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2024-04-26

“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课题申报指南(通用6篇)

篇1:“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附件1: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重点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将以我国优势非金属矿、典型硅酸盐矿、节能型非金属矿以及典型非传统非金属矿为对象,进行资源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构建非金属矿资源高效利用、矿物加工和先进矿物材料新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撑矿业持续发展的重大创新技术与装备,突显资源利用、加工以及高性能初级原材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项目分解为五个课题,各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如下:

课题一.优势非金属矿资源(硅灰石、高岭土、云母、石墨)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以优势非金属矿资源为对象,进行矿高效选矿提纯与复合改良技术研究,攻克针状矿物纤维的表面改性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技术、高档造纸涂料用非金属涂料粘浓度低的关键技术、云母粉的提纯与剥片加工关键技术,创建非金属矿物粉体超细粉碎-表面改性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

主要考核指标:

硅灰石粉体高性能工程塑料,材料拉伸强度≥130MP,弯曲强度≥180MP,长径比15-25:1;云母粉径厚比≥100;高岭土产品白度≥90%,-2μm含量≥90%,粘浓度≥70%。经费预算:

本课题的经费预算控制数为550万元,课题研究年限到2010年。申报要求:

申报单位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拥有相关技术专利,长期从事非金属矿资源高效利用和非金属矿物新材料研发工作;鼓励企业申报,具有中试生产能力,企业匹配经费者优先。

课题二.非金属矿专用分选加工装备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

大径厚比高档云母粉加工关键技术,包括水流磨和新型可调压轮碾机的装备开发,窄级别粒度分布云母钛珠光颜料研制;非金属矿专用湿式永磁强磁选机,专用永磁筒式弱磁场磁选机,专用浮选机,表面改性专用装备开发。

主要考核指标:

研制非金属矿专用湿式永磁强磁选机,磁场的背景场强达到0.8T以上;研制专用浮选机系列产品,增大浮选槽容积到4~10立方米;专用永磁筒式弱磁场磁选机机型扩大到Φ900χ1800;表面改性专用装备实现偶联剂雾化及喷雾系统自动化程度,给料自动计量;高档珠光颜料云母粉专用装备水流磨和新型可调压轮碾机产出的云母粉体径厚比70-100、粒度分布2-25μm。

经费预算:

本课题的经费预算控制数为650万元,课题研究年限到2010年。申报要求:

申报单位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长期从事非金属矿综合利用和非金属矿技术装备开发工作,产学研结合优先。

课题三.钙、铝硅酸盐矿转型利用与合成制备技术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

钙、铝硅酸盐矿种转型利用与技术开发,以重要硅酸盐矿高岭土、铝矾土、叶蜡石、红柱石、硅线石矿、蓝晶石,钙长石、钙铝石榴石,硅藻土、锆英石为对象,进行转型利用以及高性能初级原材料的开发;以炭素、无烟煤、石墨天然热学功能矿物为基础原料,复合氧化铝力学功能矿物材料,以制取新型非金属冷却壁,发挥非金属协同叠加效应,有效替代大中型高炉传统铸铁、钢质和铜冷却壁;人工合成高性能耐火陶瓷原料的技术开发,制备高附加值脱氧剂、微晶玻璃、溜钢槽、铁沟料和自增韧氧化铝高级非金属矿产品。

主要考核指标:

典型硅酸盐矿达提质增效,转型率≥90%,优质矿产品实现延长炉衬寿命≥30%,消耗指数≤30%;开发新型非金属冷却壁,延长窑炉寿命3~5年,非金属导热矿相掺入量≥55%,综合成本降低≥30%,接替贵重金属量(铁/铜)≥70%,建立全球首条非金属冷却壁产业化示范线;人工制备自增韧非金属矿产品,断裂韧性比传统氧化铝提高1倍以上;以非金属矿废弃物制备脱氧剂、微晶玻璃、溜钢槽,铁沟料高级矿物原材料,废弃物资源掺合利用率50%以上,建立人工合成高性能高温型非金属矿物原料工程示范基地。

经费预算:

本课题的经费预算控制数为400万元,课题研究年限到2010年。申报要求:

申报单位具有前期攻关研究基础,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矿物材料与工程技术开发工作,有经费匹配者优先。

课题四.珍珠岩-蛭石复合节能炉衬利用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以珍珠岩-蛭石高膨胀性非金属矿物的复合加工,制取新型节能高效炼钢炉窑绝热材料。轻质珍珠岩-蛭石复合改造炼钢炉窑壳体的工程示范,构建一个能减少炉体耗材并节约机械运行能耗、可扩大盛钢容量并稳定钢水温度、减少检修频率并提高使用寿命、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复合资源增效的新一代炼钢炉窑结构框架和技术支撑体系,确保新炉体大幅度提高综合节能。

主要考核指标:

珍珠岩-蛭石复合炉衬达到高效节能效果,绝热复合壳体的综合节能≥20%,制造成本降低30%以上,盛钢容量≧17.5%(15~20%),减少炉体重量≤20%,减少炉体砌筑的更换次数,使用寿命≧30%。提交高效节流的产业化示范工程。

经费预算:

本课题的经费预算控制数为400万元,课题研究年限到2010年。申报要求:

申报单位具有前期攻关研究基础,长期从事节能型非金属矿产品与轻质高强保温材料技术开发工作,能在全国重化工业部门行业中应用推广并为我国工业节能作表率作用者优先。

课题五.典型非传统非金属矿资源开发应用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非传统非金属矿资源的非传统加工的应用技术开发,以典型高硅型海洋沙砾和江河泥砂为对象,进行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物加工的技术挖潜;非传统资源制取高导热矿物的掺合改性的技术开发,以江河泥砂为对象,进行磨矿、精料、矿化、改性加工技术研究;非传统高硅沙砾资源制取新型纳米孔径绝热矿产品技术,以砂砾为对象合成硅气凝胶前驱体并加工成纳米孔、高隔热功能矿物材料;海泡石族非传统矿物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应用研究;非传统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的装备开发,开发燃气隔焰氮化非传统加工炉以及步进推板全连续氮化电热隧道窑开发,制订非传统资源利用的技术标准。

主要考核指标:

非传统非金属矿资源达到高效增储利用,掺合利用率≥85%,高硅型海洋砂砾合成Si2N2O的转型率≥80%,江河泥砂合成O’Sialon/SiC,转型率≥85%;改性泥砂矿物原料的导热性≥15倍,热膨胀率≤1.24(1000℃),热震循环次数≥8,建成高密度导热矿物材料的产业化生产示范线;开发新型纳米孔硅气凝胶高级热学矿物材料,纳米孔细度≤50nm,导热系数接近0.02 W/m·℃;形成年产高纯度纳米矿物纤维万吨级的工业化示范生产线;开发0.6m3步进推板全连续氮化电热隧道窑与容积≥2m3燃气隔焰氮化非传统加工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传统资源利用国家与行业技术标准,出版热工设备和技术手册,完成典型非金属矿产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应用软件系统。

经费预算:

本课题的经费预算控制数为500万元,课题研究年限到2010年。申报要求:

申报单位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长期从事非传统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与装备开发工作,产学研结合与有经费匹配者优先。

篇2:“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2011年7月13日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依据国家科学技术部颁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为充分发挥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及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人才培养、集成创新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优势,面向国内外科研人员设立开放课题。现制定本管理办法,以规范管理开放课题。

第二条 开放课题是实验室对外开放和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实验室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必要补充。实验室鼓励国内外高水平科研人员作为访问学者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

第三条 实验室接受国内外自带科研经费和项目的研究人员前来本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课题由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列入实验室研究计划。实验室也接受国内外科研人员参加已列入实验室研究计划的课题研究,科研人员提出申请,由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即可前来工作。实验室将为其提供相关生活、工作条件。

第四条 实验室开放课题主要支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中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钒钛工艺技术开发和工程技术前沿研究,钒钛磁铁矿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鼓励创新性或交叉学科的探索性研究。

第五条 实验室开放课题经费由实验室开放运行费支出,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章

申报与审批

第六条 实验室对国内外及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实行开放。凡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副教授)以上职称,希望利用实验室的科研条件开展研究工作的国内外科研人员,均可申请实验室开放课题。实验室固定人员不得承担开放课题,但每项开放课题必须配置一名实验室固定人员作为课题联系人。

第七条 实验室开放课题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类,执行期一般为2年。重点项目资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50万元/项。一般项目资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20万元/项,每年支持2~3项。对于特别重大课题可另行商议。第七条 开放课题每年申报一次。申请者须参照本管理办法独立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填写并提交《开放课题申请书》(见附件1)纸质版一式两份及电子版一份(可进入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下载)。原则上,于当年9月底前或约定的时限内送实验室办公室。纸质申请书应由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盖章。同一申请人在课题未结题前一般不得申请新的课题。第八条 开放课题由实验室相关研究领域的首席研究员或实验室副主任进行初审,通过初审的课题提交到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进行终审。终审主要根据实验室的发展目标、研究方向和现有条件,评估课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第九条 根据实验室的发展目标、研究方向和现有条件,实验室开放课题优先支持以下领域研究工作。

1 钒钛磁铁矿选冶应用基础研究

低品位共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及选别技术开发; 直接还原钒钛磁铁矿应用基础研究; 高配比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应用基础研究; 高铬型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2 钒钛资源分离及产品工程开发

氧化钒清洁生产基础理论及工程化技术研究; 钒钛系列新产品、新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开发;

高钙镁钛原料工艺矿物学及升级为富钛料的工艺和装备开发; 含钒低合金高强度钢开发及应用; 流态化技术在钒钛产业中的应用研究。3 钒钛产业循环经济工艺技术 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 硫酸法钛白固废综合利用; 氧化钒废水资源化循环利用;氧化残渣氧化钒废水资源化循环利用;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第三章

管理

第十条 课题负责人在接到开放课题批准通知书后两周内向实验室提交《开放课题合同书》(见附件2),经实验室主任审核批准后执行。课题负责人不得擅自更改任务书的内容,实验室依据课题合同书不定期检查课题进展情况,如发现课题负责人未较好履行职责,导致计划难以实现时,有权调整、暂停 3 或取消该课题。

第十一条 课题负责人须在每年12月15日前向实验室提交开放课题进展报告,包括研究进展、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应用推广、成果获奖等情况。第十二条 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结束前一个月需向实验室提交研究工作总结与研究报告,全面总结课题进行情况。需要实验室组织鉴定的项目,需提前与实验室办公室联系。同时须向实验室提交包括学术论文、专著、专利、鉴定成果、获奖等情况;并对各种原始技术档案(数据记录、图纸、底片和资料等)及目录清单进行归档。

第十三条 开放课题须发表至少一篇被五大检索(SCI、EI、CA、ISTP、ISR)收录的论文。课题发表论文应署实验室名称。凡以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的论文,享受与实验室固定人员相同的论文奖励政策。

第十四条 开放课题形成的成果、论文、专利由重点实验室与研究者所在单位共享,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及奖励等均要注明重点实验室和研究者所在单位名称,署名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前(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anadium and Titanium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并将成果副本送实验室存档。当因特殊原因不能署名重点实验室时,应明确注明“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项目”。

第四章 经费

第十五条 开放课题经费用于开放课题研究所需的科研业务费、材料费和外地访问学者在本室工作期间的往来差旅费、专家咨询费、知识产权事务费、研究人员的津贴以及雇用临时人员的劳务费等。其中使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支出费用应不低于总经费的40%。利用开放课题经费购置的实验材料和仪器设 备等固定资产归实验室所有。

第十六条 资助金额按《开放课题合同书》的规定划拨至课题研究人员所在单位,一般按研究进度分三次划拨,具体按照合同书执行。第十七条 实验室对开放经费使用情况实行定期检查和监督。

第十八条 开放课题完成后的结余经费可顺延一年使用,用于支付在课题支持下发表论文的版面费、参加学术会议的注册费等。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管理办法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1.附件

1、开放课题申请书

2.附件

篇3:“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一、选准课题,确保课题研究有序推进的前提

利用戴南乡土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戴南———苏中第一镇,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是感悟历史、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好场所。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通过带领学生开展“走进戴南文化,感受戴南文化”为主题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搜集、整理和挖掘戴南地方文化资源,建设独具特色的戴南地方文化课题。进而凸显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开发地方文化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弘扬区域文化。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家乡的传统文化,树立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目标。

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保证课题研究有序进行

(1)学校把重点放在抓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上,适时地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学校形成了“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三级管理运行机制,确保本课题的研究有序开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多项制度,要求本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 认真用好《课题研究活动材料与过程指导》一书。这样的思路与行动,既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又促进了本课题的顺利展开。学校领导率先垂范,教师全员参与,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课题研究队伍。在总课题之下有子课题,在子课题之下有个人课题,这样的课题研究新模式,可以激发教师的活力,充实教师的头脑,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2)建立合理的课题评价管理机制,有效地促进课题开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要重视考核,保证课题研究质量。可以将考核内容和指标物化、细化,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与本课题研究的管理结合起来,对本课题组教师所指导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认定,应该纳入正常的工作量和绩效管理。要将课题研究的考核纳入学校教学与管理计划,在教师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时作为重要的参考之一。此外,结合课题的资料袋的考核,形成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核办法。

(3)课题组内部分工明确,有序地推进课题研究。本课题组落实了每学期具体相关的课题研究任务分工:如1《施耐庵与兴化水文化》,本学期到施耐庵陵园参观。通过参观陵园、访谈后人,了解施耐庵陵园发展状况和施耐庵与兴化水文化的渊源。2《戴南的饮食文化》,本学期组织高一年级的学生出一期关于家乡饮食文化的手抄报。学习、宣传戴南的饮食文化的主要亮点,同时把自己的学习体会、感受呈现在手抄报上。3《戴南庙会文化的研究》, 特聘戴南护国寺方丈来我校作庙会文化教育讲座。

三、注重过程管理,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1)专家引领。实践证明:专家引领的培训模式,效果良好。比如,学校特邀江苏省教研室董洪亮副主任、万伟博士、泰州市教科所胡唐明所长、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刘安早主任来校作“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新理念”讲学,泰州市课题研究“名师”综合实践特级教师张仕进来校作“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乡土化的开发与利用实务”讲座,用先进的科研理论引领,树立起课题研究的意识。

(2)同伴互动。同伴互动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深入,可以提高研究质量,也避免闭门造车,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比如,可以规定每半个月活动一次。同时,领导应该参加各课题的教研活动。课题组相关人员,必须做好教研活动登记记录,做好总结分析。

(3)个性发展。我校地处农村,但戴南镇改革开放以来独特的经济模式和内蕴的戴南精神为我校课题组提供了丰富的乡土化课程资源,课题组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发乡土化课程资源。戴南镇生态农业基地是全省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范例,我校课题组开展走进“地方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主题活动,效果很好。

四、提升师生素养,课题实施研究的重要目标

(1)充分发挥戴南当地的乡土课程资源优势是推动本课题开展的有效手段。结合学校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素养。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完善了校本课程计划,学校在高一、高二学生中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乡土化开发与利用研究的校本课程。在乡土资源综合课程校本化的实践活动中, 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也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 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素养。

(2)注重课题研究实践与反思的有机结合,利用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提升师生素养。我校在2010年5月底举行了为期一周的研究性学习中期成果汇报展示活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各班上一节课题中期成果汇报展示课,汇报展示各班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在本次活动中,课题组成员、学生均积极参与,活动结束后,分别进行总结与反思。在具体中期成果汇报展示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课题组成员在本课题开发与研究中的新思维。

篇4:“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1. 1 原矿化学分析

原矿的多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钴、铁、钛物相分析结果分别见表2 ~ 4。

1. 2 原矿中矿物组成

原矿中矿物组成见表5。

1. 3 主要矿物嵌布特征

钛磁铁矿是主要含铁的矿物,亦是钛、钒、铬、等组分的载体。矿区中钛磁铁矿原生粒度范围0. 02~ 0. 6 mm,集中于0. 1 ~ 0. 3 mm,晶形以半自形粒状为主,常与钛铁矿等连生。从钛磁铁矿的扫描电镜和能谱元素面扫描图上可以看出,钛磁铁矿内有钛铁矿和尖晶石等客晶。本矿区钛磁铁矿边缘常被铝硅酸盐成分的脉石交代,钛磁铁矿内部也有几μm到几十μm的铝硅酸盐成分的细脉,难以与钛磁铁矿解离。

钛铁矿是本矿区主要含钛的矿物,钛铁矿原生粒度0. 03 ~ 0. 6 mm,集中于0. 08 ~ 0. 28 mm,晶形以半自形-他形晶粒状的单体或与钛磁铁矿形成连体,充填于脉石矿物间隙中,粒度较粗,接触界线平坦。这种粒状钛铁矿嵌布特征简单,与其他矿物接触界线平直,易于解离成单体。

本矿区硫化物为黄铁矿和黄铜矿,其中以黄铁矿为主,黄铜矿的量很少。一般与钛磁铁矿、钛铁矿等主要金属矿物紧密伴生,呈半自形、他形晶粒状及集合体状赋存于脉石矿物及脉石矿物间隙中。黄铁矿原生粒度范围0. 01 ~ 0. 4 mm,集中于0. 03 ~ 0. 2mm。其化学组成为除了Fe和S,还含有少量的Co和As,但Co的含量变化范围较大。

黄铁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表明Co在0. 1% ~0. 764% 波动。

绿泥石是重要的脉石矿物,由辉石等矿物蚀变而来,广泛分布于矿石中。其次为辉石、长石、云母,辉石一般呈柱状、粒状,集合体呈放射状、粒状及致密块状。辉石可变化为绿泥石、蛇纹石、透闪石和碳酸盐矿物。长石晶体多数主要呈板状或沿某一结晶轴延伸的板柱状。双晶现象十分普遍。矿石中的云母类矿物主要为黑云母。黑云母可以蚀变为绿泥石、白云母和绢云母等其他矿物。

2 试验研究与讨论

2. 1 试验研究原则工艺流程

由矿石性质可知,矿石中主要回收的目标元素为Fe、Ti,同时伴生的Co、S也达到了综合回收利用要求。由表2可知,硫化钴中钴占23. 70% ,这部分钴为目标回收矿物,氧化钴中钴技术及经济上目前无法回收。试验研究原则工艺流程见图1。

2. 2 钴硫综合回收利用试验

钴硫综合回收利用试验研究主要针对硫化物中钴,确切讲,主要针对赋存在黄铁矿中钴。条件试验工艺流程见图2。

2. 2. 1 磨矿细度试验

试验固定条件硫酸铜200 g /t,丁基黄药100 g /t,5#油70 g /t,磨矿细度试验结果见图3。

由图3可知随着磨矿细度增加,硫精矿品位呈下降趋势,回收率在波动。在磨矿细度 - 0. 074 mm50% 时回收率较好,获得的硫钴精矿中S品位为21. 12% ,回收率78. 26% ,其中钴品位0. 1826% ,回收率28. 03% 。

2. 2. 2 活化剂用量试验

黄铁矿的常用活化剂主要是硫酸铜,试验固定条件: 磨矿细度 -0. 074 mm 50%,丁基黄药100 g/t,5#油70 g / t,进行硫酸铜用量试验,试验结果见图4。

由图4可见,硫酸铜用量200 g /t效果较好,硫精矿中硫品位18. 82% ,回收率76. 56% 。

2. 2. 3 捕收剂用量试验

丁基黄药是黄铁矿常用捕收剂,试验固定条件:磨矿细度 - 0. 074 mm 50% ,硫酸铜200 g /t,5#油70g / t,进行丁基黄药用量试验,试验结果见图5。

由图5可见,随着丁基黄药用量增加硫精矿中硫的回收率呈增加趋势。当丁基黄药用量为90 g /t时效果较好,获得的硫精矿中硫品位24. 10% ,回收率72. 73% ,其中钴品位0. 1889% ,回收率23. 88% 。

2. 2. 4 起泡剂种类对比试验

采用一粗两精一扫开路试验流程,进行2#油和5#油起泡剂对比试验,得到硫精矿品位及回收率对比结果见表6。

由表6可见,用5#油做起泡剂明显好于2#油,获得的硫精矿中硫品位37. 09% ,回收率69. 27% ,其中钴品位0. 2636% ,回收率21. 47% 。

2. 2. 5 粗精矿再磨细度试验

由表6可见,在上述详细条件试验基础上,采用一粗二精一扫工艺流程,开路试验获得的硫精矿中硫品位较高,但是其中钴品位偏低。主要原因是硫精矿中黄铁矿单体解离都不够,连生体较多造成的,为此,对粗精矿进行再磨试验,再磨后进行一次精选,试验结果见表7。

由表7可见,细磨之后硫精矿中钴、硫品位都有大幅度提高,当二次磨矿细度 - 0. 074 mm 92. 48%时,试验指标最好,获得的硫精矿中钴品位0. 36% ,回收率19. 75% 。

3. 2. 6 闭路试验

在开路试验基础上,粗精矿再磨然后精选,一粗两精一扫。中矿逐级返回。闭路试验工艺流程见图6,试验结果见表8。

4 结语

( 1 ) 该矿石中 钴硫含量 依次为0. 017% 、0. 52% ,均达到综合 利用标准,其中硫化 钴中占23. 70% 。通过综合回 收利用,硫精矿中 钴品位0. 34% ,回收率20. 89% 。硫化物中钴回收率达到89. 19% 。硫精矿 品位 ( S ) 44. 07% ,回收率71. 67% 。试验指标比较满意。通过综合回收利用,开掘了该矿藏的潜在价值,对南秦岭北大巴山地区超贫钒钛磁铁矿有重大意义。

篇5:“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某多金属选厂以回收金属钨、钼、铋为主, 磁铁矿、硫精矿等其他金属矿物则作为副产品回收, 因而对回收磁铁矿的工艺、指标等研究相对较少。生产中磁铁精矿品位在50%左右徘徊, 这种磁铁矿产品不仅销售价格低, 且极易引起滞销。为此, 每年都有部分已回收的磁铁精矿排放到尾矿库, 造成了资源极大的浪费。针对此现状, 对磁铁矿综合回收利用进行了探索试验研究, 并对原流程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具体情况如下:

2 矿石性质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以白钨矿、黑钨矿、辉铋矿、自然铋、铋华、辉钼矿、磁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锡石等;非金属矿物有莹石、石榴子石、方解石、辉石、石英、长石等。资料表明, 矿石中磁铁矿含量在3.5%左右, 磁铁矿嵌布粒度较细。

3 生产现状

现场生产中, 由于磁铁矿在钨回收过程为一种有害矿物, 所以在矿石进入浮选之前采用弱磁性磁选机预先对其进行了回收, 该工艺用一台¢750×1200半逆流型磁选机作粗选, 两台¢600×900半逆流型磁选机作精选。生产指标见表1。

从表1可看出, 通过该流程回收的磁铁精矿品位在44.12%~50.6%之间, 这种磁铁矿产品不仅营销成本高、销售价格低, 而且极难销售。

4 工艺流程的研究

矿石中磁铁矿具有嵌布粒度细的特点, 单体解离度, 团聚现象均对磁铁矿的综合回收有较大的影响。因此, 磁铁矿回收工艺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它的综合回收利用效果。

4.1 反浮选试验

为了利用强烈的机械搅拌作用破坏已经团聚的磁铁矿颗粒, 以及避免精选时再次出现磁铁矿颗粒团聚现象, 在选厂实验室进行了反浮选试验, 对一次粗选、两次精选后的磁铁精矿进行了反浮选的开路试验。在试验中, 用Ca O作调整剂, 腐植酸钠为抑制剂, GYR、丁基铵黄药为捕收剂进行了反浮选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在反浮选中, 虽然磁铁精矿的回收率为96.52%, 但精矿品位只提高了0.93%, 与试验目标相差甚远。

4.2 筛分检测

为了解磁铁精矿在各粒级的分布情况, 在试验室对一粗、两次精选的精矿产品进行了筛析检测, 筛析结果见表3, 并对各粒级进行了磁选试验, 各粒级磁选试验结果。

由表3可以看出, 在该样品中, 随着粒级的变粗磁铁矿品位逐渐降低, 其中小于0.045mm的粒级磁铁矿品位已达到55.7%;从表4的各粒级磁选试验结果看出, 细粒级的矿物比粒级粗的矿物经磁选后其品位上升幅度大、精矿产率稍小、但回收率变化不大。这表明, 影响磁铁矿品位的主要原因是矿物粒度偏粗、单体解离不完善。

4.3 再磨试验

在试验室用¢270×300球磨机进行磨矿时间对比试验, 可以看出-0.045mm粒级的产率随着磨矿时间的延长而增多, 磁选的精矿品位也不断升高;当磨矿时间达到12分钟时, -0.045mm粒级的产品中产率与精矿品位分别为85.47%和57.79%, 取得了较好的指标;随着磨矿时间的进一步延长, 效果不大。因此, 磨矿时间为12分钟时, 试验指标最佳。

5 新工艺生产指标

选厂以试验结果为依据, 结合现场生产情况充分利用旧弃设备, 把原流程回收的精I产品经¢1200浓密斗和¢300分级机脱泥、浓缩后进入¢700×1250球磨机中进行再磨, 磨矿排出物料再次经¢1000浓密斗脱泥后进入¢600×900半逆流型磁选机磁选作业产出精矿产品。可看出改进后流程虽然多了三处排尾口, 但由于磁铁矿沉降速度快, 因而对其回收率的影响非常小, 改进部分的总回收率达到了95.58%, 精矿品位提高到了58.31%。

2008年1月至9月改进前后的生产指标见表4。在改进后六个月的生产试验调试中, 磁铁品位最低为56.53%, 累计品位为57.09%, 比改进前累计品位提高了10.16%。在试验调试期间, 选厂生产了约3000吨磁铁矿, 证明该生产工艺能确保磁铁矿精矿品位在55%以上。

结语

篇6:“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1 建设情况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自2014 年8 月20 日正式开工, 至2014 年12 月29 日点火, 主体工程施工130 d, 目前已通气超过1 000 户, 预计2015 年6 月全面完工, 是江西省首个城镇沼气集中供气试点项目。项目采用公私合营模式 (PPP) , 项目一期总投资3 005 万元。该项目占地6.67hm2, 建设一级CSTR厌氧发酵罐2 座, 单体有效容积1 880m3 (总容积1 960 m3) ;二级一体化CSTR发酵罐1 座, 有效储液容积1 570 m3 (总容积1 700 m3) , 单座储气膜容积1 080m3, 设计供气3 000 户, 日产沼气能力4 100 m3, 年处理有机废弃物约12 390 t。该沼气集中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站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 有偿处理养殖粪污、农业秸秆等, 出售沼气、沼渣、沼液。运营方式主要为原料分散收集、集中处理, 集中供气、联户使用, 用气收费计量、专人管理。

2 罗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

2.1 工艺流程

罗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工艺流程如图1 所示, 畜禽粪便、农业秸秆和死亡禽畜, 根据不同的特点, 进料前需要分别进行预处理, 秸秆经过破碎后, 进入水解酸化池, 粪污进入匀浆池除去杂质, 死亡禽畜经过破碎和高温蒸煮消毒处理后进入匀浆池或者水解池混合, 经过预处理后的物料统一通过螺杆泵输送至一级CSTR反应器;反应器内使用立式搅拌器进行搅拌, 保证物料浓度和温度的均一;一级CSTR出料溢流至二级CSTR发酵罐进行二次发酵, 以延长停留时间增加沼气产量;厌氧发酵后的发酵液经固液分离后, 沼渣用于制作固态有机肥;分离后的沼液部分回流用做预处理的稀释水, 剩余部分排出做液态有机肥, 供给罗坊镇及其周边的传统种植业、设施农业使用。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储存在二级发酵罐顶部的储气膜内, 经脱硫和脱水处理后, 大部分供给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周边3 000户居民做生活用气, 剩余部分供给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自身做生产生活用能。为保障厌氧发酵池稳定产生沼气,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设置锅炉供热中心1座, 利用厌氧发酵池产生的沼气, 供给热水锅炉, 产生的热能通过管道输送给厌氧发酵池, 以满足厌氧发酵对温度的需求。

2.2 管理模式和市场化运营现状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建设完成后所有权及运营权均属于江西正合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 有偿处理养殖废物、农业秸秆, 所产生的沼气有偿供给城镇居民使用, 沼渣、沼液分别制作成固态有机肥和液态有机肥有偿供应罗坊镇及其周边的传统种植业及设施农业使用, 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罗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年可处理农业废弃物共计12 390 t (表1) , 其中处理猪粪的量为7 080 t, 占处理总量的57.1%, 主要来自周边的养殖场。处理稻草4 248 t, 占处理总量的34.3%, 主要来自罗坊周边的水稻种植户。处理病死牲畜1 062 t, 占处理总量的8.6%, 主要来自周边的养殖场。

该工程日产沼气4 100 m3, 年产沼气145.14 万m3。沼气经过净化处理后主要供给罗坊镇3 000 户居民做生活用气 (3 600 m3/d) , 多余沼气供给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满足自身用能 (500 m3/d) 。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产生的沼渣、沼液分别加工成固态、液态有机肥。可年生产固态有机肥0.22 万t, 年产液态有机肥3.30 万t。

2.3 成本效益分析

目前,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处于满负荷状态, 供气户数为1 000 户, 预计到2015 年底, 供气规模可达到3 000 户。本文将基于工程运行现状, 预计未来收支情况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3.1 初始投资。 项目一期总投资3 005 万元, 其中中央资金900 万元, 省财政配套600 万元, 江西正合公司自筹1 505万元。

2.3.2 年收入估算。 (1) 沼气销售收入估算:按照目前户均用气量1.16 m3进行估算, 项目目标3 000 户, 达销期2 年, 第1 年负荷率为0% , 第2 年负荷率为50% , 第3 年负荷率为100%, 沼气销售价格2.0 元/m3。 (2) 固态、液态有机肥销售收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所产生的沼渣、沼液加工成固态、液态有机肥, 年产固态有机肥0.22 万t, 销售价格为350 元/t, 年产液态有机肥3.30 万t, 销售价格为120 元/t。死亡畜禽处理年处理量为2.12 万头, 每头的处理价格为80元。罗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年收入估算如表2所示。

2.3.3 年经营成本估算。 罗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经营成本包括工程运行成本以及服务点管理成本。工程运行成本主要包括能耗费用、人员工资、运输费、维护费用等。由于工程处于100%负荷状态, 费用估算按满值估算。服务点管理成本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办公支出、能耗费用。罗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年经营成本估算如表3 所示。

2.3.4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 表4) 。 分别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投资者和经营者角度进行财务评价,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使用寿命按17 年, 计算不计固定资产残值, 基准收益率8%, 计算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的财务评价现金流。

根据现金流计算财务评价指标, 结果如表5 所示。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投资者的角度来看, 净现值NPV>0, 内部回报率IRR>8%, 项目带来的直接效益较大, 项目能在8 年内收回投资。

2.4 沼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存在的价值

2.4.1 经济效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站达产后, 年产沼气约145.14 万m3。 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约占所产生的沼气的50%~70%。1 m3纯甲烷的发热量为34 k J/m3, 沼气的发热量为17.0~23.6 k J/m3。即1 m3沼气完全燃烧后, 能产生相当于0.7 kg无烟煤提供的热量。沼气为可再生能源, 经净化处理后可替代化石能源。 该站产生的沼气全部供给项目周边居民作户用燃气, 补充化石能源的不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日产沼气4 100 m3, 相当于2.87t优质煤产生的热量, 极大地补充了当地化石能源的不足。该站产生的沼渣、沼液加工成固态、液态有机肥分别为0.22 万、3.30 万t, 可减少化肥量0.2 万t, 不断提升土壤质量, 辐射带动周边6 666.67 hm2水稻田、蔬菜园、果园实现生态有机种植, 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站, 达产期内年均销售收入897.80 万元, 实现利润529.14 万元。项目投资利润率为11.95%, 静态投资回收期7.14 年。

2.4.2 社会效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站达产后, 将成为新余市区域有机废弃物综合治理的示范带动工程, 有利于净化环境, 减少废弃物污染, 提高广大公众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同时有利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引导新余市人民使用清洁能源, 节煤减排, 清洁空气, 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该站达产后, 将区域内的有机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循环利用, 有利于治理区域环境污染, 有利于增强区域食品安全, 有利于推动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站产生的沼气经脱水脱硫处理后部分通过高压储气供气系统供给罗坊镇3 000 户居民作生活用气;剩余沼气满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自身增温需求。用沼气代替传统液化气, 价格相对便宜, 给老百姓带来了经济实惠。表6 为居民使用天然气和沼气费用对比, 使用沼气比使用液化气每月每户可节约45 元, 全年每户可少花费540 元。

2.4.3 生态效益。该站达产后, 综合站附近的畜禽粪便、 农作物秸秆和死亡禽畜等有机废弃物经过中温厌氧发酵处理, 产生优质可再生能源沼气。由于沼气的生产有效地降低有机废弃物自然堆放过程中释放的CH4的排放, 有利于缓和温室效应和净化空气。该站产生的沼渣、沼液分别加工成固态、液态有机肥出售, 施用沼渣、沼液等优质有机肥, 可减少化肥, 提升土壤质量, 促进基地内水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推动农业生产绿色化。

3 总结与建议

本文以罗坊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为研究案例, 系统地运用统计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在调研地存在的价值, 探讨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项目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为更好地指导我国其他地区城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建设,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项目单位要选择一些农业废弃物富集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 把污染物治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站建设结合起来, 在治理环境的同时, 解决城镇集中供气和农业资源循环化利用。

(2) 要加强工程的关键项投入, 加强工程各单元工艺技术优化集成研究, 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和应用水平, 在提高储气能力管网建设质量等方面要上一个新台阶。

(3) 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的安全管理运营。为保证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的正常运营, 必须加强和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的管理, 提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4) 大力发展沼气相关产业。 实现沼气产业化发展, 有力地保障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站可持续运营。发展以沼气工程为依托的产业链, 推动多产业的充分融合、优势互补, 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实现沼气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胡明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途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4, 32 (4) :757-759.

[2]王兴平.病死动物尸体处理的技术与政策探讨[J].甘肃畜牧兽医, 2011 (6) :26-27.

[3]薛瑞芳.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公共卫生学意义[J].畜禽业, 2012 (11) :54-55.

上一篇:英文电子邮件常用语下一篇:向银行贷款,企业编制报表.doc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