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月琴在京剧伴奏中的变革

2022-10-13

月琴的起源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阮。早在汉武帝时期,我国便发明出了阮,在那一时期,这些弹拨类乐器并没有各自的名字,他们被统称为“秦琵琶”,之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这些乐器被使者带往西域。晋代时开始在民间流行,大约在唐朝,因其形圆似月,声如琴,定为月琴,自此月琴的名称确定。陈旸《乐书》“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当时的月琴与阮类似,后来至清代时其与阮便有较大的差异并在多民族流传。清代后期,随着中国戏曲上“百花争艳”时代的到来,京剧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喜爱,其发展空间大大扩展,而这也为京剧月琴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历史的原因制约了月琴的发展

作为传统的京剧伴奏乐器,月琴在新中国成立前并非由专业人员进行演奏,这种态势有着其里历史根源。之前的京剧伴奏人员培养是师傅带徒弟,徒弟在学习时先由月琴学起,然后逐步过渡到二胡,直至胡琴。这种阶梯式的过渡使得月琴在学习者心中的地位不高,也使得学习者不会潜心学习,月琴在这种情况下难有较大的发展。并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月琴的伴奏是一种“大概齐”的“即兴”演奏,即人们常说的“柳活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月琴演奏难以有较大的发展。

二、月琴发展的几个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京剧已有了固定的伴奏方式,但这一时期的月琴伴奏仍然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位置,他并没有在京剧伴奏中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甚至是这一时期的月琴演奏都没有可以很好地与京胡进行配合,很多时候京剧演员都开始表演了,月琴还没有开始弹奏,而这也给月琴演奏冠上了一个“即兴发挥”的由头。

从四大名旦到四大须生,他们对月琴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先生其月琴师是吴玉文先生,他对月琴演奏专一且娴熟,保证伴奏乐谱的准确,在此基础上,吴先生又根据各派特点对月琴的演奏风格进行改变,使流派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为后世留下宝贵财富。

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奏者对伴奏越来越重视,这尤以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著名演奏家马连良先生为代表。同时不得不提还有辅佐李慕良先生的月琴演奏者罗万金老先生。这两位对过门、垫字儿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马派唱法对月琴演奏进行改革。由此可见那时的月琴演奏者已不满足与以前的旧时演奏方式,开始为提升月琴地位而努力。

真正使月琴走上专业化道路,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戏曲学校。在这里,专门开设了月琴专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系统的教学月琴演奏的技巧,使月琴学习系统化和专业化。

三、样板戏促进月琴的发展

京剧“样板戏”的发展丰富了京剧的表现形式,是京剧发展的一种创新,这种变化主要突出在音乐表现形式、乐队伴奏上。为使剧中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京剧样板戏借鉴歌剧音乐中的常用手法——为主人公设计主调音乐,这给月琴演奏提供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样板戏中的很多幕前、幕中、舞蹈音乐和主调音乐都是由月琴主奏或是伴奏完成的。

月琴在样板戏中的发展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乐器的改良

传统的月琴只有二弦七品,没有半音且只有一个八度跳度,随着样板戏的发展,月琴增加了半音,旋律跳动变大,外弦将高音增加至六至七度音,并配上了旋律高低音的变化,弦数增加至三弦。

2、转调技巧频繁使用

转调是为了所奏音乐更具表现力和渲染力,加强色彩对比以使情绪可以更好转换。在传统京剧音乐中,虽有转调,但大多数是暂时转调,严格意义上的调式转换极少。而在京剧“样板戏”中,因为音乐需要,普遍运用转调并且有着多种处理手法。像是《杜鹃山》“青竹吐翠”里变穿插了由月琴独奏的那段富有特色的音乐:利用大小调的转换增加音乐的起伏,吸引人的注意。转调手法在京剧“样板戏”中的灵活使用不但使音乐的表现力加强,还给月琴演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促使月琴演奏有更大的变革。

3、利用月琴的独特韵味来烘托剧情

比如《红灯记》中“痛说革命家史”由月琴主奏的音乐配合上李奶奶念白的情绪,速度从舒缓到激情昂扬再至缓慢,根据剧情发展不断变换,衬托出主人公变化的心理。这也使得月琴改变了伴奏中附属地位,作为主乐器运用速度和力度的变换对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进行烘托。

综上可见,“样板戏”的发展使月琴的演奏技巧和乐器本身都有了质的提高,对演奏者的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由于“样板戏”中许多音乐都是以月琴为主奏来完成的,所以月琴演奏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而这些也都使月琴演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启月琴发展新篇章。

四、古乐奏新声———月琴从伴奏走向独奏

传统月琴都是作为伴奏类乐器出现的,通常是和其他乐器搭配共同弹唱,随着时代的发展,月琴演奏的创新发展越来越多,月琴也慢慢由单一的伴奏型乐器变为可以独奏的乐器,第一个将月琴作为独奏乐器登台演绎的是龙江省歌舞团冯少先先生,他将月琴由三弦琴发展为四弦琴,增加月琴的和弦效果。自此以后,

月琴不仅可以作为京剧伴奏使用,还可以独立演奏风格各异的曲目,像是气势磅礴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或是婉转悠扬的《江南小月曲》。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雷群安举办第一场月琴独奏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中,雷群安将月琴的独特魅力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古老乐器焕发出新的光彩。

五、总结

总之,月琴在京剧演奏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是通过一代代月琴演奏者的不断钻研,不断创新发展,一步步发展而来的,期间经历了许多人的心血和钻研。如今月琴作为京剧“三大件”,其地位是不可或缺也是不容忽视的。并且随着音乐的发展,月琴的发展也不会止步于此,并将获得更大的空间,提升自我。

摘要:在京剧形成初期,作为京剧三大件之一的月琴并没有专职演奏人员,只是初学者学习的阶段性乐器,是为最终拉京胡的一种过渡,乐器结构本身也较为简单。后来经过一代代月琴艺术家的不断摸索,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专业院校的规范性教学后,月琴演奏焕发新的活力。“样板戏”的创新,也促使月琴有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其演奏方式和地位发生质的变化,为其成为独奏乐器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便就月琴在京剧中的变革做一个探析,找寻月琴发展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月琴,样板戏,变革

参考文献

[1] 杨立.《浅谈月琴在京剧乐队中的作用及发展》.中国京剧[J].3003.2

[2] 吴言韪,陈川:《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大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上一篇:口腔颌面外科皮瓣移植失败的原因及预防下一篇:走进勾股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