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社会实践调查表

2024-04-21

高中社会实践调查表(通用8篇)

篇1:高中社会实践调查表

XX大学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表

尊敬的高中领导、老师:

您好!

为加强沟通,促进高校与高中之间的联系,特选派由贵校考入我校的优秀学子回母校开展此次调查研究。感谢您的参与、合作!

实践学生姓名:年级:专业:时间:

一、高中基本情况

1、学校名称:

2、学校层次(选择):(1)重点(省、市、区)(2)普通

3、地址:省市(县)区(镇)街道(号)

邮编:联系电话:

4、高中部在校生规模(填写人数):

(1)高一:(2)高二:(3)高三:(4)合计:

5、升学情况(人数和百分比):

(1)重点本科(一本)及上线率:,(2)普通本科(二本)及上线率:,二、学校主要领导基本情况

1、接待部门:接待人员:

2、校长姓名:联系电话:手机:

3、主管高三校领导姓名:联系电话:手机:

4、教务主任姓名:联系电话:手机:

5、高三年级组组长姓名:联系电话:手机:

三、需要高校为贵校提供哪些服务

篇2:高中社会实践调查表

本次调查为无记名问卷调查,仅为2008级第二学期社会调查提供参考资料。所有

原始资料由调查的发起人来保存,并不会外传,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准确性,请大家如实填写。

谢谢您的参与。

1.你在日常生活中,每天上网的时间大约是多少小时?

□ 不上网□1小时以内□1小时到3小时□3小时以上

2.你在假期中每天的上网时间是多少?

□ 几乎不上□1小时以内□1到3小时□3小时以上 □7小时以上

3.你是否知道长时间上网,怎样保护自己的健康呢?

□不知道□知道一点□很清楚

4.你是否在上网的同时按照你知道的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的视力和身体健康呢?□是□偶尔□从不

5.你上网都干什么?(多选)

□打游戏□QQ聊天□登陆黄色网站□学习课外知识

□学习课内知识□听音乐□查阅新闻□看电影、视频

其他(请写明)

6.上网时你在那一项上花的时间最多?(单选)

□打游戏□QQ聊天□登陆黄色网站□学习课外知识

□学习课内知识□听音乐□查阅新闻□看电影、视频

其他(请写明)

7.你会玩什么样的游戏?

□单机游戏□网页游戏□小型网络游戏□大型网络游戏 □收费网游

8.你在QQ上聊天的对象是谁?

□家人□同学□其他熟识的朋友□网友

9.你认为上网是否会影响到你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呢?

□完全不会□有一丁点影响□有影响□影响很大□没感觉

10.你对上网的态度

□要合理利用网络□上网并没有什么危害□上网或多或少会影响生活

□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上网很有必要□一定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

□上不上网都无所谓

11.你的家长对上网的态度是怎样的?

□支持,因为我能合理的利用网络 □不管我上网□适当提醒上网时间□严格控制上网时间□禁止使用,除非有十分必要的用处 □绝对禁止

12.你认为你是否能合理的利用网络?

篇3:高中社会实践调查表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育,高中学生,社会适应

一、研究的目的

社会适应能力是21世纪新型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 是人类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深入调查获得的大量数据采集与分析, 对比广州市高中学段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 力求为广州市《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新课程标准下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的对象

广州市25所中学高一、二、三年级在校高中学生。

2.研究方法

问卷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实地观察记录法。其中问卷调查法是按广州市25所中学的高中部随机派发5 000份问卷, 有效回收4 657份, 有效回收率93.14%。本次调查的数据可靠, 基本反映了现阶段广州市《体育与健康教育》对高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三、结果与分析

1.高一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及分析

(1) 高一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

(2) 高一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分析。

高一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集中, 整体体现出一个比较良好的社会适应态势。如:在回答调查表中第4、5题时很同意的近60%, 说明高一学生到一个新的环境, 非常需要一个强大的班集体来依靠。所以, 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表现得非常的强烈。另外, 在高一阶段, 他们的个性还不是特别的突出, 很容易和同伴打成一片。

特别是在第10题的回答中77.5%的学生都选择很同意, 使我们看到高一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体育道德与公德心, 也说明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家庭的公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反映了近年来国家的公共道德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 公民的公共道德意识明显增强, 而且在下一代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示。符合国家在现阶段提倡实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而学生对第3题的反映较为低调, 只有48.75%的学生选择了同意, 这说明了高一学生还处于初高中的过渡期, 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 缺乏与同伴的合作沟通与妥善处理突发问题的瞬时判断能力。因此, 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表现束手无策。

2.高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及分析

(1) 高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

(2) 高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分析。

高二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认识比较稳定, 91.1%以上的学生都集中在“很同意”和“同意”一栏里, 在回答问题1时, 反映出高二学生已经真正明白了人际间的相互交往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得到改善和加强。而在回答第4、5题时, 赞成同意和很同意的分别达到了88.89%和96.30%, 说明高二年级学生认识到, 自己能成为大家庭的一员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情, 而且反映出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 任何人都离不开社会, 离不开帮助。人人为我的人生价值观得到了发扬, 高二年级学生反映出的社会适应现象, 可以说是紧扣现代我国提倡的和谐社会的理念。在社会的大家庭里人人都感到了自豪感, 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当然, 高二年级还有少数同学持有不同观点和看法, 这说明虽然高二学生的社会适应处在相对短的稳定期, 但是少数学生的社会适应还需要提高和加强, 这也提醒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既要关注大多数, 又要关注个体的差异, 引导这些少数同学的社会适应能够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3.高三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及分析

(1) 高三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

续表

(2) 高三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分析。

高三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从几个方面来看比较接近, 高中三年的经历和阅历使他们认识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趋于比较稳定。从第4题赞成同意和很同意的为97.40%, 说明高三年级的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 不管是在体育领域还是在当今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里, 只靠自己的个人能力是难有作为的, 只有包容、尊重同伴, 学会欣赏, 融入同学友谊之中, 才是对自己的发展最有利。他们还认识到, 特别是在高三冲刺阶段, 需要的就是相互激励和紧张的学习气氛。

在回答第7个问题时, 持很同意观点的仅有50.4%, 据调查原因大致如下:一是学生生活所在社区的体育设施不够完善, 无法满足人们的运动需要:二是社区的物业管理不到位, 根本没有组织过社区体育活动;三是在高考指挥棒的重压下, 高三年级的学生根本无暇顾及社区的体育活动, 整天都在忙于高考备考, 就算假期, 也没时间去关心社区的体育活动, 无形中造就了学生缺少关注社会、关注社区的意识。而部分全封闭的寄读学校, 在这方面的意识更为突出, 不利于学生在将来融入社会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在回答第9、10两题时, 赞成很同意的同学分别达到74.7%和79.55%, 这说明高三年级学生具有较成熟的人生观, 能够非常理智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这是比较成熟和较高水准的社会适应。而且体现出高三年级的同学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认同感。当然, 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上, 也有少数同学表示反对, 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但其原因和根源何在, 值得现阶段一线体育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研究与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水平较高。尤其是走读的学校, 因为他们有机会经常近距离地接触社会, 有机会受到较多的正面教育。

(2) 高中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类型的体育活动与体育交往机会增加, 使他们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得以学以致用。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体育道德水平表现出良好的态势, 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高中学生社会适应领域”学习的要求。

(3) 通过多渠道的社会实践, 目前绝大多数高中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学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学会健体、学会了交往。

2.建议

(1) 高中体育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在日常教学中设置一些符合本校客观实际, 具有可操性强而又安全可靠的校本课程。为高中学生在社会适应领域提供教育平台, 做到内容具体生动、目标明确;设计关于励志教育的一系列课程, 如冬泳、夏天超长距离的慢跑等课程, 全面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2)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利用课余体育活动的有利空间, 开展全员性的体育活动。加强与各个学校的联系, 以体育友谊赛为切入点, 锻炼学生团结合作、力争上游的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新课标关于“社会适应领域”教育的实际效果, 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3) 建立长期的学生档案, 及时更新和评价。以月为时间单位, 及时向学校主管领导反映, 然后反馈家长和学生, 形成学校、家庭、体育课堂三位一体, 为新计划的实施做准备, 也避免了在实施“社会适应领域”教育的过程中万一出现不可抗拒的事故时措手不及。

参考文献

[1]季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朱万银.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篇4:高中社会实践调查表

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英国著名的化学家普利斯特理说:“化学是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服务的一门科学。”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具有深刻的人文性。在新课改形势下,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发展,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建立新的价值取向已成为中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在面临巨大升学压力的情况下,高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怎样?化学学科是否适合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对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态度如何?为此,笔者设计了问卷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本次调查的指向性明确,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当前化学学科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现状及问题。

1.问卷的设计

我们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转化为学生易接受和理解的具体题目以便调查研究。[1]该问卷共有20道题目,各题以封闭型选择题的形式设置,问卷调查结束后,随机选择个别学生进行访谈。

2.调查实施

本次调查在金华地区的金华一中、艾青中学、金华八中、金华六中、永康中学等5所中学开展,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3份,其中有效问卷471份(回答题目不足90%则视为无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5%。对471份问卷进行编码,运用SPSSI3.0 For Windows 进行数据的录入、处理与分析。

3.部分调查问题及结果分析

(1)对学生化学观和化学价值观的考查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正确的化学价值观。85.1%的同学在评价化学对社会影响时认为关键在于如何应用化学,仅有4.7%的同学认为环境问题根源在于化学。但学生缺乏对化学人文的理解,表现在学生不了解化学与生活、社会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只有13.8%的同学知道STS教育,而67.3%的同学对此一无所知;在“学校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用”问题中,23.8%的同学基本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10.9%的同学认为基本用不上。结合学生的个别访问,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思考仅限于解题,没有将化学与社会、人类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化学观不全面。

(2)对学生科学精神的考查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1.7%的同学喜欢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78.3 %的同学能对化学学习中的问题提出怀疑,但只有27.6%的同学会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实验中遇到问题,有28.9%的同学会重新实验并检验数据的正确性。上述结果说明学生有对真理不懈的追求和探索,敢于怀疑的勇气,但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显体现出来。在学生的个别访谈中,我们也从许多学生口中得出:“对一些实验,我们有比课本上更好的方法和建议,但进行探究验证的却很少。”这点从只有2.6%的同学尝试过改进实验仪器或装置也可以看出,可见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3)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考查

通过数据统计,60.9%的同学比较关注社会现象的话题;95.8%的同学愿意参加环保公益活动;但当学校公共设施遭受破坏时,只有40.1%的同学会及时制止破坏行为,还有14.0%的同学认为不关自己的事情;57.6%的同学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42.3%的同学将废旧电池直接扔进了垃圾桶。结合学生的个别访谈,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主观上还是比较关注社会,关怀自然,但缺乏付诸实施的具体行动。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喜爱是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条件。但是现阶段,学生整体的人文精神水平不高,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但是缺乏对人文的理解;他们具备勇于探索和追求的科学态度,但是缺乏探索创新和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他们比较关心自然和社会,但是缺乏从自身做起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他们对同学有竞争意识,但是合作能力不强。这些现实向我们昭示了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通过渗透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叶绿素到计算机芯片,从有机合成材料到新型非金属材料,由超导材料到记忆材料、液晶材料,从结晶牛胰岛素到基因工程,从化石燃料到核能燃料……这些事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在人类进步中产生的巨大作用,同时在学生心中播下热爱化学的种子。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向学生说明: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的考虑欠缺,人类正面临着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水质恶化”等严重的威胁。要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数是由于人类考虑问题欠佳导致的,其中有技术上的因素也有人的思想上的因素。

另外,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去参观当地的一些化工或制造企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科学对生产生活的巨大促进作用。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人类面临的常见环境问题,如“对雾霾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研究”“母亲河婺江的水质调查”“身边垃圾分类回收的调查研究”等作为研究课题,搜集资料,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策。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引发他们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通过渗透我国古往今来的化学成就和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我国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化学领域里,曾经做出过许多杰出的贡献,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介绍酒和醋的酿造技术,火药、青铜器、漆器等制造技术,在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同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endprint

著名的化学家傅鹰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2]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还可以将一些科学家和名人的故事与学生所学知识相结合,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宁波市开设的“诺贝尔化学奖史话”选修课程很值得我们借鉴。该选修课程借鉴高校教材《大学科学素养读本(化学卷)——引领现代化学进展的诺贝尔奖》,结合高中化学知识选取合适的诺贝尔化学奖为实例。每个课题的“成长经历”栏目,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学习过程、人生阅历、人格品质,让学生体验化学家不同的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获奖成果”栏目真实、动态、详细、完整地介绍所选的诺贝尔奖事例。“成果应用”栏目则着重展现诺贝尔奖成果的实际应用,展示成果对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了让学生更为详尽地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每个课题最后附有相关阅读资料和网络资料,以“相关阅读材料”栏目的形式展现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课外上网查找资料或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结合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对于化学研究而言,正如羽翼于飞鸟、楫桨于轻舟。化学实验的方法本身就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实践。我们要重视学生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向学生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育。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务实求真的精神。

除了传统的教材实验外,教师还可以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将书中的知识拓展延伸,为学生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各类有趣的实验。以必修基础知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模式展开,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到系统的化学知识,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还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精神。[3](部分趣味实验与课堂教学知识点的联系如下表)

4.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有团队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伙伴的影响远超过成人对他们的影响。竞争、合作、讨论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在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都为学生间的合作创造了许多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中的各个栏目为基础,积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比如化学《必修1》专题1“常见物质的检验”,该内容中就有一个“活动与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总结出■、Cl-、■、K+的检验方法。其实,在组内实验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增加组间讨论。将4种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也将知识总结得更为全面。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容易出现效率低的情况,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合作。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律,学会有序高效地合作。每个成员要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我们提倡适度争论,但是拒绝无礼吵闹。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邵瑞珍指出:“合作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改进学习方法;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加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

综上所述,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应认真贯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把握新课程理念,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把“化学家的化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化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芬.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化学教育,2008(9).

[2]汪斌权,于淑儿.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化学选修课开发与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

[3]孟庆川,邓善银.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 提升化学教学实效性[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endprint

著名的化学家傅鹰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2]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还可以将一些科学家和名人的故事与学生所学知识相结合,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宁波市开设的“诺贝尔化学奖史话”选修课程很值得我们借鉴。该选修课程借鉴高校教材《大学科学素养读本(化学卷)——引领现代化学进展的诺贝尔奖》,结合高中化学知识选取合适的诺贝尔化学奖为实例。每个课题的“成长经历”栏目,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学习过程、人生阅历、人格品质,让学生体验化学家不同的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获奖成果”栏目真实、动态、详细、完整地介绍所选的诺贝尔奖事例。“成果应用”栏目则着重展现诺贝尔奖成果的实际应用,展示成果对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了让学生更为详尽地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每个课题最后附有相关阅读资料和网络资料,以“相关阅读材料”栏目的形式展现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课外上网查找资料或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结合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对于化学研究而言,正如羽翼于飞鸟、楫桨于轻舟。化学实验的方法本身就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实践。我们要重视学生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向学生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育。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务实求真的精神。

除了传统的教材实验外,教师还可以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将书中的知识拓展延伸,为学生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各类有趣的实验。以必修基础知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模式展开,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到系统的化学知识,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还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精神。[3](部分趣味实验与课堂教学知识点的联系如下表)

4.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有团队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伙伴的影响远超过成人对他们的影响。竞争、合作、讨论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在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都为学生间的合作创造了许多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中的各个栏目为基础,积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比如化学《必修1》专题1“常见物质的检验”,该内容中就有一个“活动与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总结出■、Cl-、■、K+的检验方法。其实,在组内实验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增加组间讨论。将4种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也将知识总结得更为全面。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容易出现效率低的情况,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合作。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律,学会有序高效地合作。每个成员要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我们提倡适度争论,但是拒绝无礼吵闹。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邵瑞珍指出:“合作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改进学习方法;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加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

综上所述,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应认真贯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把握新课程理念,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把“化学家的化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化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芬.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化学教育,2008(9).

[2]汪斌权,于淑儿.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化学选修课开发与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

[3]孟庆川,邓善银.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 提升化学教学实效性[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endprint

著名的化学家傅鹰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2]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还可以将一些科学家和名人的故事与学生所学知识相结合,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宁波市开设的“诺贝尔化学奖史话”选修课程很值得我们借鉴。该选修课程借鉴高校教材《大学科学素养读本(化学卷)——引领现代化学进展的诺贝尔奖》,结合高中化学知识选取合适的诺贝尔化学奖为实例。每个课题的“成长经历”栏目,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学习过程、人生阅历、人格品质,让学生体验化学家不同的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获奖成果”栏目真实、动态、详细、完整地介绍所选的诺贝尔奖事例。“成果应用”栏目则着重展现诺贝尔奖成果的实际应用,展示成果对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了让学生更为详尽地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每个课题最后附有相关阅读资料和网络资料,以“相关阅读材料”栏目的形式展现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课外上网查找资料或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结合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对于化学研究而言,正如羽翼于飞鸟、楫桨于轻舟。化学实验的方法本身就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实践。我们要重视学生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向学生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育。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务实求真的精神。

除了传统的教材实验外,教师还可以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将书中的知识拓展延伸,为学生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各类有趣的实验。以必修基础知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模式展开,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到系统的化学知识,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还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精神。[3](部分趣味实验与课堂教学知识点的联系如下表)

4.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有团队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伙伴的影响远超过成人对他们的影响。竞争、合作、讨论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在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都为学生间的合作创造了许多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中的各个栏目为基础,积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比如化学《必修1》专题1“常见物质的检验”,该内容中就有一个“活动与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总结出■、Cl-、■、K+的检验方法。其实,在组内实验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增加组间讨论。将4种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也将知识总结得更为全面。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容易出现效率低的情况,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合作。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律,学会有序高效地合作。每个成员要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我们提倡适度争论,但是拒绝无礼吵闹。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邵瑞珍指出:“合作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改进学习方法;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加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

综上所述,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应认真贯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把握新课程理念,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把“化学家的化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化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芬.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化学教育,2008(9).

[2]汪斌权,于淑儿.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化学选修课开发与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

篇5:高中社会实践活动近视状况调查

活动名称:麻城一中近视状况调查

开始时间:2014-7-10 结束时间:2014-9-30 课时数:56 活动位臵:麻城一中

活动证明人: 证明人电话:

活动组长及成员:叶磊 朱升 王志林 胡叶青 阮方平毛广行 杨洋 荣谦 董谦 董泽阳

活动内容:近年来,中学生的近视比例在不断攀升,而且年龄越来越趋向年轻化。这个严重问题已成家长、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为了了解中学生近视进展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近视进展的原因,提高同学们的意识,做到更好的帮助同学们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活动目的:此项研究的目的是要使同学们重视保护眼睛。眼睛毕竟是属于自己的,我们不能任之弃之。以为戴一个眼镜问题就解决了。希望不患近视的同学能保持良好的视力,已患近视的同学能预防视力下降。稳定视力水平,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所在。

过程报告:我们首先设计出考察的方法:主要以发调查问卷为主。由于问卷的题是围绕近视的内容而提出的,所以有助于我们掌据第一手资料。这是让事实说话解决问题的最好途经。首先, 资料的查阅离不开书本, 于是我们带着想法的去“拜访” 图书馆, 但是关于这一方面的资料图书馆的存量有限, 我们只有从中吸取精华。经过两三周的查阅资料, 我们掌据的信息己经差不多了。然后我们就开始设计调查问卷,是围绕关于近视的成因以及保健的方法而展开的。

调查问卷

1.你是不是近视? A.是的B、不是

2.你是如何近视的?(不近视的可不答)A.看电视过度 B.坐姿不端 C.其他 3.你近视多少度?

A.100以下 B.500以下 C.更高

调查分析: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

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1 看电视距离太近2 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3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4 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5 不合理饮食 6 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的中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而中学生们对近视这一现象并不加以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近视怎样,戴副眼镜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建议:

(一)看书时作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读写要坐到离课桌一尺,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

(二)在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

(三)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四)定期到眼科专医作检查,听从仪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体会:

篇6:高中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调查主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当今社会真正需要什么类型的大学生。

二、调查地点: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

三、活动组织者:安海涛

四、调查对象:当地居民,大学生。

五、调查方法:实地调查,网上调查

六、总结:本次调查中70%的被调察者属于25-45岁年龄段的各个学历层次各个行业的人。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人对大学生关注度还是挺高的。80%的人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比较乐观,70%的人认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得十分努力,20%的人认为困难很大。我们不得而知,大学生的的就业前图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人士观念还是比较开放的,90%的人认为名牌大学学生的能力并不比一般大学学生强,。只有保持这种客观的态度,社会、企业才会给大学毕业生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们才会抛弃那些没有必要的包袱,减轻思想压力,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在应聘面试的激烈竞争中完整的展示自我。

调查显示,不同的人对“您认为现在什么专业的大学生更容易就业”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例如:经济类、管理类,机械类、工程类等。这就说明,社会并不偏向任何单独某一类专业,俗话说的好“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肯虚心好学,脚踏实地的奋斗,都会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其实,无所谓什么专业不专业,只要自己爱学习,不是专业的也能成为自己的专业。社会上认为,大学生的最大优势在于“自信,有理想抱负,可塑性强”、“有创新精神,思维活跃”。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必备精神是“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在“诚实守信、责任奉献”方面也有待提高。

调查表明,现代社会对大学教育相对满意,当代大学生极少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大学校园不只是从前人们赞美吟诵的“象牙塔”,更是一个锻炼能力、展示才干的舞台。大学生不应该在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代书呆子,而应该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早点涉及。

当今社会,大学生可以说是遍地开花、随处都是,竞争异常激烈,压力也随之而升。因此大学生切不可狂妄自大,必须及时充电,增加自身的“资本”,提高自己的价值。社会上认为大学生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大学文凭外,“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优干、三好证书”等还是十分必要的。

调查中,大部分人认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是大学生较为容易就业的地区,因为东部就业岗位多,生活条件优越,可同时也存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竞争更为激烈的弊端。还有不少一部分人人认为大学生应该尝试去中西部,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内陆地区慢慢发展起来,就业岗位空缺多,一切基础设施开始逐步建设,大学生如果能克服困难在那边安居乐业,也会过上美满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会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民众普遍认为,大学生择业前不应该首先考虑经济收入、生活环境、工作稳定性,而更应该注重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以更加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事业,不只局限在眼前。社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最应该在政策方面给大学生加大支持力度,其次资金、技术方面也应该迎头赶上。

社会人士反映,大学生应该从大二就开始涉及就业上岗、人才市场方面的知识,大三时亲身参加社会实践,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现实中去,锻炼培养个人职场能力,积累工作经验,适应工作环境,为大四就业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人们对大学生期望还是蛮大的,都为大学生的未来祝福。

大学生是祖国下一代的希望,大学生的发展意味着祖国明天的兴盛。当代大学生活泼向上,青春充满激情,乐观自信,有理想有抱负的精神风貌必须发扬广大。

为了能够在不远将来的职场生涯中运筹帷幄,我们普遍认为大学生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自我决策能力

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以及它们的变化进展都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老师给你作指导,而必须靠自己迅速作出决定,及时予以处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决策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2、适应社会能力

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很不适应。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而常常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大学生却忽视了适应社会这个前提。人类文明总是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退缩,更不是对消极现象的认同,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藉,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比如,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丰富的知识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应注意克服只注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操作的倾向。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实践操作上有过硬的本领,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仍以教师这个职业为例,许多用人学校在挑选毕业生时,往往注重的是毕业生的试讲能力和试讲效果,而不只是他们的专业考试成绩。

4、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感情的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一个人想让别人了解你,重视你,更好地发挥你自己的才能,前提就是要有表现自己的能力。要准确表现自己,就离不开出色的表达能力。不仅在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会立即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求职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撰写求职信、自荐信、个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员提问,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

5、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远不如学校中的同学、师生关系那么简单。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就。因此,大学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6、组织管理能力

虽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从业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现代社会职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才能,其它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随着时代的发展,纯“书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挑选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正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

以上主要是从普遍性这个角度来谈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的技能,此外,大学毕业生如能撑握一技之长,诸如文艺、球类、驾驶等等就更能增加顺利就业的砝码。

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就是这方面人才的后备军,我们有能力、有责任、有信心把祖国的明天建设的更美好!

篇7:高中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X同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挪威语专业。在担任过奥运会志愿者,又在今年的上海世博会挪威馆担任志愿者。

在奥运会期间,张同学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被安排在奥运村欧洲运动员居住区服务。每天的工作虽然简单,但重复性强且休息时间短,容易疲惫。在世博会上,张同学在挪威馆中做过好多个工作,比如敲章、人员疏散、信息咨询等等,接触了许多同专业的朋友,熟识很多一同做志愿者的外国友人。

“也许是由于我学的是语言的缘故,所以奥运会、世博会学校几乎都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我也都报名参加了。毕竟奥运会、世博会在身边举办这种事很难再次遇到,能作为其中的志愿者,我感到骄傲和光荣。”

“可以说,我一开始参加志愿者服务是有目的性和功利心的。我相信很多大学生也和我想的一样,毕竟,参加奥运会世博会志愿者这件事,在人生的简历上,无论怎么说,都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未来就业找工作的时候,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这绝对是我的优势。然后,在经历过志愿者活动之后,我才发现,其实在活动中所接触到的人和事,才是我最宝贵的收获。”

“比如,在7月份的世博工作时,我认识了一位前来参观的名叫Zak的挪威人,他是挪威一所大学的教授,十分喜欢中国文化。我和他交换了MSN,直到现在,我还和他保持着联系,他对我来说亦师亦友,与他交流也对于提高我课业水平有非常大的帮助。”

X同学,华东理工大学法学专业,7月参加世博会志愿者活动,负责石油馆前的游客问询。这也是她人生第一次参加的公益志愿者活动,对于这次经历,她觉得“挺好玩的”。

“志愿者工作刚开始的时候觉得非常辛苦,每天6点就要起床,乘学校统一的志愿者车辆前往世博园区,必须赶在第一个游客进场之前做好所有准备工作。每天看到人潮汹涌地向我们石油馆门口涌过来,内心都十分激动。”

“世博工作相当辛苦,夏天上海几乎天天艳阳高照,我们在大太阳底下一站就是3、4个小时,还要面对各种游客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口干舌燥,半天下来几乎就累趴了。”

篇8:高中社会实践调查表

一、研究思路

(一) 研究对象

无锡地区 (包括无锡、江阴和宜兴三个城市) 现有普通高中75所, 其中四星级高中24所, 三星级高中14所, 在三星级以上高中就读的学生比例已接近90%。在三星级以上高中任教的音乐教师共计70人, 笔者发放问卷70份, 收回问卷56份, 经检查, 确定有效问卷54份。其中女教师44人, 占调查人数的81.5%;男教师10人, 占调查人数的18.5%;师范毕业51人, 占调查人数的94.4%, 非师范毕业3人, 占5.6%。教师人数:无锡市26名, 江阴市15名, 宜兴市13名, 来自三星级和四星级学校各27人。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调查内容包括:在新课程实践中的收获和困惑、对新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

二、研究结论

(一) 收获和困惑 (12人未答)

1. 关于收获

(1) 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高了。共有23人表达了这样的心声:新课改给自己提供了新的学习机会, 外出培训、听课、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多;拓宽了视野;也使同事之间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

(2)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有15人持相同的观点。有的老师认为, 去年本校开设了三个模块:鉴赏、歌唱和舞蹈, 这两类老师的专业得到发挥,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

(3) 教材和音响改善了。另有5人认为教材的内容丰富了, 与教材配套的音响比较全面。

2. 关于困惑

(1) 学校方面。共有10人认为:学校领导不重视音乐, 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条件有限, 不能充分实现新课程改革。

(2) 教材方面。也有10人认为:教材内容太多, 上课时间有限, 来不及上完;内容偏难, 学生不容易掌握;选修课很难操作;教材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重视。

(3) 学生方面。有8人认为学生对课本内容不感兴趣, 另有3人认为学生音乐基础太差。

(4) 教师方面。有10人认为:不知道怎样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成现实的课堂教学能力;不知道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融会贯通地使用好教材, 等等。

(二) 意见和建议 (6人未答)

1. 关于意见

(1) 教材与实际联系不大。12人认为教材“难”。具体是:学生的音乐基础太差, 常识性的知识和技能都不具备, 连书本上最简单的简谱谱例都看不懂, 怎么去使用高中教材?有人认为编写教材应该切准学生的脉搏;也有人认为书上有的内容连教师自己都难以弄懂, 怎么去教给学生?专家的设计太理想化了。除了鉴赏模块, 其他的模块应以了解为主。另有13人认为教材“旧”。具体为:应多选与当前高中学生生活贴近的音乐作品, 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2) 教材编写不严谨。有12人觉得教材编写不严谨, 具体观点是:内容安排可以再完整、合理些;对我国的民族器乐和音乐家的介绍比较少, 象刘天华、华彦钧这样的人物都没有编进教材, 实属遗憾;同时, 音乐知识不全面, 不如老教材系统;部分内容的选择要改进, 如有的作品篇幅较长, 还有的不具有代表性等。教材的封面设计也难看。

(3) 教师用书作用不大。有9人提到《教师用书》, 认为它使用率较高, 但课后习题答案欠完整, 而且也有错误, 希望能修正;也有人认为《教师用书》不详细, 对一些教学方法提示不明确, 应该多编辑一些优秀的教案, 供大家参考;还有人认为《教师用书》完全是教材分析, 根本没有教学过程的提示及指导, 基本没什么用。

(4) 教材内容太多。有4人认为《音乐鉴赏》内容太多, 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全部上完。

2. 关于建议

(1) 希望得到优质资源。14人吐露这样的心声:希望相关部门能精选优秀的教案、案例、课件及其点评, 作为资源共享;觉得教师的参考资料太少, 能否编一些相关的书籍?与教材配套的资料应该全面, 并且要让师生都钟爱, 要有品位;如果教材音响资料能有配套视频的化就更好了。

(2) 希望再学习提高。4人表达了这样的愿望, 教材与教师用书只是理念的反映, 新课程要我们关注的是:我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学生的学情如何?学生的音乐需求在哪里?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三、研究对策

1.领导重视

⑴政府应尽责。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与文化部门一起研发与教材配套的音响资料, 要把最优秀的艺术家、最优秀的音乐作品推荐给学生;同时要有专利意识, 每一个作品、每一幅图片都应该有出处。

⑵主管应尽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课程专家和名特优教师撰写与教材配套的优秀教案、教学反思等相关读本, 并要求教师学习和研讨。

⑶学校应尽力。学校领导应该配齐音乐鉴赏教学所必需的器材和设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投入就难有回报。

2.榜样激励

⑴专家引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课程专家最好能经常地深入课堂观课议课, 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势, 同时也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起分析原因, 寻找对策。

⑵名师示范。要经常在音乐教师之间开展教学大比武活动, 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教研室应该大力推广、宣传他们, 让更多的教师从他们身上学到可以利用的经验和方法。

⑶同伴互助。“三人行, 必有我师”。要建立同伴互助的学习氛围, 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摆到桌面上来, 大家共同分析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 用同伴的智慧来促进自己的成长。

3.自身努力

⑴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高中音乐以音乐鉴赏为主, 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至少能够对音频和视频进行自由地编辑, 从而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 也更好地方便学生学习。

⑵提高课程开发能力。《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它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 但要注意两点:一是把握新课程标准;二是结合学生实际。只有在这两点基础上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上一篇:东丰县客运站创建省级卫生城活动方案下一篇: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