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仙峰游记散文

2024-04-20

九仙峰游记散文(共2篇)

篇1:九仙峰游记散文

初冬季节,太阳暖暖地照耀着大地,天气更像一个温和的老人。周六,我和老公商量去爬山,可是商量半天,也不知去哪里好,因为家乡所有的山几乎都留下我们的足迹。开车到大街上,突然想起有一个叫九仙峰的地方一直没有去,于是给好友芹打电话相约,因为她的娘家就住在九仙峰附近。

九仙峰位于辽宁省阜蒙县西南部卧凤沟乡三家子村,距阜新市区20公里,正处医巫闾山余脉丘陵区。我们的车沿着崎岖的山路爬行,迎面遇游人下山,有的手里拿着木化石。果然,我们停车后,发现道路两旁的沟坎上裸露着大小不一带有斑驳木纹的石板块,从清晰的纹理中可以断定,这就是木化石。芹指着远处告诉我们,那些像一层层压缩饼干似的山峰,就是九仙峰。据说九仙峰共有很多个山洞,每个洞里都住着神仙,曾有九位仙人在此修道炼丹。我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继续往上走,只见九仙峰峭岩陡壁,层层叠叠,着实壮观。据说在一亿四千万年前,我们这里曾发生过一次造山运动,从大面积分布的木化石来看,这里在远古时期曾有大片浓密的森林覆盖。眼前是松柏临崖,宫观悬空,洞窟深阔,独具特色,真是一处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九仙峰风景名胜区得到开发,规划面积为89平方公里,确立景点有九仙洞、天门洞、玉皇阁、聚仙观、药王洞、藏经楼、无底洞、通天崖、膳洞、诵经洞、蛇仙洞、蟒仙洞、狐仙洞等现代旅游景点,还有元代古迹,明代的北边墙、烽火台,唐代的聚仙观、玉皇宫、九仙峰。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玉皇阁、聚仙观、药王洞聚集了远来的香客信士,他们上香朝拜,有求者无不灵验。每逢四月初八和十八,是佛教的纪念日,来九仙峰拜佛的人络绎不绝,有求官求学求吉祥平安的,也有给故去的亲人诵经超度的,据说个个所求圆满。忽然想起传说中关于狐仙的故事:

相传有一男子去五台山拜佛途中,行至北京生病,不能行走,于是让人捎信告诉家人接自己回家。同伴看男子病得严重,找来一个白胡子老人看病。老人诊断之后,给男子下了一个药丸,治好了病。男子非常感激,问老人有何心愿,老人便托他办一件事,男子答应一定照办。老人看他走路无力,递给他一副拐杖,男子拄上拐杖,走路如风,没等家人套车来接,他先到了家。回家后,他一直记着老人托付的事,为了报答治病之恩,按照老人的嘱咐,告别家人,来到离家不远的后山。发现这里果然有一个山洞,洞门紧锁,他用拐杖敲三下门,门开了,见一对老夫妇盘腿坐于洞中。他说明了来意,把白胡子老人的信交给他们。男子办完了事,转身要走。可是老夫妇不让走,说洞门一天只能打开一次,他只好在此吃了晚饭并住下。夜里,他听见隔壁有人时而痛苦呻吟,时而伤心哭泣,心生狐疑,吓得一夜无眠。

第二天早上,老夫妇求他再办一件事,请他给附近一个富人看病,并给了他两粒药丸,嘱咐他治好富人的病后,向富人索要一张狐狸皮。男子按老夫妇的吩咐,带着两粒药丸去找那位富人。他听说富人的家人正急急地四处找医生,可是方圆百里谁也治不了他的病。他走着走着,迎面碰上富人的家人,被请进门。男子一进门,说自己能看好富人的病,给他下了一粒药丸。富人吃下药,病情渐好,很是感激,遂问男子有何心愿,男子说无他求,只求那张挂在墙上的狐狸皮。可是,富人说什么也不给,说这狐狸皮下雨都不湿,是个神奇的宝贝,别的要什么都答应,男子摇了摇头就走人,刚走出富人家不到一里地,富人的家人追来,说病人又犯病了,无论如何请他回来。男子作无奈状返回富人家,说只要给狐狸皮就看病,富人只好答应,从墙上取下狐狸皮,让家人包好,给了男子,于是男子又给他下了一粒药丸。男子回到洞里,把狐狸皮交给老夫妇。老夫妇非常感激他,留他在家吃饭。席间,一个英俊貌美的小伙子出来连连给他磕头,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原来,狐狸皮就是小伙子身上的,是富人家的下人打猎时将其打中,扒下了皮,献给了富人,才使其痛苦呻吟并哭泣不已。男子知道了内情,起身告辞,老夫妇告诉他,让他回家后到自家东墙根处一个洞里找宝贝。

男子回家后去东墙根处的洞里一摸,果然摸到二两银子,而且天天摸天天有。男子从此变得富有起来,儿孙满堂,幸福无边,直活到九十七岁。家人为他办寿宴,那个曾经被他治好了病的富人听说后,也赶着马车给他家运来成袋的粮食。酒宴上,男子喝酒喝到尽兴之处,忘记了洞中老夫妇的千叮咛万嘱咐,把机密说了出去。结果,当他第二天再去东墙根处摸宝时,却再也没有摸到银子,于是他也离开了人世。

且不说故事的真假,也不说这故事究竟发生在哪里,上山求药的事,在民间也确实发生过。一次,村中有人传言,说离我家不远的山上,来了个狐仙,能包治百病。我家后街的一个小伙子,人长得俊,只是从小不会说话,是个聋哑人。家人听说有人能治病,套上马车前往,结果被那所谓的“狐仙”打肿了脸,也没会说上一句完整的话。还有一个姑娘是天生的少白头,险些让“狐仙”占了便宜。原来这是个冒充的“仙儿”,以骗人为目的。

我们走着走着,来到药王洞,这是九仙洞之一。芹说,过去的人们就到这里极其虔诚地跪拜,燃香求药。人们跪拜完毕,钻入洞中,就会看到洞中放着一个瓷碗,碗里面装着药,哪怕是松针或是羊粪蛋,不管是什么,人们都以为是良药,拿回家去吃下,病就好了,其实是心理作用罢了。我们学着求药人的样子,低头猫腰地穿过药王洞,终于实现了穿越之梦。关于九仙洞,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九仙峰也叫菊花山,是人们心中的仙山。因为山峰住着众神仙,后来人们又称作九仙峰。九仙峰上的山洞有的自然形成,有的是人工开凿而成。九仙峰是九天玄女的道场,收有九位门徒,各居一洞,各有神通,变化无穷,降妖除魔,行医舍药,一时间名声传遍关里关外。相传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皇帝李世民东征来到这里,元帅薛仁贵与高丽人盖贞在这里摆下战场。盖贞是高丽元帅盖苏文的妹妹,颇有道行,学有仙术道法。她凭真刀实枪打不过薛仁贵,就在菊花山使起法术,顿时满山巨石滚动,飞蝗般直砸唐营。这不义之举震怒了石洞中的得道仙家,于是他们各显神通,运用九宫八卦阵,一齐围攻盖贞,终于协助薛仁贵击败了盖贞,从此九仙洞便仙名远扬。随着时光推移,人们淡忘了菊花山之名,习惯地称之为“九仙洞”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九仙洞又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乱和天灾人祸,但这座山岿然不动,高高耸立于人们的心中。

常言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斗转星移,寒来暑往,历史延续到1932年。一天,九仙峰来了一位名叫“菊花真人”的修道者,领祖师法旨,专门来九仙洞修寺建塔,建九龙禅寺,普渡众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广结善缘,八方化济,将山上大小洞穴修缮一新,诵经洞、藏经洞、膳洞、寝洞、聚仙观、传经洞、说法洞、玉皇阁、天门洞、药王洞等修缮完备。一时间,九仙洞名声大震,每逢四月初八、三月三、九月九等盛大庙会,香火十分旺盛。可是,“文革”期间,九龙禅寺院被毁,近年才得以恢复。九龙禅寺现任住持慧观法师率四位弟子来此建道场,香火日盛。

芹带我们来到九仙峰南面的山脚下,这里有一口“仙井”,据说仙人口渴时就来这里取水。这仙人也够神了,还会砌井搭棚,知道保护水源呢!看过了仙井,我们一路向西行驶,眼前是错落有致的村庄,村民的房舍一顺向阳。芹指着娘家不远的后山告诉我们,那里就是明代边壕,将卧凤沟乡与义县隔开。我们沿途经过大片田野,看到地里村人搭起的葡萄架,自成规模,蔚为壮观。卧凤沟乡干部带领村民发展果业,大面积培育葡萄,已见成效。芹的弟弟家新上的一条龙餐饮服务项目今天开张,在自家院子里搭起塑料棚办酒席,劳忙的大姑娘小媳妇扎着围裙正在帮忙准备伙食。如今的农村人办席一点不比城里人差,海味、肉类、各种蔬菜,荤素搭配,应有尽有。

神是无形的,而人是有形的,只有人才会改变世界,真正能改变世界的也只有人,人类才是真正的神。衷心祝福这里的人们在当地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路“神仙”的保佑下,风调雨顺,幸福安康,日子越过越红火!

篇2:游记散文写作方法例话

一.运用“移步换景”, 铺设架构

“移步换景”, 顾名思义, 即随着游览步伐的移动, 眼前的景色也跟着变化, 而不局限于一处。这里面包含着两个动作:“移步”、“换景”。抓住“移步”, 就是要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 后到了什么地方, 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抓住“换景”, 就要写出每到一地所看到的景色。

(一) 移步。教学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鼎湖山听泉》时, 即让学生找出步伐转换的词, 梳理作者的游踪, “江轮夹着细雨, 送我到肇庆。游了一遭七星岩……赶到鼎湖山时, 已近黄昏……过了寒翠桥……不觉渐高渐幽, 已入山中……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行至半山, 有一补山亭……站在亭前望去……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 小心翼翼, 拾级而上……晚饭后, 绕寺前庭园漫步”。首先要让学生把地点的变化情况搞清楚, 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即指明作者所处之地, 因此, 作文之初, 可以教学生多用一些“走近……, 沿着……, 顺着……, 走到……, 站在此处, 远望去……出来之后……”等这样的字眼, 或放在段首, 或放在地点转换之时用作衔接, 来将游览的地点和过程介绍清楚。

(二) 换景。作者每到一处, 通常都会描写所见之景, 或详或略。所写的自然景色, 必须是作者在该处看到或站在该处从不同角度所见之景。第三篇课文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将作者游览黄山的行踪介绍得很清楚, 每到一处景也写得很鲜明。如从山下爬到天都峰顶写了险峰, 上玉屏楼写了“迎客松”等各种奇松, 登上莲花峰峰顶则写了各种巧石, 沿“百步云梯”而下详细地描绘了云海、日出, 下山到山脚则写了温泉。风景随着脚步不断变换。

因此, 运用好“移步换景”法, 学生是很容易将游记散文的结构、内容写清楚的, 这就为写好游记散文铺好了行文架构。

二.细摹重点景物, 突出特色

(一) 换景要有取舍。通常, 风景区的景点、景物是很多的, 一路走来, 所要描写的景物必定也很多, 但作者在“换景”时要有所侧重, 不可面面俱到, 抓住重点景物施以浓墨, 突出景区特色, 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鼎湖山听泉》中尽管通篇都写到泉声, 但作者仅是对静夜里的泉声作了细致描写,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 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 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 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定是激流直下陡壁, 飞瀑落下深潭………”体现了鼎湖山泉声的特色, 形象生动地突出泉声的美妙, 令人向往。

(二) 如何描写好自然景物呢?确实, 对学生来说, 写好很不容易, 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写景。

1.要注意景物变化的全过程。自然界的景物通常是在不断变化的, 如水的快慢急缓, 月的升没, 云的卷舒, 雨的大小等, 把这一变化过程写出来, 那肯定是生动的。如《飞红滴翠记黄山》中, 将日出过程中日与云的变化很形象地描写出来, 让人感受到了它的美。

2.从“五官”感受方面来写景。笔者认为, 景物是可看、可听、可嗅、可闻、可感的。作文时, 如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写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上文便是从听觉写声音变化, 从视觉感受写日出的瑰丽过程的。

3.写出景物的色彩和姿态。自然界的颜色是七彩的, 万物是各具形态的, 我们要善于捕捉到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如:写云海、日出之景时, 就主要从云的姿态和太阳的色彩着手来写, 很形象绚丽。

三.穿插“人文知识”, 增添趣味

游记散文写的内容往往是山水风光、人文古迹。山无外乎高险, 水无外乎清绿, 翻阅古往今来的游记散文, 大致如此。因此, 平时学生作文时, 写到游记往往在山水上着墨, 但几行字下来便觉得艰涩而无内容好写。在学习《鼎湖山听泉》时, 我引导学生探究:文中除了描写自然景色, 还介绍了什么?很显然, 是向读者补充了一些关于“庆云寺”、“菩提树”历史知识, 如:“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 始建于明崇祯年间, 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 直径近2米, 可容1100升, 颇为引人注目”。“原来, 这是两百多年前, 引自锡兰国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 因而, 佛门视菩提为圣树, 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游记散文如果仅是描写自然山水, 便没有了趣味, 学生也难铺展开来, 如果在描写景物时, 合理、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景物相关的历史、传说、趣闻或地方故事, 会给山水点染一些灵气, 增添一些人文性、趣味性。

上一篇:4平安单位创建自查自评报告下一篇:六年级学生必背必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