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支付收单业务的发展与变革

2022-09-10

一、支付收单业务的起源与发展

(一) 支付与收单的伴生关系

商户收单业务, 又称POS收单业务, 最早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 1950年“大莱俱乐部”成立, 向会员提供一种能够证明其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 会员可以用这种卡片在与大莱俱乐部合作的商家进行记账式消费, 商户将记账的单据定期交给大莱, 由大莱扣除相应的手续费后将资金结算给商户, 这种卡片就是早期的信用卡, 这种记账式消费就是早期商户收单业务。收单指的就是收取客户签字的账单 (赊账单) 这种行为。

商户收单业务一开始是和信用卡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50年代, 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必须为同一机构;60年代随着美国银行一系列行动, 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开始解绑, 收单交易不局限于同一机构;80年代收单业务开始独立, 仅进行商户签约, 资金的清算划拨, 终端设备和维护的机构出现;90年代信用卡和商户收单已经成为两个成熟的独立的业务。

而在我国, 1985年第一张信用卡诞生, 我国开始发展自己的收单业务, 起初收单业务由各家银行分别收单, 没有较为统一的标准。1993年6月"金卡工程"实施, 建立了POS专业化服务机构, 银联商户POS业务产生。2003年5月,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宣布全国银行卡联网目标全面实现, 专业化的服务机构也开始出现。2008年至今, 我国的收单业务已经和国际接轨, 开始有独立于金融系统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和上下游产业。

(二) 电子支付为收单业务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支付方式和支付手段有了创新性的变革, 电子支付的出现正是其中的代表, 在支付上摆脱了传统介质, 在收单上丰富了线上、线下的交易场景。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电子支付指引 (第一号) 》将电子支付定义为客户通过电子设备, 用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向金融机构发出支付指令, 实现货币支付和资金转移的方式。本文讨论的电子支付仅指货币支付。

在2005年前, 电子支付的主要方式是网银支付, 参与支付的主体是商业银行。2005年以后, 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涉足电子支付业务, 其中主要代表是支付宝, 电子支付市场开始快速发展。2005年电子支付交易规模为200亿元, 2006年500亿元, 2007年已经到了1000亿元, 而这个时候的电子支付还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领域, 体现在网络购物交易等方面。到了2010年, 移动智能终端在中国普及, 各大支付机构陆续推出自己的APP抢占移动支付市场, 商业银行也开始重视这个市场, 开发自己的移动支付渠道, 线下支付开始逐渐电子化。到了2018年, 移动支付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8.9亿, 全国大部分的城市和地区都实现了移动支付。

(三) 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 改变了支付与收单市场的格局

随着电子支付的迅速发展, 支付业务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 从2005年到2013年,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一系列支付平台逐渐发展起来, 二者快速抢占了电子支付结算市场, 吃掉了大量的传统商业银行的收单份额。以某三线城市的一大型连锁超市的收单交易为例, 2015年该超市的微信支付交易还不到2亿元, 到了2016年微信支付交易为7亿元, 发展到2018年超过了20亿元。而所在商业银行的银行卡收单收单份额则大幅减少, 由2016年的22亿元, 下降到2018年的18亿元。

另一方面, 由于过于快速的发展, 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支付信息安全存在隐患、市场竞争无序混乱, 如何更有效对第三方支付进行金融监管, 更科学高效履行反洗钱义务等都亟待解决。

因此从2014年开始, 央行对支付市场开始进行整顿。具体政策措施体现为:2014年3月, 央行发布了《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 (二维码) 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 紧急叫停了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4月, 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业务管理的通知》 (银监发[2014]10号) ;2015…年央行《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出台;2016年3月央行颁布《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2016年4月央行出台《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2016年8月央行《二维码支付业务规范 (征求意见稿) 》《银行卡受理终端业务准入规则》相继出台, 央行还主持成立非银行支付网络清算平台来解决解决线上的支付的清算问题。经过对行业乱象的整治, 无序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 支付市场的发展逐渐稳定。

二、商业银行在支付收单市场的发展中面临的选择

(一) 收益空间面临逐年收窄的现状

商户收单业务主要来源于特约商户交易手续费的分成和各项服务费用, 在商户收单业务发展的最初, 手续费分成比例相当高, 大莱俱乐部的商户手续费为7%, 但是当初因为有保障的交易能为商户带来更多的客户和交易, 很多商户还是愿意承担此项费用。随着市场竞争变化, 收单手续费逐渐降低, 基本维持在2%-3%左右, 不同发卡、收单机构有着不同的收费政策。在中国则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定价模式, 从1992年以来我国进行了6次费率的调整。第一次是1992年12月人民银行发布的298号文件《信用卡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确定最低费率1%, 最高费率4%, 根据行业类别分别定价。第二次是1996年1月人民银行颁布的26号文件《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将费率下调至2%, 后续又经过第三、四次调整, 待到第五次, 即2013年2月人民银行发布263号文件《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切实做好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标准调整实施工作的通知》大幅下调了费率, 餐饮娱乐行业1.25%, 一般商户0.78%, 民生商户0.38%, 公益行业0费率。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 取消了行业分类, 进行了借贷分离, 使得收单利润进一步减少。

(二) 支付收单业务是商业银行不能放弃的业务

近年来, 电商、第三方支付机构凭借其技术和价格优势跑马圈地, 迅速抢占收单业务的市场份额, 对商业银行的收单业务造成很大的冲击, 而央行对收单手续费的调整, 也进一步压缩了收单业务的利润空间, 而POS机具的布放、维护依然需要大量的费用, 部分商业银行甚至出了收单业务的收入覆盖不了成本的问题。

但是对商业银行来讲, 收单业务并不能放弃, 因为收单业务是联系银行和客户的重要纽带, 一旦放弃收单业务, 那么银行就会成为单纯的资本进出账户, 支付用户、资金流向、交易性质这些细节银行将无从知晓。只有通过收单市场, 商业银行能把握个人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趋势, 能更好地了解客户、分析客户, 还能从商户端入手, 分析商户的交易数据和资金流动。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收单业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 为了保证收单业务的市场份额, 进行业务转型迫在眉睫。

(三) 绝地反击要形成新的核心竞争优势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 支付宝、微信这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有了庞大的客户基础。此外, 支付机构的移动支付产品天然支持跨行支付, 对客户的吸引力和黏性都优于商业银行。在客户结构上, 其客户群也多为青年和中年等对于互联网金融接受程度较高的人群, 活跃度要高于银行客户群。规模庞大的客户基础以及较高的客户活跃度牢牢把控了客户流量的入口, 成为商业银行短期内难以应对的挑战。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不能一味地和第三方支付去拼抢市场, 而是要找到商业银行所擅长的部分。对于个人客户, 商业银行可以将支付与消费金融、理财服务等有机结合, 例如支持客户在支付时使用信贷额度等;对于企业客户, 商业银行在现有收单服务的基础上, 可以纵向整合多种收单工具, 提供聚合支付服务, 同时配套提供一站式的接入服务、统一的对账服务、多维度的统计分析等增值服务, 满足商户多样化收款的需求, 降低其接入的成本及门槛。

三、商业银行支付收单业务的发展展望

面对支付收单市场的重新洗牌, 传统收益空间的逐步收窄, 商业银行支付收单业务亟须突破常规, 开拓业务发展的新曲线。

(一) 商户端赋能

商业银行不仅要提供给商户高效便捷的收单服务, 还要提供给商户围绕着收单业务开展的一系列数据服务、消费金融服务, 供应链融资服务、现金管理服务、财务管理服务、电子银行服务等具有创造性价值的增值服务。同时, 通过分析客户支付行为及商家交易信息, 实现业务场景、产品规则及信息推送等定制与组合, 为商户提高销售量提供一定帮助。

(二) 客户端突围

商业银行要积极分析客户支付数据, 了解客户支付习惯及特点, 利用综合化金融服务的优势, 适时为客户提供信用卡分期、投资理财、普惠金融等金融服务。同时, 商业银行要围绕社区、校园、医院、超市、公交等日常生活场景, 开展科技和场景的结合, 让银行的服务直达客户, 形成良好的客户体验。要积极参与到新技术应用上来, 如通过无感支付系统为客户提高支付便利和效率。…

所以,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 要围绕商户端赋能、客户端突围进行综合营销。以某连锁商超为例, 商业银行为其在人工收银环节进行聚合支付的改造, 同时提供了可以进行刷脸、NFC、扫码支付等一系列支付方式的自助服务。在对私业务上开展了消费信贷等业务, 在公司业务上为上下游供应商提供了普惠金融、资金结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商户端赋能、客户端突围是一般第三方公司所无法涉及的, 也是商业银行的优势和价值所在。

摘要:随着电子支付的迅速发展, 商业银行收单业务面临较大的挑战,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收益空间不断收窄, 而收单业务作为联系银行和客户的重要纽带, 亟须转型。商业银行要围绕收单业务为商户提供消费金融、供应链融资等增值服务, 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支付场景, 通过商户端赋能、客户端突围实现业务发展新突破。

关键词:支付收单业务,发展与变革

上一篇:化工合成中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探索下一篇: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