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2024-05-20

体育教学的体会与反思(通用8篇)

篇1:体育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自己去探索、去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其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近两年的实践中,我理论联系实际,将新思想、新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年龄、性别、教材、场地等特点,尝试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创造性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评价式学习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小结如下:

一、尝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感受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由于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对于如何实现这现目标,课程标准并未作出详细的规定,这意味着对每个学生来说,实现目标的途径可以是多样的。例如:提高力量这一目标,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采用健身器械,无条件的学生可能采取俯卧撑、引体向上等练习方法。此外,由于不同的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达到相同目标的最适宜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空间,不要给学生规定过分统一的要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就是教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练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最终实现学习目标。例如: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各种体育器材(球类、跳绳、实心球等),学生可根据喜好选择喜欢的锻炼方法来完成教师提出练习任务。学生敢于到教师面前表现自己,教师也不因为学生做得不好而制止和取笑学生,而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学生,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自已更加愉悦,使之在体育课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总之,自主学习可提高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从过去被动执行教师的教学计划转变成主动完成学习目标,从而加强了责任感,树立了自尊和自信,同时也掌握了终身学习的方法,为今后坚持体育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尝试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作学习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合作学习可以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小组,一起探究、练习、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达到锻炼的目的。合作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多的灵感,获取更大的收益,得到更好的体验。当然,强调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并不是排斥学生的个体练习,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个体的练习也是完全必要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多采用游戏活动、集体性的运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行为。即使是在非集体的体育活动中,也应该给学生提供相互帮助、相互指导的机会。例如:在组织学生跳绳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差的学生有榜样。这样既有利地提高他们的跳绳水平,又能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达到共同进步提高的作用。合作学习法的优点在于学生之间可以用自已的语言、自已的表达方式来理解、消化老师布置的任务。

三、尝试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提起探究式学习,会给人一种很高深的感觉,似乎只有科学家才有探究世界奥秘的本领,一个学生能探究些什么呢?其实,探究行为是一种常见表现,学生从小就爱问“为什么”,但往往由于大人们的忽视,不愿意去回答他们提出的看似简单、荒廖、愚蠢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越来越少地问“为什么”,越来越少地探究这个世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最明确的结论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学生只要照着做就行了,不必问为什么。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就越来越化。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去进行探究。例如:为什么篮圈与地面的高度是3.05米,高一点行吗?低一点行吗?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潜在功能进行探究。例如:单杠是不是只能用来发展力量,滚翻究竟应该翻得快些还是慢些,滚翻运动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用途等。

四、尝试延伸性学习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新课程标准重视课程的延伸性。所谓延伸性学习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的学习和活动。教师应重视学生延伸性学习的原因是,由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也就有限;现在流行的运动项目很多,这些流行的运动项目不可能都进入课堂,但其中多数项目又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进行活动。例如: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在节假日进行体育活动等。因此,体育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校外的课程资源,积极进行体育活动,这有助于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五、尝试评价式学习法,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价活动,能让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评价能帮助教师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改进教师的教学。在评价过程中,以住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水平,而忽视了评价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现在我以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获取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在整个评价活动中,不仅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更加注意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例如:当一名学生的动作没得到其他学生的肯定时,我会说:“某某同学的动作做得也不错,如果多练几遍他一定会做和更好。”此外,在课内课外,我对学生练习及时地进行肯定,一句“你的动作有很大的进步”、“你一定能超过老师”一定会让学生心花怒放,学习的兴趣更大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给学生机会,培养学生对自已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能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增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

教学建议 1.学习方法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个体差异来选择,不能盲目地套用某种学习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树立以学定教的思想。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运用学法,学会制订目标,学会观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创造,学会评价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3.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教法与学法要相统一。教学各个环节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4.要经常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学习方法不断得优化。

篇2:体育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第二、有些老师不重视。有的语文老师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自开口说话就说汉语,还用练口头表达?所以在平日教学中几乎不进行表达训练。其实口头表达只是思维的一种外部呈现,我们进行表达能力训练,其本质是进行思维训练。动嘴其实是动脑。学生表达能力强了,就不会再畏惧阅读和写作了。

第三、学校不开专门的口头表达课。一般人觉得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应该在语文课上完成,不需要再另外开设口语课,所以都不开设类似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语文课堂的容量已经加大,再拿出课上时间让学生练表达不太现实。

我在平日的练习中是这样做的:

首先,在课堂提问时力求设置切入点小的问题。

不问“怎么样”,多问“是什么”“为什么”。先点名提问,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学生回答时,多肯定,多鼓励。等到学生对回答问题习以为常之后,就可以让他们自由回答问题了。开始时对勇于回答问题的同学要大力表扬,树立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其次,就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开口说话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在班里开展小型的辩论会、演讲比赛,阅读课结束时组织一个总结体会交流会,让学生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允许学生提前准备说话提纲,但不许念说话稿。渐渐地,学生就愿意并且急于开口说话了。也可以在课外组织和口头表达训练有关的社团。如辩论社团,演讲社团等。这就要借助学校的力量了。

当然学生的回答会出现好多问题,比如词不达意了,不会用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了,表达不得体了等等。这时候就可以进行思维训练了。

表达能力差首先是思维出了问题。思路清晰才能表达流畅。脑子里建立起逻辑思维框架才能思路清晰。所以应该先帮学生建立逻辑框架。

先让学生学会用关联词语。

首先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仅…而且…”、“如果…就…”、“与其…不如…”、“或者…或者…”、“无论…都…”、“尽管…还是…”等关联词语造句。或者进行关联词语替换练习。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拿出一句话来把各对关联词语分别填进去,体会它们语意的区别。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把“因为他学习成绩优秀,所以被评为三好学生。”这个句子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随意替换其中的关联词语因为所以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练习效果也非常好。让学生选关联词语填空。给学生一些关联词语,一些留有空白的句子,让其做填空练习。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练习。关联词语运用熟练了,思路就会清晰一些,表达就会条理一些。

再让学生了解一些逻辑常识。

比如三段论、假言推理、因果推理等等。可以用集中授课的方式讲给学生这些逻辑知识。这样在表述一个问题时才清楚才有逻辑力量有说服力。

篇3:体育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一、激发学习兴趣

一节课是否能吸引学生, 合理的教学情境起到了关键作用。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趣味性的特点, 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较好的作用。教师可以设计出有声有色、形象直观的教学环境, 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 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激发动机和兴趣。改变学生被动式接受教育的模式, 使其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规律,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素质教育真正进入课堂, 提高学习效率, 改善学习效果。

例如, 在七年级平行线一节中, 为了引出课题, 一位数学教师收集了铁轨、双杠和电梯等图片, 使得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平行线产生了直观的认识。又如二元一次方程一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小动画片, 看上去仅仅是给课本中的引例配了音, 却使学生倍感亲切, 由此所设置的情境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当中, 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 使学生“课伊始, 趣亦生”。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 同学们跃跃欲试, 言之有物, 兴趣盎然, 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 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 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 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突出教学重点与突破难点

严谨的数学教师在几何教学中, 会一板一眼地用规范的作图, 引导学生一起来研究、思考, 而大多数教师会徒手作图, 前者时间多用在作图上, 好学生会觉得上课“吃不饱”, 后者好像省了时间, 但基础薄弱的学生不见得真正理解、掌握。事实上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例如, 利用几何画板作图准确的特点, 如图1所示, 正确引导学生的有效思考, 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由于学生动手作图、想象力有限,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 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的功能可以开展数学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规律,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促进新知的探索

传统的探索新知, 是教师讲, 学生听, 有时内容比较抽象, 学生光靠教师的讲解无法在头脑中形成有关的形象, 不利于进一步的探索, 而信息技术的直观、形象, 化抽象为形象的特点此时就派上用场了。例如, 在八年级的勾股定理一节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割”或“补”的方法来计算以直角三角形斜边为一边的正方形面积时,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 可以很清楚地向学生展现出来, 并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比较方法的异同, 如图2所示。

这正是利用信息技术方便、快捷的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演示出来, 不仅降低知识的难度, 而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 使学生乐于接受。

四、使数学练习形式多样化, 反馈、矫正更及时

根据信息技术的交互性, 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 有利于扩充信息, 增大容量, 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合理地运用知识, 课堂练习是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及时的方式。初中学生在学习上稳定性差, 缺乏耐心, 练习形式的改变, 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刺激, 从而使其保持充沛的学习精力。信息技术的优点在于化被动为主动、抽象为具体, 通过带有趣味性的练习, 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 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起到减负的目的。如在练习中编制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 用Authorware, Flash编制软件或通过Moodle平台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 根据练习的情况, 及时矫正巩固。

五、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 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入课堂

专家指出: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 教学手段得以转变, 教学内容得以拓展, 由此引起教学观念的变化, 推动教师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与改进, 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资源环境, 信息资源的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与管理, 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 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教育过程从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的过程。这就使学生从单一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为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方式为师生、生生平等对话提供了可能, 它改变了过去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 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让学生自主学习, 或通过小组学习及伙伴关系下的汲取等合作过程, 使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例如, 在网络教室里进行八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的教学时, 可以先由教师确定研究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出合适的课件, 并将课件分发至学生电脑上或放在师生都能连接到的网页上 (如Moodle平台) ;课堂上, 学生分成小组, (以3~4人为一个小组) , 根据课件及教师的引导, 分工合作、自主操作, 完成作图、连线、计算等操作。在此过程中,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

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过于依赖它, 以致矫枉过正, 往往适得其反。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要根据教学目标, 从学生实际出发,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最大限度协调兼顾好资源建设和利用之间, 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之间;学生认知规律与教学媒体之间, 教材的支撑作用与媒体的辅助性之间, 感性学习与理性思考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而服务于教育教学。在实际教学中, 还应多多学习当代教育理论, 研究现代教育传播媒体与教育理论结合的具体问题, 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要求, 克服和纠正一些意识偏差和操作缺陷, 用好、用实现代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促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在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但教师不能“为用技术而用技术”, 避免用机器单纯替代人的现象, 防止“人机互动割裂人际交往”。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和利益, 要让机器为学生服务, 为他们提供方便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碍。缺乏师生互动的教学,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要正确认识网络资源的作用和优点, 不能过分依赖网络资源, 有的教师热衷于从网络上下载课件, 而不能及时作出修改和调整, 造成学生的“水土不服”, 效果并不见好。事实上, 网络上的资源并不一定适合你的学生, 必须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 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开公开课时, 有的教师一上课就打开了多媒体课件, 可是整节居然就那么一两张幻灯片, 这并不能起到好的作用, 因此, 我们教师应当多多学习, 努力克服将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装饰和点缀”的形式主义。

4.倡导信息技术应用与调查、访谈、实地考察、实验、创作等“动手”活动方式结合, 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过于依赖信息技术还表现在课堂上用信息技术取代学生的动手实践, 这样尽管教师的技术手段比较高超, 可是学生得不到实践的机会, 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而我们教师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 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

篇4:体育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关键词】 微课;化学实验;教学应用

微课作为现代教育领域刚刚兴起的一种新生事物,解放了我们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诸多束缚和限制,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针对性讲解而开展的主要以视频为呈现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短小精悍、主题性强烈、可循环播放、知识再现回顾、教学资源最大化等特点,近年来受到渴求教育变革的广大师生的热捧,微课的兴起和推广使我们学生的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了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在化学教学中巧妙应用微课辅助教学以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尝试谈几点不太成熟的感悟。

一、借助微课可以循环播放的功能,使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再现以便巩固和理解

微课的出现弥补了过去化学课堂中的大而全且关注时间较长导致学生易分心的不足,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微课是围绕一个化学知识点而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指向性非常明确、讲授的内容是一个片段,知识点可以涵盖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教法、学法等知识的讲解和展示,用精炼而简明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里把问题讲清楚,如有必要还可以再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便解惑和巩固。比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含有杂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这一新课的时候,制作了一节相关内容的微课指导学生课后浏览,本节课的难度和关键点在微课中反复再现、反复强调有利于学生突破难度,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育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微课的合理使用不仅适合于现代化学知识的传播,而且对于学生个体化学习、深度化学习化学知识都有很多的帮助。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复习过程中,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调节视频播放的快慢,不太清楚的还可以反复回放再现,慢慢嘴嚼消化,对于一些在学习上接收较慢的学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二、借助微课丰富多彩的影像、图画和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传统的新课导入采用叙事式、提问式、实验式等方式,用久了会感觉形式略显单一,这就要求我们要适时发生改变,微课的出现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这一新课的时候,以前一直用实验的方法引入新课,实验现象明显且学生参与度高。但存在的问题是实验准备时间较长,且演示时可能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影响实验的效果。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尝试了一些方法但总感觉有缺憾,直到微课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首先我布置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研究》的微课视频,然后在观看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展开交流讨论,学生们积极讨论气氛热烈很多基础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解决,在学生们讨论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使基础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和延伸,这样就使教师省出了很多基础知识的讲解时间而着重点拨、解决学生的生成问题,从而使课堂效率大大的提高。课后教师又对微课中的难度和关键点进行了再强调、再编辑、再优化以有利于学生突破难度、巩固重点。教师借助微课丰富多彩的影像、图画和音乐并进行适当的再编辑、再优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借助微课的实验功能,可以弥补部分实验器材不足带来的影响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教学设施与城市学校相比差距较大,学校化学实验的开展刚开始还基本能够完成,但随着仪器的老化、损坏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相关的部分实验就可能难以为继了。这时候怎么办呢?可能有的教师会不以为然不知不觉又回到了传统教学模式。但大部分教师没有被暂时的困难吓倒,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就尽量创造条件去完成,教师做有心人去制作、下载微视频进行实验演示,同样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水的净化这一新课的时候,我补充了“蒸馏”实验以利于学生了解蒸馏水是纯净物的知识。由于蒸馏瓶和冷凝管已不是实验室必配仪器,所以现在实验室已不能完成该实验。我使用了水的蒸馏实验微视频来让学生观察水的汽化和液化的全过程,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蒸馏水是纯净物的相关知识。微视频的观看给学生的记忆非常深刻,更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也弥补了实验器材不足带来的影响。

四、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微课在使用时存在一些困惑和不足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微课是围绕一个知识点而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微课内容非常精炼以便能够在三到五分钟内讲透、讲实,微课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呈现一个知识片段且对疑难问题进行针对性设计,用精炼而简明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里把问题讲清说透,因此可以有针对性的、最大化的答疑解惑,对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自主学习帮助非常大,但由于微课是刚刚兴起的新的教学形式导致教师的制作和运用还不太成熟或者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网上的微课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有相当一部分制作水平较低甚至是简单的重复,而制作比较出色的微课界面一般都不太友好导致该资源很难被我们教师再编辑、再优化来使用。短短几分钟的微课教师要把它制作得比较成功却不太容易,因为这需要教师耗费比较多的时间和一定的技术设备的辅助,因此短时间内微课的储备不足导致大面积的推广使用还有较大的难度,还需我们广大的化学教师不懈的努力和提高。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微课虽然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它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它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微课在教与学中的辅助作用,更好地为化学教育教学服务来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需要我们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究。

【参考文献】

[1]罗序燕.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及其思考[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隋旭东.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04期

篇5:体育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心得体会篇一: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我想有效备课是基础是前提;有效课堂教学是重点;有效课后反思是创新。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是:达到了预期的和生成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面对当前教育教学的严峻形式,我们应该把课堂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在教学中要做到:语言清晰精练、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授课;课前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要会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能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并讨论交流;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并且,要会运用学生的回答来促成课时目标,让学生使用自己的思想、经验和思维模式详细阐述和扩展所学内容;能在一堂课的起始部分提供先行组织者和心理策略,用多种要求创设活动结构;运用内容问题和过程问题传达事实,并鼓励学生探询和解决问题;在课堂讲授中通过语言的抑扬、手势、目光接触以及活力等展示生气、投入、兴奋和兴趣。

备课应是在自己以前教学的基础上的深思、加工和创生,教学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确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备课之前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通览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对教学内容、知识的延伸应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度”,在备课中都应进行认真思考。备课应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设计包括: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教与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设计等。设计能保障教学的流畅,设计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设计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要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事先想好用什么样方式或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这比课堂上现想要合适和有效的多。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适时的总结、反思、沉淀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新课程更强调教学反思,教后反思也是有效备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备好课,上完课,这节课并没有结束,课后教师还需要静下心来反思。针对备课时的初衷与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和比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堂生成处理是否妥当、问题设计是否有意义、情景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并及时把感想、心得和调整策略等内容认真整理在备课本上。如何培养好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有了有效的教学,还要有有效教师。我们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课堂教学的实验者,更要成为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教师能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由“经验教学”转向“反思教学”,是否能够由“经验教师”走向“反思教师”后“”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只有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才能不断开发和生成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课案设计息息相关,在课前教师要反复推敲、斟酌教学设计与流程,过滤和压缩无效言语,增加学生练习与思考的时空,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使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将老师的思路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智慧的挑战、人格的熏陶和教与学关系的和谐。从而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以说,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数学课就再也不会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数学课就一定能低消耗高效能,学生就一定能学得轻松,学得牢固.对教学追求有效,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升华,才能使这一目标全面达成。让我们携手前进,让我们一路耕耘一路欢歌,共谱游仙教育的新篇章!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心得体会篇二:

教学实践反思是教师以自己实际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地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出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

即使是颇有造诣、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所谓成功、完美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失误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是说话不当,或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或是教学方法使用不当,或是习题难易不均,或是突发事件未机智应对等等。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有序梳理,全面回顾,对其作深刻的反思、剖析和探究,使之成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感觉,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闪光点。例如: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重、难点创新的突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渡语;对学生做出合理赞赏的评价语;课堂教学临时应变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育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受;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从“独奏”到“伴奏”的师生有序互动;某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等等,反思时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和推陈出新。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思维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思路、好方法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反思后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教育学家古德森说:“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担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责任,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以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以良好的修养熏陶学生,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反思如下内容:即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是正确引导和耐心帮助,还是批评和讽刺挖苦?对差生是因材施教,热情鼓励还是冷眼相对,漠不关心?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是否拥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平息事件而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是否融入了“无言之教”之中?课后,教师要冷静思考和客观分析,因为,反思+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范式。

六、反思因材施教的举措

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有些教师口头上喊因材施教,而在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同样多的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教师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适当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最终达到优等生学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跟得上的目标。教学反思可以使我们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通过教师的认真反思,教学的成败得失记录在册,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就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心得体会篇三: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主题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培训应聚焦有效教学的具体问题,结合相关案例,增强教师对有效教学的核心内涵和表现特征、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特殊教学规律和原则以及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等问题的认识,通过学习、体验,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实施有效教学的具体行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培训工作的基本思路: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组织培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不泛谈理念;充分挖掘学习者资源,力求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引发每位参训者的思考,激发其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潜力,搭建其交流及后续研究的的平台,以此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老师们的教学逐步走向高效。

各校承担二级培训的主管语文教学或任教语文学科的教务主任以及各年级组教研组长。

培训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余文森教授的通识专题讲座,帮助培训者提高对有效教学相关重要问题的认识,掌握相关理论及策略,提升理论水平。第二部分主要通过两个不同主题的微型讲座,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思考并实践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第三部分主要是组织各位参培者对该课程二级培训工作方案进行研讨与交流。

建立和谐、平等、信任的培训者和学习者的关系,以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展开培训工作,将老师们的自主学习研修、微型讲座以及教学实践相结合;创造平等对话的环境,让大家畅所欲言;提出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让不同的观点相互交锋;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学习者的自学意识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承担责任、分享经验的意识。


猜你感兴趣:

1.《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心得

2.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心得体会

3.《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与反思

篇6:体育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吴志强

(福建省诏安 信息技术给这个时代带来的巨变。现对自己近年来在新课程培训交流中的感受,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和反思作出分析与探讨。

一、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

1、多引导、少灌输。兴趣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基石,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引出新课,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需求,把外需转化为学生的内需。将过去的“导入新课”改成“创设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情境上的设计要注意事实的严谨性、趣味性、科学性,还可以把过去的“传授新课”改为“探讨新课”,把传统的“巩固与回顾”换成“实践与疑问”等。这些改变能让新课程理念与信息技术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获得更好的整合。如:我在讲授PowerPoint的插入剪贴画时,通过欣赏一些其他同学的优秀演示文稿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感觉插入图片原来可以使演示文稿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创造良好的氛围。进一步提出如何插入自己心仪的图片?通过探讨,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下一步设置动画打下基础。

2、多探究、少强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过于强调操作,只能使学生生搬硬套,毫无想

法。但如果注意知识技能创作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能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态度,自我探究的能力及敢于创新的精神。如教授EXCEL的插入函数公式内容时,我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通过菜单插入函数选项,而是让学生观察编辑栏上的函数公式与其他单元格的不同来掌握函数公式的使用。

3、自评互评,实施多主体评价。长期以来的我们课堂教学往往是这样的格式: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再评判对还是错。教师扮演一个权威,而学生只会等待老师的正确答案,不愿意多思考。这样的教学不但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而且效率也不高。学生处于被动的被评价者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自评活动,例如,新课的学习时,我们可将所学的主要内容交给学生去归纳小结。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自我反思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向内在的需要,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通过学生的自评,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上和方法上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多些激励、少点批评。学生需要鼓励。面对人生的成功或者失败,小孩都需要大人的鼓励和安慰,就如同教师的教学需要学校领导的鼓励和关心一样。如果教师能对表扬学生,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要直接说“对”或“错”,而应让有不同看法的其他学生也发表意见,再由学生对不同的看法做出评判而实现互评。在他评的过程中,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会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自评。例如,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演示插入图片及艺术字——图文并排,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插入外部图片如何操作?(2)自选图形能否输入文字?(3)艺术字能否变换颜色及版式?(4)文本框中是否还可以嵌套多个文本框及图形?(5)在同一框中可否出现横排和竖排文字? 学生回答问题后,如果觉得不够完善,可以问其他同学:“有什么要补充的吗?”“还有其它看法吗?”特别是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更应该问问其他同学的看法。一个问题若有不同

方法答案,应让学生对不同的答案做出评价、比较。“你觉得哪一个方法好?”“你同意哪一种答案?”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都能积极参与,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欢快的教学氛围,这样才使学生能激起智慧的火花并有真正的思维碰撞。因为激励性的评价能使学生贴近教师的教学,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和不怕困难的斗志。

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

从课堂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关系上看,课堂教学行为是考察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如果课堂充满了无效或者低效教学行为,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以至于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几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仍出现这样的问题:

1、多余的提问,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于短暂。

2、经常出现过多的演示操作。

3、过多的班级团体教学活动,造成学生多用嘴巴,少用双手;多用耳朵,少用脑袋;多

了些识记,少了些想象的空间。

4、小组探究低效。如有时小组成员思维刚刚展开,成员刚刚进入情境,教学活动就匆匆收场。有些小组探究因缺少探讨的主题,缺乏指导而组织不起来,或讨论无头绪,小组成员无所事事。

5、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这种不良的教学环境的影响,时而还存在着“教不懂,就练到懂;练不懂,就考到懂”的传统教学方法。

三、对信息技术教科书教学的建议

1、注重信息技术教科书中穿插的阅读材料。千万别小看这些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有的是介绍信息技术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有的是给学生介绍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的是介绍信息技术前沿动态等等。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2、注意每章节最后的扼要回顾。教科书对每章的练习题都设置了活动评价,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程度的习题,鼓励学生相信自己,不要错过挑战自我的机会。

3、注意正确认识“拓展题”。这类题目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这就

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协作探究精神,使他们学会探索,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来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重视任务学习。教科书中选择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供学生学习。教师切不可忽略教学的设计和引导,因为它有助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在任务中学到和理会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也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和克服困难的情感经历。

5、重视学生与教科书的交流。教科书中很多章节,在重点知识处,提出一些问题或利用“任务”、“练习”、“观摩”和“拓展”来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了解与反思,老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认真地对待它,积极地与教科书进行“对话”,从中体验到无师自通的快乐。

篇7:生物必修二教学体会与反思

转眼间高一年的工作就快要告一段落了。由于高一采用的是新课改后的教材,现把我的教学心得体会做如下总结:

我感觉到每次上一节生物新课的时候,都要思考许久来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而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新教材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所采取的都是渗透的思想来试图让学生递进式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上存在许多问题。我认为在新课程观念下,好的课堂应该是老师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由学生利用互相讨论、积极思考,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些生物学概念及原理的归纳总结;还有对于生物的探究式实验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位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自主实施。即:1.注重体验。2.适度探究。3.把握节奏,面对高考。4.寻求好的方式方法去解题。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感到生物新教材必修二难点知识太集中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

对于现在的新课改,我主要的学习方式是看些新课改的书籍,但是这样的不足在于不能及时了解其他学校实施新课改的近况和他们是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缺点在于光看书籍不能尽早把握新教材的主体思想,所以以后可以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来学习新课改的思想。

篇8:关于写“教学反思”的体会

一、可及时调整课时教学计划,重新安排教学内容

课时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对一节课所教学的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小结、练习作业等方面,按其多寡难易程度不同,在45分钟内进行妥善安排。教学实践证明,能百分百地按课时教学计划完成的课,不是很多,一般情况下,或多或少都有所改变。教学反思就可以记下这样的改变,作为今后制定课时教学计划时参考,这是有利而无弊的。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我按照课程标准3课时准备的教学计划,可实际学习了3课时后,发现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应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方法,所以我又加了1个教学课时,在写教学反思时,我记下了这些情况,那么对我下一次备课毫无疑问就大有帮助了,要么加1个课时,要么仔细研究教材、典型例题,找准切入点,使之学生易学易总结、归纳方法。

二、可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成功的课,也有所失;失败的课,也有所得。我们将这些“所失”和“所得”及时记录下来,就是一则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训了。养成习惯后,对课堂上的精彩之处,不管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还是某个引起了学生浓厚兴趣的做法,我都较详细地记录下来,同时加以完善,等待下次教学时拿来使用。而对于课堂上的疏漏、失误,我不但认真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而且还找其他老师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经常性的反思,让我的教学少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指导了我的教学,使我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好,提升了我的教学质量与教学能力。我在一次全区公开课上上《一次函数》中考复习课,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状况:有一个学生举了2次手,我没来得及叫他回答问题,就生气发脾气了,虽然课后听课老师认为我当时处理的态度与方式比较恰当,但我觉得当时处理得不够圆满。事后,我认真思考了我该以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怎样说才是最好的,既不打击他的积极性又让他感觉心里很舒服或是得意呢,我都把它一一记录了下来,这岂不是很好的教学反思吗?这又怎能不提高我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呢!

三、可积累大量丰富的素材,为教研提供可靠依据

一则则教学反思,就是一篇篇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虽然这种经验教训,是分散的、零星的、粗浅的和感性的,亟待提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写,不间断,将这种分散的、零星的、粗浅的、感性的东西积累多了,我们就能对它加以总结、筛选和提高,使之成为完善的、系统的、理性的东西。它可帮助我们写教研论文、教改论文、经验总结等文章。记得我刚毕业那会儿,上《有理数的加法》一课,直接单刀直入法则,然后运用就好了,学生虽然学得比较快,可没有真正理解法则的来龙去脉,致使掌握得不牢固,通过反思、向前辈学习,我第二次再上时改变了方法,先引导学生推导出法则,在推导的过程当中,好多学生就已经学会怎样算了,然后再归纳法则加以应用,这样学生就真的“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了,哪有学不好的理由。我就这件事写了一篇论文《谈有理数加法的有效教学》还获得了区里的一等奖。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内容的不断深入,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不断融洽,往往会产生瞬间灵感。它可能是学生课堂上某些绝妙的回答、见解及质疑,也可能是教师为改进教学的一个好的想法,或者是教师一个长久困惑的突然解决。这些智慧和思维火花非常重要,它像一块璞玉,如果把它捕捉下来并加以雕琢的话,它就是一篇既新颖又有借鉴意义的文章。可惜的是它们往往突然而至,转瞬即逝,如果我们当时不记录下来,好素材就这样白白地丢掉了。何况教写相长,更是可以使我们自己成长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摘要:写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每上一节课后所作的简洁的经验小结,没有固定模式,属于随笔之类的文字。内容、题材、字数都没有严格限制。写教学反思对促进自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习惯使然,促进自我,自觉行为,调整,提升,教研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数字电视工作总结下一篇:化学老师教育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