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革中发展论文参考

2024-05-02

在变革中发展论文参考(通用8篇)

篇1:在变革中发展论文参考

在变革中发展论文参考

内容摘要 :纵观色彩从原始、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色彩的概念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我国目前作为设计基础的色彩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观念和陈旧的模式上,这已不能适应现代设计创新思维的需要,亟须尽早改革和突破。

关 键 词 :设计色彩 发展 创新 改革

色彩的概念与绘画的历史是同步的,就像语言与文字一样,是互为依存的关系。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色彩所体现的意义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色彩作为视觉语言的语义学内涵不断变得丰满和复杂,而近年来设计学科的兴起,更是极大地拓展了色彩的内涵和处延。

当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后期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和法国拉斯科洞穴里,将用黏土和碳火灰提炼而成的红色与黑色,第一次涂到岩壁上那些野牛的轮廓里时,并没有把色彩作为一种造型的手段,而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标志而已。到了十三四世纪,随着人们经验的积累,透视法、解剖学等学科的兴起,绘画开始向三维空间发展。乔托第一次用阴影来表现空间,他混合使用不同的颜色,使绘画成为了能在平面上创造出深度幻觉的艺术。而乔尔乔内、提香等,又把色彩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赋予绘画以深意,将其由相对简单的装饰手段变为一种具有建设性的造型艺术。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传统绘画中,色彩成了一种塑造形体的方法。它主要偏重于对自然形态的模拟和描写,通过对光影、明暗、转折等各方面的刻画,来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的存在状态。在这里,色彩是为造型服务的,它从属于以再现为目的的视觉语言系统。

历经几个世纪后,色彩的造型功能已成为绝对主流,并日趋成熟。虽然印象派是对色彩概念的一次革命性发展,但他们探索色彩的.目的却还是为了创造一种对视觉印象更为完善的摹写。实际上,也只有到了印象派,才使绘画对自然界的物体和光影的描摹达到了顶峰状态。从塞尚开始,色彩的从属地位有了改变。为了力求能在画面上营造出一种新的、有意味的秩序感,他不惜打破形体,压缩空间,从而达到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开创了现代绘画的先河。现代绘画是对传统的挑战和颠覆,在逐渐摆脱了“形似”的束缚后,开始对艺术有了全新的概念。各种各样的流派、主义和运动都是艺术家为创新而进行的实验。色彩在绘画之中,也开始有了新的定位和功能。就像在勃纳尔、马蒂斯、劳特累克等人的绘画中,图案、颜色、光线本身就已经是绘画的主题和表现内容,而不只是绘画的手段,主观色彩的概念开始形成。

虽然不能说是现代绘画带动了现代设计,但现代设计与现代绘画的几乎同时兴起,却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在西方艺术由传统的“再现性艺术”转向“表现性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从现代派艺术本身而言,现代艺术家们在形式构图和色彩语言上的探索,对于现代建筑和现代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德国的包豪斯运动,都对现代设计有极大的影响和促进。19,作为包豪斯第一批教员中的约翰·伊顿,他是最早把色彩体系引入现代设计教育的教育家之一,他认为色彩是理性的,学生必须了解色彩的科学体系,然后才谈得上自由表现。他的《色彩学》为色彩在设计领域的运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包豪斯则是从视知觉的角度来研究色彩和形体的表现力,然后把这些抽象的因素与设计学科结合起来。比如,研究色彩的冷暖与设计形式语言的关系,色彩与人的心理的关系等,都已经是现代设计的课题了。进入20世纪后,再现性语言已失去了统治地位,人们从再现性的物理学真实转向表现性的心理学真实,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变得越来越直接和主观,强调色彩的结构,也就是通过对色彩自然属性的调和与运用,把色彩的元素与符号作为视觉语言的切入点,以主观判断和理性分析为基础,来达到一个丰富多彩的效果,改变了传统的色彩语言,从而进一步发掘了色彩的表现力和自由度。

现代设计在近年来不断得到新的提高,色彩在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仅能通过具体的色相、明度、纯度等因素来传达产品的品格与性质,而且还可以利用色彩的心理、情感特性,创造丰富的联想,为产品的认识功能、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提供最直接的支持。传统的绘画色彩主要是以服从造型目的为主,表达自然的真实性,凭借个人的感性来找到理想的画面,是“画面之内”的思维方式,创新发挥的空间比较小。而现代设计色彩则偏重于对色彩结构和构成要素的实践和研究,通过对自然形的解构和重建,探索色彩的内在规律,拓展表现力,落实于视觉感观接收的合理性,其理论基础建立在视觉感知的心理研究上。作为一名设计师,只有全面地研究与认识色彩,包括色彩的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熟练掌握设计色彩的表达与应用技巧,才能使色彩在设计活动中真正发挥其“符号”作用。

设计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还叫“工艺美术”,到90年代后期,有了一个飞速的发展。各地院校也纷纷开设设计类专业,但是,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相对简单。形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在一定程度上,大部分设计院校的基础课教师缺乏改革的动因。从深层来说,人们对基础教学在整个设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重视,没有把发展和创新的理念融合到设计学科的基础教学中去。我们对现代色彩概念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还缺少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近几年来,人们也都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也都在设计色彩方面进行着探索。相比之下,素描的改革成效比较明显,而在色彩教学上,还没有统一的思路,仅从名称上看,就有设计色彩、造型设计基础、概念色彩、色彩归纳、装潢色彩、装饰色彩等,内容都与写生色彩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名称当然是次要的,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去寻找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首先应该达成这样一种共识: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课来说,我们一定要以一种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色彩,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逐步建立起一套创新的理念和完整而成熟的教学体系,而不仅仅是对客观对象的图解或再现能力,更不是表面上的花样翻新。只有这样,色彩的教学和研究才能展现出应有的丰富多彩性。

参考文献 :

[1]H·贡布里奇.世界美术之旅.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

[2]徐晓庚.现代设计艺术学.长江文艺出版社,.

[3]董占军.外国设计艺术文献选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篇2:在变革中发展论文参考

——在淳安县09年教育科研年会上的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长:

大家好!举世瞩目的两会刚刚闭幕,温家宝总理在09年工作部署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一起来共同研究、探讨、总结、交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其意义将更加深远。十多年来,姜家镇小的教育科研经历了风风雨雨,看到了“彩虹”,同时也遇到了困难、挫折,但我们从来不曾迟疑和停留,始终本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科研精神一直走到今天,为什么我们能够一直坚持着,因为我们有一个精神支柱:那就是教育局领导的支持、鼓励、鞭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姜家镇小人坚定一个信念:在摸索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

下面我就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个汇报,请大家给予指导。

一、我们的行动:开发了教师潜能

我们认为课题运行的真正生命力是教师潜能的无限释放。在课题运行中,我们始终在找寻一种能够激发教师潜能的运行方式,工作中主要从4个方面入手。

1、逐个交流,更新观念,形成课题

学校课题研究之初,教科室主任带着课题组长挨家挨户闲聊,并和科研骨干组成课堂调研小组,深入课堂教学,帮助教师反思教学困惑,找出日常教学问题所在,并把问题转换为小课题研究课题。

2、创设方式,鼓励自学,主动吸收

我们做教育科研最大的困扰是教师理论素养的缺乏,而教育理论也是我们做好教育科研最需要的原材料。如何来化解这个问题?我们在研究中创设了3大活动,以鼓励教师千方百计的学习教育理论。

①读: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教育教学理论。

②听:派送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后返校传经送宝。

③聊:在闲聊中做课题,教师利用日常办公闲聊教学研究心得,在不经意中获得学习,达成资源共享。

3、立足课堂,研究课堂,轻负高质

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要实现轻负高质,最根本的做法是立足课堂,研究课堂课堂,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切实解决好根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师生从低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因此整个教育科研过程,我们都坚持以“课堂研究”为中心。

①研究每堂“平时课”,积极捕捉课堂亮点。这种以课题主导的课堂与传统表演性的“观摩课”最大的区别是带着课题意识上课、听课。听课者是作为一个合作伙伴的角色进入课堂,是帮助课堂当事人寻找课堂亮点,而不是随意性的观摩;课上完后,执教者依据听课者的意见收集课堂亮点,整理成文,思考原由。

②围绕主题研好每堂“研究课”,完善合理部分,突破不合理的环节。以主题引领的课堂与传统表演性的“观摩课”最大的区别是课堂教学始终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所关注的是研究的价值。

③群策群力研好每堂“参评课”,以一堂课的纵深挖掘带动个人水平的辐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教师经历了无数个“平时课”与“研究课”的磨练下,我们一有机会就把教师推向战场,利用县级优质课评比的展台,展现教师的百日修炼。在全体教师的帮助下,提炼精华,全体论证“参评课”,学会系统布局课堂,从而带动个人课堂水平的跨越式成长。

4、寻找平台,释放收获,展现风采

海伦●凯勒说过:当一个人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地上爬。

教师需要有释放自己才能的空间,因此一旦教师有了充足的收获,我们就给教师提供展现风采的平台。在课题展示课中,以课堂为载体,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形象地展示给全校教师;在课题发布会上,鼓励教师公开演说自己的课题研究收获与成果;在课题赠送会上,把自己的课题专利送给同伴,以利相互欣赏、学习,而且我们还把教师的科研成果印成集子,赠送到兄弟学校,以扩大知名度。

二、我们的变革:实施了五大转变

回首十一年的科研历程,面对原有工作中的局限性,我们在新的工作中树立了新的工作思路:在科研管理中实施了五大转变。

1、科研考核重心向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转变

科研考核是调动老师参与研究热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自从有教育科研考核以来,就只有“奖”,没有“罚”,老师们参与科研没有任何负担。和很多学校一样,我校的科研考核曾经只停留在对获奖成果和论文的奖励上,但我们发现研究成果获奖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因此,在2008年9月修改了《姜家镇小教育科研考核条例》,在考核中实现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转变。不仅关注研究成果的获奖层次,关注老师在教育科研中的参与度和效度,更关注研究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有效性。这种转变,弱化做教育科研的功利心。

2、课题管理向项目型转变

以往,我校在课题研究中采用了基于“总课题统领”的管理模式,在研究中,大家吃大锅饭,很不利于教师能动性的发挥。如今,我们创立了基于“项目管理”的课题运行模式,教师们在研究中有了自己的小课题,犹如实施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拥有了自己的“责任田”。这样以来,干劲就足了,潜能得到了激发。本学期我校教师有10多项小课题在县级立项,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以“小课题”为导向,以总结变革自我经验为基础,切实解决了困惑自己已久的教学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益,最终吹响了“轻负高质”的号角。

3、科研成果交流向网络化转变

为了便于老师们及时交流课题研究成果,便于学校对教师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建档。学校于2009年1月初建立学校教育科研博客“守护梦想”。两个月来,共有老师们的各类科研博文30余篇。这样一来,缩小了老师们交流的时空限制,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小

4、科研管理机构向一体化转变

教师的教学工作普遍繁杂琐碎,为了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学校将教导处工作与教科室工作进行整合,尽量统领于课题研究之下,教研组即课题组,“教科研训一体化”,做到科研工作常态化,日常工作科研化。

5、教师培训向课题化转变

依托课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我校有特色的教师成长模式。然而,近几年来,我校科研骨干力量流失严重,如何快速有效建好科研队伍是当务之急,因此,我校确立了《基于农村青年教师的团队专业能力提升的“主题式磨课”模式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2008年7月市级立项),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

三.我们的成果:走出了学校特色

2008年,我校共有两项市级立项课题,即《基于探究教学的对话艺术研究》和《基于农村青年教师的团队专业能力提升的“主题式磨课”模式研究》,前一项刚刚结题,后一项正在研究过程中。在11项县级立项课题中,有一项为县重点课题,十项为教师个人研究课题。这一年里,我校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和论文的获奖层次均在县二等奖以上,最高级别为市级一等奖。

持续发展的科研历程,重塑了教师们的内在精神品质,大家以“研究的视角”主持学校工作,整体带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德育方面,我们将美学思想与德育理念相融合,实施了美学德育的实践探索;在教学方面,形成了“我探究故我在”的精神情结;在学生发展方面,培养了学生个性:2007年12月,我校学生在第七届亚太地区口琴节比赛中获得特别奖。学生写的作文也两次以专刊的形式在国家级刊物《作文报》上得以刊登。

学生的变化,教师的发展是对教育科研形象生动的写照,而正是这些最基础的发展彰显了我校教育科研的无限生命力。

篇3:在变革中发展论文参考

在过去的一年中, 面对人们币升值以及原辅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 佰莉文鞋业秉承“为顾客创造价值, 为同仁搭建平台, 为产业链增长利润, 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企业宗旨, 紧跟社会发展步伐, 大力开展学习型企业的活动, 引进高效人才, 扎扎实实的开展各项工作。据介绍, 该公司2010年2月25日~12月20日完成44.7万双生产任务, 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2%。其中在济南分公司第一年完成了6.2万双, 郑州分公司在去年下半年调整人员的情况下, 仍然完成了3万多双, 基本实现了年初制定的成果目标。

该公司在实现生产稳步发展同时, 企业文化建设齐头并进, 依靠企业文化建设鼓舞员工的士气, 增强员工的企业责任感和荣誉感, 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向心力。2010年, 该公司不惜巨资, 通过建立网站、VI、形象专卖店、专厅、专柜设计等措施提升企业形象;与此同时, 该公司还采取“请进来, 送出去”的办法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除专门聘请温州一家咨询管理公司上门指导外, 并先后派出数十名员工去西安学习“总裁执行风暴”, 以此提高员工的管理水平和执行力, 有效地为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向更高的目标冲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发和创新是一个企业品牌的起点, 是企业能否壮大和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执行力的保障, 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佰莉文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勇告诉记者, 佰莉文鞋业在过去的一年中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生产和管理上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 管理制度还不尽完善、产品研发还比较单一等等。所有这些, 既影响了企业的团队建设, 也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对一个发展中的企业每一项都是致命所在。佰莉文要想缩短与同行竞争对手的差距, 就要励精图治, 放眼长量, 学习先进企业的经验, 练好内功, 在细节上下功夫, 走好每一步。

篇4:IT运维:在“云”变革中发展

有调查显示,企业IT架构在向云环境转型的过程中,普遍较为担心的问题分别为数据的安全迁移、IT系统架构设计和部署云之后的IT运维管理。而在部署云之后,由于IT设备的高度集中,尤其是在中大型企业及数据中心之中,传统的IT运维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难发挥其作用,IT运维管理已然成为横亘在云计算道路上的一大难题,因此,企业迫切需要一种集中监控,并且易于使用和管理的IT运维解决方案。

提升效率 风险可控

在传统IT运维中,系统资源相对松散,对各业务平台的维护是垂直、分散的,这不仅导致成本大幅提升,也使部分资源由于物理限制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山推作为一家生产混凝土路面机械组机和关键类部件的大型制造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的情况下,就遭遇了类似的问题。首先是IT重复投资,由于子公司之间的运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使得企业内部重复建设问题严重,造成成本剧增,并伴随信息安全风险的增加;其次就是如何保证研发数据的安全。”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支持部副部长许娟分析道。

随着云计算越来越深入地进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层面,越来越多的企业遭遇到了和山推一样的难题。也正是在这样的需求驱动下,IT运维必须要根据新的运维环境发展出新的运维体系,即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云计算平台管理体系,这将能够极大提升对云服务交付与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同时,该运维管理体系应建立云计算平台服务标准化管理服务基线、规范及运维管理流程,精细化控制运维管理过程,有效规避运维风险。在云时代,IT 运维企业需要慎重考虑如何实现与云计算的无缝对接。

云架构下的IT运维服务将全面达成对硬件、软件、网络和存储等IT资源的集中管理和监控,实现自动的系统接入和维护,客观上减少了对维护人员的需求,且降低了IT运维成本,释放了被占用的企业资源。从长远来看,可以给企业整体带来运维管理制度的改革,IT服务管理的价值就会随着企业IT规模的发展而日益体现出来。

“为了解决企业自身的问题,山推投入建设了山推云,但我们认为信息化是三分建设七分运维,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跨组织的三级运维体系,由各个关键业务部门组成一级运维团队,信息化部门作为二级运维团队,外部聘请的专家作为三级运维团队。最终用户提出的需求由一级运维团队进行处理,如果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再向上传递。”许娟表示,“此外,为了确保30多个信息系统的健康运行,我们针对每个系统建立了健康指标库,通过抓取系统自身的数据,分析得出目前系统的健康状况,这其中既包括系统本身的故障率,还包括关键业务部门在系统应用方面的情况,借助这个健康指数以实现对问题与风险的实时把控。”

智能管理 角色转换

据Gartner预计,中国企业IT市场支出将从2012年的1.178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72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高于全球同期3%的增长率。目前,中国CIO们关注的焦点多集中在IT组织建设和发展、IT帮助企业业务流程改进、IT在企业转型中的作用、IT成本控制,以及其对企业的价值。基于上述分析,预计2013年国内IT运维市场规模增长将在10%~15%之间。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上涌现出品类众多的云服务产品,然而,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很容易被大家忽视,那就是基于云计算的基础架构平台应该怎样去搭建。对此,戴尔大中国区融合解决方案架构师陈治文认为,标准化、规范化的IT管理,首先要求运维人员实现创新的角色转变,其次要求对设备、资源、应用、采购、流程等进行集成、整合,以完善云环境下的基础架构平台,提高运维能力。

“对企业而言,关键问题不在于云的大小以及其中的某个服务,而是能否把云有效地调动起来,并且对它进行有效监控,以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北京蓝汛新媒体事业部高级总监高沁民表示。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基础架构的高度融合以及云平台的智能管理呢?首先,对企业而言要引入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的“池化”,这点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做到;其次是覆盖全部IT设备,即将所有设备统一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管理,除了传统的将网络、安全、应用系统、存储等设备和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之外,在云计算时代还需要将虚拟化资源放在一起综合考虑;第三,该平台能够实时监控管理对象,使IT人员的管理触角可同时延伸至所有设备;第四,能够预警,即通过阈值的正确设定,确定预警门槛,既能够“防患于未然”,又不会“虚惊一场”;最后,能够自动数据分析,具有报表的自动生成功能,使管理运维工作及时、真实地反映出来。

精彩观点: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支持部副部长许娟:我们认为信息化是三分建设七分运维,为此山推建立了一个跨组织的三级运维体系。为了确保30多个信息系统的健康运行,我们针对每个系统建立了健康指标库,通过抓取数据,可分析得出目前系统的健康状况。

北京蓝汛新媒体事业部高级总监高沁民:对企业而言,关键问题不在于云的大小以及其中的某个服务,而是能否把云有效地调动起来,并且对它进行有效监控,以实现智能化的管理。

戴尔大中国区融合解决方案架构师陈治文:标准化、规范化的IT管理,首先要求运维人员实现创新的角色转变;其次要求对设备、资源、应用、采购、流程等进行集成、整合,以完善云环境下的基础架构平台,提高运维能力。

北京快网科技有限公司CDN架构师吴兴利:免费是互联网的基因,我们建立了很多开源项目,同时,平台上所有服务均为免费,借助这些服务,我们希望帮助企业大幅提升运营的稳定性,并且在第一时间发现故障。

腾讯企业邮箱产品总监王晓兵:用户体验对我们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关注点,基于对企业用户需求的深入调研,我们认为平台化、云端化将是未来产品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给企业用户带来更佳的用户体验。

篇5:工业品企业在变革中求发展

H公司的主要客户群体是集中在冶金,电力系统;其渠道特点是客户数量庞大,行业占有率高;但单客户需求量低。覆盖的行业广而散,客户对产品的性能和品质要求更是各不相同。螺杆泵行业的特性决定了H公司虽然发展速度快捷,但其销售量始终在一亿左右徘徊。

在H公司的成长过程中,的企业的成功改制,为企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企业摆脱了体制上的限制,打消了高层管理者的顾虑;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期。至H公司的销售量达到了六千万元。但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行业容量的限制以及内部管理机制的不足使得H公司进入了一个发展瓶颈。H公司销量增长不足10%;的销售状况依然严峻。尤其是20随着H公司现代化的新生产基地的建成;企业的生产能力放大了近十倍,销量的突破就摆在H公司高层领导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

我们与H公司高层多次沟通后认为:企业要想进入下一个高速发展期,首要的关键任务就必须完成企业战略的变革。在企业的营销策略,组织管理结构,运营模式以及品牌化管理等方面完成一次质的蜕变。

变革原因

在19到年之间,H公司从不足200平方米的仓库里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30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拥有300多名员工,年销售额八千万的中型企业。

在这一阶段,H公司专注于螺杆泵行业,在单螺杆的基础上研发出双螺杆泵,三螺杆泵两大系统100多个品种的系列产品线。在螺杆泵行业名利前茅。螺杆泵是原齿轮泵的替代产品,各个行业对螺杆泵的认知度较低。H公司从销售的原点起步,走设计院的营销道理。从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将自己的产品切入,通过对动力设备的配套逐步将自己的产品开始导入冶金,电力,化工等行业。凭借着过硬的质量,完善的服务被各个企业所接受。企业的产能随之呈爆发性增长。

虽然发展迅速,但H公司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创业初期,几乎所有企业都会存在的问题―无法顾及长远战略规划,为了生存只能关注短期利润,

H公司的管理特点是典型的“能人管理”,公司总部没有职能部门,也没有建设管理团队的意识,因此,总部团队架构不完善,绝大部分事务都交由高层领导直接处理。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壮大,H公司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多。初期员工较少,公司高层对每个员工都很熟悉,之后,员工的不断增加过程中,他们无法再对各区域的销售人员情况有清晰的了解,又没有找到其他有效的管控和沟通措施,导致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老员工的能力素质和后劲的不足,新员工成长缓慢,流失率高;成为制约企业扩张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20至2010年,H公司增速放缓,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之间,公司领导开始进行了思考。在企业发展初期,H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还有一定的领先性,但是很快就出现产品新研发的产品销售不畅,新市场的拓展效果惨淡,老产品受到同类企业挤压,盈利能力明显下降。H公司的未来之路怎么走?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如何制定?企业如何才能完成自身的变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这正是H公司与我们工业品营销研究院合作的起因

变革过程:控制局面+步步为营

经过与H公司高层的反复沟通,我们认为企业的变革必须走出追求短期利益的思维模式,为企业未来十年的发展奠定出坚实的基石。在管理上希望能由“能人管理”进入到真正的由职业经理人主导的专业化管理模式,并且希望以此支撑公司未来的规模化发展;在产品策略上改变以往闭门造车的做法,技术人员需走向市场去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研发出适销对路,能给客户带来最大价值的产品。在营销管理模式上,应将块状管理与现状管理结构起来,设立产品经理将销售渠道的源头到终端客户串联起来。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树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让部分能力不足的公司元老逐步退出公司管理层。重新梳理公司的营销模式;走低价与成套厂配套,后续终端客户的产品更换为主要盈利点。以加快对新行业的拓展。并对企业的渠道结构结构进行调整,在做强,做透冶金,电力行业的基础上,重点拓展化工,船舶新领域。从而使H公司的营销战略变得清晰明了

变革之争

在要不要进行变革上,当时的公司高层出现了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长期投资未来十年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保持现状企业依然活得有滋有味。尤其是部分公司员工更是牢骚满腹,私下抱怨公司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篇6:在变革中发展论文参考

转型中谋发展 努力创建现代综合服务型运输企业

黑龙江龙运客运股份有限公司

黑龙江龙运客运股份有限公司是我省首家跨地区、跨所有制组建的,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股份制客运企业。2003年由黑龙江省龙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新设合并方式成立以来,按照厅局组建龙运的初衷,企业经营稳中有进,经济效益不断再创新高,国家、股东、员工三者利益和企业综合实力都得到较好的兼顾、增强和发展。现将公司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问题和构想汇报如下:

一、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注册资本1.55亿元,股东单位28家,其中董事会成员单位9家,占总股本79.5%。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保持有效运转。公司设5个职能部门、4个控股子公司、3个分公司以及3个技术保障部门,员工总数700余人。

截止到2010年末,公司总资产2.73亿元,净资产1.92亿元。公司现有营运车辆189台(其中:沃尔沃104台、尼奥普兰54台、金龙31台),营运线路31条,年客运量240万人次,年客运周转量8亿人公里。公司控股子公司(京哈公司)拥有线路19条,主要经营哈尔滨发往省外的客运线路。2008年,公司首次实现了营 收2亿元的突破。2009年主要指标再超历史最好水平,股东投资回报率达到15%。2010年,在雪阻、燃油涨价、劳动力成本增加的困境下,仍然保持了09年的较好效益。公司现已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以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一级道路客运企业、全省五一劳动奖状为代表,获得了国家和省市近20个不同角度和较高层次的荣称。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龙运客运已确定了基本经营管理模式:

1、按照《公司法》建立的“三会一层”体制;

2、“七个统一”的运营体系;(统一选型和购臵车辆、统一经营管理、统一站点布局和线路、班次、班时安排、统一技术管理标准、统一财务核算标准、统一服务质量标准、统一缴纳各种规费。)

3、“三新四高”的品牌标准;(即新的经营思想、新的管理体制、新的运营机制,高起点、高档次、高服务、高效益)

4、“四三二三”的管理系统;(以强力落实收入、成本、安全、服务四大管理为重点,以强化推进队伍素质、流程标准、经济责任制三个基础为保证,以强劲整合线路、同业二项资源为突破,以超前研究规范改制、资本运作、扩大市场三个课题为筹备,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公司各项生产经营工作。)

5、“四关三查”的安全管理模式;(上岗关、档案关、教育关、技术关;线路稽查、仪器监查、责任倒查)

6、“二强一定”的技术管理规则;(强制修理、强制维护、定期检测)

7、以企业精神、质量方针、服务宗旨、员工理念为主导的龙运文化。(企业精神:诚信和谐、节俭敬业、务实创新、优质高效。质量方针:关注顾客需求,诚信守法经营,坚持服务创新,增强顾客满意。服务宗旨:安全、快速、便捷、舒适、优质。员工理念: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高效严谨的工作作风、真诚服务的职业道德)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1、全员攻坚抓增收,客运经营有新发展。一是抓住五一、十一黄金周以及暑运客运高峰,加发班次,精心组织、用足政策、努力增收。二是有针对性地调整车辆结构,在哈同、哈伊等重点主干线路上投入双层及层半结构的大容量豪华客车,增强竞争实力,同时为将来的公铁竞争做好准备。三是加强促乘、包车,推出服务新举措,在哈市太平国际机场开通了龙运班车售票网点,实现公路、航空转运一站式服务,为票务营销打开了新局面。四是针对部分亏损线路及时调整采取应对措施,对哈大、哈齐线路停减了班次,取消哈大、哈绥线乘务员和车上配水,并实行单车考核、效益挂钩等多项举措。五是协助行管、执法部门开展“打黑”、商标维权行动,努力整顿、净化市场。六是强化GPS对运营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发挥了震慑作用,提高了服务质量。

2、严肃制度抓节支,成本控制有新成效。以“保产、降耗、增效”为目标,加大了节支挖潜力度,在油价、原材料大幅上涨的不利形势下,合理控制了成本支出,确保目标实现。

三项变动费用控制上,重点加强了四个环节管理:一是强化制度建设,理顺程序、堵塞漏洞。二是采购环节上严格控制把关,并提高采购计划的准确性,降低库存,减少资金的不合理占用。三是加强维修质量管理。在维修效率上,做到小修不过夜、二保不占车日;在维修质量上,做到“修理要细、检查要严、不走过场”,保证了生产营运的顺利进行。四是加大技术革新力度,开发OEM配件的替代产品,通过修旧利废,采用替代件、自制件等措施,节支降耗。

管理费用控制上,树立节约型企业的理念,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实行费用砍块、严格审批、跟踪考核、节奖超罚的管理原则,管理费得到了有效控制。

3、齐抓共管保生产,安全管理有新提升。通过强化基础、教育、检查三个环节,巩固加强了安全生产的稳定局面,为客运经营提供了支持和保证。

①基础建设上,重点落实标准化和规范化。将贯彻ISO9000标准与基础建设有机结合、同步进行,建立并完善了各类标准化基础档案体系,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夯实了基础。

②宣传教育上,重点落实全面性和实效性。公司采取定期与临时、集中与分散、书面与口头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宣教 活动。每月的驾驶员大会、每周的安全员例会,安全部不定期编印《安全简报》;坚持发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通过电子屏幕、手机短信、宣传栏等载体广泛开展宣传和警示;春运前通过“给驾驶员家属的一封信”落实了安全工作的综合治理。

③监督检查上,重点落实事前控制和跟踪问效。一是通过安全稽查、联合检查、车辆安检、自检自查、监控审查等方式和手段,实行首检负责制、跟踪整改制、复查达标制。二是通过完善安全责任状的管理、检查和考评,强化对安全管理的过程控制,提升安全百分考核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年终考评时兑现。

4、夯实基础练内功,企业管理有新效率。一是规范制度管理。根据国家政策调整,结合生产经营实际,进一步细化了生产、技术、安全、人事管理等规章制度,为企业管理规范化奠定基础。二是规范流程管理。把贯彻和实际生产流程有机结合,调整、充实、完善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三个层次的体系文件,使每个岗位、办事讲原则的管理程序,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规范目标考核管理。生产上,以责任状的形式将指标分解到部门、到人,逐级签订责任合同。安全上,实行一票否决制、一岗双责制、包干管理制逐级落实安全责任。

此外,龙运始终把节能减排工作做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自主创新,探索出一套节能降耗管理办法,我们从做好车辆选型、行车管理和技术保障三项工作入手,总结出影响燃油消耗的九大因素,即车辆性能、驾驶技术、车辆技术状况、道路环境、地理 环境、气候条件、路面状况、燃油质量和管理措施。通过制订标准,明确职责,细化管理,跟踪问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分配上,严格按照《公司法》要求并结合股份制企业的特点,同时兼顾广大股东资金紧张、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是每年定期进行由监事会组织的内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外审,并及时向股东通报,掌握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情况。二是每年年底以税后利润为基数进行全额分配,目前,龙运股东历年分红加上股份增值已全部收回当初投资并有较大盈余,直接或间接地扶持了省内相关的客运企业。

资源整合上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是在省局、市处协调下,由龙运哈依公司对原依兰县运输公司45台车辆实行了集约式管理,现已平稳有序地正常运营。二是收购尚志市哈尚快客公司的线路(18台车、17个班次),现已实质运营,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三是按照市处清理整顿挂靠经营的总体部署,并以此为契机占领更多资源,与相关企业研究资源整合,采取先过渡、再规范、逐步整合的方式,为今后扩张市场铺垫基础。

综合分析,龙运客运之所以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原因有四:

(一)省厅、省局领导多年来对龙运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政策的扶持和协调,各项荣誉的给予和鼓励;全体股东的鼎力支持和关心;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二)随着省内公路建设加快,带动了龙江旅游市场繁荣,同时公司自身车辆有计划实施了“三个一批”的更新改造,提高了竞争力。虽然客运总量变化不大,但牡、佳、鸡等主干线运量增加,票价调整,使客运收入呈现持续增长。

(三)2009年费改税,车辆更新后油耗降低,加大革新挖潜力度,单位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四)各项管理日臻成熟完善,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贯彻实施,服务质量的改善提升,为增收创效提供了保证。

三、面临问题

近年来,龙运客运虽然在品牌效应和两个效益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主客观等因素的影响,在经营范围、规模上发展速度不快,主要问题有:

(一)公铁及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一方面,铁路通过6次提速、更新车型、开通城际快速列车等手段严重冲击了公路客运。目前,省外京哈线、省内哈大齐线路已经连续几年处于亏损经营状态。另一方面,公路客运内部竞争不规范,组织化程度较低,资源浪费严重。对以龙运客运为代表的集约化客运企业造成严重冲击。三是黑车、旅游车上线运营的违法违规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同业竞争等问题阻碍了企业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的步伐,实现做大做强,带动行业发展的道路仍然艰巨而漫长。

(二)企业的体制、机制和管理亟待完善。

1、主体单一。线路上仍以哈发中心城市为主体,城郊、非铁路沿线、农客、出租、公交等运输仍是空白;旅游运输、维修、广告等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无站经营,产、供、销脱节;省外市场和相近领域未敢涉足。

2、股权分散。虽在集思广益和透明度方面是有益的,但在决策过程中思想认识的统一和时间上难以把握,容易错过一些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

3、机制不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要求,仍在思维理念、生产经营、人力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国有企业弊端的痕迹。

经营机制上,还有两个硬伤没有解决:一是线路公司的非独立性所带来的大锅饭和多方面积极性受到影响的问题;二是员工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股权激励机制尚未启动。

4、资本不足。主要是指资本运作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不足。龙运组建至今追求做强做大的目标始终未变,但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没能进入资本市场,仍处于简单再生产阶段。融资能力差,企业靠贷款和自有资金只能满足更新改造和部分项目的投资,较大的资源整合和项目扩张的资金受限,使企业的规模不能得以迅速壮大。

(三)公路客运相关政策尚需进一步规范明确。一是运输市场行业规范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无法形成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致使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企业无法在做强做大上实现实质性突破。二是运输成本逐年大幅攀升,企业自身无力完全消化。而同时运 价仍然实行政府定价,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灵活性,不能按照市场需求自行调节,无法发挥价格杠杆作用。

四、发展构想

按照省厅领导视察龙运时关于集中优势发展客运的指导思想,如何抓住契机,寻求新的市场、投资、技术和资源,我们从宏观战略的定位、发展目标的确定、实力构成的要素、规模地位的确立、运行体系的完善、价值体系的创新等方面初步构画了龙运客运的发展框架。直面竞争,资本运作,整合调整,全面发展。

(一)战略定位

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多元化发展,充分利用五个发展机遇,发挥五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龙运客运的比较优势,以资源整合为重点,以改革调整为手段,以资本运作为支撑。实现以核心产业为旗舰,内外重点产业为两翼,其它辅带产业为后卫,以资产为纽带,编队规范的“龙运产业航母群”。快速形成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做大做强龙运客运。

(二)发展思路

1、资源整合

指导思想:通过线路整合,采取联合、兼并、收购、股份等多种形式组建线路公司。形成与全省中心城市运输企业及相关企业的利益共同体,统一品牌、统一管理,做大做强龙江客运。

在此基础上,组建区域性集团,形成遍布全省的运输网络。通过科学运营组织,合理调配车辆结构、运行结构、组织结构,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运作方式:不同运输成份采取不同策略,一是企业间可以线 路为纽带整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参与拟改制企业的投资;整体收购或先租后买(一次性购买或分期补偿)。二是对挂靠车主原则上在与挂靠企业达成一致后,统一管理。主要采取收购补偿、入股两种形式。

2、资本运作

解决扩张资金问题,解决不完善的问题,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以上市作为资本运作的总方向,以贷款和自有资金为补充,以增资扩股做为部分项目的投资,是符合实际和可行的。

3、调整转型

做好五个方面的调整转变:

(1)体制和机制上的调整。按照上市公司规则运作,重点解决理念作风、股本集中度、股权激励等机制上的问题。

(2)经营策略上的调整。力保长途、拓展中途、开辟短途,纵向上,长、中、短途协调发展;横向上,运、游、服多元发展。

(3)经营主体多向化。做活包车、发展节点、适当转型,重点开辟发展旅游运输、包车运输、节点运输以及农村客运、城郊客运、公交、出租等运输。条件成熟时,走出省门、迈向全国。

(4)经营结构上的调整。

组织结构上,以线路公司自主权为切入点,切实解决内、外各方面积极性问题;车辆结构上,针对铁路,根据不同线路采用高、中、低和大、中、小不同档次的车辆,以适应需求并创造更好效益。

(5)经营方式上的调整。一是形式上,重点是在现有促乘的基础上,从迎、送、接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实现门到门运输的人性化和个体化服务。二是手段上,重点是在灵活性上做文章,即根据环境和收益,不同线路实施公营、承包(指标、整体)等不同经营手段;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赋予经营层相应的自主权,以适应市场不规则性的负面影响。

此外,公司确定2011年为“强化管理年”,在安全、服务质量、人力资源、成本等各项管理上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巩固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确保股东会和董事会确定的总体目标的实现。

五、相关建议

(一)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要引导推动运输企业转型发展 公路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仅靠企业行为难度较大,必须有政府的强力引导和行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过程中,政府应突出公路运输、城乡客运的公益性,从行业准入、资源配臵、线路审批、站场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鼓励和扶持。

同时,政府应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要求的管理机制。各级管理部门要以服务型管理为重点,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不断适应市场变化需要,加大经营环境整治力度,为合法经营者创造良好环境。

(二)运输企业要加强协作,共同推动现代服务型企业建设 公路运输是依靠线路网络发展的行业,网络的建设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协作。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经营机制的变化,公路运输企业加强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发突出。运输企业之间不仅要在管理上加强协作,建立区域性的稽查机制,共同维护企业间的利益。同时,面对城际高铁的“高压”态势,企业间更应该 以线路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平等、自愿、共赢为原则,开展资源整合、合资合作、联营联合,共同发展壮大道路客运行业。只要大家联手同心,形成合力,产生聚合效应,道路客运同样具有发展空间和做大做强的优势和条件。

篇7:在变革中发展论文参考

同志们:

公司“创新变革促发展”活动工作小组经过上个月的工作动员会议以后,通过大家的的共同努力,以及刚才我为大家学习传达了集团xx董事长在广汽工业集团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上的讲话,我想,公司“创新变革促发展”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把思想统一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做到“三个坚持”和“四个强化”:坚持以经营效益为中心,切实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坚持自主创新,提升自主发展实力;坚持改革重组,实现体制和机制的高效运作。强化内部管理,提升企业效益;强化协同效应,纯洁产业链的共同发展;强化品牌塑造,提升品牌价值;强化激励机制,提升员工积极性。紧紧围绕“降本增效,创新争优”为主题,力争公司今年工作有新突破。因此:

(一)研究公司特点。公司今年成立4周年了,是一个集发动机、整车制造和销售为一体的年产能10万台的全新大中型国有企业,管理模式是沿用了以广本、广丰合资企业的方式进行管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企的平台,民营的机制,合资的流程”运营模式。但我们不容忽视的是,我们所引用表面的合资流程的管理对广本、广丰而言,它只是其公司的后续管理的一种表象,他们大量前序的管理都是在日本本国进行的,而我们却把他们在中国的现有管理流程作为了我们前序甚至于全方位的管理来进行,这样就很难能适应一个新型企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分析现象利弊。检讨公司4年来现有的管理运营模式,能走到今天,必然有它科学合理的一面,但如何又好又快地做强做大,破解公司的发展瓶颈,就必须要分析公司现状存在的如技术部与汽研院、技术部与质量部、采购部、制造部和生管物流部等生产链协调效率不高等弊端。若按丰田“拉动式管理”的管理模式就应该是下游的拉动上游的进行管理,即销售拉动制造、制造拉动技术、技术拉动研发才是合理的管理,而我们却是相反的采取的是“推动式管理”,即汽研院研发什么产品、我们就制造什么产品,制造部制造什么产品,销售部就营销什么产品。又如,公司的干部队伍现象,应该是成熟的“橄榄形”,即中间层强才便于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基层靠实干,中层高水平,高层靠信任”,而我们的现状是“哑铃型”,两头强,中间的科长层弱,造成了很多的部长要兼任科长才能干好工作,运用了广本的科长位子重要才能发挥作用,而我们正是缺少科长人选,公司这种现象就应该运用广丰的以发挥部长作用为主的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的弊端一定要通过变革来抛弃

(三)提出创新对策。我想,通过下一步针对公司特点及现状进行的深入座谈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一定能够提出公司“创新变革促发展”科学对策。

(四)寻找变革突破口。待工作组提出对策后,就要有的放失地先易后难寻求“创新变革促发展”的突破口。比如人事制度的改革,引进、培养、使用、考核、激励等等,我们在原有的用好现有的,引进急需的基础上,更要追求的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是公司的发展有一个跨越式的健康快速发展。

篇8:在变革中发展论文参考

1 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促进了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

伴随着当代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 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必然要发生变化, 并且趋势不可避免。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那样:“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 从而我们时代理论思维, 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在不同的时代具非常不同的形式, 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互联网络的特点是开放性、动态性。这就促使网络信息具有丰富性、交往选择的多样性成为可能, 在这种状态下, 人们的视野更加广大, 人们的思想也更加宽容, 人们的意见和行动更加合理。网络交往方式, 使国家和地域的界限受到打破, 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一齐交汇、碰撞、竞争在网络上。由于交流信息和交流的对象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域, 完全的不同观念、思想和文化的碰撞有利于人们养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思维方式, 使人们的精神交往的内容更加丰富, 多元价值观念也更加多元化。网络交往极大地丰富了人的本质力量, 扩大了人的交往范围, 使人的知识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促进了人的思想观念、至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扩大了人的交往空间和提升了人的交往能力, 这样就会使人们在人与人之间关系进行中, 有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摒弃过去的片面性的思维方式, 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2 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全面提高了人的整

当今世界, 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人的能力与素质迅速得到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得到提高。由于应用互联网, 人们的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人们掌握多方面知识的可能性增大了, 这种从“单专业”向“多专业”发展的趋势适应了现代化过程中科技发展的边缘化、交叉化的特点, 这对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是十分有益的;推动了人得以提高。在信息的世界化过程中, 人人都有权使用最新的软件和资料库, 与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道德行为打交道。价值观念多元化相互碰撞, 人们通过学习、交流和借鉴, 达到相互沟通、理解, 有利于达成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的认识逐渐趋于科学化、全面化、系统化, 每个人的道德心理、道德人格、思想意识得到磨炼、整合和升华;网络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同样有利于人们的观念更新和思想冲破旧的模式, 从而得到解放, 人的健全人格和独立意识也得到培养。

3 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

人是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通过交往, 人在信息、情感、心理等方面得到交流和交换。在这过程中丰富、充实和发展了自己,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可见, 有什么样的交往, 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加丰富了。信息技术创造的“网络关系”是一种新的交往关系。它使个体人的交往主体之间的关系多层次、多维度和非中心化的状态, 打破了人们思维观念上的地域性和保守, 使人的社会性和开放性有所增强, 使人际交往关系更加全面、丰富。因此, 如果一个人能积极参与世界性的交往, 就会同整个世界进行着普遍交换, 这样个体就会摆脱地域和民族的狭隘性, 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的发展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向“自由个性阶段”的前提, 也为人的社会交往的发展的全面性提供了更优化的平台。

4 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促进了人的需要全面发展

需要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必要前提。人类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需要生产为基础的, 需要体现着人的发展水平和自由的程度。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划分理论有其合理性。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 他认为人的需要的满足以及不断产生新的需要的过程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人的需要首先从物质需要出发, 进而追求精神需要地满足, 这是作为人的本性的需要具有的内在规定性, 它是人的生存本质的体现。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往, 人能自由展现自己的心灵世界, 现实条件的束缚得以摆脱, 从而增强了人的独立人格。在一定意义上说, 网络交往的轴心是主体需求, 它体现了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也充分地表现了主体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自觉本性。在网络交往过程中, 人们得到了大量的信息, 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要。今天, 网络技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这种交流和学习中, 人们不仅获得了知识, 同时也获得了乐趣。网上交往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能摆脱现实条件的束缚, 从而人能自由展现自己的心灵世界, 增强独立人格。网络主体对自我个性的超越需要过程中, 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网络技术向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源, 它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也满足了人们的其他方面的需要。

当代社会信息交往方式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种种积极促进作用, 同时, 信息交往方式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也有相应的负面影响。恩格斯曾警示我们:“在我们这个时代, 每一种事物都好象包含着自己的反面。”学者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一书中指出:“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 它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 也可以毁灭人类。”我们应该认识到,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 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新的问题。信息技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增强了控制世界的能力和驾驭自己的命运的力量、扩展自身的主体性, 同时, 它对人的全面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江泽民同志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因特网的迅猛发展, 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各国人民加强交往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因特网上也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十分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有些人有目的地发布不符合事实的信息, 误导人们对真实情况的认知;个人隐私、企业秘密难以保全, 黑客攻击甚至造成通信中断、网络瘫痪。为了促进因特网健康发展, 主张制定国际因特网公约, 共同加强信自、安全管理, 充分发挥因特网的积极作用。”了解交往技术手段对人的发展的双重效应, 对进一步采取有效对策, 使科技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两者之间保持和谐, 达到一定的平衡, 建立一种健康、科学、合理的交往方式意义重大。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所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得以实现。不同交往方式下人的发展的形态不同, 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交往方式起到推动作用。当代中国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 不仅仅是某些方面的和谐, 而是在追求整体的、全面的和谐, 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必须普遍建构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主体际性交往, 以促进人的平等、自由发展。

关键词:社会交往,变革,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20:38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33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775.

[4]维纳.人有人的用处[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132.

上一篇:在宁夏银川橡胶厂实习感悟范文下一篇:网上订货系统操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