感悟教育人生。

⑶ 同伴互助。课题组积极指导各教研组开展网络教研,实现同伴互助。一是教研网络管理。每学期初进行教研活动方案征集,由学科组内教师参与设计,在网上记录、评价每次教研活动情况,期末在网上总结学期教研工作,接受大家的点评;二是网络集体备课。学期初,各年级学科备课组组织教师制定计划,分配任务,按学校“集体研讨、网络共享、个性完善”的要求,利用网络硬盘的资源集体备课,存盘共享,下载后根据班情、学情修改完善,授课之后补上教学后记再上传回网络硬盘共享。三是网络交流。在网上开展了“细节决定成败”、“扁平化管理”等教师读书活动,在网上交流读后感,还开展智言慧语搜集展示活动,在博客上推荐交流名言警句,发表感悟;四是网络研讨。各教研组在教研组博客群每月确定主题,教师登陆博客自由发表观点。如名师课堂大家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商”大讨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教学研讨活动,大家积极留言、点评,发表意见与建议,产生撞击与共鸣;老师们碰到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时,也可随时在网上求助于的同伴,有了网络交流,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这让大家感到很舒心。五是网络成长展示。如在风采赛台组织一课多上竞赛、教学案例评比、教师“三我故事”网上评比、教师论文评比、智言慧语等活动,引导教师在网络上展示自我,提升自己。六是网络师徒结对。我们把师徒结对活动搬上了网络,师徒在网上通过QQ、邮箱、网络硬盘十分方便地实现了教案论文的修改、问题的即时请教与指导、观点的交流,并在教研组博客群进行结对成果(课例、论文、结对感受)的展示,提高了师徒结对的实效。

⑷ 专家引领。以前一些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只能在杂志上看到,要聆听他们的观摩课和讲座,必须要走很远的路,来去匆匆,花费很大,很多教师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网络教研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个角落的学校都能全天候地与专家、教研员对话,与同行交流。专家答疑、评课和各项指导活动在网络条件下,从一对一变成 8

一对多。我校课题组教师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向省教科院、规划办、电教馆专家请教课题研究问题,获得专业指导;语文教师通过QQ与市教科院成世铁老师进行即时交流;通过链接网络教育频道的“空中课堂”,感悟名师的教学风采;通过论坛BBS上的“名师专栏”主动向名师寻助,进行互动交流;点击窦桂梅、李镇西、魏书生等个人博客和特级教师家园等名博,聆听名家,品读名家。这些途径都很好地实现了教育专家对年青教师的专业引领。

⑸积极营造网络教研氛围。一是修订学校教研管理与评价制度制度,对案例反思、调研视导、网上论坛、做课、集体备课、专家引领等方面做了规定。将网络校本教研开展、参与情况逐一评价,作为优秀教研组、优秀教师的评比指标。二是开展网络校本教研评价反思活动,学校领导每月利用一次教师例会,推介、学习教师个人或教研组发表在网上的教研成果,每学年学校编辑成册。期末还根据每位教师在博客、论坛、网络硬盘上发表的文章、资源多少和点击率、留言率来了解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对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初步成果

1、信息技术能力得到提升。21世纪的教育步入了信息时代,这也要求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由于教师年龄、学科不同,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传统培训模式造成一些教师“吃不了”,一些教师“不够吃”。而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培训模式的灵活性,教师结合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有目的的选择学习内容,教师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件制作能力都得到提高。课题研究前,我校教师计算机等级C级占5.8%、D级占17.3%、未过级占76.9%;课题实验后,教师计算机等级C级占24%、D级占41.4%、未过级占34.6%。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性得到提高,比如冒康国老师在学习Powerpoint制作中,不知道如何将声音插入到幻灯片中,便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寻求帮助,不仅学会了插入声音的方法,还学会 9

了如何将声音在多张幻灯片连续播放。不仅如此,他还利用网络将学习心得与其它教师进行交流,使得其它教师更快捷、更有效地获得知识,极大提高了教师校本培训的效果。目前,全体教师能够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能够上网查找资料。学校有80%的教师能够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60%的教师能够运用软件制作教学课件,40%的教师能够制作简单动画。

2.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具有极大开发潜能的课程资源,它与教师、学生、文本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如何更大限度地利用、开发这一资源,让它在校本教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颇具实践研究价值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注重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建设。在成长博客上申请了自己的空间,建立学校博客群,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网络教研平台。学校博客建设实现了学科教研博客群、教师个人博客、学生班级博客的整体构建,其中建博教师达90%,发表博文1000多篇,点击30多万次;共享的网络硬盘上存贮了15G的教学图片、视频、音频、教案、电子读物等丰富的资源,为教师的集体备课提供了资源保障;学校播客收藏、上传视频100多个,促进了网络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开展。

3.撰写了一批网络校本教研的的论文、案例。课题组成员李前安撰写的论文《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引领教师幸福成长》、《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策略初探》、刘亚老师撰写的论文《依托网络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博客,打造班级管理新品位》分别获县一等奖,朱银梅老师撰写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研初探》获市一等奖。赵青教师的《充实“我的空间”》网络课堂县获一等奖。

4.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一是教师的职业意识得到增强。通过网上品读名家,展示自我,教师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快乐,体验到越来越深的职业价值,分享了越来越多的网络乐趣,更爱教育,更爱网络教研,更注重专业的发展;二是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提升。10

随着网络校本教研的实施,一系列的网上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新课程理念认识更深刻,对教育理论的掌握更宽泛。陈月梅担任县新课程培训与全县新一轮继续教育辅导教师,朱银梅老师为乡下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三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学校在网上搜集先进教育动态进行链接,供全校教师浏览;制作课件,全校共享。根据教师个人能力特长,分工不同,将教师组成“互补式”网络学习小组,让他们在网络学习活动中分别承担不同角色任务,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共同提高素养;四是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在严格的课题管理下,老师们认真实践,对课题研究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习教育理论,钻研教育科研方法,捕捉展示机遇,参与展示过程,以专题研讨、各项竞赛、评比交流、撰写论著等课题展示为舞台实现自我价值,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五是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网络环境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的设计更优化,学法的指导更到位,三维目标得到较好落实,学科与信息技术实现有效整合。郑丽群、钟琼、杨华、李东、邓艳、左小阁、王身良等老师在全国、省、市教学比武和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5.构建了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模式

(1)个体自主发展模式:个人反思+自主学习

一是倡导利用成长博客促进个人反思。学校完善制度,引导、指导教师建设好个人成长博客,撰写成长日志、随笔、教学反思、教学后记,反思教育教学实践,在反思中进步。二是倡导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自修。通过网络硬盘、播客、博客群向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或给教师链接优秀的教育网站网址,提高搜索效率,教师网上自主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了解教育家的事迹,课程改革的理念,典型课例等,发布学习体会,撰写学习笔记,不断提升自我。

(2)群体共同发展模式: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①网络硬盘,集体备课。为了让教师们有更多的钻研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在网络硬盘上实行“主备课人上传个人备课案例,组内同学科评议切磋,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单元“主体”,统一重难点,统一进度,最后,形成电子个案共享”的备课方法。教师们在友好、合作、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研课能力和教学水平,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②网络平台,多向研讨。利用博客群、论坛、网站、QQ群等网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多向互动教研活动,如专题研讨,学校和教研组确定主题,教师围绕主题发帖探讨;如网络论坛,从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话题,自由跟贴点评;如观点分享,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感受上传到学校网站,让教师和同行进行评价指点;又如成果展示,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论文、案例。

③网络资源,共享共建。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在网上推广教育、教学、教研成果,要求教师每月上传一定数量的文章,要积极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全体教师回帖参与;组织教师们参与网络硬盘资源与播客资源建设,搜集、制作、上传有价值的资源,共建共享。两年来,除了根据学校、个人发展的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发播客资源和网络硬盘资源外,还在“如何发挥校际间教师资源的作用”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学校积极参加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申请注册为会员单位,用好资源,又开发资源,实现了本校资源、外校资源,外出培训资源等全方位共享。

我们开展的“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教学大行动,构建了“案例学课——自主教学——组内互动——相互观摩———案例评课”五环节校本研究模式,最能体现群体共同发展。各备课组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集体备课。先推荐一名青年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相关的教学案例,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备课,将教学设想发布在博客中,其他成员随时进行评价,在博客群或论坛中发表意见,主备教师根据评论反复修改、12

试教,小组成功后再在教研组展示,教研组成员在网络教研论坛中再次发表评论,并合理评价等级。每一堂课都体现了教师集体的智慧,每一个教学细节都成为教育案例的场景素材,赛课的目的不再是比出谁的素质高,谁的能力强,而是促进全体老师在研讨、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实践证明,这种网络环境下的群体性反思研讨,让教师有“参与感”和“成就感”,真正实现了在交流中升华理念,在分享中实现创新,在反思中提升超越。

(3)专家引领发展模式:专家引领+网络互动

发挥网络优势,打破时空局限,寻求各层次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如教材、刊物的编辑、教研员、特级教师、学科权威,他们或指点技巧,或讲授观点,或提出修改建议,或指出问题,或推荐相关文章,或组织相关的研讨。教师要主动参与,积极与专家网络互动,与专家对话,与专家共鸣,实现专业发展。

2、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五、初步的研究结论

1.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开放性为校本教研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校本教研,得益于网络研究环境的明显优势: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手段和形式是多样化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和体现的特点。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

2.合理地运用网络进行校本教研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网络环境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使教师受到情感的熏陶;网络环境又长于资源丰富,使教师能够得到专业知识的指引。这样,教师在网络环境的正确培育下得以健康成长。

(1)网络环境使教师受到积极氛围的感染。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互动交流的多向性,网络教研的开放性,会让教师受到更多熏陶和影响,对教师的促进是常规教研无法比拟的。2014年下学期开展的“三我”故事(我的教育故事、我的教学故事、我身边的故事)、教学片断网上评比活动,从教师撰写到大众评论,无不营造着一种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氛围,有教师这样评论这次活动:“成长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人生亮丽的定格,蕴涵着生活的精彩。作为普通教育者的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快乐着:因为给予——我们快乐,因为执着——我们快乐,因为满足——我们快乐。这就是我在拜读了同仁们的故事后发出的感慨”。在远程听取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激情与思想》学术报告讲座之后,全体教师皆被窦老师的真情告白所熏陶,有教师们如是评论:“常常对着蓝天发呆,觉得自己越来越橡皮化了……感觉迟钝,积极进取的心被云彩围绕,听了窦桂梅的《激情与思想》的真情告白,又有了奋进的责任感了。希望教研组多组织这样的学习活动,‘开发’广大教师的成长潜能”。

(2)网络环境使教师获得专业水平的提升。网络教研,资源更多,互助更多,引领更多。如针对说课专题研究,我们首先是专题引领,组织教师集体在线观看了专家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说课》幻灯讲解,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说课方法和技巧有了实质性的了解和把握,对当前流行的以说课为展示能力的教研活动有了深刻的理解,对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的融合、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均有了深切的感知;再组织同伴互动共进,在网上呈现学校教师在市说课竞赛中获一等奖的说课案例,大家学习后针对如何说课发表观点,积极质疑,共同探究;再在网上提供几个说课案例,让老师们留言点评;最后每个年级确定主题,让老师们设计说课稿,并在网上展示评比。像说课专题研究这样的网络教研活动,带来的是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信息技术素养、教研品质的全方位专业提升。

(3)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要突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要素,所以,网络环境校本教研也要围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设计活动。要利用网络,让教师的自我反思成为参与教研活动中的前提和基础。让教师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和分析;要利用网络,让同伴互助成为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让教师集体共同参与,形成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经验分享、合作互助、共同成长,构建起教师间一种新型有效的互动关系,展现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网上教研新格局;要利用网络,让专业引领成为校本教研的先导。让教师向专家学习、请教,同专家交流、对话。

(4)网络环境校本教研的实施要注重策略

一要做好网络环境校本教研的活动准备,注重硬件、软件、潜件建设。要配建适用的计算机和网络,提供硬件保障;要建立完善的网络教研平台(学校网站、博客、播客、网络硬盘等);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培训,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解决技能上的问题;要制定有利于网络教研开展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环境校本教研的宣传,构建激励机制,营造教研氛围。二要加强网络校本教研的组织和管理。要做到活动设计全员参与,通过“网络征集——网络调查——制定方案——意见反馈——修改定稿”五步骤确定教研主题,体现教师的主体性;要做到教研过程全程监控,教研资源上传在网上,教研过程呈现在网上,教研成果展示在网上,教研组开展活动与教师个人参与活动情况在网上一目了然,保证了校本教研过程的扎实和活动的实效;要重视教研结果全面评价。要完善网络环境校本教研制度,注重评价手段多元和评价的及时性、开放性。

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很好地处理好网络教研与常规工作的协调问题。在加强网络教研的同时,常规工作非但不能削弱,而且要利用网络环境去促进常规工作更上一层楼。但由于网络教研要求更高等因素,导致花费的时间要比传统教研的时间多而影响到常规工作,这就要求以后要注意二者的协调。

2.组织者与参与者双向准备配合问题。在开展的一些活动中,还存在着双向准备不一致的现象,导致教研活动的延迟,这是不足之处。

3.培训资源设计有待进一步提高。依托网络环境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毕竟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完善阶段。学习资源是其实体,在分离状态下,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开展学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在培训资源的选择和设计方面,缺乏应用相关策略进行学习资源的选择。

4.在突出“教研”二字要加强。论坛中有时会出现脱离学术专业,走上闲聊、诉苦的的现象,所以,要注意优化网络教研的空气,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培训者缺乏激励控制措施,与受训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情感沟通,学习作为一种充满情感体验的活动,如果缺少情感交流必将导致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枯燥,影响学习效果。

篇6:开题报告_《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

开题报告

边 昭 学 校

宋 颖

《信息技术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

1、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网络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中小学生逐渐成为“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人格结构尚未完全成熟,分辨是非、判断善恶、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加上网络管理、网络社会的道德的有待规范,因而网络也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我校部分学生沉迷虚拟世界,荒废学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障碍,急需在网络环境下给予纠正和治疗。

(2)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现状。据统计,现在中学生心理疾病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方面——59%的未成年人有厌学心理;考试方面——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情绪意志方面——41%的未成年人情绪波动性大,51%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另外,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心理等。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必要和重要内容。

2、网络环境下进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首先,网络心理教育资源丰富,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支撑。由于网络信息量大,随意搜索,就能拥有从心理教育理论到案例的丰富内容,有心理专家的讲座和教师的心理教育心得。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无论为老师的心理教育和辅导还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与疏导、调节自身的心理方法的掌握都能提供有利的参考和借鉴,为开展心理教育提供有力的材料支撑。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更能让学生表露真实的自我,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对症下药。再高明的心理医生面对始终保持沉默甚至不愿接受心理辅导的人也会束手无策,所以要切实使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实效,必须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愿意说出他的困惑,烦恼,表露真实的自我。但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由于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传统偏见,以及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有的闭锁性,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无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还是在心理咨询门诊中,都不愿或不敢暴露自己,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学生甚至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鸵鸟政策”,讳疾忌医,不敢去咨询机构寻求帮助。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现实中的痛苦和内心的思想,在网络中学生面对陌生的人,消除了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卸下了伪装,往往可以无所顾忌的表达,他们愿意真实地表述自己,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减少传统心理咨询中阻抗的发生,从而更有利于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最后,网络交流形式多样,便捷,为网络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便。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和网络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而我校于2003年建立了校园网,网络已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师的计算机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上网率比较高。据统计,我校有80%的教师和86%的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学习和游戏,这为在网络环境下对未成年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网络上用于交流的工具很多,如电子邮件、QQ、聊天室、BBS等,而且交流形式多样,文字或者视频、音频等,非常方便快捷,为学校利用网络开展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自主进一步扩大,责任也相应增加,这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样良好的历史机遇是前所未有的。

2、信息技术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更由于自身所具备的交互性和可选择性,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带来了可能,使得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3、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活力,而且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良机,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4、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情况,进行对此进行归类整理,为下阶段研究提供依据;

2、充分利用和创建网络资源,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3、形成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4、形成一套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系统。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行动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技术路线技术路线: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科研成果,在充分吸收他人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环境的优势,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将本课题组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利用信息环境形式强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上面。

2、进行深入的调查,将调查的典型案例及其他信息收入相关的资源库。形成案例、文本、图形、图像、数据、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储存方式,利用计算机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3、建立适应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的具有特色的立体教学新模式,为未成年人心理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信息技术教学平台。

4、通过信息环境,实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5、“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件”采用了跟综国际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提取、筛选、加工、充实转化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体现立体新型教学模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有效的认知工具,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的集成性、超文本的结构性和友好的交互性等优势,构建信息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机制。

六、对课题实施保障条件的论证;

1、硬环境方面: 我校已经配备有多媒体电脑和具有多媒体设备(液晶投影仪、VCD、功放、实物展台)的多功能网络教室以及多媒体教室作为实验的学生使用。校园网及教委主干网的建立和开通,为实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软件资源和必要的硬件设备。学校为课题组提供了良好的办公环境。

2、软环境方面:(1)课题组由校高级教师负责,各信息技术教师做了大量工作。(2)自愿参加课题组的教师大部分经过了理论学习,基本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计算机网络知识校本培训,深入学习有关的技术技能。(3)对自愿报名的学生进行了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培训。从中抽取各层次的基础好、有较大潜力的学生作为网络班的成员。(4)初步组建了学科资源库。

3.研究内容方面: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至少包含5个层面的内容:网络心理教育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心理教育过程,网络被视为心理教育的一种工具或媒介;网络心理教育意味着把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一种环境,网络成为开展心理教育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网络心理教育是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与信息的资源,网络心理教育就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再生;网络心理教育把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内容,关注、预防和矫正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如“网络焦虑”,“网络成瘾”等;网络心理教育着力于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快捷便利条件形成心理教育的网络系统,即利用网络来矫治网络问题行为。

七、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报告

2、撰写课题研究论文若干篇

4、公开课、研究课的资料

八: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做好课题设计报告并收集有关资料,组建课题组,课题申报。

2、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2年9月)

根据设计报告开展研究和实践,设立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认真做好资料积累和问题反馈工作,边实验,边小结,边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收集并组织学习有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制订可操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构建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具体分工。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

上一篇:新标准三起第五册第六模块教案下一篇:陪我成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