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2022-12-09

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综合高中实践教育活动第一阶段总结

西乌旗综合高中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第一阶段总结

3月12日下午召开‚西乌旗综合高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正式启动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上教科局指导小组组长阿木尔萨那作指导发言,综合高中清亮校长作动员报告,图们巴雅尔书记精心安排了全体教职工和全体党员的具体学习时间,李海江副校长宣读了‚活动实施方案‛。动员会后,综合高中依据学校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学习,听取了教师和学生意见,并且按照学校‚活动实施方案‛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任务,有序推进了教育实践活动。

一、强化组织领导,有序开展活动

1.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按照教科局指导小组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综合高中党支部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和副组长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抽调支部委员和环节干部负责领导小组下设机构工作,有宣传组、材料组和督导组。各机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个人。领导和组织的强化,为推进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2.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在《西乌旗综合高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实施方案》中,有明确的开展活动的范围,

1 有指导思想,有目标任务,有方法步骤和相关要求。该方案切实能将教育实践活动与综合高中的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3.营造活动氛围。经过精心准备,综合高中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全校教职工参加会议,学习了中央和自治区以及上级各部门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安排部署了我校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同时,为提高思想认识,扩大活动影响,综合高中在教学楼德育讲堂,办公楼会议室装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传标语,宣传组采编,运用报刊和媒体技术,及时上报信息,为学习活动营造了氛围。

二、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通过集中学习,达到了全体教职工思想认识提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改进的目标要求。

1.领导带头学习。活动开展以来,综合高中在集中学习中,领导带头认真组织学习,带头做学习笔记,带头撰写心得体会,校长亲自围绕‚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主题讲党课,全体教职工和全体党员思想认识上得到统一。在此基础上,按上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2 2.学习内容。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全校教职工依照《全旗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方案》规定的‚七个专题‛,学习《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学习总书记等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学习《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等文件。同时,学习了焦裕禄和牛玉儒等先进人物的事迹,并每人撰写了心得体会。

3.学习时间。党支部制定学习计划,规定每个党员和职工必须完成56个小时的学习任务,严格学习作息制度。从3月14日开始至5月7日,每天学习两个半小时,5月9日以后,日学习时间为3小时。学习内容把7个专题细分为22个小版块,至5月12日,全体教职工均已按计划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三、听取意见情况

3月12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面向全校教职工调查学校领导班子‚四风‛问题。3月25日组织全校班级干部学生代表采取交流和问卷调查,问题涉及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和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工作的诸多方面。3月26日又组织班主任,调查学校管理,尤其是后勤服务质量等问题。

5月4日,在教学楼德育讲堂,综合高中组织全校学生

3 家长会。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及班主任参加。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向前来参加会议的家长发放400份调查表。问卷内容主要针对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工作作风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设置了六个问题。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学校领导深入一线了解教师和学生情况,听取大家的意见,改变工作作风,并且鼓励全体教职工群策群力,要敢于给学校提出最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要求大家从大局出发,力争把我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四、即知即改、建章立制情况

1.汇集意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开座谈会、讨论会、问卷调查等形式,查找 ‚四风‛问题。目前学校收到各类意见和建议95条。多数说法是,学校教学工作有自身特点,没有教学质量,我们搞形式就没有出路。只是希望有些领导再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走出有特色的办学路子才好。5月6日,针对全校学生家长会征集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开展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讨论会。

2.问题的梳理归类。把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和归类,提出问题集中表现在休假和学生安全管理的矛盾,还有学生玩手机等棘手问题,再有环节部门的管理疏漏问题,休假制度和考勤做法不严格,学校监管工作不算突出。结合各机构工作职责进行分解,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和时间进度。学校各机构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发

4 挥自身职能作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力度,不定期检查教师备课授课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劝诫教师矫正错误,采取补救措施。学校把利用各种方式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汇总归纳为16项问题建立整改台账,明确责任人,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及时得到解决的有4项,另外12项问题目前正在分析和处理解决当中。工作制度修改的有:调整早自习时间、监考制度、政教处检查制度和教学监管制度。

五、专题讨论活动

4月12日,全体党员以‚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我的群众观‛为题,组织讨论会。讨论会在办公楼会议室召开,图门巴雅尔书记主持,清亮校长作了总结发言。

该讨论会预备工作为一个星期,全体党员均有发言提纲。会上,所有党员逐一发言,会后各自的言论又形成书面材料归入档案。讨论过程有党员自查自改的态度和情感意愿。讨论过程中,领导和教职工发扬民主,有的职工明确表示,工作中一线教师是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指导的,同时学生更离不开我们的关爱。

5月5日,我校召开‚综合高中‘素质教育大讨论’集中学习会‛。会议由党支部书记图们巴雅尔书记主持。清亮校长传达了西教科党总支[2014]21号文件,之后他指出,3月中旬全盟开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讨论活动序幕校拉开,我们要两个月时间来组织完成这项重大的活动。接着德育副校

5 长李海江针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讨论活动‛相关‚精细化管理‛、体育和德育方面的锡盟教育局下发的三份文件作了传达。综合高中素质教育大讨论分八个小组,领导分别参与到具体小组的讨论活动中。各小组长负责记录。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工踊跃发言,个人要有书面准备。

5月7日至12日,各教研组陆续组织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讨论‛活动,党支部书记校长带头,领导班子成员均具体参加讨论。讨论过程都做了记录。最后学校领导班子开专题讨论会汇总了各教研组提出的意见建议,总结出来的成果报送了教科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教育实践活动建档情况

事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文件,会议记录,学习过程资料记载,讨论会、家长会,征集到的意见建议,调查表,问题整改台帐报表,解决方法记录等均分门别类归入档案,建档18大盒。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坚持领导重视和全员参与办法按照教科局教育实践活动指导小组要求,结合我校‚活动实施方案‛的规定,坚持学习,确保了第一阶段的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西乌旗综合高中

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二零一四年五月十五日

第二篇: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高中生物实验探究”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强化"生物实验从1986年正式纳入生物教学大纲,生物教材几经修改,生物教材中实验的内容和数量大量增加,实验的调整,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相比较,我国在创新和能力培养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如美国的TheBalle:School:生物理论课和实验课之比为3:4/周,与物理!化学等课目基本一致"澳大利亚中李的生物实验为7"学时,占总学时的1/:,平均每周有1学时实验,还示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而我国高中实验仅H学时,占总课时的11%,平均每4一5周有一次实验,况且,有些学校还没开足。 据俞莉丹等对中美中学生实验教学进行对比研究,如下图所示

表1中美中学生物实验课的课时安排对比

Table1ContrastbetweenChinaandUSAinseheduleinseniormiddlesehoolbiolo群 exPerimental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课改我国加大了生物实验内容的比例,但与美国相比,我国实验课开出率并不高"另外,在实验课时间的安排上,都比较短,不利于一些探究实验的进行"生物新课程主要倡导探究性学习,有许多探究性学习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开展实验教学除了有足量的课时外,还需要配套的生物学实验室!实验员!基本的实验器材和条件以及实验的经费,还要有实验用的的动植物!微生物等材料,这些都是生物实验的正常开展所不可缺少的"近几年国内对高中生物实验的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多,根据研究的内容不同,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关于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认识方面的,作者从不同方面谈自己对生物实验的看法"如马友仙指出教师要在认真学习和领会生物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的实践,从而更好地体现学习过程的探究性,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明确的发展取向和发展价值,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谭雪琴等认为生物学实验的作用如下(l)运用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各种能力;(2)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思想"徐明芳在研究中指出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从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问题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2)通过了解仪器和药品的特性培养学生的使用能力;(3)通过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来进行实验;(4)重视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第二方面是生物实验教学现状方面的研究"不同地区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生物实验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陈风棠研究了新疆乌鲁木齐市十四所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状况,发现能全部完成实验的学校占25.9%;实验室设备配备齐全的学校占47.4%,没有设备的占3.7%;有18.5%的学校没有实验员,有两个专职实验员的仅占3.7%;直观教具齐全的学校占14.8%,另外有74.1%的学校没有条件建生物园地,同时发现被调查的学校中没有实验经费很充足的学校,由于实验条件跟不上,被调查的许多学校不能完成当时的教学大纲中对实验教学的要求"根据周宏治!姚光玲等人的调查,四川省自1994年高考取消生物学以后,生物学教师的流失率为35%,甚至个别地方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流失率超过50%,兼职生物学教师多于专职生物学教师,占52.9%"中学生物实验课时被严重削弱或取缔,一些郊县和边远地区的学校,中学生物学实验室被征用,改作教室或做为他用,还有一些学校干脆就不开设生物实验课"据常淑红等对济南市部分高中的调查结果发现,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的学校占18.7%,有现代化生物实验设备(如多媒体投影仪等)的占4.2%,实验室有专职生物实验员仅占37.5%"刘天学等的研究周口46所城乡中学具有生物实验室的学校有36所,占调查总数的78.3%,做演示实验的有32所,占总数的69.6%,有时做有时不做的占6.5%,从未做过演示实验的为n所,占总数的23.9%;上实验课的有28所,占总数的60.9%,有实验室但从未上过实验课的有12所,占总数的26.1%;实验课开课率在80%以上的仅有4所,占总数的8.7%,实验课开课率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半数的有27所,占总数的58.7%;教学班数与生物课教师人数之比在6:1以上的有12所,占总数的26.1%"。 第三方面是对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指导及实验改进方面的,如陈志棋!崔丽绮等根据普通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中卖验的数量明显增多,为了搞好新教材中实验内容的教学,对新增的21个实验提前进行了试做"结合他们的试验体会,对怎样做好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实验,提供了参考"程玉对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进行了改进,改变了以前用鸡血细胞提取DNA的方法,改用洋葱细胞进行实验,操作简单,节省费用,同样达到了教学效果"李文彩对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等实验提出了改进建议,同时在研究中指出,通过改进高中生物实验,不仅解决了实验材料!药品短缺问题,而且也节省了实验时间和实验经费"。

第四方面关于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教学方法种类很多,不同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滕春喜指出生物学科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实验上,一般模式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得出结论"林佩琴认为教会学生归纳分类进行应对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掌握实验的原理分析,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灵活运用实验知识和具有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边丽荣认为生物学实验应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应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第五方面是关于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的研究"吴春秀在研究中指出,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整理分析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姬淑芳在研究中指出:要使学生掌握实际的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实验程序的分析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解剖能力;陈博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几方面入手:传授生物实验技能和生物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第六方面是关于实验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生物学实验课程中的学生评价是指在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的评价"如宋汉萍等在研究中,叙述了多元评价体系的涵义!意义以及高中生物实验课程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情况" 第七方面是关于高中生物实验室的配置方面的研究"实验室的配置包括实验室的配备!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备!实验员的配备以及实验室资源开发等发面"如黄敏在研究中指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教育目标,广大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在努力探索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应注重加强生物实验室资源开发与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切实开展好生物学实验教学"又如林农的研究认为,实验员的职能必须由传统单纯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准备的职工职能转向协助课任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辅职能,甚至要能独挡一面地为任课教师分担学生探究性实验的部分教学工作;同时要求实验员要求做到爱岗敬业强化服务意识!具有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改革创新意识和能力!具备适应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和具有仪器设备功能开发及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关于高中生物实验的研究,如金本钱的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实验内容的比较,将旧教材中的三个实验与新教材作进行对比分析"郭建超的研究对实验设计题的审题和解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刘枫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目标进行了研究,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操作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和情感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分为知道!理解!掌握!评价四个层次,操作目标分模仿操作!独立操作!定型操作和创新四个层次,情感目标分动机与兴趣!习惯!态度与品格三个层次,并对生物教材实验中各种目标的体现情况进行了阐述"。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第三篇:高中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实践研究

曹冬林

(桐乡市高级中学浙江桐乡314500)

摘要:高中生物科技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关于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课程。开设生物科技实践活动课程有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创立了中学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三级设置模式:从学习“怎么做课题”活动、交互“照样做课题”活动、独立“自己做课题”活动,对学生评价采用了三级评定模式,经过长期教学初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生物科技实践活动三级设置三级评定

高中生物科技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关于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课程。科技活动具有:实践性(活动性)、学生主体性、问题性(主题性)、研究性(探究性)、指导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我校从96年开始就进行了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

开设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应在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各类活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扩大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应该和生物学科课程在内容上、形式上、目标上互相补充、有机渗透,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生知识既可以系统地学“深”,又可以联系实际地学“活”。开设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二.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内容构建三项原则

为了更好地根据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特点开展活动,须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科技活动内容与学科课程内容互补原则

学科课程的载体——教材,虽根据各学科知识和逻辑顺序而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其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但现代生物学知识,尤其是应用领域里的知识日新月异,利用科技活动 1

开放灵活的特点,可帮助学生及时地了解这些学科新知识。同时,一些应用性、分类性、综合性活动的开展,可使学科知识内容得以补充,学科知识与研究性学习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有助于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

2.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统一原则

科技活动内容构建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立足于全面素质提高,但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科技活动自主性特点,给学生自行发挥的机会,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特长生脱颖而出。

3.指导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无论是当代主体教育论倡导者,还是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的大师都主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这已成为科学教育公认的一条重要原则。但就科技活动而言,对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建立假设、如何验证假设等方面,学生不可能生而知之的,它只能经老师加以揭示。因此,探究学习教学大师施瓦布写到:仅仅向儿童提供刺激并指望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学习是不够的。因此在科技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活动的开放性应该同等重要,不可一味强调学生活动的开放性而忽略教师的指导性,否则科技活动不可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当学生提出的课题过大、过难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如把“光合作用的机理是什么?”引导转变为“探索光合作用中氧气的生成”使要探究的问题变得具体,学生通过跳一跳就能完成。真正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过程得以顺利实施、完成,并在进行过程中有所研究和探索。

三.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三级设置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需求是青少年学生普遍的特性,但另一个现象也确实存在:学生之间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这就需要在活动课上也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也即要使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就必然在内容上设立一定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科学素养的熏陶。我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生理、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以及生物教材具体内容,注意横向联系,各设层次,建立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逐级递增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三级设置模式:学习“怎么做课题”活动(简称“怎么做”)、交互“照样做课题”活动(简称“照样做”)、独立“自己做课题”活动(简称“独立做”)。

1.“怎么做”活动

时间:高一年级

课程目标:为了教学生“怎么做”,我们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提升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例如通过以“科学系列讲座”,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

学态度,使学生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用联系的、综合的、全面的眼光去分析、判断问题,增强学生学科的综合意识和整体认识能力,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生物学现象的本质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并学会判断问题的价值。通过这些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感受专家学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高二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照样做”课题作好铺垫。

课时安排:校选修课,列入课表,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每周1课时,2周并在一起集中进行,放在双周四下午。

课程内容:

(1)学校聘请浙江大学、市环保局、农科院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举办“科学系列讲座”。

(2)组织不同领域的考察活动。如参观工厂、企业;组织周边环境考察;参观市容市貌等。

(3)“课题研究并不神秘”、“我们如何选择生物学研究课题”系列讲座,为学生选题作好准备。

(4)在高一下学期,进行一次学科范围内的小课题研究尝试。由生物教师根据学科特点,为每个班级设计3-5个课题,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向学生推荐和由学生自由选择或自选课题。学生选择一个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尝试研究。以班级为单位,学生按照自愿、互补原则形成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小组,每个小组以5-7人为宜,选好组长,明确分工。课题组分析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价值进行讨论、查阅资料、请教相关老师、专家,写出课题的开题论证,填写开题报告表(表格由学校自行制定),申报课题。在班级中进行一次开题报告交流会,交流会由生物学科组教师参加,课题组学生陈述,教师和学生可以提出问题让课题组同学回答。最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等对开题报告进行修改。

2.“照样做”活动

时间:高二年级

课程目标: 围绕课题进行导师指导下的生物科技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以及初步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实验设计方案)、构建知识模型的能力。在此期间强调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生与社区(或单位)的相互协作,教师主要是作为组织者和辅导者,借以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技能。

课时安排:要求学生全员参与,每周安排1课时。2周并在一起进行,以利于学校图书馆、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信息场所能合理、高效集中安排。

课程内容:

(1)由生物教师和参加过课题研究的学生结合以前我校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实践,从

选题、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现代文献情报目录的检索策略、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信息处理和分析技巧、课题研究报告撰写要求等角度进行专题报告,做好学生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

(2)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课题准备阶段(9-11月)。由学生自己选择并确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以本校生物教师为主,在特殊情况下聘请其它学科教师可校外专家,根据高一的课题分组分别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

☆课题研究阶段(11-次年4月)。在导师指导下,学生以完成研究课题为动力,经历收集资料、实践探究、提炼观点、谋篇构思、撰写论文和修改润饰的学习过程活动过程中详细填写活动情况记载表。

☆课题总结阶段(次年5-6月)。课题组进行交流总结,填写课题研究成果结题报告表,交指导老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题交流,推荐2-4项参加校级交流(校生物科技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校在全校性的科技交流基础上评选优秀项目奖、评选校生物学小院士;物色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的苗子和项目;编辑出版学生生物学科技小论文集。

3.“独立做”活动

时间:高三年级

课程目标:由学生自己从社区、生活、学生等身边各个领域发现和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组成课题组,开展独立研究。让学生在解决真正的科学问题中发展自己。以科学方法讲座为载体,结合学生的专题研究,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课题研究学习时所取得的成果和体验初步形成自己的发展方向。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以及进一步发展研究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恰当选择的能力。

课时安排:部分学生参与。每两周2课时,科学方法讲座时要求全体学生参加;专题研究时要求参与课题研究的同学进行活动。

课程内容:

(1)科学方法讲座。包括科学方法导论;科学发展史上的典型方法应用;科学方法与人类社会;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与科学方法的联系等。

(2)专题研究。针对高二进行研究的课题,对其中在较大研究价值的课题,在科学方法讲座的启发下,根据创造性、实用性、先进性要求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重新修改、充实、完善,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发散性探究,作好推荐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准备工作。

四.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三级评定

要保证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质量离不开科学的评价。学生的评定是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关系到开设生物科技的成败。在评价时要注意发挥学生、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鼓励性评价为主、批评性评价为辅,以发展性

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知识、获得了能力,科技活动就达到了预定目标,而不应该只看重结果,当然结果有价值则更好。因此对科技活动的评价重视结果的同时更应重视过程。我校采用了兼顾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方法:三级评定模式。这种评价模式在我校试行以来,师生反应较好,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其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级:学生根据评价表先自评,填写自评部分。上交时同时附上个人活动记录。第二级:课题组长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二级评定;指导教师对课题组组长同时进行二级评定。第三级:学校教务处根据前两级评定、学生活动记录、参加各类比赛的结果,和指导教师一起最后确定班级每个学生的终评成绩。)。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报告册,作为学生评选三好学生的一项条件。

五.实践成效

1.发现并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99年以来我校学生在历年的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评比、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与科学讨论会竞赛中获市级以上奖励达20余人次,学生的生物科技论文有多篇发表,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参加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同学中已有3人进入中国青少年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冬令营,并有1人作为中国代表队中的一员参加了2000年在美国底特律举行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

2.增强了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每学期学生撰写的科技小论文多达20余篇,并有多篇学生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参加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学生在参加各类辩论中多次获奖。

3.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习能力:每年的高二生物会考成绩、高三高考成绩均列省、市各重点高中前列。

参考资料

1.教育部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2月

2.上海教委教研室 高中研究性课程实施案例选编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年10月

3.曹冬林 中学研究性活动课内容的构建与实践 教学与管理 2000(11)

4.许长广 研究性和探究性问题提出的若干原则 生物学教学2001(8)

第四篇: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的实施,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特制定本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性质与实验要求

(一) 课程目标与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共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是要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普通高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偏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但在开发和实施的具体操作方面,又具有各自的特点。研究性学习要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究和积极运用知识的倾向,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社区服务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参加本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关注自身的成长,关注现实的生活环境,关注全人类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发展,通过动手和实际操作,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国家规定和地方指导下,由学校开发、实施、管理的必修课程。学校是课程开发与实施最重要的主体,必须自觉地担负起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责任,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化水平。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

1.开齐开足课程。全省普通高中,不分城乡,不论基础与条件优劣,均应在实验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保证课时数量达到学分认定的要求,保证实验年级高中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我校依据省课改方案要求在2009年秋高一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每周三课时,社会实践在假期完成,社区服务由年级组在期中考试后组织完成。

2.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第一轮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是其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开设的新型课程,在课程开设初期,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此,学校要将对课程实验的进展情况给予充分的关注,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第一轮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总结实验经验,改进实施方式,提高课程质量。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的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学校要在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作为实验的主要目标,大力宣传、明确倡导课程的核心价值,努力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化倾向。

4.多层次建设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终要求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开发和实施,但是,多层次的资源建设对学校的课程实施将会发挥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为此,学校课改办、教务处要对学校的课程开设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示范,努力争取形成并积累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资源,减轻教师和学生压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一) 成立领导组织、设置专门机构、落实专门人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发、实施和管理,为此,在课程发展的最初阶段,学校首先应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有关处室、团委和年级负责人组成,有条件的也可聘请社区领导和专家参与。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制定,并统筹管理、全面协调学校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实施。

其次,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型必修课程的发展,学校应设立专门机构、安排专门人员,具体负责课程的管理与实施,完成教师培训、指导与学生的学业管理(如学分认定、审核等) 工作。

(二) 制定课程方案

课程开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求学校制定具体详尽、切实可行的课程方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是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规划与安排,是学校实施课程的纲领,是对学生在校三年期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一安排,对提高全校课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教师、学生学习和理解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主张与课程框架的重要文献。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制定,要充分征求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意见,体现地方特点,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满足学生研究与实践的需求。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要完整地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要对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目标做出清晰具体的界定,同时要对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的评价、课程管理等做出具体的说明和安排。

在课程开发初期,要特别注意研究和解决“课时安排、教师培训与调配、教师工作量的认定、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确定、学生成绩评定和活动保障”等诸方面的具体问题,防止在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方面出现混乱现象,保证课程的顺利开设。

(三)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1.研究性学习

(1) 学分的分配

研究性学习三年共15学分,高中三年中,每个学生通常研究2—5个课题或项目。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按以下方案具体分配各学年的学分:

三年完成3个课题。其中高

一、高二年级每学年一个课题,每个课题6学分;高三一个课题,3个学分。

具体地,高一由学生自选一个课题,由学校组织系列讲座,加强通识和通法(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方法指导、调查问卷的设计、研究方法与规范)的指导,然后在些基础上由学生完成一个课题;高二则统一组织学生以《中国EPD教育校本教材系列》为主题,选择完成一个课题。高三则完成一个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科不限)

(2) 课时的安排

为获得15个学分,学生三年当中需要完成约270课时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学分的认定,首先要以学时的条件为标准,任何学校和个人都不得在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时降低这一标准。学时的具体安排应根据学校课程方案、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等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安排;可以统一安排,也可以年级、班级或研究小组为单位安排,实行“弹性学时管理”。

研究性学习平均每周约3学时,时间的安排一般采用“1+2”的形式,即一节课单独排,用于集体指导、选择课题、设计方案、信息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以及总结反思等活动;另两节课连排,用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实践、交流与展示。此外,还可以采用半天连排,或者一学期中某些周次分散安排、其他周次利用几天时间集中安排等方式。

学校教务部门要与相关处室或年级密切配合,根据各年级、班级、小组的课题研究进展需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课时进行灵活调整。

部分课题研究活动无法在学校教学时间里统一安排,对此,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并做好相关的管理、保障工作。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以学年为单位安排教学时间,每学年总的教学时间不少于一周,约为36课时,高中三年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时总数不得少于三周。时间安排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

一般情况下,比较可行的方式是:每学年集中一周时间一次完成,或分两次在两个学段中完成。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时间以高中三年为单位安排,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可以由学校、年级或班级统一安排,也可以由学生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里自主安排,但学生的自主安排必须得到学校和指导教师的认可、指导和管理。

(四) 课程内容的确定

1.研究性学习

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同时要为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或项目留有足够的余地。研究内容要以学生生活、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关心的自然、社会问题为主。

(1)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程序性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程序性内容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这些内容主要包括:

① 课程的准备。学校可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动员,组织研究性学习的通识培训,并对学生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② 课题的开发。研究课题的开发要面向学生所能接触、感知、了解到的整体生活世界,挖掘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中具有研究价值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学校要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讨论,梳理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使老师、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或项目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把握。

③ 活动的落实。学校和老师组织学生小组或个人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组织开题论证活动、交流活动、总结汇报活动、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活动等。

(2)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组织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用“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种方式进行组织。学生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可以采用课题研究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项目设计的方式。不论是课题研究还是项目设计,都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要基于合作,要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当中。

课题研究是指为了解或解决一个相对集中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或实践活动。一般情况下,为了解或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常要经历若干个实际情境,完成若干个片段的研究或案例学习。因此,课题研究要求学生把学习、探索或实践设计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过程,过于单一的学习情境或学习行为不太容易体现出课题研究对促进学生成长的价值。

项目设计是指为完成一个“作品”“产品”或“制品”而展开若干项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问题研究,也可以是相关的制作、体验、实践。项目设计具有很强的“结果”指向性,同时,为获得最终的“结果”,学生通常需要学习或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或创造相关的条件。

(3)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 自我。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与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研究等。

② 自然。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茶叶栽培与采摘制作、动植物保护、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研究等。

③ 社会。如社会关系研究、社区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镇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

(4) 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注意点

① 可行性。要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认识水平以及学校和社区条件确定研究题目。好高骛远的选题,会导致研究难以开展,对此必须加以重视。

② 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③ 生活性。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以学生身处其中的生活环境为基础,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事物,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④ 实践性。强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健康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个性。

⑤ 综合性。一般情况下,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它可能是以某学科为主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考察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无论是自我问题、自然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在一个课题的研究中都应对自我、自然、社会作整体关注,通过综合性课题的选择,整合学习的过程,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内在价值。 ⑥ 开放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当学生选择了一个研究课题以后,采用什么样的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的切入口、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的结果如何呈现等,应该有较大的弹性。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如果他们认为有必要,可以修改和调整所要研究的问题。

(5)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发策略

①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根据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开发各种教育资源,设计活动内容。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

另外要注意选择和利用一些时间性、季节性较强的事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活”的资源。

② 逐渐积累,形成研究序列。研究性学习课程没有“教材”,但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同一个学生(小组)三年当中研究的问题要形成一定的系统,要适当照顾到“自然、社会、自我”三种取向的内在平衡;不同年级以及全校所有学生所研究的问题也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关系,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发展差异,避免简单的重复,避免层次安排上的混乱。研究内容形成一定的序列、一定的逻辑,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才能对学生在三年当中的发展产生高效率的影响,课程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③ 适应学校和地区差异,形成自身特色。引导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三个面向”的要求,一方面要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资源优势,构建有地区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研究内容的体系,使研究性学习课程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④ 相互借鉴,优势互补。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要注意在相互借鉴、类比学习中得到启发,共同提高。鼓励邻近学校特别是同一社区中的学校开展较为紧密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增强社会的责任感。社会实践的内容一般以主题形式呈现,实践范围主要包括:

(1) 学校传统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内的各项活动,以丰富学生生活并促进其健康成长,这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重要来源。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节日活动,如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以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运动会)、成人仪式等。 二是值班活动,让学生参加学校或班级生活方面的管理,学习的管理,学校专题活动的管理等。

三是社团活动,如文学社团等各种校内社团组织的活动。

(2) 外出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开阔视野和思路、增进对社会的理解。该类活动包括:

一是参观活动,如参观教育基地、社区人文或自然景观,考察社区环境、传统、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情况等。

二是调查活动,如对社区机关、特定群体、典型人物、热点事件进行调查、访谈。

(3) 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学校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各行各业,亲身体验真实的社会。如军训、学工(商)学农、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勤工俭学等。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属于志愿活动或带有义工性质的活动,学生应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社区提供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社区服务的内容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范围包括各种社区公益服务、宣传教育、帮助贫困人员与家庭等等。

社区服务内容一般可分为三类:通用内容、特色内容和自选内容。

① 通用内容:如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② 特色内容:城市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居民小区公共卫生、社区辅导(如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农村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参加农忙、扫盲辅导、乡村农技站(组) 的科技活动、镇村公共卫生等。

③ 自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

(五) 学生的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小组活动。学生自愿或随机分组,组成活动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合作完成一项活动,既可以扩大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团队意识,又可以发挥每个成员的才能。因此,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

二是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更强调人际间的交流,也能对某一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索。 三是个人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应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允许个人根据兴趣爱好独立进行活动,这将有利于促进个人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个人活动应与小组和集体活动有机地结合。

1.研究性学习

在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全班集体研究三种形式中,基于课题组的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方式。

① 小组形成的范围:在行政班、年级、学校等不同范围里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教学管理的可行性与活动安排的灵活性方面看,以行政班为单位建立小组应该是主要的形式。对于那些办学规模较大、管理协调存在困难的学校来说,尤其要注意采用以行政班为单位建立小组的方式。

确有需要和可能,也可以在同一年级当中跨班级建立小组,或者在全校范围内建立研究性学习的小组。

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学生甚至可以跨学校、跨地区组建合作小组。网络渠道的畅通对于合作范围的扩大具有很直接的意义。

学校和老师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能力、特长及男女生比例等因素,在相互协商的情况下,还可帮助学生对小组成员做适当调整。

② 小组人员的数量: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每组4—6人的规模更适合于研究活动的开展。学校也可以根据课题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允许人数有所不同,不确定具体的标准。比如,可以将报名人数众多的小组确定为总课题组,然后分出若干个子课题研究小组,进行相同问题的研究或系列化的分工研究。

③ 小组人员的分工:在课题研究小组内部,必须实行分工负责制。分工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角色分工:每个小组通过选举、自荐等形式,确定组长、副组长、联络员、活动过程记录员等。每个人担任不同角色,要有明确的职责,保证高效率地完成活动。角色分工是相对的,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应调整。

二是研究内容的分工: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应大致均衡地承担研究任务,防止出现“一人干、几人看”的现象,减少因角色分工所造成的任务偏差。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一般有四种:① 学校统一活动;② 班级活动;③ 小组活动;④ 个人活动。不论采用哪一种组织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都应统一时间、统一组织,并能得到课时保证。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仿照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应尽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组织开展活动。小组可由教师组织,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不少于3人。

学生个人在假期当中进行社区服务也是一种经常采用的形式。

(六) 教师的指导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校应统筹规划,落实指导教师,组建年级指导组。根据需要,每一个在校教师都可能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和指导任务。学校要妥善安排,合理分工,同时还可以积极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聘请兼职教师。

1.研究性学习

(1) 教师的组织和安排

组织教师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坚持师生自愿选择、教师全员参与、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等原则,后勤和校外人员可以适当加入,学术指导和行政管理角色可分可合。

下面提供几种组织教师的参考方案:

① 导师负责。一名教师负责研究性学习小组所有的指导、管理工作,一个教师可同时承担2至3个小组的指导工作。

②专业分工。不同的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小组中担任三类不同的角色:指导教师、协管教师、学术顾问。指导教师每班一名,全面负责班级中所有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工作。协管教师主要负责活动秩序的管理和其他各项协调工作。各小组聘请的学术顾问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学术和专业指导、咨询。

③ 教师包班。每班分配3~4名教师全面负责一个班级中各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指导和组织工作。

在组织教师时,学校一般要根据学生的选择意向和教师的指导意向、任教学科、现有工作量等,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统一安排。

(2) 教师的指导工作

① 准备阶段的指导。从学生知识基础、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出发,在研究性学习开始阶段,教师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性指导,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活动设计、资料查阅、调查访谈、科学实验等研究方法,了解信息整理和分类的方法和技能,但要防止把指导过程变成一种传授、灌输的过程。

② 选择课题的指导。在选题阶段,可以从学生不同的知识和生活背景出发,为他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动机,调动他们研究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选题的过程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 ③ 设计方案的指导。确定好课题之后,教师要协助学生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应包括从哪些维度来展开课题研究、大致的活动步骤和时间安排、小组内的分工、研究方法的确定、资料的搜集和资源的利用、对结果的预期和处理等。

④ 活动过程的指导。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对研究可能用到的方法如网上查询、社会调查、资料统计等进行具体的指导。在学生的兴趣不能持久时,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奇心理、进行榜样示范等手段,增强和维持他们的信心与耐心;在学生遇到难题而陷入困境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性质,拓宽研究思路,鼓励学生在与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生成新的主题、新的活动设计。

⑤信息加工的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搜集到资料、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自己的研究结论与成果,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⑥交流汇报的指导。在交流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对研究的情况进行交流反思:可以采用集体汇报的形式、师生讨论会的形式,还可以通过主题演讲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此外,在每个研究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记录研究过程、撰写研究体会,并协助学校做好学生学习资料的收集建档、研究资源的开发、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等课程建设工作。

2.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中的教师指导工作主要包括:

① 协调关系:帮助学生与社会机构或个人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

② 开阔思路:启发或者帮助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活动。

③ 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活动情境之中,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④ 保障安全:注意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安全问题,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⑤ 引导总结: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形成活动成果,促进学生发展。

(七) 活动的流程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有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全班集体研究三种,从具体的实践情况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

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可以按如下程序进行:

(1) 合作选题。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的背景材料、查阅资料、提出问题,老师审定后再由学生确定选题。

(2) 小组分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在小组内明确各人的角色和任务。

(3) 制定方案。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并撰写研究方案。 (4) 实施方案。研究的过程由若干活动组成,每次活动的步骤大致包括:回顾反思上次活动,调整计划和方法 → 制定本次活动方案,进行研究的准备 →开展研究,详细地记录活动过程及获取的信息 → 整理信息 → 写出本次活动的小结和体会。

(5) 总结。开展总结活动的一般步骤包括:课题组中各小组分头汇总每次活动获得的信息 → 组内交流后分工撰写研究报告 → 各小组汇总研究报告。

(6) 汇报交流。由学校或年级组、班级组织课题组间的交流、汇报、答辩、成果展示、师生研讨等活动。

2.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可参照研究性学习安排活动流程,但是要充分关注活动的社会化特点,要帮助班级和学生小组、学生个人做好社会协调工作。

(八) 过程的管理

1.研究性学习

(1) 分级管理,发挥组织职能

① 校长:组织制定课程计划,安排教师,关注过程,协调安排重大活动。

② 课程领导小组: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正常实施,召开指导教师与管理人员例会,定期交流经验、解决问题。

③ 研究性学习教研组或年级组:负责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及时开发设计研究项目并组织实施,并负责日常的检查、指导工作。

(2) 详细记录,运用档案袋管理

各校可设计面向学生个体和面向小组的《研究性学习管理手册》,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研究性学习信息分析表》、《师生互评表》等,以便记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环节、阶段体会和成果等。要向老师、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录要求。

同时,还可以从教师检查、他人证明、小组反思总结等方面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和调控。

(3) 建立安全保障制度

学生的校内活动教师负责监控。开展校外活动时,课题组和老师要预先提出集体外出研究的计划和申请,学校批准后方可执行。学生的校外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直接参与,则必须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由家长担任监护职责。校外研究活动结束后要向批准部门回复。一般情况下,校外活动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尽量避免让学生进行个人活动。

(4) 强化考核,师生同步管理

在落实对学生的管理措施的同时,要对教师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自身发展等方面进行考核。依据教师所指导的课题数目、参与指导的活动次数以及出勤率等折算教师工作量;把教师的指导效果作为考核指标之一。教师要对自己的指导过程进行记录,作为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与评价的依据。

2.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管理可参照研究性学习进行

(九) 学生的评价

1.评价的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时,要确立整体的评价观,注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关注活动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结果的呈现既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结论性的;既可以量化的,也可以是质性的。评价要遵循的原则具体包括: ① 激励性原则:指导者对学生的评价要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完成活动任务;② 差异性原则:活动评价要做到因人、因题而异,注意个体的纵向发展,不要用同一尺度对不同学生进行评价;③ 全面性原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参与的热情、对他人与社会的态度、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语言表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等,都应该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④ 过程性原则:评价活动要贯穿在活动的全过程当中,要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并作为学生在课程当中总体表现的评价依据;⑤多元化原则:学生个人、小组以及教师个人和教师集体都要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

2.评价的对象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对象包括两方面:学生活动小组和学生个人。

(1) 对小组进行评价。其内容主要有:

① 是不是合理地选择了活动课题,并完成了整个活动。

② 小组内的合作、组织和管理水平。

③ 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情况。

④ 活动结果或产品情况。

(2) 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其内容主要有:

① 参与活动的态度与表现。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以及遵守纪律的情况等。

② 与活动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主要评价学生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据、运用包括现代信息工具在内的各种工具的水平。

③ 个性与人文精神的发展。如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公民素养等。 ④ 科学素养的发展。如在活动中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敢于质疑、敢于否定的批评精神;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⑤ 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如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建议;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能提出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好办法,对研究结果有特别贡献等。

⑥ 活动的收获和成果。可以是论文或结题报告,也可以是实物,如作品、项目设计等)。

3.成绩的评定

(1) 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按学生参与活动的出勤记录;二是活动过程记录;三是学生完成活动的情况和活动的成果。

以上三项记录合格的学生,课程成绩合格,可获得规定的基本学分。

① 研究性学习

高中研究性学习三年共约270个课时,15个学分。学生获得每个学分约需完成18个课时的活动。学生要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学分,应具备五个条件: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二是研究过程记录要完整、详细;三是学生要有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四是有学生自评、互评、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审核结果;五是有学时的保证。

② 社会实践

学生如果在一学年中有一周时间(即36课时) 用于社会实践,可获得2个学分。三年共可获得6个学分。为更好地认定学分,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标准,由班主任或管理人员、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综合认定并给予学分。没有参加或参加时间不足或没有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证明的学生均不能认定学分。

③ 社区服务

完成社区服务规定课时(三年累计不少于10个工作日),可获得2个学分,以服务接收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为依据,由教师签名核实,按照学分认定的要求给予相应的学分。学生要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其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机构或个人) 的名字、活动日期、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或内容、学生签名、服务对象的签名和联系方式以及学生自己的活动体会等内容。

(2) 成绩等级

每学期(或学年)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定。根据平时活动中的自评、小组评价、老师评价以及终结评价,用等级方式为所有学生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绩,与学生所获得的学分并列记录于成绩册、学籍卡上,作为其学习档案材料。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保障机制

(一) 加强领导,保证落实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必修课”的课程管理意识,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工作的领导,创设环境,加大投入,开发资源,分类指导,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设和健康发展。

(二) 加强宣传,稳步推进

各学校要深入广泛地开展校内、外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广大师生深刻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内容和实施办法,动员师生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综合实践活动,主动争取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

(三) 强化教育资源建设

学校应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微机房等专用场地和设施设备的建设,开辟电子阅览、多媒体视听、非常规实验室和学校网站等现代学习、实验渠道。要发挥社区各类教育场馆的作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善于挖掘区域内环境、文化、科技与产业资源,以及社会各类专业人员的人才资源。提倡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立各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四) 做好教师培训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计划地培训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

学校要在经费、时间和人员上保证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参加各级研修,提高研修层次。应确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指导教师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教研组或其他形式的业务组织,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聘请部分学有专长的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并加强与他们的沟通。

教师应主动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与学生一道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提高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

(五) 严格管理,表彰先进

学校应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办法,将诚信守纪,团结互助,安全防范,保证效果等作为明确要求。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管理,不得以学科综合性学习简单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得挤占或减少学时,凡违反课程设置要求的,要及时批评并纠正。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管理,科学合理地计算教师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工作量。教师承担综合活动课程教学的质量,应作为考核、晋级、评先等的依据之一,对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做出优异成绩的教师要予以表彰。

第五篇:高中生暑假实践活动小结

8月15日,按照学校和班级的要求,我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不断改变,一些高中生为了追赶所谓时代的潮流,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外在形象,设置过分标新立异。于是,高中生的形象问题越发突出。在这个问题上,不同年龄的人们都持什么态度呢?对此,我进行了一次主题为“您心目中的高中生形象”的社会调查。

调查问卷设计我征求了父母和同学的意见,最后由我归纳设计为被调查者须填写性别、年龄及25道选择题。题目如“您认为影响高中生形象的因素”、“高中生是否可以染发烫发”、“高中生是否应该追求流行”等。

当天,我持事先印好的500份问卷来到步行街、商业城、徐家井市场等繁华地带,向行人发放调查问卷。

虽然天气十分闷热,但我十分积极,不断地向过路行人说明用意,请他们填写问卷。刚开始我不好意思开口,随着第一份问卷发出去又收回来后,胆子也逐渐大了起来。有些行人很热心的帮我填写,但也有许多人不予理会,径直走开。一次次的受阻并没有打消我的积极性,相反,我越战越勇,更加积极的寻找,更加耐心的讲解和等待。同时,我开动脑筋,还请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来填

写,如商场售货员、摩的大叔、卖水的阿姨,都成了我调查的对象。

终于,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努力,500份问卷被如数填写、收回。然后,我对这些问卷进行整理和统计,得出最终的结果——人们心目中的高中生形象。

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我通过对不同人群关于高中生形象的调查,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社会对高中生形象的看法和期望,以便更好的完善自己。更重要的是,我提高了能力、锻炼了胆识、磨砺了意志,更加接近社会、了解社会。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社会工作的艰辛,更加懂得应该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待人接物、如何面对和战胜困难挫折。

而且,我诚恳的笑容、谦和的态度、耐心的讲解,无不给人们

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在社会中树立了良好的高中生形象,为团旗增添了光彩。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和目标,不断跨越挫折,勇攀高峰!

上一篇:高中尖子生的培养方案下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