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

2024-05-05

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共9篇)

篇1: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

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附件: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重要支持方向

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要求

科学技术部

二O一二年二月二日

篇2: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

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基础研究专项(重点基础

研究部分)项目申报指南

一、总体安排

重点基础研究专项,是河北省基础研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科学技术前沿、我省优势领域和战略目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统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的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实施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我省原始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

2018年,重点在现代农业、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6个优先主题,择优选择20项左右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给予立项支持,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为争取国家科技项目提供储备,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头供给。

二、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农业生物遗传改良新途径新方法研究(指南代码1000108)

面向农业丰产、高效、高品质的发展需求,以农作物、蔬菜、林果为重点,加强功能基因组、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和重要基因分离克隆研究,阐明性状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分离影响产量、品质、抗病、抗逆、营养高效等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 为农林作物品种改良提供科学基础和基因资源;加强遗传多样性、种间互相作用研究和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发掘新基因,筛选新种质,创造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快强优势组合的选育与利用;发展基因组育种新技术、转基因新技术, 实现农作物定向培育和规模化育种。

优先主题二:脑科学基础研究与干细胞应用基础研究(指南代码1000109)

面向健康中国建设需求,结合我省医学基础和优势,围绕认知原理,研究神经信号转导和突触传递机制、学习和记忆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睡眠觉醒调节和呼吸睡眠疾病的分子和中枢机制;开展脑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等脑疾病的基础研究,揭示相关的遗传基础、信号途径和治疗新靶点;开展不同类别的干细胞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技术研究和诱导后的分子生物学评价标准研究,经诱导干细胞的功能特性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为脑疾病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优先主题三: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与生态保护新理论新方法研究(指南代码1000110)

围绕改进民生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开展煤炭资源绿色开发、水资源科学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污水处理、海水淡化、工业高盐废水脱盐、地下水污染修复的技术原理研究;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开展灰霾和臭氧形成的气象条件、发生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消除方法研究。

优先主题四:智能绿色服务制造中的科学问题研究(指南代码1000111)

针对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的需求,研究制造业绿色化设计改造、绿色工艺、再制造和再资源化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发展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复杂制造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制新型工业传感器和光电器件,为开发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和发展光电子制造装备、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提供基础支撑;研究物联网系统框架、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理论和系统、工业大数据、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等前沿技术。

优先主题五: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的物理与化学基础(指南代码1000112)

面向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高效利用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太阳能高效低成本光热和光电转换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高效热功转换机制及节能储能材料物理化学性能研究;研究太阳能、浅层地能与生物质能耦合利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风电高效转换及利用的关键技术等,为常规能源及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提供基础。

优先主题六:新材料设计与制备新原理和新方法(指南代码1000113)

4完成网上提交。网上提交后,在线打印申请书及附件纸质材料一式5份,签字并加盖申报单位公章和归口管理部门专用章。纸质材料应与电子版材料完全一致。

2.申请书附件包括:符合申报条件要求的中文核心期刊封面、目录及论文首页复印件(不需提交论文全文);被SCI或EI收录的论文正文首页和具有检索资质机构开具的国际三大索引收录检索证明复印件。

3.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项目,须在申请书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任务,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文本。

八、受理与咨询电话

科技平台建设与基础研究处 0311-85885556、0311-85813206

九、申报受理时间和地点

篇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

2013年5月8日至5月25日, 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复评阶段网络视频评审保障工作分别在生物中心视频评审场地、火炬中心视频评审场地进行。本轮评审保障工作标志着科技部固定网络视频评审场地的全面投入使用。

为进一步提高网络视频评审工作的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 科技部于2012年启动了网络视频评审场地改造工作, 分别利用生物中心、火炬中心、高技术中心原有评审场地进行场地扩容、设备更新升级和系统集成互联。信息中心、生物中心、火炬中心、高技术中心高度重视、紧密配合、共同努力, 顺利完成了场地改造、设备采购安装、系统部署测试、集成联调等各项建设工作。科技部网络视频评审场地充分利用了原有场地技术条件, 兼容多类网络视频技术标准, 功能完善、性能优越, 为全面推进网络视频评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推进了评审过程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的提升。

根据部领导的工作指示及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整体安排, 2013年度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复评阶段继续采用网络视频评审。在评审期间, 科技部信息中心根据计划司、基础司的统一安排, 充分利用新系统优势, 加强服务保障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顺利完成了涉及338场次、28个省市自治区的系统运行保障工作, 评审过程切换调度准确、过程资料记录完整和现场输入输出效果良好, 全面保障了评审工作的顺利推进。

篇4: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

空间信息网络是以空间平台(如同步卫星或中、低轨道卫星/星座、平流层浮空器或无人机等)为载体,实时获取、传输和处理空间信息的网络系统。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空间信息网络在服务远洋航行、应急救援、导航定位、航空运输、航天测控等重大应用同时,还可支持对地观测高动态、宽带实时传输,以及深空探测的超远程、大时延可靠传输,从而将人类科学、文化、生产活动拓展至空间、远洋、乃至深空,是全球范围的研究热点。空间信息网络的发展,受频谱和轨道等资源的限制,难以简单地通过增加空间节点数量或提高节点能力来扩大时空覆盖范围。为解决现有信息网络全域覆盖能力有限、网络扩展和协同应用能力弱的问题,亟需开展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新理论、新方法探索,有力支持空间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是:瞄准信息网络科学的学科发展前沿,针对空间信息网络大时空跨度网络体系结构、动态网络环境下的高速信息传输、稀疏观测数据的连续反演与高时效应用等基础性重大挑战,研究大尺度时空约束下空间网络及空间信息传输处理等机理,重点突破动态网络容量优化、高速信息传输及多维数据融合应用等技术难题,通过传输网络化、处理智能化和应用体系化等方法,将网络资源动态聚合到局部时空区域,解决空间信息网络在大覆盖范围、高动态条件下空间信息的时空连续性支持问题,为提升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快速响应和空间信息的时空连续支撑能力,实现我国空间网络理论与技术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并有效支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导航、深空探测、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国家重大专项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同时,通过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培养空间信息网络理论与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及优秀科研群体。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面向网络理论与空间信息科学发展前沿,瞄准空间网络体系结构、动态网络信息传输理论、空间信息表征与时空融合处理等重大基础科学理论,围绕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发展需求,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核心科学问题:

(一)空间信息网络模型与高效组网机理。

空间节点高动态运动、网络时空行为复杂,业务类型差异大,要求空间网络可重构,能力可伸缩。其难点在于常规网络使用的分析模型与优化理论难以直接用于异构动态空间信息网络,需要重点研究:大时空尺度下的网络结构模型、可扩展的异质异构组网关键技术、空间动态网络容量优化理论,实现空间节点高效组网,涉及数学、宇航与通信等学科。

(二)空间动态网络高速传输理论与方法。

空间节点和链路动态变化且稀疏分布,导致多点到多点的信息传输容量随网络拓扑的时变空变而发生变化,高动态时变网络给传统信息传输理论带来巨大的挑战,致使大时空跨度下实时端到端传输容量优化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成为突出难题。需重点研究:时变网络的信息传输理论、空间信息网络资源感知与优化调度、高动态时变网络的智能协同方法等,涉及通信、数学与空间物理等学科。

(三)空间信息稀疏表征与融合处理。

多维、多尺度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网络化共享与应用服务的核心问题是链路传输与处理瓶颈,一方面涉及空间信息的特征提取与稀疏表征;另一方面,由于多维信息尺度不同、时空基准存在差异,离散时空采样的融合处理将面临信息时空特性深层次精准表征等基础问题。为此需重点研究:空间信息网络的时空基准与统一表征、多维信息的时空同化与融合处理、空间信息的快速提取与知识发现等,涉及遥感/地学、信息、计算机等学科。

三、2018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2018围绕三个核心科学问题,在前期天地一体网络体系架构与空间信息网络理论研究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安排支撑集成演示实施的有关课题,加强网络化场景下空间信息获取、传输与处理的应用研究。以“集成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本资助研究方向如下:

(一)集成项目。

1.面向空间平台的激光传输系统。

围绕建立空间立体化信息网络的需求,开展空间信息网络中多节点激光高速信息传输问题研究,完成总体方案论证,突破激光通信系统环境适应性、小型化、低功耗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制试验样机,基于前期安排的集成演示项目,开展外场高速激光组网传输演示试验,为空间信息网络构建奠定基础。

考核目标(可根据具体演示背景扩展细化):传输速率300Mbps-5Gbps(分档可调)@50公里,误码率优于10-7,空间平台单套终端(含伺服)重量不超过20公斤,功耗小于50W,提供终端数支持空间平台节点与空间、地面等两个节点进行双向激光通信。

2.遥感影像稀疏表征与融合处理综合集成演示验证。

针对海量遥感信息获取和应用终端遥感信息实时精准智能服务面临的高精度在轨实时处理、目标和变化信息的智能提取以及面向任务的高倍率智能压缩等瓶颈难题,开展轻小型星载相机超高精度姿态确定、动态目标实时智能检测与变化信息提取、基于影像稀疏表征面向任务的高倍影像智能压缩关键技术研究,并基于前期安排的集成演示项目开展试验验证,为面向空间信息网络有限带宽条件下海量遥感影像“快”、“准”、“灵”的智能终端实时服务提供支撑。

考核目标:姿态确定精度优于0.3角秒;典型目标在轨检测率优于95%,静态影像压缩倍率优于30倍,动态影像压缩倍率优于200倍,峰值信噪比不低于35dB,算法具备在轨动态部署与近实时处理能力。

(二)重点支持项目。

面向空间信息网络的分布式水声信号协同处理机理与方法研究。

面向天临空地海一体化空间信息网络全域保障和国家海洋权益维护需求,围绕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国家战略,针对水下通信传输、目标探测、导航定位等难题,提出基于天临空海一体化组网的海上浮标网络体系架构,开展水声复杂环境和传播信道特性研究,利用水声传播信道时空衰落相关特性,探索基于广域分布式信号处理的水声协作通信传输、目标探测、导航定位方法,突破水下复杂环境的空间时间衰落声学传播信道建模、水声分布式协作探测、水声协作导航定位以及海上浮标网络水声协作传输理论和关键技术,在典型海域开展关键技术演示验证,为水下新型通信、探测、导航定位系统研制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考核目标:建立匹配浅海、深海等典型复杂环境的水声传播信道模型,提出具有显著处理增益的水声协作通信传输、目标探测、导航定位方法,完成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的演示验证。

四、2018资助计划

2018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约1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240万元/项;集成项目约2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380万元/项。重点支持项目和集成项目资助期限均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五、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规定。

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直接费用大于200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仅限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作为参与者不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应急管理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局(室)委托任务及软课题研究项目除外]。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限项;正式接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资助后,计入限项。

2.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上一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本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书报送日期为2018年7月16日-7月20日16时。

2.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在分析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新的突破点以及创新思路,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重大研究计划申请书的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重点支持项目”或“集成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集成项目的合作单位不得超过4个。集成项目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重大研究计划的实际贡献者。

(5)申请人应当在“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首先论述与项目指南最接近的科学问题的关系,以及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的贡献。

项目申请书选题应符合本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原则,具有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申请书的目标和内容应瞄准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突出有限目标,强调创新点与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6)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预算编报须知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科教〔2016〕19号)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7)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下载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并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8)申请人应及时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以及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纸质材料原件等附件。

3.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具体要求如下:

(1)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2018年7月20日16时)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版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统一报送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一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

(2)提交电子版申请书时,应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

(3)报送纸质申请材料时,还应包括本单位公函和申请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4)可将纸质申请材料直接送达或邮寄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以免延误申请,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材料”。

4.申请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负责接收,材料接收工作组联系方式如下: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行政楼101房间)

编:100085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5.本重大研究计划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一处

联系电话:010-62327927

(四)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篇5: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

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题

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实验室是区域内组织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满足区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方面成果突出,并积累基本科学数据、资料和信息,提供资源共享服务(X)

一、指导思想(X)

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题将围绕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公关能力提升、服务带动行业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建设目的,重点支持企业新建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资源开放共享,以及对现有服务创新的实施完善,进而推进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联盟企业的技术服务能力。

二、支持重点

(1)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

围绕我市主要新兴产业领域,重点支持新建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以及战略性资源开发、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领域的重点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对外服务、带动行业企业创新能力较好的现有企业技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手段、能力建设;支持现有企业技术中心在行业关键技术有较大突破的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支持开展行业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企业依托技术中心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及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现有企业技术中心开展成果转化、咨询培训、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

(2)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开展行业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企业依托技术中心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及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现有企业技术中心开展成果转化、咨询培训、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

(3)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重点支持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发展重点方向和解决共性工程技术的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支持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整合建设行业工程技术中心,开展产业共性工程技术研究,提高行业应用基础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支持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新需求,加强现有工程技术中心科研条件、人才服务行业企业能力提升建设;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利用科研条件资源,建设面向服务行

业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高技术服务工程技术中心。

(4)中试基地建设

围绕新兴产业创新,重点支持以科研院所为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基本具备较完善的中试条件和研究开发优势;支持能够积极开展行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企业中试基地建设;能够独立承担科研成果的中间试验和系统化、配套化、工程化研究开发工作,为行业和企业提供成熟配套的工艺和技术,并不断地推出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成为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的技术依托;支持面向社开放的行业公用新强的中试实验基地建设。

(5)重点实验室建设

支持在能源、电子信息、资源环境、农业、人口健康、先进制造、公共安全等战略需求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军民共建重点实验室、省部和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对现有重点实验室研究实验基地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建设;区域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建设和运行服务,提高科学仪器设备装备水平;开展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推广和应用;支持开放的知识组织体系共享服务平台和科技文献知识化服务建设,科技文献信息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提升科技信息技术与服务创新能力。

(6)科研条件开放共享

支持科技平台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研究,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提升平台开放运行和为研发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建设;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科研条件向行业企业的开放共享。

三、申报条件和材料要求

1、凡符合上述建设范围,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行业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拥有科技资源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现有的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等单位均可以单独或联合申报。

2、申报的项目应具有较好的前期工作基础,目标明确,方案科学、合理、可行。项目负责人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高级职称及以上)、组织协调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该专题不支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购置。

3、申报项目采取网上申报和纸质材料申报结合的方式。纸质材料(A4纸、一式八份),经县区科技部门同意盖章后在规定时间内一并上报。纸质材料要求:

1)、太原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申报书。

2)、太原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可行性研究报告(按提纲要求编写)。

3)、相关附件

(1)、申报单位法人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2011年度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等);

(2)、服务行业企业案例证明,申报科研条件开放项目,服务同行业案例证明不少于25项;

(3)、特殊行业须提供符合该行业管理规定的相关证明材料(资质证书、产品认证、市场准入证明、安全检测报告等);

(4)、申报中试基地建设项目,提供已取得必须的建设资质。

四、申报方式和要求

2013年太原市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题项目申报采取网络申报与纸质材料申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项目申报实行网络发布指南,网络申报和文字材料集中受理的申报管理办法,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公开化。

网络申报时间:

2012年月日至月日。

纸质材料报送截止时间:

2012年月日。

材料报送地点:

项目申报纸件材料用A4纸打印,一式八份,按顺序装订成册,加盖公章,报送项目组织单位,由项目组织单位审核盖章并汇总后统一报送太原生产力促进中心。地址:太原市金刚里西巷11号赛德大厦805室。

联系人:

太原市科技局条财处:

篇6: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

一般项目指南

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是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摇篮,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促进学科建设和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为目标,以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基本使命,以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发明专利、样机、样品为主要成果形式,着力原始创新,为科技支撑计划提供技术基础,为我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成果和人才储备。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的承担单位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项目资金补助档次一般为10万元。

一、信息科学领域(A、B、C、D、E)1.计算机科学(A)A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A0101 并行/分布计算机体系结构及集群系统的关键技术 A0102 可重构计算系统理论与方法 A0103 嵌入式系统关键技术 A02 计算机网络

A0201 Internet新技术

A0202 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关键技术 A0203 网格与对等计算关键技术 A0204 新一代网络管理理论与关键技术 A0205 片上网络技术 A0206 语义网关键技术 A03 计算机软件技术 A0301 普适计算技术 A0302 和谐人机交互

A0303 大型并行计算模型与算法 A0304 分布式存储理论与方法 A0305 智能计算技术 A04 多媒体技术 A0401 虚拟现实技术

A0402 多媒体内容分析与检索技术

A0403 多媒体信息表示和存储的理论与方法 A05 信息安全技术

A0501 新型密码理论与方法 A0502 网络安全关键技术

A0503 网络内容分析与监控关键技术 A0504 计算机病毒防治理论与方法 A0505 信息隐藏及检测理论与方法

2.信息与通信技术(B)B01 通信系统与技术 B0101 先进网络与交换技术 B0102 信道复用新技术 B0103 新型接入网技术 B0104 无线通信新技术 B0105 多媒体通信技术 B0106 信道编解码技术 B0107 软件无线电技术 B0108 通信协议与系统仿真技术 B0109 传感器网络技术 B02 数字视、音频技术

B0201 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关键技术

B0202 数字视、音频技术(数字音频广播、数字录放技术等)B0203 通信终端与信息(网络)家电技术 B0204 数字三维成像与显示技术 B03 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 B0301 图像的生成、处理与识别 B0302 自适应信号处理 B0303 多媒体信号处理 B0304 通信信号处理 B0305 生物识别与认证技术 B0306 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

3.电子科学与技术(C)C01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技术

C0101 新型集成电路、集成模块和混合电路 C0102 新型电子材料与器件 C0103 膜电路、膜器件关键技术 C0104 片式元器件与表面组装技术 C0105 MEMS工艺、技术及应用 C0106 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及应用 C02 电路与系统 C0201 电路CAD技术

C0202 芯片系统(SoC)理论与技术 C0203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及其应用技术 C03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C0301 新型天线与特种天线技术 C0302 电波传播与电磁场计算 C0303 电磁兼容及电磁生物效应 C0304 新型微波材料与器件

4.光学与光电子学(D)D01 新型激光器及其应用 D0101 新型激光器的关键技术 D0102 T赫兹波及其应用 D0103 超快激光技术 D0104 新型激光检测技术

D02 通信中的关键光电子器件与技术 D0201 光纤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D0202 超高速大容量复用关键器件及技术 D0203 全光网络接入技术

D03 信息获取、处理中的新型光电子技术 D0301 光学与光电子图像获取与处理技术 D0302 生物医学光子学 D0303 新型光学、光电传感技术 D0304 高密度光学与光电存贮技术 D0305 新型光电显示技术

D04 新型光学与光电子学效应及技术 D0401 新型光学与光电子集成技术 D0402 介观光学效应及应用 D0403 微/纳光学加工及材料制备技术 D0404 新型光学全息技术 D0405 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及器件

5.自动化科学(E)E01 自动控制理论

E0101 网络环境下的控制理论 E0102 智能化系统理论与智能控制

E0103 非线性系统理论与复杂系统的建模及控制 E0104 模式识别的新型理论与方法 E0105 认知过程的智能信息处理 E02 先进控制技术

E0201 系统可靠性理论与故障诊断系统 E0202 电力电子技术 E0203 运动控制理论与技术 E0204 自动化功能部件 E0205 新型传感与多源信息融合 E03 机器人技术 E0301 机器人控制技术 E0302 网络环境下的机器人 E0303 服务机器人的相关技术 E0304 特种机器人及原型系统 E0305 MEMS功能器件 E04 电子信息与工程系统 E0401 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E0402 网络环境下先进控制系统技术 E0403 制造与装备自动化技术

E0404 智能交通及地下管网智能化关键技术 E0405 智能监控技术(安全、环保等)E0406 无线射频识别(RFID)与定位技术 E0407 先进车载电子设备关键技术 E0408 超宽带(UWB)技术

E0409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关键技术 E0410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关键技术

二、材料科学领域(F)F01 金属材料

F0101 金属及其合金的设计、制备、微观结构及性能(新一代

钢铁材料强韧化,有色金属高性能化等)

F0102 新型金属功能材料(磁、电、热、声、储能、智能等)的制备及性能;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制备

F0103 金属材料的表面改性

F0104 低维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性能与表征 F0105 环境友好金属材料中的科学问题及新思路

F0106 与环境相关的金属材料中的科学问题与性能评价(疲劳、腐蚀、防护及安全评价)

F02 无机非金属材料

F0201 新型无机功能材料(光、电、磁、信息、超导、换能等)F0202 半导体材料(低维结构材料、宽禁带材料、晶体生长与

缺陷工程等)

F0203 功能陶瓷材料(高效能、高可靠、高灵敏、智能化和功

能集成化材料等);结构陶瓷材料(高韧性、高比强、耐 磨损、抗腐蚀、低成本、高可靠性材料等)

F0204 无机智能材料、无机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材

F0205 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改性(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等)F03 有机高分子材料

F0301 功能(光、电、磁、信息、换能、吸附与分离和催化等)

高分子材料和智能高分子材料。

F0302 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的稳定与老化。F0303 新型高性能树脂、塑料、橡胶、纤维、粘合剂、涂料和

助剂等

F0304 生物医用与仿生高分子材料

F0305 高分子材料改性、加工成型新技术、新工艺 F04 复合材料

F0401 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及性能评价 F0402 功能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

F0403 复合材料表面、界面、相容性与连接度 F05 材料科学领域共性关键问题

F0501 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与表征;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

应用基础研究

F0502 材料的环境安全与寿命周期评价 F0503 材料的循环利用与资源化 F0504 材料设计与计算

三、机械学与制造科学领域(G)G01 设计理论与方法 G0101 设计方法学 G0102 创新设计 G0103 绿色设计 G0104 网络化设计 G02 机构学

G0201 机构创新方法 G0202 新型机构 G0203 新型传动技术 G0204 流体传动与控制 G0205 仿生机构 G03 新型制造技术 G0301 精密洁净制造技术 G0302 快速成型技术 G0303 数字化制造技术 G0304 再制造技术 G04 微光机电技术 G0401 微机械学 G0402 微纳制造技术 G0403 微纳测量与控制技术 G0404 微光机电系统及器件设计 G0405 激光微纳制造技术 G05 生物制造技术 G0501 仿生原理及设计 G0502 仿生制造技术

G0503 生物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 G06 机械性能基础技术

G0601 机械振动、噪声及控制技术 G0602 机械强度、寿命及可靠性技术 G0603 重大装备性能检测与控制技术 G0604 磨擦、磨损、润滑与密封 G07 制造系统集成与信息化技术 G0701 现代制造模式 G0702 产品质量控制技术 G0703 制造信息化技术 G0704 绿色制造

四、化学与化学工程科学领域(H)H01 无机化学与化工

H0101 新型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结构与性能 H0102 新型功能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H0103 生物无机化学与无机药物化学 H0104 功能无机化合物的晶体工程

H0105 高纯度功能无机化合物合成及制备工艺 H0106 新型无机染料化学与工艺 H0107 海洋无机化工

H0108 无机介孔与微孔化合物的制备、结构与功能 H02 有机化学与化工

H0201 有机合成新反应、新试剂、新技术、新方法 H0202 绿色化学与工艺过程 H0203 不对称合成方法与工艺 H0204 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工 H0205 新型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农药

H0206 具有生理活性、结构新颖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仿生 合成

H0207 酶工程

H0208 合成生物学与代谢工程 H0209 生物质加工利用 H0210 煤化工与碳—化工

H0211 新型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H0212 有机化工分离过程 H0213 有机功能材料合成及性能 H03 物理化学与工业催化

H0301 与生命、材料、环境和高新技术相关的物理化学过程 H0302 纳米组装、结构、体系的物理化学 H0303 新催化材料制备与表征 H0304 生命过程中的物理有机化学问题 H0305 新型超分子化合物设计及组装合成技术 H0306 分子结构与模拟

H0307 界面与胶体化学新机制与过程 H0308 新体系和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 H0309 固体催化剂工程 H0310 新催化反应技术 H0311 谱学与原位技术 H04 分析化学与环境化学化工

H0401 复杂体系内重要化学物质的采样、分离与分析等新技术 H0402 物质(特别是食品、农副产品)的痕量分析、形态分析、原位和实时分析

H0403 生态污染的化学机制

H0404 生态毒理与生物标记物的化学问题 H0405 三废处理中化学化工问题 H0406 化学计量学与化学信息学 H0407 分子印迹与分离技术 H05 化学工程

H0501 化学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分子模拟技术在化工中的应用 H0502 高效、节能新型分离技术与设备;反应、分离集成与

技术;多相流和非牛顿流体的流动规律和传递性质; 在外场作用下的反应和传递行为

H0503 计算化学工程新方法、新技术 H0504 新技术在反应与分离中的应用 H0505 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 H0506 生态化工原理、方法和技术

H0507 生物化工和食品化工中的发酵动力学与酶动力学;高效

生物分离纯化技术

H0508 制药工程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 H0509 微化工过程 H0510 新型反应器技术 H0511 化工过程强化与集成 H0512 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化工过程

五、能源科学领域(J)J01 可再生能源(新能源)

J0101 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利用技术 J0102 新型二次电池及超级电容器 J0103 氢能与燃料电池

J0104 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 J0105 其它新能源技术 J02 常规能源

J0201 煤的高效清洁利用与转化技术

J0202 石油、天然气的高效清洁利用与转化技术 J0203 天然气储存技术 J0204 电力系统储能技术 J0205 碳的能量转化新机制 J03 节能

J0301 热能系统的优化与节能 J0302 热力、热能工程设备的节能技术 J0303 电能高效转换与利用技术 J0304 内燃动力装置节能技术 J0305 其它节能技术

六、城市与环境科学领域(K、L)1.城市建设与建筑材料(K)K01 城市建筑环境

K0101 城镇建设新理论与新方法

K0102 城市生态环境与生态建筑设计理论 K0103 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与应急理论与技术 K0104 城市建筑环境新理论与新技术 K02 城市交通与市政工程

K0201 城市供热与供气系统理论与方法 K0202 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理论

K0203 城市给水排水系统新理论与新方法 K03 土木结构技术 K0301 滨海新区软土特性及快速处理技术

K0302 城市地下工程及地下空间开发新理论与新技术 K0303 新型工程结构理论、方法与应用 K0304 建筑抗震、减震与加固新理论与新技术 K04 建筑材料、设备及技术 K0401 新型建筑材料理论与技术 K0402 新型室内环保建筑材料及新工艺 K0403 建筑物理环境新原理与新技术

2.环境科学与工程(L)L01 水污染控制

L0101 城市地表水、地下水、渤海湾近岸水体污染防治 L0102 污水和废水处理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 L02 大气污染控制

L0201 工艺与内燃动力装置尾气、移动污染源净化技术 L0202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机理及新技术 L0203 室内空气污染的控制新技术 L03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L0301 城市垃圾安全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及二次污染形成

机理与防治技术

L0302 城市污泥减量化、资源化及安全处置新技术 L0303 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方法 L0304 垃圾分类及相应清洁、资源化处理技术 L04 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

L0401 环境污染源解析与数值模拟技术 L0402 环境监测新技术及新方法 L0403 SO2排污许可证及排污权交易方法 L05 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及生态健康

L0501 污染水体、土壤、底泥的修复理论与技术 L0502 污染环境的毒理学及生态环境基准研究 L0503 环境污染风险评价的方法与生态健康保障技术 L0504 治理三废的微生物菌种选育与应用 L0505 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理及防治技术 L0506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新技术

七、生命科学领域(M、N、R、S)1.生物技术(M)M01 生物技术应用基础

M0101 人、动物、植物、微生物新功能基因分离、开发与利用 M0102 动植物、微生物转基因关键技术及表达体系的建立 M0103 生物芯片及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 M0104 细胞增殖调控及信号传导的研究 M0105 细胞工程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研究 M02 医药生物技术

M0201 基因工程药物发现及功能研究

M0202 基因工程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M0203 用于预防和治疗的新型疫苗 M0204 单克隆抗体与抗体工程 M03 发酵工程技术

M0301 新型、高效工业和医用酶制剂 M0302 细胞培养技术及生物反应器 M0303 现代生物技术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 M0304 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生物添加剂和功能食品 M04 海洋生物技术

M0401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M0402 海洋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2.医学(N)

N01 临床学科的基础与应用 N0101 神经病学 N0102 内分泌学 N0103 泌尿学 N0104 肿瘤学 N0105 血液学

N0106 重大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 N02 慢性重大疾病与老年病

N0201 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神经变性疾病、呼吸

消化系统疾病、遗传病、痛风、精神心理疾病

N0202 老年病 N03 灾害、中毒与救援

N0301 灾害、中毒与创伤流行病学,预警预案技术 N0302 多发复合性损伤救治技术 N0303 院前急救与治疗方案优化 N04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

N0401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应用基础研究(急腹症、急救医学、骨折、肝胆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病等)

N0402 针灸临床基础和经穴与脏腑相关性研究

N0403 中医现代化关键技术(证候、藏象疗效评价体系、四诊)N05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N0501 营养与食品卫生(食品、功能食品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和功效评价)

N0502 重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N0503 医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 N0504 生殖医学与优生优育

N0505 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理机制与模式 N0506 职业与环境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N0507 社区卫生服务与慢性疾病防治模式 N0508 重大职业病监测与控制 N0509 亚健康与精神心理卫生 N0510 慢性重大疾病的流行病学本底 N06 重大医学技术

N0601 器官移植及相关基础 N0602 介入治疗与微创外科技术 N0603 生物技术与实验诊断 N0604 干细胞的应用技术

3.医药(R)R01 创新药物

R0101 适合于创新药物开发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研究 R0102 药物靶点的发现与确认 R0103 创新药物筛选模型和筛选技术

R0104 适用于加速创新药物研发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 R0105 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及其集成,寻找疗效更高,副作用更小的候选化合物或先导化合物(如组合化学技术、高通量 筛选技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等)

R0106 候选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评价 R0107 海洋药物研发 R02 药物制剂

R0201 新型制剂(如速、缓、控释制剂、透皮制剂及靶向制剂等)R0202 新型无毒高效药物载体以及多适用性的药物辅料 R0203 新释药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基础问题 R03 中药

R0301 中药天然药物有效部位或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

应用研究

R0302 中药天然药物有效部位或成分作用机制研究 R0303 中药制剂的关键技术 R0304 中药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

4.生物医学工程(S)S01 生物材料与制品

S0101 基因/药物靶向与控制释放材料与技术 S0102 纳米生物材料与技术 S0103 介入诊断与治疗相关生物材料 S0104 生物材料表面修饰与组装技术 S0105 血液净化相关材料与制品 S0106 生物材料的安全性评价 S02 人工器官与组织工程 S0201 生物反应器

S0202 肝、肾、肺、心等脏器的替代技术 S0203 组织工程相关材料与技术

S0204 再生医学相关方法与技术(如干细胞)S03 生物医学信息与处理 S0301 生物传感与芯片诊断技术

S0302 脑功能与认知过程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技术 S0303 先进成像技术和医学图像处理 S0304 人体信息无创、微创检测与处理 S0305 生物信息处理 S0306 数字化医疗技术

八、农业科学领域(T)T01 农业生物技术

T0101 动植物、农业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分子

标记技术和工程菌株构建)

T0102 动植物、农业微生物细胞工程技术 T0103 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分离与应用 T0104 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 T0105 动植物致病源检测新方法的研究 T02 农业生物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

T0201 动植物、农业微生物优良种质资源研究与保护、利用 T0202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T0203 油料作物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T03 农作物与园艺作物

T0301 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育种基础材料的

创新(优先支持品质育种及优质抗逆、耐贮运育种技术)

T0302 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与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及重大生物 灾害监测及预警技术(优先支持生物防治技术)

T0303 作物生理及植物-土壤互作与水肥高效利用的机制(优

选支持抗性生理、营养生理和节水技术)

T04 畜牧兽医与水产

T0401 动物营养生理及无公害饲料(添加剂)T0402 品种选育及繁殖新技术

T0403 主要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防治技术 T0405 水产环境的监测与修复技术 T05 食品和农产品贮藏、保鲜与加工 T0501 农产品采后生理及安全贮藏 T0502 食品和农产品生物加工技术研究

指导思想:

《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指南》以《天津市应用基础研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天津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支持应用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着力原始创新,为我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成果和人才储备,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研究人员自由探索的轻松环境,加速我市中、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

原则:

1.坚持既培养人才,又培育项目资源的目标,开展创新性、超前性科学技术研究。研究工作应注意学科的发展前沿,鼓励探索新发现、开发新技术、建立新方法。

2.选题应有较强的目的性,要有明确的或潜在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应在有限期间内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产生直接或间接效益,为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3.促进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结合,稳定和培养交叉学科、特色学科后备人才队伍,推进学科自身协调发展,通过学科交叉促进新兴学科发展,提高我市基础研究水平。

4.优先支持研究工作基础好、技术水平高的项目,鼓励提交物化成果和标准、专利成果。

篇7: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

2. 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高温高压气体净化用陶瓷膜过滤器

3. 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薄型瓷质砖

4. 广东摩德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RD-IG5型挤出干挂空心陶瓷板节能高效五星层道式干燥器

5. 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复合材料输电杆塔

6. 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硅酸镁铝SF04

7. 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全氧燃烧喷枪及配套设备

8. 苏州维艾普新材料有限公司HD-STP建筑用真空绝热板

9. 河南中材环保有限公司电袋复合式除尘器

1 0. 中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TRP180-170大型辊压机 (高压辊磨机) 装备

1 1. 蚌埠中恒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高纯电熔氧化锆

1 2. 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脱硫石膏基a高强石膏及系列产品

篇8: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申报指南

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申报指南

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旨在围绕我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针对我市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和面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关键技术进行原始性创新和前沿探索性研究,瞄准前沿,以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突破为目标,加强技术储备,促进人才培养,推进我市优势学科建设。

一、应用基础研究计划优先支持原则:

(一)瞄准若干代表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我市具备相对优势的领域和学科,为进一步申报国家和省项目、提升我市应用基础研究水平而开展的工作;

(二)科学技术意义重大、应用前景明确,针对我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热点、难点、关键性科技问题开展的应用基础研究;

(三)促进我市新兴技术发展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并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基础研究;

(四)学术思想新颖,创新性强,能促进我市新兴学科和优势学科发展、形成我市知识创新团队的应用基础研究。

(五)项目执行期内预期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或进入发明专利实审的应用基础研究。

二、申报要求

(一)广州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请者必须是实际主持和从事申请项目研究工作的负责人,一般应具备副高级技术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不具备上述条件的申请者,应有两名高级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项目组成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应不低于30%。申请者所在单位、合作单位应对申请项目作实质性审查并签署意见,并提供相应研究条件,保证项目的正常开展。

(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实施时间为2—3年,一般每个项目资助强度10万元左右,原则上申请经费不超过20万元;

(三)2006年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报实行限项申报制(具体申报限项数将通知有关主管部门);

三、重点支持方向和内容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主要支持能够使广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有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基础问题研究。重点支持5C融合技术、软件、智能计算、网络信息安全、宽带无线通信、微电子、光电子及集成电路等关键技术方法的研究。鼓励和支持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交叉的创新性研究。

1.5C技术(Computer, Communication, Control, Consumer Electronics, Content)融合的数 字化核心技术方法研究;

2.面向组件、服务架构(SOA)、多媒体与动漫等共性软件应用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3.智能人机接口、智能化终端、普通计算等智能计算关键技术研究; 4.网络信息安全应用基础研究;

5.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制式及体系结构研究; 6.电子信息新材料、元器件及集成电路的应用基础研究; 7.光学与光电子学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二)材料科学与技术

主要支持具有创新性,特别是源头创新的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的应用基础问题研究。重点支持对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质和服役性能有重要影响的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鼓励和支持与化工、能源、环境、医药、信息产业等交叉的新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

1.先进材料制备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 2.先进结构与功能材料的性能综合优化的研究; 3.先进材料在新领域应用的基础问题研究;

4.重要传统材料改性技术及高效、清洁生产的应用基础研究; 5.废弃材料资源化利用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 6.新材料体系的探索性研究。

(三)先进制造技术

主要支持具有创新性、尤其是原始创新的先进制造技术若干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产品创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支持我市制造业升级换代的先进设计方法和制造关键技术研究,支持机械制造中关键工艺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

1、产品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2、制造系统建模、优化与仿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3、精密、超精密与微细加工的应用基础研究;

4、关键零部件生产工艺与制造的共性技术研究;

5、微电子、光电子器件设计与制造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四)生物技术

主要支持工业、海洋、医药和环境等领域的生物技术源头创新及其应用基础研究,获得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支持具有国内和地区资源优势,带有平台效应和生物技术领域原创性、前沿性研究。

1、新型工业用酶筛选、制备和关键技术研究;

2、重组蛋白新型表达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

3、生物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

4、环境污染中生物修复技术的基础研究;

5、微生物功能组及代谢活性物质研究。

(五)医药

主要支持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中的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能够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分离、鉴定、作用机理以及药物新试剂研究。鼓励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医药工业的应用研究。

1、药物新靶点、新合成方法、新作用机理和适应症研究;

2、药物原料及中间体的关键技术研究;

3、药物新剂型以及新型给药方式研究;

4、药物新工艺、筛选、评价、标准化及安全性评价的关键技术和基础性理论研究;

5、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关键技术研究;

6、生物医学功能材料及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六)医学

主要支持具有创新性,特别是源头创新的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对常见重大疾病的发病与诊疗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1、恶性肿瘤分子标记物及肿瘤干细胞的应用基础研究;

2、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3、重大和突发性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乙肝、SARS、登革热、禽流感、结核病等)的应用基础研究;

4、器官移植血液安全、创伤救治的相关基础研究;

5、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精神疾病等重大、常见、多发病的应用基础研究;

6、职业危害预防和控制技术研究。

(七)农业

主要支持在动植物育种、生物资源与农产品特性以及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能促进广州农业品种升级换代的育种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鼓励和支持应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生物质和农产品资源高效深度利用的基础性研究,鼓励和支持人兽共患病病原及发病规律的研究,支持围绕广州市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的基础研究。

1、广州特色动植物抗性机理和育种新方法的研究;

2、特色生物种质资源功能鉴评研究;

3、重要动植物病虫害和人兽共患病的发生规律研究;

4、动植物组织胚胎和基因工程技术研究;

5、广州特色农产品基础成分和保鲜加工新方法的研究;

6、农产品安全监控与检测新方法研究。

(八)能源、城市与环境

以广州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主要支持具有一定的基础和重要发展前景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与洁净能源、节能、城市建设与管理、减灾防灾与环境保护等问题相关的关键方法与技术研究。

1.新型终端能源开发利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 2.可再生能源系统的集成与优化研究; 3.城市建筑与节能一体化的关键技术研究;

4.重大工程安全预警及健康诊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5.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应用基础研究; 6.城市减灾防灾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7.城市交通评价方法与优化技术研究;

8.景观与饮用水源地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9.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能源化的综合利用研究;

10、城市污水及废气处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四、附件材料

(一)查新报告:必须提供具有查新资质单位出具的《科技查新报告》,其中一份原件,查新报告当年有效;

(二)可以提供的附件材料:

1、关于项目进展的证明文件:如技术报告、鉴定证书、检测报告、行业准入证等(复印件有效);

2、能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归属及授权使用的证明文件:如专利授权证书(须附专利权利要求书)、专利受理通知书、软件登记证书等(复印件有效);

3、与项目和申报单位有关的其他参考材料 :如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的有关批准文件、奖励证明等(复印件有效);

4、其他材料。

篇9: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2018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各病种联动推进,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2016年、2017年部署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向,共启动了75个三级指南方向。

2018年将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阻肺、糖尿病、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重大慢病综合防控研究、重大慢病支撑平台体系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向继续部署34个三级指南方向,拟支持项目36个,国拨经费总概算约4.5亿元,实施周期为2018—2020年。

1.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

1.1心脑血管病病因、发病机制及干预技术与策略研究 1.1.1脑出血损伤机制与干预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脑出血血肿扩大、脑出血后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水肿等继发损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遗传危险因素(新的致病和易感基因)、环境危险因素(感染、压力等)和生物危险因素(炎症标记物、凝血功能指标等)对脑出血的交互作用;研究脑出血血肿扩大、继发损害及不良预后的预警模型(影像及生物标记物预警);研究脑出血早期强化降压和止血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考核指标:建立基于脑血管病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的脑出血血肿扩大干预研究队列,样本数不少于1500人;建立国人脑出血继发血肿扩大的遗传易感基因谱及脑出血血肿扩大、血肿周边水肿等继发损害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谱;建立包括影像学及生物标记物等多种预警指标在内的脑出血血肿扩大、血肿周边水肿及不良预后的临床评价工具;完成脑出血早期强化降压和止血治疗对脑出血不同特定人群的治疗效果评价。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1.2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研究

研究内容:利用队列研究,探索认知障碍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结局的影响;研究血管认知障碍的环境影响因素,阐明卒中后 — 2 —

认知障碍的机制,建立脑血管病后血管认知障碍的预测模型;利用最新微量组学等技术研究轻型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慢性灌注障碍对AD(阿尔茨海默症)病理学分子影像和外周标志物的影响,探索并比较血管病和AD之间的关联;从临床和动物实验上探索神经保护类药物对于血管认知障碍的干预效果和机制。

考核指标: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托微量组学技术建立血管认知障碍的预测模型,明确通过干预血管危险因素对AD的防治可能性,发现通过早期神经保护防治血管认知障碍的手段。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重大心脑血管病急救体系、临床诊疗技术、策略及评价研究 1.2.1国产降压调脂药大规模长期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评价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科学体系;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关键的降压调脂治疗药物,开展以临床结局事件为评价指标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国产药物长期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适合国人的有效、安全、可负担的降压调脂药物及治疗模式;改善心脑血管病的预防。

考核指标:建成评价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科学体系,获得2~3种国产降压调脂等药物对于预防国人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明确其疗效和安全性;完成对降压

调脂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为安全有效经济治疗提供依据。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2心房颤动风险评估方案及干预策略的优化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心房颤动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现状,开展队列研究及比较效果研究,针对血栓栓塞事件、出血风险和心力衰竭,进一步筛选适于我国人群更为特异的预告指标,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心房颤动风险精准预测模型;评估不同口服抗凝药物及使用方法、监测方法对于房颤人群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结合卫生经济学研究数据,建立宜于推广的规范化抗凝策略;开展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研究,以降低导管消融技术操作难度,降低围手术期相关风险,提出针对我国现有条件下操作性较强的适于在地市级医院推广的房颤治疗策略;针对房颤消融建立规范化手术流程,严格消融终点的评估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建成我国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出血风险和心力衰竭的可操作性强的精准预测模型;开发出不少于2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新技术和不少于2个心房颤动治疗新靶标;形成1套心房颤动预防、早期干预与规范化抗凝治疗策略,在全国不少于100家医院(地市级及以下医院不少于50家)试点推广普及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技术。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3脑出血急性期外科微创干预及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高血压性、脑淀粉样血管病、血管炎、凝血因子缺乏和抗凝药物相关、脑血管畸形、烟雾病、脑动脉狭窄等)早期血肿特点(包括CT、MR特殊序列等影像学分析和组织学分析)与再出血风险预测;研究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围手术期管理以及不同治疗方式的适应症;研究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和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对于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预后的影响;开展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基于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研究队列,样本数不少于800例;覆盖自发性脑出血类型不少于3种;建立不少于2套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早期影像学和组织学评价系统;建立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术前评估指标体系;确定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手术适应症以及手术时机;建立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优化临床治疗策略和技术组合;完成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重大心脑血管病康复和长期管理研究 1.3.1高血压肾病的干预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大样本人群队列,开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明确肾性高血压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危险

因素和干预策略,筛选早期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提出降低高危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生活方式干预策略、优化治疗方案和适宜肾脏替代治疗模式和综合管理方案;研究高血压肾病肾损伤发生机制与病理生理过程;利用生命科学新技术手段,研究因慢性肾病内环境紊乱以及老年器官功能减退、防御机制下降等系统性变化对心、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影响;明确免疫、炎症、氧化应激与器官重塑交互作用的内在联系;解析肾脏储备功能下降、失代偿至终末期器官衰竭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明确生活方式干预、药物、调控内环境、生物治疗、不同肾脏替代治疗模式等对降低老年高危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研究高血压肾损伤一级和二级预防治疗策略。

考核指标:建立稳定随访的全国多中心大样本肾性高血压队列;明确不少于2种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提出肾性高血压优化治疗方案并推广应用;制定指南规范2项。高血压肾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确切致病作用的复合危险因素,明确不少于2种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建成高血压肾损伤及慢性肾损伤进展的风险预测体系,形成不少于3种早期防控的可行措施;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不少于15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2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模式及效果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评价现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及患者管理 — 6 —

模式,开发适宜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患病阶段的心脑血管病健康管理模式;评估不同疾病管理模式的效果、成本—效益及适用条件;研究基于可穿戴智能设备等监测、新型干预技术的健康管理模式,基于医疗联合体的心脑血管疾病管理模式。

考核指标:产出不少于3套适宜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健康阶段的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模式;管理人群脑卒中、冠心病的规范管理率相对提高至少20%,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对降低至少1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3脑血管病智能辅助诊疗技术及决策平台建立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脑血管病神经功能损伤智能诊断评价技术,建立脑血管病交互式智能辅助诊断、治疗及疾病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基于脑电生理监测的早期神经功能障碍的智能评估技术及干预策略;研究基于芯片的脑血管病超早期检测技术;开发脑血管病智能辅助诊疗决策平台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考核指标:建立1套多维度交互式智能评估脑血管病神经功能障碍的计算机软件;建立临床医学与信息科学、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平台,研发计算机辅助决策工具不少于2项,智能辅助诊断卒中人群5万例;完成辅助决策系统可行性及医疗均等化效果评价。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

2.1恶性肿瘤发生及复发、转移的分子基础研究

2.1.1儿童恶性实体肿瘤发生及复发、转移的分子基础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我国儿童健康的恶性实体肿瘤(如儿童特有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成人儿童共患肿瘤:甲状腺癌和横纹肌肉瘤),以组学技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含RNA可变剪接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大数据)为基础,采用基础—临床多种方法研究儿童恶性实体肿瘤发生、复发、转移不同阶段关键分子改变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因组DNA突变及转录异常(含表达和可变剪接变化)、蛋白修饰异常在儿童恶性肿瘤发生、转移及复发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考核指标:在儿童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或复发过程中重要驱动因子(基因畸变、关键非编码RNA、RNA可变剪接变化、蛋白表达及修饰变化等)作用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性发现不少于5个,为儿童恶性肿瘤早期发现、转移或复发的预后诊疗提供新线索和理论依据,为研发可用于儿童恶性肿瘤早期发现、转移或复发诊断和预后分子标记物以及干预肿瘤发生、转移或复发的新技术或新产品提供重要基础;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不少于10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恶性肿瘤早期筛查和干预技术研究

2.2.1上消化道肿瘤筛查和干预技术开发及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高发的上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和贲门癌),开展基于影像学、内镜和分子标志物等的筛查和干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在有全国代表性和较好工作基础的地区(至少5个以上,应包括农村、城市、高发区和非高发区,及环境暴露高危地区),覆盖一定规模(10万人以上)的人群队列,以目前普遍应用的筛查和干预技术为标准,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更有效率的筛查新技术和新方法。

考核指标:开发出3~5项基于分子标志物(谱)/模型等技术的、可用于上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和干预的新技术;建立2~3项适合于中国人群、符合卫生经济学效益原则的可推广的上消化道肿瘤筛查干预技术和方案,完成覆盖地区人群队列筛查;筛查灵敏度和特异度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项目覆盖地区上消化道癌检出率提高50%,早诊率达到85%,为降低不同地区人群上消化道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率提供技术方案。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3恶性肿瘤临床诊疗关键技术研究 2.3.1恶性肿瘤放疗新技术及新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工作基础较好、危害性较大的主要恶性肿瘤(如肺癌、鼻咽癌等),利用四维多功能成像、动态图像引导、智能调强优化、实时剂量追踪、决策支持系统、四维剂量质控等放

射治疗新技术,开展提高肿瘤靶区勾画和治疗实施准确性、优化放疗计划的前瞻性研究;开展放疗新分割模式(如大分割照射等)和综合治疗新策略的Ⅱ、Ⅲ期临床研究;研发基于临床、物理、遗传学、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特征的放疗疗效早期预测新方法,包括有预测价值的遗传标记物、血液和/或尿液标记物、功能磁共振多模态诊断体系等,并开展指导个体化自适应放疗的前瞻性研究。

考核指标:验证并评价不少于3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放疗技术或手段,完成不少于3项新技术的早期临床研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评价不少于 2项新分割模式或综合治疗新策略;基于遗传标记物、血液和/或尿液标记物等,建立不少于3种我国主要恶性肿瘤放疗的分层方法和早期放疗疗效预测方法,建立不少于3项放疗新技术和2~3种肿瘤大分割放疗的治疗规范,建立放疗综合治疗新策略。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4恶性肿瘤诊疗技术和方案优选及比较效益学研究 2.4.1新型肿瘤免疫治疗制品研发及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我国高发恶性实体肿瘤,开展新型治疗性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主动免疫治疗及免疫调节剂(不包括细胞治疗制品)的研发;通过规范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优化免疫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和安 — 10 —

全性。

考核指标:完成1~2项免疫治疗产品临床前研究,并进入临床研究;不少于1项免疫治疗产品通过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完成临床方案的优化研究。

拟支持项目数:1~2项。2.4.2恶性肿瘤规范化细胞治疗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我国高发恶性实体肿瘤,开展细胞治疗关键技术、临床研究方案和技术平台研究;在细胞治疗制品和临床研究的质量控制方面开展规范化研究,通过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实验,优化细胞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考核指标:完成1~2项细胞治疗产品临床前研究,并进入临床研究;完成不少于1项规范化的Ⅱ期或Ⅲ期临床研究。

拟支持项目数:1~2项。3.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

3.1慢阻肺人群预防控制技术与策略研究

3.1.1慢阻肺早期筛查和诊断适宜技术的评价及应用 研究内容:寻找适合中国国情、具有良好卫生经济学效益的慢阻肺早期诊断方法和工具;探索简易肺功能(肺量计检查)技术、运动肺功能技术、峰流量仪检查技术、脉冲振荡技术、光学干成像技术、功能影像等技术在慢阻肺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1 —

诊断效能和成本—效益比。制定中国人诊断慢阻肺的肺量计参考值。研究分析慢阻肺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呼吸生理及肺功能变化规律及其大数据应用评价和推广。

考核指标:提出不少于4种符合中国国情有应用价值的慢阻肺早期诊断指标和技术,建立慢阻肺发生、发展和转归在呼吸生理方面的大数据应用分析与评价推广体系。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2慢阻肺康复技术和长期疾病管理研究 3.2.1慢阻肺康复体系、策略和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慢阻肺多学科协作综合防治管理体系,以国际功能障碍分类系统(ICF)为基本框架建立对慢阻肺功能障碍的全面评估和管理系统,通过一套评估工具完整评估慢阻肺患者生理、心理、功能与社会参与状态,了解其长期照护需求,并作为未来慢性呼吸疾病长期照护政策的参考。开展慢阻肺全程康复干预策略研究,进行从轻度到极重度,从稳定期到急性加重期,从医院到居家的康复模式、方法和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不少于3套慢阻肺全程康复的策略、临床路径和技术方案,研发不少于4种慢阻肺不同时期康复的关键技术,制定不少于3个慢阻肺不同时期、不同场所的康复治疗专家共识和指南。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2.2慢阻肺防治与呼吸健康管理的物联网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基于物联网医学技术的慢阻肺早期筛查、防治技术研究;建立慢阻肺患者从科学识别、早期干预、动态追踪管理到呼吸健康自主康复管理技术的全程研究模型;建立基于物联网医学技术的慢阻肺预防、分级诊疗、康复管理的技术标准及质控体系,在有物联网医学基础的医疗机构进行多中心研究与验证,并跨地域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进行慢阻肺识别、早期干预、随访管理及康复治疗研究和区域示范,在100家以上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进行慢阻肺防治管理的物联网医学模式推广;研发不少于3项的慢阻肺自主康复管理、长期监测以及早期筛查智能设备;申请不少于3项的慢阻肺管理技术专利;制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规范化慢阻肺呼吸康复管理技术指南和诊治共识;建立至少一套基于物联网医学技术的慢阻肺分级诊疗与呼吸健康管理模型。

拟支持项目数:1~2项。4.糖尿病及代谢疾病防控技术研究

4.1糖尿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研究

4.1.1肠道与下丘脑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干预新方案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大型糖尿病随访队列,突破常规危险因素研究模式,阐明饮食、食欲调控相关因子与肠道菌群、肠道激素及

代谢组的交互作用,探索“肠—脑轴”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发现全新致病菌群、益生菌群与关键肠道激素,探索益生元与益生菌干预可能,全面客观地建立肠道、下丘脑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更新糖尿病临床监测与治疗策略。

考核指标:全面揭示“肠—脑轴”与糖尿病发生的关联,制定全新糖尿病监测方案;基于新发现致病菌群或益生菌群,制定全新益生元或益生菌糖尿病干预方案并证实疗效;新监测与新干预方案在示范区域内推广应用,使糖尿病前期向2型糖尿病转化率降低20%及2型糖尿病控制率提高20%;申请专利不少于5项,其中PCT(专利合作条约)不少于2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2糖尿病早期危险因素预防与管理策略研究

4.2.1 2型糖尿病与糖尿病高风险危险因素的早期行为干预适宜技术及疗效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已建立自然人群随访队列,明确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与糖尿病高风险的危险因素,开展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与糖尿病高风险多种危险因素的早期行为干预适宜技术研究,评价干预疗效,并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应用,切实降低我国2型糖尿病与妊娠糖尿病的新发病率及糖尿病高风险向2型糖尿病的转化率。

考核指标:建立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与糖尿病高风险多 — 14 —

种危险因素的早期行为干预适宜技术与管理策略;创建覆盖全国不少于100家医院的示范区域,多种因素早期行为干预适宜技术与管理策略在示范区域内推广应用;多种因素早期行为干预适宜技术与管理策略实施后,示范区域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与糖尿病高风险行为干预率提高30%,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新发病率降低20%,糖尿病高风险向2型糖尿病转化率降低20%;制定临床路径与指南规范5项,申请专利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3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关键技术及长期预后研究 4.3.1糖尿病肾病优化监测与治疗方案研究及关键新技术推广

研究内容:开展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早期优化监测技术研究,提高我国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早期诊断率与早期治疗率;开展糖尿病合并肾病尤其是糖尿病并发症终末期肾病的治疗处臵适宜技术研究,评价疗效并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应用,提高我国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早期诊断率、治疗率与控制率,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终末期肾病的患病率与死亡率。

考核指标:建立糖尿病合并肾病早期优化监测与治疗处臵适宜技术,在临床推广应用;适宜技术应用后早期诊断率与治疗率提高30%,控制率提高20%,糖尿病并发症终末期肾病的患病率与死亡率分别降低20%;建立规范化诊疗指南与临床诊治路径不

少于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4糖尿病防控质量评价与防控效益研究

4.4.1 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与持续改进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2型糖尿病诊断、监测与治疗方案的规范化评价,开展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持续改进策略;推动规范化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在社区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切实提高我国2型糖尿病规范化诊疗率与控制率。

考核指标:完成2型糖尿病诊断、监测与治疗方案的规范化评价报告;完成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价报告;实现规范化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在社区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综合管理策略推广应用后2型糖尿病规范化诊疗率提高30%,控制率提高20%;建立规范化诊疗指南与临床诊治路径不少于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5.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

5.1神经精神疾病的人群筛查、干预适宜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 5.1.1 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认知筛查和评估系统的建立 研究内容:基于大数据、互联网和移动医疗等新科技信息手 — 16 —

段,结合国际上通用的认知筛查和评估工具,按照中国不同的文化和地域等特点重新设计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认知筛查和评估体系,并采用多中心研究的方法、按照文化和地域等因素进行分层建立中国人群的常模,最终开发出一套适用于中国认知障碍患者早期诊断的认知筛查和评估系统。

考核指标:开发一套适用于中国人群的、具有中国不同文化和不同地域人口常模的认知筛查和评估系统。申请专利不少于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1.2常见精神障碍个体化诊疗生物标记物体系

研究内容:基于常见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及药物疗效个体化问题,筛选评估有代表性的单病种病例1000例并随访1年以上,开展分子遗传、神经生化、脑影像学、电生理等生物标记研究,筛选并验证5~10个有效的生物学标记物,采用多维度数据分析方法建立生物标记指标体系,并建立指标体系的诊疗预测标准曲线,给予临床个体化诊疗指导。

考核指标:建立常见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焦虑障碍);发现并验证不少于10种对常见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焦虑障碍)具有诊断和治疗价值的生物标记,构建有较好预测价值的1套生物标记体系。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2神经精神疾病临床诊疗技术及诊疗体系研究 5.2.1物质依赖关键诊疗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物质依赖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并结合已有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数据库,开发和筛选可用于客观诊断和复发预测的分子、遗传、电生理、影像学指标以及临床表型特征,包括分子标记物、遗传标记物、电生理和影像学标记物以及潜伏心理渴求、认知冲动等变化规律的多模态体系,建立多维度指标评估与体外检测新技术结合的诊断技术、神经调控与认知心理干预新技术范式、复发远程实时监测干预系统,在推广应用网络单位开展技术培训与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涵盖多种成瘾物质、标准规范、较大规模的物质依赖数据库(约1500例),开发和验证可用于临床的物质依赖诊疗关键技术不少于3项,建立覆盖至少30家区县级以上相关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网络。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3神经精神疾病康复技术和长期疾病管理研究 5.3.1神经变性疾病的认知康复和神经调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针对神经变性疾病患者认知康复技术的研究,研发计算机辅助康复、虚拟现实康复技术及基于人机接口等智能康复技术;通过临床研究,建立认知康复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的技术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适用中国特色的认知康复治疗神经 — 18 —

变性疾病指南,并在国内进行示范性推广。采用神经影像和神经电生理等手段,研究以神经变性疾病的神经环路及突触可塑性变化为靶向的多靶点、多模式神经调控(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等)技术及方法;制定神经调控治疗规范和指南,建立神经调控治疗体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认知康复和神经调控技术及方法。

考核指标:研发计算机辅助康复、虚拟现实康复技术及基于人机接口等智能康复技术不少于2项,研发神经调控技术不少于2项;建立认知康复治疗AD等神经变性疾病的技术规范、临床路径和指南1项,制定神经调控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的规范、临床路径和指南1项;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3.2重性精神障碍复发的预测及临床治疗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复发风险预测及临床有效治疗策略开展系统研究,基于较大规模的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及试点协作网络,筛选综合评估复发及远期治疗指标;建立基于评估的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复发预警预测的多指标评估体系;构建长期精神科药物治疗结合健康教育、个案管理、综合干预、社区康复训练技术等整合的综合康复技术体系;结合互联网或自媒体开展患者复发与康复指标报告系统。以期提高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的远期预后,降低复发率与再住院

率,提升生活质量,补充临床治疗指南。

考核指标:完善1套基于临床多维度指标评估的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复发预测的多指标评估体系,构建1套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临床治疗的综合康复技术,构建1套长期疾病管理策略,使示范区内疾病复发率或再住院率降低5%以上。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3.3神经变性疾病专病化诊疗模式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记忆门诊和运动障碍门诊规范化操作流程等神经变性疾病专病化诊疗模式,制定记忆门诊和运动障碍门诊规范化操作流程;进行神经变性疾病的医院、社区、家庭全程化的管理体系研究,采用以居家医疗和康复模式为主、以专业技术进行支持的管理模式,对神经变性病患者进行全程化管理,包括早期高危人群的预防、早期干预、全程治疗、患者康复训练等,最终建立神经变性疾病的全程化管理模式;并在示范区内进行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记忆门诊和运动障碍门诊规范化操作流程等神经变性疾病专病化诊疗模式;制定记忆门诊和运动障碍门诊规范化操作流程各1套;建立神经变性疾病以居家医疗和康复模式为主、以专业技术进行支持的全程化管理模式,并在不少于100家医院开展和实施。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重大慢病研究支撑平台体系研究 6.1重大慢病防控研究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6.1.1糖尿病信息化管理平台与传播体系的创建

研究内容:通过研制规范化信息整合技术、结构化信息分析技术、标准化信息脱敏与加密安全技术、系统化信息追溯与多权限管理技术,创建具有国家代表性、广泛兼容并可推广的糖尿病防诊治综合信息化管理与协作研究平台;进一步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创建具有广泛深入影响力的、旨在提升糖尿病早期防诊治策略推广与疗效提升的信息化传播体系网络,实现信息共享、深入科普与广泛传播,最终提高糖尿病的知识普及率与早期防控率。

考核指标:创建具国家代表性的糖尿病信息化管理平台,涵盖约50万人份信息量,具有广泛兼容性和扩展性;建立规范化信息整合技术、结构化信息分析技术、标准化信息脱敏与加密安全技术、系统化信息追溯与多权限管理技术,制定相应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少于5项;提出基于信息化管理的糖尿病防诊治改进策略与建议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创建糖尿病信息化传播体系网络,参与成员单位不少于100个,完成科普与传播不少于20项,糖尿病知识普及率提高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7.国际合作研究

7.1恶性肿瘤国际合作研究

7.1.1恶性肿瘤多中心筛查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国与美国等国家之间合作基础较好的、常见恶性肿瘤(肺癌、结直肠癌等),开展国际多中心的癌症筛查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前瞻性队列研究,以评估双方优势高发肿瘤筛查技术(影像学技术、生物标志物等)在我国人群中的效果、可行性和卫生经济学效益。

考核指标:建立1个符合国际多中心研究实施标准的肿瘤筛查合作研究平台,通过国际性的评估与验证,获得适用于中国人群的2~3种恶性肿瘤筛查方案,为我国政府制定相关肿瘤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支持。

拟支持项目数:1项。

有关说明:要求合作者提供研究经费支持,优先支持已与美国NCI(国家癌症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具有良好合作基础的项目。

7.2慢阻肺国际合作研究

7.2.1慢阻肺临床生物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国际合作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大样本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队列,建设规范化、信息化、适合国情的慢阻肺的大型临床生物信息资源库和对照资源库;在临床生物信息资源库的基础上开展慢阻肺发病 — 22 —

与急性加重的生物标志物和个体化诊治研究;开展吸烟、室内外空气污染、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对肺功能长期影响的国际合作研究。

考核指标:合作建立规范化、信息化、适合国情、国际认可的慢阻肺的大型临床生物信息资源库和对照资源库,建立慢阻肺各类临床生物样本的采集及管理标准化流程,鉴定及验证3~5个慢阻肺生物标志物和干预靶点,制定适合国情的慢阻肺发病与急性加重的个体化诊治策略。

拟支持项目数:1项。7.3神经精神疾病国际合作研究

7.3.1神经变性疾病早期针对病因治疗和预防的国际合作研究 研究内容:依托前期开展的神经变性疾病领域国际合作研究基础,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及我国国情的神经变性疾病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合作平台;参照国际神经变性疾病最新临床研究实践,针对全球共同面对的神经变性疾病预防和针对病因治疗这一难点问题,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病例资源和近年来所取得的神经变性疾病诊治技术进步,选择合适研究人群,开展神经变性疾病早期预防和针对病因治疗的国际合作研究,进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发现对神经变性疾病具有一定预防作用的方法或针对病因治疗药物。

考核指标:建立神经变性疾病国际临床研究合作平台;发现并验证不少于2种对神经变性疾病具有预防作用的方法或针对病

因治疗药物。

拟支持项目数:1项。

7.3.2中美精神疾病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合作体系的建立 研究内容:与美国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个体化药物治疗相关权威研究机构展开全面合作,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的个体化治疗客观标记及远期管理等研究,双方互通有无,搭建符合国际规范及我国国情的创新性精神医学研究尤其是针对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国际合作研究平台,构建合作研究的必要规范与标准体系。明确适用于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剂疗效及不良反应相关症状群的统一评价指标;开展药物治疗后随访,建立基于临床、遗传学、脑影像学、神经心理学等多模态数据的精神科药物治疗效应预测的多指标评估体系,探索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剂疗效及不良反应个体化差异的种族特异性及不同种族间共享的生物标记,并在独立样本中予以验证;以期发现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剂的潜在机制,为开发新药靶点提供依据。

考核指标:搭建1个长期稳定的精神疾病中美合作平台;在欧美人群中筛选出5~8个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共享或特异性客观生物标记;创建1套符合国际规范的个体化药物治疗评估指标体系;制定1套值得国际推广应用的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个体化药物治疗推荐方案。

拟支持项目数:1项。

7.4重大慢病的国际合作研究 7.4.1慢性病疾病负担及防控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依托前期开展的疾病负担领域国际合作研究基础,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系统数据及重大慢病临床研究的数据资源,通过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团队合作,对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阻肺、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的疾病负担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开展数据驱动的慢病防控策略研究,促进健康资源的优化配臵,为重大慢病的卫生决策提供支持。

考核指标:建立重大慢病各专病疾病负担研究的国际协同合作平台;建立分省疾病负担、影响因素和卫生资源分布数据库;产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阻肺、神经精神疾病各病种疾病负担研究报告;开发疾病负担研究平台,为各地开展相关研究和卫生决策提供支持;在国内外高质量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不少于20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4.2中美重大慢病临床研究数据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依托前期开展的重大慢病临床研究数据标准研究,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开展国家层面的合作,研究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重大慢病临床研究数据标准和各专病数据标准。

考核指标: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重大慢病临床研究数据标准

和公共数据元。建立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阻肺及神经精神疾病专病公共数据元和数据字典。为开展国际间重大慢病临床协同研究数据交换和共享建立1套可对话标准。

拟支持项目数:1项。

7.4.3“一带一路”慢病防控成熟适宜技术的推广及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开展针对重大慢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疾病等的防控成熟适宜技术的推广及评价研究,提高合作国家重大慢病防控能力,比较我国与合作国家的人群疾病谱、危险因素分布等;建立“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格局。

考核指标:与不少于3个“一带一路”国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合作国家建立大型前瞻队列,进行长期随访,推广及评价不少于3个病种不少于3项重大慢病防控成熟适宜技术。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3项。

有关说明:优先考虑申报时已与“一带一路”国家签订政府认可合作协议的单位,鼓励重大慢病多个领域国家临床研究中心联合申报。

有关说明

1.本专项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除有特殊要求外,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0家。

2.本专项要求申报单位和个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承诺各领域项目产生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台,在重大慢病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重大慢病专项各个承担单位,乃至今后面向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申报本专项则视为同意本条款。如不在商定的期限内履行数据递交,则由专项责令整改,拒绝整改者,则由专项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3.本专项研究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须遵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执行。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申报本专项则视为同意本条款。

上一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实施下一篇:供销公司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年活动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