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徕山游记经典写景游记散文

2024-04-12

徂徕山游记经典写景游记散文(精选6篇)

篇1:徂徕山游记经典写景游记散文

徂徕山游记经典写景游记散文

“徂徕之松,新甫之柏。”——《诗经·鲁颂》

初读这诗句,是进修时在《古代文学作品选》上读到的。句式整饬,铿锵有力,读来朗朗上口。我的家乡位于汶河岸边,东望徂徕山,宛如虬龙横卧,翘首摆尾,凌空欲飞,既神秘莫测,又奇幻好奇,不免心向往之。

岁在春日,正逢清明;春光明媚,鲜花争艳。恰是踏青赏景好时节。我和妻子开车前往心仪了很久的徂徕山旅行 ,我们沿着汶河大堤一路东行。堤坝上杨柳依依,排排列阵。河水明净,蜿蜒西去。花似红裙镶嵌,水如玉带缠绕。村落峥嵘,楼群栉比。这里土地肥沃、粮草丰美。古老的大汶口文化滋养了她的文明,使她端庄秀丽,厚重丰满。

很快,我们便驱车来到徂徕山脚下。在通往山顶的公路一侧,山头上,一巨大纪念碑直插云霄,高高矗立在苍松翠柏间,拾级而上,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 巨型花岗岩石上,镌刻着徐向前元帅题写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十二个镏金大字,笔力苍劲,入石三分。透射出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畏艰难,戮力共为,力挽狂澜,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决心和意志。

瞻仰完纪念碑,我们沿环山公路盘旋而上。道路险象环生。曲折、路险、景奇。松柏森森遮天蔽日,溪流泠泠叮叮淙淙。似仙境缠身,如丝竹奏鸣。花香袭人;群蝶翔舞,鸟鸣深磎。经盘旋往复,便到达山顶。山顶上“庆回归”石刻醒目,表达了香港回归时莘莘学子们那份喜悦和欢庆,刻石以志,永难忘怀。立山顶,极目四望,泰山巍峨挺拔,似巨大屏障护佑着徂徕山;南望汶水,光明似镜,玉带般缠绕着徂徕山。如此盛景,曾引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携手同游。他们千里迢迢,不辞辛苦,若不是被秀丽风景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所吸引,他们怎能留下名篇佳作及动人的传说故事呢?二圣宫前,诗仙、诗圣分手处追思,高人仙鹤般羽去,古迹遗风尚存,峨峨高山,仰慕不已!

若非亲临此山,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仍不为我所信。那个年代,生产落后,温饱难以解决,竟然创造出此等惊人奇迹,前辈战天斗地之精神,气魄之豪迈, 令后人扼腕赞叹,五体投地。

和风流畅,花好景美,红男绿女,或结伴而行,或扶老携幼,流连忘返。人生如此,又有何羡?

夕阳西下,橘红色的斜阳染红了大山,这红是先烈们的鲜血染就,徂徕山历史的厚重和红色基因,需要传承,需要发扬光大。我爱徂徕山,更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篇2:徂徕山游记经典写景游记散文

泰安地下大裂谷观光心得

清晨,伴着明媚的阳光,我们乘坐着舒适的大巴驶向泰山脚下神秘而奇特的地质景观——泰山地下大裂谷景区。它的出现填补了泰安“地下游”的空白。

泰山地下大裂谷景区地处泰山脚下,汶水之畔,北依省会泉城济南,南临孔子故里曲阜,处于?好客山东?山水圣人旅游热线的核心位置。是一座及地下漂流观光与地上休闲娱乐为主题的绿色环保度假区。

大约四十分钟车程左右,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下车后,首先应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气魄的富有欧式风格的建筑,上面雕刻着:宝泰隆旅游地欢迎您。“欢迎来自太阳部落的朋友,请大家跟我走”,还未从欣赏建筑中缓过神,一声甜美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中,原来是热情的导游呀,跟随着导游,我们开始了今天的行程。穿过高大的建筑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整齐有序的观光车,刚上车,观光车便放起景区介绍,几分钟后,我们到达了候鸟放飞岛。这里是野生候鸟的栖息天堂,完美和谐地形成了泰山地下大裂谷特有的美丽景观。这里有美丽高贵的白天鹅、黑白相间的斑头鹰等近万只国家一、二级候鸟栖息于此,平静的湖面,优雅的天鹅,唯美的倒影,湛蓝的天空。10点钟,候鸟开始放飞,这时成千只的鸟踏着跑道展翅高飞,场面相当壮观。我发现白天鹅不见了踪影,导游说因为白天鹅高贵,喜欢安静,所以每到候鸟放飞时,它们就游开了。还没看过瘾,我们就来到了地下参观

钟乳石,据悉,泰山地下大裂谷形成于亿万年前的喀斯特溶洞与裂谷紧密相连,是泰山与徂徕山这两座巍峨山脉的断裂带,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造就了今天大裂谷里面缤纷绚丽、神秘奇诡的自然景观。裂谷整体观光长度达6000余米,其中,裂谷观光1300米,曲径通幽,洞中有洞,峰回路转,移步换景。更有钟乳连片,石笋林立。水光、灯光,相映生辉,集科技、探奇、幽深秀美于一体。钟乳石,石花,石柱,石笋,石幔,石瀑遍布其中。水和自然的力量。造就了一幅幅神奇与美妙的画卷。洞内依托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打造了迄今最长的4000米的地下暗河漂流。经过40分钟的漂流,伴着惊险刺激上了岸。

这次游览觉得收获很大,光观车随车广播值得借鉴。

季 倩

2013年11月18日 篇二:看看泰安

泰安市旅游概况

泰安市是一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境内的泰山拔地通天、气势恢宏,融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久远丰厚的人文景观于一体,被誉为“五岳独尊”和“中国十大名山之首”,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是中国十大顾客满意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除泰山外,还有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之地-岱庙,有八百里水泊梁山遗存水域-东平湖水浒文化旅游区,有以大汶口文化遗址为主题的大汶口文化旅游区,有“观音胜境,北方普陀”之誉的莲花山旅游风景区,有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十万亩桃园风景区,有蜿蜒千余里的长城之父-齐长城遗址,有天下第一古寨-穆桂英当年留下的穆柯寨,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徂徕山、腊山及牛山,也有以泰山国际高尔夫运动休闲中心为代表的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特种旅游于一体、具有国际水准的泰安旅游经济开发区。

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服务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培植,提出了“打造旅游目的地,创建国际旅游名城,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战略指导思想,不断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措施,旅游服务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行业规模的新兴产业。目前,全市旅游服务企业发展到近600家,有a级景区13家,国家级和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3处,星级饭店64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40家,旅游汽车公司15家,康体休闲设施60处,旅行社136家,导游员达到2563人。2007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518.5万人次,同比增长22%;实现旅游总收入109.7亿元,同比增长25.4%。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9.07%,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后一段时期,泰安市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观念创新为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市

场主体培育和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旅游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接待游客人数平均增长9%以上,2010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

2007年泰安市旅游业发展主要指标

2007年泰安市入境旅游收入构成

2007年泰安市国内旅游收入构成

2007年泰安市入境旅游接待构成

篇三:简报第四期

(第 4 期)

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14年6月28日)聚焦“四风”广纳群言 整改落实雷厉风行

集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综述

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集团领导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统一部署,认真研究安排,周密组织实施,不断强化政治意识、标杆意识,聚焦“四风”之弊,深入查摆和解决问题,使广大领导干部思想灵魂受触动,工作作风大转变,为企业在积极应对经济形势面前赢得了主动权。本次活动自4月12日动员大会全面启动至今年6月,第一环节各项工作已全面完成,教育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精心制定工作实施方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活动顺利开展。为切实加强集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确保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集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董事长冯振山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

体负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日常工作。为切实保障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集团还成立了督导组,督查、指导活动的进行。活动领导小组的成立,为顺利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认真开展各项学习教育活动

为适应新形势下群众的工作要求和特点,集团紧密结合工作和实际,通过领导班子成员轮流带头领学、举办专题讲座、集中观看电影以及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的学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以及各项法律法规,集团各项学习活动呈现出学习教育讲质量,征求意见接地气的良好局面。

一是“集中学习+自主学习”相结合。组织集中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主要精神》等精选篇目24次,观看《焦裕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生死抉择》、《力量》等电影8场。每位党员自主学习《论党的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八项规定》等书籍,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学习笔记不少于50页,自学时间不低于80小时。

二是“走下去+请上来”相结合。为深入了解员工情况,想员工之所想,解员工之所困,班子成员分组“走下去”,到基层聆听员工的声音和愿望,倾听基层员工的困惑和诉求。同时,邀请退休老员工召开专题座谈会,“请上来”查找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咨询集团发展的良策、征求为员工服务的举措,公司领导班子带着耳朵听、带着本子记,切实做到真听意见、听真意见。

三是“理论学习+专题讨论”相结合。在理论学习上,采取轮流领读、中心发言、互动交流、专题讨论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规定内容和教材,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3天。为了不让理论学习浮在面上,集团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结合专题讨论,以“我入党为什么、我为企业发展做什么、企业发展要我做什么”等内容为主题展开讨论,要求所有党员、干部结合自己所学内容和工作实际轮流发言,互动交流,力求入脑入心,做细做实。

四是“文字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除纸质文件学习外,集团还利用一切机会对党员、干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5月13日,公司统一组织集团2013年度劳动模范、优秀党员、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党员共65人赴徂徕山开展了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利用红色资源和党性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中汲取营养。

三、雷厉风行抓落实 立竿见影出成效

按照统一部署、依次推进、注重实效的要求,集团公司扎实推进组织学习、征求意见、查摆问题等各项工作。

一是认真查找个人“四风”问题。在个人“四风”问题查找上,对照党章、廉政准则、岗位职责、制度规定、上级要求、员工群众期盼等五方面,查找了自己在作风建设、诚信履职、制度执行、贯彻落实、服务员工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查摆问题中,公司主要领导主动带头,坚持实事求是,自查自纠,收集自身问题。另外,集团还设置了征求意见箱,公开了征求意见电话,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

二是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一次集中联系走访,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利益诉求。综合运用发放征求意见表、问卷调查、设置意见箱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集团公司党委向各层面发放征求意见表500份,经收集、梳理,在官僚主义方面征求党员意见和建议22条,群众意见和建议21条;在形式主义方面征求党员意见和建议14条,群众意见和建议24条;在享乐主义方面征求党员意见和建议21条,群众意见和建议23条;在奢靡之风方面征求党员意见和建议22条,群众意见和建议17条;在其它问题方面征求党员意见和建议26条,群众意见和建议25条。

三是集团全体领导干部立说立行,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归纳、梳理。针对围绕“四风”凝聚的观点,带着征求到的宝贵意见迅速落实到作风转变上来。对于立马就能上手的做到立竿见影,抓到实效;对于不能马上动手的制定整改方案、安排表及时间表,分步落实,让员工看得见成效。

四、集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时间紧迫、行动迅速。从4月12日集团党委召开动员会至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圆满结束共历时一个多月,活动小组合理安排日程,各子公司积极准备响应号召,时间节点得到保证。

二是形式灵活,成效显著。本次学习活动采取轮流领读、中心发言、互动交流、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针对特殊对象灵活安排学习,如对离退休党员及年老体弱党员,采取送学上门、结对帮学等方式开展学习。

三是领导带头、划分区域。领导班子成员和督察组实行分工包保制,有效的节约了时间和成本。通过领导班子成员轮流带头领学、举办专题讲座、集中观看电影以及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的进行学习,确保学习不偏、不空、不走过场,检验党员干部学习是否到位。

四是重点突出、参与面广。本次活动广泛听取广大党员、员工代表、劳动模范以及班组代表的意见建议,活动范围广,参与人员多,影响极其深刻。

五是思想重视、学习深入。领导活动小组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及时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努力提高学习教育。

目前,在县委督导组的帮助指导下,通过公司领导小组的精心组织、全力实施、狠抓落实,较好的完成了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的各项工作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较好的成效,为开展好后续阶段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的工作中,集团活动领导小组将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把党员干部在活动中激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集团深化改革的动力,为完成集团2014年度目标任务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作风保证。篇四:徂徕一中党员微故事----边乐利

我身边的党员故事

在我们身边,有一位默默无闻的优秀党员------边老师,他一直都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着,桃李天下,芬芳无限。虽然他已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多年,有着深厚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得过无数荣誉,但对于平时的每一堂课他从来都是一丝不苟,毫不松懈。他对待学生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注他们的发展,不断提高他们学习兴趣。

边老师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不断带领年轻人进步,在处理年级、班级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富有经验的班主任,边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具有自己独特的带班方法和经验,令我特别佩服的是边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在最开始接班时,边老师就经常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学生特点,并及时纠正学生所犯错误,在最开始立规成习阶段对学生要求严格、反复强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边老师一有时间就会观察每个学生动态,与其谈话,并及时与家长沟通,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他还时常借给年轻教师一些关于新课程标准的书籍,指导我们从哪些实际问题入手来提高自身理论素质;他和我们一起探讨教案和论文的撰写,通过他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拓宽我们的教学思路。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优秀党员,只是不能一一列举,党员教师是教师这个特殊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一神圣而光荣的的名字——党员。篇五:感恩教育总结

感恩周活动总结

感恩是一种文明,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对于今天的广大小学生来说,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为了让广大队员心怀一颗感恩的心,积极地面对生活,我校根据县局安排,组织开展了感恩周教育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本次活动由于学校领导重视,有关老师准备工作充分,活动过程中学生热情投入,活动结束后能及时收集资料,使感恩周活动得到了圆满的成功。少队部对本次感恩周教育活动小结如下: 在活动中,我校将“知恩感恩,与爱同行”作为本次活动主题,结合“感恩父母养育、感恩师长教诲、感恩同学相助、感恩社会关爱”四个方面内容,让学生感受大爱无声和身边周围平平凡凡的爱。通过开展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同学的手足之情和社会的关爱之情,从而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感恩教育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永恒主题。

一、感恩氛围巧创造。

1、悬挂感恩宣传语,进行启动仪式,营造氛围。启动仪式现场,学生跟随老师的引导,分别通过欢快的舞蹈、诉说感恩情、表达感恩心、手语操表演等活动,手语操表演中,同学们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真诚,在舞动的节奏中,感会世间的美好,体会感恩。每一个动作,每

一处细节都充分体现了感恩与感动,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家长、老师、同学的浓浓爱意,对祖国的敬意。老师现场采访学生,主要围绕对感恩的理解,以及生活中如何去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等话题,学生发言结合实际,发自肺腑,感情真挚,让人感动。

2、利用音乐课,教唱亲情歌曲。有《感恩的心》、《小乌鸦爱妈妈》、《好妈妈》、《只要妈妈露笑脸》、《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等。

二、活动过程异彩纷呈。

1、感恩父母养育:一二年级学生通过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给父母打电话、给父母说说心里话,为家里做家务,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养育之恩。通过活动,唤醒了学生对亲人的重视,给家庭带来了温馨快乐。

2、“感恩信、心意卡”汇亲情。三四年级学生通过给父母、老师写感谢信、制作心意卡,表达感恩之情。同学们参与热情高涨,将自己的心里话用书信向父母、老师尽情表达;同时由父母、老师反馈,孩子的信让他们很感动,也让他们意识到孩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关心父母、老师了。有的家长还认识到自己教育方法上有缺欠,及时与班主任取得了联系。这次活动,让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的心更加贴近了,让同学们学会了珍惜,学会了将心中的爱表达出来。

3、五年级举行中队主题队会“牵手同学共同进步”:学生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的1-3个人,然后在班会上表达感恩心情,学生畅所欲言,表达感情真挚,促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团结,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

4、六年级组织开展“感恩社会,从身边做起”活动,学生争做志愿

者,走上街道,清理垃圾,清扫街道,不怕脏,不怕累,和清洁工人一起美化环境,感受今天幸福生活,激发学生从小立志长大报效祖国的情感。

三.活动资料形式多样。

篇3:游记散文写作方法例话

一.运用“移步换景”, 铺设架构

“移步换景”, 顾名思义, 即随着游览步伐的移动, 眼前的景色也跟着变化, 而不局限于一处。这里面包含着两个动作:“移步”、“换景”。抓住“移步”, 就是要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 后到了什么地方, 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抓住“换景”, 就要写出每到一地所看到的景色。

(一) 移步。教学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鼎湖山听泉》时, 即让学生找出步伐转换的词, 梳理作者的游踪, “江轮夹着细雨, 送我到肇庆。游了一遭七星岩……赶到鼎湖山时, 已近黄昏……过了寒翠桥……不觉渐高渐幽, 已入山中……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行至半山, 有一补山亭……站在亭前望去……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 小心翼翼, 拾级而上……晚饭后, 绕寺前庭园漫步”。首先要让学生把地点的变化情况搞清楚, 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即指明作者所处之地, 因此, 作文之初, 可以教学生多用一些“走近……, 沿着……, 顺着……, 走到……, 站在此处, 远望去……出来之后……”等这样的字眼, 或放在段首, 或放在地点转换之时用作衔接, 来将游览的地点和过程介绍清楚。

(二) 换景。作者每到一处, 通常都会描写所见之景, 或详或略。所写的自然景色, 必须是作者在该处看到或站在该处从不同角度所见之景。第三篇课文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将作者游览黄山的行踪介绍得很清楚, 每到一处景也写得很鲜明。如从山下爬到天都峰顶写了险峰, 上玉屏楼写了“迎客松”等各种奇松, 登上莲花峰峰顶则写了各种巧石, 沿“百步云梯”而下详细地描绘了云海、日出, 下山到山脚则写了温泉。风景随着脚步不断变换。

因此, 运用好“移步换景”法, 学生是很容易将游记散文的结构、内容写清楚的, 这就为写好游记散文铺好了行文架构。

二.细摹重点景物, 突出特色

(一) 换景要有取舍。通常, 风景区的景点、景物是很多的, 一路走来, 所要描写的景物必定也很多, 但作者在“换景”时要有所侧重, 不可面面俱到, 抓住重点景物施以浓墨, 突出景区特色, 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鼎湖山听泉》中尽管通篇都写到泉声, 但作者仅是对静夜里的泉声作了细致描写,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 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 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 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定是激流直下陡壁, 飞瀑落下深潭………”体现了鼎湖山泉声的特色, 形象生动地突出泉声的美妙, 令人向往。

(二) 如何描写好自然景物呢?确实, 对学生来说, 写好很不容易, 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写景。

1.要注意景物变化的全过程。自然界的景物通常是在不断变化的, 如水的快慢急缓, 月的升没, 云的卷舒, 雨的大小等, 把这一变化过程写出来, 那肯定是生动的。如《飞红滴翠记黄山》中, 将日出过程中日与云的变化很形象地描写出来, 让人感受到了它的美。

2.从“五官”感受方面来写景。笔者认为, 景物是可看、可听、可嗅、可闻、可感的。作文时, 如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写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上文便是从听觉写声音变化, 从视觉感受写日出的瑰丽过程的。

3.写出景物的色彩和姿态。自然界的颜色是七彩的, 万物是各具形态的, 我们要善于捕捉到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如:写云海、日出之景时, 就主要从云的姿态和太阳的色彩着手来写, 很形象绚丽。

三.穿插“人文知识”, 增添趣味

游记散文写的内容往往是山水风光、人文古迹。山无外乎高险, 水无外乎清绿, 翻阅古往今来的游记散文, 大致如此。因此, 平时学生作文时, 写到游记往往在山水上着墨, 但几行字下来便觉得艰涩而无内容好写。在学习《鼎湖山听泉》时, 我引导学生探究:文中除了描写自然景色, 还介绍了什么?很显然, 是向读者补充了一些关于“庆云寺”、“菩提树”历史知识, 如:“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 始建于明崇祯年间, 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 直径近2米, 可容1100升, 颇为引人注目”。“原来, 这是两百多年前, 引自锡兰国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 因而, 佛门视菩提为圣树, 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游记散文如果仅是描写自然山水, 便没有了趣味, 学生也难铺展开来, 如果在描写景物时, 合理、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景物相关的历史、传说、趣闻或地方故事, 会给山水点染一些灵气, 增添一些人文性、趣味性。

篇4: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之写景手法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在写景方面是很有讲究的,作者常常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顺序详略得当地描绘奇特瑰丽的画面,有时还为后面的議论埋下伏笔。所以阅读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如其人,不同的作家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作者1054年由舒州通判辞职回家探亲,归途中顺道游览褒禅山,于同年七月以追记的形式写下的。作者寄寓于文中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的思想感情,不过是借游山而抒发早就具有的思想罢了,这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变法图强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文章所表现的大气磅礴、锐意进取和深思慎取的品格,正体现了一个政治家、改革家的胸襟和气魄。

二、抓住时代特征,读出作品的共性规律。虽然都是山水游记散文,但因朝代不同,文章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唐代的游记偏重于从对大自然的描摹中表现某种心绪或情趣,而宋代的游记则偏重于从对大自然的描摹中表现某种精神和理趣。由于宋代文人好发议论,文章多以理见长,作为一种时代风尚影响到文学,宋代的游记常常是在详细记述游程、描绘景物之后,发一通议论以阐发一个深邃的道理。苏轼的《石钟山记》就是这样,文章大部分记述游程、调查的情况,最后归结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凭空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三、要善于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找到共同点。古代文人在写山水游记散文时,往往会抓住关键点,然后围绕关键点选择材料表达出自己对景物的喜好之感,如袁宏道《虎丘记》就围绕“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来写景。明代徐霞客《游黄山后记》在写景时始终抓住一个“奇”字,奇路、奇峰、奇景、奇松,人行云霧,天也奇,地也奇,一幅千岩万壑、松涛云海的壮丽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而“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通过作者的议论,可看出他好学不倦,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学习作者在描绘景物时运用的修辞手法。为了将景物描绘得清楚明白,作者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透过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窥探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较好地理解文意。例如《石钟山记》中的“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这是用比喻绘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这是用比喻拟声,在“莫夜”之时,见此情状,闻其声响,令人毛骨悚然,气氛阴森可怖,正因如此才有后文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呼应,才有“笑李渤之陋”结语,体现了作者敢于探索真知的求实思想。

篇5:古代游记散文的研读和教学

一.关于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对于什么是游记散文, 一向是有争议的, 以至于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 归属不同。最典型的莫过于《桃花源记》这一篇了。

比如鲁迅先生, 他把《桃花源记》归于传记文, 而不是散文。鲁迅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传记文, 理由有二:一是“幻设为文”, 是虚构的, 二是“以寓言为本”, 有寓言性质, 从而鲁迅先生把《桃花源记》归到传记文里面去了。

著名学者、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不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 理由是:“游记文是以真实的旅游、游览为基础的, 这就决定了记述内容的真实性” (见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 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 , 很显然, 《桃花源记》不是以旅游、游览作为基础的, 更不具有真实性。据此, 王教授把《桃花源记》踢出了游记散文的大门。持此观点的还有北京教育学院的杨秋荣先生。杨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玄怪小说, 他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充满玄远意蕴的虚构杰作, 它确确凿凿是诗人、小说家陶渊明匠心独运创作出的一篇玄怪小说。” (见杨秋荣《<桃花源记>: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但也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应属于游记散文。比如巩滨先生。巩先生说, 《桃花源记》“文中描写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和桃源人民淳朴的精神境界, 应是源于陶渊明半生田园生活的体验”, 因此在《中国古代游记》一书中, 巩先生专列一篇对《桃花源记》进行介绍。我同意这一说法。我认为, 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也认为《桃花源记》属于游记散文。梅先生进一步从哲学层面论述了游记散文的性质, 他认为“游”本身具有神与物游的超越意义, “游”可以引申出目游、神游、卧游、梦游等非现实的精神之游, 因此可以把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 (见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 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以下所引该书均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 。这一观点, 我认为很有道理。

的确, 写游记散文, 为什么一定要记述真实、具有客观性呢?亦真亦幻行不行?写梦境行不行?谁能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一首伟大的纪游诗呢?可这篇作品就是写梦境的啊。基于此, 我认为, 应该把那些以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作为主要目的, 并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归属于游记散文, 这样的散文或叙述, 或抒情, 或描写, 或议论, 或纪实, 或想象, 都可, 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一是与纪游有关, 二是突出文学性。

二.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

站在语文教育的角度, 我们认为游记散文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 以纪游为基础。

不管这纪游是真实的, 还是虚幻的, 它都应属于游记散文的内容。

第二, 以叙述、描写见长。

游记散文应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 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 没关系, 它的议论一定是以叙述和描写为基础的。

第三, 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

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 否则就是历史资料, 而不是散文作品。

游记散文的类型并不复杂, 大概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赋”。

“赋”的特点是讲究铺排, 讲究文辞, 因此“赋”一般都是用骈体文写成。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都是游记散文中“赋”的杰出代表。

第二类是“书”。

“书”就是书信, 古人称之为“尺牍”。因为是书信, 就不太可能写得很长, 因此“书”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等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 篇幅都很短小。

第三类是“序”。

“序”就是序言, 它常常放在一本书的前头, 用以介绍编辑出版一本书的前后经过、写作缘由等。因为功能所限, 所以偏于写景状物的序言并不多, 像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样的“序言式”的游记散文名篇, 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此孤篇就成为高峰。东晋居住庐山的一群和尚写了一组“游石门诗”, 慧远为其写了一篇序言, 这就是《游石门诗序》, 尽管是一篇序言, 但也是一篇不错的山水游记。

第四类是“记”。

“记”是游记散文中篇目最多的, 也是质量较高的。“记”是游记散文的本体特征, 一切游记散文都离不开“记”。“记”因为彻底摆脱了文体的束缚, 不再受制于“赋”、“书”和“序”的文体限制, 所以“记”可长可短,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短的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87个字;长的如陆游的《入蜀记》, 全文一共有六卷, 也就是六篇, 每篇约300字, 全文长达1800字。山水游“记”的出现, 标志着游记散文的成熟。

三.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

第一, 古代游记散文发展的基本脉络。

梅新林教授认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大致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即魏晋的诞生期、唐代的成熟期、宋代的高峰期、元明的复兴期和清代的衰变期。我认为, 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也大致与此相同。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 使自然山水和人都得到了解放, 人们开始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 游记文学开始出现。到了唐代, 古文运动兴起, 客观上推动了游记散文的发展, 一批诗人集中写作游记, 游记散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宋代, 欧阳修等人再兴古文运动, 程灏、程颐和朱熹等一批理学家推儒学, 兴理学, 所以宋代游记散文“尚理”, 成为我国游记散文的发展高峰。明代由于公安派袁宏道提倡“性灵说”, 一批文人在文章中独抒性灵, 尚真、尚俗、尚趣, 终于使晚明小品成为一道霞光, 它与徐霞客的学者游记成为明代游记散文复兴的重要标志。清代游记散文走向衰变, 桐城派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是清代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

第二, 古代游记散文何以兴起。

远古时期, 人们对自然山水是顶礼膜拜的, 敬畏心理占据主要位置, 谈不上审美, 只有图腾。春秋时期, 孔子创立了“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美学命题, 把人的道德伦理和儒家的理想人格寄托在山水之上, 山水是功用的, 没有审美。汉代大儒董仲舒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在“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的基础上, 提出了“天人感应”说, 为人与自然山水之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系统。以上两点基本上都是“山水比德”的思路, 山水没有独立, 人格也没有独立, 因此, 也就没有真正的游记文学。

但是到了魏晋时期就不一样, 玄学的兴起和佛学的引入, 让人们把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部存在, 因为世界本无, 万物皆空, 所以人们开始寻求内心的快乐。这样才可以超越万有, 以一种审美的态度观照万物, 体验人生, 从而获得超越。魏晋时期的游记散文, 基本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同构的倾向, 他们基本上扭转了以前“山水比德”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把自然和人放到同等的平台上, 一起观照, 山水映照人的精神, 人欣赏山水的洒脱。这一些或许就是山水游记得以兴起的主要原因。

四.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读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总有一个问题悬在心头———这些山水里到底隐藏着什么, 何以这些文人墨客如此痴迷徜徉于山水之间?

第一, 山水自有格, 无处不成景。

“何必丝与竹, 山水有清音”, 魏晋的文人们, 第一次发现大自然的山水, 有自足的美丽和清净。许多人沉浸在这个世界中, 娱情山水, 陶醉其中。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都是这样的名篇。我们选《答谢中书书》一起来分析一下: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文一共68个字, 简洁之至, 游记散文中, 只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能与之比肩。据说, 这里的山川就是永嘉的山水。永嘉, 即现在浙江的温州, 号称中国东南山水第一县。谢灵运自贬谪永嘉之后, 遂使永嘉山水名扬天下, 从此泱泱的诗国里就新增了一块领土———山水诗!永嘉山水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映生辉。

还是回到这篇小文章中来。在这篇小文章中, 作者极尽描绘之能事, 将永嘉的山水描写得似一个人间仙境。全文扣住一个“美”字, 纵横上下, 晨霞晚照, 或入高云, 或见清流, 或描绘夕阳渐落西山, 或亲睹小鱼跳跃泉中, 一幅美妙的、不见丝毫尘俗的山水之画, 独立于魏晋动乱的时局之外。在写法上, 作者偶对骈俪, 极力体现中国对称的审美思维。这正是中国先期游记散文的修辞特征。人们———尤其是读书人, 终于撇开政局的动荡和社会的昏暗, 找到了一块互相取悦的神奇天地, 他们沉浸其中, 暂时忘掉了尘俗的纠缠和社会的危险。美丽的山水终于成为人们乐以忘忧的圣地。

第二, 山水自有情, 人间牵挂真。

山水虽然自然自足, 但并非世外桃源, 它始终活跃在人们心中, 尤其是士人心中。说穿了, 士人尽管徜徉山水, 能偷来片刻的欢愉, 但他们终归心系民间疾苦, 难忘入世的责任和抱负。这样的散文占据了游记散文的较多篇目, 且名篇众多。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等都是。

我们重点来说说王勃的《滕王阁序》吧。在这篇被学生称之为“注释比原文还要长”的骈体文名篇中, 王勃这位“才倾陆海, 情洒潘江”的“初唐四杰”之老大, 借滕王阁落成之际, 浇自己心中块垒, 不仅尽情挥洒了汪洋恣肆的才情, 而且对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政治遭遇也一吐为快。同许多游记散文一样, 这篇文章也是先极尽描绘滕王阁周围的美景, 再借景抒情。“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 这是地理位置的优越;“层峦耸翠, 上出重霄;飞阁流丹, 下临无地”, 这是滕王阁的高俊挺拔, “云销雨霁, 彩彻区明”, 这是滕王阁的千变万化;“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这里, 彩霞自上而下流动, 孤鹜自下而上翻飞;青天碧水, 万象空明, 天水相接, 上下一片, 真是美妙绝伦啊!写完了自然之景, 又将笔触转移到人文之景上, “睢园绿竹, 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 光照临川之笔”, 这是对东晋士人洒脱人生的艳羡;“望长安于日下, 目吴会于云间”, 这是终不忘怀于仕途的心迹流露。“嗟呼!时运不济, 命途多舛;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 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 岂乏明时”, 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深广忧愤终于如大江大海, 倾泻而下, 一览无遗。但即便是这样, 作者也仍然没有忘记少年的抱负, 就像陶渊明一生都放不下“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的凌云壮志一样, 他要“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何其豪迈的入世情怀啊!我们的文人就是这样, 即使是在山水里, 也仍然没有忘记人间, 山水自有情, 人间牵挂真。

第三, 山水照人影, 情性付流云。

中国文人不管写什么样的文字, 从来没有忘记搁进自己的性情。山水游记也是如此。比如, 庄子和惠施走到濠梁边, 看到一条小鱼, 庄子看着水里的小鱼说:“小鱼在水里悠然自得, 多么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 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 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 所以也没法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 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说实话, 从逻辑学的角度讲, 惠施是对的, 庄子偷换了概念, 有点诡辩。但换一个角度看, 我们又发现, 惠施是多么死板, 而庄子是多么潇洒。惠施是求知, 庄子是审美;求知所以要逼真, 审美所以能超脱;求知是问学, 所以绝断性情, 审美是移情, 所以浸润性情。所以庄子的“濠梁之辩”是性情之作。

魏晋时期有一个故事, 知识分子都很艳羡。这就是“雪夜访戴”。传说, 一天晚上下大雪, 王子猷从睡梦中醒来, 打开窗户, 发现外面一片银装素裹, 于是命令仆人上酒。王先生一边慢步, 一边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就想到了老朋友戴逵, 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 一时兴起, 就命令仆人备船, 要去见一见这位友人。经过一夜的行船, 到了戴逵门前, 却又不进去了, 抽身而返。仆人问其故, 他说:“我乘兴而来, 兴尽而归, 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这真是潇洒啊!王子猷雪夜访友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他享受的是访友的过程, 冰雪之夜, 兴来而至, 兴尽而返, 何其乐哉!至于要不要见老朋友, 全凭自己的高兴, 与戴逵又有多少关系呢?

性情山水, 我以为最高成就当属晚明张岱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有人说, 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此说有一定的道理, 从文学性、思想性等角度来说, 游记散文超过前后《赤壁赋》的似乎还没有。但如果从性情的角度考察, 则又不然, 苏轼的《赤壁赋》毕竟受宋代尚理风气的影响, 作品中说理过多, 题旨稍嫌沉重, 不像张岱的作品, 那么轻快、明丽、好玩, 完全是“兴来而至, 兴尽而返”的情性之作。比如《西湖七月半》中有这样的句子:

其一, 小船轻幌, 净几暖炉, 茶铛旋煮, 素瓷静递, 好友佳人, 邀月同坐, 或匿影树下, 或逃嚣里湖, 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 亦不作意看月者, 看之。

作者说, 西湖七月半其实没有什么可看的, 要看, 就看看其中游湖看月的人吧。这里写的是第五种人, 他们喝着慢茶, 陪着美女, 隐匿树下, 力避喧嚣, 说是在看月, 其实也不刻意, 人们也看不见他们的神情, 他们实际上是一群“文人雅士”。他们完全不同于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和市井之徒, 他们似乎看月, 似乎又不看月, 他们“得之心而寓之游”也。作为一个没落贵族, 张岱感受着明朝覆亡的气息, 感受着家世繁华不再的落寞, 他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游湖赏月, 可能也有一点排遣忧愁苦闷之意吧。但好在作者并没有刻意传达这种情绪, 更多的是娱情山水, 交际移情。因此, 文人雅士之乐就表现得十分充分。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说, “在张岱眼中, 生活多是光彩夺目的, 审美乃是人间至真”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史景迁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 这是真懂张岱的至理名言。的确, 张岱的性情, 就在于山水之乐的恣意中, 任凭时间也拿不走。

第四, 天地有大美, 理趣各分舒。

先前的山水游记, 无论怎么写, 抒情性是其基本特点, 鲜有人在山水中议论, 或者借助“游览”讲道理。受宋代理学的影响,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著名改革家王安石, 居然在山水里找到了“理趣”———在山水游记里发议论, 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记》。

苏轼的游记散文并不注重说理, 言情仍然是其散文的基本特色, 它保留了一个诗人的抒情特点, 比如《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 这些游记容情、景、理三者于一炉, 烩儒、释、道三家于一篇, 纵横开阖, 上下古今, 既有对历史的追索, 也有对生命的拷问, 眼界打开处, 是江海广阔, 心灵痛切处, 是生死大悟。但《石钟山记》是一个例外。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先用一个“疑”字悬起全文, 即怀疑郦道元的简略, 尤怀疑李渤的浅陋, 于是月夜深入潭下, 想一探究竟。通过实地考察, 他得出结论, 郦道元说的“下临深潭, 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基本上是对的, 只是有些简略, 而李渤说的“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就有些不可信了。最后作者发出议论, 说“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通篇文章由一个疑问起, 用一个道理作结, 其意显然不在于抒情, 而在于说理。

王安石的游记散文更注重讲理。他的纪游文字近似于苛刻的说明, 严谨、干净、丝毫不加修饰, 比如“由山以上五六里, 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这是写由前洞上山, 进入后洞, 除了一个“窈然”稍微有点修饰外, 其余的文字全部都是说明。前面写得简约, 意在突出后面的议论, 所以绝对惜墨如金。比如, “有怠而欲出者, 曰:‘不出, 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同样写得简约, 目的是惜出文字, 让后面的议论能充分展开。“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作者从“有志”说起, 指出“志、力、物”三者是达到一个目标不可或缺的全部条件, 缺一项都不行, 议论严丝合缝, 滴水不漏, 每一处议论, 都扣住前面的“记”, 无一“记”没有作用, 无一“议论”没有着落。真是严谨到了极点!《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流露个人心迹、体现个人性格、传达个人理想、以说理为重的游记散文, 是中国山水游记中的一朵奇葩。

庄子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是说大自然中蕴藏着万物之至理, 一物不同, 其理分舒, 作为凡夫俗子, 我们要做的工作只是发掘、发掘、再发掘。老子说,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自然是万物之始, 也是万物之本, 人间一切至理也都蕴藏在大自然中, 生命之始, 也就是自然之始。所以, 借助山水游记讲点道理, 似乎完全“合理”。

五.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鲜明, 内容集中, 类型突出, 所以非常适合开发成一些小专题进行教学。开发小专题时, 建议打通初高中的壁垒, 将初高中所学的游记散文全部贯通起来, 这样, 对初中的教学是一个巩固, 对高中的教学是一个丰富。另外, 不要过分注重单篇教学, 对一篇作品讲深讲透, 对某个细节作过多的纠缠, 只注意到内容, 忽视了思想, 或者只注意到了思想, 忽视了艺术特点等等, 要有整体观, 有历史脉络观。引导学生研读作品时, 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主动探究, 老师不能包讲包答, 要让学生学得积极而快乐。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把学生带到古代游记散文的纵深地带。下面拟出若干专题, 以供参考。

第一, 以文体分类设计成四个专题:

1.赋——《上林赋》《阿房宫赋》《赤壁赋》

2.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山中与裴秀才书》

3.序———《游石门诗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4.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

第二, 以个人成就为重设计成三个专题

5.诗人游记研读———柳宗元《永州八记》

6.游记集大成者———苏轼“山水游记”研读

7.学者游记研读———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第三, 以内容手法来分成若干专题:

8.联想想象之作———《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阿房宫赋》

9.实地考察之作———《墨池记》《活水源记》《满井游记》《游麻叶洞记》

10.个人性情之作———《醉翁亭记》《前赤壁赋》《西湖七月半》

11.说理尚理之作———《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

在分列专题的基础上, 还必须注意三点:

第一, 作为教师, 不能局限于只研读基本教学篇目, 还应该读一些外围作品。比如研读苏轼时, 不能只读《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前赤壁赋》三个作品, 还应该读《后赤壁赋》, 读《喜雨亭记》, 读苏轼的游记诗词,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等, 还应该读一读苏轼的有关传记, 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康震的《康震评说苏东坡》。

第二, 有时候研读作品, 要善于打通历史的关节, 以全局观去审读作品。比如研读柳宗元时, 就可以从《永州八记》看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看柳宗元与前代的山水游记有怎样的联系, 比如与魏晋时期的, 与陶渊明的, 甚至与《诗经》中的一些篇目, 这样做可以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生命特征。

篇6:文言文阅读—游记散文

明·徐宏祖

丁丑(公元1637年)正月十七日。晨餐后,仍由新庵北下龙头岭,共五里,由旧路至络丝潭下。

先是,余按《志》有“秦人三洞,而上洞惟石门不可入”之文,余既以误导兼得两洞,无从觅所谓上洞者。土人曰:“络丝潭北有上清潭,其门甚隘,水由中出,人不能入,入即有奇胜。此洞与麻叶洞俱神龙蛰伏藏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余闻之,益喜甚。既过络丝潭,不渡涧,即傍西麓下。盖渡涧为东麓,云阳之西也,枣核故道;不渡涧为西麓,大岭、洪碧之东也。

北半里,遇樵者,引至上清潭。其洞即在路之下、涧之上,门东向,夹如合掌。水由洞出,有二派:自洞后者,汇而不流;由洞左者,乃洞南旁窦,其出甚急。既逾洞左急流,即当伏水而入。导者止供炬爇火,无肯为前驱者。余乃解衣伏水,蛇行以进。石隙既低而复隘,且水没其大半,必身伏水中,手擎火炬,平出水上,乃得入。西入二丈,隙始高裂丈余,南北横裂者亦三丈余,然俱无入处。惟直西一窦,阔尺五,高二尺,而水没其中者亦尺五,隙之余水面者,五寸而已。计匍匐水中,必口鼻俱濡水,且以炬探之,贴隙顶而入,犹半为水渍。时顾仆守衣外洞,若泅水入,谁为递炬者?身可由水,炬岂能由水耶?况秦人洞水,余亦曾没膝浸服,俱温然不觉其寒,而此洞水寒,与溪涧无异。而洞当风口,飕飕弥甚。风与水交逼,而火复为阻,遂舍之出。出洞,披衣犹觉周身起粟,乃爇火洞门。久之,复循西麓随水北行,已在枣橡岭之西矣。 (选自《楚游日记》)

1.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由洞出,有二派 派:通“脉”,支流

B. 遇樵者,引至上清潭 引:带领、引导

C. 余乃解衣伏水,蛇行以进 蛇:一种爬行动物

D. 久之,复循西麓随水北行 循:顺着、沿着

2.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既以误导兼得两洞/俱以沛公言报项王

B. 余闻之,益喜甚/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 贴隙顶而入,犹半为水渍/若无罪而就死地

D. 俱温然不觉其寒/苏子愀然

3. 下列是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是一个注重实地考察的游记作家,尚且会被《志》所“误导”,可见,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完全依赖书本知识。

B. 作者听了当地土著居民关于“神龙蛰伏藏处”的话后,“益喜甚”,充分表现了作者希望能见到“神龙”的强烈愿望。

C. 作者在上清潭的洞里“解衣伏水,蛇行以进”,形象地说明了作者为探奇揽胜而亲身实践的精神,也从侧面启示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游之乐”。

D. 本文短小精悍,记游清晰,不仅在写法上注重详略得当,而且善用对比,如通过“我”和“导者”、“仆”人的对比,反衬“我”注重亲身实践、甘冒风险以求得“游之乐”的精神。

4. 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洞与麻叶洞俱神龙蛰伏藏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

②既逾洞左急流,即当伏水而入。

③俱温然不觉其寒,而此洞水寒,与溪涧无异。

5. 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水 由 洞 出 有 二 派 自 洞 后 者 汇 而 不 流 由 洞 左 者 乃 洞 南 旁 窦 其 出 甚 急

6. 文章写“土人”“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和“导者”“无肯为前驱者”的用意何在?

上一篇:瓶装水品牌分析下一篇:凤桥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