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议论散文

2024-04-18

《西游记》议论散文(精选9篇)

篇1:《西游记》议论散文

《西游记》议论散文

佛道儒三教中,道教儒教是国货,佛教是舶来品。孔子曾学礼于老子,道教比儒教历史更悠久。在封建社会中,佛道儒三教各有用处:“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道教创世最早,但在民间百姓中影响很小,因为“修身”是贵族的事,平民百姓以“温饱”为目标,即使是富豪也与“修身”无缘。最后,道教在民间仅剩天师画符、巫婆跳神。现在各地所剩道观寥寥无几。

儒教历史悠久,那只是文人的事。“贫民子弟十年寒窗,一朝考中状元,招为驸马”,历来只是宣传而已。除了山东曲阜,全国文庙还剩多少?儒家本身并没有成“教”,是历代皇帝逐渐升级大捧孔子为圣,再为神。真正提出“孔子创教”的是清末的康有为,结果爆发了“五四运动”。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改国号为贞观元年。他因姓李,采取了“兴道抑佛”的政策,唐太宗说:“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就在这一年,唐僧西行取经被朝廷拒绝。玄奘法师偷出凉州,被朝廷通缉。但他偷出玉一门关,闯过烽火台,孤身坚持西行。当他在印度得到佛教界巨大成功后,唐朝廷改变了看法。唐代帝王开始更理智地看待儒佛道三教,虽然骨子里都以儒学为立国之本,但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他们乃利用佛、道,甚至把佛教、道教排在儒教之前。

佛教主张,不管是谁,只要自我修心,死后都可升天,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佛教在平民百姓中有广阔的市场。《西游记》说唐僧奉唐太宗旨意西行取经,是对唐太宗初始“兴道抑佛”的掩盖。《西游记》中没有一点儒教文圣孔子、武圣关羽的.影子,还把道教放在陪衬地位。太上老君(老子李聃)仅在天宫炼仙丹,五庄观镇元大仙是“地仙之祖”,而佛祖的体系乃是“天仙”。

唐僧西行取经不但是普及佛教,也为佛教中国化打下基础。观世音菩萨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声音的菩萨”,为避唐皇李世民讳,改成观音菩萨;中国宋朝以前,观音菩萨是男性,法号“慈航大士”,后来变为女性;观音菩萨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为己任,专管人间百姓皈依正果,因此在民间的影响极其深远。《西游记》中曾经吃人无数的猴妖也能皈依正果成佛,对民间百姓信奉佛教有极大的影响。

篇2:《西游记》议论散文

号称中国四大文学巨著之一的《西游记》在这个暑期里又频频亮相了,虽然有几个版本,但最爱还是六小龄童主演的那两部。第一部是1986年1月完成的,距离现在已然20年了,回想当年沉浸在“齐天大圣”的梦里时,还真是诸多感慨。

现在已经不是我的“齐天大圣”时代了,女儿虽然每天也是变换着频道追看,但俨然一副客观评论员的模样,她的欣赏角度和我现在以及我童年时是那样不同。

由于是不同频道不同时间播出,有些剧情女儿也是看过两次以上了,不时她说出接下来该发生什么事时,我也很惊讶:“你怎么知道的?”“我小时候看过。”回答的如此平静,竟然出乎我的`意料,暗笑四岁八个月的小丫头居然海口自己的“小时候”。对比自己,像她这个年龄的时候,我还与小人书为伍呢,就算是后来有了电视看,也是从黑白电视逐步走向彩色,更别说几十个频道任选了,想着“数码电视”的时代悄悄来临,才突然觉得自己原来已经是一个有着回忆和故事的一代人了。

二十年前看孙悟空,好生羡慕他的能耐,一个跟斗108000里、72变、观音菩萨送的三根救命毫毛、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捧)以及他的火眼金睛,他的每一个亮相、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衬着有些戏曲味道的音乐,维妙维肖的表演,李阳的配音,百分百的美猴王彻底征服了我。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势,叫人人敬畏的玉皇大帝为“玉帝老儿”,叫如来佛祖“如来”......稍不如愿就大发雷霆,不仅大闹了天宫、到阴曹地府改写了“生死簿”,还在花果山水帘洞自立“齐天大圣”。

这一切在当时的我看来是那么的让人神往,恨不得发梦自己变成了孙悟空,每天和小朋友们讨论的话题也是谁谁谁厉害,但也敌不过孙悟空,他似乎成了我的偶像,就差我平时走路上学、吃饭也是一幅猴相了。

时过境迁,眨下眼二十年过去了,初生的牛犊长大了,才知道老虎着实可怕。

一年又一年,从读书到工作,从小女到为人母,遇到了偶然和必然的人与事,如今抱着女儿嘻笑着八戒的笨拙、沙僧的木讷、唐僧的古板,动情于悟空的长幼尊卑,同是一部戏,不同的时间欣赏,感觉却是不同。

这一次,我忽然就能理解了“玉帝老儿”为何同意太白金星的提议,封悟空做弼马温;明白了如来在五行山上“南无阿弥陀佛”压住孙悟空五百年;懂得了缘何让唐三奘去解救他,并收他为徒给他一个机会西天路上斩妖除魔;了解了观士音菩萨送花帽给他实是紧箍的良苦用心......

然而,我的女儿居然也能似懂非懂的评判着悟空的是是非非,对于那些惩罚,她说:“没有规矩是不行的,就像我在家要听妈妈的话,在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一样。”我想不通女儿是如何从剧情里得出这样的结论,而不是当年我盲目羡慕悟空“恃才傲物”。

篇3:以文化底蕴扮靓议论化散文

运用文化底蕴法可以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融合名句

我们的人类文明源远流长, 文化人物众星璀璨, 无论中外, 遑论古今, 他们立德立功立言, 推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融汇人生苦辣酸甜, 浸润文化博大精深, 留下好多启迪思维、生发情思、催发美感的佳句, 这些有诗词中的心香意蕊, 有文章专著中的扛鼎之句, 亦有现在不知名的话语, 至今撼人心魄。这些话语, 直接引用也罢, 化用变换使用也好, 会让我们的考场议论化散文平添哲理意蕴, 散发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飘逸美感和形式的华美与旖旎。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 我们在写作文时要自然地联想, 无缝地对接。切记, 是自然融合, 是考生自身思想、情感的一部分, 不可分割, 而不是为“引”而“引”, 生搬硬套, 那样就适得其反了。

如:花季, 如马蹄般穿花而过, 留下一串绝美的回响, 扣开心扉, 发觉是青春来了。

青春来了, 彼时的我不再不谙世事, 换上了一件栀子花的衬衫, 衣角微微绽放在阳光中, 温柔地摆动。青春来了, 我便多了几分陶潜“采菊东篱下”的淡然, 掬起我的一帘清梦;青春来了, 我便是“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那是我们特有的敏感, 特有的惆怅。失意时, 竟也把自己比作李清照所拟的“人比黄花瘦”;豪情四溢时, 也敢放下“剑荡天下, 横扫六合”的不羁之言。

这是河北唐山市中考满分作文《青春来了》的片段, 点缀了诗词名句, 犹如一束束馥郁芬芳的花朵, 灿烂了读者的眼睛, 突出了生命中青春特有的情调, 感伤、明媚的、豪迈糅合在一起, 预示青春华丽地走来了这样的主旨。诗的光芒悬浮在文字上空, 灿烂成一片文采飞扬的云霞。让读者的神经兴奋起来了。

二.再现历史

历史人物对人生的追索, 为后人确立了优雅的生命榜样, 他们妇孺皆知的成就与品质, 自然成为许多话题的标杆论据。所以有很多历史人物的生命需要我们去关注、发掘、思考。因为相对我们的文章而言, 他们是多变角、大纵深的写作材料。

然后学会用阳光般灿烂的语言再现历史情境, 把那些至今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把那些至今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 把那些拨动心弦的文化典故, 作为考场作文的优秀文化基因, 以厚重的历史积累作为强大的写作之源, 以典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材料, 将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结合, 用它们的光芒照亮读者的眼睛, 表达作者对话题或事物的深刻看法。这是考生们撰写考场议论化散文必须要走的路。

三.演绎新编法

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汲取吸纳素材, 或拓展细节, 或演绎人物, 或新撰故事, 以表达崭新的主题。从而做到在作文中, 运用文化的眼光, 对经典著作、传统事物等做出一种比较理性的审视, 得出与时俱进的个人的独特见解。

如在满分作文《给诸葛亮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个精彩段:“其三、可虚美, 可隐恶。街亭之失, 往好处想, 可以说为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积累了经验 (哪怕是负面的) 。按时下的说法, 只当交了‘学费’。先生一出空城计, 军民看得真切。可以差一干‘笔杆子’写成《三尺瑶琴退雄兵》的长篇报告文学, 在《蜀国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白帝城托孤时, 先主曾嘱咐马谡其人, 不可重用。这段历史委实对先生不利。但除了先生之外, 直到如今还在搞什么‘失街亭, 谁之过’的讨论。有人更是把矛头指向先生, 说什么‘知人不明, 用人不善’, 严重影响了领导的威信。以后的工作如何开展?真是‘成也宣传, 败也宣传’呐!先生深谙行军用兵之理, 于为言之道则一窍不通。长此以往, 怎能不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故为先生谋划, 望先生三思。”

这种“新瓶装旧酒”式的故事新编, 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可以说, 就这样换一个角度, 换一种形式, 就能闪出诱人色彩。

文化底蕴法的写作模板和行文思路, 可概括为:融合名句———再现历史——演绎新编。

篇4:古代议论性散文阅读训练

驳《复仇议》

□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①,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世。若曰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②( )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 )求其端,( )刑礼( )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③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柳宗元集》)

[注]①贼虐:残害。②刺谳(yàn):审理判罪。③调人:周代官名。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轻率,任意)

B.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超出本分)

C.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感谢)

D.臣窃独过之(认为……错误,失当)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之 则 且 其 B.其 则 且 之

C.其 而 则 之 D.之 而 则 其

3.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B.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C.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D.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作者在文中全力反驳了陈子昂在《复仇议》中主张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并将之“编制于令,永为国典”的见解。

B.作者认为,“礼”和“刑”的共同作用,就是“防乱”,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双保险,两者不可分而自治,背道而驰。

C.作者认为元庆复仇是尽孝道,为义而死;由此推知元庆是个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他不会把王法当作仇敌,推出诛杀和表彰二者并行的做法是荒谬的。

D.文章从维护封建的“礼”与“法”的尊严出发,调和为亲报仇与守法之间的矛盾,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吏治黑暗和官官相护的社会现实。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

译文:

(2)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

译文:

(3)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而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选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nlc202309091357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财物)

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征伐)

C.交友未笃(深厚)

D.恶能善之矣(认为……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B.而其名无不辱者/此所以欲荣而愈辱

C.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D.以此厚望于主/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首段引《诗》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作者认为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译文:

(2)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论慎终(节选)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假令内安,必有外扰。当今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宁静。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匡辅。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魏征对曰:“自古以来,元首股肱不能备具,或时君称圣,臣即不贤,或遇贤臣,即无圣主。今陛下明,所以致治。向若直有贤臣,而君不思化,亦无所益。天下今虽太平,臣等犹未以为喜,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人君为善者,多不能坚守其事。汉高祖,泗上一亭长耳,初能拯危诛暴,以成帝业,然更延十数年,纵逸之败,亦不可保。何以知之?孝惠为嫡嗣之重,温恭仁孝,而高帝惑于爱姬之子,欲行废立,萧何、韩信功业既高,萧既妄系,韩亦滥黜,自余功臣黥布之辈惧而不安,至于反逆。君臣父子之间悖谬若此,岂非难保之明验也?朕所以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惧,用保其终。”

贞观九年,太宗谓公卿曰:“端拱无为,四夷咸服,岂朕一人之所致,实赖诸公之力耳!当思善始令终,永固鸿业,子子孙孙,递相辅翼。使丰功厚利施于来叶,令数百年后读我国史,鸿勋茂业粲然可观,岂惟称隆周、炎汉及建武、永平故事而已哉!”房玄龄因进曰:“陛下撝挹之志,推功群下,致理升平,本关圣德,臣下何力之有?惟愿陛下有始有卒,则天下永赖。”太宗又曰:“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此三者,朕何德以堪之?既有此功业,何得不善始慎终耶!”

(选自《贞观政要卷十·论慎终》)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感化,打动)

B.何以知之 (得出结论)

C.端拱无为(继承帝业)

D.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阅读)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指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它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3.下列对于文言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始易,善终难。做一件事情,开头做好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善始善终,治理国家也是如此。

B.创业难,守业更难。创业初期,往往能够励精图治;承平日久,便难免骄奢放纵,导致败亡。

C.唐太宗以汉高祖、汉惠帝等为例进行论述,进一步说明当权治国的人应该时刻居安思危。

D.国家周边的少数民族都臣服归顺了,不只是太宗一个人的能力,更加得益于各位大臣的辅佐。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今虽太平,臣等犹未以为喜,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译文:

(2)君臣父子之间悖谬若此,岂非难保之明验也?

译文:

篇5:《疤痕人生》议论散文

树的身上有不少疤痕,不知人人是不是想过,一样是创伤的遗址,为何深浅不一呢? 有的浮浅的要命,有的深彻的恶心。 或许由于伤得越深,痛的烙印持续的时候越长。 人也同样,人的`平生,痛苦悲伤在所难免。 当自己置于麻烦当中,万万别急着企求他人的匡助,没有人会怜悯你,你也不值得怜悯。没有人生来就是弱者,以是大家都可以成为强者。 落难时,期望救星涌现,这是人之常情,只是偶...

树的身上有不少疤痕,不知人人是不是想过,一样是创伤的遗址,为何深浅不一呢?

有的浮浅的要命,有的深彻的恶心。

或许由于伤得越深,痛的烙印持续的时候越长。

人也同样,人的平生,痛苦悲伤在所难免。

当自己置于麻烦当中,万万别急着企求他人的匡助,没有人会怜悯你,你也不值得怜悯。没有人生来就是弱者,以是大家都可以成为强者。

落难时,期望救星涌现,这是人之常情,只是偶然别人并不能匡助自己。有些事变,必需自己亲身经历,一起的艰苦会让自己更为成熟。

人生的路徘徊弯曲,有的人不停在寻觅捷径,效果错得愈来愈离谱。天主是平正的,它不会恩赐太多的幸福给你,一样,也不会让你承当更多的痛楚。

篇6:议论性散文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 mail ,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的11 个州的路线图。出发后的第三天,他从奥斯丁打来电话, 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的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延展得更长。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的。我们闲谈起来,我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10 美元。”就是怀揣着仅有的10 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风餐露宿。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就了他。

我也想起我自己,在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苦。北大荒的“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青春的曲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象得那样美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而是为了多品尝一些人生的滋味,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

青春,就应该像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也要借着风力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这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窗;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面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篇7:议论性散文学生

王乐

自信能够让我扬帆起航,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自信能够使我如两肋生翅,直冲向理想的巅峰。只有拥抱自信,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凤头)

自信是一种拥有,一股勇气。就是凭借着股激情,我们才能开拓自己的人生道路,尽情描绘明日的七彩世界。没有自信,越王勾践怎能砍断吴王的金戈?没有自信,区区西秦如何东出函谷而一统天下?没有自信,百二秦关如何更换上刘汉的旗号?没有自信,成吉思汗的铁骑如何能踏上多瑙的土地?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一次赴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演奏中发现乐谱出现了错误,但在场的评委都郑重声明没问题,说是他自己的错觉。他考虑再三,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原来,这是评委故意设置的考题,而小泽征尔因为坚持自己 的正确观点而在大赛中夺魁。如果小泽征尔没有自信心,因为评委的观点放弃自己的观点,就不会取得成功。只有自信,才能让我们充满勇气,最终取得成功。(面例和点例相结合,很有说服力,很有文采)

在困境中,更需要我们自信。世界上有一批虽身处逆境,但充满自信,自强不息,奋斗向上,最终获得辉煌成就的人。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原先患有口吃病,幼年结巴,语音微弱,演说时常被人喝倒彩。他始终对自己信心百倍,为了克服疾病,每天清晨口含小石子,呼喊练习,终于成为口若悬河,辩驳纵横的演说家。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海伦克拉,幼年因病造成又聋又瞎。她自信自强,14岁攻克多种外语,通晓德、法、古罗马、希腊文学。二十岁考入著名的哈佛大学。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四岁时出天花,留下一险麻了的后遗症,后又患猩红热,高烧烧坏了眼睛,成了高度近视。他终身受疾病折磨。但他从未失去自信,在贫病交加中大无畏斗志昂扬十余年。建立了行星运动三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打下基础。著有《宇宙的神秘》,《哥白尼天文学概要》,《宇宙谐和论》等。只有在困境中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成功。(举例恰当)

自信面对生活,到达成功的顶峰。正如李白诗里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而自信的人恰恰能知道这点,所以经过总结,我们可以知道:一个自信的人未必一定会成功,但是一个自卑或者自负的人必定会失去一切。站在生活的舞台上,许多人有悲伤,有遗憾,不要紧,保持一颗自信的心态。用心去面对明天,将明天过的五彩缤纷,正因如此,世界上才有了许多成功人士。可能大多数人认为,要想成功需要漫长的岁月,不停的坚持不懈才行。不过这只是成功的一种因素,有成千上万的人努力了,甚至付出了一切,但终究没有成功,所以说,自信是一种动力。有了动力,再加上努力,成功还会远吗?自信是奇迹的出发点,坚信自己所能做到的,就会发生奇迹,“自信”在自己的心中,“自信”仿佛散发着无穷的魔力!(正反对比之后再分析,认识深刻)

是啊,是自信给予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自信让我有了与困难斗争的勇气,是自信铺就了我通向成功的道路。我坚信:一路有自信为伴,生活的舞台会更加广阔.是啊!自信是成功的基点。自信,它给我以勇气与力量,有了它自信是心底的一颗宝珠,什么时候有它,什么时候就会发光;自信是征途的导航灯,指引我们跨过一道道的门槛。

让我们拥抱自信,到达成功的顶峰。(精彩的结尾)

篇8: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及其写作

一.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 属于文学作品, 而不是议论文。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 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 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议论性散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为:一是在说理时常常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 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 不像常规性议论文那样观点鲜明, 论据清楚, 它的观点要通过穿透文字的含义, 领悟其内蕴, 阅读起来不像常规议论文那样枯燥乏味, 而是在品味散文的优美韵律中体味说理的透彻有力, 它的说理犹如细雨润物一般慢慢渗透, 让读者深思和体悟;二是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它以情感染读者, 以优美的语言文字取悦读者, 以个性化的色彩、鲜明的特色征服读者, 因而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备受青睐。议论性散文以其表达的灵活性, 不拘时空的广阔选材, 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采斐然的抒情说理, 在文学作品的百花园里技压群芳。

二.议论性散文的写作

所谓议论性散文, 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 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 它是“议论文”, 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 它是“散文”, 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 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因此, 议论性散文与一般议论文相比, 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语体风格。一般议论文属政论语体, 要求以抽象思维为内核的“线状结构”的语言, 它更强调清晰的理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议论性散文属文学语体, 它用的是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片状结构”语言, 它要通过具体的充满情感的描写, 展现一幅幅画面, 而且要把自己的观点蕴涵其中。

就结构而言, 议论文要求有严密的论证过程 (即形成“论证结构”) , 按照逻辑层层展开, 或是起承转合, 或是演绎归纳, 论述则环环相扣, 使用论据则精要概括, 总之都强调规整严正、简洁清晰。议论性散文也有“议论”, 也有议论的层次, 但它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严格, 它往往以内心感受为线索, 由若干片段描写衔接而成。例如下面两段文字, 主题都是:赞扬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提倡抛弃世俗。

例1:跟随他人的期望可以声名显赫, 可以去争取物质世界的充裕, 这事实上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如此追求。他们视功利如鸿毛, 内心澄澈如水, 如入无碍之境。司马迁在他人眼里完全是个废人, 苏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独行, 贝多芬在他人看来只是个聋子, 但他们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为伟人。我们不禁要反省他们对于人生的自我认识, 凡是精神伟大的人都拥有一颗自我认识的心, 强烈的精神意识能帮助他们摒除外界的干扰, 他们选择的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径。不论世殊事异, 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奋斗拼搏, 从未放弃,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他们在他人期望的悖论中走向辉煌。

例2: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吗?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吗?是遍访青山绿水, 且歌且行的游者吗?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 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 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 偏偏要独上高楼, 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 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然而你傲然,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当我们回望唐朝时, 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 而是你啊!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例1是议论文的写法。先说事实, 再行分析, 最后总结出“在他人期望的悖论中走向辉煌”的一般规律。整个语段虽然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但有鲜明的理性和逻辑。

例2是议论性散文的写法。它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个特写镜头, 一个个意象, 作者的观点、理念就渗透在这些镜头、意象之中, 读者要通过这些镜头、意象去感悟作者的观点、理念。整个语段, 虽然不乏内在的逻辑, 但人物的形象性更为突出, 情感也更加强烈。例1侧重理性, 除了给人理性的认识, 还能给人审美的愉悦。例2侧重于感性, 文字显然更有“视觉冲击力”, 更能吸引读者。

另外, 议论性散文不像常规性议论文那样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论点, 全文围绕着论点展开论证说理。但这并不能说它没有论点, 相反在更多的情况下其分论点甚至远远多于常规议论文。分论点也是为总论点服务的, 总论点常常比较含蓄, 需要读者慢慢体会它的深意。议论性散文论点的陈述方式不同于传统议论文, 常规性议论文的论点常常旗帜鲜明, 在文中处于中央的位置, 犹如人的大脑处于中枢机构, 而议论性散文的论点往往被淡化处理, 犹如怀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 粉面含羞般地欲遮欲掩。例如2002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诚信不可抛》中的几个句子, 就分别是该段的分论点, 文章的几个段落就是围绕它们展开的, 总论点“诚信”是在分论点的支撑下立起来的, 分论点对总论点起着修饰和烘托作用。如:A、失去了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金钱、荣誉、才学、机敏……就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 如过眼云烟, 终会随风而逝。 (诚信是人生的根本, 失去诚信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B、不欺骗, 不隐瞒, 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我们应如何讲诚信) C、拥有诚信, 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一片心空。 (拥有诚信的价值) D、相信诚信的力量, 它可以…… (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将会怎么样) E、抛弃诚信, 虚伪的面具将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 (舍弃诚信的严重后果) 括号内的文字表明这些话在传统议论文中作为论点一般会这样陈述。

再次, 在事例论据的使用和处理上, 传统议论文论证时往往使用完整的事实论据, 而议论性散文则尽量将论据简化, 不着力于详细分析, 往往在于排比抒情, 将自己选用的材料进行简要的概括叙述, 以便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议论;议论力求简洁、精要, 画龙点睛。如:高考满分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摘选) :

就在昨晚我还伸手摸了摸枕下的稻草绳, 胸中的热血流遍全身……

母亲啊, 您可曾知您坐在门前编制稻草绳, 那蓝布褂, 那双敏捷而勤快的手将稻草一颠一颠地编成草绳———那幅画面伴随了我十几个春秋啊, 母亲啊, 那是永不褪色的记忆, 伴我一年又一年……

还记得您那次生病, 恰好我放假回家, 父亲给了我一把零钱, 让我给您买点您爱吃的菜.我低着头行走在人群中, 带着上次考试的悲伤, 走得缓缓的, 在这喧闹的市场上, 我无心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 只顾伤心地走着……偶尔间, 抬头望望菜堆, 寻找您爱吃的菜。其实我根本没曾想过, 您爱吃什么, 只是记得您爱吃我爱吃的菜……又是偶尔抬头, 老伯在用稻草绑着菜, 那好熟的稻草绳……这不是母亲一直编着的稻草绳吗?母亲您那单薄的身体倚在门前, 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值绳子……

还记得那个夜晚吗?天黑黑的, 父亲在屋内抽着闷烟, 烟雾缭绕, 您依旧在外编着草绳, 手一颠一颠的, 稻草就编成草绳.我的心沉沉的, 再也无力开口要开学后的学费……

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留, 静得可怕, 犹如我沉沉的心。那句“爸妈, 我不上了”在口中转了几圈又咽了回去, 只有我自己知道, 我对学习是多么渴望, 可家中……母亲, 您的手依旧在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的一部分.父亲猛地捏灭了烟, 起身去了邻家, 我依旧心沉沉的, 您依旧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草绳……

我回过神来, 匆匆地买了您应该爱吃的菜, 不忘要了根草绳……

母亲啊, 我就是您手中的草绳, 从小编到大……您那在门口编草绳的背影, 那双一颠一颠的双手在我的记忆里永不褪色。

后来求学的路上, 我总不忘将一根草绳放在枕下, 看到它, 我就看到了您的身影, 您那双永不停息的手, 和那一颠一颠的稻草绳, 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您用那双手告诉了我什么是自强不息……

我在您的那双手下成长, 同稻草一样由草变绳……您的那双手陪我走过了一夜又一夜, 时间永远吹不落您手中的稻草绳, 更吹不落那一颠一颠的手……

篇9:议论性散文写作技巧指导

就议论性散文这种特殊的文体而言,写好这种作文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

一、议论性散文的内容

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议论性散文在说理的同时往往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作者将感情融入文章之中。而一般的议论文则仅以说理为主,着重从客观方面将道理阐释清楚。

议论性散文的内容以抒情性说理为主。在议论性散文中,文章中的议论往往是作品的主题,由于感情倾向明显,因此这些议论常和抒情结合运用,在阐明道理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基于这种特点,议论性散文的具体内容常常是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例如下面这篇例文:

菊酒剑,看人生

□张智雯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心态。

也许我们忘却了映着残阳斜晖的悠悠江水,也许我们冷落了锈迹斑斑的五尺长剑,也许我们饮尽了令人迷惘的烈酒。一次次在人生长河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

我们忘却了在夕阳西下时品着一份香茗,坐观云卷云舒的平淡,我们忘却了举杯对月的豪情,更忘却了“男儿何不带吴钩”的那份壮志。

我们渴望陶潜李白的平常,渴望着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超然。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脚步流苏,我们常常觉得心乏体困,渴望回到平常。其实很简单,孤灯夜下,手持一卷诗书,细细品味,便可使疲惫的心态消除,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迷惘中解脱出来,静观古人的平常与敏感。

陶潜,厌恶于官场的尔虞我诈,厌恶于案牍之劳形,于是他选择了适合于己的的平常之心,他归隐田园,依南山而种地,好不逍遥自在!李白,经过了官场的压迫排挤也愤然离开,从此寄情于山水,骑鹿访名山,忘却了世间的零零总总,多么洒脱飘然!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李贺之壮志难酬。一声声长叹响彻云霄,一句句诗歌撼人心魄。他对自己的人生太敏感了,总以为自己当是一个带剑叱咤于疆场的英雄。可是上天并不遂人愿,让他一次次的失意。他狂饮烈酒,狂发牢骚,仰天长叹千百次,而壮志难酬身先死,只落得“长使英雄泪满襟”。

人生的心态并不只有这两种,不过一个人的心态绝对又包括这两种。我们以我们的心态而活着,古人也只能是我们的典范,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作主。

拥有平常心的人,生活平淡闲适。是云般随风而行。

拥有敏感心的人,生活也许会灿烂,但也许会黑暗。

酒菊代表平常的人生态度,那么剑呢?剑就是一番豪气。

人生需要菊,需要酒,也需要剑!

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性散文。从本文的选材上看,作者选用了李白、陶潜、李贺等历史人物阐述观点。在行文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倾向十分明显。比如对李白和陶潜,作者持肯定态度,这可以通过文章的语言表现出来。比如“我们渴望陶潜李白的平常,渴望着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超然”,这样的句子表现了作者对李白及陶潜这种淡泊心态的肯定。相反,作者对李贺则持否定态度,比如“他对自己的人生太敏感了,总以为自己当是一个带剑叱咤于疆场的英雄”,这样的话语则明显带有否定意味。由此看来,本文符合议论性散文即说理又抒情的文体特点。

二、议论性散文的结构

一切的艺术创作都需要精良的设计,如书法、绘画、建筑、雕塑等。其中对结构章法的设计又是重中之重。议论性散文作为一种说理文,同样需要事先安排好结构章法。

与一般的议论文的结构相似,议论性散文的常用结构也有以下两种:并列式、对照式。

第一,并列式结构是最简单的一种结构,也是考场作文运用最多的一种结构。

这种文章的结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并重的,它们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文章的论点。如我们要论述“成功的条件”我们就可以缩小切入角度,先说“成功属于勤奋的人”,并用恰当材料来证明。其次我们说“成功属于善于把握机遇的人”。最后再说“勤奋属于懂得思考的人”。有一点需要注意,并列结构中的各材料之间没有先后顺序,所以可以互换。

第二,对照式结构是比较容易突出中心的结构。

对照式是把两种事物或思想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思想来从反面烘托某一事物或思想,段与段、段与层之间形成正反对照的关系。比如要证明“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大学”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先从正面说“好好学习”的作用,然后再从反面说“不好好学习”的危害,这样就把道理非常明白地展示出来了。这种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共同阐释一个道理方法,其好处是观点鲜明、中心突出。

佳作示例:

菊花飘香的时节

□重庆考生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向更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当一点点微寒已着枝,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菊之淡

“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稽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任何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入仕吗?是否忘了《与巨源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已经向所有人宣告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吧,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菊之傲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弃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曾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入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希望如此。然而,庄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

菊之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水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投江而死,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当清脆的打铁声从远方传来,当远行的大鹏展翅欲飞,当滔滔的乌江向天咆哮,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季节。

点评:

这篇文章的结构属于同学们最常用的并列式。作者将不同的人物,按照同一个主题组合在一起,使题材丰富,意蕴丰厚。本文选取稽康、庄子、项羽三个极具有个性代表的历史人物,以高洁的菊花象征其品格,将人物自我的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中。这种并列式的构思是最简单的构思之一,它可以使同学们快速确定文章的思路。

三.议论性散文的语言

议论性散文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的议论文只需要论证有力即可,因此对语言的要求不高,而议论性散文对语言的要求极高。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的是,这种文章的语言必须要用到大量修辞来增强文章的文采,进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议论性散文最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排比、引用。这三种修辞是议论性散文的三大法宝。首先,比喻这种修辞本身的表达效果就是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使文章的语言活泼。这一点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只是一种论证技巧而不是单纯的修辞手法。其次,排比在议论性散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修辞本身的修辞效果就是增强语言气势,有时可以使作者抒发的感情更加强烈。这一点最适宜写议论性散文。第三,“引用”这种修辞是议论性散文时常用到的。因为这种文章常常选择古代文人做材料,这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古代文人的诗文。同时,引用一些诗词典故也同样会增强文章的文采。

佳作示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刘秋雯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的修养,应该是举手投足之间的习惯,是水到渠成的惯性。那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虚怀若谷的胸襟,应该像人的呼吸一样自然吐纳,无需考虑,无需思索,如水之就下,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一手足、一举止、一眉宇之间。

犯而不校是一种修养。古有蔺相如,便是犯而不校的修养之人。他从不与廉颇计较个人得失,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威势,他选择的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不争夺名利,不卖弄才华,谦虚谨慎,终令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尽释前嫌,共同辅佐赵君成就了赵国的强大。他崇高的修养不知道使多少有志之士击节而叹。

施恩不图报是一种修养。淮阴侯韩信早年很穷,便到河边钓鱼以维持生计。有个老妇经常来河边洗衣服,见他饿得可怜,每次都给他带些饭菜来。韩信很是感激,承诺终会报答她的。可是这时老妇人很不高兴地说:“我是看你饿得可怜啊,哪里想要你回报。”是啊,有的人施爱如播种粮食,还没有种下去,就已经在期待秋天粮粟盈仓。而有的人而却是随手将种子撒出,而又绝尘而去,他收获的是惊喜,是心情。他播下的是爱心,呈现的是一种修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修养。苏轼被贬无数次,却仍然大唱“大江东去”,登超然台作超然之人。在黄州,他高吟“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密州,他聊发少年狂,放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在岭南,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政治的失意,并没有给他的人生带来阴霾,相反,他“穷而后工”,将绝世之词彰显于后世。这种修养已经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了。

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以为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很多人都在苦苦追求功名利禄,唯有真正的豁达之人能够体味出这种境界。陶渊明便是这种人,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归去来兮”,“采菊东篱下”,“带月荷锄归”,甘愿每天都闻“鸡鸣桑树巅”,面对“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怡然自得。这是怎样的一种修养啊!

李白诗云“惟有饮者留其名”,我不赞同。我以为应该是有修养之人方能流芳百世。有修养之人,无需修饰,无需多言,便会被后人牢记心中,此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点评:

文章以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题,形象地点出了修养的特征,发人深思,又极具文化底蕴。中间四段从四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事例典型,论据充分,论证十分有力。最后引用李白的诗句并反弹琵琶总结全篇,点名题旨。作者引用材料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在紧张的考场上,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如此挥洒自如,没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较深的语文素养是达不到如此境界的。在修辞运用上,本文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及引用的修辞,使文章极富文采。

四、议论性散文的禁忌

由于在现在的高考阅卷中,议论性散文常常得到较高分数,因此许多考生对这种文体也是一哄而上。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鱼龙混杂的局面。事实上,并不是将议论写得朦朦胧胧就是议论性散文,它有许多禁忌,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否则便会写出不规范的议论性散文而导致高考失败。议论性散文写作应避免以下几种情况:

1、忌做作

议论性散文注重感情的抒发。感情应自然地传染给读者,不能做作地主观刻意抒情,因为那是虚情假意。虚情假意的作文在高考考场上也是层出不穷,令人作呕。如98年的高考作文“战胜脆弱”,有不少同学写父母双亡,从而陷入巨大的悲痛而不能自拔,然后又经过斗争终于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从而说明“战胜脆弱”的道理。试问一下,事实上有那么多的孤儿考生吗?这些幼稚的小作者无非是为了“骗”取阅卷老师的同情,因此才会委屈一下亲人或自己了。当然,如果真能得高分,牺牲便不在话下了。而事实上这些虚情假意的作文只能被“打入冷宫”。

无独有偶,08年四川卷高考作文“坚强”,同样有许多的同学写自己被埋在废墟下上百小时,然后喝了父亲或母亲从身下掏出的半瓶矿泉水又坚强地活了下来,而父亲或母亲却因没舍得喝一口水而死去。这些看似动人的故事其实漏洞百出,事实上我们看新闻也没有那么多的人挺过100小时的。再说真正被压的学生也没有参加这次统考,而是延期高考了。要知道,感情不是作者用来喊而读者用来听的,它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而读者也只能从中意会。可见,如何使你文章蕴含的情感和读者的感受达成默契才是至关重要的。

2、忌矫情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与影视表演不同,影视表演有时可以靠主持人的煽情增强气氛。为了达到感染观众的效果,主持人的煽情往往是恰到好处的,再加上主持人的独特嗓音,观众极易被引起情感共鸣。不仅如此,在一些小品类的节目中也常有煽情的设计。比如今年黄宏的小品《黄豆黄》,在逗着观众笑过之后,“黄豆黄”从袋子里拿出五星红旗那一刻,全场突然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接着他说:“看到这面五星红旗,我就激动得想流泪啊!”黄豆黄的话语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十分煽情,观众此时都是激动的。可以说,小品创作者的这个设计是十分成功的。换言之,无论是小品还是作文,煽情如果处理不好就成了矫情。因此,在议论性散文中,作者的感情一定要自然流露,而不能刻意装腔作势。

3、忌罗列事例,不会分析

罗列事例是指考生写作文时从时下流行的一些低浅俗滥的阅读文选中搬出一个个小故事,逐个背写在作文里,议论的语段过少甚至没有,只在结尾时用一两句话联系话题的情况。

议论性散文以议论为主,所写事例要概括而形象,并有到位的分析议论,这种以事例代替分析的现象,反映了部分考生认识水平不高,不会分析的现状。这类考生要学会辩证分析,多读一些规范的议论性文章,掌握一般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列举事例之后,必须扣住话题进行分析,使文章始终围绕中心论证。文段扣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首句扣题、议论描述性扣题、结句扣题。容易犯罗列事例毛病的考生,尤其要注意学会结句扣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西游记》议论散文】相关文章:

西游西游游戏范文06-03

职场西游记04-10

迷糊西游记04-20

西游记职场04-23

西游记续写04-28

西游记论文题目05-02

西游记 论文题目05-02

西游记梗概范文05-22

西游记重要情节06-21

名著导读《西游记》04-09

上一篇:创建文明城市整改清单下一篇:过除夕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