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的希望作文

2024-05-25

赤壁的希望作文(精选14篇)

篇1:赤壁的希望作文

战鼓阵阵,赤壁已开始沸腾。多少年的征战,为了这一天。曹操,一个时代的英雄,站在船头,他那深邃的眼中,是统一中国的决心。赤壁也将见证这历史的瞬间。可无知的孔明,一把火,烧掉了曹操多年的心愿,烧掉了和平的.协议书。赤壁在哭泣,熊熊的烈火在身上蔓延,嫩绿的叶,鲜艳的花,在罪恶的火焰中化为灰烬。滚烫的大地在咆哮,长江开始沸腾,水涌上了岸。洗劫了这光秃秃的山。也许不愿承认,但和平曾那么近的在自己面前。赤壁仍是北岸和南岸,心有不甘。没有了泪,一切都已平静,长江奔腾着向东,它流得那样慢,因为它带走了太多的,时间的遗迹,惟独,留下了一把残剑,插在这恐怕早被人遗忘的赤壁……

多年后的今天,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火光冲天的赤壁。赤壁仍在那儿,在它伤心的地方。长江两岸,已是茂密的熟森林。鲜亮的绿映衬着蔚蓝的天;多情的风,穿梭在花丛间;温柔的水,向往者明天;赤壁,不会有昨天;人们,沉浸在今天……但古老的战场不会就此沉睡,秋风带走了也,却带不走那苍老的树。它目睹了月的残缺,心中早已伤痕累累。痛会麻木,心却不会死。圆是世间最美丽的图案,它没有半圆那锋利的棱,会刺伤无辜的人们。唐、宋、元、明、清,无分之四的欢喜,无分之四的悔恨。看它那淡蓝的眸,只是一种渴望,布满历史尘埃的剑,仍屹立在那里,虽然那只是一把残剑。它将见证赤壁最后的心愿……

篇2:赤壁的希望作文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篇3:《赤壁赋》的虚实相生艺术

拘泥、呆板是散文写作的大忌, 轻灵、洒脱实大家高格。作为游记, 虚实结合就是在移步观景的同时, 全方面发散审美主体的感官系统, 启动联想与想象的思维机制, 在纵横捭阖的笔触中写景状物, 体貌传神, 以创造气韵流转的意境张力空间。

苏轼就是一位擅长将虚与实这一对美学范畴的写作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的一代文学大家, 下面我们不妨屏息细品, 赏鉴其虚实结合衍生的张力美。

一.实景造境, 为虚写情意张本。

《赤壁赋》开篇就丹青着墨, 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以秋水、明月、清风为实象的秋江月夜图。“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诗人以实景素描的眼光, 运用夸张的手法, 赋之想象, 描绘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夜景。月圆之日, 与客人一起泛舟江上, 赏月、饮酒、诵诗, 陶醉在羽化成仙般的超然之乐中。上有明月当空, 下有浩瀚长江, 中有清风拂面, 视野宽广, 当真是“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秋江无月明”!这里, 诗人画山绣水, 以景造境, 构境创意, 为下面虚写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情感作铺垫。

清代方苞读到《赤壁赋》时说:“所见无绝殊者, 而文境藐不可攀。”作者处在建功立业的壮年时期, 却蛰居黄州这座江北小城, 且年近半百, 望着“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长江, “乱石穿空”的赤壁, “折戟沉沙”的古战场, 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 处在生命低潮之中的苏轼排遣愁绪于赤壁美景, 在赤壁泛舟中, 以宏大的景境空间跨越时空局限, 表达内心的哀与乐, 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

二.虚景描绘, 拓宽意境空间。

《赤壁赋》中除了相机式所摄之实景外, 还有大量已逝之景、想象之景, 甚至虚幻之景。我们看, “渺渺兮予怀”, 诗人的思维再一次发散, 视域又一次拓宽。“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寄蜉蝣于天地”……鱼虾, 麋鹿、飞仙的想象描摹, 甚至文中吹洞箫的“客”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虚拟的人物, “客人”吹起了忧伤的洞箫, 作者听见了“如怨如慕, 如诉如泣”的洞箫声, 感受到幽壑潜蛟、孤舟嫠妇那深深的哀伤, 这是时空之外的哀伤。所以, 作者就和“客” (其实是作者另一个心态的载体) 展开了一场伟大的人生价值大讨论。“客”由眼前的江山胜景, 跨越遥远的时间, 想起曾经在此“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而今灰飞烟灭的曹操, 虚拟了无限的景物空间, 拓宽了意境。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刘勰) , 这些都不是眼前的客观实景, 却也被浓墨描绘, 从游记的角度和接受心理学看, 这是虚景描绘, 它在更大的空间上对客观实景作了有效补充, 塑造了更阔大的意境。展现出苏轼“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 (陆机《文赋》) 的写作胸襟!我们也惟有展开想象的翅膀, 去感受和把握文中文字符号所描摹的想象无垠的艺术画面!

三.虚写情感, 升华全文。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 《赤壁赋》宏大的景境之后, 依附着苏轼喷涌的情思哲理, 它不仅画龙点睛, 升华了全文, 为这篇千古美文注入思维的灵魂, 更在情思与哲理的虚写中, 铸造了全文洒脱飘逸张合无限的艺术境界。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借助于主客的对答, 水、月的类比, 诗人在一次记游中向我们阐释了变与不变的道理。针对“客”的观点, 作者放飞思想, 驰骋古今宇宙, 从长江流水的“逝”与“往”, 月亮的“盈”与“虚”的辩证关系中, 归纳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原理, 坦露了他人生短促的叹息, 以及旷达乐观的情怀!最后, “客喜而笑, 洗盏更酌”, 且“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也就是说, 在穿越古今、漫游天地之后, 作者抛弃了失意的哀伤, 只留下豁达与超然, 当真应了林语堂对苏轼的那个有趣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这场跨越时空的哀乐哲理讨论, 必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热爱生命的人们。

篇4:赤壁的希望作文

关键词:电影《赤壁》;《三国演义》;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35.1;I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43-02

三国题材自古以来便受到众多文人学者的青睐,各种描写当时著名战争或是英雄豪杰的文学作品、诗词等数不胜数。“赤壁之战”之于我们都不陌生,《三国演义》中气势恢宏的描写,电影《赤壁》中视角独特的诠释,虽然两者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各有优劣,各具风格特色,但都让人们对这场著名战役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故事情节的安排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讲述的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军的一次决战。就故事情节而言,主要由孙、刘联合,孙权内部两派为战、和之争,赤壁会战三大部分组成。而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在此基础上又适当增加了多个情节,如“舌战群儒”、“力排众议”、“草船借箭”等,这些为人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在作者笔下相互衔接得当,丰富了战事的发展演变,构成了一场纷繁复杂、人物众多、波澜曲折的宏大战争。

由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上下两部,选取了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回到五十回的情节作为背景全面展开,叙述了整个战役的前因后果。在故事情节的架构上,导演并没有按部就班的照搬原著进行拍摄,而是在选定主要背景故事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增删情节,并进行重新组织再加工,构成一个新的故事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影片不单讲述了赤壁之战的发展过程,还穿插了许多小说中未曾出现过的人物和情节众们,突出了“冲冠一怒为红颜”、“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电影主题。

罗贯中笔下的赤壁之战,是围绕着孙刘联盟和曹军展开的鏖兵和斗智这两条平行线索而展开的,它们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互为因果,交叉进行,有意识的强化了赤壁之战一触即发的悬念,加强了每一事件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不仅没有使读者觉得枯燥乏味,反让故事情节更显跌宕起伏、生动曲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在电影《赤壁》中,由于其创作背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因此恢宏壮观的战斗场面就成为了影片的最大看点。影片中依然有两军双方斗智的情节,但与原著有所不同的是,影片加重了对战斗场面的刻画,其中各种复杂的阵法、战术及谋略也为战争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另外,在细节上,更是注入了新的时代意识,出现了很多类似现代生活中的情景。这就使得影片脱去了厚重的历史感,同时又不失对历史事件的表现与传达,更加符合现下的大众审美观念,为观众所乐见。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人物的塑造与刻画历来都是小说、影视作品的一大看点,也是作品构成的重要部分。《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书中各色人物的交错展示也成了三国故事魅力的所在。其中所涉及到的数十个人物,都因其特定的身份背景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无论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还是在电影《赤壁》中,都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

作为政客、军师形象出现的诸葛亮,被罗贯中刻画得近似于妖。他在舌战群儒中的睿智、敏捷,草船借箭中的谋略、预测,夺取荆州时的机智、巧妙等,都把诸葛亮神化,无论是在识人方面,还是在谋略策划上,都表现出其无人能敌的本领,因而,刘备才会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而在电影《赤壁》中,由金城武饰演的诸葛亮虽不像以往的三国影视作品中那样是个很苍老的形象,但也与历史上他当时的年龄较为相符。或许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个文将的形象,在“舌战群儒”的场面中也就没能将他的才气与霸气完美的展现出来,气势上显得有所不足。但其在生活上所表现出的某些行为,则将诸葛亮这一人物刻画得更有现实气息。

曹操作为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在有关三国的文学、影视作品中一向都是主角,人们只要一说起曹操,就难免将其与“乱世奸雄”、“乱臣贼子”等称谓联系在一起,他的奸诈多疑、残忍毒辣、冷酷无情都让人印象深刻。但是,作为一代枭雄,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领导才能也不得不让人为之赞叹。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为了突出扬刘贬曹的宗旨,为了突出刘备、诸葛亮等人的雄才伟略,就刻意将曹操的形象进行了贬低、丑化。电影《赤壁》中张丰毅所扮演的曹操,或许是为了表现“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主题,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少了分一代枭雄应该具备的霸气和威严,反而多了些儿女情长的因素。相比起小说中的曹操,影片中的曹操更是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代枭雄的另一面,他的才华和精神都值得人们为之称赞。

影片中,刘备与孙权的形象还算比较接近小说中的形象。但在外形上,刘备的扮演者就与小说中的刘备不是很相符,且电影将刘备刻画得过于失了英雄气概,不似小说中描述的那样粗犷。至于孙权,影片中的他不似小说中所描绘的那般头脑冷静、雄心勃勃,反而做事有些不够利落、瞻前顾后,失去了人物原有的性格特点。

在《赤壁》中,还出现了两个女性角色小乔和孙尚香,她们一反自古红颜多薄命、红颜祸水的定义,在影片情节发展中,成为了这场战役胜利的关键。小乔在《三国演义》中被提及的次数屈指可数,只道是周瑜之妻,并无过多的笔墨对其进行细致描绘。而在电影《赤壁》中,她的誓死不从曹操成了这场战事爆发的一大诱因,充分表现出了她的善良及反战的性格。而另一个女性角色——孙尚香,是孙权之妹,是历史上三国时期的主要女性人物之一,“赔了夫人又折兵”中的夫人指的就是孙尚香。影片中这一角色与历史中的人物相符,但其行为较为叛逆,常常语出惊人,敢于说出“匹女有责”这样的豪言壮语,同时,她还在得知孙权有意将其嫁于刘备之时抗婚,并最终在曹营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这两个女性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她们的行为使其兼具了现代性格,让观众对她们的形象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评价,纵观电影《赤壁》中的人物形象,他们与小说中的形象相比起来更具有层次感。影片中加入的一些个人生活镜头,使得变得更为贴近现实生活.

三、人物语言的运用

小说《三国演义》在我国的小说史上有极高的成就,其张弛有度、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和性格鲜明、色彩丰富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都由其独具魅力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小说通篇采用浅近的文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通过记叙惊心动魄的战斗、对峙场面,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形象。小说中关于赤壁之战的描写,虽然描写斗智情节多于对战事的叙述,人物的语言占了很大篇幅,但却间接的叙述了战事的发展,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电影《赤壁》中,人物的台词设计都充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在遵循原著人物语言特色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化的口语表达,使得其人物语言一反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凝重与严肃,充满幽默诙谐与轻松洒脱,甚至带有调侃的味道。总的来说,缺憾与不足的存在是难免的,但其现代化的人物语言风格却也让观众享受了一场别样的视听盛宴。

综上所述,小说中对赤壁之战的描绘与电影《赤壁》对这场战役的呈现风格大不相同,各具特色。如果说小说中的描绘更具历史特色,那么,电影《赤壁》的出现则让我们对经典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人物形象的全新塑造,人物语言的现代化表达,不仅向观众们展现了一场气势恢宏的赤壁之战。但是,无论电影《赤壁》与原著的差别有多大,它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和宏大场面,都叫人不能不视它为一部好看的电影,一道丰盛的视觉大餐。

参考文献:

[1]白富念,《波澜曲折的情节,鞭辟入里的分析——探析赤壁之战的叙写艺术》,现代阅读,2012年2月第2期。

[2]张强,《论<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叙事节奏》,南京师大学报,2006年9月第5期。

[3]刘爱静、闫媛媛,《浅析<赤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众文艺。

[4]陈寿,《三国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滕朝军、母华敏,《<赤壁>还原历史中真实的周瑜》,兰台世界,2010年2月上。

篇5:关于赤壁赋的相关高考作文

苏东坡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豁达令我佩服。苏子瞻与弟弟苏子由在弱冠之年进京赶考,便高中进士,名满京城,颇有些年少轻狂。可突如其来的“乌台诗案”改写了这位才子的命运。在阴暗的监狱里待了近百天后,苏东坡被贬黄州。但苏东坡不像其他人一样因怀才不遇而整日愤懑不平,而是真正把自己当做一个农民,耕田种地,吟诗作赋,尽全力适应现状,笑对生活。这点不由得让我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但不同的是,陶渊明一心“出世”,对待黑暗、不得志的态度是逃避,而苏东坡却很“入世”,尽管仕途不顺,一生被贬,却从未浇灭他从政保国的热情。我个人比较欣赏苏东坡的人生态度:不管生活怎么对我,我都应该乐观面对并适应生活,面对困难不应该一味逃避,而应该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是苏东坡在经历了这次巨大变故后发出的对人生的深刻感叹,不难看出,他的性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恃才放旷变得成熟稳重。在他看来,人生无常,人生中的顺利抑或是逆境不过只“雪泥鸿爪”,给漫漫人生路上留下一些印迹。而未来到底会发生什么无从知晓,自是天命。字里行间流露出苏东坡对人生遭遇的淡然。这点像极了刘墉先生,他在《浴火》一文中写到了童年时期自家发生的一场大火。刘墉先生写得很淡然。像是在写别人家的大火,刘墉先生把这场灾难看做是天命。很多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蛇”,可他们二位不是。苏东坡一生屡屡被贬,他却从未绝望,仕途的失意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与性情。刘墉先生从那之后却再也不怕火,远远就能嗅到“火的味道”。可能只有敢于直面苦难与生死的人,才会明白人生的真谛吧。

“不思量,自难忘。”这出自东坡在妻子亡故十年时所做的词。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都说苏东坡是豪放派,《念奴娇》、《赤壁赋》不绝于耳,最爱写豪情壮志,可是写起爱情也毫不逊色,“尘满面,鬓如霜”。也出自苏东坡笔下。他不管是对待政治立场,还是对待爱情都十分专一。苏东坡是豪放派中的婉约派,就像辛弃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做出极高的评价,他豁达、淡然、专一,他进取、正直、慈悲的人格精神和人生态度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文学上空。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的思想与态度,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篇6:赤壁的希望作文

首先,这部年度大戏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明星众多。既然大家都熟知,我就不需详细说明了。其中,我认为演技最好的就是曹操的扮演者张丰毅。事后我将此感告诉母亲时,她很是惊讶:“曹操打败仗你还喜欢?”

是的,或许这是我的“习惯“吧!为什么呢?举些例子就可以说明:在楚汉战争中,我喜欢项羽;在欧洲反法战争中,我喜欢拿破仑;在二战中,我甚至倾向于拥有巨大破坏力的德军(当然,只是喜欢军队的作战能力,与其他无关)。

看了上面的例子,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你选择的最终都是失败者?是的,但我看重的,是这些历史人物坚毅不拨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评价一下《赤壁》中曹丞相。

在戏中,张丰毅把曹操的豪迈、胸怀大志,但多疑、猜忌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船上大声朗朗诗歌,与百官举杯共庆显示出他的豪迈;在对待战局的分析上,表现出他的胸有成竹,认为可以一举破敌;而对待两位水师降将时则凸显出他的多疑。仅从张丰毅一人扮演的曹操,就可以看出电影的精彩之处,更何况拥有梁朝伟、金城武等众多明星压阵呢!

另外,诸如林志玲扮演的小乔,赵薇扮演的孙尚香等角色也是表现的可圈可点。更令人叫绝的是,这部大戏竟然分成上下两集,制作费用和演员片酬恐怕也是一堆“天文数字”。

篇7:苏轼赤壁作文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那样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也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轼是关西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篇8:赤壁初中作文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诗从沉沙之折戟入手,引出了一副惊心动魄的火烧赤壁之战图景。

古诗首联提及意象折戟,此兵刃象征战争,可此时它却分为数段,不知是战火的摧残亦或时月的消磨,表现出赤壁之战之轰烈,之风起云涌,残酷非常。整体呈现出一派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之感。

尾联承载着作者对古时大战的无尽遐想。假使东风不便,战势不利,。赤壁大败,吴国将灭。二乔便会深锁铜雀台中。

作者以小见大,通过此诗表达出战争之惨烈,结果之悲哀,战局之变万化,云谲波诡。

作者由物及景,由事及情。身处赤壁,自然不免想起数百年前的旷世奇战。遥想公谨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风生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借东风之天时,湖河之地利,军七之人和,以少胜多,以十万余军力灭百万敌军于电光火石间,势如破竹,勇不可当。

作者希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有此机遇,借东雄风尽展凌云壮志,施以雄图抱负,鹏程万里。杜牧认为,自己身怀惊涛伟略,乃不世之才,凡有得有施展的空间,自己定能成就非凡,平步青云,绝代风华。

古诗英发俊爽,古人英气逼人,豪情壮志间却又透露出自己怀才不遇,抑抑不得志之悲愤寂寥。

篇9:游赤壁作文

沿着沙土路,我们往山谷里走,只见路旁一条宽阔的小溪,此时正是枯水季节,不多的溪水正缓缓地向前游着。溪里横七竖八躺着许多姿态奇异的大石头:有的像侧卧的壮牛,有的似威武的猛虎,还有的如探首溪水的大肥猪……大自然真是个神奇的雕塑师,细心地雕刻出栩栩如生的景物,让我们叹为观止。

路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短尾猴自然保护区”,来了逗猴的兴致。我们便买了猴食,来到猴子面前,把猴食放在手上伸到猴子面前,它们会一点儿也不客气地伸过手来拿走食物,然后便狼吞虎咽地嚼起来。如果你故意用猴食逗它,不给它吃,它发现了,便会龇牙咧嘴地朝你生气呢。

走了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走进了莽莽苍苍的群山,仿佛走进了一个遮天蔽日的绿色世界之中。山里到处是青枝摇曳,到处是绿影婆娑,淡绿、葱绿、翠绿、墨绿……群山绿得并不单调,就连恐龙时代的桫椤也显得格外郁郁葱葱。

入山不久,山势渐陡,淙淙的溪水旁,紧挨着陡峭的石壁上,出现了一道道铁制的仿古栈道,栈道足有1米宽,护栏有半米多高,底下平铺厚厚的木板,栈道像一条长蛇蜿蜒盘旋在山岭中。踏着古朴的栈道,抬头望,上方的栈道呈“之”字形,如同迂回曲折的天梯悬挂在崖壁上,又陡又险,我想,如果没有了这栈道,恐怕谁也难登上这崎岖的山。栈道旁的崖壁上覆盖着鲜绿的苔藓,岩壁上渗出点点的水珠,如同人在流汗,用手摸摸岩壁,湿湿的,凉凉的,真舒服。

登到了古栈道的尽头,轰轰的流水声传入耳朵。转过山道,探身往下走入深谷,忽见深灰色的光滑石壁上垂挂着一道银白的帷幕,又似飞流下的一条晶莹的索,抬头仰望,水从山顶的石洞里奔流而出,发出“哗哗”的响声,顺着上部的石壁直泻下来,到了下面便飞花碎玉般乱溅开来,水花映着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彩缤纷的彩虹,煞是美丽。一阵山风吹来,飘散出的水花如烟似雾,四周氤氤桦档模宛如仙境一般。

篇10:周郎赤壁初二作文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此战牵扯到三国时期许多军师名将,胜利方周瑜、黄盖以此次战役而名扬天下,并且直接改写了历史的巨轮,让曹操在志得天下时,给予了他当头一棒,将统一天下的进程推迟了数十年。

——题记。   西元二零八年。统一了中国北方的曹操大军迅速南下,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荆州;孙权任命元老周瑜为都督,以柴桑为大本营,与曹操水军对峙在江南江北。   月黑风高。

周瑜双手负背,独自一人站在一座高山上,凝视着对面隐约可见的曹营,不知是江风还是山风,吹起了周瑜的衣角,周瑜齐腰的长发迎着风倒向曹营,黑色的秀发在风中传递着神秘的气息。

“起东风了……”被头发遮住了半边脸的周瑜在风中轻声呢喃着。

诸葛亮、庞统在此战中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如果自己在得到两名被称为“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的大才帮助下还不能够获得此战胜利的话,自己再也无言面对九泉之下的义兄了吧?何况……自己似乎并不比他们差呢。

莞尔露出一缕笑容,周瑜抽出身后的红色令旗,对着山下担任了重要任务的黄盖轻轻点头,黄盖微微一鞠躬便豪迈地走向了装满火药的艨艟。看着老人兴奋地离去背影,周瑜愕然感觉这个老人忽然之间变得年轻了许多。

……

当自己苦苦思索如何破敌之时,老将黄盖为此献上了一番妙计,苦肉计。

“黄老将军,这样做的`话,会不会太委屈您了?”周瑜的心中固然是百般不愿,黄盖是经历了孙坚、孙策、孙权三朝的元老,比自己的资格更深。但是此时,却因为自己的无能而无奈地献上苦肉计,这对于担任了【大都督】职位的周瑜来说,无疑是一种讽刺吧?

老将黄盖的反驳却使平时颇为自得的周瑜哑口无言:“莫非都督有更好的计策?”

毫无疑问,此时如果有一个资深名将向曹军反映吴营武将不合的话,或许会产生曹操的轻视,让他以为有机可乘,而自己就能够使出致命一击,将曹操的水军扼杀于摇篮之中。

“黄老将军,如此的话,请拜托了!”周瑜读明了老人眼中的寂寥——或许黄盖将军自认为属于自己的年代已经过了,他会在此战结束之后,归家安享晚年吧!

……

红色令旗从手中滑落,一黑一黄两面令旗同时出现。

“凌统将军,请你率领本部人马,准备在敌营起火之后,迅速接近黄盖将军,务必保护其生命。”“得令!”

“各位为了打败曹操的大军,给予各位的计策请务必使它成功,拜托了!”周瑜在高山之上,向营中鞠躬。

不多时,曹营中传来火光,火势滔天!

“在这黄河之上,赌上我们的未来吧!”随着周瑜的手向曹营挥出,万船齐发!

……

曹军水寨滔天的火焰,烧毁了房屋、战船,以及曹操的称霸天下之梦。在逃跑之前,曹操愤怒的回头,眼中闪烁的目光比之毒蛇更有过之,最终还是在曹军诸将的保护中,狼狈逃窜……

微笑着看着曹军从你的军事部署的漏洞中退去,你很明白,被称为“卧龙”的家伙可不会让那想要雄霸天下的曹孟德轻易地逃离荆州地盘,看着漫天飞舞的火花,你只觉得它们非常妖艳……非常嗜血……战时暂时告一段落了,但是,你却没有时间陪伴妻子、亲朋抚琴长谈,你还需要为义兄的弟弟管理天下。

赤壁之战的胜利,粉碎了曹操统一天下之梦。曹操占据北方,虽然无力南下;刘备西进蜀地,占有成都、汉中;孙吴则随着长江精练水军,坚守着吴地。

适时,天下三分。

静观柴桑之水,枫叶红了。记得十几年前,自己和义兄伯符(孙策)也正是这个时候从江中登上柴桑的吧?莞尔对着江水露出微笑,是啊!十几年了呢,属于自己与伯符的日子也快过去了吧。

篇11:观看京剧《赤壁》作文

赤壁是三国演义的精华之一,三国演义的书我看了不下5遍,视频我也看过,电影我也看过,唯独没有看过京剧,这一定别有一番风味。

这场京剧表演的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片段赤壁大战。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是孔明和鲁肃端坐船中饮酒,在谈笑间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接着是黄盖引领数艘小船,火攻曹操八十万大营,打得操兵狼狈逃窜;最后是曹操领着残兵败将败走华容道。

在京剧舞台上,出场的人物都穿着插着小旗的京剧服装,脸上画着脸谱,十分威武;人物之间的对话,都带上了京剧的.腔调,时而唱歌,时而对白。随着演出的场景的变化,背景音乐、灯光变幻出不同的美丽效果。在表演打斗戏时,刀、枪、棍、剑等轮番上场,时而左冲右突,时而腾空翻滚,让我目不暇接,赞叹不已。

这场京剧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中重温了赤壁大战的场景,是一场在视觉、听觉、心灵上的盛宴。

篇12:火烧赤壁缩写作文

由于曹军不习水战,便把每个船连在一起,这样就不摇来摇去了。

东吴那边,主帅周瑜也召集众将商议。老将黄盖主张投降,周瑜大怒,把黄盖打得皮开肉绽,惨不忍睹。黄盖回营后,向曹操投降,曹操不知是周瑜与黄盖的苦肉计,竟然上钩了。黄盖和曹操约好在一天晚上进攻赤壁。

那天晚上,黄盖驾着火船向曹军奔来,由于曹军的船连在一起,火便噼里啪啦的烧开了,再加上东吴的水军,曹操惨败而归。

篇13:火烧赤壁缩写作文

东汉末年,曹操率魏军征伐东吴领地,东吴的周瑜调兵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

魏军都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曹操下令将船全部连起来,让士兵练好水战功夫再出战。周瑜知道了,非常着急。于是黄盖设了苦肉计,要向曹操假投降,以用火攻,周瑜同意了。于是黄盖给曹操写信,说周瑜自不量力,吴军必败。他愿带着粮草来投奔曹操,曹操当然很高兴。

这天,东南风很急,曹操来到江边迎接黄盖,只见江上来了一队船,舰旗上写着“黄”,曹操说黄盖来投奔了,没有防备。原来船里装着易燃物,在船离魏军还有不到两里时,周瑜的兵放出火箭,将船引燃,火船冲进曹军水寨,顿时曹营一片火海,魏军死伤不计其数。曹操幸存士兵已无心应战,只得带他们逃走。

篇14:火烧赤壁缩写作文

曹操的兵是坐不惯船,所以曹操就叫人用铁索把穿一条一条连了起来。

周瑜手下有一员老将,叫黄盖,他写了一张诈降信,来迷惑曹操。

后来曹操收到了信,欢喜得不得了。

这一天,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船头的大旗上分明写着一个字“黄”字。曹操以为这是黄盖来投降了。二十条黄盖的船上面装着火硝、硫磺和芦苇,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

船离曹营不到二里时黄盖叫兵士把二十船芦苇一启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二十条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

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并且曹操损失的很惨重。

上一篇:浅谈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下一篇:全等三角形《练习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