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翻译理论

2024-04-16

全国翻译理论(通用8篇)

篇1:全国翻译理论

全国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会议纪要

发表日期:2007-07-30 作者:2005级研究生 吕立松 阅读 996 次

由中山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中国翻译》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全国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于2005年12月3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开幕。此次大会由中山大学外语学院、中山大学翻译学院和广州外事翻译学会协办。大会的主题是:跨学科视野中的翻译理论与教学研究。来自全国多所院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博士生及硕士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翻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东风教授主持,对各位代表的出席表示热烈欢迎。中国译协秘书处处长、《中国翻译》杂志副主编杨平女士,广州市外事办副主任刘保春先生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兼翻译学院院长王宾教授对会议议程作了简要说明并对此类学术会议的召开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在大会主题发言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钱冠连教授的发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macro-wisdom和micro-wisdom(宏观智慧和微观智慧)的层面对翻译进行探讨,设想语言学家与翻译家之间有一场对话;翻译不仅是文化的转换,而且还要把一个世界活生生地转换过来,这是两种世界的转换;在他看来,理想的译者或译文评论员是那些对哲学感兴趣的人,尽管他们对哲学可能不是很精通。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教授作了“翻译研究的多元时代??对当代译学研究的思考”的发言,他从对2005年2月张柏然教授在《外语与翻译》杂志上发表的关于两个偏向问题的思考入手,对翻译的两大学派即翻译的语言学派和翻译的文学学派的主要代表及各自的理论偏向与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看法:第一,不主张用“偏向”,而建议用“取向”,因为偏向一词带有贬义色彩;第二,翻译的“本体论”有待进一步探讨,翻译是否有本体内涵而无外延,本体究竟为何物,“本体论”该如何借用;第三从语言学派到今天的文化学派,这反映了当前译学研究的中心;第四,文化转向的完成意味着翻译研究多元时代的到来,由语言学过渡到文化学再到1998年的文化转向,这并不标志着翻译文化学派的终结,或者说文化学派已经取代其他学派,它反映出研究者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翻译研究的多视角。香港岭南大学孙艺风博士以“翻译的异质与他者”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认为在文化交流活动中,由于理解的缺失,即使采用异化的手段,仍存在文本无法阐释的问题。如果原文本本身具有阐释性,那么就有可能削弱阐释的意义。他还提到了transference, transmission,以及海德格尔的阐释是明晰化的理解的概念。他讨论了他者的四个方面:第一,对他者性引发的焦虑;第二,无处不在的他者;第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第四,自我于他者的对话。自我与他者是对应的两级,要用相对的眼光来看待他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穆雷教授以“论翻译学专业教学”为题对翻译教学的认识以及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穆雷教授认为进行翻译学专业教学仅仅有英语教学大纲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翻译课程的教学大纲作为辅助。在区分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同时,应该明确翻译在教学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在本科阶段应以学生的双语能力培养及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双语理解与写作能力的提高为重点,而在研究生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对比与双语的转换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翻译研究方法与能力,突出翻译基本技能的培养。随着近年来翻译学位点和翻译院系的不断增多,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明确培养教学的目标、对象、任务、条件及方法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师资队伍,从实际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来满足市场需要。香港理工大学朱志瑜教授对描写与规范问题作了主题发言,他首先谈到了翻译的道德与伦理问题,道德在中国翻译界的讨论不多,但非常有必要。接着他对描写与规范作了区分,规范关注的是什么是翻译,而描写关注的是翻译是什么,把翻译当作描写不可避免会把人的意志加入其中,而规范是一套标准,一套原则。两个概念,一个说明翻译是什么,一个说明翻译应该是什么。他还认为,现代翻译研究与传统翻译研究的区别就在于现代翻译研究是描写性的。翻译应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各个学派的产生,如翻译的研究学派、语言学派等等,都是各自用自己的手段去达到目的。译文的功能实现就是翻译目的的达到,翻译应该有伦理存在于其中。钱冠连教授提出我们如何知道那就是翻译,如何从哲学角度去研究翻译的问题。他还提到翻译学科不被人承认的问题,虽然翻译学科还不被人承认,而事实上,翻译学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所得的理论别的学科也无法抢走,他认为翻译学是能够建立起来的。他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广泛认同和代表们的热烈掌声。中山大学翻译学院王东风教授以“有标记连贯与小说中的翻译连贯”为题发言。连贯是哲学上一个普遍联系的原理,语篇内外的种种关系,多维线性非线性的关系只要是连贯的就可以称之为连贯。翻译是一个连贯重构的过程,本雅明在《论翻译的任务》中就指出,翻译不是仿照原文意义,而是必须把原文的意指方式周到而细致地整合起来。连贯可以分为有标记和无标记两种类型。真正挑战译者能力的是有标记连贯的识别和解码,他还以尤利西斯的一段译文为例分析了其中的连贯链。他认为认知与叙事模式(自言自语)连贯模式的翻译有三种翻译策略:增加衔接纽带,理顺逻辑关系,挑明隐含意义。他认为改译是保持整体上的连贯模式,在翻译过程当中应以有标记对有标记,以无标记对无标记,不要盲目保持通顺。

会议代表分别就语言学,翻译教学与文学三方面对翻译研究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讨论。在翻译教学组,代表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议题展开讨论:傅惠生教授提出了在本校对外汉语教学开办翻译专业的问题;刘和平教授和蔡小红教授两位口译专家认为实践应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译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口译能力进行测试评估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笔译教学围绕如何用课件的方式进行笔译教学、如何达到课件使用的教学效果展开,姚红富教授根据自己十年来的教学经验,谈到如何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翻译教学,介绍了她在翻译教学中的一些办法。穆雷教授将她在这一领域所了解到的最新信息反馈给讨论会,对问题的解决给予了积极的帮助;课程设置讨论主要围绕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在培养学生方面应如何进行课程设置,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展开,陈芳同学在她的论文中分析了多种教学模式,提出对翻译能力与译者能力进行区分以更好地促进翻译教学活动的开展。

青年学术论坛有五位来自香港与内地的博士生作了主题发言。上海交大词典研究中心的博士生胡开宝以西方文论与翻译为题,探讨了接受理论及接受力,他提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方法,努力寻求空白与读者理解的结合点;读者的能动作用与译者的读者作用不能混为一谈。我们不能机械地运用接受理论,应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译者不能够对未定性随意进行填补。孙艺风博士指出填补空白应建立在互文资源的基础之上,对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划分应更加严谨。王东风教授以 “I’m a strange in paradise.”这种口语化文本中出现的诗歌化语言为例进行分析,他认为,补白可以采取注解方式,至于在文内补白还是在文外补白这是一个选择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师、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生方开瑞从吴宓的翻译看小说中的文体变化,他通过对吴宓先生的译本对比探讨了小说中的文体变化。香港岭南大学的博士生李波从巴赫金翻译研究入手,论述了如何把巴赫金的理论思想与文本相结合,主要包括:语言杂合性与多语言文本的翻译。他还谈到了在中英互译的语境下,以巴赫金理论为指导,如何维持文本的连贯性,如何理解翻译的间性问题。王东风教授与孙艺风教授在肯定了把巴赫金理论引入到翻译中来的创新意识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中山大学博士生龙明慧指出,翻译中应该有文化的转向,译入译出会带来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效果,译者可能强化自己的本体意识,这反映在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当中,把翻译的民族主义与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相结合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不同的翻译方向已显示出了不平等,这在翻译的数量中也反映出来,许多人坚持异化以保持文化的差异性。她还对《红楼梦》的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王东风教授认为文化间的对话是不平等的,文化输入时如果是民族的需要,那不能算作是文化入侵,而输出必须考虑到读者接受性问题,如许多当代中国小说的翻译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中山大学博士生李红满论述了鲁迅对汉语的后现代化作出的贡献,白话文的引入,鲁迅的逐字逐句的这种有意识的翻译策略推动了汉语的后现代化。孙艺风博士认为用当时的销量去判断鲁迅的翻译对汉语的后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有点片面,值得商榷。朱纯深博士认为我们不能用世俗的眼光以成败论英雄。

在另一场大会主题发言中,香港城市大学的朱纯深教授认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诗意的,艺术的,互为参照的平等关系,要以尊敬的心来欣赏理论。他还认为国内的翻译研究不是进入到多元时代而是回到了多元时代。诗意就是灵感,就是对生活,对生命的一种追求。朱教授充满诗意的演讲让与会代表们获得了美的感受。四川外国语学院廖七一教授论马君武译《哀希腊歌》的“讹”,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马译中的“讹”的现象。马译是中国第一个完整的《哀希腊歌》文本,通过文本分析,廖教授认为由于拜伦的政治抱负与马君武政治抱负相吻合,诗歌中的讹并不是马君武对原文的理解不够造成的,而是他有意为之,他把译诗与民族救亡民族救国紧密联系起来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马译的“讹”牺牲了翻译的外延对等,形式美学对等而最大限度地追求语用对等。他认为这不仅是基于马君武本人的政治诉求,而且还反映出了晚清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功能。华中师范大学陈宏薇教授对道格拉斯•罗宾逊以人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思想进行了简要介绍,她从四个方面较详细地评价了以人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翻译教师和学员都是社会存在的教学理念、基于人的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和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说明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教学思想及所揭示出的翻译教学的本质,探讨对我国翻译教学研究和教学翻译研究的意义。

主题发言过后,会议进入了总结阶段,中山大学张美芳教授对语言学理论讨论组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六位代表的发言中既有纯理论的研究,又有个案研究。翻译理论与多方面相关,如语义学、文体学、语篇分析、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对比语言学、人工智能、机器翻译、语言哲学等。无论以什么途径什么视角来对翻译进行研究都是十分有意义的。语言学研究翻译不但有助于客观描述翻译现象,而且还有助于较准确的预测翻译问题。佛山大学外语系主任王林教授就文学组翻译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讨论中有12位代表发言,内容涉及宗教、文化、伦理、翻译史、文学翻译中的翻译角度、女性主义的双性同体视角以及地名的翻译等话题。他认为应该提倡翻译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中国翻译的健康发展,提高翻译的质量是关键,我们不仅要关注翻译的实践,更要关注理论的发展,对理论发展中不够细致的方面进行更加细致的探讨,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华中师范大学陈宏薇教授对翻译教学讨论组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发言,该组代表人数最多,发言十分踊跃,这说明代表们对翻译教学中的遇到的一些问题十分关注,迫切希望能更好的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最后,王东风教授作了简短的总结陈词,这次大会加强了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代表宣读了论文,并提出了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大家商讨,在会上的讨论及会后的交谈中,代表们直陈论文的得失,相互切磋探讨,进行了十分友好有益的交流。大会自始自终充满浓厚的学术氛围,是一次成功的学术会议。

篇2:全国翻译理论

西安翻译学院思政部教师李晓楠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称号

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顺利推进,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了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10月27日至30日,西安翻译学院思政部教师李晓楠参加了在青岛科技大学举办的2017年全国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现场教学展示活动,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来全国高校60名教师同场竞技,最终被推选为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这是西安翻译学院教师首次荣获殊荣。

教学展示会上,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教育部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委会主任王炳林亲临现场并作专题报告。教育部教指委委员、长江学者、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教育部教指委委员、中央马工程专家、北京大学仝华教授等相关专家现场点评,此次活动分为教学展示和回答问题等环节,共分三组进行,西安翻译学院思政部教师李晓楠表现优秀,被推选为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

此次活动分为网络在线评审和现场教学展示两个阶段。经过前期9月份的网络在线评审,西安翻译学院教师脱颖而出,获得省委高教工委的推荐。5月23日,教育部专家、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颜吾佴来西安翻译学院开展思政课听课指导和调研工作。颜吾佴随堂听取了西安翻译学院思政部教师李晓楠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他对李晓楠老师的讲课内容、方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向教育部推荐西安翻译学院思政部李晓楠为优秀教师(陕西省共11名)。

学校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

网址:http:///

西安翻译学院--满载希望的方舟 陶冶情操的熔炉

西安翻译学院思政部教师李晓楠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称号

学校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http:///

篇3:全国翻译理论

其中, 他的翻译思想的精华是翻译等值论, 即他将其先后阐发为“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 主张把读者的反应作为评判译文好坏的标准, 这一主张对我国翻译理论和实践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我们对翻译理论的浓厚兴趣与密切关注, 我国的翻译研究从此蓬勃发展起来。[2]他的名字在译界可谓尽人皆知。然而, 在1991年的《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和2000年的《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中, 人们得知他的观点已经发生了变化。《笔谈》中, 奈达宣布:“我的观点已发生根本变化。”[3]从最初首先提出翻译科学变化到完全放弃翻译科学。于是有人认为, 奈达已否定了翻译理论的价值, 翻译理论已经没有什么研究的价值了;还有人认为他的思想转变对译学理论者至少会在心理上造成一次巨大的震撼”, 给我们正在积极兴建的翻译学科构成一次不小的冲击”, 应找出他“放弃理论及翻译科学的原因, 否则等于后院着火, 自己乱了阵脚”。[4]那么, 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奈达翻译理论及他后来的思想转变呢?本文在详细介绍奈达主要翻译理论的同时, 分析了他翻译思想转变的原因及对我国译界的影响。并认为翻译研究已经开始了多元化时期, 国内学者的研究应从奈达翻译理论部分地移开, 转移到我国自己的翻译研究及建设上来。

1 奈达主要翻译思想

1.1 动态对等/功能对等

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首次提出“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根据这一理论, 在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时, 译者就应该使译文在功能上而不是形式上达到与原文对等。即译者在翻译时不要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 而应掌握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只有这样, 译者才能解决好翻译中的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问题使译文收到良好效果。他曾因此书被一些人称为“father of modern translating" (现代翻译之父) , [5]可见此书影响之大, 堪称代表作。

其中, 动态对等中“动态”就是指要有两种关系之间的对等:一方面, 原语作品和原文读者的关系;另一方面, 译文作品与译文读者的关系。动态对等要求不同语言表达的相同信息要在不同读者群中产生完全相同的效果。在这一理论中,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6]。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 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应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根据奈达的理论, 在翻译中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来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原语的文化内涵。

动态对等主张, 当我们无法在译文语言中找到与原文完全对等的表达时, 我们只能寻求译文语言中能够起大致相同作用即产生大致对等语用功能的形式传达出源语言信息。在《翻译科学探索》中, 奈达举了一个例证:如何翻译“white as snow” (白如雪) 这一英语成语[4]。如果世界上某个地方压根就不下雪, 那里的人们对雪就无从知晓。头脑中没有雪这种东西, 语言里也没有雪这个概念和相应词汇, 这时如果直译, 对那里的人则不会引起任何相同的联想, 译文就会毫无意义。从而形成他所讲的“零信息” (zero message) 。在这种情况下, 奈达提出了解决办法:如果译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可以将“as white as snow”译成“白如霜" (white as frost) 或者“白如白鹭毛、白如蘑菇”等相应的惯用法。这样的翻译尽管在译语中有所“走样’, 但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仍相同或相似;如果译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法或惯用语, 译者可以考虑用译文读者可以接受又能表达相近意义的词。如可以将"white as snow”译“非常白”, 或“很白”[3]。

“奈达强调信息对等, 而不是形式对应”[6], 这一主张曾引起了不少人的误解, 致使一些人认为翻译只要注重翻译内容, 不必顾及语言表达形式, 于是一时间各式各样的胡译乱译均被冠以“动态对等”。为了避免误解, 正本清源, 奈达在著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中, 不再采用动态对等一说, 以功能对等取而代之, 从而使含义更清楚。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7]他运用交际学理论, 把翻译看成是交际活动, 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交际的目的是使参与交际的双方或各方能够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而要使参与者相互沟通和理解, 就要把信息传达得清楚准确。因此翻译首先是译意, 但是由于不同语言中信急承载和表达的形式各异, 所以要译意就必须改变源语的表达形式。

1.2 读者反应论

奈达的另一重要著述就是他的“读者反应论”。奈达认为, 翻译就是交际, 应以译文读者为中心, 翻译最终是为读者服务的, 要从读者的角度, 而不是从译文的形式看翻译, 就意味着引进另一个观点:要看译文能否为读者所理解。他认为, 评介译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译文读者通过阅读译文后对原文作者所示信息的反应。[8]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 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 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 同时, 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 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奈达的这个观点不无道理, 翻译如果不考虑读者因素, 就会让人感到对牛弹琴, 不知所云。比如把四书五经译成现代英语, 如果为了强调原文的古味, 而在译文中采用古英语或中世纪英语, 一般的英语读者又怎能接受呢?

通过上述对奈达的主要翻译理论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功绩在于:其一, 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 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其二, 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其三, 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中。[9]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 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 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 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2 奈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分析

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彻底放弃了他曾经全面地、系统地提出的创建翻译科学的规划, 并且在2000年张经浩《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中正式宣称“我的观点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奈达从最先提出翻译科学到完全放弃翻译科学, 他的学术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因奈达翻译思想理论在中国翻译界和世界翻译界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 所以他的思想变化在翻译理论学术界造成了一次巨大的震动, 奈达的翻译理论无用观点在于他不能真正把翻译理论与指导翻译实践的应用理论分离开来, 把翻译理论的作用等同于应用理论的作用。似乎在他看来, 翻译理论一经提出就要马上用于指导实践。理论源自于实践, 并指导于实践, 这并没有错, 但是翻译活动本身有其特殊性。翻译理论是对翻译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 是用来检验翻译作品, 检查翻译活动的效果, 而不是奈达所认为的是直接用来指导翻译实践的。

3 奈达翻译思想的局限性

奈达的翻译思想虽然发生了转变, 然而, 他的一个最基本的翻译观却在自上世_纪40年代至今的几十年里没有变化。如果概括这个翻译观, 就是“翻译不是译字, 而是译意”。[10]

但是, 奈达的理论过于集中在解决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问题上。在《圣经》翻译中强调译文的可懂性自然有其道理:因为宗教一大活动在于传教, 如何让全世界的人都接受宗教主义是宗教传播者所追求的毕生目标。因为译文的内容是主要的, 形式是次要的。从这点来看, 奈达读者同等反应论无疑是十分恰当的。不可忽视的是, 一些翻译工作者并不能辩证地理解运用这一理论, 而是将其当成了普遍翻译理论甚至是文学翻译理论, 这是不可取的。如果在世俗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也始终把文学作品的可懂性摆在第一位, 势必导致原作语义的简化, 甚至非文学化。因为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特征, 是较多地使用比喻和新颖的语言, 作者的真正意图可能需要读者细心去体会和捕捉。如果译作中处处是好懂的语言, 必会是索然无味。因为文学翻译本身兼有文化传播功能, 是一种跨文化行为, 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

我们知道, 任何翻译理论的提出, 都有其对象性。奈达的动态论是建立在《圣经》翻译的基础上的, 以传播基督教义为宗旨。因此, 他强调读者反应、追求对等原则的实现。从这一点来看, 奈达的读者同等反应论在处理语言差异上确实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其理论适用于追求内容准确的科技文体翻译, 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和准确地传递信息。但是在除了追求内容之外还要“存异”的文学翻译过程中, 我们不得不承认奈达翻译理论在处理文化差异上的消极作用。对等原则只能作为翻译的理想结果, 而不可能是一切翻译的目标 (equivalent effect is the desirable result, rather than the aim of any translation.) [11]我们确实不能过分强调读者反应, 并将其作为衡量和评价一切翻译的唯一标准与方法, 绝不能为了迎合读者, 给译人穿上长袍马褂[12]。只有这样, 才能让读者充分领略外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4 结语 (反思)

我们对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大的转变, 从“言必称奈达”到“言必称奈达之缺陷”。实际上, 我们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理解还是肤浅的。

笔者认为, 应该在翻译研究中动态地看待理论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应当正确的评价奈达:把他置于历史发展的框架里去认识他, 他过去怎么说, 就评他过去怎么说;后来他转变了, 就评他转变了。对于任何一位严肃的学者而言, 其作品一旦产出, 就成了“公共财产”, 阐释权不再属于个人。更确切地说, 不再完全属于个人。他后来怎么变化, 怎么否定自己, 这些都不重要。正如我们不能因为达尔文坚持神学观而否定他所提出的进化论一样, 我们也不能因为奈达后期不再提“翻译即科学”的观点而否认他是现代译学领域中翻译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3]

所以, 奈达改变了观点, 并没有乱了我们的方阵, 更不会影响我国的翻译研究向前发展。我们尊重奈达, 认为他是位不断对翻译进行探索和研究, 努力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翻译理论家, 他著作等身, 为翻译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当世界各种翻译研究学派迅速发展壮人, 翻译研究走向全球化的时候, 奈达显然未能跟上这股潮流。尽管他现在认为翻译理论无用, 但他并未推倒自己倾毕生心血构筑的翻译理论大厦。所以, 奈达现在的翻译观, 不能视为是他一生翻译研究与实践的总结。也不能因为他否认翻译理论的作用, 我们就放弃理论研究。

篇4:全国翻译理论

三级笔译考试介绍

第一部分:综合能力测试

1、词汇和语法

词汇和语法部分包括三个单元50个单选题,要求在25分钟内完成。

A.词汇选择

本单元共20道选择题,所考词汇并不生僻,重点考察词义差别。

1、On turning the corner, they saw the path _________ steeply.

A. departing B. descending C. decreasing D. degenerating

(2005年真题) (答案:B)

B.词语替换

本单元共15道选择题,考查词汇、短语及固定搭配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2、No hero of ancient or modern days can surpass the Indians with their lofty

contempt of death and the fortitude with which they sustain its cruelest affliction.

A.regard B. courage C. loss D. trick

(2005年真题) (答案:B)

C.改错

本单元共15道选择题,重点考察语法难点。

3、The eastern bluebird is considered the most attractive bird native of North

America by many bird-watchers.

A. native B. native with C. native by D. native to

(2005年真题) (答案:D)

2、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部分要求考生在55分钟内阅读5篇文章,并根据文章回答50个单选题。

3、完型填空

完型填空要求考生在20分钟内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专业文献的20处填空。

第二部分:笔译实务测试

笔译实务考试分为两部分,英译汉,要求考生在120分钟内完成一篇大约1000个单词的

英文文章的翻译。第二部分是汉译英,要求考生在60分钟内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中文

文章的翻译。

注:以上内容皆选自2005年5月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三级笔译综合能力试题。光盘中收

录了本次考试的详细题目,答案将公布在杂志网站上。

翻译实战技巧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词汇、修辞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

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以下是一些能在笔译实务考试中助你一臂之力的翻译实战技巧。

1、增减译法

增译法多用于汉译英,为了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意义,有时会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

子,如增补主语、无主代词、关系连词等等。与增译法相对应的是省译法,即删去不符

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

Examples:

What about calling him right away?

马上给他打个电话,你觉得如何?(增译主语和谓语)

Indeed, the reverse is true.

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增译名词)

You will be staying in this hotel during your visit in Beijing.

你在北京访问期间就住在这家饭店里。(省译物主代词)

I hope you will enjoy your stay here.

希望您在这儿过得愉快。(省译物主代词)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While the magistrates were free to burn down houses, the common people were

forbidden to light lamps.(增译连词)

2、转换译法

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

进行转换。

Examples:

I'm all for you opinion.

我完全赞成你的意见。(介词转动词)

Too much exposure to TV programs will do great harm to the eyesight of children.

孩子们看电视过多会大大地损坏视力。(名词转动词)

In his article the author is critical of man's negligence toward his environment.

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类疏忽自身环境作了批评。(形容词转名词)

由于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Thanks to the introduction of our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our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has greatly improved. (动词转名词)

3. 正反译法

所谓正译,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同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反译则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

语相反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正译与反译常常具有同义的效果。

Examples:

他突然想到了一个新主意。

Suddenly he had a new idea. (正译)

He suddenly thought out a new idea. (正译)

A new idea suddenly occurred to/struck him. (反译)

他仍然没有弄懂我的意思。

He still could not understand me. (正译)

Still he failed to understand me. (反译)

4、位置调整法

位置调整法有很多种,包括句子的拆分与合并,语序倒置,插入重组等等。

Examples:

中国是个大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从事农业,但耕地只占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其余为山脉、森

林、城镇和其他用地。

China is a large country with four-fifths of the population engaged in agriculture, but only

one tenth of the land is farmland, the rest being mountains, forests and places for urban and

other uses.(合并)

I wish to thank you for the incomparable hospitality for which the Chinese people are justly

famous throughout the world.

我要感谢你们无与伦比的盛情款待。中国人民正是以这种热情好客而闻名世界的。(在定语从句

前拆分)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of the countries of the commonwealth, who see Britain's membership

of the Community a guarantee that the policies of the community will take their interests

into account

英联邦各国尤其如此,它们认为英国加入欧共体,将能保证欧共体的政策照顾到它们的利益。(

在定语从句前拆分)

I believe strongly that it is in the interest of my countrymen that Britain should remain an

active and energetic member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我坚信,英国依然应该是欧共体中的一个积极的和充满活力的成员,这是符合我国人民利益的。

(部分倒置)

如果说宣布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If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recovery of HongKong would bring about, as Madam put it,"disastrous effects", we will face that disaster squarely and make a new policy decision.

(插入前后逗号表示引用)

篇5:全国翻译资格考试资料

全国翻译资格考试资料

目前中国的翻译资格考试分为两种,一种是教育部与北外联合举办的“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另一种是人事部的“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

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在全国实施的面向全体公民的非学历证书考试。全称叫National Accreditation Examinations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NAETI),主要测试应试者笔译和口译能力。目前只有英语一个语种,将来要扩展到其他语种。

全国考试

for

教育部考试中心日前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强强联手,推出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是专门对广大从业人员和在校大学生的外语实际翻译能力的考试,并向应试者提供翻译资格的权威论证。

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目前只设英语一个语种的翻译考试,该考试包含六种证书,分为笔译和口译两大类,各含三个级别,分别是:初级笔译证书、中级笔译证书、高级笔译证书;初级口译证书、中级口译证书、高级口译证书。

初级口译或初级笔译

通过者虽未经职业翻译训练,但可承担一般性会谈的口译工作或可承担一般性材料的翻译工作。考试对象为英语专业大专及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非英语专业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者和其他具有同等水平的各类英语学习者(工作者、。

中级口译或中级笔译

通过者有一定的职业翻译训练基础,可以胜任多种场合的口译工作,口译质量较高;或基本胜任各种非专业性材料的翻译工作,翻译质量较高。考试对象为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和其他具有同等水平的各类英语学习者(工作者、。

高级口译或高级笔译

通过者受过严格的职业翻译训练,有一定的口译实践,可以胜任各种场合的口译或同声传译工作,口译质量高;或胜任各种文件的翻译工作,翻译质量高。考试对象为英语专业本科优秀毕业生或研究生和其他具有同等水平的、有一定翻译实践经验的各类英语学习者(工作者、。

考试证书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颁发。各个类别和级别的证书都是独立的,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取考试类别和级别。

考试须知

考试日期

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初级、中级的口译和笔译每年考两次,高级口译和笔译每年考一次。。考生凭本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报考,报名时需按要求提供相关信息,并按规定交纳报考费用。

考试报名须知

考生报考前须仔细阅读“NAETI报考须知”,并接受各项规定后,登陆教育部考试中心的相关报名网页报名。报名成功后,考生在规定的时间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考点确认。英语四级保留成绩的考生网上报单项(笔译或口译、成功后,到考点确认时,除规定的材料外,还须提供上一次考试的成绩单原件。

1、有效身份证件的种类

1、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或公安部门出具的有身份证号的身份证明);

2、军、警人员身份证件;

3、香港、澳门、台湾同胞证件;

4、居民户口簿(适用于未成年考生、。

2、考生入场

1、考生入场只准携带考试用笔(黑色或蓝色水笔或圆珠笔、和单一计时功能的表。其他物品(如电子记事本类、电子字典、寻呼机、移动电话、录放音机、文字资料等、一律不准带入考场,带入的视为违纪。

2、考生持准考证和有效身份证件入场考试,准考证和有效身

份证件放置桌上。笔译考试正式开始30分钟后,口译考试正式考试开始后,所有迟到考生禁止入场。

3、考生须严格执行监考人员的指令,不得随意离座,不得相互交谈,不得有影响其他考生的任何行为。

3、考生中途离场

笔译考试正式考试开始30分钟后,考生要求离场时,监考人员收回全部考试材料后,可以离场。考生离场后,无论题目答完与否,都不准以任何理由再返回考场续考,不准在考场所在建筑物内停留。口译考试正式考试开始后到考试结束前,不准考生离场,以免影响其他考生考试,因特殊原因确需离场的考生,离场后不得以任何理由返场续考。

4、笔译考试

1、考生入坐后,监考人员发试卷。

2、考生填写答题纸的考生姓名和考号栏,内容不能超出密封线,否则按违纪处理。

3、考试不分段计时。答案必须书写在答卷相应的答题位置,否则无效。卷面书写力求工整。字迹不清,难以识别的,不予评卷。

4、考生只准用黑色或蓝色字迹的笔答题。

5、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立即停止答题,但考生不能离开座位,待监考人员收回全部试卷和答卷并清点无误后,方允许考生离开考场。

5、口译考试

1、考生入坐后,保持考场安静,有问题举手示意。

2、监考发答题录音带后,考生用黑色或蓝色字迹的笔填写答题录音带标签上的考生姓名和考号栏。

3、考生正确地将答题录音带放入录音机座。

4、考生戴好耳机和麦克风,调节音量,试听、试录。

5、在正式录音考试前,考生有5分钟的.时间阅读口译考试内容提示页的内容。

6、播放到考试结束信号后,考生不能离开座位,监考人员收回全部录音带、提示页并清点无误后,方允许考生离开考场。

6、考生违规行为的处理规定

1、考生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认定为违纪,取消本次考试成绩:

●在试卷规定位置外填写姓名、准考证号或作任何标记的,答题纸、录音带上错写姓名、准考证号的;

●笔译考试开始30分钟后,口译开考后未到指定座位考试的;

●证件不齐者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所在考点办理复核的;

●未在规定的考场和座位号上参加考试的;

●交头接耳,左顾右盼,不听监考人员警告的;

●携带电子器材,拒绝放到指定位置的;

●未在试卷规定位置上作答的;

●未用规定文字作答的。

●无理取闹,扰乱考场秩序,辱骂监考人员或其他考生,威胁他人安全者。

2、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认定为作弊,取消本次成绩,2年内不准参加该项考试:

●偷看他人答卷,或者有意给他人抄袭的;

●夹带文字、电子资料,传递纸条或偷换试卷的;

●携带或使用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的;

●请他人替考的;

7、其他

1、本考试因特殊原因取消或有关部门宣布考试无效时,考生可以参加重考,但考试机构不负责由此而导致的其他后果。因其他原因无法向考生提供成绩时,已参加考试的考生可以要求全额退回报考费,或者参加安排的重考,但不负责由此而导致的其他后果。

2、考生对成绩有疑问,可以在成绩签发后20个工作日内向所在考点提出复查申请,复查成绩只限于漏评与登分错误。

报名条件

篇6:全国翻译理论

出版总署召开第一届全国翻译工作会议

为了提高翻译工作质量,使全国翻译工作者能按国家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工作,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在本月五日至十二日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翻译工作会议。

会议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胡愈之署长主持。会议开幕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马叙伦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曾昭抡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陶孟和副院长和社会科学家李达等曾到会讲话。中共中央宣传部胡乔木副部长和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译局沈志远局长在会上作了有关翻译工作的两个专题报告。

胡乔木副部长在他的报告中说明:为了适应今天国家建设的需要,翻译工作必须加强和扩大,必须提高质量,并制定必要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沈志远局长在他的报告中提出了今后翻译工作的七项任务:

(一)制定全国翻译计划;

(二)确立必需的工作制度;

(三)逐步建立专门性的工作组织;

(四)展开翻译界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五)统一译名和编纂各科辞典;

(六)研究和整理翻译经验;

(七)培养专门的翻译干部。

参加会议的代表一致同意胡乔木副部长和沈志远局长的报告。关于翻译工作计划化的问题,会议认为就目前情况言,政府必须估计现有的人力、客观的需要以及出版的条件,订出初步的计划,将明年度各科急需翻译的书籍列入。会议修订了出版总署所提出的“一九五二年全国翻译选题计划”草案,还讨论了实现计划的具体办法。

篇7:全国翻译专业资格(写写帮推荐)

一、总论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笔译三级考试设笔译综合能力测试和笔译实务测试。

(一)考试目的检验应试者的笔译实践能力是否达到准专业译员水平。

(二)考试基本要求

掌握5000个以上英语词汇。

掌握英语语法和表达习惯。

有较好的双语表达能力。

能够翻译一般难度文章,基本把握文章主旨,译文基本忠实原文的事实和细节。初步了解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二、笔译综合能力

(一)考试目的检验应试者对英语词汇、语法的掌握程度,以及阅读理解、推理与释义的能力。

(二)考试基本要求来源:

掌握本大纲要求的英语词汇。

掌握并能够正确运用双语语法。

具备对常用文体英语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笔译实务

(一)考试目的检验应试者双语互译的基本技巧和能力。

(二)考试基本要求来源:考试大

能够运用一般翻译策略和技巧,进行双语互译。译文忠实原文、无明显错译、漏译。译文通顺、用词正确。译文无明显语法错误。

英译汉速度每小时约300-400个英语单词;汉译英速度每小时约200-300个汉字。

英语笔译三级考试模块设置一览表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口译二级(同声传译)考试大纲(试行)一,考试目的通过检验应试者的理解、即时处理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评价其口译实践能力是还达到专业同传译员水平。

二、考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素质、基本功扎实,熟练运用中英文两种语言。、知识面广,有比较宽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知识。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准确、完整地译出源语内容。、语音正确、清晰,语调自然,语流顺畅。二级口译英语同声传译类考试模块设置一览表

《口译实务(同声传译类)》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口译二级(交替传译)考试大纲(试行)

一、总论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口译二级考试设口译综合能力测试和口译实务(交替传译)测试。

(一)考试目的检验应试者的口译实践能力是否达到专业译员水平。

(二)考试基本要求

掌握8000个以上的英语词汇。了解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胜任各种正式场合3——5分钟间隔的交替传译。

二、口译综合能力

(一)考试目的检验应试者的听力理解及信息处理的能力。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掌握本大纲要求的英语词汇。

具备专业工作所需要的英语听力、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口译实务(交替传译)

(一)考试目的检验应试者的理解、记忆、信息处理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考试基本要求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语言规范,语流顺畅,语速适中。

熟练运用口译技巧,完整准确地译出原话内容,无错译、漏译。英语口译二级(交替传译)考试模块设置一览表

关于报名:

·为便于广大考生报名参加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各地人事考试中心和BFT考点(通讯录见附表)共同做好报名工作。可采用网上报名或现场报名方式,报名时同时接受口译和笔译考生报名。·报考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不限制报名条件,各地在报名时不要求考生加盖单位公章或附加其它条件。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衔接有关事项的通知》(学位〔2008〕28号)文件规定,全国15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试点单位内在读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凭学校开具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证明”(加盖学校公章),在报考二级口、笔译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时,免试《口(笔)译综合能力》科目,只参加《口(笔)译实务》科目考试。

篇8:全国翻译理论

本文根据大会论文摘要集和部分发言者的讲话, 对大会的研讨情况作一简要的介绍, 并结合自己对中国影视翻译研究的认识和观察, 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国外影视翻译研究趋势

影视翻译领域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 其相关理论研究之所以在欧洲得以迅速发展, 这与欧洲先进的科技水平分不开。电影电视最早在欧洲普及, 广大受众的需求和学界的相对重视都促成了影视翻译理论在欧洲的蓬勃发展。欧洲各国之间极为密切的联系, 不同语言的高关联程度, 文化多元化性和相通性等因素都推动了欧洲影视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

当今的影视翻译研究领域活跃着一大批欧洲学者, 其中研究成果颇多的领军人物有YvesGambier (芬兰) , Henrik Gottlieb (丹麦) , Karamitroglou (希腊) , Jan Ivarsson (瑞典) , Frederic Chaume (西班牙) , Jorge Diaz-Cintas (西班牙) 等等。我们看到近年来, 西方影视翻译研究快速发展, 论文数量明显增加, 推动了影视翻译研究的发展。除了2004年, 影视翻译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论文集《影视翻译论题》 (Topic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出版后, 2009年又推出了《影视翻译:屏幕上的语言转换》 (AudiovisualTranslation:Language Transfer on Screen) , 书中收录了17位学者的研究论文, 反映了西方有关影视翻译的最新研究成果, 如伴随新媒体技术而快速发展的字幕、配音翻译, 为听力残障人士翻译的可接受性问题等等同时, 对当前影视翻译研究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香港浸会大学的邱伟平教授向大会介绍了国外学者比较感兴趣的一些研究课题如:社会文化范畴, 影响影视翻译方法的因素比如种族、性别、权利关系等、影响影视翻译接受的社会文化条件、在影视翻译中, 语言使用情况与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哪些新的翻译实践冲击着旧的翻译规范等等。

国外的这些翻译研究趋势在字幕组的翻译上得到了体现。邱教授以《视角:翻译学研究》上的一篇文章来讨论在新媒介环境下这些研究新趋势如何增进了解和促进对影视翻译不同形式的重新思考。网络字幕组形成于90年代, 许多日本动画电影 (称为动漫) 在日本以外看不到, 因此, 影迷自发组织起来翻译, 从此, 网络字幕翻译蔚然成风。通过互联网, 字幕组成员不仅可以干预主流的生产、发布模式而且通过互联网还可以进行自我身份的建构。通过网上协作交流, 字幕组成员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 冲击着主流或专业的字幕翻译。这些挑战主要在于:1) 字幕组成员的身份多样化, 他们同时是参与影迷社团, 充当赞助人、生产商、经销商和观众, 2) 字幕组坚持体验外来文化中的特质是他们的权利, 3) 他们通过采用创新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字幕组会使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大小去传递方言等语言信息, 而且用文字去解释不可译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突破或偏离主流的字幕翻译的规范, 如屏幕的字数, 时间等。

2 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现状

与西方相比, 我国的影视翻译研究起步较晚, 发展较慢, 影视翻译在翻译研究中只占了一个很小的部分。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影视翻译作为关键词检索2000-2010这十年间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有关影视翻译方面的研究论文, 共有18篇, 占同一十年间翻译研究论文总量5599篇的0.32%。研究成果相比国外还有相当距离。但也看到在这方面有两个良好趋势值得注意。一是影视翻译教学专业的确立, 除了中国传媒大学设有专门的专业外, 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影视翻译课程, 二是影视翻译不再是专业翻译研究者或大学教师的专利, 各行各业对影视翻译有兴趣的人都可迈入这一领域。特别是字幕组的出现, 翻译爱好者不断涌现, 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本次大会提交了36篇影视翻译研究论文摘要。这些论文摘要可以说是当今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的一个缩影, 其研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表明我们的研究视野在不断开拓, 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2.1 融入到当今翻译研究的大格局中

当今翻译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强调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影视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分支, 有助于翻译研究的完善, 而翻译研究则使影视翻译研究更全面地展开。从这些论文摘要中, 可以看到西方的诸多翻译理论被运用到影视翻译研究中, 这些理论有:目的论、关联理论、文本类型、互文性、顺应论、对话理论、模因论、生态翻译、适应论和多元系统理论等。其中从目的论角度探讨的为多, 如福建工程学院王晨阳以功能目的理论为基础, 以《汽车总动员》为例, 认为英文电影中谐音台词的翻译可以采取多种翻译策略, 在不偏离原文信息发送者意图的前提下, 跳出原语框架, 实现功能加忠诚的目的, 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朱亚男通过大陆版和台湾版《功夫熊猫》配音翻译的两种不同版本之比较, 以动画片的本质属性和动画人物语言特点为前提, 分析两个版本的翻译特色, 探讨动画片配音的策略。

温州大学叶苗从模因论的视角探讨影视片名翻译的两种策略——重复策略和类推策略。其中类推策略包括直接引用法、同音异义法、同构异义法和同性联想法。运用模因论的翻译策略的目的是要在目的语中形成“强势模因”, 以达到片名翻译的目的。还有学者从权力话语角度或意识形态对字幕和配音翻译的操控入手, 分析字幕翻译的难点。如香港岭南大学李波以九七回归题材的作品《香港制造》为例, 分析其影视语言的杂合特质, 以及这种杂合所体现的社会结构和分层。还有学者从文本视角解读影视翻译, 或者以辩证系统观或信息论为基础进行研究等等, 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毫无疑问, 对影视翻译多角度的研究使对影视翻译活动的描述更具解释力, 对实践也更有指导意义。

2.2 影视翻译与影视多媒体技术发展相结合

影视技术的发展为影视翻译开创了更广的空间。一些商业译配软件如EZTitle、Fab、Spot、Titlevison、WinCAPS日臻成熟, 同时一些免费的字幕、配音软件的推出使得非专业机构的人员从事影视翻译成为可能。会上, 单蓓女士从电视台《说东道西》节目翻译的案例出发, 介绍了电视节目的字幕翻译流程与难点, 上外附中译研社的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了字幕组的活动和成果, 分享了制作经验和感受。他们从获取片源、组织同学翻译、译本校对、制作时间轴、检查时间轴和校对翻译文本、上传发布, 整个流程都是在同学们的合作下完成的。

随着受教育水平及审美水平的提高, 中国的年轻一代人对欧美影视的关注大大增加, 相当一批中国观众以看美剧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欧美影视作品为时尚。“字幕组”翻译便应运而生。“字幕组”现象是全球化及网络发展无法避免的一个附属产品。字幕组并不以营利为目的, 爱好者们制作字幕只因自己对某部作品的喜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兴趣。字幕组成员普遍年轻, 喜欢使用流行语言, 作品颇具时代感。然而, 由于大部分“字幕组”翻译成员并非专业的翻译工作者, 他们不拘泥于翻译策略, 不拘一格地运用任何他们觉得是合适的方法。“字幕组”的作品在网络上流传热播, 其翻译让人无法小觑。因而也成为大会讨论的一个热点。

上海外国语大学刘金风分析了流行语字幕翻译的现象及出现的原因, 总结出流行语字幕翻译是翻译大众化的突出表现, 是翻译进步的象征。同时由于这种转变的剧烈, 译者的主体性发挥过度, 导致了流行语字幕翻译从受青睐到遭抵触。建议译者应视不同的剧种区别运用, 把好翻译质量关。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丁玲对字幕组成员偏爱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词句和最新的流行词语的特点进行分析, 总结出网民热捧欧美影视翻译作品的几大原因。上海外国语大学赵璧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 通过对原文、译者、编审、观众之间博弈关系的分析, 对在字幕翻译中时髦词的合理性和合理度进行研究, 为字幕翻译的规范化和相关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2.3 影视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相结合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中国应该注重将中国文化介绍给全世界。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 在国内国外传导效应和影响效应巨大。影视翻译既是语言的交流, 又是文化的交融。在全球化语境中, 如何实现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价值和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如何实现文化产品的增值, 实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国形象的国际塑造, 成为中国电影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中国的影视作品如何走出国门?会上大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华东理工大学华静认为, 中国华语电影需要走出国门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她结合《金陵十三钗》全球化经营策略以及跨文化传播手段进行评析, 就其全球上映的国内国外受众反响接受异同分析影响其全球文化传播的效果。常州大学王春燕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对白涉及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背景知识, 具有浓郁民族语言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的问题, 提出了“以简为主”的翻译方法, 只有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维度转换, 才能向目的语观众正确传达影片中的文化语言信息, 成功再现原影片的精髓。上海交通大学张雪珍以viki视频网站的影视剧作为基本数据支持, 比较了我国影视剧在国内和国际不同文化环境下的接受程度, 分析了有关现象的形成原因, 并尝试提出若干克服“文化折扣”, 促进我国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的可行性建议。四川宜宾学院樊军以国产动画片《哪吒闹海》的翻译为例, 提出警惕翻译中的“成人语言化”, “书面化”和“轻中国文化化”等现象, 呼吁加强动画片的译制, 使其更好地能为促进以动画片为载体, 实现“汉文化从国外青少年抓起”的目的服务。

大家在讨论中, 纷纷表示让中国电影走出国门是影视翻译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中国电影“走出去”确实面临许多困难, 但我们切不能气馁。除了电影市场体制与运行机制还不完备的因素之外, 影视译制质量有待提高。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障碍、文化障碍、习俗障碍、价值观障碍、审美障碍等等, 均会导致“文化折扣”, 这也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必然碰到的一道坎。麻教授强调要借鉴国外译制模式和经验, 完善我国的译制机制、提升译制水平和传播效果。

此次会议显示, 影视翻译研究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的态势, 这次会议正如查明建教授所言:这是一个促进和开拓的会议。在本次影视翻译研究论坛上, 我国老中青三代影视翻译工作者和影视翻译爱好者共聚一堂, 分享了影视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心得, 总结了国际影视翻译研究领域的前言成果, 讨论了中国影视翻译现状和研究热点问题, 对影视翻译研究和学科建设进行了展望。我们相信这次会议将对我国影视翻译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Ramière, Nathalie.Reaching a Foreign Audience-CulturalTransfers in Audiovisual.Translation[EB/OL].http://www.jos trans.org/issue06/art_ramiere.php.

[2]董海雅.西方语境下的影视翻译研究概览[J].上海翻译, 2007 (1) .

[3]麻争旗.影视译制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4]康乐.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比较[J].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7 (10) .

上一篇:童眼看校园作文500字下一篇:考研英语阅读理解 细节题型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