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龙江游记散文

2024-04-17

遇龙江游记散文(精选3篇)

篇1:遇龙江游记散文

今天我们来到了风水宝地DD遇龙河。遇龙河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一块无瑕的翡翠;遇龙河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遇龙河的水真静啊,静得犹如一面明镜。这面明镜正好照出水边的留凤山,留凤山座北朝南,整座山被绿色笼罩。留凤山上青松、翠竹成林,林中百鸟争鸣,山脚野花遍地,形成了三合一的独特美景。此地依山傍水,并且正对面是一处名景DD美女照镜。两座山相对而立,左面的山是一个披着长长的秀发、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右面则是一面银色的“明镜”,美少女面镜梳妆,故名“美女照镜”。

来到上竹筏的小码头,买一把水枪,再来到水边,用手轻轻地沾一下水面,微波便一圈圈扩散开来。慢慢地踏上竹筏顿有浑身清爽之觉,竹筏缓缓向前划动,整个人都心旷神怡。

“哗”!阳光下一道水线从我们眼前划过,“讨战书”就这样下达。我们“披盔戴甲”准备应战,正在这时,另外两筏已战得不可开交,我们两筏便立刻休战,坐山观虎斗起来。只见这时,一战筏的赵叔叔拿起一个小水桶,向敌筏泼去,敌筏全军中“弹”,而赵叔叔用力过猛,身体往后一倾,脚底一滑,手臂只乱挥几下,便摔倒在竹筏上。四只筏上所有的人立刻哈哈大笑,有的捧腹,有的尖笑,有的甚至笑得爬也爬不起来了。赵叔叔慢腾腾地爬起来,大家却又“扑哧”笑开了。仔细一看,赵叔叔的裤子破了一个大洞,而赵叔叔还转着圈、歪着脑袋向后看呢。大家越笑越欢,早已上气不接下气,山水间充满了欢笑。

过了一会儿,大家恢复平静,我敌之战又开始了。我们先发了几束冲天水柱以示军威,然后便开始痛击敌人,敌人全军“落汤”,湿淋淋的。我们正笑得捧腹,不料敌军不甘示弱,突然向我们激来,我们这筏毫不伪惧,猛烈射击。敌军招架不住,快速逃跑。我们欢呼胜利,仿佛山上的树,林间的花也在为我们喝彩。

不一会,我们又模仿起了“赛龙舟”,整齐地一前一后划,水从手指间穿过,十分凉爽。于是,我们越划越起劲,一会儿就到了靠岸处。

我们恋恋不舍,慢慢地下了竹筏。

望望“美女照镜”,看看留凤山,摸摸遇龙河水,慢慢地走上车,准备到下一站。

篇2:游记散文写作方法例话

一.运用“移步换景”, 铺设架构

“移步换景”, 顾名思义, 即随着游览步伐的移动, 眼前的景色也跟着变化, 而不局限于一处。这里面包含着两个动作:“移步”、“换景”。抓住“移步”, 就是要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 后到了什么地方, 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抓住“换景”, 就要写出每到一地所看到的景色。

(一) 移步。教学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鼎湖山听泉》时, 即让学生找出步伐转换的词, 梳理作者的游踪, “江轮夹着细雨, 送我到肇庆。游了一遭七星岩……赶到鼎湖山时, 已近黄昏……过了寒翠桥……不觉渐高渐幽, 已入山中……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行至半山, 有一补山亭……站在亭前望去……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 小心翼翼, 拾级而上……晚饭后, 绕寺前庭园漫步”。首先要让学生把地点的变化情况搞清楚, 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即指明作者所处之地, 因此, 作文之初, 可以教学生多用一些“走近……, 沿着……, 顺着……, 走到……, 站在此处, 远望去……出来之后……”等这样的字眼, 或放在段首, 或放在地点转换之时用作衔接, 来将游览的地点和过程介绍清楚。

(二) 换景。作者每到一处, 通常都会描写所见之景, 或详或略。所写的自然景色, 必须是作者在该处看到或站在该处从不同角度所见之景。第三篇课文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将作者游览黄山的行踪介绍得很清楚, 每到一处景也写得很鲜明。如从山下爬到天都峰顶写了险峰, 上玉屏楼写了“迎客松”等各种奇松, 登上莲花峰峰顶则写了各种巧石, 沿“百步云梯”而下详细地描绘了云海、日出, 下山到山脚则写了温泉。风景随着脚步不断变换。

因此, 运用好“移步换景”法, 学生是很容易将游记散文的结构、内容写清楚的, 这就为写好游记散文铺好了行文架构。

二.细摹重点景物, 突出特色

(一) 换景要有取舍。通常, 风景区的景点、景物是很多的, 一路走来, 所要描写的景物必定也很多, 但作者在“换景”时要有所侧重, 不可面面俱到, 抓住重点景物施以浓墨, 突出景区特色, 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鼎湖山听泉》中尽管通篇都写到泉声, 但作者仅是对静夜里的泉声作了细致描写,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 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 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 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定是激流直下陡壁, 飞瀑落下深潭………”体现了鼎湖山泉声的特色, 形象生动地突出泉声的美妙, 令人向往。

(二) 如何描写好自然景物呢?确实, 对学生来说, 写好很不容易, 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写景。

1.要注意景物变化的全过程。自然界的景物通常是在不断变化的, 如水的快慢急缓, 月的升没, 云的卷舒, 雨的大小等, 把这一变化过程写出来, 那肯定是生动的。如《飞红滴翠记黄山》中, 将日出过程中日与云的变化很形象地描写出来, 让人感受到了它的美。

2.从“五官”感受方面来写景。笔者认为, 景物是可看、可听、可嗅、可闻、可感的。作文时, 如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写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上文便是从听觉写声音变化, 从视觉感受写日出的瑰丽过程的。

3.写出景物的色彩和姿态。自然界的颜色是七彩的, 万物是各具形态的, 我们要善于捕捉到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如:写云海、日出之景时, 就主要从云的姿态和太阳的色彩着手来写, 很形象绚丽。

三.穿插“人文知识”, 增添趣味

游记散文写的内容往往是山水风光、人文古迹。山无外乎高险, 水无外乎清绿, 翻阅古往今来的游记散文, 大致如此。因此, 平时学生作文时, 写到游记往往在山水上着墨, 但几行字下来便觉得艰涩而无内容好写。在学习《鼎湖山听泉》时, 我引导学生探究:文中除了描写自然景色, 还介绍了什么?很显然, 是向读者补充了一些关于“庆云寺”、“菩提树”历史知识, 如:“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 始建于明崇祯年间, 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 直径近2米, 可容1100升, 颇为引人注目”。“原来, 这是两百多年前, 引自锡兰国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 因而, 佛门视菩提为圣树, 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游记散文如果仅是描写自然山水, 便没有了趣味, 学生也难铺展开来, 如果在描写景物时, 合理、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景物相关的历史、传说、趣闻或地方故事, 会给山水点染一些灵气, 增添一些人文性、趣味性。

篇3:黑龙江边境追逐太阳的东游记

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隔着中俄界河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其边境线长达2981公里,沿线不仅有一类口岸25个,更有许多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因而形成了一条四季皆宜的旅游线。

2013年3月,我和队友一行3人驾车从黑龙江省伊春市的汤旺河区出发,沿中俄边界一路向东,途经嘉荫、同江,最终抵达号称“东极”的抚远县,见到了“中国每天最早升起的太阳”。

这是一次令人毕生难忘的边陲小城之旅。在这如同“夸父追日”的旅程中,沿途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让人流连忘返:嘉荫的远古遗存,同江的民族风情,无不让我们震撼……短短一周时间,近1000公里的车程,在饱览美景的同时,我们感受到了中俄两个大国间文化的奇妙渐变。

汤旺河区→嘉荫县城→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嘉荫县是此次“东游”的起点,这座静谧的小城是中国第一具恐龙化石的出土地;当地出产的江鱼肉质肥美,让我们一行人吃得齿颊留香。

嘉荫县位于伊春市境内,原名佛山县。从清代开始,因为其境内濒临黑龙江南岸的山峰上有一座香火很旺的佛寺,所以得名“佛山”。1955年,为了避免和广东佛山重名,就以县境内的那条嘉荫河命名,改为“嘉荫县”。

在嘉荫临江而行,对岸俄罗斯那茫茫的大平原映入眼帘,只有零星的几座楼屋耸立,看上去有一种寂寞的苍凉感。相比之下,黑龙江这边的嘉荫县城热闹多了。同行的朋友感叹:8年前,曾随父亲来嘉荫看望他当兵时的战友,如今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已是翻天覆地,记忆中的街道、旧集资楼全部被湮没了……这样的发展虽然耀眼,却不免让前来寻找回忆的人有些唏嘘。

和多年前不太一样的是,现在的嘉荫早就名声在外,因为拥有“恐龙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盛誉,大量游客蜂拥而至。

司机老徐是此行的向导,他提议午饭后去参观恐龙国家地质公园——这座小城可是一个著名的原始恐龙窝。

中国第一具恐龙化石,就是在嘉荫城南发现的。现在,当年的发掘地被称为“龙骨山”。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前,多位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再次来野外考察,竟然又大规模地发现了新的恐龙化石群,除甲嘴龙、虚骨龙之外,还发现了世界罕见的甲龙化石……这些化石被拼装成10具较为完整的恐龙化石骨架,惊艳地展现在世人眼前,使得“恐龙之乡”的名声更加远扬。

晚上,我们和几个来自山东的汉子一边大口饮着高粱酒,一边体验着这个寂静小城给味蕾带来的享受。黑龙江嘉荫段的江水没有污染,可捕捞的鱼类多达66种。当地人说:来嘉荫不吃江鱼,那是白来一趟。我们美美地在城中享用了一顿“满鱼全席”:辣味鱼肉汤、鱼肉炖白汤、剁辣椒鱼头、拨丝鱼……当地出产的鱼果然肉质肥美,一行人吃得齿颊留香。

酒足饭饱后来到广场。嘉荫虽小,却有3个广场,华灯初上之后,广场上就开始聚集起人潮,人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在这庞大的人群中,还有不少老外,几个俄罗斯少女更是欢快地跳着探戈,尽管她们看上去有些醉意,却依然显得风姿绰约。

同江城区→三江口→赫哲民族村

站在“三江口”,但见那墨绿的黑龙江水势平缓而坦荡;那黄色的松花江裹着泥沙汹涌澎湃;赫哲人的村庄,堪称“鱼的世界”,他们不仅吃鱼,甚至还“穿鱼”。

从嘉荫到同江,约有398公里的路程,路虽不长,但我们一路上都没有停下手中的快门。不久,我们便行至同江市郊外的著名景点“三江口”——之所以如此得名,是因为松花江和黑龙江在这里汇合,汇合后的两江被称为“混同江”。站在岸边眺望,墨绿的黑龙江水势平缓而坦荡;黄色的松花江裹着泥沙汹涌澎湃。两江交汇之后,水色依旧分明,一绿一黄地东流数十里,形成了罕见的自然奇观。

同江是个县级市,历史悠久,为赫哲族主要聚居地,古名叫做“拉哈苏苏”,赫哲语的意思为“老屋”。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只有4000多人,不过,正是这4000多人,构建成了我国东北最大的渔猎王国。

从同江市区往东北方行驶45公里,就来到了边陲名胜“街津口”——赫哲民族文化村。

赫哲人的村庄,堪称“鱼的世界”:家家户户的住房东侧都有一个鱼篓子,赫哲人称之为“塌古通”,里面放着鱼坯子,腌的是鱼籽、鱼块,还有一缸缸用锅炒干的独特鱼制食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木板围墙上,挂满了一块块闪光的绞丝网。每当村里有贵客来,村民们喜欢用自己最爱吃的生鱼招待客人。

值得一提的是,赫哲族人不仅吃鱼,还“穿鱼”。据史料记载,赫哲族先人在黑龙江流域夏捕鱼冬打猎,发明了用鱼皮制衣的技术,这让赫哲族获得了“鱼皮部落”的别称。现今,一套普通的鱼皮衣服市价一般动辄几千元,贵的甚至上万元,更别说那些缝制技艺十分考究的嫁衣了。

抚远县城→乌苏镇→黑瞎子岛→东极广场

抚远县是我国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踏上那神秘的黑瞎子岛,则绝对是令人永生难忘的经历。

在嘉荫、同江驻留了4天后,我们马不停蹄地,一路奔向“日出东方”的地点——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三角地带的“东方第一港”抚远县,想到马上要到达此次东游的目的地,大家都兴奋不已。

抚远的主街和黑龙江并行,中俄划江而治,对面是俄罗斯的一个岛,所以我们不能越过江心。

在抚远县城沿江公园边,有一个口岸码头,每天有六、七班快艇往来于两岸之间,只要办好边境通行证,两国游客便可互访。据抚远县政府统计,每天至少有2000个俄罗斯人来抚远购物、游玩。每到周末,往返于抚远和哈巴罗夫斯克的对开游船全部爆满。在抚远最大的民贸市场——正阳市场里,到处都可以见到中国商贩用流利的俄语和俄罗斯人讲价,而俄罗斯人也会用中文讨价还价。

当地人说,俄罗斯人蜂拥到抚远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抚远的商业区小而集中,俄罗斯人喜欢在此进行贸易活动;二是因为和抚远隔江相望的是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抚远自然就成了那里的市民的购物圣地。

离开城区,继续驶向大名鼎鼎的乌苏镇。沿途的乌苏里江,很容易让人想起那首著名的《乌苏里船歌》:“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不过,尽管乌苏里江是那么豪迈,但现实中的乌苏镇却让我们有些失望:乌苏镇根本算不上一个城镇,人烟稀少,整个区域内只有两户人家。

离乌苏镇不远,是抚远最有意思的地方——黑瞎子岛。黑瞎子岛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是两江交汇冲击形成的一块三角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中苏(俄)之间交恶,两国都宣称对其拥有主权,前苏联还占领了该岛,直到2008年,俄罗斯才将岛的一半归还给中国。

由于黑瞎子岛具有独特的战略位置,直到其一半归还给中国之前,都显得十分神秘,不过正是它的神秘和未知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委托旅店的伙计帮忙提前办了上岛证,得以顺利上岛。

在岛上的国界线处有一个缺口,中国游客被特许进入这块缓冲区,因为这里是2008年俄罗斯归还半个黑瞎子岛给中国的仪式举行地。而屹立的界碑旁,是国界警戒线,绝不允许游客逾越。黑瞎子岛天然的环境,让它成为了野生动植物的乐园。不过,那草丛、灌木中盘旋的蚊虫让我们感到极度不爽,它们飞舞盘旋,攻击每一位游客,我们呆了不到30分钟就被迫离开了。

第二天,我们最终在抚远成功“追上”了太阳。从黑瞎子岛回到旅店后,旅店老板提醒我们,如果要想在第二天去看日出,凌晨1点多就得起床。这让我们十分不解,她解释说,抚远是中国的最东端,也是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往往不到凌晨4点天色就大亮了。

于是,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小憩了一会儿之后,就裹着厚衣服赶往“东极广场”。虽说是初春,抚远还是春寒料峭,我们打着冷颤,围坐着聊起童年往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在凌晨3:05分,祖国的第一缕曙光喷薄而出。侧身一看,天空竟还有不知疲倦的星星在闪烁,对面俄罗斯人的营房还点着灯光……

上一篇:呼吸系统疾病教案下一篇:老规矩高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