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青少年素质拓展教育

2024-05-08

成长中的青少年素质拓展教育(共6篇)

篇1:成长中的青少年素质拓展教育

成长中的青少年素质拓展教育

----让孩子具备21世纪的人才的素质与品格

一、你的孩子和21世纪“人才”的差距在哪里?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这是一句电影里的经典台词,相信也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认知。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名“人才”。

但是,什么是真正的“人才”?国内外教育理论均认为:21世纪人才素质结构包括独立的人格意识,合理的知识结构,顽强的意志,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踏实、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协调指挥的能力,优秀的创造思维品质等20个方面。

看到这里,一定有不少家长、教师都皱起了眉头。因为也正是在日益发达的21世纪,祖国的花朵们过度地被家庭、学校的“温室”环境保护起来,吃穿不愁、心想事成带来的不是幸福感,反而令他们丧失了人生的目标、学习的动机、努力奋斗的意识、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的精神。

所以,今天的孩子大多存在这样的问题:懒散拖拉,缺乏学习动力;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不高;没有学习动力、甚至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薄弱、缺乏自信心;自我管理能力差;考试紧张;不知道怎样和老师、家长、同学建立的良好沟通;不会与人相处;不知道体谅父母,逆反,早恋,沉迷游戏。这些问题存在许久,而且,家长、老师,甚至社会学家都认识到了,并且一直尝试着改变这种状况,但却未见成效?

那么孩子素质的提升,品格的锻炼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吗?有!方法就是:让孩子暂时脱离开不利于素质养成、品格锻炼的环境,到一个全新的、充满乐趣与挑战、能够充分发挥潜能、提升素质、锻炼品格的地方去!--这就是“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

二、意义与效果

如前所述,当代青少年身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性格缺陷,也正是这种种的性格缺陷,给今后上大学、就业增添了很大的管理负担。我们在思考,为何不把这种缺陷完善在大学和就业之前,让我们的青少年能以一个健康的体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昂首挺胸的走进象牙塔?这正是本素质拓展训练的意义与目标所在。

那么,素质拓展训练对我们青少年的发展有何意义呢?

1、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找到学习的动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道。对孩子而言,已经不是怎么学习的问题,因为有太多的学习的平台供他们选择。“名师、名校包括补习班,一个都没少,为什么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没有提高?”“道理给孩子讲了一遍又一遍,为什么孩子放学就是不做作业?”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难想到,孩子缺少的是学习动力(积极的心态),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我们要做的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意志的疏导,是将孩子的内在潜力与学习的原动力结合起来,学习不再是任务,也不再是责任,而是乐趣。

2、克服心理惰性,重新认识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有勇气面对一切困难。人生成功的唯一途径在于自己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然而,现在的孩子由于生活太优越,并且有家长在后面作未来的保障,因此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愿意积极思维,不愿意做稍微难一点的事情……这是这个年代孩子的通病。

本活动通过设立一些看似非常困难、但是通过自己心理上的突破、团队的合作就能够完成的挑战性任务,培养孩子在困难面前勇敢面对、积极思考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一定会对自己建立起新的认识,认识到自己无限的激能,并且在成功后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这种心理一旦被激发出来,孩子将不会害怕任何困难,在学习与生活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3、构建良性和谐的家庭关系,更加理解父母

叛逆是青春期的符号,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对亲子关系的破坏,无数的家长、孩子为之苦恼,家长为孩子不能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而悲伤,孩子为家长不理解自己年轻的想法而愤懑……

要懂得感恩,要学会珍惜,要珍爱亲情,理解父母的辛勤,这正是我们素质拓展的目标之一。

先做人,后做事,百善孝为先,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中成长,我们能做到。

4、培育良好的团队能力,从小学会团队合作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被家长、爷爷妈妈们小心地呵护着,长大了家长却责怪孩子不懂事、吃独食、不会搞好团结。疏不知,这正是家长从小“惯”出来的。而通过素质拓展训练,会让孩子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要依靠大

家群策群力,必须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自然地学会关心他人,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

三、“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是怎么提升孩子素质与品质的素质拓展教育,一种体验式的教育模式,将青少年置身于生理、心理的“极限情境”(当然安全是100%有保障的),在“支持性团队”中参与“互动性”、“直指人心”的活动,由此而体验、震惊、反思,进而得到心理、身体、品德三个维度素质的拓展。

◆所谓“极限情境”--通过创设种种特殊“软”“硬”兼顾的情境,使学员几乎始终处于一种富于挑战性的高压之中;使一个人原先隐蔽而不易发现的内外问题由此得以暴露,得到正视的机会和团体的真诚诊治;而一个人原先具有的一切美好素质又同时得到表现和升华,并积极地影响团体,形成良性的循环。

◆所谓“支持性团队”--人的内在品质是因为鼓励而得到培养与滋长的。一种行为在赞许中得到强化,形成习惯,人的身心性格中那些基本的、恒稳的、自然表现出来的习惯本身就是素质。

◆所谓“互动性”--某一方面素质的拓展与全部训练科目之间、某一训练科目与多方面素质的拓展之间的互动性,个人在小组中学习的形式上的互动性,个人提高与小组提升之间的互动性。

◆所谓“直指人心”--从内因方面来说,人的一切情感和行为障碍,其实都源于对自身和对事物的错误判断。一旦它们受到触动、改变,人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优秀品质就能得到精彩的释放和发挥。

拓展训练以它“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敢、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拓展训练这种新的教育方式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篇2:成长中的青少年素质拓展教育

------------------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4-01-08 12:49:38)

浙江省青少年研究所张波浙江省海宁市青少年宫 邵跃飞

新华网浙江频道1月8日电[内容提要] 在实施新世纪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广大青少年良好情感、健康心理、综合能力及良好思想品质等素质;将思想道德教育溶入到艺术教育中,加快了广大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习惯养成,促进了广大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关 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作用

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青少年进行全面教育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调动广大青少年在认识与实践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涉及到教育主张、教育方向以及教育运行机制、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变革,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改革。在当前以新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大潮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总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今后教育的发展,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那些善于将自己各方面知识整合,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各种问题,不断监控与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良好学习效果的学生,需要的是那些善于把学习与反思,搜集与研究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学生。艺术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斌同志在1997年曾明确指出,要将艺术教育纳入到“普五”工作的验收、监督、评估及综合教改等各项工作中去。随着学校整体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课程改革的展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需求将愈来愈迫切,追求审美的层次也将愈来愈高,青少年在艺术教育中 也将不断地内化品质,外化行为,使自己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一、加强艺术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因此,素质教育从某种角度来看,即:努力面向全体青少年;面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就不能在教育目标中忽略兴趣、特长、志向、价值观等人才必备的素质,更需要十分重视思想素质、道德规范、情感、意志、情操等政治素质。但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在寻求行之有效的载体。口号过于响亮,形式过于单

一、内容过于陈旧、方法拘于灌输的思想教育与青少年的思想实际产生较大差距。

面对时代的发展,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冲击,来自青少年方面参差不齐的思想动态和趋向又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客观现实需要重塑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需

要思想教育的回归。思想教育工作也只有更新教育方法,增加时代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艺术教育恰恰适应了这种时代的要求,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普遍青睐。

首先,艺术教育以活动为抓手,喜闻乐见,淡化了说教的痕迹,减少了广大青少年因认识水平限制而引发的心理障碍,是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工作。青少年的体验学习,是主体的参与、情感的感受、认知的拓展。对他们的要求应在“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水平,艺术教育中活动的作用就在于此。

其次,艺术教育活动增强了青少年的参与性,参与是促进青少年学会正确地观察、思考、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和载体,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生活中处处有感受,青少年的体验应重在“感受”,艺术的真实性,是让青少年真正实现多见多闻,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见所未见、见而又见”和“闻所未闻,闻而又闻”中去博闻、去认识。

第三,艺术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克服了传统思想教育的枯燥性,增加了有效性和吸引力,能使思想教育入脑入心,人人能获得真切的情绪体验。体验,是对生命价值的感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表明已进入人自身心理(内层)的探索,而道德的养成中,外在的道德只有通过内化,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素质,艺术教育给人的体验是关键的,第四,教育改变了传统思想教育中“受教育者”被动接受教育的形态,青少年始终处于主人翁的位置,使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在辩证法中,人的转变有内因与外因两种作用,内因是起关键性的作用。在思想教育中,人是主体的,实践是客体的,纸上得来终觉浅,习到用时要躬行,这才是人的思想升华与内化的关键。

以集体主义教育为例,集体主义是人应该具有的高尚情操,是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但应试教育在育人过程中过于强化个体的行为,淡化了以集体利益为原则的价值观,由此也扼杀了部分青少年关心他人的集体观念。由于集体观念淡薄,私欲膨胀,便导致了社会上一系列“亲者痛、仇者快”事件的发生。有一则报导曾报导过北京大学高材生卢刚,在美国就读博士期间,因国内又派人前往同时学习,卢刚从狭隘的好胜心出发,最后以兽性代替了人性,残忍地扼杀了竞争对手、副校长、系主任及有关教师。这一恶性事件说明:一个缺乏集体意识、不会合作、自我封闭的人,充其量只能成为狭隘的强者,更有可能走向罪恶的深渊。而艺术教育则能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人们在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养成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爱科学”为美,以“爱国”为美,以“好学”为美的高尚情操,从小具备建设集体意识和职能,懂得在唱“国歌”的同时也要唱“国际歌”,学会关心他人、关心人类。如上海市艺术教育的实验学校山阳中学,由市劳动模范、先进教师标兵吴永祥老师所带的艺术特色班,每年被评为先进集体,每年参加献爱心活动捐款达5000多元。

总之,加强艺术教育,发挥德育教育功能,有利于广大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二、注重艺术教育,培养良好情感素质

进入新的世纪,全球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对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要求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情感才能。衡量才能高低的标志则是情绪的有效控制

程度,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是情感才能的基本内涵。情感才能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素质,有了情感才能,青少年就能随着外界情境的变化自我调节情绪,做出能让对方接受和满意的情绪反应。反之,不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参与社会的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还会诱发罪恶,导致犯罪。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过多的强求单一的教学计划教育目标,没有将青少年看作是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活的生命体,青少年为了最终面对高考这座独木桥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据一则资料统计,单就小学生,在一年内的考试就大约有56次,每一次考试后的排队,对孩子们都是一次次的沉重打击,使他们从小就在幼小的心灵中尝到了失败的苦涩,这种失败和苦涩严重压抑了青少年情感才能的发挥。据报载,有两位好学生在离开学校时在信中向老师坦诚了肺腑之言,他们在信中写道:“可敬的老师,知道你爱我们爱得很深,可是我们却恨您,您为我们的升学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了解但不能谅解,因为你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这两位好学生代表青少年说出了对情感世界的追求。

情感教育的缺失既表现在学校教育中,又表现在家庭教育中。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模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当前家长的普遍心态,年青的父母从家长的补偿心理和置换心境出发,对子女期望值偏高。躁动、焦虑的家庭教育不但难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才能,还极大地挫伤、扭曲了孩子的情感才能,类似浙江金华学生杀害亲人的恶性案件在社会广角镜中屡见不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情感世界贫乏,情感才会缺损。

情感教育的缺失呼唤“有情”的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是一种文化,是真、善、美的完美结合,它让学习艺术的人经历“爱”、“美”、“毅”三个层次的磨练,不断提高人的情感才能和整体素质。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从艺术教育中汲取力量,抒发壮志凌云、展示理想抱负、做出丰功伟绩的事例。如贝多芬、田汉、聂耳、冼星海等他们都曾以音乐为载体,抒发了个人对时代的追求;发现了伟大的“相对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爱人是研究德国音乐的,钱学森也因此而接触了许多德国音乐,在国务院给他颁奖的庄严时刻,钱学森在发言中说道:正是这些音乐使我避免了机械唯物论的束缚。确实,音乐在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充满情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它淡化了应试教育的阴影,以青少年为主体,以活动为抓手,能水到渠成地将青少年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广大青少年感情灼热、爱憎分明、容易接受情感,在情感的表现手法上,模仿力强,感情真切,注重情感教育,有效地帮助青少年释放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心中有爱才完美”,青少年在艺术的教育中、在爱的体验中学会了人间最温暖的情感----“爱”,这是受用一生的财富,这份财富将伴随他们一生的成长。

审美,是当代青少年重要素质之一。我国有许多青少年宫的培训班学员是在国际、国内的艺术大赛中完成高层次的艺术创作活动,取得可喜的佳绩。其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艺术教育抓住了青少年的情感世界,一旦进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就可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大胆地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这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青少年的智力和创造能力。正是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让青少年在一台台精彩纷呈的晚会上,一次次高质量的作品展览中,不断地实践美,体验美。

艺术教育是提高情感才能的源泉,而情感才能又是接受整体素质培养的心理基础。我们经常发现,不少青少年在学校应试教育中因多次失败而一蹶不振,但一旦到青少年宫接受了艺术教育,便一反常态,整体素质都有明显的长进,其原因就在于艺术教育给了他一个新的天地,新的天地又给了他新的成功动机和状态。情感才能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又是一个磨砺的过程,艺术教育和情感才能之间常常形成良性的循环,比如青少年一旦接到演出和展示任务,就会表现出许多让人感动的挚爱行动,互相帮忙整理道具、服饰、器材等;互相关心督促技能技巧乃至关心演出效果等等,这些挚爱行动多数出于情感才能,有了这种情感才能,他们对演出前某些感情上的隔阂可以忽略不计,相互之间的感情在演出中真正达到了至高点,存在的某些隔阂也得于化解。艺术训练的过程,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青少年在不断地战胜自己,不断地挑战挫折的过程中,培养的是乐观向上、坚韧不拔、越挫越勇的意志品质,真正达到“毅”的境界。

总之,注重发挥艺术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在于它启迪、协调了青少年的情感才能,更有利于青少年良好的情感素质的养成。

三、强化艺术教育,培养综合能力素质

人的能力无论是一般能力还是特殊能力都是要在后天的学习工作的磨炼中才能得到提高,祈盼获得能力是人的本性,针对人的每种能力,他们个体之间均存在着差异性,传统教育都总是疏忽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教育者总是用“大”而“统”的模式培养青少年,限制了青少年各项能力素质。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我们对少年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少年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茅草样自生自灭,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艺术教育能使青少年从小处着眼,小处做起,让素质教育真正成为青少年能理解,能接受,能自我操作的有序行为,这样使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能有具体操作实践的载体。

新世纪对青少年的能力要求很高,除了在学校学习与掌握一些必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外,还必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交往,学会创造,学会做人。九十年代后从形式上看,青少年活动的天地增大,内容更丰富,尤其是参观、旅游等活动对少年儿童已经不再是奢望,然而,这只是一种形式,青少年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仍然十分狭窄,因为大多数活动的主体是家长和教师,从活动前的规章制度到活动后的体会、总结都将青少年严严实实地张罗在成人设计的网络中,因此,活动虽多,难以发挥青少年的认知、交际等能力,主体性不能得以充分发挥。艺术教育活动为青少年营造了多层面的伙伴群体,为培养青少年的交往能力带来了新的天地,包括新的场景、新的伙伴关系及新的交往方法,这些都为青少年锻炼能力,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获得了可喜的外部条件,有利于青少年学习、培养、展示各种能力。

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同时要求青少年必须遵守社会最基本的规范。规范的遵守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只有在他们自主、自理的活动中,才能使青少年儿童对必要的行为规范有亲身的体验。如在青少年宫的小主持、小记者、小摄影家、演讲、书画、声乐、民乐、钢琴、小提琴、舞蹈、艺术体操、工艺美术等培训班的艺术教育活动,青少年凭着兴趣参加艺术教育活动,可以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地追求某种价值,可以共同地去认同、遵守一系列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又如青少年宫的青少年艺术团的合唱团表演除了大家学习演唱的专业水平,但维系集体的各种规范也十分重要,每一位团员影响集体荣誉的细微动作都会受到大家的指责。舞蹈、戏剧表演也同样,为了获得表演效果,给每位表演者既提供了施

展技能才华,也要求每位表演者承担着技能技巧以外的各种演出规范。即便是舞台外有隔阂的双方,在表演中都需要趋于团结,乃至能贴切而传神地表现出分享对方的各种表情。

总之,强化艺术教育,培养了青少年的综合技能,使青少年的个性得于张扬,同时,也促进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为今后从事祖国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重视艺术教育,培养健康心理素质

在素质教育中,校内校外的教育工作者均应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首先要以青少年为主体,以青少年的发展为本,满足广大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需求,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青少年赴健康发展的道路。

发展心理学提出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培养自信心,发展健全人格是发展性心理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教育青少年正确地悦纳自我,乐观地看待自我,树立自信心、自尊心,是关系到一个人将来生活、事业成功的关键。新世纪需要我们教育者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兴趣和成就感是广大青少年心理要求。一般来说,青少年动机比较简单,而成就感特别强烈,在课堂教育中,教师不难发现不少学生举手发言的动机不在于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只是希望能通过举手让教师注意自己,享受被教师注意和认同的乐趣,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肤浅而单纯的成就感。在认知方面,青少年也同样,他们常常以兴趣为出发点,对具体材料、具体活动过程感兴趣,对于抽象的理论灌输、因果批评、事理说教则不感兴趣。艺术教育活动以表演、游戏、展示等活动为抓手,体现了直观性、趣味性,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如同样是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主题,艺术教育就可以从全方位营造学习氛围,让青少年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透过表面,理解到事物的内在联系,懂得英雄模范人物的伟大和开展学习英模活动的重要性。如可以开展“英模人物知多少”的绘画竞赛,又可以英雄模范人物的豪言壮语为内容进行书法展示活动,更可以进行饱含激情的歌舞、演讲等表演。在这一系列活动可以人人参与,弥补了注意力容易分散及注意力狭隘等心理弊病。

从满足兴趣出发使艺术教育成为培养青少年自信的“催化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艺术教学方法十分多样,充满趣味性,所以青少年思维的兴奋度越高,学习的自信就能体现出来,向现实能力转化的速度也就越快。社会心理理论指出,青少年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建立勤奋感。这一时期,青少年通过集中和刻苦努力,能在圆满完成工作时感到乐趣,则产生勤奋感,反之就会对自己缺乏信心,产生自卑感。艺术教育强调了它的激励作用,保护了青少年的自信,培养青少年的勤奋,让青少年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和自信的感觉,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蕴含其中。

可塑性又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艺术教育除了让青少年获取知识技能以外,还可以全面塑造他们的整体素质。如舞蹈小组、演出队等表演性较强的兴趣活动,在让青少年获得完美的形体、动作的同时,还可以帮助青少年理解情感美和作品美,又如在合唱团的教育活动中,指导教师又可以从全方位指导青少年了解歌曲的艺术生命及含义,悉心地将孩子们推进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广阔的知识领域,让青少年对唱歌有全新的感觉。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实践锻炼,尤其是注意力、意志力、毅力等的培养,不经过锻炼只是纸上谈兵,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又为青少年提供了实践机会、能吸引青少年潜移默化地提高各类心理素质。

五、创新艺术教育,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首先,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灌输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学生在解题、写作等尝试中有时也能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但这一切都不及艺术教育所体现的有别于常规思维的创造性和成就感,之所以说艺术有别于常规思维,是由于在艺术教育中大量摒弃了以往数学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极具新鲜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其次,艺术教育能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艺术教学中的绘画、雕刻等是以抽象为基础的,要解决构图、设计等问题,首先要考虑适当的算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然后再用艺术手段描述出来,将这个一般性的规律描述出来的过程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在艺术教育中大量的使用了归纳、分析等思维方法。不难想象,一个习惯于分析归纳的人,他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远优于不会思考的人。

再次,艺术教育能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艺术教育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绘画、舞蹈、器乐等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将所学知识高效内化。在绘画、器乐等学习中,学生通过练习体会各种功能协调的快乐、分析设计过程、及时反馈结果,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另外,由于艺术教育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稍有放松便会停滞不前。这种不进则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锻炼思维、磨练意志的过程。因此,完全可以认为艺术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培养不拔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政治素质提高、良好情感素质的养成,综合能力素质、健康心理素质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同时,艺术教育还能开发青少年的右半脑的功能,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发展等众多的其他作用。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广大家长的支持和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下,积极鼓励广大青少年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去,接受其教育,达到真正实现推进素质教育之目的。

篇3:成长中的青少年素质拓展教育

舞蹈艺术的美是通过形体的律动来表达人的精神内涵, 其反映着人的生活实际, 展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渴望。而在素质教育当中实施舞蹈教育, 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基本的舞蹈常识、相关知识、技巧外, 还可以通过舞蹈的练习塑造一个健美的形象, 并且舞蹈教育的实行对青少年的艺术审美观、道德修养、社会价值观等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据此, 笔者根据自身从事舞蹈教学的实践经验综合青少年的特点, 浅谈几点有关舞蹈教学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当中的作用。

一、舞蹈教育有利于青少年良好道德意识的培养

道德品质指的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具有一定特点的行为倾向, 该种倾向一般体现在个体的思想行为之上。道德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个体行为习惯, 因此, 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对青少年的良好道德品质培养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等教育, 可以更好的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人生价值观以及集体荣誉观, 以此形成适合社会进步的良好道德品质。而对于思想形成初期, 接受能够并不强的青少年来讲, 他们对于该方面的学习只是单凭着老师的照本宣科来进行, 对于学习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 舞蹈教育的融入刚好弥补了传统教学当中的不足, 其通过生活的真实反映, 把社会鼓励、宣扬的好人好事精神, 加以舞蹈语言的加工, 更能直观的将其表现出来, 并能通过青少年的这种直面介入, 直接引发青少年对美丑的思考。另外, 在教育当中以爱国主义为主, 通过舞蹈的形式将这种形式表达出了, 强化爱国英雄的事迹, 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 舞蹈教育具有生动形象等特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给青少年带来更多美德享受和学习的乐趣, 在满足青少年审美心理学习的同时, 也能够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

二、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对青少年实施舞蹈教育不仅有利于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 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观, 同时还有利于青少年的智力发展。经过有眼研究发现, 经常欣赏舞蹈艺术, 能够很好的促进视觉的感知能力发展, 进而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发展的条件。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过程中, 青少年的逻辑思维也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逐步转化成了活跃的状态, 而舞蹈则是以运动的形式直面表达了表演者的内心情感。所以在青少年学习的过程中, 需要青少年的身心投入, 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生活当中的美, 并通过空间思维的迁移构思将这种美利用身体的律动表达出来, 从而达到了青少年的智力培养的作用。

多动好学是青少年的基本特点, 而舞蹈教育正好是利用了青少年的这些特点, 把握住了青少年的好学好奇心理, 在舞蹈动作、音乐节奏以及学习娱乐中提高了青少年的模仿能力, 以此加深了青少年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另外, 舞蹈是一门无声的艺术语言, 通过表演者丰富的想象以及自身的心灵感悟来表达出内心精神。而舞蹈的这些特性又可激发青少年的联想思维, 开拓青少年的创造性思路。

三、舞蹈教育有利于塑造青少年的形体气质和艺术气质

1、形体气质

对青少年实施舞蹈教育, 舞蹈的形体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适度的对青少年进行形体训练不仅可以很好的纠正学生的不良体态, 还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肢体发育塑造优美的形体。舞蹈动作的进行需要身体各个器官、各个部位的共同协助, 所以在适度的形体训练对于正在发育的青少年来讲, 能够更好的协调好身体各个部分的发育情况, 以致于提升青少年的形体气质。

2、艺术气质

在生理学、心理学上已经表明, 有节奏的动作不仅可以塑造人的外形, 还可以美化人的心里艺术修养。舞蹈教育就是在有节奏的动作当中进行的, 其对于舞蹈学习者来讲不仅在不断的学习中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还通过这样的不断实践领略了艺术多姿多彩的魅力, 并且学习者在长时间的舞蹈学习中, 还可以体验到蕴藏在舞蹈艺术中的美学意义。这些对于舞蹈学习的感悟都能随着时间的沉淀而发酵出高贵的艺术气质。

四、舞蹈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审美感知培养

舞蹈是通过人体的动作、面部表情、情感体验等生理和心理机能, 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表达。舞蹈可以直面的通过形体表达, 使得青少年对美好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热爱之情, 而对一切不美的事物、可耻行径表现为憎恶。通过舞蹈的表达来帮助青少年认识这个纷繁的世界, 并能从中认识到真正意义上的真善美, 以此来强化青少年的审美欣赏能力。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社会的需求条件越来越繁杂, 因此为了能够使得青少年更能适合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主动青少年的舞蹈教育, 以此培养出新一代形与神都较为完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另外, 舞蹈还可以培养青少年的气质, 美化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仪态。通过舞蹈教育在素质教学中的施行也发现了, 接受过舞蹈训练的青少年不管是在形体上还是仪态上都要比一般的青少年较为优美。并且对于一次好的舞蹈教学课来讲, 就相当于一次美的艺术熏陶, 外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文艺活动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总之, 加强对青少年的舞蹈教育, 可以强化青少年的审美观以及爱国主义情操。

五、结束语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过程, 并且强调学生通过操作所获取的知识。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是关键, 而舞蹈教育就是灵活的利用了教学当中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总之, 舞蹈教育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要真正的将舞蹈教育落实到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当中, 那么对于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来讲, 首先就必须加强自身道德素质修养, 通过不断的学习, 以此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完善自我形态;然后就是在实施舞蹈教学的过程中, 要认真的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 并根据相应的情况挑选好合适的舞蹈作品来对青少年实施教育;再者就是在素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发挥舞蹈教育对青少年影响, 并利用这种影响转化成积极的力量, 以此促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的进步。

摘要:青少年在接受舞蹈教育的过程中, 不仅能够可以借助舞蹈的美来塑造自身的一个基本的人体形象美, 更能在领略舞蹈艺术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心灵上的美, 使得学生的艺术修养得以提升, 并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以此来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对青少年高尚情操的培养以及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青少年实施舞蹈教育, 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在素质教育当中实行舞蹈教育的介入则对青少年的全面反战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修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刘雪涛.浅谈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的必要性[J].青年文学家, 2010 (5) :115-116.

[2]杨易, 孙泉.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大舞台, 2012 (4) :182-183.

篇4:成长中的青少年素质拓展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家庭教育;现状;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51-02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全社会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一定实质性进展。但是,由于整个社会都处在比较功利,浮躁的状态,社会道德处于“失宠”的状态。青少年既要面对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又要面对严重的贫富差距客观现实。社会环境复杂而多元化,导致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倍感迷茫,无措。通过新闻媒体不断曝光学生事件,如上海中学生援交案,贵州贵定校园强奸案,江西临川二中学生杀老师案等一系列案件,骇人听闻,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前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反思。学生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中,究竟在哪个环节中出了问题?

明苏士潜在《苏氏家语》中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在于其具有启蒙性、持久性、全面性、非制度化等特点。每个人一生都受到家庭环境、成员、气氛的直接熏陶或间接影响,如认知能力、情绪情感体验、对挫折的耐受力等非智力因素,不仅涉及内容广泛,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的进行,不分时间、地点、场合。

但是,在现实当中,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受自身环境和条件影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限制,责任感缺乏,以及“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的错误观念,过分依赖和强调学校教育的作用,从而导致不少家庭教育步入一个个误区。据福建某市调查,有40%的农村少年犯,都发生在父母不管不问或无人管教的家庭中。2014年2月18日,湖南娄底14岁青少年弑父案,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颜氏家训》) 由此可见,当前真正制约青少年成长的核心在于所有家长的态度,观念及各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普遍表现在:

一、过于溺爱,过于护短,放纵孩子的行为

中国人历来重视孩子,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承载着父母的期望,甚至承载着几代人的期望,同时也充分享受着父辈或祖辈给他们创造的良好的物质条件。面对孩子的各项需求,有求必应,无论合理与否,全然予以满足,导致孩子出手大方,相互攀比,严重滋长了孩子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不良习气,陷入畸形消费的恶性循环,乃至于涉及黄、赌、毒,直至踏入犯罪的深渊。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受到了颠覆,如李刚案,李天一案。

更有甚者,少数家长不明事理,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容不下孩子所受的委屈,对孩子和同学、老师之间的分歧和纠纷,不辨是非曲直,强势介入,行为过激,导致学校对孩子的的错误行为不敢管,给学校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大的阻力。

二、教育方式简单,孩子心理逆反

少数家长将孩子当做父母的附属品,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家庭暴力倾向明显。对孩子存在的问题,不能正确引导,一进家不是骂就是打,结果是 "骂臭不认错,打死不低头",造成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或者是部分家长经常是旁征博引,苦口婆心,而自己却安于现状,甚至整天沉溺于吃喝玩乐,消磨时光,长期地耳濡目染,孩子对家长的教导有了怀疑,可信度和信任度大打折扣,从而动摇了孩子成才的决心。

三、家庭环境不和谐,孩子缺乏关爱,疏于管教

由于当前我们社会环境、民主公平、道德准则等方面的迷乱、失范,导致“单亲家庭”、“留守少年”不断增多,而且数量惊人。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抽样数据,全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在2290.45万人。更为重要的是,超过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一起生活,他们只能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它亲属在一起生活。据民政部门数据统计,2010年离婚人数为196万对,2011年则达到了近221万对。据报载:在辽宁省阜新市海洲区人民法院有一年叛处的青少年犯中,离婚子女占40%以上,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部分离异家庭的家长由于自己的问题无法解决,自顾不暇,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孩子,或者将自身的烦恼“转嫁”到孩子身上。对这些中小学生而言,他们幼小的心灵很难承受突如其来的打击,往常与父母的亲昵感被一种冷漠感所取代,导致孩子与家长缺乏交流和沟通。当孩子们遇到问题、困难和挫折时,不知道该和谁交流,不知道怎样去倾诉与发泄,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问题,本来就孤独、脆弱、敏感的心灵,会更加迷茫,最后只能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处理,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家庭以外的世界,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便不能把握自己,受人蛊惑,误入歧途。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青少年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成人,再成才,最后才能成功。面对这些当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不容回避。无论作为家长,还是教师,问题的核心首要在于教育孩子如何成人。从宏观的角度讲,可以尝试用“三多三少”的办法去解决:

1、多一份沟通交流,少一些暴力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遇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家长忙于生计,或忙于应酬、享乐,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生活,让孩子感觉到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不够,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阴影。

作为家长,应该主动关心孩子的发展动向和思想动态。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对孩子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学校要及时。我们家长通过交流,可以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正,加强监管。在沟通与交流过程中,遵循平等和尊重的原则,并对孩子给予适当的关爱,要允许孩子犯错,对孩子的错误,一味的指责和打骂,只能让孩子更加叛逆,出现更多的问题;要善于倾听孩子心中的烦恼、困惑;要允许孩子解释、说明、分辨;要允许孩子适度的宣泄;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亮点。尽可能的让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既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也不能忽视与老师的沟通。如某校一名高二女生,因为同学应征入伍送行,要求请假无果后,求助于家长帮忙请假,结果被家长痛骂一通,该生一气之下,吞食洗衣粉若干,送医院后家长怒其不争,甚至阻止医生抢救,幸亏抢救及时才未出现严重后果。事后,学校领导和老师与学生交流,该生说其父亲从来没有和他平等对话过,平时犯错之后,非打即骂,非常憎恨自己的父亲。针对孩子的问题,学校将家长、学生邀来进行“三方会谈”,最后才使父女之间消除隔阂,相互谅解。

因此,对于在家教中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家长可以求助于学校老师,保持家校互通,便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效果。

2、多一份责任,少一些放纵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由家庭的小环境步入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和事物。父母的责任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孩子的“衣食住行”,在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在于对孩子精神上的的满足。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不时进入孩子的视野,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家长要抓住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辨别是非。这是作为家长最基本的责任。“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但在现实的家庭生活当中,相当一部分家长放纵自己的言行,无视孩子的存在,说的好听一点是忽视了,说严重一点,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起着至关重要的榜样作用。其实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即便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都会被孩子分毫不差地记在心里,并在某些时候表现出来,直接影响学生和孩子今后的发展。这就要求父母在孩子面前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在你做出某一行为之前,请先想想它们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对于孩子存在的问题,要适时处置,应当严厉批评的,决不能纵容护短,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敬畏”和责任。

因此,我们必须从生活的点滴开始,从细节抓起,从自己做起,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引导孩子。

3、多一份温情,少一些矛盾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从心理上讲,他们渴望与人交流,渴望青春激情的奔放,渴望有一个展示的舞台,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多年来,由于家庭环境问题引发的学生问题,数不胜数。例如,家庭离异、经常争吵或者留守家庭,也恰恰是这部分家庭的孩子最缺乏关爱,更别谈关注。他们在学习和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无人给他们安慰和鼓励;他们取得成绩的时候,无人与他们分享快乐,内心充满苦闷和自卑,根本无法体验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因此,首先应该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一个温暖的家,对孩子来说是太重要了。所以说,做父母的一定要珍惜夫妻之间的这份感情,退一步说,即使夫妻之间产生矛盾,最好采取回避原则,不要在孩子的面前爆发。千万不要认为给孩子创造了优越的物质环境,孩子就可以快乐地成长了。即使物质条件再优越,家庭环境缺乏和谐与温情,孩子也会提心吊胆,恐慌不安,孩子的内心也不快乐。

其次,多找机会和时间陪孩子,一起看书,或者陪孩子看一场电影,也能缩小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和距离,让孩子真切感受亲情和家庭的温暖;

第三,别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和负担,要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学习,当孩子遇到挫折,应该多予以鼓励和支持,懂得“用平常心对待平常事”。

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力量。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社会,核心就是人的素质的竞争。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如果脱离了家庭教育,素质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围绕知识教育进行家庭教育的被动局面,进一步突出家庭教育的主体地位,解决青少年在认知能力、情绪情感和意志力方面的困扰,努力做到三者和谐统一,才能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建设新农村要关注留守儿童》【N】段成荣.中国教育

报.2013

[2] 《把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病根”》.【J】.吴人群《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

[3] 《别让残缺在延续——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

篇5:成长中的青少年素质拓展教育

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李云霞

青少年活动中心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政府建立的校外教育阵地,它与学校教育各有特点、各有优势、相互补充。学校教育是义务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中心教育是校外教育;学校教育是基础学习,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则是业余兴趣培养;学校教育强调的是共性,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更多强调的是个性的发展;学校教育强调知识灌输,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则强调能力培 养;学校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承,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则重视潜能的挖掘。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实践素质教育的又一个大舞台,在整个大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低估的职能作用:

一、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实施教育改革的最佳试验田,是推行新的教学理念的大舞台。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不受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升学指标等多方面的限制,可以较为灵活地进行各种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可以试验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内容,为学校教育的教育改革作尝试。另外,培养兴趣、培养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强调个性的发展是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所以我们青少年活动中心一直强调和推行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太在乎教给孩子们具体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享受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愉悦,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创造自己、发

现自己、欣赏自己、放松自己。

二、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孩子们拓展了一个自由的天地。我们的教学方法为孩子们提供自由想象、尽情发挥的余地,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自由参与的机会,教学活动的氛围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自由玩乐的乐园。孩子们在这里没有什么约束和限制,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项目,参与组织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在体验中、在快乐中受教育,达到享受学习、快乐学习的目的,极大地满足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挖掘,兴趣可以让人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兴趣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被动的学习变成自觉的学习、主动的学习。

三、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孩子们展现其个性才华的最佳场所,是培养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的乐土。传统的教育要求的是统一的思维模式、统一的答案,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眼睛、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个性,而青少年活动中心里高水平的团队、众多的活动、不断的参演参赛参展、交流等,使孩子们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现,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兴趣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多项的活动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有了兴趣就容易引发好奇心,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自觉地去寻求答案,从而激发孩子们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这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非常

重要,我们要倡导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启发孩子大胆的创造性的设想,从而去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

四、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孩子们寻找自信心的好地方,是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好去处。有些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太好,在学校不是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但他们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可能比较强,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着特别的兴趣或特别的天份,可遗憾的是这些兴趣和天份在学校往往得不到满足和发掘,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有时还要受到压抑。而值得庆幸的是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可以自由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以使自己某些方面的天份得到极大的发挥,他可以在青少年活动中心找回自信、找回快乐、找到成功的喜悦。性格外向的学生可以与更多的朋友交流心得与思想,性格内向、孤癖、怪异的学生也可以交到很多兴趣相同、志趣相投的新朋友,找到相互倾吐的对象,在此过程中,可以锻炼和提高其社交能力,增强其群体观念,提高其互助意识,培养良好性情。

五、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孩子们全面发展的大课堂,是培养孩子们健康人格的摇篮。当今以及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再保持八十年代初那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观念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青少年活动中心自主的选择、兴趣的发展、愉悦地学习、广泛的交友、心理的辅导、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培

养、磨难的锻炼、丰富的活动是培养孩子们健康人格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健康人格的养成则对孩子们今后尽快融进社会、参与社会竞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健全人格、塑造健康心理、培养良好品德、鼓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这样可以缩短人的社会化过程。

篇6:成长中的青少年素质拓展教育

劳动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劳动教育是通过家务劳动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的过程。家庭劳动教育关系到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质,对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其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一、劳动教育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作为人类生存于世界的一种活动,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劳动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实践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孩子高出20%左右。从小培养劳动习惯,有利于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2、家庭劳动教育能够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 参加家务劳动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身体健康成长,医学科学的研究证明,劳动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孩子的左右脑发育,对智力发展十分有益。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在卢梭看来,劳动既可锻炼儿童身体,也可以锻炼儿童头脑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养成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培养儿童手脑双全、自立、立人的教育思想,培养“康健的体力,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团体自治的精神”。

3、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是一切有成就者必备的意志品质,这样的意志品质只有经过长期劳动磨练才能获得。一般来说,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体验成功的过程,它有助于历炼意志品质。孩子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次困难和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炼,每一次磨练都会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做家务劳动中孩子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就会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路是人走出来的,事是人做出来的,意志品质是锻炼出来的。教育不但要发展孩子的智力,还应燃起孩子对劳动的渴望,在劳动中锻炼意志品质。

4、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种态度,是道德评价最基本的价值尺度,人的社会化不仅要求人们学会社会生 活的基本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务劳动能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精神上的愉悦,学会关心他人,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孩子从小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一个有责任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认真、很负责,一旦遇到困难,他就会凭借负责任的态度发挥自己最大潜能战胜困难。相反,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甚至不顾社会基本道德准则,作出唯利是图的事。因此,责任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础,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长大后才能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重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

二、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带来的后果。

新中国建立以来,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近儿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有关青少年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的调查显示,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淡薄,除了追求学习成绩外,不善于料理自己生活,生活自理能力比较欠缺,人际沟通能力较差。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缺失带来的社会问题,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据上海某大学近几年对录取的新生调查,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蚊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某县妇联 对本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务劳动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会煮饭的占84%,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学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最典型的事例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魏永康。他2岁掌握1000个汉字,8岁上中学,13岁考进大学,父母唯一的心愿就是让儿子好好学习,母亲把儿子所有生活上的事情都包了下来,他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人际交往。魏永康17岁那年考取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后,一人从湖南来到北京读书,但是生活自理的低能,严重的依赖性,让他无法独立生活,于是只得肄业回家。

从家庭教育视角看,一些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教观念影响下,认为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而分数上不去则不能成龙”。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做家务是没正事,据有关调查:有65.9%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务,有60%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劳动。正是由于家庭忽视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缺少参加劳动的机会,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影响健全人格的发展。

1、一些孩子不珍爱劳动成果,感情扭曲。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人民大众的辛勤劳动,我们理应对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抱着一种感恩的情感,去尊重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但是由于劳动教育缺失,一些孩子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没有经历过劳动体验,不懂得劳动的苦累,他们甚至在感情上蔑视劳动人民,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某中学校的儿名学生下课后在走廊里边走边嗑瓜子,当清洁工上前劝阻时,一名学生理直气壮地说:“你不就是扫地的嘛,我们不扔点垃圾,你没活干,不就下岗了吗?”。校园里糟蹋粮食的现象司空见惯,一些学生毫不吝惜地把米饭、馒头、肉、菜倒进了泔水桶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千百年来珍爱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诲,已在孩子们的心中淡去。

2、一些孩子缺少爱心,人格不健全。劳动是付出汗水,与人合作的过程,热爱劳动的人才会有奉献精神,马克思曾指出:“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现在有些孩子表现出自私、缺少爱心,不懂得谦让,怕苦怕累、厌恶劳动、贪图享乐的不良倾向,常常向父母提出种种物资上的要求,伸手要零花钱,却不愿劳动。对长春市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有七成学生打饭时不给老师让先,有的学生表示:“自己还饿着呢,顾不得别人”。

据我们对一些中小学生的调查,许多孩子生活上依赖父母,花钱大手大脚,但却不懂得关心父母,有20%多的孩子从没照顾过生病的父母,大多数孩子对家里的日常事务、经济状况、父母的身体状况都不曾关心过。不少孩子缺乏家庭责任感,一位家长对我们说:“我有病倒在床上,让孩子倒杯水,孩子都觉得厌烦。家里什么事都不管不问。”缺乏家庭责任感是现在许多孩子的共性,这是人格不健全的一种表现。

3、一些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经不起挫折。学会生活自理能力是人的社会化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然而,现在大多数孩子不爱做家务,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目前,中国城镇的青少年大多具有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生活基本技能掌握比较少。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的调查研究中,有20.4%的孩子明确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有18.3%的孩子认为自己“做事依赖别人”;28%的孩子“很少帮助父母干活”。

笔者对长春市某高校一个班25名学生的调查,有24名同学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由于青少年缺少劳动教育,经不起劳动的苦累,心理上承受不起挫折磨难,一遇挫折往往采取极端行为,或离家出走,或选择终结生命而自杀。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有24.39%的孩子曾有过自杀意念,1.71%的孩子有过自杀行为。

从以上反映出的问题可以看到,青少年劳动观念日趋淡薄,生活自理能力差,己成为“长不大的一代”,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感忧虑,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的结果。

对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

劳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使他们在家庭劳动的潜移默化中增长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现状,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更新家长观念,走出劳动教育误区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施教者,开展劳动教育关键是家长要走出认识 上的识区,树立家教新理念。家长对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误区:一怕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二怕孩子不会做家务,反倒添乱;三怕孩子吃苦受累。解决家长认识上的误区,首先要打破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观,不要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唯一的标准。其次要树立以孩子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观,重视家庭劳动教育,把孩子培养成有知识,有道德,有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第三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劳动教育,从小培养孩予独立的生活能力。

在欧美一些国家,中学生打工是普遍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支持。一位英国人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在美国即使富有的家庭也让孩子分担家里的活计或外出打杂,替人推割草机、帮人扫落叶、铲雪等;在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有承担家务劳动的义务。我们的家长要相信孩子劳动的能力,放手让孩子做事,要鼓励他们参加劳动实践。

2、放手让孩子做事,从小培养劳动行为习惯

为孩子创设劳动实践机会与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从小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的意义,在艰苦的劳动中磨炼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将使他们终身受用。马克思认为:“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每个儿童从九岁起都应当参加生产劳动,不仅用脑劳动,而且用双手劳动。”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与活动能力,放手让孩子做事,为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一是从娃娃抓起,进行劳动启 蒙教育。父母应有意识地让三四岁的幼儿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从小树立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如,父母做家务时,可以让孩子拿块抹布擦擦桌椅或倒垃圾等。二是孩子稍长大点后,要进行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树立“自己的事自己来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劳动观念。克服依赖父母的惰性,让他们学会自我料理生活,洗自己的手帕、袜子、衣服等,学会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三是通过劳动进行家庭责任教育。要让孩子经常帮父母打扫环境卫生,收拾屋子、清洗厕所,为家人做饭做菜,利用寒暑假外出打工,磨炼吃苦精神,学会社会生存技能,通过家务劳动让孩子懂得为父母分担家务是一种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做事,不要怕孩子不会做事,也不要求全责备。孩子做任何家务劳动,无论结果怎样,家长都应给予认可和赞许,鼓励并帮助他们把事情做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千万不要因孩子不会做事而指责他们或包办替代,这样就会扼杀孩子爱劳动的热情。

3、创建劳动教育大环境,让孩子有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

上一篇:太仓市沙溪实验中第一学期德育工作计划下一篇:幼儿园大班体育游戏教案《溜溜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