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

2024-04-21

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共9篇)

篇1: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

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西部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外,2014年太和县实施的工程还包括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安置区建设、污水处理厂改扩建以及四季花海农业公园、太和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基地的建设等,这些都在改变着太和。

太和县发改委副主任张振宇介绍,2014年可以说是太和县的大建设年,相关部门提前谋划了113个项目,项目层层分解,责任到人,成立十大建设指挥部,确保项目开工建设。至2014年底,全县实际开工项目数超过谋划的项目数,全县新开工重点项目157个,项目总投资280.1亿元。

组织近6000人看变化

“为了让大家看到新变化,总结经验,也为了谋划2015年的发展,太和县委、县政府决定从2月25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利用一周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学报告、看变化、议发展’活动。”张振宇介绍,这次活动要求全县各乡镇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县直单位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全部参与进来,共有近6000人,要求他们学习县委十届六次全会工作报告,在看变化后谋划2015年的更好发展。

“通过观摩学习,我们感受到太和面貌越来越靓,应以实际行动为太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潘如年说。

篇2: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

沙颍河颍上船闸施工裂缝处理

简述了颍上船闸工程概况,裂缝情况及原因,并着重介绍了裂缝处理方案及裂缝的预防措施.实施后效果良好,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作 者:褚梅 Chu Mei 作者单位:安徽水安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22刊 名:江淮水利科技英文刊名:JIANGHUAI WATER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9“”(4)分类号:关键词:预应力 船闸 裂缝 处理

篇3: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

1.1 规划定位及实施情况

1.1.1 规划定位。

根据《宁夏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和银川市委、市政府对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总要求,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定位为:以“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为原则,营建“以水景为主的集现代湿地旅游、适水产业经营、观光农业生产为一体的自然、生态、环保的综合景区”,将阅海建成“银川市民最佳休闲之地”、“宁夏适水产业龙头示范基地”、“西北地区最佳生态旅游景区”。

1.1.2 遵循规划,提升湿地整体建设水平。

近年来,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按总体规划的布局逐一落实。在湿地生态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要求,不断加大湿地动植物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建设。2002年以来,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相继实施湿地恢复、保护与利用项目建设。在湿地基础设施及产业方面,湿地公园不断加大湿地生态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实施湿地水生植物恢复、湿地生态景观绿化、湿地基础设施与生态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在特色园区的打造方面,相继实施阅海水生植物园、阅海塞上江南观光园、阅海农家渔村、阅海养生田吧、阅海养生湖吧、阅海水上休闲中心、阅海垂钓文化中心、阅海欢乐岛八大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生态旅游产品,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旅游休闲服务,整体提高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水平与示范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每年接待区内外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万元,是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2005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局列为自治区级湿地公园,2006年6月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2011年9月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1]。

1.2 建设条件的再认识

首先,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是银川市近郊目前保存原始状态较好的也是最大的一块湿地,独具休闲旅游的区位优势;其次,阅海公园与银川市的湖泊湿地群落构成奇特的“塞上江南”景观,成为湿地休闲活动的最佳场所与湿地文化的鲜活载体,蕴藏着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再者,阅海公园又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也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调节器官,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十分重要,其建设发展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湿地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人们对湿地生态文化景观的需求;二是湿地生态恢复、湿地景观修复与保护项目资金需求大,发展缓慢;三是阅海湿地生态文化景观个性鲜明,但挖掘力度不够,缺乏恢弘大气的力作;四是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发展,还要大力谋求银川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2 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与重塑

2.1 植物景观

2.1.1 自然植被群落的保护与修复。

湿地核心区自然植被群落———芦苇、蒲草植被,主要分布于二、三、四号湖区,是湿地植物群落保护与修复的主要对象,也是水生植物保护区域。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核心区芦苇植被的封育保护,开展动态监测,冬季刈割复壮,维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湿地缓冲区自然群落———沼泽、滩涂植被,主要分布于阅海湖泊湿地核心区外围的池塘、水生植物种植区及北区湖滩沼泽、农田。因此,应合理搭配种植挺水、沉水和浮水植物;增加物种,完善食物链系统;自然扩繁,维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

2.1.2 人工植被的营建与培养。

包括2个方面内容:(1)水生植物景观配置。人工植被营建区域主要以阅海湖泊湿地以北湖泊大水面为主,水深0.3~0.8 m。配置应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主要考虑远观效果。植物配置以莲藕、茭白、芡实等水生植物为主,注重整体大气而连续的效果,区域内大量定植,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觉感受。(2)水生植物生态配置。在阅海湿地中配置人工植被,一定要以人工湿地的水质处理作为依据,模拟自然湿地生物生态群落系统,形成“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优化组合的良好生态群落,防止单一种群的侵害,同时也能抑制低等藻类植物的水体富营养化[2]。

2.2 水体景观

2.2.1 动水景观与静水景观。

水体景观可分为动水景观与静水景观。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的静水景观主体以“一湖”(自然湖泊水域)、“一村”(休闲度假渔村)、“一园”(荷花水生生物观赏区)、“一野”(稻壮果丰)等形式出现;动水景观主要以体现游憩功能为主,其营造主要依托于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功能的区划和湿地水景观资源的分布,重点以水上生态旅游与湖滨游憩配置实现景观功能。如阅海公园西码头—览山—鲁能陶然水岸区域,阅海滑雪场—澄堤—阅海欢乐岛区域。湖滨带的游憩、体验与休闲旅游等静水景观目前还有巨大潜力,需在后期加大该景观项目投资开发力度。

2.2.2 岸际景观。

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岸际景观类型比较丰富:一是自然湖岸。特色区域为阅海湿地东堤,其以原生芦苇植被自然形成,不需要人为改造即可达到防洪护堤的效果,并形成一道天然湿地景观;二是人工恢复湖泊滩涂。特色区域为阅海湖泊北侧,湖水下自成溪形成的滩涂,辅以莲藕、茭白等水生植物人工湿地,已形成66.67 hm2荷花、茭白水生植被景观;三是湖滨沿线。按照湖滨现有特色,在维护湿地功能、保护水体的基础上,扩大岸线腹地,打造一连串的亲水空间,开发功能迥异的游憩、休闲、娱乐景观。在上述岸际景观利用过程中,需要在注意再现湿地自然景观的同时,遵循保护岸线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多样性,确保岸线不被侵蚀[3]。

3 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划与建设

3.1 阅海水生植物园

阅海水生植物园以水生植物的种植、养殖、引种驯化观赏为主要目的,打造北环高速公路景观桥两侧风光,体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盛景。

3.2 阅海塞上江南文化观光园

阅海塞上江南文化观光园主要以农业的种植、观光,湿地的保护利用为目的,体现“沟渠纵横,农田交错,湖滩相连,树茂卉盛,禾壮果丰”的塞上江南的特有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

3.3 阅海农家渔村

阅海农家渔村主要以休闲、垂钓、乡村文化体验静养为目的,体现些许清风,水碧草青;池塘鱼贯,绿草如茵;房屋如村,内设时新;绿化特色,乡土草种;人工雕饰,自然天成;道路镶嵌,美妙绝伦;垂钓游乐,尝肴品茗的景致。

3.4 养生田吧

养生田吧以农业观光,参与互动,乡村文化体验、静养为目的,体现沟渠洁净,土路平整;田田相连,一望无边;春种夏管,秋收冬眠;遵循节气,按部就班;参与互动,有田耕种;插秧薅草,收割碾稻的景致。

3.5 养生湖吧

养生湖吧以野生植物、鱼类、鸟类观光、湖中静养为目的,体现碧波万顷,苇草菁菁,禽卉同兴,鱼跃人欢,和谐共生的景致。

3.6 垂钓文化中心

垂钓文化中心主要以垂钓文化的宣传、垂钓讲座、垂钓比赛、休闲、娱乐为目的,奋力彰显阅海垂钓文化特色。

3.7 阅海水上休闲中心

阅海水上休闲中心以大型水上娱乐为主,主要项目有水上滑翔机、水上摩托艇、水上跳伞、水上帆船等。

3.8 阅海游乐园

阅海游乐园以大型游乐设施为主,建设现代化的游乐园,吸引游人来此休闲、娱乐。

4 生态景观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与表现

阅海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银川市区,其自然生态景观主要是结合银川市的情况而建设,体现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银川市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塞上江南文化,二是西夏古都文化,三是回族之乡文化。而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在表现文化特色上主要体现塞上江南文化特色,塞上江南的特色具体为:沟渠纵横,农田交错,湖滩相连,树茂卉盛,禾壮果丰,而这一景象在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塞上江南观光园中能够与自然景观恰当匹配,在266.67 hm2的土地上有2/3的农田和1/3的湿地,正好是农田湿地和滩涂湿地的巧妙结合,是最能体现塞上江南地域文化特点的景观。

5 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启示

湿地公园作为一个新型生态场所,应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要把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科学修复上要借鉴古建筑“修旧如旧”的理念,要体现园林景观营造中“虽为人造,宛自天开”的境界,尽量从视觉上达到“自然”的境况。此外,应加大宣传,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要加强人员管理与培训,让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深刻地认识到“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大自然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理念,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湿地公园建设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应由政府专门进行管理,并由政府专项资金维护。因此,应完善城市湿地政策保障体系,建立银川市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加强各部门的协调与联系,将城市湿地公园保护纳入到银川市社会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公众湿地保护管理参与机制[4]。

摘要:阐述了在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对国家级湿地公园保护和利用及与地域生态文化景观特色结合的实践认识,对加快我国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步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景观,宁夏银川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关于同意浙江杭州西溪等12处湿地为国家湿地公园的批复(林湿发(2011)212号)[EB/OL].(2011-09-23)[2011-10-28].http://www.chla.com.cn/htm/2011/1103/103540.htm/.

[2]殷洁,张建林,王静.彩云湖湿地公园水岸带景观建设模式研究[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9(1):60-63.

[3]刘晓嫣,李轶轮.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研究——以上海青西湿地生态修复工作为例[J].中国园林,2009(8):75-78.

篇4: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ICS 65.020 B 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 1755-2008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Construction regulation of national wetland park 2008-09-03发布 2008-12-01实施 国家林业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提出。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其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LY/T 5132-1995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湿地wetlands 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做成或成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3.2 湿地公园 wetland park 拥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3.3 国家湿地公园 national wetland park 经国家湿地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湿地公园。4 总则 4.1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防止湿地退化的基本要求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展示湿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要根据湿地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根据湿地的地域特点和保护目标合理布局;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可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分期建设。

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保留湿地的生态特征;最大限度维持区域的自然风貌,体现特色;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湿地自然景观和湿地人文景观营造时要因地制宜。4.2建设目标

在对湿地生态系统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示范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公众提供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闲场所。设立的基本条件 5.1 面积

国家湿地公园的面积应在20hm2以上。

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湿地面积一般应占总面积的60%以上。5.2 整体风貌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筑设施、人文景观及整体风格应与湿地景观及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5.3 湿地生态系统

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湿地生态系统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

湿地生态需水应得到保证。

湿地水质应符合GB 3838-2002的要求。5.4 科普宣教

国家湿地公园应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可以开展湿地科普教育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5.5 管理条件

国家湿地公园应设有管理机构,区域内无土地权属争议。6 功能分区 6.1 分区结构

国家湿地公园一般包括湿地保育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服务管理区等区域。6.2 分区内容 6.2.1 湿地保育区

具有特殊保护价值,需要保护或恢复的湿地区域。

需要保护的湿地区域一般具有相对明显的湿地生态特征和完整的湿地生态过程,或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或是湿地生物的栖息场所或迁徙通道。对有潜在生态价值的受损湿地,进行湿地恢复。

在湿地保育区内,可以针对特别需要保护或恢复的湿地生态系统、珍稀物种的繁殖地或原产地设置禁区或临时禁入区。6.2.2 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

展示湿地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的区域。6.2.3 湿地体验区

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湿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分布的湿地区域。

可以体验湿地农耕文化、渔事等生产活动,示范湿地的合理利用,本区域允许游客进行限制性的生态旅游、科学观察与探索,或者参与农业、渔业等生产过程。

6.2.4 服务管理区 服务管理区是指在湿地生态特征不明显或非湿地区域建设的可供游客进行体憩、餐饮、购物、娱乐、医疗、停车等活动,以及管理机构开展科普宦教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场所。7 主要建设内容 7.1 保护恢复工程建设 7.1.1 保护工程建设

针对需要保护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开展的工程。

包括隔离设施、管护站点和保护警示标识等设施建设。7.1.2 恢复工程建设

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修复或重建以及水文水质恢复等内容,可以建设水中生境岛屿、开阔水域、河流片段、浅水滩涂以及带水沼泽等,以营造或恢复适合湿地生物栖息的生境。

湿地基底恢复可以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维护基底的稳定性。

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修复或重建可以通过植物配置、动物放养、鸟类招引等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所用的动植物物种应采用本地种。

湿地水文水质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质的改善。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可通过补水、滞水等措施来实现。湿地水质的改善可通过控制进入湿地公园水体的污染源,改造植被结构来实现。7.2 景观建设 7.2.1 水体景观建设

湿地公园内的湖泊、溪流、泡沼、滩涂以及库塘等以水为主体的景观建设。

水体景观的边坡宜采用自然或生态的护岸措施。7.2.2 植被景观建设

湿地公园内以雏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满足游客观赏需求的植物的配置与管理。应以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湿地植物为主。

应考虑植物种类和景观的多样性以及水体净化等生态功能的需求,所用的植物物种应采用本地种。7.2.3 人文景观建设

各种源于湿地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建设。

应与周边湿地自然景观相协调,体现地域特色。

应优先采用生态材料和工艺。7.3 宣教工程建设

7.3.1 解说与宣教标识系统建设

解说系统是指通过讲解或物品展示等形式,宣传湿地和环保知识的材料及相关设备设施。

国家湿地公园应设立标志、标识、标牌和解说牌等,标志、标识、标牌和解说牌‘应设置合理、图文清晰、科学规范、整洁美观,并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国家湿地公园应配备充足的文字、图片和多媒体等展示设施。

解说与宣教标识系统所用材料应符合有关环保要求。7.3.2 宣教中心建设

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应有固定的场所,一般设在服务管理区内。宣教中心应展示国家湿地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概况及与湿地生态系统相关的知识等。

7.4 科研监测工程建设

包括科研监测仪器的配备、科研监测设施的建设等。7.5 游览设施建设 7.5.1 指示牌

国家湿地公园的边界、出入口、功能区、景观、游径端点和险要地段,应设置明显的指示牌,以表达界限、指导方向、阐述园规、介绍情况、提示警告等信息。

指示牌的色彩和规格,应根据设置地点、指示内容等具体情况进行设计,采用国际通用的标识符号,并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7.5.2 游步道建设

一般道路不建议使用柏油、水泥等人工材料,游步道建议采用生态材料铺设。7.5.3 交通工具

各种旅游机动车(船),应以电瓶车(船)或石油液化气车(船)为主。7.6安全、卫生工程建设

按照LY/T 5132-1995中6.5“安全、卫生工程”条款的相关内容进行建设。7.7管理能力建设

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及经营管理工作。

管理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应配备必要的管理巡护设备。参考文献

篇5: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

LY/T 1754-2008 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

Assessment standard of national wetland park

2008-09-03发布 2008-12-01实施

国家林业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提出。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1 范围

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湿地公园评估的原则与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的检查和验收。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湿地 wetlands 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3.2 湿地公园 wetland park 拥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3.3 国家湿地公园 national wetland park 经国家湿地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湿地公园。4 评估原则

科学性原则。评估应能够科学准确地反映国家湿地公园的自然属性、建设、管理、维护和运营等方面的状况。定量化原则。所有的评估指标都有确定的权重分值以及根据评估标准确定的分值。

可操作性原则。评估方法简单易用,计算简便,可操作性强。5 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分值

评估指标体系由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环境质量、湿地景观、基础设施、管理和附加分等6类项目23个因子组成,总分为100分,其权重分值见表1。评估等级

——评估总得分大于等于80分,且单类评估项目得分均不小于该类评估项目满分的60%,评为“优秀”;

——评估总得分大于等于70分,小于80分,且单类评估项目得分均不小于该类评估项目满分的60%,评为“良好”;

一一评估总得分大于等于60分,小于70分,且单类评估项目得分均不小于该类评估项目满分的60%,评为”一般”;

——评估总得分小于60分,或单类评估项目得分为该类评估项目满分的60%以下,评为“较差”。参考文献

篇6: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作文

刚进入大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落叶的树们正悄悄地吐着新芽,飘摇一个冬天的芦苇花也渐渐换成新叶,翠绿的柳条垂头站在湖边梳头,柳姑娘的倩影倒映在碧波中。池塘边,荷花展示着它婀娜多姿的身影,亭亭玉立的站在水中,有的全开,露出一个个小莲蓬,有的只开几片,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含苞待放,鼓着大腮帮子。

热闹的还是天空,看见燕子不足为奇,但走近湿地公园,你会感觉燕子特别的多,在天空中翻卷,在水面低掠,因为飞得快,数量又多,好象整个天空都是它们的。小烚澋牧骋恢焙斓讲弊樱鹭类前卫时尚,小白鹭头上戴上白色的长辫,平时总喜欢穿着灰褐色衣服,伪装得与枯草般的池鹭则披上枣红的婚纱,夜鹭则把灰麻的衣服洗成灰白,再在头上披上深青的厚纱。白天鹅在水中无忧无虑的嬉戏,还时不时转过头来,似乎在对我说:“你看我多美!”黑天鹅在梳理羽毛,比白天鹅还爱美呢。而丹顶鹤却像哨兵一样机警的在河边站岗,目不转睛的盯着水面,等着鱼儿过来,好发动突然袭击,再美餐一顿!

篇7: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

1 问题的提出

1.1 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即陆地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被称为“地球之肾”。然而, 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 对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 自然湿地面积迅速下降, 湿地生物多样性急剧衰减, 反过来也危及城市的生态质量。与此同时, 随着物质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消费行为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崇尚自然、反璞归真已成为都市白领一族的主流取向, 追求户外休闲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国家湿地公园, 保护湿地, 满足生活需求已刻不容缓。全国范围内有许多自然湿地可建设成为湿地公园, 其可行性不言而喻。

1.2 国家湿地公园的性质作用

国家湿地公园的概念区别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的公园, 自然保护区更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普通公园则关注休闲游憩和向大众开放, 而国家湿地公园更偏重于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结合。它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 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 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 可供公众游憩、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 其三大性质是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 并兼有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国家湿地公园发挥的作用有三大效益:一是生态效益, 保护自然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二是社会效益, 向公众开放, 作为学生生态教育的课堂、公众游憩休闲的博物馆;三是可持续利用的效益,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 是一项绿色产业。

1.3 临海市三江国家湿地公园规划理念及目标

拟建的临海市三江国家湿地公园规划, 旨在保护该地区一块难得的城市近郊湿地以及上面栖息的各种生物, 特别是湿地植物和鸟类;提高湿地利用的效率和有效性, 合理的组织交通、控制容量和协调土地利用;增加游客了解、学习湿地和鸟类的机会, 丰富游憩体验, 寓教于乐。规划采用和谐健康的规划理论, 以生态为主题, 湿地为特点, 构造一个集生态教育、旅游休闲、绿色人居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湿地公园, 争取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多重效益。

1.4 规划设计现存问题

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刚刚起步, 至今没有一套规划的标准。在临海市国家湿地公园概念规划中, 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其中, 面对河流、鱼塘、村庄等凌乱的边界, 如何正确地确定湿地公园的各级保护范围?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中, 如何协调与周边发展、周边用地、整体生态环境的关系?如何建立更合理的评价体系来指导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这三方面的问题正是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关键。

2 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划模式建立

2.1 风景名胜区保护区划模式

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 保护区划隶属其中的专项规划—保护培育规划, 其保护区划是一个圈层结构的保护模式。根据资源的保护价值、保护级别、保护强度、游人的可进入程度和建筑设施的可建设性等评估因子来定义, 分为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许多著名风景名胜区都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保育分区的。

但是, 在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中, 简单套用这种保护区划是不合理的。因为从湿地公园的保护内容看, 更重视对水资源的疏通和生物多样性的延续。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模式对保护区的界定往往考虑人文人工的因素大于自然尤其是以水为代表的动态生态因素, 以游人活动密度为区划的重要依据, 自然的生态区划形态往往要附和这种人为主观的圈层区划模式, 现实中对于以自然生态保护为导向的保护区划, 其结构模式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 在借鉴风景名胜区保护区划的基础上, 确有必要提出一种全新的适合湿地公园的保护区划模式。

2.2 湿地公园保护区划模式的提出

根据国家湿地公园的定义和性质, 其规划应更注重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 旨在创造一种可持续的景观[2], 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划应该包括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历史文化的继承性、延续性、地方性, 实现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谐和健康发展。

作者应用20世纪60年代末伊恩.麦克哈格倡导的“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 即规划应遵从自然的固有价值和自然过程, 发挥土地的适宜性。在他的“千层饼模式”的思想影响下, 提出在大于规划范围的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生态因子的构想[3、4]。保护区划可利用这些生态因子找到该规划区域内的保护要素, 从而确定保护边界。

2.3 保护要素模式分析与保护范围的划定

新型保护区划不同于圈层结构的保护模式。考虑到空间范围内环境、组织和人类行为等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各种外界的干扰, 新型保护区划在景观组织中根据区域环境中的特定生态因子, 确定规划所需的保护要素, 并通过各要素在空间和功能上的耦合关系, 来确定保护的空间区域划分, 即为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所提出的保护要素模式 (图3) [5、6]。这种模式可充分发挥规划的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和非平衡性的特征。更重要的是, 在这一模式下, 规划考虑把人类的游憩、经济等行为的引入也作为一种积极的保护要素, 进一步引入动态发展的观念:各层次保护要素在动态演变的过程中耦合得越来越紧密, 最终达到动态的生态平衡状态。

与圈层结构模式相比, 保护要素模式更为客观准确地界定了保护区的边界, 并通过保护要素的自我生长、修复等生态功能, 使整个规划区域内的生态系统不断完善、趋向动态平衡, 游人的游憩活动也将更加趋于合理。在临海市国家湿地公园概念规划中, 作者正是应用了保护要素模式, 通过区域范围内八大生态因子的识别, 确定出五种保护要素, 进而整合确定出了各保护要素明确的保护范围。

2.4 保护区划与保护框架的组成

2.4.1 保护因子的定义

在临海市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中, 将整个南部六镇作为生态调查的对象, 确定共有八大生态因子组成了湿地公园的整体环境:

(1) 气候:区域总体温度、湿度、风向、降水、霜降等, 主要考虑小气候条件;

(2) 水体:区域内主要的水体形式包括鱼塘、湿地、河流;

(3) 居住:包括小城镇和自然村落;

(4) 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农作物;

(5) 动物:主要包括家禽、家畜, 特别考虑野生鸟类的存在;

(6) 土壤:主要考虑土壤类型、组成等;

(7) 地形:包括山体、洼地;

(8) 人工设施:主要考虑道路。

2.4.2 保护要素的识别和生态格局的构成

通过对八大生态因子的识别, 剔除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因子, 并最终确定出规划范围内的五大保护要素:游憩点、河流廊道、湿地斑块、农田基质、聚居斑块。规划对保护要素进行整合, 确定各要素明确的空间范围和保护边界, 构筑了“点、线、面一体化”的生态格局。

2.4.3 生态保护规划

根据以上生态格局, 进行湿地公园生态保护规划, 这里所设定六大不同的保护强度与进一步规划中的土地利用直接相关。六大保护强度包括:一级保护区 (湿地斑块) 、二级保护区 (河流廊道) 、三级保护区 (大型生态园斑块) 、四级保护区 (农田基质) 、改造区 (聚居斑块) 以及开发区 (聚居斑块) 。

3 与周边发展的协调

3.1 生产与就业发展

临海市永丰镇由于地质地貌等客观原因, 不是临海市工业重点镇区。在湿地公园范围内水网密布, 采砂业更是四处开花。湿地公园规划无疑给该区的采砂业当头一棒。但是综合来看, 湿地公园的建设为该区的生产和就业带来的利益是可观的。湿地公园规划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周边居民的就业可由农业、养殖业转向旅游服务业, 湿地公园还留出了大片农业生态园基地, 为周边居民提供了绿色生产的就业机会。

3.2 生活与环境发展

“临海市康居工程”对乡村居民点进行了集中规划, 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有助于提高临海市的农村整体生活水平, 而且有利于恢复乡村自然生态的田园风貌, 改善目前杂乱无章的乡村景观, 为湿地公园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 与周边用地的协调

尽管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内只包含了永丰和古城两镇, 但是湿地公园内各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可以放眼于周边, 依托整个镇区基础设施集中的优势, 公园项目也可结合镇区的发展用地统筹考虑, 以优化资源配置、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其周边的城镇可以作为湿地公园的一级综合服务中心, 而湿地公园内各功能区则可设置二级服务接待中心。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对整个临海的发展还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湿地公园构成乡村景观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 这对于转变乡村产业结构, 实现以城镇工业化、乡村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均大有益处。

5 结语

拟建的临海市三江国家湿地公园从其所属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历史人文价值分析是一个典型的近城市型湿地公园, 其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规划成功的解决了湿地公园各级保护范围的划分;解决了与周边发展、用地和生态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协调问题;以及建立更合理的景观评价体系等关键问题。这些问题不单单是本规划的关键问题, 也是所有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面临的关键问题。然而, 个别科研项目考虑问题的思路仍然是有限的, 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准则的建立仍需要在今后不断的实践中继续总结完善。

摘要:以拟建的临海市三江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 探讨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从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出发, 解释了国家湿地公园的性质作用, 分析了临海市三江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实际问题。重点阐述了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关键问题:包括湿地公园各级保护范围的划分;与周边发展、用地和生态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协调。

关键词:风景园林,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保护区划,发展协调

参考文献

[1]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2]Thayer R L.Gray World, Green Heart:technology, nature and the sustainable landscape[M].New York:John Wiley&Sons, 1994.

[3]Ian McHarg.Design with Nature[M].New York:John Wiley&Sons, 1969.

[4]Ian McHarg.Human ecological planning at Pennsylvania[J].Landscape Planning, 1981 (8) :109-120.

[5]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第二版)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篇8: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简介

2008年5月21日,总投资23亿多元的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方案——《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郑州市林业局报送国家林业局审批。在当天召开的该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的评审会议上,尽管相关职能部门的参会人员对此方案有许多疑惑,但是最终还是以获得多数的赞成票而通过。

规划中的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为2390公顷,其位置处于郑州市惠济区的黄河浮桥和黄河公路大桥之间的黄河河道南侧。在《规划》里,记者看到,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由6个功能区组成:科普宣教区、休闲娱乐区、滩地探索区、生态保育区、黄河农耕文化区和综合服务区。“这个规划在全国目前已建成的18个国家湿地公园中是十分诱人的。”参加项目规划评审的专家之

一、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研究员陈克林说,“以往的湿地公园中,还没有这样地域和文化色彩浓厚的规划。”其中有评审专家指出,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具有典型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丰富,每年数量巨大的候鸟在此停歇、越冬或繁殖,位置十分重要。规划区湿地景观优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紧邻郑州市区,交通便捷,是建设湿地公园的理想场所。

篇9:江苏五大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江苏五大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A-A+2012年11月26日08:05中国旅游网

导语:江苏省湿地总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约占省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可划分为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5个类型。我省共有国家城市湿地公园5处,南京市绿水湾湿地公园、常熟市沙家浜湿地公园、无锡市长广溪湿地公园、常熟市尚湖湿地公园、昆山市城市生态园。

绿水湾湿地公园

1.南京市绿水湾湿地公园

绿水湾湿地公园工程位于南京长江三桥东侧,紧靠三桥园区,占地约15平方公里。绿水湾公园被长江大堤分为两部分,堤内地势平坦,地势平坦,有大量滩涂、芦苇,以及枣园、果园,原始生态保持良好。目前稻田菜地、藕塘鱼池随处可见;堤外则呈现出典型的湿地特征。据悉,绿水湾的植被以野生草本为主,还有众多的鸟类、昆虫及鱼类。站在大堤上,东望长江茫茫苍苍,西瞰田野阡陌纵横。清晨时可欣赏太阳从主城上空升起的绮丽景象,黄昏时则可领略“苍山如海、残阳如画”的意境。

游客到绿水湾湿地公园来游玩,交通也很方便。外围有长江三桥、绕城公路和过江隧道等与主城相联系的道路,另外,还有薛塘路、绿水湾南路、团结路和城南河路4条城市主干道。为了保证生态环境,湿地公园内部以专用车为主,截流外来车辆和私家车进入,推行环保的交通方式。

绿水湾地区以湿地地貌为主。包括两大类湿地:淡水湿地中的河流、沼泽湿地以及人工湿地的淡水养殖,农用湿地、蓄水区。

该地区处于亚热带北源,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存在多种湿地类型,对各种动物生长极为有利,大片水生树林、芦苇、多种鸟类等乡土水生、湿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植物包括人工培育植物和乡土野生植物。人工培育的有水稻、大豆、玉米、莲藕、茭白及多种蔬菜瓜果农作物,桑、柳、杨、柿等乔木。野生的有水花生、芦蒿、水烛、菱角、苍耳等草本植物,构树、乌桕、山槐等乔木。动物资源中较多的是各种昆虫、鸟类以及养殖的鱼、蟹,昆虫主要有瓢虫、蚱蜢、蝴蝶、蜻蜓等常见种,鸟类有鹭科、鸭科斑鸠、棕背伯劳等。

绿水湾隶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自然地理地区,地处长江之滨,由长江泥沙淤积形成,地质上主要是河漫滩沉积物,土质松软肥沃。绿水湾下游接纳城南河入江,局部受其水影响,规划范围内水域和沼泽分布广泛,在夏季来水期水面占总面积近70%。绿水湾地区被长江大堤分为两部分。堤内地势平坦,堤内水系渠塘相通,水位通常维持在5至6米,占地22500亩(含滨江大道一段)。以稻、田菜地为主,多藕塘鱼池,地坪称高多在6至7米之间。大堤外又主要分为三部分,即大堤与外堤围合的环境、绿水湾水域、东侧的江洲。

绿水湾长江大堤地势高视线好,东望长江茫茫苍苍,西瞰田野阡陌纵横。清晨时可以欣赏太阳从南京城市中升起的绮丽景象,黄昏时可以领略“苍山如海、残阳如画”的意境。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

2.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

沙家浜位于太湖湖网地区,河湖相连,河网稠密,是典型的湿地环境。沙家浜生态湿地公园始建于1999年,初期占地500亩。近年来,沙家浜风景区搬迁工业企业,扩种芦苇,引进不同的古树名木以及陆水生湿地植物,增加城市“绿肺”功能,现已扩大到266.7公顷。沙家浜利用优越的湿地资源,精心规划巧布局,建成了沙家浜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公园内河网纵横,四通八达。生物种类繁多,除了主要植物芦苇以外,有植物种类约300种,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动物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园内68种鸟类、数万只白鹭、灰鹭、野鸭来此觅食,在此栖息,形成一派自然纯朴别具特色的水乡田园风光。同时,沙家浜镇还是红色旅游精品线和经典景区以及传统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生态公园独特的自然生态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去年,公园接待游客就达75万多人次。

据沙家浜镇党委书记朱亚辉介绍,在沙家浜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获批的同时,沙家浜正在进行东扩千亩芦苇生态湿地工程,该工程将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原生态、纯绿色”为主旨,建成密集种植隔离区、生态鸟岛观赏区、田园风光游览区、休闲垂钓区、野营区等功能区域,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使公园内部景点和游览系统的设计更加符合生态原则。

工程完工以后,沙家浜城市湿地公园面积将达到4000亩,景观质量将进一步优化,城市之“肾”的净化作用将更加明显,为常熟城市居民和来自海内外的游客提供一个更为绿色惬意的生态休闲空间。

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

3.无锡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

长广溪湿地公园位于蠡湖西南岸石塘桥堍,是连接蠡湖和太湖的生态廊道,总长十公里,占地约二百六十公顷,其中水面约八十公顷。它西依军嶂山,东邻大学城,北连蠡湖,南靠太湖,依山傍湖,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非常优越。2005年5月建设部将其列入第二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名录,是全国十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一。

建设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旨在恢复与重建长广溪周边湿生植被带,带动以长广溪为轴的水系整理,形成由蠡湖至太湖蜿蜒曲折的“溪阔水长”水系结构,恢复其对无锡入湖径流的净化作用,发挥其作为入湖的重要前置水道水域的生态战略价值。06年建成开放的介于石塘桥至长广溪桥300米段,是拟建的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试验段,该段除以湿地为灵魂的环境公园外,还将建有湿地解说中心,展示湿地常识、全国首批十大城市湿地公园。

被列入全国国家湿地公园之一的无锡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正式开工建设,湿地公园建成后将成为开放式的生态景区。

据了解,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长10公里的长广溪两侧,具有典型的环太湖地区生态系统和湿地景观。

湿地公园是一座集生态、休闲、科普、人文为一体的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该公园充分利用生态净水系统改善水质,溪边湖畔浅水植物挺立,湿地内草木葱绿,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湿地公园内石塘廊桥,是东蠡湖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是目前全市最长的、反映蠡湖历史文化的、具有江南特色的廊桥。园内还有湿地科普馆、湿地教育展示中心、雕塑园、露天舞台、儿童乐园等科普教育、服务配套设施,使游人在生态湿地休闲自娱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和便利的服务。

尚湖湿地公园

4.尚湖湿地公园

尚湖湿地公园总面积2300公顷,核心区现有水域面积800公顷,绿地覆盖率超过90%。湖面水平如镜,山水交相辉映。荷香洲公园、湿地森林公园、山水文化园。一年四季有近百种数万禽鸟在这里栖息繁衍。这片湿地对涵养城市水源、维持区域水平衡、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太湖风景游览区的重要旅游胜地。

荷香洲为尚湖中最大洲岛,以湖光山色为背景,注重植物景观和古建筑的融合。洲内有山水人文馆,馆内陈列有尚湖出土距今约4500年历史的良渚文化晚期遗址器物,有尚湖历代名人介绍。四景园、博雅奇石堂、流香馆、湖桥串月等景点匠心独具。洲内池塘广植菱荷,每到花开,荷香飘逸,采菱时节,菱荷滴翠。同时洲内还辟有拓展基地和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

牡丹园“谷雨三朝看牡丹”,尚湖牡丹园是江南最大的牡丹园,占地两万平方米,拥有八大色系,20000多株各类精品牡丹。每年三、四月间举办尚湖牡丹花会,并于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四川彭州共同创立了“中国牡丹行”旅游合作品牌。一年一度的尚湖牡丹花会迄今已举办十八届,是常熟市四大旅游节庆活动之一,也是苏州市最佳旅游节庆活动。“春天看牡丹,相约尚湖来”已成为江南新民俗。

钓鱼渚上碧草、净水连着远处黛山,鸟语林中万鸟云集,或觅食或嬉戏或闲庭信步,让人倍感“白鹭知我忘机久,几度相逢自不惊”的尚湖美景。同时钓鱼渚上建有水上高尔夫球场,形成以休闲为主而又不失江南田园风光的体育休闲旅游之地。水上森林环湖绿树成林,万木葱郁,绿化覆盖率达92%。千亩湿地,遍布池杉、芦苇、蒲草,形成水上森林的独特湿地景观,良好的生态成为鸟禽的天堂,目前水上森林中有各类鸟禽90余种,其中不乏白鹳、中华沙秋鸭、鸳鸯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尚湖十景:尚湖烟雨、弦歌渔乐、拂水揽月、太公问钓、云崖飞瀑、双亭遗踪、画舸晴波、天香竞艳、风荷流香、湿地问莺。昆山城市生态森林公园

5.昆山城市生态森林公园

上一篇:高中社会实践调查表下一篇:年味儿8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