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国画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2024-05-11

论中国国画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共10篇)

篇1:论中国国画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论中国国画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画博大精深,内容多而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建筑、雕塑等方方面面,是中国艺术的精髓。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优秀的文化,让学生了解并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化。

中国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它包括水墨画、墨笔画、彩墨画、工笔重彩画、白描画等。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中国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低年级以水墨游戏为主,主要是让学生随意的涂抹,感受毛笔在宣纸上留下的笔墨变化。中高年级主要是通过中国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美术教学中,中国画教学分为这样两类:一种是传统国画教学,学生学习传统国画中常见的内容。另一种是儿童水墨,学生用毛笔在宣纸上画,可以临画或创作各种形象,也可以用毛笔写生,严格说来,这仍属于儿童画范畴。我个人认为: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各有利弊。儿童水墨利用基本笔墨原理,画各种形象,学生容易上手,形象夸张,有动物、人物、植物、花卉、建筑等内容,学生能在作画时大胆表现,画面效果灵活,视觉冲击力强,但也有弱点存在,如:过多关注画面形象,不注重墨色浓淡,学生的画面效果的好坏存在着较大的偶然性,很多学生调笔调墨的方法也存在一定问题,只是偶然碰到好作品,有的学生绘画习惯不好,用笔用墨也存在问题,包括线的处理,水分的掌握,墨色的浓淡,尤其对一些文化方面的理解是一个弱项。儿童学习传统国画,在笔墨方面,尤其是墨色的浓淡,水分的掌握,尤其对一些文化方面的理解要比儿童水墨画的学生要好,但也有弊端:有些内容学生画起来枯燥,学生如果不喜欢,教师可以多让学生欣赏,来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和爱国主意情感。

在中国画欣赏课教学中,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反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爱国名言和爱国事迹,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徐悲鸿大师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他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如《风雨鸡鸣》图是徐悲鸿1937年创作的,画面表现了一只站在岩石上的雄鸡,激昂地高声鸣叫,画家喻意唤起人民赶快觉醒,加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表达了画家对祖国的深情,对正义的伸张,对光明的向往。徐悲鸿1943年创作的《会狮东京》一画,表现群狮将富士山踏于足下,期望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使学生加深对画的理解和印象,再衬以徐悲鸿事迹简介,徐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投入到民族救亡运动中,以自己的画作在国外展售,支援祖国人民抗日,救济祖国受苦受难人民,使学生看其画、闻其人,倍感亲切,倍受鼓舞。李可染、林风眠创作的《万山红遍》、《秋》以中国画不同的表现形式,鲜明地再现出秋色之美,浓郁醇厚、明艳诱人。画家用饱蘸深情的笔墨,赞美家乡的可爱,祖国山河之壮美。通过欣赏画使学生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迸发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情感。

在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加主动了。在中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通过教师在宣纸上演示以墨撞水、以水撞墨、以色冲墨、以墨冲色、泼墨、甩色、点色、吹色等用笔用色技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开始练习时,教师要巡视指导,不要求具体绘画内容,只是随意画,用毛笔沾水、沾墨、沾色,使水、墨、色在宣纸上自然交融,再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学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待学生对用笔、用墨、用色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再画简单的藤蔓植物,如:葡萄、黄瓜、丝瓜等。因为藤蔓植物的叶子、藤都有相似之处,只在果实上改动一下即可,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只是国画里的一些基本常识,只是点点滴滴而已。没有认识了解这些,就觉得它神秘无比,了解这些知识,我们才能让学生从小认识并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将来才有可能继承、发展、创新!

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内,也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例如:定期举办学生的美术作品展览和开展美术第二课堂活动。因为在此类美展中,作者是学生本人或自己的同学,同学们看了倍感亲切。通过美展互相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交流感受,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意识,反馈教学信息都是不可缺少的。

中国画博大精深,是我们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怎样更进一步的搞好中国画教学,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并为之不懈地努力。

篇2:论中国国画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以梅、兰、竹、菊为例

李恒

(西峰区北街实验学校甘肃庆阳745000)

摘要:中学美术教学中,山水、人物、花鸟等国画传统素材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在学生的审美教育、人文素养、传统道德、人格养成诸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美术教师应该改变美术教育中的单纯技法观点,让自己的课堂荡漾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学生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情操、养成完美人格诸方面受益,以达到美育与德育两方面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中学 美术教学传统素材人格德育

山水、人物、花鸟是对国画题材的传统分类,每类传统题材中都蕴涵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和人文精神。山水画可以拓怀抱、展心胸,培养爱国情怀;人物画可以览前贤、励志节,养成完美人格;花鸟画可以怡情性、养身心,提升人文素养。从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遗址的我国第一张地画开始算起,远古的岩画、青铜浮雕、古墓壁画、石窟壁画、历代名画……构成了一条中国画的历史长廊,一路走来,既是穿越历史风尘的艺术享受,更是陶冶情操、熔铸人格的精神之旅。纵观古今历史,但凡有造诣的画家,其画作中无不浸透了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融汇了画家的审美情操、人生感悟、人格意识,其笔下的日月山川、古圣先贤、花草虫鱼等,才能离形得神,尽脱匠气,闪耀着人类精神和智 1

慧的光泽。“艺术养育于文化雨露之下,始能开花结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否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人物是人物,见花鸟是花鸟,与照相何异?正是因为美术教育对于提升人文素养和人格养成的重要,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先生甚至提倡“美育代宗教”。近百年的中国美术发展历程,更是充分彰显了国画与人文精神结合的历史传统和艺术风尚。典型的如徐悲鸿先生的作品,其人物画《流民图》,渲染了饥民如潮、啼饥号寒、饿殍遍野、枯树寒鸦的社会情景,而题词为“奚我后?”(《尚书》语,意为“谁是我们的皇帝?”)其对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所造成的流民遍地的社会现实的批判意义不言而谕。他的人物画《田横五百士》,描绘了汉代不肯随齐王田横降汉而在洛阳集体自刎而死的五百壮士的英雄群像,在日寇入侵、国难当头、汉奸遍地的抗战时期,这幅画作对于鼓舞抗战士气、反对投降主义、砥砺民族气节,起到了弥足轻重的作用,达到了人物画绘画艺术、文化内蕴、社会意义的完美结合。而徐悲鸿先生的传世名作《奔马图》更是传达了一种对于天马行空、奔放不羁的自由精神的赞美和向往,与他的写意水墨画技法互为表里,共同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窥斑见豹,可见人文精神与人格意识在国画创作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美术教育在重视绘画技法的技术层面的教学的同时,也应该对于国画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人文精神和人格意识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绘画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传统道德、人格,提升人文素养,才能使美育与德育相得益彰,使学生真正体悟到艺术教育的真谛,达到从技术层面到文化人格层面的质的飞跃。这样的引导,如果能使学生在初步的美术教育中,脱离绘画技法的单纯技术观点,探求其中蕴涵的文化人格意义,其思想的种子一旦扎下了根,对于学生将来的专业发展和立身行事都会带来极大的裨益。作为多年从事中学美术教学的一线教师,笔者深有体会。那种单纯训练学生绘画技法,只求形似的单纯技术观点,虽然可以收效一时,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负面影响很大。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素描、写生,而不引导、揭示国画传统素材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人文精神,则学生所画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无论其相似到何种程度,也只能是只见皮相,不见精神。其结果必然是只能培养出画匠,而决不会培养出画家。虽然由形似到得神、由技术层面到文化人格层面,有一个漫长的感悟和探索的过程,读书和阅历涵蕴的过程,但美术教师从入门正、起点高的角度所做的初期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学生一旦明白了所画之物的历史文化蕴涵和人格养成意义,则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自然会倾注感情与精神于其中,格外用心,兴趣自然就产生了。如此一来,激发兴趣、提高技能、涵养人文,一石三鸟,何乐不为?

就目前的中学美术教材而言,编者也在试图体现美育与德育结合、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的美术教育思想,例如山水画的选材,《万里长城》、《日出东海》、《黄河壶口》、《武夷山色》、《漓江春晓》等;人物画的选材,《苏武牧羊》、《闻鸡起舞》、《乐母刺字》等;花鸟画的选材《梅》、《兰》、《竹》、《菊》等。但相当一部分美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并没有把这些素材有机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和揭示其所蕴涵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教育。这除了对美育与

德育结合的教育思想重视不够、功利性的美术教育大背景两个因素外,美术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的欠缺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笔者在多年的中学美术教学中,试图探索出一条把国画技法与人文素养和人格养成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绘画技能,又能深化美术教育内涵,达到美育与德育互相发明、相互促进的新路子,为此也做了一些有益的课堂实践。比如对于花鸟画传统的素材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教学。可以先设问:世间花草众多,为何中国人独独钟情于此四物?而且形成了四条屏的固定搭配?单是因为外在的美吗?引导学生理解“四君子”所蕴涵的中国人的人格意识和文化精神。

梅:卓尔不群,迎风傲雪,铁骨铮铮,枝干遒劲,老而弥芳,不畏寒实是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为生来造化,踏雪寻梅,呵气凝香,风雅无穷尽矣。梅以冒雪怒放、不惧严寒、先报春信象征了一种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人格境界;

兰:幽而不病,喜居幽谷,独爱明月清风,厌都市喧嚣,不以境寂而色逊,不因谷空而貌衰。兰因独处幽谷、不改其香而体现了恬退自适、甘于淡泊、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怀;

竹:圆而浑厚,无心为虚,挺拔而不轻佻,性随和,山野庙堂随处可安,疾风劲节,弯而不折,沐日月光辉,泽山泉甘露。竹则以严寒不凋、中空外直、宁折不弯而寄托了寒不改叶、谦而有节的人格修养;

菊:立于寒霜,丽而不媚,怒放于深秋之际,点缀于村野篱舍之间,不与群芳争春,却愿点缀高士白头。菊以不与桃李争春而凌霜怒放象征了高洁、孤傲的志士情怀。然后选择与“四君子”有关的人文历史掌故,如孟浩然踏雪寻梅、林和靖梅妻鹤子,郑思绡画兰明志,苏东坡、郑板桥爱竹成癖,陶渊明九秋赏菊、黄巢吟菊明壮志等,引导学生体悟梅、兰、竹、菊这些花鸟画传统素材蕴涵的历史文化内蕴和传统道德与人格,同时激发其对绘画对象的兴趣。进一步还可以选择推荐一些与“四君子”有关的古典诗词,以相关的题画诗为主,加深印象,增强感悟。咏梅的,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李方膺《题画梅》:“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咏兰的,如秋瑾的《兰花》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郑板桥的《题画兰》:“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咏竹的,如邓拓的《题画诗》:“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刘禹锡的《庭竹》:“霜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咏菊的,如陶渊明的《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对这些古典诗歌意境的感悟,拓展了绘画素材的文化和审美空间,学生会明白,寻常的花草包蕴了如此丰富的文化意蕴和人格内涵。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花鸟画技法的具体指导,如画

梅,当构图简洁凝练,墨法浓淡相宜,枝条萧疏有致,生机盎然;画兰,当以形写神,无形胜有形,在有限的形态中深入浅出,探其根源,取其气质,发其内美;画竹,当中锋用笔,胸有成竹,下笔稳健,浓淡相宜,粗细有秩,笔意贯穿,脉络相连,以质感与动势显竹之精神;画菊,当画面厚重,用笔润含春雨,含而不露,设色清雅,动静有别,雅俗共赏等。在单纯的绘画技法中注入精神和人格因素,学生的长进会更快,教学效果会更好。

篇3:临摹在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临摹在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临摹是学生近距离熟悉与了解中国画笔墨方法与其风格演变的主要途径。由于现有的美术高考体制的限制, 学生跨入大学是通过西画训练和考试, 因此很少受过传统中国画的训练, 他们对于毛笔、国画颜料属性的了解是生疏的, 也就谈不上笔墨的功力和修养。如何掌握笔墨技法并加以提高, 临摹优秀作品就成为学生迈进中国画之门的桥梁。临摹是研究领会前人艺术思想和技法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大量的临摹经典古代名画, 一方面可以掌握了中国画本体的笔墨语言、绘画要求和具体技法, 另一方面还为自己确立了一个高层次的审美格调, 为今后的写生与创作打下坚定的基础。

临摹名画是了解中国文化内涵、感受中国画艺术魅力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源远流长, 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 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历代绘画大师的优秀作品经过数千年而留存下来, 为何至今仍被人作为精品称颂?因为这些优秀的作品是古代艺术家对绘画方式、绘画规律的探索、总结和创造, 包含着古代画家全部的文化认知和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集中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审美人士的审美追求;是永久的人类文化遗产。优秀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时代、环境、认识、心性、风格、气象、笔墨语言, 这些都是历史和人文内涵。要使学生充分、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这些内涵, 从而领悟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多临摹经典名画是最重要的手段。

二、临摹课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1:临的范本选择不够科学, 影响学生对传统的理解。

范本的选择是临摹课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在中国画学习中强调“取法乎上, 仅得其中”。无论是古代的大家还是现代的名家在美术技法的传授方面, 都是选用最为经典的作品作为范本供学生学习参考, 一般不使用自己的作品作为范本。

为了使学生的眼界得到一定的提高, 不至于被格调不高的绘画作品蒙蔽双眼, 教师就需要从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学习那些优秀的精品。条件较好的美术学院 (系) 应将馆藏的名画真迹或是仿真品提供给学生使用。同时, 今天印刷技术越来越高, 学生也可购买画册来用。书店的临摹范本多种多样, 尤其是工笔画, 临本的不同就会出现色彩上的差异, 对于很少受传统中国画训练, 只是在中国美术史或是艺术概论等理论课上见过作品图片, 而从未深入研究的作品的学生来说, 在染色时就会遇见很大的问题。此时, 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去鉴别哪些是接近原作的好的临本;而关于历代大师优秀的作品临本应选择经典的古画来临摹, 现代名家临摹的古画技法丛书可以作为临摹时作画步骤, 或是上色的参考。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传统绘画作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问题2:临摹经典决不仅仅是一个技巧、技法层面的简单训练。

许多同学在买来范本后, 不做充分的准备就开始动手画。往往会不得要领, 半途而废。我们在这里要认清, 技巧与技法的掌握在临摹课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然而只将此作为一个简单的训练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根本无法领略名画的精神意境, 更难感受到传统绘画的精妙。“技进于道”是艺术研习的重要方法, 传统经典作品的临摹是学习艺术技巧的重要手段, 是完成“技进于道”的必由之路。因此, 我们在临摹基本技法学习之外, 还要思考和体会许多相关知识, 这就需要在动手临摹之前进行看画、读画。通过观摩、读解名画, 研究历代名画的时代背景、风格流派、审美取向, 再研究作品的立意、构图、造型特点、笔墨的方法和步骤等等。这样一来, 对于名画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风格特征、笔墨形式就会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在临摹时才不会只被表面的具体技法所束缚, 才能对作品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对作品作深刻的理解, 在临摹时才会有更准确地把握。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热情和对传统技法的学习。

三、结语

篇4:论中国国画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中国画;传统

中国画历史悠久,直到今天我国还拥有庞大的从业人群,而且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传统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延续民族文化传统。但是现在,在中国教育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中国画课程的设置没有被重视,而是被消减,这是令人痛心的。如何把中国画教育融入我国素质教育体系中,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课题。

一、中国画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意义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学习中国画既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做人的道理。比如:我国中国画大家齐白石的作品《他日相呼》,表现的是两只小鸡在吃虫的景象。乍一看,只是觉得小鸡很可爱,但是更加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它表现的是一种品格:分享。有了好东西,要和周围的人一起分享。以此教导学生要互相帮助,互相谦让,懂得分享的优良品质,这要比思政课上的讲授让学生容易接受得多。在中国教育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中国画教学没有被高校教育重视,不仅在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极小,就连一些与美术有关的专业在中国画课程的设置上也有些捉襟见肘的感觉,让中国画这门中国的国粹处境尴尬。现代中国的美术教育模式主要来自西方,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引进了“苏联模式”后,素描、色彩等西方绘画基础成为中国各种中高等院校一切美术技法的基础,这种偏重使中国传统技法沦为附庸。抛弃了民族传统的美术教育,怎么能让更多的孩子知道中国的国粹,了解中国的国粹,继而能够喜爱、学习、继承、弘扬都是需要教育者思考的。国家的强盛,不仅要注重物质文明,还要更多地表现在精神文明上。失去了民族特点的美术教育是对中国国粹的亵渎。

国外,本国艺术是中职教育的重头戏。比如日本,二战后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国语、数理等在我国备受重视的课程都有所消减,唯独美术课,尤其是本国艺术《日本画》有所加强,特别注重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这样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也适应了就业需要。和我们只有一海之隔的邻居台湾地区,也是非常注重中国本土文化,积极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初步形成了既具有台湾特色又与世界接轨的高校教育模式。在各个国家与地区都在积极保护发扬本土艺术时,我们更应该视中国画为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不是累赘。

现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艺术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代表之一,学习中国画当然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艺术是需要学习借鉴的,多种艺术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和大的发展趋势。近几年,“中国画元素”在服装设计、插画、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看出中国画的活力和魅力,在外国人都喜爱欣赏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喜爱保护自己的艺术呢?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说明传统的中国画和现代艺术设计并不是格格不入的,更不是相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高校教育中设置中国画课程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二、《中国画》课程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合理设置

在高校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合理设置《中国画》课程,是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规范课程设置。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以某种形式规范《中国画》课程的设置,对这种优秀的传统绘画艺术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强制设置也未尝不可。要明确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着重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对中国画技能的汲取与创新能力以及对中国画审美加工的能力。

开发统编教材。中国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中国画的教学不是几十个或百来个课时就能完成的,有限的课时量与丰厚深邃的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再加之高校学生入学素质不一,使得中国画的教学难度很大,笔者采用的中国美术学院主编的《中国画》教材更加适用于一本院校教育,因此,统编一部通用于高等教育层次的中国画教材是必需的,在教材名称、中国画知识的宽度、广度、深度、侧重点、针对性、可操作性等方面,都应该有新的考量。

优化课时分配。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大多是实用型的设计专业,其中平面、视觉、媒介类的二维艺术设计专业和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对中国画成分的汲取更为直接和容易,应该设为必修课,课时以60~100节为宜;建筑、空间类的三维艺术设计专业对中国画成分的汲取较为间接,可作为课时在40节以内的必修课,或设为选修课,让有兴趣的学生有机会学习传统的民族绘画,对专业课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加强师资培训。绝大部分从事高校中国画教学的教师都是从各大美术学院或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毕业的,接受过严格的传统中国画教学训练,是按照临摹—写生—创作、起稿—过稿—勾线—分染—统染—罩染、工笔—小写意—写意—大写意、花鸟—山水—人物等一系列程式法则培养出来的。有关部门对高校中国画教学的目的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定,教师如果使用自己从学校学来的一套实施教学的话,必然导致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兴趣都会受到挫伤,其结果是《中国画》课程成为众矢之的,被削减便不难预料甚至是理所应当的了。因此,对师资进行适当的培训非常关键。

开展教改教研。教与学永远是教育的主题,而学与用则是高校教育的关键,开展教改教研活动,研究出一套更好的、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中国画教学法,是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中国画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是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让子孙后代了解他、喜爱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实用性而放弃传统,消减甚至取消中国画课程无异于涸泽而渔,既不利于民族艺术的传承,又会严重损坏其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

【参考文献】

[1]范凯熹.外国美术教育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2]周积寅.中国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362

[3]李亮;高师美术教育如何面对中学美术新课改[J].高教论坛,2013(04)

篇5:浅论中国画教学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经历了自身发展的辉煌岁月,它不仅为我国历代各族人民所珍爱,同时也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漫长的发展中经过对自身表现形式的反复锤炼、升华而**臻完善。

一、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内涵

中国的绘画艺术有着长远而具丰富意蕴的发展体系,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传统的中国画在造型艺术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期以来,中国画家乐于在画内题写诗文并加盖印章,使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珠联璧合。历来国画大师几乎同时是书法家和诗文家。中国画家素来将画视同诗文。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既说明了诗与画的不同特质,同时又阐释出诗画的同一性。近代齐白石说中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与文学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审美趣味、思想倾向上关系极大。从艺术形式上看主要表现为:诗书画印在一幅画上的完美结合,在创作思想上明确蔑视对自然的模仿和表面的形式,在审美观方面吸收了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中的丰富营养。历代中国画家都著作了极丰富的画论,在世界美学、艺术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绘画史上有“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十里蛙声出山泉”之类的故事,中国画极具平面性,无法创造再现物象物质性的立体效果。它靠文学性的支持,传达物象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心象。在诸多大家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应推王维,如他的《山居秋暝》诗,不仅点明时间是秋天傍晚,交代地点是空寂的山林,还描绘了明月朗照,清泉漫流,使人仿佛看到弯月透过松枝洒向大地的清光,仿佛听到泉水在石上流过的潺潺声,俨然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中国绘画在其形成、继承和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始终紧紧依附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加上中国画所用材料的特有功效,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中国绘画的造型往往通过改变客观事物原有的艺术变形方式,即意象造型,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表现艺术家感受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内涵。

二、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

作为民族艺术的中国画,与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意象”思维正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所创建的一种了解世界、创造文明的认识观与方法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大观。写意画以“意象”构成的方式来表现客观事物,在艺术创作中实现对自然物象的超越而达到一种主体情感的流露,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漠视和否定,而是更加深入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它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表现形式,是传统绘画中的精华,它渗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国艺术精神。以“意象”构成的方式来表现客观事物,在艺术创作中实现对自然物象的超越而达到一种主体情感的流露,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漠视和否定,而是更加深入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它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表现形式,是传统绘画中的精华,它渗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国艺术精神。可以说,写意画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具体体现。以“写意”为宗旨的中国画在选择其“达意”的表现形式时,是以重“神”轻“形”为原则的,它不注重物象的明暗体积;不追寻物象的写实关系,而是确立了“墨线”——这一古老又纯朴的“意象”符号,并赋予它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形成中国画与西洋画从形式到本质的区别。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着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又体现了不同的思维观念。中国画受特定思维影响所造就的“写意”式造型表现,正是中华民族的理想、愿望以及“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写意画在长期发展中,造成了主客观结合的独特方式,在再现客观世界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结合中,主观世界的表现成了主导方面,画家是用“写意”主导“传神”的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观,要点是不走极端,既抽象又具象,“似”是像对象,是重客观,“不似”是像主观感受,也更重视主观,既不与照相机争功,又不是绝对不似,总之是重在主观表现。石涛说过“画者从于心者也”。画家虽然要以客观世界为依据,但不是被动地模拟对象,画中的客观对象已经经过了画家心灵的陶融,注入了自己的感受,而且不同的人感受也有所不同。

三、培养学生的“写意”造型观

中国画表现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中国画家对生活中的实体形象在提炼、概括当中,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它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而是形象的概括性和类型性;通过形象的“意似”和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在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时,注重含蓄,强调的是寄寓性、曲折性和抒情性。那么,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写意”。以“写意”为宗旨的中国画在选择其“达意”的表现形式时,是以重“神”轻“形”为原则的,可以说,写意画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具体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着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又体现了不同的思维观念。在中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中国画教学以引导学生的“意象”思维及“写意”造型为主,并不是不学技法、脱离技法,而是依此指导技法的正确运用。因此,在中国画这一特定性的教学活动中,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让学生掌握“写意”的造型观,并依此去指导技法,驾驭技法,才能使中国画教学的目的得以正确贯彻。

篇6:论写生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美术教学作为中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与教师的重视,其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写生练习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运用写生让学生奠定美术基础,让学生从写生中获得更加专业的美术知识与技巧。本文立足于此,探讨了写生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根据教学实践阐述了其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期望可以引起学校及教师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写生;美术教学;专业基本功

前言:随着教育的发展,中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教学,因此,中学阶段美术课程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美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做好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美术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写生,甚至可以说,写生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课题。教师运用写生提高学生的临摹水平,通过写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写生让学生掌握美术中色彩的运用。因此,美术教学只有做好写生活动,才能真正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

一、写生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写生为美术创作注入了鲜活的动力,其让美术创作不单单是纸面上笔尖的描绘,而是加入了人的活动,调动了美术作品创作人的思维、器官等各个方面对作品的参与性。写生在美术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做好美术写生,才能真正学习美术的精髓。

1.有利于意境的创作

美术的创作需要创作人的灵感迸发,需要创作人的情感投入,而写生正好能够满足这些要求,为创作者提供丰富的意境。美术教学中融入写生,能够让学生体会美术在生活中的意义,让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手写心记,扑捉最美的瞬间。比如,笔者在一次带领学生进行写生的时候,恰好赶上落日余晖,学生们被夕阳的美景深深迷住,将之描绘的急切之情奔涌而出,提笔进行创作的时候感受到了夕阳西下的意境,既有“只是近黄昏”的遗憾,又有“夕阳无限好”的赞叹,创作的美术作品融入了学生情感,所创作的作品也极富意境。

2.有利于形象的创作

写生的重要内容,便是在生活中抓取最为生动、典型的形象,学生要对写生的物、景进行深入观察、进行概括提炼,如果从中能够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美,则能够创造更加真实、丰满,并且充满个人真情实感的形象。比如,笔者带领学生进行鸟类观察写生的活动中,有的学生观察非常细致,其观察到喜鹊在侧面飞翔的时候尾巴尖的位置有些许蓝色闪现,于是在美术作品中,用宝光蓝与深蓝进行交互绘制,立刻让喜鹊变得栩栩如生,该生的作品相比较其他学生的作品,也更加引人注目,喜鹊的尾尖成为作品的一大亮点,学生对于喜鹊的喜爱之情在作品中表现的淋漓极致。

3.有利于构图的创作

构图是美术作品是否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构图经验也可以从生活中直接获得,也同样可以从写生的过程中获得感悟,掌握相应的技巧。无论是形面组合,还是骨架结构,层次布列,我们只要到生活中认真发现,就会感到生活中充满着美丽的画面。比如,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写生的过程中,常常带领学生步入山水之间进行创作,大自然对于山水的天然“划分”让其美感渲染进每个学生的心灵,学生们置身其中通过自己的画笔对山水进行描绘,通过创作需要对大自然的构图进行剪裁取舍,有的学生创作的作品使山水不落全相,四面出纸充分利用纸边的作用,物出画外,以小观大,借画外之景把观者引入更广阔的境界和更丰富的想象。

二、写生对高中生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

写生对于高中生美术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够调动学生的手、眼、脑综合能力的提高,也让学生通过写生认识美,通过在大自然中进行写生感受美,通过手中的画笔表现美,通过情感的融入评价美。写生让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也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其人文素养。

1.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情操

高中美术学习中融入写生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得到陶冶。写生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锻炼机会,使视觉代替直觉,而不是凭主观想象来画画。观察单个物体、一组静物、一个模特、一个场景等外形、特征、动态、视觉、感受等等。比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带领学生在校

外进行写生,此次写生,笔者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场景的描绘,而是观察几只猫,通过对猫的观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学生们对猫进行了细致观察,猫在感受到危险时候的躬身警觉,在享受美食时候偷偷地将美食叼到一个隐蔽地方尽情享受的陶醉,在祈求时候的献媚与摩挲,都尽收在学生的眼底,学生们在对猫做了细腻的观察之后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有的学生创作了《猫性》,作品描绘了猫立于门前,警觉而刁钻,猫身没有过过的色彩描绘,表现了猫的独立与冷艳;有的学生创作了《欢》,描绘的是猫捉到一只小虫子,在地上不停地把玩,所运用的色彩则更加丰富,整幅作品更加富有情趣。学生们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所感受到的事物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也并不相同。但是,无论何种角度,学生只有细心观察,认真揣摩,根据实景边看边画才能将事物画的惟妙惟肖。写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更加专注,培养了其选择与判断能力,丰富了联想与想象力。

2.为学生创作提供很好的素材

写生为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素材,而足够的素材正是创作作品的保障。学生通过写生能够获得第一首材料,此材料不需要耗费过多的经济成本,不需要过多的拍摄道具,只需要学生一双具有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的眼睛,就可以让美丽的景、物跃然纸上,就可以将美进行表达和传递。笔者在让学生进行室外写生的时候,常常不会固定学生所要进行的写生对象,学生可以在户外针对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写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写生空间。学生通过在户外进行自由写生,所创作的作品也更加充满自由度,获得了更好的创作素材。比如,有的学生在写生过程中重点描绘了蓝天、白云、树木,并通过写生掌握了美术绘画的构图形式,这样学生在以后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便能够更好的掌握背景的描绘,获得了很好的作品素材;有的学生写生过程中对花、鸟、鱼、虫进行写生练习,这样,在其以后进行动植物创作的时候,则可以在自己曾经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更好的创作,这些写生练习为其以后更好的进步提供了基础。学生在写生过程中要把研究生活,消化传统,酝酿创作三个环节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让写生成为其美术学习的积淀,才能让写生成为一件事半功倍的学习过程。

3.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写生练习不仅仅能够让学生通过实景进行临摹,其同样可以对学生的想象力

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均得到提升与发展。学生通过书本进行临摹,所看到的景物或者动植物都是平面的、二维的,其思维均会受到纸面的限制,而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入大自然,让学生的思维从教室的局限性中扩散开来,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美术教学中,便并不总让学生局限在教室的狭小空间内,而是带领学生到城市或者郊区等各个地方进行写生,学生在笔者的带领下,看到了茂密的树木,看到了湍急的溪流,看到了巍峨的高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同时,笔者也会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社会,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社会,比如,笔者带领学生观察了建筑工地工人的劳动场景,观察了沿街乞讨人的生活状况,烈日炎炎下还让学生对清洁工的工作状态予以感受,学生们通过对直观事物的感受和了解,对事物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内心涌出更多的情感,表达的欲望也更加强烈。教师在进行写生教学的时候,要成为学生写生练习的积极领导者,引导学生的关注力,启发学生的表达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画笔大胆地进行表达和创作,也是写生的魅力,更是进行绘画作品的目的。

4.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写生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教室之外,在教室枯燥坐着绘画的时间变少;写生让学生活泼的天性得以释放,让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增多,让美术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致更加浓厚。笔者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会列出几个题目让学生选择,而后让学生自行组成小组进行所选择的题目的写生练习,并且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创作多幅写生作品,也可以多人合作进行一幅写生作品的完成,所有写生形式完全交给学生进行把控,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创作空间。学生组成小组之后,交流的机会更多,气氛不像课堂那样严肃,更加活泼自在,在进行写生的时候相互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及时的沟通,由此而引发的美术创作热情也更加高涨。学生进行写生的范围也更加宽泛,美术课再也不只是画画几个苹果,临摹几个人物,而是成为了与自然生活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课程。写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具有自由精神,获得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表现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绘画创造力,让学生在写生过程中接受美的熏陶。

总结:

写生已经不仅仅是美术教学工作的补充,其已经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写生得到了身心的锻炼,提高了作画的兴趣,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写生引起高度重视,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进行写生活动,通过写生活动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7:论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论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外语学习中,母语的.辅助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离的.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母语环境中,对母语的习惯早已根深蒂固,习惯于用母语进行思维、接受事物及理解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母语的好坏决定外语学习的成败,母语在外语学习中起着不可估量的参照作用.

作 者:姬秀丽 作者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年,卷(期):2008“”(6)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教学 母语 语音教学

篇8:论中国国画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中国画在美术分类学中的位置

绘画艺术是美术分类学中的形式之一。同其他的姊妹艺术一样, 绘画最早也是从实用走向审美, 从单一走向分化, 从分化再走向复合。就绘画分类学而言, 世界上大多数的画种多是以其制作的工具、材料, 以及在其工具、材料制约之下所产生的技法、技艺等为依据来界定其样式和艺术特色的。中国画作为东方画系的鼻祖, 它的命名及其涵义似乎难以在上述绘画艺术分类法中得到恰倒好处的归属, 是一种特殊的美术分类。现代汉语词典对于“中国画”的解释是“中国的传统绘画样式, 是为了有别于西洋绘画而产生的”。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存在的悠久历史相比较, 中国画这一名称的产生, 实在还处在幼稚的阶段, 它是在西画传入中国之后, 出于民族的自尊和捍卫国粹, 在经历了“传统画”“国粹画”“图画”“中国画”的论战之后逐步形成的。可以说在世界性的绘画门类中, 惟独中国画的命名, 独具一格。独具个性。而艺术的可贵, 也贵在个性, 而不是共性。

对于西方人把中国画归属于“水墨画”, 似乎过于牵强, 但纯粹以西画的眼光, 用“水墨画”, 一词来取代“中国画”, 却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其一, 即使单色的或以墨色为主的水彩画或水墨画, 仍然隶属于西画的范畴, 绝对称不上是“中国画”。其二, 被称为中国国粹的书、画艺术, 恰是一对血肉相连、同源而异流的孪生姊妹, 其共同的生命在于“用笔”, “笔迹”与“心迹”相通, 抑扬顿挫之间, 蕴藏着音乐般的美, “笔下传神”绝非仅仅是“水”或“彩”或“墨”的作用, 更何况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房四宝”, 在其自身发展、演变、精益求精的过程中, 对于形成中国画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效果也是其他民族的任何绘画工具、材料所不可替代的。

二、中国画在美术分类学中的独特个性

就绘画而言, 中西对照, 愈见鲜明。中国画“以线造型”, 而以西画的眼光来看, “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它是物体块面交接所造成视觉上的错觉, 富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西画是以“色彩造型”, 依据自然科学的色彩学, 着重研究和再现物体所处特定光源和环境下的光与色的变化规律, 以科学的态度来指导艺术的创作。而中国画尤其是人文写意画, 一般不十分注重色彩, 所谓“墨分五色”“随类赋彩”等, 其色彩并不承担主要的造型任务, 而仅依据画家的情趣和画面构成的需要而进行相对主观的虚构, “著意”或“任意”而为之。西画在摄取表现对象之时讲一切如此美丽而秩序井然, 奢华、宁静, 充满欢乐。”对马蒂斯而言, 美和宁静一直是他追求的东西, 并力图将之表现在画面中, 画家曾说过:“我所梦想的是一种和谐的艺术, 纯净, 安宁, 毫无忧虑, 毫无烦扰, 他也许能使每一个心智工作者、商人或艺术家心旷神怡、舒心养脑;类似于一张可以让人舒缓疲惫的沙发……”波德莱尔的这句诗无疑引起了画家的共鸣, 使他进而究的也是科学性的对景写生“心点透视”, 而中国画却是“搜尽奇峰”采用多中心的散点透视, 甚至在空间艺术中融进时间艺术的因素。西画之人物画看重人体骨骼、肌肉的解剖结构, 故西画的人物画家往往画人体模特还不够, 还要进行尸体解剖, 研究肌肉、肌腱与骨骼的关系。而中国画的人物画除“三庭五眼”, “立七坐五盘三”之说外, 所求不多, 与科学的解剖学没有多大的内在联系。西画强调忠实于对象, 中国画所讲究的却是“迁想妙得”。将主观的情感熔铸于客观景物之中。以充满激情的主观意念和丰富的想象, 能动而并非机械地表现自然。中国画“以形写神”不求形似, 视“笔墨”为其生命, 且是生命之律动。恰与中国传统思想一脉相承, 如果说西画堪称“智者气象”的话, 那么中国画给人们呈现的恰是一派“贤人作风”。

三、中国画是分类学中特殊的情感符号

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劳动与创造, 人与动物的区别还在于人能够创造符号和运用符号。符号美也正是人们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之一。中国人最擅长符号的创造,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符号创造者。从结绳记事到太极八卦, 从远古图腾到龙飞凤舞, 从彩陶纹饰到青铜饕餮, 从点、线、象形到意象传神, 从笔墨抽象到人物品藻, 以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较之于其他民族而更具有鲜明的情感符号特征。伏羲画八卦, 仅以“-”与“--”, 构成称之为“爻”的符号。“-”代表阳、刚、君、男、强等, 以奇数象征积极的阳刚之美, 而“--”则代表阴、柔、臣、女、弱等, 以偶数表示了消极的阴柔之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秀对立统一, 构成了天地乾坤, 万事万物发生与变化之本源。出现在原始彩陶纺轮上的太极图, 仅以一“S”形的线条, 将一圆形空间一分为二, 一阴一阳, 一虚一实, 阴阳交互, 上下相随, 左右相倾, 互相渗透, 相反相成, 对立统一于一个中心。在静止的圆形空间之中给人以回旋不息的运动美的享受。若使其在空间转动, 两者势必合二为一, 还原出一个混沌世界。至于飞龙舞凤, 本是世间不存之物, 乃中华民族先民的创造, 并将其作为民族的象征。其生命力超越时空数千年, 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无不视自己为“龙的传人”, 而倍感骄傲。

四、正确看待中国画在分类学中的地位

当前有种所谓中国画“穷途末路”的观点, 试图在美术分类学中弱化或同化中国画这种绘画形式。这不仅仅是否定了中国传统的艺术, 而且也是否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沉淀, 实质上也就否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只能是一种既不了解中国, 对西方也是一知半解的洋奴哲学。当然, 中国画也需要改革和创新, 也需要对外来艺术进行融合与借鉴。尤其在表现手法上尝试著融合外来艺术的表现技法和技巧, 克服中国画的某些局限, 但是借鉴不是取代, 创新不是自欺欺人。

摘要:在美术分类学中绘画是其中一种艺术形式, 而中国画又是这种艺术形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当前对中国画的理解偏差的存在, 着重论述了其在分类学中的特殊意义, 以确立其在分类学中的地位和对分类学中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术分类学,中国画

参考文献

[1].《真正的艺术在中国》严望庭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张法著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3].《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华东师范大学2004

篇9:论图形语言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图形语言是绘画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对于绘画的形式和艺术的提升都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对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图形语言的研究,以陆俨少的《峡江险水》为例进行了探讨,具体研究了图形语言在中国画中的运用形式和效果。

关键词:图形语言;中国画;线条

在平面图形中,中国画及书法艺术使作品具有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中国画的工笔与写意,以特有的造型手段表达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附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审美要义,诗情画意,美得天成。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认识到对于传统形式的认识和利用,在海报中除了运用水墨表现图形设计外,更多的是对汉字的设计。中国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靳棣强先生设计的<文字的情感>海报以书法文字与文房用具组成意向:。水”字与纸。如鱼得水;“山”字与笔,恩重如山;“云”字与墨,闲逸如云;“风”字与砚,如沐清风。该海报运用了中国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设计技法的肌理效果,现代而不失传统。作品没有机械的冷漠,而是融入了情感,将诗意融入了图形设计之中。西班牙画家塔皮埃斯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中国书法中得到感悟,格外注重从挥洒中宣泄感情。他说:“我们多亏中国书法家们,才懂得了借运笔方式而产生的这种情感语言。”现代文字设计正是受书法字体的“墨象”或“书象”中对线条的抽象形式美的启发,利用了这种气势奔放、笔墨飞溅的艺术效果;通过文字用笔所产生的墨迹线条,或追求字体在快速行笔运墨中的飞白苍劲之美;或追求原始之美等。

书法与艺术字体组合显示了独特的艺术美价值,书法以形写意,舍形求神,造型符合美感。书法艺术在图形中的组合扩展了现代设计的思路,增加了趣味性和情感性。传统书法抽象的点、线、面、色和骨力,使作品个性、神韵、雅趣得以充分体现,对传统书法体以及现代字体进行图形创造,给人以强烈的现代感,又显示出中国民族风格。

图形语言的抽象和具象相互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具象的图形语言能够帮助受众者在短时间之内迅速的了解图形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而不需要其它辅助类说明受众者本身也不需要额外的条件来辨认。抽象的图形语言则与之相反,其表述的图形背后的内容往往需要受众者个人结合实践情况,进行思考,有时甚至需要受众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其它诸如相关风俗方面的知识。当然,两者各有不同,又各有特征,具象图形在展示本源事物的特征之时更加详尽,受众者往往不会再去体会其图形意义以外的东西。抽象图形则不同,尤其是在某些时候需要涉及到一些深层次或者抽象概念之时,抽象图形语言往往收获的效果令人刮目。当然,在实际生活之中,抽象与具象两者通常情况是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主体内容,共同向受众者表述信息。

一、从陆俨少的《峡江险水》看中国画的线条风格

陆俨少在上世纪40年代时,乘着筏子险渡三峡,沿途回波伏流,险滩相连,汹涌澎湃,因此大受启发,做下《峡江险水》图。陆俨少将江河、湖海、山水的汹涌澎湃、浩渺弥漫刻画的淋漓尽致,特别是画中水和云动感的表现最为精彩,笔墨淋漓顿挫,气韵生动,神采飞扬,将所有的一切完美结合。陆俨少在《自叙》中就曾说过,自己的画风在六十年代以前“缜密娟秀、云气外露”。

在陆俨少的早期山水画中,总是能够散发着一种文人气息的高雅格调,具有超凡脱俗的精神灵性,在行云流水间展现出一股回荡在期间的蓬勃气派。陆俨少借《峡江险水》,表达出了自己对于险渡三峡时千难万险铭记于心的感受,尽情的勾画出了激流奔泻、崩坍裂岩的自然之美。《峡江险水》是陆俨少早期作画风格的集中体现,堪称出神入化的绝代佳作。陆俨少的山水画创作,已经大大超越了一般画家的意象思维与技能经验,而是升华为自己艺术主体的心理境界。这种经过情感改造过的与生活物象相对立的重构形象,实是他内心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

《峡江险水》从整体上来看,具有全景画的雄伟气势和宏大的场面。然而细看下去,不得不佩服陆老先生的笔法独到之处。他简化了线条的动态,只是采用了如火焰状弯曲的水纹。这些线条,都像跳跃的火焰,在形状上各有不同,或成半圆形,或为折角,或在二者之间,如同鸟喙;这些线条弯曲的密度大,节奏明快,线条自身的表现力和概括力得到充分的体现。作者在保持线条自身形式美的同时,将水和其他种种变动转化为线条的律动向观者展示。此时,线条的排列摆脱了一味的密集,而是时聚时散,展现了水的各种动态。

从整个画卷末端开阔水面的部分看,中间的水纹较为疏朗,两侧或近岸处线条较密,表现出了江中主流同支流的区别。线条疏朗的地方,没有设色,两条线之间实际上是陆俨少故意的留白,看上去仿佛是水面上的反光,在两侧线条密集处的设色,又人感到了背光波谷的存在。简化线条,减弱设色,突出了每根线条的作用,这正是陆俨少老先生“笔笔见笔”的精华所在。

陆俨少无论是大画还是小画,都是用一支笔,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他的笔一画到底,堪称一绝。陆氏的山水画,都继承了这种一笔到底的风格,一笔之间的变化,笔与笔之间的变化,浓淡、黑白、虚实的变化,全靠灵性触发,微微动动笔杆,画出的线条顿挫折转,波磔相生,极具厚重感和质感。在陆俨少的笔下,水的线条也有了生命,整个画面都产生出一种的强烈的动势、节奏和神韵。

《峡江险水》整幅画作气势爽利,浑沦突出,浓淡干湿,繁简轻重,极尽变化之能。陆俨少的山水画享誉盛名,与自己独创的用墨技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泼墨和积墨在这幅画作中都有体现。陆俨少擅长云和水的创作,他认为古代的画法缺乏变化,静止滞留,缺乏生气。陆俨少在自己长期的生活中,参照自然界的形态,自创了作画时的墨法。陆俨少以积墨成块,中间露出白线,下笔审时度势,计白当黑,留意白处,如蛇龙起舞,回环往复,达参差映带、自然圆转之美。间用留白之法,又于积墨之中,白气回环,蜿蜒曲屈,得自然之趣。有时勾云、墨块两法共用,山前用焦墨点出,葱茏苍翠,山后勾云写出,若时出时没,使整幅画中,云气朵朵,神采气扬,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合。顿觉神完势畅,臻于“一番神奇景象”。

在《峡江险水》中,陆俨少独特的用墨技法有着体现,山体在浓墨和淡墨的相互映衬中出现,有着丰富的层次,合理的结构,看上去令人赏心悦目。他独有的“泼积结合”技法,自然的过度了画面上不同的墨色,还产生出一种在山中云雾缭绕下虚无缥缈的感觉,不论在用笔还是用墨上,陆俨少都堪称大师,具有极高的水平。陆俨少的出现,将中国山水画推向了一个高峰。

二、线条语言的运用

线条作为最基本、最单纯、最简单、最朴素的造型语言,被各种绘画所广泛使用,但是,线在中国画里却有着特殊的地位。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中宣称:“无线者非画也”,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在中国画里,线条不仅起着塑造形体、界定形象的作用,它还无时无刻不在表现作者的个性品德、人格修养和思想感情。线是中国艺术,尤其是中国画的灵魂,石涛和尚就精辟地道出了线条的重要意义:“夫一画,含万物于中”。

中国画里的线条并不仅仅局限在描绘形体,刻画形象上,它一直都试图表现作者的精神世界,事实上,线条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如轻快凝重、提按转折、干枯秀韵等都与作者的心理变化紧密相连,一些抽象的心理感受在线条的点划之间得到了物化。如八大山人以阴柔的长线、转折多变的侧锋表现自己冷峻的个性和孤傲不拘的叛逆精神;石鲁则以似刀削斧劈、铿锵有力的坚硬线条表现自己不畏强暴、宁折不弯的个性。

我们应该寻求更多的图形语言艺术。在懂得图形语言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还要赋予人类的情感和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两条脉络的整理与分析,对“融贯中西”的探讨加以再认识,试图将“体用”关系清晰地落实到艺术创作实践中去,达到对传统应有的人文关照,提升个人修为,以之呼唤整个民族乃至时代灵魂的归来。

【参考文献】

[1]J·J·德鲁西奥-迈耶法.视觉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05)

[2][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光构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3]凌.图形语言的多元化趋势[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2008(06)

[4]史伟争.图形语言的视觉传达模式[J].成都大学学报科技版,2007(03)

[5]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篇10:论计算机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性

论计算机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性

邵阳市第四中学 曾明辉

现代教育理念的改革、深化,对国民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合作、如何生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就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信息化教学必定要广泛深入课堂,计算机教学自然成为其改革的重中之重。计算机教学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过程简单化,隐含的知识清晰化,枯燥的教学生动化,可以说,计算机教学的引入,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对教育教学效果是一次巨大的提高。对于现代的教学教育,学生已开始不满足于“知识=书本+粉笔+嘴巴”的教学模式,随着学生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期的提前,现代科学环境的影响,活动范围和方式的不断拓广,他们对知识、对信息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而计算机教学的引入正好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趋势,它将外界与学校、活动与课堂、书本与信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将“知识=书本+粉笔+嘴巴”更新成为“知识=书本+电教+嘴巴”,满足了现代教育的要求。

一、计算机教学可以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增强教学中 形象化成分,顺应学生心理思维的发展规律。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大,教材的不断更新,许多新事物、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作为面对着心灵幼稚、思维能力低下、抽象认识发展缓慢这一特殊群体的教师来说,已很难通过简单的介绍、片面的几句话来让学生在内心世界形成完整的认识,即使是教师自己,也很难仅仅凭借自己的所知来弄清楚问题的关键。因此,在传达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教学资料、知识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所造成知识盲点,造成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传递上的阻塞。而计算机能够全面满足教学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它通过网上传输获取教学中的所需资料,有力的弥补了教学器材数量与质量的不足,提供了丰富的教辅工具,并且运用各种动画、图解、音乐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系统全面的传输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学生这一不成熟的群体,获取知识的绝对途径则完全依赖于教师课堂的传播,他们心理和思维的发展所要求的形象性资料,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估计和全部满足的,而计算机教学则具有很强的形象性、灵活性、多样性,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有针对性的选择,能把书本上简单或是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深刻、形象,很好的针对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快而抽象思维发展缓慢的心理特点进行信息的多元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计算机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知识文化深度和广度、教学能力,同时也可以弥补教师知识和教学方法不足的欠缺。知识文化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作为教师——知识的传播者,就必须紧跟知识文化发展的脚步,努力将自己变成不断有清水涌出的甘泉。另外,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各方面发展的不成熟,教师以自己的所识抽象、模糊的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不能理解、接受的,因此,教师就必须寻找更简洁、生动、具体、形象的讲解方法和知识资料,这也决定了学教师查找资料的复杂性。但是,因为环境的限制、活动空间的约束,书本传达信息已远远不能赶上时代发展要求,教师知识的更新不得不借助更先进的传播媒体——计算机来完成,因而,计算机教学就必然充当起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增强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教育角色,这是时代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使计算机教学占据了教育方式的阵地,赋予了它担当教育发展方向的重任;其次,随着计算机教学的引入和推广,“快乐教学”理念的提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而学生玩中学、学中玩是他们现阶段获取知识的方式,对于活动教学,游戏教学的要求则更强烈,教师在教学、育人的方法上则必然要不断的改进,教师在教法上的差异、缺点、则更多地依赖于计算机教学互动式、启发式、游戏式的功能来弥补。计算机教学近年来的发展,其先进性的不断体现,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最有力、最快捷的手段,并且也已成为教师能力考核、教学比 武、职称评定、教研科研的一项必备内容,因而,教学本身的要求也使计算机教学的作用不断增强,成为了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计算机教学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克服传统教育教学过程的弊端,创造最佳知识传输效果。计算机教学引入课堂,其高效、快速的信息传递功效,与传统教学相比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在相同的课堂40分钟,采用计算机教学能够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这在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幼稚的思维对事物的认识需要寻求丰富的感官刺激,计算机教学正好能够源源地传递他们对知识需求,满足其求知欲。另外,计算机教学还能够简化教学步骤,克服传统教育教学过程的弊端:

1、可以简化教师繁琐的书写过程,以演示稿、幻灯片代替黑板板书内容,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2、克服了教学空间的限制,完成了以前在教室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使教学从教室走向了校外,从有限空间走向无限空间,拓展了教学范围。

3、克服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增强了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刻性和长久性,因此,计算机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与中学或其它阶段的教学表现得更明显、更直接。

四、计算机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计算机教学是学习革命的产 物,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作为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渴望和思考是非常强烈的,对于计算机教学所带来的丰富信息,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第一,计算机本身就是一种现代科学产物,学生对其中奥妙在教师的引导下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计算机所提供的对话式功能,能满足于学生爱动的心理,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就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计算机信息的寻找过程本身也就是一种满足求知欲的过程;第二,计算机所提供的虚拟式的演示功能,是在现实生活和实践过程中所无法实现和观察到的,它通过对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模拟的动画演示,如火山喷发的过程,化石形成的过程,江河形成的原因等等,能通过具体的视觉观察,使学生产生外在教学认识与内在心理认识的差异,从而就培养思考问题能力,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随着计算机教学的引入,使学生接触面的快速扩大,知识掌握程度的不断加深,思维能力的不断加强,其所遇到的疑难也就越来越多,其心理内在对知识的需求也就日益强烈,问题是促进学习最有利的动力。因而,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必然会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对疑难问题答案寻求,同时也解决了以布置作业被动促学的教育弊端,从根本上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号召,让学习的过程成为了“快乐学习、自主学习”。随着计算机教学深入课堂,它已开始逐步取代传统教育方式的地位,其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被 广大教师所认同,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的飞跃,是任何时期都不能相比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教学必将成为课堂教育的主宰,成为推动现代教育巨大的动力和武器。

上一篇:幼儿园趣味亲子运动会方案下一篇:排球赛新闻稿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