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简介

2024-05-06

《红楼梦》简介(共7篇)

篇1:《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等。作者曹雪芹。最为红学界关注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详情请见关于《红楼梦》版本的叙述)。本书以拟人手法对周易理论进行了阐释,如以十二个女子代表十二地支轮回的手法,成为今后红学研究的关键所在。

由于原著后半部分散失,许多续作纷纷出炉,据统计,《红楼梦》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较为著名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通俗版本和清代才女顾太清等的续作和整理版本。总之,《红楼梦》至今还是一部不完整的作品,也是一部读者永远猜不着底的谜书,这正是《红楼梦》艺术魅力的所在。

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

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主要演员名单

篇2:《红楼梦》简介

思想内容:《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同时,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权、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倚赖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不存在,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污。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着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的余地。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本质与林黛玉截然不同。她们都同样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薛家母子三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缘。薛宝钗虽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以自己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形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印象;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缘”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

艺术成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普遍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安排了两个鲜明对比的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作者还常常拿一个人对两件事的不同态度对比,拿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红楼梦》善于处理虚实关系,它实写而不浅露,虚写而不晦暗,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作者善于运用春秋笔法,也就是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比如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憎恶写得十分

含蓄。

篇3:《红楼梦》简介

读者如果仔细“书缝”, 就能够“体会”得到高明的作者定将阅读爱好者所急欲了解的事情与真相, 其实早就“放”在了我们眼前。

我将自研究《红楼梦》以来的成果与心得作一个阶段性的小结, 一方面自我纠错, 另一方面也提出一些今后研究的方向、范围等;既是抛砖引玉, 更是呼吁国家与社会重视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传及传承, 以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历史、祖先与自己的良心。

一、作者问题

我之前几篇论文已将《红楼梦》的作者问题, 作了比较详尽的研究与说明。随着研究及“考古”的不断深入, 以及自身知识的不断积累与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 也发现了一些小错漏, 但我有关作者问题的观点却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 以及证据的不断发现而更加坚实。错漏之处是因为“想当然”便随手写下, 于今难以“覆盖”与“抹掉”, 很是后悔不迭, 并借此机会加以指出与改正。

《红楼梦》的著作权应该属于李鼐, 清康熙朝苏州织造李煦之子, 笔名脂砚斋, 晚年曾用名于景廉。如何证明这种观点的正确, 不仅需要确凿的史料证实, 而且需要下苦功夫钻研、科学的探索精神与方法、耐心于自甘孤独寂寞, 以及严谨的逻辑思辨推理能力, 等等。否则, 都将经受不住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关于作者问题, 几百年来, 各种说法层出不穷。我乃一介微之人, 何德何能, 意欲“独揽朝纲”一统天下?唯有事实真相是“上帝”, 我也仅是朝拜者及仰慕者而已。过去, 现在, 以及将来, 研究“苏州李家”的专家学者及爱好者, 都是大有人在的。就我所能够看到的非常有限的公开资料中, 迄今为止, 仅仅发现台湾的皮述民提出过“苏州李家”中李煦的另一个年长的儿子李鼎是作者的观点。皮述民“推断”出李鼎出生于1697年, 而在我所发现的山东昌邑“姜氏族谱”中, 赫然写着1697年出生的乃是李鼐, 但我却并不是在皮述民的研究之上“进行”下去的, 我的研究是“自然生发”的。我在提出李鼐是作者的观点且公开发表论文阐述, 下决心投身于《红楼梦》的研究之后, 大约在过了一两年时间的2007年年底, 借助去北京搜寻访查有关“苏州李家”后代及其家族坟冢之机, 去国家图书馆查阅有关海外“红学”研究的过去与现状, 在国家图书馆的港台书籍阅览室中, 才看到了皮述民所著的一两本书, 知道了他的观点。如果皮述民提出的是李鼐乃作者的观点, 我或许会于2008年的年头, 斟酌再三之后, 就终止自己研究《红楼梦》的“专业”之路。我认定作者出自“李家”, 但之所以很快地就否定了老大李鼎而确信是老二李鼐 (当时还没有查访到“姜氏族谱”) , 一则书开头所言“背父兄教育之恩”一句, 二是因为曾经“泛读”杂书时, 看到有一篇文章中说李鼎早死。不过令我感到十分遗憾的是, 其时我还没有开始专注于专题研究《红楼梦》, 因而“放”过了这篇文章及其所刊登的杂志名, 更未想到追本溯源。

从2006年开始, 我每年都至少去北京一趟, 贯彻我的“田野调查”思想及理念。几年来的收获与发现, 证明了我思考方式的正确, 并出乎预料之外地不仅与“北京风筝”产生了缘分, 更因此结交了不少朋友, 而且发现了“老于家”这条线索。我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 借鉴了以往的研究成果, 尊重事实, 点滴积累, 不懈努力, 不迷信权威, 不屈不挠地进行研究, 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还原历史真相。

“鼎”、“鼐”二字在小说中, 以“忠靖侯史鼎”、“保龄侯史鼐”而现, 现今已发现的手抄本及刻本中, 有将“忠靖侯”、“保龄侯”的爵位都“给”了“史鼎”的情形, 则“鼐”就真真切切地成了“夹缝”, 几近湮灭矣。关于作者, 其次的证据, 便是《李煦奏折》, 以及姜氏族谱, 外加几十年来都真假难下定论的敦敏《瓶湖懋斋记盛》一文 (这又牵涉到《废艺斋集稿》的真伪问题了, 是谓“案中案”) 。我根据追索与研判, 断定《废艺斋集稿》和《瓶湖懋斋记盛》作假的可能性不大, 且《废艺斋集稿》是李鼐除《石头记》之外的另一部未出版著作, 因而也将《瓶湖懋斋记盛》中敦敏的有关叙述作为我论证李鼐是作者, 而不是曹雪芹的论据之一, 更是我认可李鼐晚年曾用名“于景廉”的唯一证据资料。“老于家”在北京城中的存在是事实, 人证物证俱有。“于氏风筝”也有传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与线索追寻, 也是我研究《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假如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 则“反证”就在于, 敦敏、敦诚兄弟俩, 以及现今所知生前与曹雪芹交好的张宜泉等人, 为何不在所作的诗词中加注“传奇《红楼梦》的作者乃是曹雪芹。”一句, 而只说其人“工诗善画”而已。难道曹雪芹真值得他们不约而同地“避讳”吗?另外, 书中提及“山东青州”, 而山东乃李鼐的故乡。事实上, 我最开始研究《红楼梦》, 就是从“姽婳词”进入所谓“红学”这扇“万劫不复”大门的。书中, 宁国公乃“贾演”, 而姜氏族谱上, 李鼐的曾祖父便是单字一个“演”, “真”是“巧合”。裕瑞在《枣窗闲笔》中, 是直截了当地否定了曹雪芹是作者这一观点的。我看到有文章“信誓旦旦”地否定了裕瑞的《枣窗闲笔》, 斥责其为“后人伪托”。“脂批”否认曹雪芹是作者, 应该是确凿的, “大家”又非得一口咬定“脂批”是肯定曹氏著作权的, 好在“脂批”早就公开影印出来了, “大家”是可以各自判断的。“有人”干脆就把“脂批”整个否定掉了, 就认为自己所说的观点是对的, 真是可笑。

仅以“自执金矛又执戈”来断定作者自书自批, 或许有人认为不仅单薄, 而且是孤证;那么, “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则就不是明说了吗?还有“脂批”所言:自有取乐之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难道没有吗?李鼐就是曹雪芹的叔叔, “谁”又能否定得了?我踏入“红学”之门的最初缘由, 只是为了弄清“脂砚斋”是“谁”这个问题, 并没有想很多其他事情, 也不是先入为主地冲着否定曹雪芹是作者这个问题去的。自撰自批及作者与脂砚斋是同一人的观点, 是在仔细阅读资料并反复思考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并且前人也是有过相关“怀疑”及看法的。“大家”不妨把那些相关资料都找来看看, 相信也能够得出与我一样的结论。

关于作者问题, 我如今需要指出并改正的地方, 就是我在第一篇论文中, 曾经主观认为李士桢是于1633年, 被孔有德、耿仲明“挟持”去了辽东等, 这是我感情用事的一大败笔。我后来与现今的姜氏族人接触交流, 据他们说, 李士桢是于1642年清兵攻打昌邑城时被俘投降的, 并之后改姓李, 昌邑县志上都有提及与记载。虽说按照“正统”观念, 此乃李士桢的“瑕疵”及“不齿”, 但事实却是绝对不能否认与篡改的。我“对比”小说中, 作者借助男主人公贾宝玉之口, 说出不主张“武死战, 文死谏。”的观点, 禁不住“哑然失声”矣。对于“姜氏族谱”, 出于研究目的不能不提及, 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 我并未仔细审看原版族谱, 而李士桢墓志铭原文我也未见。据我在网上搜索查阅得知, 族谱中有与墓志铭中“冲突”的地方不在少数。我自己也有许多很奇怪及迷惑的地方, 比如“鼎”、“鼐”两字, 异于同辈族兄族弟名字中的“斜土”旁用字, 很“另类”, 想必其中是定有缘故的。网上说, 清代《昌邑姜氏族谱》一共六次刻印, 分别为:康熙三十二年、康熙六十年、乾隆三十三年、嘉庆二十二年、同治九年、宣统元年。当年我去山东昌邑, 族谱并未看全, 根据“听说”记下第一次与第六次分别刻印族谱的时间, 即康熙三十七年与光绪三十四年, 我在之前的论文中, 使用的也是这个时间点而并未仔细核对族谱, 如今看来是疏忽大意及不严谨所致。我后悔当时自己被高兴及激动冲昏了头脑, 以致造成莫大的遗憾, 希望大家谅解。“曹学”是慢慢成形的, “存在即合理”, 全盘否定也不符合科学的精神, 而需要一分为二地加以分析。我尊重他人的研究与劳动, 更没有“一棍子都打死”的意识及动机。我自己也吃了不少所看资料讹误的苦头, 比如我当年“兴致勃勃”地前往北京通州, 意欲寻找李士桢的坟冢, 在我所看到的资料中“说”地址在“北京通州黄瓜园”, 去了才知道当地只有“红瓜园”并无“黄瓜园”。我后来在族谱上看到, 写的却是“王瓜园”。

因为我早年对于清宫的选秀制度一无所知, 所以, 我在第一篇论文中所犯的另一个重大错误, 便是“主观”地认为康熙皇帝的嫔妃王氏, 是康熙南巡时, 被时任苏州织造李煦“敬献”给康熙皇帝从而进入皇宫的。如今, 我也为自己的这个“想当然”而深感羞愧, 更时常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及无知而自责。在研究《红楼梦》一段时间之后, 我之所以提出看懂《红楼梦》必须至少过三道关, 亦即语言、历史与自身阅历等, 乃是深有切身体会的。

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 “交代”的, “有可能”是李鼐晚年的情形, “有可能”又改名叫做“于景廉”。关于《废艺斋集稿》, 我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关注研究调查求证, 花费了许多的时间精力物力财力理清弄懂, 迄今为止还不到阶段性给出令人信服结论的时候;就我自身的感觉, 就是那些确信《废艺斋集稿》为真的人, 甚至于包括已故的吴恩裕老先生本人, 也未必就仔细地阅读过敦敏的那篇《瓶湖懋斋记盛》, 看清看懂了其本意。

作者明确了之后, 对著书动机, 我“总结”为:《红楼梦》乃是作者“有感而发, 有才而作”。几经修改, “愈出愈奇”。

我的作者是李鼐的观点, 也为大观园原型应当为圆明园之说, 增添了又一有力证明。

“点透”了“一从二令三人木”乃是一个繁写的“撿”字, 对于明了此书的本旨, 也就会更深一层。

二、版本问题

1.《红楼梦》是作者已经有结局的一部小说

虽然现今我们只能看到《石头记》的前八十回, 但根据现已有的史料, 是可以确信《石头记》乃是有“大结局”的小说。“脂批”中说到“五六稿迷失”, “稿”字的用法应当与现代汉语无异。王梦阮、沈瓶庵于《红楼梦索隐》中, 提及“红楼一书, 内廷索阅, 将为禁本”的说法, 据我所知, 目前暂时为“孤证”, 但“恰好”印证回答了“脂批”中感叹“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的隐情。八十回后, 有抄家的情节描写“很犯忌讳”, “迷失”也在情理之中。我们既遗憾于《红楼梦》无尾, 又为侥幸至少看到其书三分之二而感到“艳福”不浅。

2. 关于现已发现的几部手抄本《石头记》

因为我几次进京, 都由于相关“规定”而没法得见己卯本、庚辰本的“真身”, 我既表示理解, 又是对于版本问题三缄其口的原因之一, 毕竟未得见“真迹”, “道听途说”的研究版本, 其可信度是要大打折扣的。

虽说己卯本与庚辰本也有很大不同, 但底本“应该”都是小说的第四稿。如果敦敏的《瓶湖懋斋记盛》为真, 对照时间, 则敦敏、敦诚兄弟俩也“应该”是从“这”第四稿开始看的。我仔细琢磨吴恩裕先生所著书中的《瓶湖懋斋记盛》前半篇, 认为作伪的可能性很小且难度很大。《废艺斋集稿》中的那十几种技艺, 别说其中一门靠自学成才都很难, 统统一起精通的难度更大。何况“手艺活”, 过去社会里那可都是作为“传家宝”, 是养家糊口的营生, 绝对都是轻易不外传的, 难道说作假去骗自己的后代与徒儿吗?

甲戌本很“诡异”。我刚开始接触甲戌本时, 除了感觉稍稍有点奇怪之外, 也同大多数人一样地相信胡适之先生所说的一切描述;可问题“恰恰”就在于这十六回很“蹊跷”, 不是连续的十六回。胡适之先生含糊其辞, 只字不提甲戌本的详细来历, 只说“重金购得”, 而何时何地从谁手中购得, “异样”于他“跋”庚辰本的情形。从他对甲戌本的重视程度, 谁都知道这个手抄本的重要意义及价值。我曾经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资料室查阅胡适书信原稿, 在蛛丝马迹中发现了胡适之先生的“隐情”。

关于甲戌本, 上海博物馆N年前曾经由胡适之大儿媳之手, 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花重金 (我听说是五万美元吧) 购回了胡适之先生当年离开北平时所带走的那一部手抄十六回甲戌本《石头记》。我从有关报道中知晓了这件事后, 就自费亲自跑到上海博物馆想了解详情, 未曾想在上海博物馆门口被门卫挡住了, 让我通过电话与馆方相关部门及人员联系沟通。在电话中, 我说明了来意, 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之外, 馆方矢口否认上海博物馆收藏有甲戌本, 并言谁告诉我这个消息的就去问谁, “他们”从未听说过。我问电话另一端的人是谁, 回说管他是谁呢, 总之是不会告诉我的。几年时间过去了, 这个号称代表上海博物馆的人, 其态度之恶劣, 在我的印象中依然是那么深刻。之后, 我借助拜访沪上“红学家”的机会, 提到我在上海博物馆的遭遇, 他们都说知道上海博物馆收藏甲戌本之事, 同时, 也打着圆场让我不要介意。我无语, 也放弃了再次前往上海博物馆“对质”的念头。更为“诡异”的事还在于, 我回到武汉之后, “碰巧”在网上看到, 沪上有私人声称其家中收藏有甲戌本, 其人曾多次与上海博物馆交涉争辩, 说上海博物馆买到的那本甲戌本是赝品。我想这也许就是上海博物馆对我否认且态度不好的“心中隐痛”吧。事实上, 有人已经在著书中多少解开了这个谜团, “说”当年胡适之先生曾经让他的私人秘书手抄了一部甲戌本《石头记》, “据说”是为了送给亚东图书馆的汪原放标点出版《红楼梦》时, 进行参考校对所用。围绕着甲戌本, 又“衍生”出来了一系列真真假假, 有有无无的一篇“文章”。

3. 关于在俄罗斯的《红楼梦》版本

列藏本《石头记》前言中, 提及1820年俄国第十届传教团成员季姆科夫斯基在华购买了两部《红楼梦》, 其中一部购买价为八两白银, 俄国人称作是“描写一个满清豪门家族兴衰的讽刺小说”;第二部仅费了一两五钱银子, 俄国人称之为“爱情故事”。2007年年底, 我前往国家图书馆意欲查阅己卯本《石头记》, 借机向馆方提意见, 希望国家图书馆能够出面, 查找到这两部明确有俄国人文字记录的《红楼梦》版本, 结果如同我第一次将论文投给《红楼梦学刊》的情形一样, 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具有官方记录的版本, 其学术研究价值远远高过现今国内的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由此可见, 研究《红楼梦》版本, 不能不把目光投向且聚焦于俄罗斯。

《红楼梦》抄本及刻本, 不仅仅流传并留存于俄罗斯, 其他的如日本、朝鲜、英国等一些国家, 当年出于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 在其图书馆和私人藏书中, 也都有“藏身”之地。就《红楼梦》版本学研究来说, 在资料收集与整理方面, 注意力应该多放在国外。

4. 八十回后

通行本八十回后, “应该”是有原作者原稿的, 只不过我认为有可能是原稿中“应该”原本是八十回之前的部分。《石头记》修改稿至少“五六稿”, 许多情节变化很大, 特别是我认为从《风月宝鉴》到修改稿, 由于加入了“大观园”的“戏份”, 情节与结构不可能不大动“手术”, 以求“立意”的高、新、巧。版本之“乱象”从开始就埋下了料想不到的“伏笔”。客观上, 就程伟元、高鹗两人在《红楼梦》流传过程中的贡献而言, 程高二人的功绩也应当不亚于曹雪芹。

三、《红楼梦》研究的展望

1. 现今的研究方向与范畴

我认为研究《红楼梦》至少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学术研究, 求真求实还原小说撰写的过程、历史、流传, 等等;二是在兴趣爱好之下的“茶余饭后”研究, 索隐、评点、引申、探佚、联想, 等等, 也都应该属于《红楼梦》研究的范畴。只要是因《红楼梦》而起, 就可算作广义上的“研究”。

既然确认小说开篇的那一段话是自序, 总结《红楼梦》研究这么多年以来, 如此之多的探讨成果, 则不仅曹雪芹是实有其人, 而且情僧、吴玉峰、孔梅溪也都是实指真人。在《红楼梦》的修改过程中, 曹雪芹是参与者及主创者之一, 理应属于“责任编辑”无疑, 因而今人怎么颂扬曹雪芹, 我认为都不过分, 是经得起历史、时间, 以及后来人拷问的;包括程伟元、高鹗在《红楼梦》流传过程中所作的贡献, 也都是应该肯定与称赞的。

我认为, 围绕作者与版本这两个基本点, 研究小说的创作、修改、流传, 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从历史、文学、社会学等角度深入, 方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由此而言, 不仅需要加强对于曹雪芹的研究, 而且需要重视对孔梅溪、吴玉峰、情僧的研究。关于《红楼梦》研究, 除“红楼”之外, 也有“四大家族”, “李氏”、“曹氏”、“孔氏”、“吴氏”, 等等, 而按照“脂批”的说法, 世上又何止只有“四大家族”呢?

2. 对于未来研究的展望

《红楼梦》的“横空出世”, 离不开社会现实, 所以研究清朝历史, 甚至于明史, 以及中国的整个封建王朝史, 也应该是《红楼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根据前人及我本人的初步追究与研判, 发现“孔梅溪”是孔子世家中的某位有一定影响及名气的人。

“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则牵涉到了作者与版本两大方面。曾经“昙花一现”的靖藏本《石头记》, 又牵扯出来了夕葵书屋及吴鼐。

“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 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其中的《情僧录》, 我曾在查阅“八旗子弟书”相关资料时, “惊奇”地发现也曾经被人提及过。我初步研判, 畸笏、畸笏叟不仅是同一人, 并且是曹頫的可能性最大, 而且也“应该”是这个“情僧”、“空空道人”的“原型”。曹雪芹有个叔叔寄寓寺庙, 而出狱之后的曹頫, 最有可能的栖息地, 也非寺庙莫属。

《红楼梦》的研究工作其实才刚刚起步, 诸多问题及谜团还有待解决。

3.《红楼梦》研究的“走出去, 请进来”

特别是研究《红楼梦》版本, 必须“走出去”, 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相关史料。“请进来”, 亦即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及学者, 加入到喜欢与研究《红楼梦》的队伍中。《红楼梦》的研究, 也需要改革开放, 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真正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门“显学”。这不仅仅是我的一个愿望, 也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

四、我在研究《红楼梦》过程中, 所遭遇到的困难与瓶颈

从一开始, 我就紧紧围绕作者与版本这两大问题展开研究, 一方面从“故纸堆”中寻找各种各样的蛛丝马迹, 一方面进行“田野调查”。

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 我并不十分了解别人研究《红楼梦》的成果与现状, 只能在我所能够看到的有限资料范围内, 通过仔细阅读并反复琢磨, 以及运用严谨的逻辑思维推理进行研究。比如在我所生活的湖北省武汉市, 不仅我所工作的高校图书馆, 就连湖北省图书馆及武汉市图书馆, 也都没有订阅及收藏《红楼梦学刊》, 因此不仅使我的研究颇受影响, 而且条件之差是不言而喻的。

虽然遭遇许多挫折, 但我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然而, 有许多困难与瓶颈, 却不是光靠自信与具有探索真理的精神就可以解决的。比如人的习惯思维模式所造成的偏见;比如对于权威的盲目迷信;比如中国学术界一直以来存在的学派森严, “门阀”观念, 师徒名分, 这“三座大山”的压迫, 以及一些早年成名的权威根本就听不进不同的意见, 等等, 都是我在学术研究与交流过程中, 时常遇到并不得不直面的“尴尬”事。因为“半路出家”且毫无名气, 人轻言微, “红学界”既不接纳我, 我也进不去。其实, 傲慢与偏见对我的伤害, 在心理层面及情绪上的影响微乎其微, 但由此而接触不到国家级的档案及资料, 却是自打我从事《红楼梦》研究以来, 时刻折磨我的一大伤心事。我既无强大的经济基础, 又无必要的研究平台与名分, 一些线索明知可以追索下去, 却不得不常常萦绕在心头而难以付诸行动。

我希望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 不仅可以突破目前困扰我研究的瓶颈, 而且可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灿烂光辉的中华文化及文明。我也愿意做一个小小的铺路石, 希望更多人, 更加聪颖的饱学之士, 在我研究的基础上, 不仅更上一层楼, 而且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无论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只要《红楼梦》研究的大事业能够后继有人, 健康与科学地进行下去, 个人的荣辱得失就不足挂齿。

五、我的《红楼梦》研究对当今“红学”研究的影响与冲击

最初的草稿中, 原本并不打算谈这一点, 修改的时候又加上了。一方面, 我十分感激在我研究《红楼梦》的历程中给予我大力帮助与鼓励的许许多多热心快肠的人们, 另一方面, 也切身感受与体验到了人性中最阴暗晦涩龌龊的那一面, 为了一己之私而“猪油迷了心窍”, 数典忘祖。因此, 我不能只说好的一面而丝毫不提相反的那一面, 只颂扬而不质疑不愤慨, 否则不仅就与我研究《红楼梦》这么多年以来的境遇与处境“自相矛盾”, 而且片面不说, 实际上我也就是在说假话、大话、空话。

“李鼐是《红楼梦》的原作者, 笔名脂砚斋”, 这是我研究《红楼梦》最核心的观点。如果我关于《红楼梦》著作权的看法被证明是错误的, 那么我除了诚恳地接受批评之外, 也愿意向那些客观上由此受到我这种错误观点误导的人们道歉。如今的问题却在于,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我的有关《红楼梦》作者是谁的观点, “很有可能”是正确的, 那么, 即将“意味”着什么?想必谁都不是傻瓜, 明眼人一目了然。作为我本人来讲, 头脑始终是清醒的, 深知做事难, 做成一件大事, 更是难上加难, 更何况因此还将影响到许多人的声誉、地位等。我的《红楼梦》研究之路, 恰如我2005年、2006年那两年所思考的不出意料之外, 注定将会是艰难曲折, 磨难不断的, 前方不可能是一片坦途。

前人在有关《红楼梦》资料搜集与整理方面的工作与研究, 对于我的《红楼梦》研究帮助很大, 我也是深表感激的。即便是那些伪造及赝品曾经误导了我的思维与推理, 我也不会因此而憎恨某人, 牢骚人性及人心。人在做, 天在看。错漏之处比比皆是, 最后还请专家学者多多指教。我还有时间不断地学习与提高, 也希望同好们共同努力, 把《红楼梦》研究进一步地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余运彪.《红楼梦》作者的考证.文教资料, 2007 (2) .

[2]余运彪.“李”冠“曹”戴——《红楼梦》著作考析.中国教学与管理, 2007 (6) .

[3]余运彪.《石头记》的价值——《红楼梦》研究新进展.文教资料, 2008 (8) :中旬刊.

[4]余运彪.《红楼梦》研究的新发现及发现的新材料——关于姜氏族谱的初步研究及对有关问题的看法.文教资料, 2009 (9) :上旬刊.

[5]余运彪.思“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考——浅探《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李鼐与吴敬梓的渊源, 文教资料, 2010 (7) :上旬刊.

篇4:《红楼梦》简介

元妃省亲——贾府最人的事件营销

回到红楼梦本身,里面也蕴藏了大大小小的精彩事件营销案例。元妃省亲就是贾府最大的一次事件营销。

书中第二回就写到了贾家的衰败,冷子兴与贾雨村的一段对话说得明白: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贾政当然不愿看着偌大的基业毁在自己这代手中。但苦于找不到一个好的方法让贾府重振旗鼓,继续让世人仰慕,让同僚羡慕。

但一个事件,让贾政看到了希望。这就是元春荣升为贵妃娘娘。

元春晋升贵妃娘娘后,皇上开恩,批准元春回家省亲。其实,在之前是没有妃子省亲一说的。过去的皇宫是只许进不许出的,要是皇上死了,还得殉葬;“候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所以元妃才说皇宫是见不得人的地方。

贾政显然看到了元妃省亲所蕴藏的机会。他心想,现在我女儿成了皇帝的女人,我就是皇亲国威,利用一下名人效应,对提升贾家的影响力是大有帮助的。能让世人知道,我们贾家的人当王妃了,又有后台了,贾家振兴在望,贾家的前途依旧红火。

那怎么策划好这个事件呢?怎么让这个事件达到最大的影响力,且能让影响力持久呢?就像法国因埃菲尔铁塔而闻名,中国因长城而增誉一样,贾政也想到了建立一个标志性建筑。一来显示自己依旧家大业大,二来建筑物能长久保留。

想到这里,说干就干,也不找相关部门审批,也不管是不是违章建筑,贾府便开始了大观园的建设。其实就算是违规他们也不怕,因为他们有后台,朝里有人。大观园可以说是创了当时拆迁、建造的速度之最,整个工程头年开建,元宵节前就建好了。

这件事是够轰动,也够给贾府长脸。但是,事完了,钱也没了。外在虽风光,但内在很受伤,修建大观园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同时也让贾府的财富彻底曝光,引起了官场的震惊和舆论关注,而恃强凌弱快速拆迁也让贾府树敌过多,这一切都加速了贾府的衰败。

元妃省亲的最火受益者

元妃省亲看似让贾府风光无限,其实,元妃省亲最大的受益者并非贾府,而是一个人,这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借元妃省亲之势,通过为大观园题诗、撰写楹联,使自己的名声大噪一时,也使自己伪娘的形象大为改观。

先前的宝玉抓周事故让宝玉洗不脱有点娘的公子哥形象,也给贾家的名声蒙上了阴影。贾宝玉破罐子破摔。你们说我娘,我不在乎,我还就喜欢娘,还就乐意当一个伪娘,他自己也说“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我见了男人就感到污浊,见了女人就感到清爽”。自己都讨厌自己是个男的。

大观园建成后的楼盘命名,景点楹联的撰写,让宝玉的才华充分曝光,为宝玉这个品牌在“公子多情”之外,又增添了多才多艺的美誉度。

在对对联前,宝玉的老师不断去贾政面前宣扬,说宝玉虽不喜读教科书,但兴趣广泛有急智之才,为宝玉日后的卖弄才情埋下了伏笔。

机会来了,贾政带一帮智囊专给大观园命名撰楹联之时,看似巧合地遇到了宝玉,给了宝玉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智囊们看得出贾政是想让宝玉露一手,便故意说一些落俗套,没创意的案名,反衬出宝玉的才气。

宝玉也不含糊,上来就说:常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通幽处”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当宝玉卖弄才情后,这些人纷纷鼓掌叫好,说: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

元妃与宝玉,姐弟情深,元春对宝玉是含在嘴里怕化了般地怜爱。一听各处题匾是宝玉所做,异常欣慰。宝玉有大长进了。在应对元妃的命题作诗时,宝玉一时感到有点江郎才尽,幸好有黛玉这位才女暗中相助。元妃不仅欣赏宝玉的才华,还在众人面前赞许,这可是来自皇室的夸奖。

这一下,宝玉可是着实风光了一把,也让人看到了宝玉并非纨绔子弟,朽木难雕。一下子颠覆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树立了宝玉“才子”的品牌形象。

高手黛玉,一堆枯花带来的千古流芳

要问大观园里谁是知名度最高女一号?非林黛玉莫数。林妹妹很喜欢搞些行为艺术,也是制造话题营销的高手。红楼梦书中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太观园里的才子才女们成立了海棠诗社,趁着请贾母吃螃蟹赏花,自己搞起了诗歌比赛。别人不过借景抒情,林妹妹却八戏太深,把自己的身世都融进去了,写得肝肠寸断。让人一掬同情之泪。诗的题目叫《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这首诗当无愧拔得了头筹。但黛玉在大观园里千古留名不是因为写菊花诗得了诗歌状元,而是源于一次事件营销——黛玉葬花。

当时,黛玉和宝玉的关系有点岌岌可危。人家宝钗看到宝玉有玉,自己就弄了个金锁出来,金配玉,金玉良缘嘛,意思就是说,看我和宝玉天生就是一对,林妹妹你就省省心,别跟我争了。黛玉在竞争上明显处于劣势。而且,林黛玉如弱柳扶风,“病如西子胜三分”,虽长的不错,但却是病态的美,那身体不是一般的弱。宝钗却心宽体胖。宝钗耗得起,而黛玉耗不起。再者,由于林黛玉的嘴太刻薄,导致她把贾府里能得罪的人全得罪了。而识体大方且会笼络人心的薛宝钗却是大受贾府上上下下的喜欢,林黛玉在舆论口碑上也处于下风。

宝黛恋开始不被人看好了。但一场黛玉葬花,成功的扭转了宝黛恋的颓势。

黛玉葬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成效,是因为葬花事件击穿了宝玉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宝黛由一般的互生爱慕上升到了知已。宝玉虽不象黛玉那样多愁善感,但骨子里是个怜香惜玉之人,越悲情的事件越能打动宝玉。那是一个落花缤纷的时节,桃花纷纷,一阵风过,落花无数。黛玉心想,万物皆有生命,桃花落,就是桃花生命的终结。人的生命终结后,会被好好安葬,桃花为什么就不能被好好安葬呢?

正巧宝玉在桃花树下拿一本当时的禁书《西厢记》品读,微风轻拂,神清气爽。片片桃花随风飘落,诗情画意,美好得让人不忍践踏,但对正沉醉于《西厢记》的宝玉来说,片片落花不免显得十分扰人,却好在衣服比较宽大,宝玉便兜起大捧大捧的花瓣抖入水池中,倒也应了“流水落花春去也”。这时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款款而来。宝玉原想叫上黛玉一起,将落花抛入水中,没想到黛玉不仅不从,还教训他道:“这里的水是干净,可流出去指不定混到什么污水里,花也是生命,生来美丽,被臭水糟蹋了,我会心疼的。我早就为他们准备了安身之

处,用绢袋做棺材,让他们来自尘土归于尘土,干净来干净去。”

黛玉不仅说服了宝玉和她一起葬花,也创造一个俩人在花下共读禁书《西厢记》的机会,宝玉借书抒情,向黛玉求爱。虽惹得林妹妹半是怒半是喜,但这也是两人的第一次青春表白,宝黛的关系由此升温。

黛玉葬花这件事立即在贾府传遍了,人们纷纷赞扬黛玉这个丫头透着一股子才情和悲天悯人之心。黛玉的葬花词更是流传天下:“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葬花”这个事件营销成为了千古经典。通过这一事件,黛玉在宝玉心中成功升位,从两小无猜的玩伴一下子上升到宝玉的爱人知己。而且,黛玉葬花这个行为艺术让黛玉成为中国小资教母级的人物,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贾母失算的事件营销

以上都算的上是较为成功的事件营销,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之下,贾府的人多少都了解些事件营销的操作手法,不管得没得到真谛,都想来次事件营销让自己风光一下。但事件营销并不是百用百灵的万能钥匙,并非每次都成功,操作的不好,很有可能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贾府的最高领导贾母就有过一次失败的事件营销。

偌大的荣宁两府,多代聚居,老老少少,人数众多,生日宴会隔几天就要举办一场。像贾母这等元老级大人物,其生日更是得大办特办,风光无限。

话说又到了贾母的生日,此时的贾府一派萧条景象,闹的闹,死的死,晦气得很。贾母就想借自己的生日,好好乐和乐和,冲冲喜。

古人曰:“人到七十古来稀”,贾母活到八十耄耋之年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长寿老人了,全家人自然重视。安排了9天长假,举家欢庆。从7月上旬开始,送礼的人就络绎不绝。

到了28号,两家张灯结彩,音乐不断,热闹空前,但来访的人却并不如预计的那样:“宁府中本日只有北静王,南安郡王,永昌驸马,乐善郡王并几个世交公侯应袭,荣府中南安王太妃,北静王妃并几位世交公侯诰命。”来的客人大多是世交,碍着感情和脸面,恐怕心里不一定愿意来,并未见得有多少新贵,可见贾家的人脉几乎没有延续和扩张。好酒好菜好茶伺候着,大宅门的礼数自然还是一样不会少。聊天的时候,南岸太妃问到宝玉,老祖宗的回答是念经去了。问道小姐们,说是“病的病,弱的弱”。后辈们原是应该活蹦乱跳的,贾府后继无人到这里已经再明显不过了。这一事件策划的,不仅没有扭转贾府的衰败形象,反而更加深了人们对贾府日薄西山的感知。

这还不算完,晚上客人走后,尤氏发现门没有关好,让人叫负责人过来。结果引起了一场丫头婆子间的斗争。双方是你一句我一句,骂骂咧咧:“我们的事,传不传不与你想干”,“各门各户的,你有本事,排场你们那边人去。”这可好,一家人内讧了起来。其实,丫头婆子们吵的不是架,而是贾府的凌乱现状。因为,丫头婆子们原本就是下人,自己是没什么主见的,胆敢如此放肆,自然是上头有人撑腰,丫头婆子们的底气就足。紧接着就来了场邢夫人和凤姐俩婆媳的矛盾。邢夫人一句话,弄得凤姐“由不得越想越气越愧,不觉灰心转悲,滚下泪来。因赌气回房哭泣,又不使人知觉”。可见,贾府内部也是人心涣散,各怀鬼胎。

原本一场大家族热热闹闹的生日会,没有给人显赫之感,反而冷冷清清,贾母也总是表现出“乏了”的状态,各种矛盾在这里显露出来,可见此时的贾府已经危机重重,气数将尽,就算是再盛大的排场也无法掩盖住命运的悲凉。

所以,事件营销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当你用剑锋披荆斩棘的时候,也有被剑锋伤到的风险。事件营销的操作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如何用好事件营销这把利剑,规避事件营销的风险,潜移默化地感染大众,达成行销目的,这就需要我们遵循应有的法则。企业应善用之。

李光斗

篇5:红楼梦 简介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原名为曹霑,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字芹圃,号芹溪、梦阮。公元17生于南京,公元1763年去世,享年48岁,可谓是英年早逝。祖籍辽阳,约十四岁时随家人迁居北京。曹雪芹是内务府汉军旗人,出身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曹雪芹祖父曹寅,曾为康熙的侍读,据传还和康熙一起擒拿过鳌拜,很得康熙器重,后来官至江宁织造。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曾做过康熙的乳母,与康熙的情分自不必说。应该说在康熙朝时期,是曹家最显赫的时期。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顒、叔父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六十多年。织造专为宫廷采办丝织品和各种日用品,官阶虽不高,但却是肥缺,一般而言非皇帝亲信万不能充任。

雍正五年是一个分界线,雍正五年前,曹家的富贵权势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生长在这样的富足家庭,曹雪芹早期的生活极为讲究奢华。那个时候的曹雪芹和很多富家子弟一样,精通各种奇巧玩意儿。所以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各种精致事物的描写。正是这样富贵金窝,才能将养出曹雪芹那样素性放达,爱好广泛的性质。他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雍正五年后,是曹家也是曹雪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曹家在宦海**中翻了船,被下旨抄家,曹家迅速衰落,从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跌落至平凡人家。如此迅速的转变,让曹雪芹尝尽苦痛,在以后的日子饱尝人世间的辛酸。但幸而,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如此瑰宝,让我们看见了当时的繁华。

篇6:红楼梦简介

林黛玉因丧母,被外祖母贾母接到贾府,见到贾宝玉及众姊妹,宝黛二人一见面就有似曾相识之感.不久,宝玉的表姐宝钗也在贾府住下.

宝玉的姐姐元春被封为妃,皇帝恩准她探家,于是贾府修建大观园.后元春怕大观园空闲,令宝玉与众姐妹入园居住.宝玉与黛玉感情加深,落花时节,黛玉葬花.

后大观园成立诗社,黛玉的错误被宝钗察觉,宝钗原谅了她,两人关系转好.

宝钗被家事缠绕,宝玉被父亲要求上学,迎春出嫁,大观园冷清起来

后黛玉思想终身之事无人可求,染重病.不久,宝玉糊涂,元春死去.

贾母做主,让宝玉娶宝钗,黛玉孤苦而死.

篇7:《新红楼梦》简介

剧情简介

1949年春,林黛玉丧父后,投靠外婆贾母,并与表兄贾宝玉互相倾慕。贾家外表荣华富贵,实则外强中干。家长贾政拉拢财雄势大的表亲薛蟠合资开银行,由宝玉当挂名经理。家里由儿媳王熙凤当家,熙凤借机放高利贷,亏空家中钱财。贾政、熙凤,还有夫婿当官的大小姐元春,都希望宝玉能跟薛蟠妹宝钗结婚,好巩固两家关系。宝玉虽然深爱黛玉,却生性懦弱,不敢反对,被家人强行安排与宝钗订婚,黛玉得悉后气得病倒。薛蟠恃财凌人,借醉对贾家婢女晴雯不轨,被熙凤撞见,岂料熙凤反辱骂晴雯,晴雯于是羞愤自尽。宝玉与宝钗大婚之日,时局突起变化,贾家及薛家各自逃难,旧家庭里的一群佣人欣然获得解放,独遗下黛玉在房中凄然欲绝。当她发现贾家已人去楼空时,一阵晕眩,由楼上堕下。

影片评价

曹雪芹这是上世纪70年代金汉、凌波拍的红楼梦。

新红楼梦看了一眼片中的凌波,好些没晕过去。这么老的演员了,也敢演宝玉,得自大狂妄或者疯狂到什么程度啊?

凌波是一个演员,演员就要饰演好自己的角色,要饰演好自己的角色,首先自己的形象、气质得符合角色要求吧?不能任你胡来吧?不要说凌波此时已经四十岁了,——天下还会有别的影片昏聩到用四十岁的老女人来反串宝玉的`吗?真是太不尊重观众、不尊重原著了。就算凌波这时是二十岁青春年纪,她的长相、反串时的扮相,都和宝玉相差十万里,万没有俊朗倜傥的贵公子形象的。她饰演贾母都嫌老丑呆蠢了,扮刘姥姥可以考虑,但最好是演个伺候人的老婆子之类,最合她的外形和内在了(不说“气质”,因为凌波根本没气质;她也没上过学读过书,本质上是个文盲)。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点简介下一篇:中国先秦哲学的现象学意义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