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2024-04-08

实践研究开题报告(共8篇)

篇1: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学科分层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首位,既顺应了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任何学生的天赋、品格、智能、体能状况总是处在相应的层面上,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发展的多元化因素决定了学生发展目标的多层次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至于出现了“吃不了”、“吃不饱”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这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学科分层教学实践研究就是要打破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充分关注学困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收获,都有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现状分析

小学分层教学的研究主要是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以保证学生都有提高,都有收获。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从全体学生的基础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二是教师在课堂上追求教学过程的完整,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针对性,没有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三是在作业布置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整齐划一,致使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

我校是一所两轨制小学,是一所区属公办双语实验小学,近年来进行双语教学实验,课堂教学效率、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周围名校林立,生源差、生源不稳定,流动性大。特别是转入学生,由于教材不同,起点不一,班级学生之间差异大,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从全体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造成了部分学生学力差,成绩低,影响了学校的教学水平。

3.课题研究的意义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发展观,着眼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思想的变化,学生个性的差异,知识形成的过程。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互助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

(3)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界定 1.理论依据

(1)早在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分层教学的理论

(2)“分层教学”是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因此,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分层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2.课题界定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施教,通过不同的作业练习,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潜能,把“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落在实处,努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与提高。

3.研究盲点

纵观国内外,对分层教学进行研究的不在少数。但其实大家都是在对分层教学的课堂进行研究,而且也已经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其实,分层教学除了课堂上教学的分层之外,还有作业设计的分层以及评价的分层,而这些方面的分层对于两头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将在已有的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全面

地进行分层教学实践的研究,真正让全体学生能够自信、快乐地学习,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分层教学的最佳方法和有效途径,实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内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

2.探索各学科分层教学作业优化设计方案,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有效的作业设计,让所有学生都有提高,有收获。

3.真正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与专业素养,达到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四、课题研究内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测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1.学生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教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因素,通过课堂教学、日常观察、家访以及与其他教师的会诊等,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后,按各学科教学目标要求,将学生按照2:3:5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学习中等的学生,C层是学习有优秀的学生。

2.备课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教法,设计分层练习。具体做法:(1)了解学生差异,进行分组;(2)针对差异,确立目标;(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4)阶段测试,分别考核;(5)发展性评价,促进提高。

3.分层教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学生回答,启发学生思维,分层练习,分类指导。课末进行教学内容小结,强化学习重点,强化分层训练,做到有同有异、有分有合,分合有致。

4.作业分层:课内外作业,分基础题、提高题两部分,基础题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只要求优秀学生完成。

5.辅导分层:课内外辅导时,因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辅导,对学困生力求做到面批面改,对优秀生加强检查督促和提示。

6.分类考核:单元检测中,提出不同要求,供三个层次的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要善于抓典型、抓全面,坚持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在实践中促进发展。

1.调查法:前期采用问卷获谈话调查的形式,做好研究前各项数据的测试,为实验做好前期准备。

2.文献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收集学习相关的理论实践资料,用好网络、媒体资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研究工作。

3.行动研究法: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改进。

六、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的理论培训和申报阶段(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1.确立课题,进行申报。

2.调查各班学生情况,完成调查报告。

3.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子课题实施方案。

4.收集国内外关于分层教学的现有资料,组织教师学习,提高研究组成员的理论水平。

5.请专家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

1.分析学校目前教学及学生学习现状,修订课题研究方案及子课题实验方案。2.以学期为单位,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每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一次,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

3.根据子课题研究方向,确定子课题研究课例,及时对采集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

4.教师每月进行课题研究交流2次,写出课题研究案例(反思)2篇。5.每学期对课题研究进行专题小结,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研究成果。第三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1.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汇报活动,请相关专家进行评议。2.进行课题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3.结题鉴定验收,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

4.进行分层教学典型案例和课题研究成果,完成预设的课题终期成果。

七、预期成果

1.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分学科进行教学研究,选有价值的分层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汇集成册。

2.在研究过程中,语文、数学学科的优秀作业设计汇编成《双语实验小学优秀作业设计集锦》。

篇2: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老师:

我校《农村中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是县教育局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也非常注重孝道,古谚语称:“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条件越来越好,大部份家庭只有一至二个子女,在家里,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对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心中是“小皇帝”、“小太阳”,眼中只有自已,不懂得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在集体环境中目空一切,缺乏感恩意识,孩子们失去了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尤其是在目前学校教育体制还有待完善的前提下,部份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做人的标准与感恩意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在思想和生活中逐渐淡化,出现盲目攀比、超前消费,有的沉溺于网吧、电子游戏室,根本不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培育之恩、同学间的帮扶之恩,更不会真心去体察父母、老师的苦心与期待,甚至于出现许多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这些诸如此类的现象,给学校教育敲响警钟,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严重的挑战。为此我校确立了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精心培育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氛围、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知恩图报,从小懂得

理解、宽容、体贴、关爱,领悟成才先成人的人生真谛,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研究的目标

目前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严重,存在一些对家长、亲人、老师不尊重不感激,对发生的事件(如: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亳无爱心同情心,对同学之间不关心的现彖。

1、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学校新形式下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学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从生活学习的环境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从内心学会感恩,启谛感恩心灵。

2、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大自然、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给予的恩情。

3、通过感恩教育的研究,探索方法与途径形成体系,为学校及班级的德育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三、研究的内容

(一)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包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感激社会、感激自然等。

(二)感恩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

1、采编感恩教育故事案例

开展搜集前人和身边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环境等以感恩为主题的感恩故事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感恩文化教育,领悟感恩文化的精髓,以班队活动为主阵地,通过主题教育,挖掘学生的內心情感,引发他们对感恩形成比较深刻全面的认

识与理解。

2、读感恩故事营造感恩教育之势

通过搜集前人和身边感恩故事并进行整理,组织学生阅读交流,和大家一起共享感恩教育资源,在阅读交流中认识得到什华,意识得到增强,准则得到规范,行为得到动力,渲染班级感恩教育之势,达到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感恩教育活动的热情和强化学生感恩意识的作用,营造感恩教育氛围。

3、学科渗透感恩教育

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潜在因素,结合课堂教学自觉的有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4、重在行动提高感恩教育之效

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在既定的情景中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感恩为什么要感恩,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养成感恩的习惯,具备感恩之心。

(1)利用专题讲座渲染感恩之势

结合特定节日, 学校安排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演讲, 让学生受到感恩心灵的洗礼, 营造感恩教育之势。

(2)结合传统的节日组织开展报恩实践活动

国庆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母亲节、教师节等传统节日积淀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德,利用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学校的特定环境,组织开展报恩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强化感恩意识,学会报恩方式。

(3)家校联动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家庭是孩子生命的孕育之地,家长的言行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感恩实践研究要从家庭做起,建联动制度促家庭感恩教育。

四、感恩教育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为主。

1、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施,形成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探索有效实施农村中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与行为。

2、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感恩的现状,根据本校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方案。

3、个案研究法:选择典型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了解他们感恩意识和行为,归纳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规律。

4、文献研究法:了晖国內外感恩教育的现状及经验,搜集资料,从中学习借鉴,促进研究课题的深化。

(二)研究步骤

1、研究时间:2010年3月-----------------2011年12月

2、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

(1)建立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

(2)制定研究方案

(3)宣传动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2010年6月-------------------2011年10月)

(1)各种感恩活动方案制定与落实。

(2)关于各种感恩活动的理论研究。

(3)形成一些有价值阶段性的成果加以宣传与推广。

(4)课题中期总结。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1)课题组成员完成研究成果-----论文戓心得体会,进行资料整理。

(2)完成结题论文、研究报告。

五、课题组织领导

组长:王勋

副组长:汪富全

主研人员:王 勋 杨友光 汪富全

参研人员:车平李茂怀 李寿乾 刘平龚长青 肖 利 杨雪梅 康 丽陈明亮

六、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1、论文集:本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论文、案例精编。

2、学校、班级管理得到发展

篇3: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 研究目的

1. 研究本课题可以更好地落实国家相关的教育法规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提出:“学校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 积极发展业余训练, 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国务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 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这些规定使我们明确了体育业余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本课题可以更好地落实国家的这些要求。

2. 研究本课题可以更好地改进初中生体育田径业余训练的现状。

当前, 很多地区和学校都把体育田径业余训练工作看得很重。但在落实的过程中, 多流于形式, 教练的各种培训没少搞, 钱没少花, 结果训练效果不明显。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诸多, 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等, 致使初中生体育田径业余训练工作仍是一个难题。研究本课题, 可以克服上述弊端, 找到学校的体育田径业余训练策略, 进而提高学校学生的整体运动水平, 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 为其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 研究现状

基础教育改革以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增强学生体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尤其现在, 体育成绩也作为学生升学成绩的一部分。基于此, 许多地区和学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业余训练和体育锻炼, 这已成为当前体育发展的趋向。

从我们收集到的资料看, 大连地区的作法影响较大。现有市属体育运动学校6所, 省、市共管体育学校1所。如, 大连市业余体育学校、大连市航海运动学校、大连市足球运动学校、大连市陆上运动学校、大连市航空运动学校、大连市射击运动学校和大连市体育学校。多年来, 他们坚持刻苦训练, 稳扎稳打, 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优秀后备人才, 为祖国赢得了殊荣。

从一个学校或训练基地看, 大连马家军田径训练基地的做法较有影响。他们提出了“马氏训练法”, 即“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践、大运动量。实践证明, 这种训练法针对田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马家军队员参加国内外各级各类比赛成绩均较高。

上述地区和学校的一些做法, 对本课题研究都是有借鉴意义的。但从我们收集的资料看, 现有的作法, 大多局限于田径队训练管理和训练方法方面, 而对“初中生体育田径业余训练的兴趣和多方关系协调性方面”作为课题研究的实是少见。为此, 本课题的研究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三) 研究意义

本课题研究可以顺应教育发展形势, 解决目前初中生体育田径业余训练的相关问题, 提高体育田径业余训练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整体运动水平, 为其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 推动学校和地区体育田径业余训练的发展。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 概念的界定

“体育田径业余训练”是指在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 为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组织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 在课余时间里有目的、有规律地进行田径专项运动技术训练和比赛的体育活动。

“实践研究”是指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本课题研究, 主要指根据初中生体育田径业余训练的现状, 通过行动研究, 促进学校体育田径业余训练, 提高学生整体运动水平, 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 为其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 研究内容

1. 初中生体育田径业余训练的现状调查分析;

2. 探索初中生体育田径业余训练策略。

(1) 初中生体育田径业余训练管理策略;

(2) 初中生体育田径业余训练兴趣策略;

(3) 初中生体育田径业余训练多方关系协调性策略。

三、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及预期成果

(一)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搜集、学习相关文献, 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 获取相关的理论及经验, 形成研究思路。2.调查研究法:主要用于对体育田径业余训练策略指导下的训练变化情况的了解。3.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探索初中生体育田径业余训练策略。

(二) 设备条件需要

1. 研究资料和技术设备。

学校建有规范的图书室和阅览室, 藏书上万册, 资料丰富;学校有校园网, 拥有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学校每个办公室都配有电脑, 上网快捷, 学习方便;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理论书籍和教育教学期刊学校都为课题组优先提供。

2. 研究时间。

篇4: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走向未来的基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其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越来越深入人心。正如朱永新教授所提出的: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书在人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书香校园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精神建设重要部分,而怎样引领我们的教师、学生走进书海,欣赏经典将是这项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建设书香校园,恢复以文本为载体的阅读活动,将很有实效性,也将是学生精神成长的一条重要的渠道,因为“喜欢读书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里都能享受心的宁静。”推进师生共读,营造书香校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校园品位的最佳方案,是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师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高,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则学校便可持续发展了。

对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说法:“学校必须教学生读书,教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他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朱永新先生有这样的观点:“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为此,我们确定“建设书香校园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引领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荡涤,享受读书快乐。

对学生而言,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阅读可以培养优良品德,熏陶气质: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成的。读书生涯能使人们获得新生。有一句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2.提高读写能力,丰富闲暇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初步树立起对古今中外文化的兴趣。小学生习作最大的困惑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写作素材,而且习作内容平淡、套作、抄袭现象严重,这是由于学生语言积累不够。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增加知识的储备,提高写作技巧,自然是“下笔如有神”。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对教师而言,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

1.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

2.读书,提升教育的理想,可以增强人文底蕴,树立高尚师德,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育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成为博学、善思、务实、创新,智慧。才能提升自己和事业的境界,而又激情新一代教师群体。

3.教师的阅读爱好决定一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同时,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失去依托。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

我们此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推进师生共读,让阅读陪伴着孩子童年,让阅读幸福孩子的一生,让阅读点亮师生的心灵,让书香润泽我们的校园。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是145万字,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课程标准(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据我们对孩子随机调查情况看:读课外书者还未达到10%,而在家看电视的几乎占了80%以上。这说明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十分的不理想。而阅读不仅让学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静化心灵,润泽生命。纵观世界上各发达国家,都把全民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来实施。我国也相当重视学生的阅读。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与整合,使教师的专业不断得到发展与成长,构建儿童读书新格局,营造一个充满书香气的校园环境,仍然是一个全新的广阔领域。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在分数中挣扎的教师和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功利性”活动,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阅读在人的一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以阅读为中心的“大语文”和“大阅读”理论。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营造书香校园对师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提高的影响。探究有关理论,明确目标,进一步探索营造书香校园的方法和价值意义。书香校园:建设校园读书文化,促进师生读书意识的形成,师生读书蔚然成风。 书香校园包含的几个要素:书籍,泛指种种健康的图书;书香,指书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指浓厚的阅读氛围;校园,指学校提供的良好的读书环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一)创造环境营造书香校园

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全体师生有书可读,做到人人有书读,处处飘书香。校园读书环境的营造,加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建设。在加强学校图书室建设的同时,加强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在一手抓“建设”的同时,更要一手抓“利用”,让每一间教室都飄香,走近每间教室,角落里设置了一个书柜,每间教室都有一个图书角,既能看到每个班的必读书目,又能欣赏到学生的精彩片断选辑。通过推进师生共读,让书香润泽校园,同时,通过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促进师生共同读书。通过文学、艺术、体美的熏陶,进一步加强校园的人文建设,通过中外经典的阅读,营造书香校园,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

(二)整合资源营造书香校园

(包括校园网络、学校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家庭图书柜、校际图书交流合作、论坛等),整体把握——把科学精神、哲学精神、人文精神融入校园和家园的建设中。

(三)开展活动营造书香校园

读书可贵,更贵在坚持。”如何使学生对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和热情,使阅读成为大家的生活习惯,开展多元化的读书活动将是最好的辅助手段。广泛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分层次、分类开展师生共读系列活动,如读书节、赛诗会、讲故事(写故事、画故事)比赛,“书香班级、书香教师、书香学生”评选等,以活动为抓手,促师生共读健康持续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支持下,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的形式和手段,结合学校已经开展的书香活动,开展校本研究。探索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探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探索培养师生养成阅读习惯的措施和方法,进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的实验;探索阅读批注、读书笔记的做法,营造充满书香的校园。

四、课题的研究的目标

篇5: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根据课题的性质,本课题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调查法:本课题组将调查一些家庭,通过观察、谈话等途径,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全面了解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

个案法:研究选择体验式养成教育中,学生道德实践能力提高的个案作分析、反思。

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实践”式的行动研究法。在全校进一步进行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把德育理论研究与德育实际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经验总结法:总结归纳体验式养成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探寻“体验式养成教育”的实效策略与新途径。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周期为3年,研究步骤拟分为4个阶段。研究工作由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安排、管理和落实。总体安排和进度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基础研究阶段)(5月――月)

(1) 课题研究准备。

① 选定研究课题。根据当前我校及桃源县本地区学校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确定“体验式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

② 查阅文献资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兄弟学校“体验式养成教育”实践研究的开展情况,找出空白,填补空白,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③ 召开课题会议。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有关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奠定理论基础,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

④ 申报课题立项。

⑤ 做好撰写准备。撰写研究方案、计划、开题报告等,组织开题论证会。

(2)现状调查研究。

① 选定相关教师代表及本校相关班级学生为调研对象,设置调查问卷及座谈提纲,搜集统计相关数据;

② 结合我校及桃源县本地区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撰写调查报告。

(3)开展课题组成员研究培训工作。

(4)针对我校及桃源县本地区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积极探寻“体验式养成教育”的实效策略与新途径,建立相应多元的评价体系。

本阶段研究成果:

① 课题研究方案、计划与开题报告;

② 结合我校及桃源县本地区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撰写调查报告;

③ 针对我校及桃源县本地区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梳理“体验式养成教育”的实效性策略与新途径。

第二阶段(主题研究阶段)(1月――4月)

(1) 针对第一阶段“体验式养成教育”的实效性策略和新途径,通过实践后进行有效性筛选与整合;

(2) 对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体验式养成教育”基本模式的探索;

(3)研究出“体验式养成教育”实践实施的方法、途径及其及其操作策略。

阶段研究成果:

(1)初步构建诸如思品课堂教学模式:“体验入境――体验发现――体验探究――体验交流――体验创新”;

(2)初步构建诸如体验性德育教育活动的基本模式:“创设情境――自主体验――交流评议――指导内化――形成习惯”等;

(3)“体验式养成教育”模式在研究点上的有效应用;

(4)“体验式养成教育”模式的阶段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5)撰写调查报告《体验式养成教育实践的现状与对策》。

第三阶段(推广研究阶段)(205月――年10月)

(1) 研究点上对“体验式养成教育”模式的持续应用和反思提升;

(2) 由点到面,对“体验式养成教育”模式进行推广研究;

(3) 加强研究与创新,力求在以上基本模式的指导下,构建总结出不同年段、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德育活动新模式。

阶段研究成果:

(1) 由点到面,对“体验式养成教育”模式进行推广研究的报告;

(2)“体验式养成教育”模式的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典型课例等。

第四阶段(总结研究阶段)(2013年11月――5月)

(1) 全面总结“体验式养成教育实践研究”的成效与不足;

(2) 对学生三年来养成教育的大检阅、大盘点;

(3)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4) 整理研究成果,汇编研究资料;

(5) 组织课题现场结题评审。

八、预期成果

(一)理论性成果

1.公开发表或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的论文;

2.课题组年度评选的优秀论文汇编。

(二)研究性成果

1.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体验式养成教育”基本模式;

2.课题研究报告(包括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3.桃源县本地区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4.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学生养成教育测评报告;

5.“体验式养成教育”基本模式研究的优秀教学设计、典型课例、教学反思、教学故事等成果汇编。

(三)实际效果

1.“体验式养成教育”基本模式的实际应用与推广;

2.学生的良好习惯基本养成,不良行为大面积纠正,班风好,校风正,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提高;

3.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

篇6:社会实践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1)、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并对整个研究进行评价。

(2)、编制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德育发展评价手册。

(3)、完善档案资料。

(4)、申报结题。

四、调研计划

调 研 计 划

为了促进学校德育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确保课题科学、有效地顺利进行,开发、实施适合本校特色的德育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是建立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管理

评价体系,使课题实验开展更具有可开发性和可实施性,特制定本调研计划:

调研内容:

1、调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重点调查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德育活动重叠与无序的问题。

2、调查村镇、家长、教师、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支持度和期望值。

3、调查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反映与思考。

4、调查教师、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反映与思考。

5、跟踪调查整个实验过程的各因素的反映情况。

调研周期:

1、拟定调研实施办法,制定调查相关内容或表格。(2个星期)

2、开展以上1--4项内容的调查活动(1个月)

3、跟踪调查伴随整个实验阶段,每阶段为一周期。

调研报告完成时间:定为调查资料收集完成后一周左右写出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报送部门:总课题组、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备案。

五、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及使用范围

通过实验研究构建一套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体系,编制评价手册,能在小学三--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中推广和使用。

六、拟投入的研究经费概算(单位:万元)

类别年度 合计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合计 2.8 1.2 0.7 1.0 图书资料费 0.5 0.3 0.1 0.1 调研费 1.0 0.4 0.2 0.4 成果打印费 0.3 0.1 0.1 0.1 小型仪器设备费 0.6 0.2 0.2 0.2 其它:实验费 0.4 0.1 0.1 0.2七、课题组其他成员情况及签名

篇7: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2010-12-30

班级常规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五星班级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我们之所以提出“五星班级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的课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国家观念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选择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各国国民创造力的竞争。一个国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关键在于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加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2、教育改革趋势:开展创新型教育管理,是深化学校管理改革的需要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校管理过多地强调了管理的严格规范与整齐划一,从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因而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从而使得管理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活力。

3、自身属性设定:班级管理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僵局有待打破 我国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机制成熟后,在“教育目标”上的特点是“以班集体建设为中心”。这成了我国学生教育工作的最大特色之一,它对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责任感,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等都具有积极的价值,但是这种群体教育过多的强调了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不同班级之间的差异性。而且这一负面影响还有连带效应,在国内的基础教育阶段,班级管理又形成了另外一个怪圈:班主任在班级和不在班级时,班级秩序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状态,这又对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起到了负面的推动作用。

另外,在传统的班级管理视野下,学校的领导者对教师开展班主任工作的管理不是宏观的指导而是具体地过于细致地约束,教师没有多少班级管理的自主 2

权,“千人一面”“千班一面”的管理僵局就是必然结果了。这样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4、学生成长需要:初中生有展示自我、乐于实践的成长渴望

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初中生有好动、好新、好奇、好仿的成长特征。这一时期的他们,身体迅速发育,精力旺盛,又活泼好动。从心理上看,他们的求知欲旺盛,有各种各样的爱好,喜欢亲自探索,对感性的、形象的、新鲜的东西易于接受。此研究就是要把学生的这种潜能激发出来,形成他们的意志和品质,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自主的成长个体。

5、校本现实呼唤:改变民族学校的办学现状

北京市民族学校地处朝阳区东部,属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主要是当地拆迁农民子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管理的困难很大,而地区人民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学校急需走上快速发展之路、内涵发展之路。生源薄弱,既需要学校这一层面的集体提升,但更需要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的提升。从而才能彻底改观学校的办学面貌。

(二)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1、现状

国外。以美国、前苏联等国为代表,以苏霍姆林斯基等为代表,对班级教育、班级集体管理进行了卓绝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国内。早在1919年10月《新教育》第2期,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学生的自主管理问题,只不过他当时的提法是“学生自治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班级自主教育由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出,在全国迅速发展,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益模式,已经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普遍认同。而班级管理改革几十年来,卓然而成大家者,像魏书生、丁榕老师等无一不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的自主管理、积极主动发展为探索目标的。

2、趋势分析

(1)注重从思想到理论。班级自主管理将从思想转化为具体的理论,理论图式将真正突出人的地位,班级管理将重视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

(2)注重从理论到实践。班级管理中,自主管理将让“以人为本”由教育口号变为真实的教育实践,能体现专业精神和有操作价值的模式、规程探索日益加强。

(3)注重向生命回归。班级自主管理的生命意识将凸显,由教师的主体管理探索为主变为向师生主体管理,特别是向学生的主体管理转变。

(三)课题研究特色

“五星班级管理”与班级自主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来源于自主管理,又发展了它的思想内涵。继承了班级自主管理范畴中的优秀内容,又丰富了实践内容:人的自主化管理——教师的自主化管理和学生的自主化管理。

具体表现在:

(1)由于为学生提供了适宜的发展环境,从而有机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具备的统一,真正把班级管理的价值定位于“服务于学生一生的发展”,为学生的一生幸福着想。

(2)探索更适宜教师自主性、创造性开展班级管理的机制,使班级管理更有效益。

(3)学生自主管理的操作规程将追求外显化、简易化,这更易于中学阶段班级管理的实际操作,更符合学校生活的特点,更能遵循学生的生命规律。

(四)课题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学术意义。实验符合基础教育阶段新形势的需要,更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能改变班级管理的部分僵局,对基础教育改革阶段的班级管理改革作出贡献的可作为性非常大。

(2)社会意义。实验在科学的研究结束后,形成的一些成功的理论框架和操作规程,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班级管理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3)现实意义。这一实验符合学校的办学实际,经过科学的实验后,能够改变学校薄弱的办学现状。

2、应用价值

(1)构建量化考核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学校班级的有序化管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

(2)量化考核细化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一个环节,从坐、立、行、走等一言一行入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贯彻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界定

(一)研究目标

1、总目标:改进管理方式,构建和谐校园。

2、班主任目标:破解“学校管理者的束缚压抑对班主任的工作个性”的难题,为班主任提供自主化的发展空间。

现行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存在着按“一个脑袋”办事的现象:班级管理工作由校长出“点子”,在班主任会议上布置,德育处检查,然后由校长再出点子,再布置,再检查的管理格局。这种集权格局,是校长、主任从班主任手中夺权才形成的:把班主任手中应有的班级管理创新权夺过来,不相信班主任,不尊重班主任,没有主观能动性的班主任,在这样不能体现“人本”精神的班级自主管理工作环境里,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性的班级管理策略的实施,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3、学生目标:破解“班级管理共性压抑学生的个性”这一难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对于学生来说,班级的编制是偶然的,归属是带有强制性的。尽管学生的年龄相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却迥然不同,学生的成长轨迹自然也是不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班主任要把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生发展计划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内容。但是,传统的班级管理捆绑过严,忽略了学生发展的平等性、民主性和个性化。用教师的思维框架约束学生的思维发展,硬把学生向教师主观制定的教育管理目标上“生拖死拽”,大大限制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而 5

“五星班级管理”的理念倡导和实践追求就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展示空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五星班级管理”的宗旨放在学生成长这一层面来解读,定位于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平台。具体做法就是:通过研究学生、班级的当前实际情况,帮助每个学生确定个性化班级管理岗位、帮助每个班级确定个性化班级管理的水平;帮助学生和班级明确富有特色的发展方向、发展领域;通过营建个性化的班本管理文化,支持每个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成就班级质量的提升。

4、学校目标:破解“如何提高学校办学声望”的难题,为学校寻求一条持久长效的“科研兴校”之路。

北京市民族学校的办学声望亟待提高。促使民族学校走向快速发展的路径很多,如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群体素质、争取来自上级行政机关的扶持等等,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借助“科研兴校”这一战略。因为“科研兴校”这一战略最科学、最有针对性。而“五星班级管理”立足于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群体性提高,这对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学校的声望有辅助作用的,而用科研的态度对待学校的班级管理,提供的却是持久的长效的发展措施。

(二)研究内容

1、基本内容

(1)五星班级管理的结构形式的建模;(2)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载体的打造;(3)班主任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操作模式的建构;(4)班主任班级常规管理的评价与管理的研究。

2、创新内容

(1)量化考核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突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甘愿为集体争荣誉、贡献力量,变他律为自律。

(2)发挥学生自主性。在学生中形成比荣誉、比成绩、比贡献的“三比”氛围,形成学生提高学生、学生促进管理的良性循环。

三、课题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我校七至九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采用理论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总结法。理论研究法:“五星班级管理”理论形成;

个案研究法:“五星班级管理”结构形式的建构、操作规程的形成; 行动研究法:“五星班级管理”结构形式的建构、操作规程的形成; 总结法:“五星班级管理”理论形成。

四、课题研究步骤

(一)组织准备阶段(2010.9—2011.2)

成立研究小组;制定管理研究方案;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完善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0.8—2012.12)

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落实研究方案,实时总结经验。

(三)成果总结阶段(2012.8—2012.12)

组织课题汇报;收集班级管理案例;总结经验与不足,做好反思;撰写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参加人员及其分工

执行组长:律更强

组员:黄兵彦、李桂东、谢冰、王志海、李春燕、陈雪峰、刘利红

人员分工:

律更强——负责课题全面工作、查阅文献; 黄兵彦——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

谢 冰——前期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结果及分析; 刘利红——前期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结果及分析; 李春燕——本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李桂东——本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陈雪峰——本课题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内容及基本内容界定; 王志海——本课题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内容及基本内容界定。

六、预期研究成果

班级管理秩序井井有条;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尤其明显;学生的学习水平高、学业成绩高;构建起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理论原则及结构形式;构建起班主任班级常规管理的理论原则及操作规程;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集。

篇8: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家训又称庭训、庭诰、家诫、家范等, 是父家祖辈诫示子孙后代用以规范家人行为、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言行准则, 是父权与族权的重要表达形式。

在历史中, 家训因其具有较为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存在;时至今日, 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家训背后发现其闪光点, 虽历经时间的磨砺但并不褪色。 家训因其在道德方面起的独特的作用, 在时代的变迁中保持着其生命力。 现代经济社会的急速发展, 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然而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文化和道德的发展。 在我们今天探讨传统家训中科学的教育理念时候, 对于精神文化或者是道德教育来说, 应该也是时代的追问。

为此, 我们本着新道德教育观生活化、体验性的道德教育理念, 提出“我国古代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

通过分析家训产生的原因、形式和内容, 借鉴家训中的优良教育理念对于我国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研究传统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对于创立具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家庭教育内容, 发挥其伦理教化与维护社会稳定等功能, 古为今用,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传统家训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的体现, 对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的灌输和培养有借鉴意义。 家训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一)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身示范的作用。

家庭环境是人们最早的最直接的生活环境。 人的社会化一般是从家庭环境中开始的, 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在家庭环境中萌发和形成的。可以说, 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都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就是“境教”。

今天对于各个年龄的孩童, 我们有数不清的教材。 我们似乎没有必要自己花时间为孩童写一些“家训”。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 每一篇 “训”, 每一句能保留下来的言语, 都是作“训”的人的反映。 在为子孙作 “训”的时候, 应该是把自身的人格魅力贯穿其中的。 像曾国藩的《诫子书》实际上已经是这位文正公的遗言了, 把自己一生为人向、兄弟子孙垂范, 这才是我们应该加以发扬的。 做好自己, 为子孙做模范, 比任何教材和教育手段都要有效。

(二)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家庭教育训儿有道。

传统教训中的“孝亲敬长, 睦亲齐家”在今天仍有时代意义。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作为对《周易》开篇的重要的解释, 讲述了万物应该有其运行的自然秩序。 历代君王都践行儒家的“以孝治天下”的信条, 儿子在家不能随便和父母、长辈顶嘴, 在社会上更不能随便越位不尊敬上司。 现在小家庭单位的出现代替了原来的家族式的大家庭, 在道德、传统权威的教育上有不可避免的缺失。 现今, 因为独生子女问题, 父母祖辈普遍过分溺爱孩子, 父母只从经济上满足孩子的生活需要, 忽略对他 (她) 的做人教育;过于宠爱, 不懂艰苦, 不能遭受挫折, 个人意识过强, 自我中心强烈。

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父母, 父母的作用无可替代。 父母从生活细节上入手遵循循序渐进式教育, 从小就教育孩子立志高远、勤奋学习, 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才能有明确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 这在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

(三)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养成勤俭节约、 量入为出的生活习惯。

“俭则寡欲,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可以直道而行, 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 远罪丰家。 故曰:‘俭, 德之共也。 ’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 枉道速祸,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 败家丧身。 是以居官必贿, 居乡必盗。 故曰:‘侈, 恶之大也。 ’”一个人生活中奉行节俭, 则其物质欲望就少, 精神生活会变得充实。 一味追求生活上的奢侈享受, 经济条件不容许时, 有可能会做出违法的事情或者造成心理畸形。 正因为此, 宋代家训作者将节俭视为做人的美德。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素质教育思想及新课程理念, 从以下三点加以呈现: (1) 回归学生道德生成的基本规律; (2) 回归学生的生命本质; (3) 回归为学生学会做人而奠基。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家训产生的原因; (2) 家训的内容和形式; (3) 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 了解我国古代家训文化的深刻内涵, 探讨古代家训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 认识家训文化对现代家庭德育的特殊作用。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 让学生从庸俗走向高尚, 从知识学习走向精神教化。

(三) 探讨现代家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构建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体系。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 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2.行动研究法;3.案例研究法。

(二)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做好课题组成员分工, 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 搜集相关的参考资料, 为实验研究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 开展方案设计, 进行专题讨论、调查, 通过开展“古代家训”的征文与演讲比赛, 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亲情节日举办主题活动, 净化学生的心灵, 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家训文化。

第三阶段:深化研究阶段。 举办阶段性成果展示会和交流总结会等, 扩大课题研究成果。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创意美术:企鹅纸杯画下一篇:公路收费所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