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2024-04-14

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小结(共14篇)

篇1: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高中生暑假实践活动小结

8月15日,按照学校和班级的要求,我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不断改变,一些高中生为了追赶所谓时代的潮流,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外在形象,设置过分标新立异。于是,高中生的形象问题越发突出。在这个问题上,不同年龄的人们都持什么态度呢?对此,我进行了一次主题为“您心目中的高中生形象”的社会调查。

调查问卷设计我征求了父母和同学的意见,最后由我归纳设计为被调查者须填写性别、年龄及25道选择题。题目如“您认为影响高中生形象的因素”、“高中生是否可以染发烫发”、“高中生是否应该追求流行”等。

当天,我持事先印好的500份问卷来到步行街、商业城、徐家井市场等繁华地带,向行人发放调查问卷。

虽然天气十分闷热,但我十分积极,不断地向过路行人说明用意,请他们填写问卷。刚开始我不好意思开口,随着第一份问卷发出去又收回来后,胆子也逐渐大了起来。有些行人很热心的帮我填写,但也有许多人不予理会,径直走开。一次次的受阻并没有打消我的积极性,相反,我越战越勇,更加积极的寻找,更加耐心的讲解和等待。同时,我开动脑筋,还请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来填

写,如商场售货员、摩的大叔、卖水的阿姨,都成了我调查的对象。

终于,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努力,500份问卷被如数填写、收回。然后,我对这些问卷进行整理和统计,得出最终的结果——人们心目中的高中生形象。

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我通过对不同人群关于高中生形象的调查,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社会对高中生形象的看法和期望,以便更好的完善自己。更重要的是,我提高了能力、锻炼了胆识、磨砺了意志,更加接近社会、了解社会。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社会工作的艰辛,更加懂得应该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待人接物、如何面对和战胜困难挫折。

而且,我诚恳的笑容、谦和的态度、耐心的讲解,无不给人们

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在社会中树立了良好的高中生形象,为团旗增添了光彩。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和目标,不断跨越挫折,勇攀高峰!

篇2: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高中生远足活动小结

活动时间:2013年4月26日

活动路线:孱陵大道---新生源工业园---长江堤边

活动目的:远足

活动组织者:公安县车胤中学政教处

过程:2013年4月25日晚,班主任李老师宣布明天学校将组织高一高二全体师生进行车胤中学两年一届的远足活动。2013年4月26日早上,6:30.我们先到食堂吃完早餐,7:30到操场集合,高一,高二,分为两个横队各自站好,车胤中学校长,学校各位领导人各自发

表讲话,校长在发表讲话的过程中,时刻强调着远足的安全事项,还告诉我们每条道路的通过将由公安交警 大队的相关人员来确保,并告知我们远足的行进路程,8:00时,首先由高一年级离开操场,接着由高二年级陆续离开,我们将沿着孱陵大道行进,首先参观新生源科技园,然后向长江堤边前进,那里将会是我们的目的地。在走出操场时,班主任李老师要我们将我们班的口号大声地喊出来:青春飞扬,拼搏自强。青春飞扬,拼搏自强。走上孱陵大道,由交警同志为我们阻档车辆,让我们顺利前进,之后我们经过了一座桥,在这以后,还有一座庙,我们问老师这是什么庙,老师将这座庙上的木牌指给我们看--大雄宝殿。我们继续向前走,经过了黄三头酒业有限公司。各科老师都跟随在我们的队伍后面,生物学科的安老师骑着自行车,我们便把一些比较中的东西都麻烦安老师帮我们驮着。

我们在路上一路唱着歌,拖着音箱 的同学不是的调换歌曲,有事碰着自己会唱的歌的时候,便都跟着一起唱了起来。之后我们到达了新生源技术中心,我们班级到达时,高一年级已经参观完毕,我们走进了新生源技术中心,一进去就有一行字,今天欢迎你来我司参观,明天欢迎你们再加盟,我们走上了一段楼梯,楼梯两旁都有保安在守候。走进一座大厅,这座大厅里面陈设着许多新生源有限公司的介绍板,关于新生源有限工程的发展史,和新生源有限公司的覆盖产业等等的介绍,里面还有新生源有限公司优秀员工的介绍板,还有新生源技术部,研发自制造出来的一些产品,参观完这些后,我们走出展览室,又走进另一个大厅,这个大厅很大,里面尽是桌椅,估计是会议室,大概可以容纳三四百人的样子,参观会议室,我们走出大厅,到新生源有限公司门口集合,出来时,有关工作人员每人发了一瓶水,之后我们又走上孱陵大道,向长江堤旁,冒着炎炎夏热,我们走在路上,终于走

到了长江堤边,我们班到小树林里休息,整顿,班主任李老师让我们只有活动,我们有许多人,翻上堤坡,坐在堤上看江浪,也有人拿出羽毛球拍打球,还有人在用音响唱歌,每个人都非常开心。我们便坐在将头看别的班上的同学在放风筝。

篇3: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一直重视实践教学, 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各国的地理教育除普遍重视乡土地理和环境地理教育外, 对地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也极为重视, 尤其对技能、智能和各种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较多。当今国外地理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是重视学生课内和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强调在教学中多引入地理观察和地理实践活动。目前, 国际地理课程标准有以下共同特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地理技能、实践能力及地理素养;鼓励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上实现创新等。世界各国都广泛开展地理课程实践活动教学, 如日本1999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 规定中小学必须兑现“综合实践学习时间”, 要求设计和实施“基于地理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美国的中小学在地理教学中都实施了“设计学习 (project learning or desinglearning) ”和“应用学习 (plied learning) ”方式;法国在中小学地理教学中实施了“动手做 (hands-on) ”教育理念。由此可见, 在地理学科中利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己成为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综上研究, 国外地理实践活动不仅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课堂演示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课堂演示活动的方法主要有地理演示法、地理实验法等, 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地理观测法、地理制作法、地理实验法、地理参观调查法、地理野外考察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突显地理特色。

2.国内研究进展

在我国, 对活动教学有较早研究的是陶行知和陈鹤琴。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曾对我国的活动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反复强调“行是知之终, 知是行之成”, 在教学活动上十分重视“做”。陈鹤琴是我国近代活动教育家之一, 提倡“活”教育, 他的指导思想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教他自己做”“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等等。在我国有关地理实践活动的研究中, 把地理实践活动按不同划分标准分成了不同类型, 如周振玲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定位与方案设计》一文中按实践活动开展的地域环境可划分为校内与校外、城市与乡村。按照实践活动的特点可划分为实验观测型、考察调查型、娱乐表演型、宣传竞赛型, 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活动内容划分为家庭环境类、校园环境类、人文环境类、自然环境类等。吴建新在《高中地理活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一文中按活动内容划分为论辩型、观察型、实验型、调查型等。杨春兰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设置评议》一文中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涉及的活动内容、形式及特点等的要求将活动划分为资料搜集类、实践操作类、语言表达类、图表类、应用信息技术类五种。梁晓玲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课教学探析》一文中按活动形式划分为考察型、调查型、探索型、小型演讲会或辩论会。李长志在《新教材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类型》一文中将活动划分为探究型、实践型、交流型、竞赛型、辩论型、展示型。李端蓉在《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一文中将活动分为动手操作类、语言交流类、观察考察类和综合研究类等。曾宪洪在《“活动”的应用和教学设计》中将活动分为思考性活动、实践性活动、探究性活动三种。

通过归纳发现, 在不同的划分依据指导下, 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许多研究者都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地理实践活动进行划分。

二、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近年来, 我国一些学者及教学一线的教师, 对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且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 如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部门组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项目“研究与制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研究。尽管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 但在实际教学中, 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引入实践活动课程教学, 有些学校甚至从未开展过实践活动课程。综上所述, 国内关于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 而这种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发展。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教学, 引导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是否能借助实践活动教学, 建立一种可操作性的实践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 加强交流合作等, 这些都是今后地理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篇4:高中数学教学实践小结

一、教学要从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自信开始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好坏,与他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有直接关系!据报道衡水中学发生一件事:一位学生因为不喜欢他的历史老师而厌恶历史课,结果历史成绩很差。而老师要让学生接受他所讲的知识,首先要从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很难想象一个不尊重学生、不倾听学生心声、不关心学生、不公平对待学生、不和学生沟通的老师会得到学生的喜爱!教学的关键是学生是否接受,有了良好的关系,人格力量也是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关键。一个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老师,学生精神上一定会被其所动,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爱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感染学生,遇到问题不要回避,把问题说透彻开诚布公,不要让学生留下疑虑,让学生感到真诚。学生发生问题时,与学生谈心,分析利弊,拿自己做对比,体验出真知,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米卢来中国国家队做教练时,自己背着个小包就来了!穿着很普通,这让国家队的国脚们肃然起敬,他一直保持谦虚,全身心投入,使得中国第一次进入世界杯!人格力量可见一斑。我在甘泉中学代课时,经常在课堂上会向一些后进生提出一些他们能够回答的问题,也经常会对他们进行辅导,鼓励他们又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也经常表扬他们的正确的一面,更会关心他们生活上的困难,这些学生像换了个人似的,以前似乎没得到过关心,在同学面前从来没过自信,只有自暴自弃,他们也渴望关心渴望得到认可渴望有成就感,从此他们对学习完全转变态度,回答很积极,作业也能很快完成,学习成绩逐渐好转,对学习开始有了前所未有的兴趣,然后在教学中经常插入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 讲二项式系数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各条线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等来激发学生兴趣,以上这些综合在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无限激发!

二、让学生全方位了解知识结构

教材中的知识是有关联的,中学英语课本里有一篇瞎子摸象的故事,就是让一群瞎子摸象再让他们说出大象是什么样子,结果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有的说象扇子,有的说象柱子,有的说象墙,都无法象到底是什么样子,所以要及时给学生总结,及时了解知道的全部构建和各个方面有哪些内容组成,知道这些知识到底有哪些部分,以及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这样既让学生看到大象的全部情况也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知识体系,也很容易很轻松的学习。例如每学完一个章节就给学生总结本章节有多少题型每个题型有多少种基本方法,学到了那么知识,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那些实际问题。举个解析几何中的例子:在学习点p分有向线段p1p2所成的比的内容时,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复习总结时可向学生提出以下五种情况让学生思考,①点p在线段p1p2上;②点p在p1p2的延长线上;③点p在p2p1的延长线上;④点p与p1重合;⑤点p与p2重合时讨论所成的比值的范围?这样学生就不会害怕突然出现的所谓特殊情况如何应对,对这一知识点的各种情况都了如指掌。每个基本知识点都这样做就使得学生有无所畏惧之感。

此外,全方位还体现在解决问题和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上,每个问题不是只有一个方法才能解决,每一道题也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才能解题,要提问学生的方法,并总结这些方法,也可以在一些辅导书上学习总结这些方法,例如,求函数的值域就有很多方法:观察法、分析法、用函数值法、三角代换法、图像法、函数的单调性法、反函数定义域法、换元法、配方法、抛物线顶点坐标公式法、用已知值域的函数求值域法、用二次方程实根存在条件求值域等。

三、提高自己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从个人的心理品质上讲,是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从创新实践层面上讲就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一般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早前人类的数学活动,从开始的物体记数等自然经验的积累,演变成以教师授课形式为主的学校数学教育,一切都已经墨守成规。然而,数学教学是否一定要按照课本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进行下去呢?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也和实际结合也有所变化,比如我小时候学习的课本内容、解题方法、联系实际等方面和现在已经有较大变化,所以创新就更需要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培养创新能力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指对问题展开多方向的思、产生出多种设想或答案和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或多向思维,一方面表现在单位时间内不同答案的多少,另一方面表现在思维的变通性,再就是表现在思维的独特性。发散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结构思维、材料发散、功能发散、方法发散和因果发散。

(2)联想。联想是由此及彼,并同时发现它们的共同或类似的规律的思维方式,联想思维的作用是使两个看上去不相关联的事物建立联系,从而产生创新设想和成果。联想的形式分为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连锁联想和飞跃联想等形式。联想的基本方法是类比法与移植法,类比法包括直接类比、仿生类比因果类比、对称类比等,移植法包括原理移植、结构移植、方法移植和材料移植等。

(3)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摆脱习惯的思维方式,沿着事物或过程的反向,即倒过来。逆过程的方向进行思维,取得突破性的创造发明的方法。其含义十分广泛,总之是指一切常规思维的反面。此处不再细说。根据以上概念的引入,教师要从以上各方面培养自己创新思维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是不允许出现不同观点,不要把一切锁定在固有的模式中,给一切都订上条条框框。

作者简介:

篇5: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著名的作家斯蒂夫曾说过:“名著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年来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而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读名著,诵经典,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通过开展以读书为内容的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名著陪伴学生的成长,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快乐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同时形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诵读经典”的校园读书氛围20xx关于小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20xx关于小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爱读书,让书成为他们的朋友。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他们的童年浸润在沁人心脾的书香里。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多动笔,从而感悟文学的内涵和人生的哲理,放飞思维,陶冶情操。

3、在活动中体验读书给本身带来的快乐,提高欣赏能力。

4、通过活动,在校园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进一步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提高修养。

三、组织机构:

指导老师:

社团社长:

社团成员:五—六年级的喜爱读书的学生(50人)

社团主编:

社团播音:

四、活动内容

1、诵读经典的古诗词,感受文化经典中的内涵20xx关于小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活动方案。

2、读小学推荐阅读的书目,重点朗读青少版的四大名著等外国名著。

3、摘抄阅读中的精华、经典语句,交流反馈

篇6: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一、加强班级环境建设,积极营造书香氛围。

我们注重了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利用教室的一角开辟了一个名为“阅读之窗”的栏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也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能、增强信心的舞台。

二、创建图书角,共享图书资源。

创设了班级图书角,发动孩子们捐书,达到了“知识共享”的目的,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的思想品质,还使学生得到了锻炼。随时借阅精彩图书的角落,就像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知识之窗”。

三、利用网络向学生推荐图书,并创建“班级博客”。

为了让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能热爱读书,班主任在微机室同学生共同阅读、共同欣赏、共同讨论。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又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

四、广泛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通过班主任的指导和建议,要求学生每天利用半小时的时间来读书,定期进行交流。语文教师积极配合,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或读书笔记,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7: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

观的重要形成时期,肩负成为合格建设者和担负者的重任,为了加强自身的思想

培养我们积极的参与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前往敬老院。

经过今天的社会实践体验与劳动,我们有不少的体会与感动。

我们整个队伍是由街道社区民众与街道干部自愿参加形成的,其中还有与我同龄的大学生们。趁着暑假我们一起做好事。

今年的暑假似乎特别的热,也不例外今天,人人后背衣服都湿了。我们先于

院长取得联系,在允许进入敬老院之后,我们组队进入。瞬时感觉到了一种安静

而又祥和的气氛。老人们都在大树下乘凉,今天的天气似乎和火球一样热。老人

们看到我们都非常的高兴。我们开始向爷爷奶奶们进行自我介绍,并送上我们合资买的一些水果。有些人还带了一些山楂片,陈皮,,让老人们馋一下嘴。

一边吃一边就聊开了。之后开始了劳动:为老人宿舍打扫卫生,帮老人收拾房间,擦玻璃的擦玻璃,扫地的扫地,,不畏劳动之苦积极参与其中,在劳动中找

到快乐与欣慰。

劳动过后,我们认真倾听老人们经历的艰苦岁月,一位老人说活不方便,但

还坚持与同学们交谈,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老人们回忆道战争时的艰苦岁月,经历新中国,改革开放,并劝导我们要认真学习,天天向上。以此我们得到了深

刻的教育。后来我们还和老人们一起唱了革命歌曲,当他们唱起一首首革命歌曲的时候尤为感动,好像又回到了以前的日子。

从中我们还和老人们一起合影,他们很高兴,笑得合不拢嘴。

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要离开的时候了。我们询问了院长对于我们这次活动的意见。有些爷爷奶奶还出来送我们。

让我们把关爱活动越做越好,让老人们感受到我们的热情,让老人们得到温

暖。

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用爱去装点世界。

10广告2班

篇8: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一、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1. 拓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空间, 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单纯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将教学目标内化为个人认知, 而社会实践活动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 感知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教学“知行”转化的重要渠道, 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课程内容, 另一方面把学生在实践中的感受丰富到课堂教学中, 实现政治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 提升道德情感,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学生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如, 志愿者、人大代表、形象大使等。他们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 通过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 学生获得深刻的自尊感、成就感、满足感, 感受道德给他带来的尊严、荣誉和幸福, 使学生由衷地接受道德, 把道德要求与个体情感融为一体, 将道德情感内化为自身需要,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 开拓眼界挖掘潜能, 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在社会实践中, 学生自觉学习、掌握服务的相关知识技能, 自己收集一手资料, 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同时, 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创新思考能力, 不断开阔学生眼界, 磨砺意志品质, 挖掘学生潜能, 增强学生自信, 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

1. 社会调查类活动

这类实践活动注重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社会环境的关注。在教学中, 我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选择适宜课题, 安排了“网络对中学生生活影响的现状分析”“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现状与分析”“市区空气污染情况及分析”“中学生消费现状及分析”等内容。大家在收集资料、交流探究、寻求解决对策的过程中, 既巩固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习经验, 又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兴趣。

2. 生活体验式活动

这类社会实践活动, 注重学生的体验式参与。例如, 组织学生到工厂、社区、田间参加劳动服务;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走进贫困家庭担任志愿者、义工;组织学生远足、踏青等活动。通过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 开阔眼界, 丰富知识经验,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1. 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实践中, 一些学校、家长、学生往往以教学、升学、安全等借口挤占实践活动时间, 或对实践活动敷衍了事, 尚需我们改变观念, 提高认识。

2. 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延伸, 必须为教学和学生发展服务。任何一次活动前, 教师都应该认真分析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针对性方案;活动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活动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 评价他人的行为, 并对典型人和事进行表扬和肯定。

3. 尊重学生发展提出不同要求

教育就是要在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上, 把每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在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依据学生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种是以班级为单位要求大家必须完成的。如, 劳动锻炼、值周活动、远足等。第二种是学生可自由选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 人物专访、专题社会调查、勤工俭学、领养绿地、科普法制宣传、公益劳动、义工等,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项目。

4.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 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确定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例如, 我针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要求学生作专题调查, 提出自己的建议, 然后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修正建议。

(2) 要挖掘当地、本校的资源和题材。例如, 在“文化生活”模块教学中, 开展“石油文化”课题研究。对油田的发展史、油田特色文化等内容, 进行调查采访、实地考察、汇报交流。既巩固了课本知识、锻炼了学生能力,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作为石油后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总之,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了书本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摘要:就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和实践上的探索, 指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篇9: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关键词:高中历史;社会实践活动;乡土特色

一、凸现乡土特色的前提

乡土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中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舞台,是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必要补充。新课程改革,明确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教师要重视地方课程与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的课程。国家既没有制定该课程的课程标准,也没有进行课程编制。这就需要地方、学校等自主开发。那么,到底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发,可以让学生去做呢?作为一线教师,是课程改革的首要实践者,从2012年浙江省新课改方案出台以来,几乎省内的每个学校都尝是“走班”“学分”“实践”等改革。我们学校的历史社会实践活动经过了两三年的摸索,从“乱来”到现在基本“成型”。我们的社会实践课程资源基本框架如下:

从历史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发内容来看,凸现乡土特色的前提是体现地方性,即在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将乡土课程资源发挥出自己独有的地方优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资源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特征,每个地方的乡土资源都是各不相同的,类型、呈现形式都是不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自然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也从身边开始,社会实践活动从身边的资源开始。

杭州,一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和民情风俗文化瑰宝。发掘杭州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寻根中坚持先进文化,让我们的校园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让我们家乡在中华文化的熏染下有更大发展。

二、凸现乡土特色的抓手

如何开展有效的历史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几次实际的活动和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开展好两个“抓手”——教师和学生。

1.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历史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从选题、分组、资料收集、实地考察、报告撰写、成果展示等,全部都是学生的自主行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发展了实践和创新能力。累计到2016年10月,历史教研组总共收到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56份,合格报告86篇,优秀报告15篇,例如《关于拱宸桥历史文化兴衰的调查报告》《从古代诗词看大运河的历史与各朝各代对其的利用》《南宋杭州茶叶初探》《章太炎——革命哲人》等等优秀的调查报告。就如《课程改革方案》提出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教师是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主导——突出研究方法的指导

在社会践活动课程活动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的作用。为保证调查活动的顺利实施,教师的指导应该贯穿在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在确定研究主题时,帮助学生把诸多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进行分类,然后通过分析,将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在选定了活动主题之后,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可行的研究方案。在小组活动中,提示学生要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在学生研究遇到困难的时候,启发学生;当学生忽略了研究过程的某一重要环节,教师则可以故意凸显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每一步指导都应体现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渗透。

现代教育对教学的要求:历史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但是在这样的一个互动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辛薇.南宋史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

篇10: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伴随着炎炎夏日,似火骄阳,一年一度的暑假已经起航。很荣幸,我们能够报名并且取得名额参与到鲍集农支行的大学生暑期实践工作上来,大家都是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聚集在这里,翘首期盼一次新的体验与收获!

我们是朝气蓬勃的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生力军。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实现学有所用,回馈社会,服务人民的最终目标。

社会是一个广阔的人生大舞台,社会实践为我们搭建了走向这个舞台的有力桥梁。利用假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假期生活,而且锻炼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我们尽早适应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而这次的暑期实践活动,就是将我们的所学转化为所用,更进一步的回馈到社会中去。我们这次的暑期实践的内容是下到农村采集挨家挨户信息,听上去似乎很简单,但是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了才知道,烈日当头,挨家挨户在农村采集的不易。

最大的困难便是农户的不配合,刚开始的时候尤其严重,我们没有名牌没有制服,空口去说,农户怎么会相信我们呢,甚至会认为我们是骗子,这并不怪他们,毕竟冒充各类工作人员去骗取农户信息的事情不在少数。而我们也只能尽力游说,希望他们能够明白我们的意图。

所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有了村里各个干部的支持,亲自带我们去跑,才能使实践活动顺利的进展下去,在这之中,各小组成员间的互帮互助、团结一致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先不说一个人跑会多累,光是几个人在一起,采集就变得不再枯燥、反而生动有趣起来,大家互相帮助,尽早完成采集任务是多么快乐。

当然,我们的工作也少不了鲍集农支行的各个领导的支持,给我们答疑解惑、帮助我们联系村领导、给我们指导以及体谅我们实践的不易,都令我们深表感动。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起到带头作用,身体力行,树立榜样,自觉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不管是参加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友爱互助的精神;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鼓足干劲,有始有终的完成所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达到我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

如火的烈日挡不住我们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我们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社会实践中,在挥汗中收获成长。随着实践工作的日渐接近尾声,有许多种情感在心中酝酿,结识新朋友的开心、自己劳动得到肯定的满足、自身能力的提高……等等等等,这不仅仅是一次暑期实践,更是对我们身心的又一次升华。暑期,我们与实践同行!

1.社会实践活动个人小结

2.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3.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个人小结

4.2016党员自评小结

5.做合格党员小结

6.党员小结

7.党员自评小结

8.党课小结

9.2016党员小结

篇11: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白色污染一直是近些年来社会面对的环境问题,限制塑料袋的使用是抵制白色污染的一个重要的步骤。随着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低碳生活、绿色生活”慢慢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这个暑假我有幸跟随“限塑令”社会实践团对常熟地区的塑料袋使用情况和人们对“限塑令”的认识程度做了调查。

针对塑料袋主要在超市和农贸市场等地方使用较多,我们暑期实践团采用定点记录、调查问卷和发宣传单宣传的方法对超市和农贸市场做了重点调查。

实践的第一站为常熟的大润发超市,在和超市相关部门进行成功妥协后,我们实践团就在超市里面展开的调查工作。在实践第一站里我主要负责发传单宣传“限塑令”、“抵制白色污染,创建卫生家园”和问卷调查的工作。在宣传中我发现很多市民对“限塑令”和“白色污染”都是有一定了解的,有些市民的环保意识特别强烈,更有市民提出某地某店的塑料袋使用不合格等情况。

活动第二站也为常熟当地的大超市——欧尚。在欧尚的实践工作前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最后我们实践团成员还是克服了前期的困难阻碍成功地在欧尚进行了调查。通过定点记录得知自备购物袋在超市购物的人群量还是不小的。

实践的第三、第四站都为常熟的某农贸市场,在我们走访的农贸市场地面上到处都是人们抛弃的塑料袋,农贸市场所提供的塑料袋基本都是不合格的。众所周知,虽然国家在2007年就颁布了“限塑令”,但是塑料袋的限制却只在超市和商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各地农贸市场还是纷纷提供免费的塑料袋给消费者,而这些消费者基本上都接受了这些免费的塑料袋。在我们实践团走访的农贸市场里基本上都出现了这些免费的塑料袋,当然也不排除有极个别老奶奶们拎着菜篮子去买菜的,可是在这些菜篮子里也出现了不合格塑料袋。可见有些政策的实施在边缘地区的收益未见明显。

在活动的后期我们实践团还走访了塑料袋批发市场。不合格塑料袋的批发是很便宜的,所以很多商贩都愿意提供塑料袋给消费者,有时候使用塑料袋也是一种方便。

2007年12月3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销售塑料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这条“限塑令”对白色污染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控制究竟有多大谁也说不清。

篇12: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活动主题:大学生就业理想

活动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引导大学生作出正确的职业设计,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活动成员:张** 任** 王** 活动时间:7月4日-7月11 活动过程:

1.7月4日,我和小组成员拟定问卷调查的问卷

2.7月4日晚,将问卷调查的问题发在南京市的各大高校的BBS上

3.7月5日-6日,我们小组来到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发放问卷,我们一共发出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5份

4.7月7日-8日,我们小组到了南京林业大学发放问卷,一共发出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0份 5.7月9日,整理统计,分析问卷

6.7月10日晚8:00开始统计各大高校BBS问卷调查的结果

7.7月11日,我们将书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和BBS上的调查结果做了总结

活动结果:优厚待遇比专业对口重要

调查表明,在对“专业对口”与“优厚待遇”两者进行比较时,62%的毕业生看重“优厚待遇”;在“高知名度”与“高收入”之间有60.5%的毕业生看重“高收入”。47.1%的毕业生对工作后月收入的期望值是2000元以上,38.9%的毕业生对工作后月收入的期望值是1500-2000元,只有14%的毕业生对工作后月收入的期望值是1500元以下。

“吃皇粮”仍是毕业生首选

传统观念中“吃皇粮”的单位仍是今年毕业生的首选,受访的毕业生中有76.4%的人向往国家机关、事业、教学、医疗卫生等单位,其中向往国家机关的又占了近三成,只有17.3%的人向往三资、国有和集体/乡镇/私营企业(见图1)。另外,66.8%的受访者选择沿海开放城市和大中城市,30.3%的受访者选择小城市和城镇,仅有2.9%的受访者选择农村。

地区分布“愿意去西部工作”42%;“愿意回农村工作”23%;选择“沿海地区”46%;选择“家乡及附近地区”20%;选择“就学所在地”和“出国”19%和11%。认为择业是“个人今后发展”首要标准63%;认为“就业地区”重要17%。

活动建议:现在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和现实差距较大,应该从实际出发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篇13:高中物理活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活动教学,课堂实践

新课程改革着力改变机械灌输、死记硬背的现状, 引导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提高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唯考分是从, 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 学生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其主动性受到抑制, 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有效引导下, 学生主动体验、自我建构知识, 学生认知结构得到重组、发展的教学形式。

一、活动教学的原则

1.主动参与。活动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要避免“独霸课堂”的状况,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内容的难度,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消除畏难情绪, 能主动参与讨论交流活动。

2.变抽象为直观。物理规律抽象难懂, 解题方式灵活多变, 学生感到难学。教师要运用模型展示、教具演示、生活实例讲解创设情境, 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教师还要组织形式丰富的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3.将自主思考与小组交流结合起来。在活动教学中, 学生既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也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教师要设计生活性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交流兴趣, 激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高中物理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

1.活动教学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无视学生的知识背景, 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直接将概念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机械记忆概念。为让学生记住这些概念, 采取题海战术, 靠“刷”题来提高学生考分, 学生没有参与的意识, 结果学生遗忘得也快。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前概念”割裂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的思维无法动起来, 只强调让学生记忆正确的结论。 (1) 创设教学情境, 增强感性认识。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 唤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 指导学生在探索中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如在《互感和自感》教学中, 教者创设情境:“行驶上大街上的无轨电车拖着两条‘长辫子’, 当车身颠簸时, 它会瞬间脱离电网, 并出现电火花, 同时发出啪啪的响声, 这是什么原因呢?”教者在讲解原理中引入了互感、自感的概念。 (2) 开发互动交流, 暴露前概念。前概念隐蔽于学生的大脑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口表达、小组讨论, 让学生表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前概念, 通过互动交流进行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 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

2.活动教学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传统教学中, 教师习惯于采用引入规律、建立规律、讨论规律、运用规律的模式, 采用师讲生听的模式, 学生未能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 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活动教学背景下的物理规律教学中, 应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交流、运用的过程。 (1) 创设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情境。教师要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 或从已有知识的分析、逻辑推理中发现问题。 (2) 探索物理规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中, 教者首先让学生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保持物质质量不变, 改变力的大小, 打出不同纸带, 取七个记数点, 每两个记数点间隔0.1s, 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 并绘制a-F图像, 观察是不是过原点的直线, 说明a与F成什么关系?接着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保持力的大小不变, 改变物体的质量, 打出不同的纸带, 取七个记数点, 间隔为0.1s, 记录数据, 绘出a-M图像, 分析a与质量M之间的关系, 最后再分析实验误差来源, 从而得出结论。 (3) 对规律进行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规律的物理意义, 讨论规律的适用条件与范围。 (4) 运用物理规律。教师要通过强化练习,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与方法。

3.活动教学在习题课教学中的应用。传统教学中, 教师以讲替代学生的思考, 学生遇到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究其原因, 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极为有限, 他们不敢表达, 也不善表达自己的观点, 会把错误隐藏在心里。一方面, 教师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选择典型性习题, 让学生尝试做题、交流解题思路、开展得失评价, 从而体会运用的思想方法, 教师再适当拓展延伸, 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另一方面,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 探讨出一些可能的答案, 继而通过推理、实验、验证, 最后得出结论并进行评价。

总之, 高中物理活动教学的开展, 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联系学生的前经验, 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分析、验证中形成探究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 1998.

[2]杨莉娟.活动教学的内涵、立论基础及其价值[J].东北师大学报, 1999.

篇14: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界定

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指出,课程资源包括:(1)目标资源。如通过社会调查,探明有效参与社会生活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了解他们所需的以及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2)教学活动资源。如调查并研究学生的兴趣、需求,制定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活动方案;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实习,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作用或在实践中的应用,使学生牢固掌握学习内容;加强各种教学活动的横向联系,做到互相渗透、相互补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指能够帮助、支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各种资源,包括“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以及综合环境,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学校劳动场所、全球化问题和国际背景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及来源分类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其中,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可以划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是指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以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等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网络课程资源主要指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课程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来源,以突出人的价值为标准,可以划分为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家长中的课程资源以及社会人士中的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性质,可以划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存在的方式,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其课程资源无所不包,校内外的一切人、物、事,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开发和运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案例

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背景和条件。下面,笔者就几所学校近年来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方面的做法进行简单介绍。

1.上海南汇中学构建了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框架体系。

例如,学科类(1)拓展型课程是针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命科学等学科课程而开发的一种拓展型课程,是整合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所界定的拓展Ⅰ、Ⅱ、Ⅲ的内容体系和学科发展动态而形成的一种学科内部的拓展型课程;学科类(2)拓展型课程是针对8个学习领域中的综合性或专题性问题,分别组建的以“天、地、人”为特色的拓展型课程。

又如,活动类(1)拓展型课程是以非学科内容为主的科技、体育、艺术、文化专题性的活动课程;活动类(2)拓展型课程是由学校文化活动、自我服务、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模块或主题而组成的活动课程。而研究型课程是由8个学习领域和地方、学校文化特色所组成的综合性或专题性问题形成的学校“天、地、人”课程。

该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得这所始建于1927年的老牌县级中学,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比如:在德育方面,构建了高中学生序列化德育体系;在课改方面,建设了以“天、地、人”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方面,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特色。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础,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得成效的保障。

2.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开发课程资源,设计了一系列以少数民族文化体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例如,民族体育类课程有大象拔河、抛绣球、板鞋运动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歌舞类课程有少数民族歌舞、山歌等;民族手工艺课程有民族工艺品制作、民族美食制作等。这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增进了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对壮族文化的理解,从而树立了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同时也丰富了课程内容。

3.校园电视台是南宁市第三中学的特色学生社团,该社团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作为社团活动的目标,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南宁三中还开发了《播音与主持》校本课程作为该社团的专业课及社团活动的延伸。该课程以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为授课方式,以《播音主持基础教程》为指导,向学生讲解发声基础知识,纠正学生在播音时出现的语音和语法偏差,引导学生练习写新闻稿件,并现场参与电视节目的录制,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

(一)提升校长和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是关键

每一所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可能存在差异,但教师是否具备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将直接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及课程的实施。如果校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具有一定的认识,对课程实施的意义认识透彻,那么在办学中就会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并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课程资源的开发。其实,身边的很多资源是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开发资源的意识。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才能开发出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会变得丰富起来。

nlc202309091108

(二)创新学校管理模式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保障

传统的、封闭式的学校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不但使学生脱离社会生活,也使管理者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缺乏了解,对走出校门感到恐惧,如担心遭到社区、企业单位的拒绝,担心学生走出校门后惹麻烦。有的教师认为,开发课程资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只要上好课就可以了,能不做就不做。假如学校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思考和创新的空间,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会出现新的局面,甚至直接影响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始终贯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均衡的、灵活的、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和优秀的管理团队能够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反之,则会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甚至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加强基地建设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

1.学校要建设好校内实践基地。学校实践基地包括生物园、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等,它们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还是可以利用的实践基地。学校应当制定一套校内实践基地的管理办法,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践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又可以提高校内功能室的使用效率,让这些固定资产发挥最大的育人效益。

2.学校应积极联系有关单位创办“协作型”实践基地。目前,城市里的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但普遍缺少实践场地,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已经成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途径。学校应当积极与校外单位联系,如与学校附近的农场、工厂等建立“协作型”实践基地。这一做法可以有效利用校外资源,节省学校的办学经费。“协作型”实践基地的构建投入资金相对较少,并且具有实践内容多样化、真实感强等优势,更有利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3.学校应当努力推动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与学校建立联系的社会价值以及对于提升自身品牌的重要意义,愿意与学校共同合作开发项目。为了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有的企业甚至主动与学校合作,为学校提供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和教育场所,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自然也就成为了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

4.多种途径寻找适合课程实施的实践基地。在课程实施需要的特定环节,学校可以短期租用或借用某些场所作为实践基地。例如,秋季开学新生军训,学校可以借用部队的训练场,组织学生到部队接受军训。

5.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责是协调有关社会服务组织,承担政府委托的社会事务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项目,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学校可以利用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搭建“服务型”实践平台,成立社会实践中心或工作室,为社区居民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不仅可以给社会、企业等提供智力支持,还可以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服务社会、服务居民,从而提升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的计算机中心、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和网络管理中心,为社区做好计算机设备维修、网络搭建、系统平台开发等。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得到了锻炼,还可以帮助社区增加经济效益,密切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提高师生的工作能力,也体现了学校的优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学校必须不断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基地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让这门课程充满活力,实现其独有的课程价值。

参考文献:

徐国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教材编写的创生思考》,综合实践活动网,2013.6.10.

康丽颖.现代校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评论,2001(1).

王丙利.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探讨.黑龙江教育,2006(1.2).

(责编 欧孔群)

上一篇: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无题》下一篇:环境设计专业生涯规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