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相反数的教学反思与体会

2024-05-02

七年级数学相反数的教学反思与体会(精选15篇)

篇1:七年级数学相反数的教学反思与体会

七年级数学上册1.2.3相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相反数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3.让学生体验数形结合。认知互为相反数概念 4.会根据相反数的意义简化一个有理数的符号。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写一个数的相反数。教学难点:化简一个数的符号(多重符号)教学突破点: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仍等于这个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数轴上分别找出表示各数的点。

4与―4,―3与3,―1.5与1.5 想一想:在数轴上,表示每对数的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观察数4与―4,―3与3,―1.5与1.5有何特点?,观察每组数所对应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吗? 再提思考问題: 1,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__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 2,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__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

学生归纳:每组中的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他们所对应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二、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根据刚才大家的分析,我们考虑一下,什么叫相反数?看谁说得准确完整?(提问学生)

2、板书: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为互为相反数。

强调:只有、两个、互为

3,举例说明:6与-6是互为相反数,0.5与-0.5是互为相反数等。同学们两人一组互相提问说说相反数。

4、辩析题:

(1)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2)3.5是相反数。(3)+10和-10是相反数。

(4)-8是8的相反数。5,提出问题.

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___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_ 问: a的相反数是什么?根据相反数的特点在数轴上找一找看谁说得出來?(提问学生)

[板书]a的相反数是-a.

a的相反数是-a, a可表示任意数――正数、负数、0,求任意一个数的相反数就可以在这个数前加一个“-”号.

提出问题:若把分别换成+5,-7,0时,这些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

6、提出问题:是否有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

让学生根据相反数的特点在数轴上找一找,是否找到这样的数?是什么数?为什么?(学生讨论)板书,0的相反数仍是0

7、举例说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并在数轴上表示它们的相反数:-2.5、2、-3

8、练习:“对号入座”游戏(用小黑板挂出下列问题)

下列各数:0、π、100、-

3、-8.2、5.2、1.1,应对号入座在什么位置?(请学生回答)。

(1)3的相反数是____(2)_____是-100的相反数(3)-5.2的相反数是____(4)0的相反数是____(5)8.2和____互为相反数(6)-π的相反数是____(7)____的相反数是-1.1 9,我们通常把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

例如:-6表示6的相反数,-(-6)表示的-6的相反数,则-(-6)=6 同样有―(―4)=4, ―(+5.5)=―5.5,而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本身。例如 +(―4)=―4,+(+12)=12。

10、化简符号:(用小黑板挂出下列问题)

+(+5)= _____ ,+(-2)= _____, +(+0)= _____.-(+5)= ____ , -(-1.5)= ____, -(+0)= ____.11、设置抢答题:(用小黑板挂出下列问题)

(1)+(-5)= ____,(2)+(+8)= ____(3)-(+3)=,(4)-(-2)=(5)-(-a)=(6)-[-(-3)]= 观察简化符号的规律:“-”号个数与结果“正”“负”的关系 12,课堂练习:课本:P11的填空题;P12的练习题第一题。

三、小结本节主要知识点(学生自己总结)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从数轴上看,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就是找一个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 2.相反数是表示具有特定关系(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单独一个数不能被称为相反数,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

3.正号“+”的功能是对一个数的符号予以确认;而负号“―”的功能是对一个数的符号予以改变。

四、作业课本:习题1.2 A组第4题

篇2:七年级数学相反数的教学反思与体会

相反数这一课是有理数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相反数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掌握一对相反数的特点并会写出已知数的相反数;会化简一个数的多重复号。学习的重难点是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本节课首先复习数轴的有关知识,在让学生在数轴上标出+5,-5,+2,-2,观察+5,-5到原点的距离,+2,-2到原点的距离。引出相反数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归纳相反数的意义,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也会求数a的相反数,但是有些学生在求用字母表示的数的相反数时往往会犯几类错误,第一,求a+b的相反数,学生会写成a-b,或者把a-b的相反数写成a+b;第二,求a-b的相反数时,写成-a-b,不把a-b用括号括起来。

学习了负数之后,学生存在一个理解的误区,容易误认为带负号的数就是负数。比如学生通常会认为-a就是负数,事实上,-a是什么数取决于a。如果a是正数,那么-a是负数;如果a是负数,那么-a是正数。

还有部分学生对相反数的意义理解不清,一、相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而单独的一个数不能说成相反数;二、“只有”是指除符号以外,两个数完全相同,应与“只要符号不同”区分开,如+3和-3互为相反数,而+3与-2虽然符号不同,但它们不是相反数;三、对于相反数的代数意义不会运用,比如题目告诉我们说a+b与a-b互为相反数,学生根据这一句话不会列式,这可能是对相反数的代数意义理解不深。

篇3: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反思

一、构思45分钟的教与学

我的课堂过去是以教师传授为主, 基本上被称为“满堂灌”, 学生没有思考空间, 没有交流讨论的平台.面对当今的学生, 我转变教学模式: (一) 学生预习、讨论交流; (二) 教师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 (三) 课堂练习, 巩固所教的内容; (四) 内容归纳小结, 把握好课堂中教与学.

二、尽量以实例为模式引入学习内容, 吸引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七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 学习能力还不够强.通过小学四则运算的学习, 头脑中已形成相关计算规律, 知道数都是指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等具体的数, 因此学生可能会用小学的思维定式去认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在七年级数学中已经扩大到有理数, 出现了负数, 负数的引入, 是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每当教师按课本的程序安排, 讲完这段教材之后, 客观地说, 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可以承认它的存在性, 但尚难深刻领会, 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识障碍, 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输赢球的例子:在七年级组班级篮球的某一场比赛中, 本班上半场赢5分球, 下半场赢3分球, 结果全场赢8分球;而另一场比赛中, 我班遇到强队, 上半场还能赢球4分, 而下半场输球6分, 结果全场输球2分.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和正、负数挂起钩来.我巡视一遍, 再补充, 把赢球记作“+”, 输球记作“–”.这两场球怎么表示?多数同学很快就写出 (1) (+5) + (+3) =+8, (2) (+4) + (-6) =–2, 紧接着, 我要求学生举出能与正、负数联系的贴近例子在诸多例子中确有许多精彩者.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充分地发挥, 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三、善于理解学生、贴近学生、鼓励学生

居于该班级学生, 他们思维能力慢, 只有允许他们有更多思考的空间、练习空间, 多做多练一些基础题.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 只要重在参与学习数学, 把“教育权威”变成“朋友同学”, 使学生看到亲切的笑脸, 时常听到“你真行”“你做得真棒”“开始有进步了”“只要你参与学习数学,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评价语句,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学习环境中, 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 常常看到自己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 勇于创新、善于探究.

四、端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

从七年级新生开始, 就应重视纠正他们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学生是以模仿为主的学习, 使众多学生误把数学课本当做练习集.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正确思想, 并注意总结如何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

(1) 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预习中发现本节课内容中难懂之处, 带着问题上课才会更有动力, 注意力才会更集中当然, 在数学课本中也有内容较浅的章节, 在预习中没有发现问题时就要听老师在讲课时与书中的不同之处或者老师所补充的课外知识. (2) 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当天知识, 养成复习的习惯.数学中有些定理、定义、概念的应用对于部分同学而言仅凭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是不能及时掌握的, 需要一个反复操练和应用的过程, 所以自己在课后要学会经常总结归纳学过知识, 达到“温故知新”.

五、创造机会, 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

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 让学生参与实践, 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认识结合起来.

在数学教材中, 有很多课堂实践活动.例如, 教学中“两点能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画三视图”“制作轴对称图形”等.让学生自己动手, 亲自参与、操作、讨论、交流、回想生活中常见到的实例.这些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能集中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 能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和理解.在动手实践中, 能把书上的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 能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在动手实践中, 能手脑并用, 用实际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能形成技能, 发展能力.“三人同行, 必有我师”.同学间相互交流实践结果, 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能达到动脑、动口、动手、激发思维、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六、展示多媒体教学

教学中要妥善借助于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直观性、趣味性.例如,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圆柱体、圆锥体、棱锥体、长方形、球等) , 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七、教学中的困惑

篇4:七年级数学教学的体会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握起始学科的教学

七年级的学生刚拿到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到好奇、激动,想学好数学的欲望较为迫切。因此,我们要不惜花费时间,下深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讲第一章时,用导学案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得出结论,然后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来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同学们积极地画、剪、裁、贴、作辅助线等方法互相验证,化难为易,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以数学的趣味性和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形象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近实际生活,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现实性。七年级学生情绪不稳,忽冷忽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灵活的教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的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讲解平移时,先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在电子白板上放映,让他们观察这些美丽的图案,随后提出问题:1、这些图案的变化规律是什么?2、变化前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3、这些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通过简单的演示,把问题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我相信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精炼,语调变化要得当,板书设计要合理,知识要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达到预期效果。

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在每章节内容上的编排都安排了“探究、思考、归纳、小结”等栏目,其独具匠心,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以学生为主,有以下几个环节供参考:

1 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平行线的性质”这节课中,类比两条直线相交得出的四个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以及三线八角的知识,课件显示:如果有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这八个角的位置关系改变吗?数量关系呢?然后让学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使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参与,积极探究,学有所用的数学新理念。

2 学科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魅力和综合式的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人们议论CT技术,磁共振现象,但很少有人将其中的道理将清楚。然而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的几何切截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现代医学的CT技术竟然和切萝卜似的。

3 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教师要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边观察。如上册中用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画,并说明想表现什么?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创意。老师对学生的图形、 图案、设计创意及发言进行总结,学生再进行自我小结 、反思,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有效学习,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4 合作 、探究给学生带来的成功的愉快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學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查,了解,收集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的有关数据来源(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性),让学生能从中体会到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与探究的学习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篇5:七年级数学相反数的教学反思与体会

【学习目标】

使学生能说出相反数的意义

2使学生能求出已知数的相反数

3使学生能根据相反数的意思进行化简

【学习过程】

【情景创设】

回忆上节的情境,小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大街走了0千米,在数轴上表示出他的位置。点A,点B即是小明到达的位置。

观察A,B两点位置及共到原点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吗?

观察下列各对数,你有什么发现?

‐与,‐61与61,‐34与+34

相反数的描述性定义: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叫做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

规定0的相反数是0

想一想:你能举出互为相反数的例子吗?

【例题精讲】

例1

例2

试一试:化简―[―]

想一想: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五个等式,它们的符号变化有什么规律?

把一个数的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时,若该数前面有奇数个“―”号,则化简的结果是负;若该数前面有偶数个“―”号,则化简的结果是正

练一练:填空

-2的相反数是

,37与

互为相反数,相反数是其本身的数是

;

-=,-=,-[+]=,-[-]=

;

判断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①―是相反数;

②―与+3互为相反数;

③―是的相反数;

④―和互为相反数;

⑤0的相反数还是0

选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数的绝对值是负数;

B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π的相反数是―314;

D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有相反数

一个数的相反数是非正数,那么这

个数一定是

A正数

B负数

零或正数

D零

画一画: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以及它们的相反数的点:

动脑筋:

如果数轴上两点A、B所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点A在原点左侧,且A、B两点距离为8,你知道点B代表什么数吗?

【后作业】

判断题

0没有相反数。

()

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都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如果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是正数,则这个数是负数

()

只有0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

2填空题

-=_________;

-=_________;

-34的相反数是________

-26是________的相反数

│-34│=________;│7│=________;

-│26│=_______;-│-126│=_______

()绝对值等于的数是_________

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是__________

3化简:

-=______

+│-1978│=______+=______

-=_______

+│+XX│=______

4、选择题:

(1)在-

3、+(-3)、-(-4)、-(+2)中,负数的个数有()

A、1个

B、2个

、3个

(2)在+(-2)与-

2、-(+1)与+

1、-(-4)与+(-4)、-(+)与+(-)、-(-6)与+(+6)、+(+7)与+(-7)

这几对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有()

A、6对

B、对

、4对

D、3对、在数轴上标出

3、-2、2、0、以及它们的相反数。

6、请在数轴上画出表示

3、-

2、-3及它们相反数的点,并分别用A、B、、D、E、F来表示

(1)把这6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连接起来

篇6:七年级数学绝对值与相反数教案

1、12,1.2,4,4,-4,-42、,,,=

3、±3,±2,±1,0;无数个;±54、2,±2.

【课堂重点】

4、-a,-(-5),5,-(-5)=56、(1)D(2)C

【课后巩固】

篇7:七年级数学绝对值与相反数教案

1、略2、+3千米,-2千米3、3,5,8;4、2,±2.

【课堂重点】

5、(1)非负(2)06、3

7、第5个最标准,第6个误差最小,第7个误差最大.

【课后巩固】

1、(1)3,1,0.4,0,9,2(2)0、±1、±2;0、-1-2(3)±6(4)B

篇8:七年级数学相反数的教学反思与体会

前些天, 笔者听了的一节公开课, 授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节课.一上课, 授课教师就很快使用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就进入了“7.1.1有序数对”之概念教学.我很诧异, 授课教师忽略了这新章节的第一节课的引言部分.那么, 新章节的引言该如何处理呢?

二、教学实践与反思

恰巧的是, 笔者前两天刚讲授过这节课, 在备课的时候, 纠结了许久.要么就是采用类似这位授课教师的处理方式, 很快用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就进入了“7.1.1有序数对”之概念教学;要么在“章头” (平面直角坐标系) 好好磨一磨, 重视这新章节的第一节课———引言的教学.经过自己反复备课, 上课之后, 反思如下.

一方面, 每一章的第一节课 (以下称“章头课”) 至关重要, 因为“章头课”的全局性很重要, 需要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去感悟这新的一章要学习什么, 为什么要学这些;这一章的核心是什么,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具有帮助学生建构统领全章的作用.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干脆就让大家翻开课本, 阅读课本第63页的这段文字.笔者认为, 这段文字和标题并不是摆设, 不是毫无意义的, 其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笔者的做法是:带领全班学生授课一边阅读, 一边用问题提醒大家:这章叫什么? (平面直角坐标系) 通过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章”“这章有什么重要性”激起全班学生的质疑与思考, 必要时还要领着大家一起朗读, 激起感悟.山东省高密市曙光中学任得宝老师所言:“文字平铺在纸上, 既无色彩又无动感, 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 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 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 人物活了, 海中涌动着波涛, 风里鼓荡这清香.”

笔者认为, 这章头“平面直角坐标系”七个字, 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教师使用提示性问题启发学生.

例如, 问题1:这七字有没有哪些字熟悉的, 相应的概念是什么? (坐标, 这在学习数轴的时候就有这个概念.)

问题2:请大家回忆一下, “坐标”在哪个章节学习过?如何定义“坐标”? (在学习有理数的时候,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其坐标)

问题3:还学习了数轴的哪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问题4:大家想想看, 为何又要在“坐标”后面加上一个“系”字呢?“坐标系”是什么意思呢?“系”, 可以理解成“体系”.要组成一个“坐标系”, 坐标的数量就不止一个了.到底是要几条数轴才构成这里的体系呢?在后面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

问题5:再来看看这七个字中的“直角”二字, 我们在哪里学习了? (直角表示两条直线或线段相交的特殊情况, 90°的角称为直角) , 在这里到底要求什么构成直角?再思考:既然这里要学习直角的情况, 那是不是还有不是直角的情况呢?

问题6:最后看看这七个字中的“平面”二字是什么意思?既然这有学习“平面”, 那是不是还有非平面, 即立体空间的情况呢? (其实是有的, 三维的情况就是空间直角坐标系了, 还有更多维的情况)

我通过设计以上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在这章的学习中渐渐清晰、明了起来, 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结语

引言课对于每一新的章节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切忌直接翻过各章引言进入第一小节的学习.如何上好引言课?笔者总结如下.

1. 引“全”

对于每一章节的“全貌”在引言部分就有刻画.因此在引言课的教学就需要引导学生描绘一下全章的容貌, 感受一下要学习什么内容.

2. 引“法”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关联的, 尤其是在学习方法方面更是有相互联系的.例如, 在人教版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引言教学中, 需要介绍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学习方法, 类比等式和方程的学习, 从定义、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和应用几个方面学习.本章最重要的是类比的学习方法,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式与方程的学习过程———定义, 等式性质, 解法和应用.为学生学习新的一章指引方向,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3. 引“源”

篇9:七年级数学相反数的教学反思与体会

首先,要注重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有理数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的正数与负数。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总结本章的重点知识,重要环节,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学中不断创新,寻求活力,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为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为此,我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数学语言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

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能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但是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教师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应与无聊的耍贫嘴区分开,不能人为的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更不能滥用幽默去讽刺、挖苦学生,这样就起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要讲究一个“度”,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以及获得知识的愉悦。而这个“度”,恰恰是我们教师们要努力学习把握的。

(二)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时,让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制作,从而寻找到11种展开图,进一步发展到长方体的展开图。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和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4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发现这些知识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又如:“小明妈妈的生日快到了,他想给妈妈买一束鲜花作为生日礼物。现了解到康乃馨5支10元,百合花3支12元,节节高2支6元。”小明带20元钱去买花,每种花买3支,你认为钱够吗?如果钱不够,怎么办?请4人小组合作,用这20元钱买花,有几种不同的买法?课堂上,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计算出钱不够,这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学生想了很多办法:回家去拿、讨价还价、少买一些等等,这又让一大批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愉悦。而第三层次,有的学生设计出了一、二种方法,有的则数十种,他们体验到了满足感。类似这样的开放题很好地弥补了学生能力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让全体学生体会到不同层次的成功愉悦。

(三)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

初一学生的认识心理特点,告诉我们: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教学中,努力实现智力操作和实验操作的有机结合。如例题“求证: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想:“想什么叫邻补角、两直线互相垂直的判定”。动手:“画出邻补角、作出它们的角分线,量下两角分线的夹角”,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怎样证明,抽学生讲评,整个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集中了学生注意力,消除学生“学习数学枯燥乏味”的认识,取得了乐观效果。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再次,注重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看书的习惯。课前一定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全方位的用起来。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3)培养爱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4)培养及时小结的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另外,还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讲学习兴趣。

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篇10:七年级数学绝对值与相反数教案

1、12,1.2,4,4,-4,-42、,,,=

3、±3,±2,±1,0;无数个;±54、2,±2.

【课堂重点】

4、-a,-(-5),5,-(-5)=56、(1)D(2)C

【课后巩固】

篇11:七年级数学相反数的教学反思与体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在数轴上位置关系.会求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中抽出数学模型,从数形结合两个侧面理解问题,并能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做出大胆猜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相反数的意义,理解相反数的代数意义与几何意义的一致性.难点 多重符号的化简.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画一个数轴,并在画的数轴上找出表示+5.-5.+3.-3.1.-1各数的点来,并要标上字母.(独立思考,发现新知)

2.观察上题中的+5.-5.+3.-3.1.-1,发现这三对数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点评)

3.观察上题中的+5.-5.+3.-3.1.-1,发现这三对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点评)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给出相反数定义

1.由以上几个问题,得出: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它们互为相反数.(相反数的代数意义)

2.也可以说,在数轴上的原点两旁,离开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这个概念很重要,它帮助我们直观地看出相反数的意义,所以有的书上称它为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3.特别地,0的相反数仍是0.这是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到原点的距离就是0,这是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唯一的数.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例1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5,-7,-31,+11.2.2解: 5的相反数是-5.-7的相反数是7.-311的相反数是3.22 +11.2的相反数是-11.2.在学习有理数时我们就指出字母可以表示一切有理数,那么数a的相反数如何表示?引导学生观察例1,自己得出结论:数a的相反数是-a,即在一个数前面加上一个负号即是它的相反数.1.当a=7时,-a=-7,7的相反数是-7;

2.当a=-5时,-a=-(-5),读作“-5的相反数”,-5的相反数是5,因此,-(-5)=5 3.当a=0时,-a=-0,0的相反数是0,因此,-0=0 观察2,-a=-(-5)表示-5的相反数,那么-(-8),-(+4),-(-)各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回答:

-(-8)表示-8的相反数,-(+4)表示+4的相反数,-(-)表示-的相反数 例2.简化-(+3),-(-4),+(-6),+(+5)的符号.能自己总结出简化符号的规律吗?(小组讨论,积极探索,教师及时点评)

括号外的符号与括号内的符号同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正数;括号外的符号与括号内的符号异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负数; 针对训练 化简下列各数:

(1)-(+10);(2)+(-0.15);(3)+(+3);(4)-(-20).课堂练习: 1.填空:

①+1.3的相反数是 ;②-3的相反数是 ; ③

的相反数是-1.7;④ 的相反数是0.⑤-(+4)是

的相反数;⑥-(-7)是 的相反数.【答案】①-1.3② 3 ③ 1.7 ④ 0 ⑤4 ⑥-7 2.简化下列各数的符号: -(+8),+(-9),-(-6),-(+7),+(+5)

【答案】-8,-9,6,-7,5 3.下列两对数中,哪些是相等的数?哪对互为相反数? -(-8)与+(-8);-(+8)与+(-8).【答案】-(-8)与+(-8)互为相反数;-(+8)与+(-8)是相等的数.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1.化简:-{-[―(-5)]} 【答案】5 2.若:a<b<0,比较a,b,-a,-b的大小.(用“<”连接)解:a<b<-b<-a

思考 1.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

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它们互为

.【答案】 2个 +2 和-2

相反数

2.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的原点有什么关系?(独立思考,发现新知,得出结论)

【答案】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到原点距离相等,在原点的两旁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 B.相反数是不相等的两个数 C.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的和为零 D.一个数相反数一定是负数 【答案】C 练习:1.点C(-4.5)与原点之间的距离是

.2.点A(3)与点C(-4.5)之间的距离是

.3.-a=-1,求a的相反数

4.m+1的相反数为,m-1的相反数为.5.已知:a+b=0,b+c=0,c+d=0,d+f=0,探究A.B.C.d四个数中,哪些互为相反数?哪些数相等?

【答案】1.4.5 2.7.5 3.-1 4.-(m+1)-(m-1)5.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相反数,A.c相等,B.d相等

五、布置作业

篇12:七年级数学相反数的教学反思与体会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概念。2.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3.会进行多重符号的化简。[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和掌握多重符号化简的规律 [学案设计]

(一)回忆旧知:

1、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

2、画一条数轴并在数轴上描出表示5,-2,-5,+2 这四个数的点。

3、观察上图并填空:

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 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

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 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二)自学新知:

1、自学课本第10、11的内容并填空:

相反数的概念:

只有()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概念的理解:

(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分别在原点的(),且到原点的()相等。(2)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是(),0的相反数是()。

(3)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就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如:-3是3的相反数,-a是a的相反数,因此,当a是负数时,-a是一个()数(填正或负)

-(-3)是()的相反数,所以-(-3)=(4)相反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特殊的关系。如:“-3是一个相反数”这句话是不对的。

2、例1 : 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1a(1)-5(2)(3)0(4)(5)-2b(6)a-b(7)a+2 233、例2 判断:

(1)-2是相反数()(2)-3和+3都是相反数()(3)-3是+3的相反数()(4)-3与+3互为相反数()(5)+3是-3的相反数()(6)一个数的相反数不可能是它本身()

4、问题:-(+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5、例3 化简下列各数中的符号:

1(1)(2)(2)-(+5)(3)-[-(+5)]

3(一)尝试练习:

1.只有__________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_______.[] 2.+5的相反数是______;-2.3是______的相反数;1与______互为相反数.

3.若x的相反数是-3,则x______;若x的相反数是5.7,则x______35.

4.化简下列各数的符号:6____,1.3____,3____.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1是相反数

B.3与+3互为相反数

C.与互为相反数 52251311D.的相反数为

44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符号相反的两个数是相反数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一定是一正一负

C.任何一个数都有相反数 D.0没有相反数 7.下列各对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有〖 〗

(-1)与+(-1),+(+1)与-1,-(-2)与+(-2),+[-(+1)]

11与-[+(-1)],-(+2)与-(-2),与.

33 A.6对 B.5对 C.4对 D.3对

8.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6的点有_____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 与原点的距离是9的点有_____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

(二)过关检测

1.若a2.3,则a_________;若a1,则a_____;若aa,那么a_____.

2.数轴上离开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___,它们是______(关系).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5是相反数

B.与互为相反数

C.-4是4的相反数

D.是2的相反数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在一个数前面添加一个“-”号,就变成原数的相反数

B.111与2.2互为相反数 c.的相反数是-0.3 53122332D.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则它们的相反数也互为相反数

5、化简:-(+3)=_____;-(-4)=_____;

(三)中招连接

1、(2007年)3的相反数是

2、(2009年)﹣5的相反数是 【 】

(A)(B)﹣(C)﹣5(D)5

3、(2010年)的相反数是【 】

篇13:七年级数学相反数的教学反思与体会

七年级学生思维能力中形象思维能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 为了后续学习的需要, 要加强抽象思维能力培养.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花费时间较多的就是解题, 解题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解题后的反思更是必不可少的, 它会有醍醐灌顶的收获, 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认识, 真正领悟到数学的思想和知识的结构, 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从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智能和潜能.

在新课程改革中, 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不断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核心. 七年级的学生, 其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 并以形象思维为主, 立体发散思维较为薄弱, 在数学中, 要引导学生构筑起一个有序、有效, 逻辑严密的思维体系, 尽快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很多, 解题后学会反思就是其中一种. 何谓“解题反思”? 一道数学题经过一番艰辛, 苦思冥想解出答案之后, 必须认真进行如下探索:命题的意图是什么? 考核我们哪些方面的概念、知识和能力? 验证解题结论是否正确合理, 命题所提供的条件的应用是否完备? 求解论证过程是否判断有据, 严密完善? 本题有无其他解法———一题多解? 众多解法中哪一种最简捷? 把本题的解法和结论进—步推广, 能否得到更有益的普遍性结论———举一反三, 多题一解? ……如此种种, 就是“解题反思”.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介绍解题后如何进行反思:

一、反思解题本身是否正确

由于在解题过程中, 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因此解完一道题后, 就很有必要审查自己的解题是否混淆了概念, 是否忽视了隐含条件, 是否特殊代替一般, 是否忽视特例, 逻辑上是否有问题等等, 这样做是为了保证解题无误. 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选用一些错解或错题,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解题后思考的重要性.

例:某种商品进价800元, 出售时标价1200元, 后来由于该商品积压, 商店准备打折出售, 但利润率要保持5%, 则商品打几折?

解:设打x折出售, 根据题意得:

1200x - 800 = 800×5%, 解得x = 0.7.

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 这样解对吗? 通过学生反思得知, 如果将x = 0.7代入原题目中进行背景分析, 验证, 其矛盾是明显的, 其错误是售价表示有误.

正确解法:设打x折后出售, 现售价为1200×x/10, 方程应列为1200×x/10- 800 = 800×5%, 则x = 7.

学生反思至少有以下两点收获:1所设未知数与所列方程中未知数含义要一致. 2商品打x折出售表示在售价基础上乘以x/10, 这样遇到类似的题目不会出错.

二、反思有无其他解法

对于同一道题, 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 可能得到不同的启示, 从而引出多种不同的解法, 当然我们的目的不是去凑几种解法, 而是通过不同的观察侧面, 使我们的思维触角伸向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七年级下册“三角形”中,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其思路是把三个内角拼到一起, 构成平角, 可以把三个角“凑到”顶点处, 也可以把三个角凑到一边上, 那么能否把三个角“凑到”三角形的内部和外部呢?

如下图:

过P点分别作三边的平行线ST, MN, QR.

在左上图 中 , ∠A = ∠QST = ∠SPN, ∠B = ∠SQP =∠NPR, ∠C = ∠NRP = ∠SPQ.

∵∠SPN + ∠NPR + ∠SPQ = 180°,

∴∠A + ∠B + ∠C = 180°.

在右上图中, ∠A = ∠ATS = ∠SPN, ∠B = ∠1 = ∠NPR, ∠C = ∠2 = ∠SPQ.

∵∠SPN + ∠NPR + ∠SPQ = 180°,

∴∠A + ∠B + ∠C = 180°.

这种思考就是“一题多解”,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思考, 进一步体会新旧知识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使学生思维空间更广阔, 也为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索埋下伏笔, 提供解题思路.

三、反思题目能否变换引申

改变题目的条件, 会引出什么新结论, 保留题目的条件能否进一步加强, 条件作类似变换结论能否扩大到一般, 像这样富有创造性的全方位思考, 常常是学生发现新知识、认识新知识的突破口.

例:有一列车身长200米, 速度为72千米 / 时的慢车和一列车身长300米, 速度为108千米 / 时的快车在双轨线上相向而行, 若两车从车头相遇到车尾离开, 需用多长时间?

分析:此题可采用质点分析法, 渗透平移理论, 把两车车尾抽象成两个质点, 其运动方向是相向, 其距离因车头相遇可知为两车身长之和, 目的是错车完成即两质点相遇, 其间两车运动状态位置不加考虑, 此问题实质为相遇问题.

变题1:若快车追慢车, 从快车车头赶上慢车车尾到快车车尾离开慢车车头需用多长时间? (把快车车尾、慢车车头抽象成两点, 此问题是追及问题.)

变题2: 若快车上乘客看慢车完全驶过需用多少时间? (把快车乘客抽象成一个点 , 他相对于慢车是怎样运动的 ? )

变题3: 若慢车上乘客看快车完全驶过需用多少时间? ( 把慢车上乘客抽象成一个点 , 他相对于快车是 怎样运动的? )

通过这种反思, 由一题多变, 侧重训练了思维的递进性, 由多题一法, 侧重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通过多向探索, 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这样让学生掌握解法,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反思解决问题后的思维方法的迁移

解完一道题目后, 不妨让学生深思一下解题程序, 有时突然发现, 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有时体现一种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它对于解决一类问题大有帮助.

七年级上册中涉及线段的和、差、倍、分和角的 和、差、倍、分, 学生初学时, 对这两个知识点其思路是清晰的, 但书写有时不规范, 其实有关这两个知识点的题在书写上是大同小异的, 其基本框架相同, 应引导学生对比着模仿书写.

例如:已知直线AB, O为其上任意一点, OE, OF分别平分∠AOC, ∠BOC , 求∠EOF的度数.

∵OE, OF分别平分∠AOC, ∠BOC,

∴∠EOC = ∠1/2∠AOC,

∠FOC =1/2∠BOC .

∴∠EOC + ∠FOC =1/2∠AOC +1/2∠BOC =1/2× 180° = 90°.

即∠EOF = 90° .

已知线段AB, C为其上任意一点, AB = 10, 点E, F分别平分AC, BC, 求EF的长.

∵点E, F分别是AC, BC的中点,

∴ EC =1/2AC, FC =1/2BC.

∴ EC + FC =1/2AC +1/2BC =1/2× 10 = 5.

即 EF = 5.

这两题从图形上观察, 其图形构造规律是一样的, 只不过涉及具体不同对象, 这也暗含着其书写格式的大同小异.也必然让学生联想到给一道关于角的和、差、倍、分等的例题, 根据其图形形成规律, 进行思维迁移, 我们同样能构造一道类似的关于线段和、差、倍、分的例题.

五、反思条件来源及解题背景

七年级学生解题时, 有时为了解题而解题, 不注重思考条件背后隐含的意义, 和与这道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知识点或背景题型, 学生往往无从下手, 一筹莫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解决此类问题, 引导学生层层递进解决问题, 提高解题能力. 以七年级相交线学习为例, 有道练习题引人深思.

例: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有几组对顶角? 六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有几组对顶角? 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有几组对顶角?

学生拿上此题后就开始数, 第一问可以, 第二问就数糊涂了, 第三问更是目瞪口呆, 教师此时要教会学生学会分析, 首先, 要让学生明白对顶角怎样产生的, 来自哪里, 学生明白一组相交直线产生两组对顶角, 这是一个基本图形, 下面要引导学生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能分解出几组基本图形, 学生明白有三组, 总共六组对顶角, 那么六条直线相交于一点能分解出几个基本图形呢? 这实际是一个组合问题, 但学生没有学, 代数中以前讲过“握手问题”, 就是这道题的背景、本质.那学生就容易解决了, 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 每条直线要和剩下的直线“握手”, 有 (n - 1) 次, 有n条直线, 就有n (n - 1) 次, 但a和b握与b和a握 , 两次算一 次 , 所以基本 图形有n (n - 1) /2个, 对顶角有n (n - 1) 个. 总之, 解完一道题目后, 作为我们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这道题给的条件究竟有何深意, 如何有效地转化为解题“利器”, 在教材中是否能找到原型, 它是怎样将原题的条件移植、变换得来的, 从中能找到怎样的规律, 多思之后必有收获.

长期的教学经验表明, 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或进行大量解题训练的过程中, 普遍欠缺一个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解题后的反思. 许多同学完成作业后, 因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的不同, 或者教师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训练, 大部分都缺少这一重要环节, 未能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未能在更深和更高层次得到有效提高和升华, 学习数学, 也就只能登堂未能入室.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应积极倡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解题反思.

参考文献

[1]宁建华.基于数学问题的学习探析[J].陕西: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2 (11) .

[2]高文.学习创新与课程教学改革[J].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7.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杨之.初等数学研究的问题与课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132.

篇14:七年级数学相反数的教学反思与体会

关键词:数学游戏 亲手尝试 动手操作 培养能力 提高能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一下其中有趣的数学现象。

2.通过课内合作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片段案例分析

(一)猜想从问题设置开始

师: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大家有兴趣吗?

生:有!

师:老师现在这有两枚骰子(教师出示两枚骰子),现在我同时掷在桌子上,大家猜测一下它们的和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不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说出理由。

生1:它们的和应该在2-12之间。

(教师板书:2-12中的任意一个)

生2:它们的和肯定不会超过12,12是最大了。

生3:它们的和大于2或等于2。因为1个骰子最小是1,2个骰子的和最小是2。

学生动手操作结果显示:掷两枚骰子的和在2-12之间的任意一个数。(板书: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12)

教学心得: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亲历认知过程,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投两枚骰子比赛,假如和是5,6,7,8,9这五个数,就算老师赢;如果出现5,6,7,8,9以外的数,就算你们赢,这样好吗?

生:好!

师:你们猜猜,谁赢的可能性大呢?

生1:老师选了5,6,7,8,9是五种可能;5,6,7,8,9以外的数2,3,4,10,11,12是六种可能,应该是我们赢的可能性大。

生2:这要看运气,谁赢的可能性大!

……

师:还是让我们看实验的结果来说话吧!

(学生动手投骰子,边投边记录)

教学心得:学生对猜想和动手操作活动积极性高,兴趣浓厚,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从发现问题中,进一步猜想与探究

师:通过你们几次的尝试,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通过操作看记录结果,显示老师赢的次数多。

师:我选了5个数的结果,你们选了6个数的结果,但是,实验的结果还是老师赢的次数多,这是不是说老师的运气好呀?

生:……

师:小实验的结果老师赢的次数多,不是老师幸运,是其中隐藏着小小的秘密,下面,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个秘密。

师:我们知道每粒骰子有6个面,分别是1、2、3、4、5、6。在一个面上,1-6出现的可能性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两枚骰子出现2-12这11个数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下面去研究一下。

教学心得: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三)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验证开始的猜想

学生每4个人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其他3个同学轮流抛骰子。

生:(活动开始)抛骰子。

……

通过小组动手操作——研讨——总结,根据师生的共同活动,记录结果发现11个数出现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师生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

板书(每次的结果分析):

2=1+1

3=1+2=2+1

4=1+3=2+2=3+1

5=1+4=2+3=3+2=4+1

6=1+5=2+4=3+3=4+2=5+1

7=1+6=2+5=3+4=4+3=5+2=6+1

8=2+6=3+5=4+4=5+3=6+2

9=3+6=4+5=5+4=6+3

10=4+6=5+5=6+4

11=5+6=6+5

12=6+6

从直观的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掷出的和是5、6、7、8、9的次数相对较多,而和是2、3、4、10、11、12的次数较少。

师:从上面的分析中,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同学们自己再动手操作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一会跟大家说说其中的道理。

生:老师选的5,6,7,8,9这五种可能的机会明显多。

师:这就是老师赢的机会多的原因。

教学心得:通过简便、直观的方式呈现出现的结果,会更直接感受实验的结果。使动手操作从表面现象延伸到深层次的内涵。

(四)小结

师:今天这个活动虽然很简单,同学们做起这个活动也很方便,但是,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是不是感觉到做任何活动,只要善于动脑,善于探究,就会有很大的收获?请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生1:简单的实验,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大道理。

生2:无论是做实验,还是做游戏,不能只看表面,应该善于动脑子,多思考。

生3:再简单的动手操作,其中往往会让我们变得很聪明。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学数学会让我们越来越聪明;动手操作会揭开许多小秘密;以后还要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动手动脑,会越来越聪明。老师希望你们越来越聪明!

教学心得:通过这样一个“可能性的大小”的实验游戏揭开了这个隐秘的秘密,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三、课后反思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来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了“组合”的知识内容,来进行可能性大小的探讨,解决“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虽然很简单,但是环环相扣,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研究。

第一个环节:设置问题质疑——猜想的开始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用很简单的问题和简单的游戏,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亲历认知过程,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个环节:从实验中发现问题——猜想的深入

实验结果与事先估计不一样时,引起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亲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当学生通过统计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看到掷出的和是5、6、7、8、9的次数相对较多,而和是2、3、4、10、11、12的次数较少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数的分解的形式来分析其中的奥秘,找出其中内含的秘密。

第三个环节:从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验证猜想的结果

只有猜想没有行动——是空想。猜想后的探究活动会验证猜想的结果。过程很简单,但是猜想——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我们从发现问题到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动手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解决问题的活动方案,最终圆满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2008(8).

[2]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2011(11).

篇15:七年级数学相反数的教学反思与体会

年级:七年级

学科:数学

第一章;有理数

第2小节

第3课时

累计

课时

主备教师:

上课教师:

审批领导:

授课时间:

****年**月**日

1.2.3

相反数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的位置关系;

2.会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会对含有多重符号的数进行化简。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能熟练地求出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

难点:理解和掌握多重符号的化简规律。

法制渗透

中考链接

在中考中常考填空题或选择题

一、激趣导入

提问

1、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

2、填空: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

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

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二、预习分享

采用教师抽查或小组互查的方法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什么叫做相反数?

2.5的相反数是,-(-7)=,-(+7)=。

三、合作探究

探究1:

相反数的概念

观察下列各数:1和-1,2.5和-2.5,并把它们在数轴上标出来。

学生讨论:

(1)上述各组数之间有什么特点?

(2)表示这三组数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3)你还能写出具有上述特点的几组数吗?

教师点评: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称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概念的理解:

(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是,不一定是负数。

(2)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就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如:-3是3的相反数,-a是a的相反数,因此,当a是负数时,-a是一个正数

-(-3)是(-3)的相反数,所以-(-3)=3,于是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是0

即如果x与y互为相反数,那么x+y=0;反之,若x+y=0,则x与y互为相反数

相反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指一个种类。如:“-3是一个相反数”这句话是不对的。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1)-5

(2)

(3)0

(4)

(5)-2b

(6)

a-b

(7)

a+2

探究2:多重符号的化简

学生讨论:

若a表示一个数,-a一定是负数吗?

教师点评:

在正数前面添上一个“-”号,就得到这个正数的相反数,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一个“-”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如:-(-5)=+5,那么你能借助数轴说明-(-5)=+5吗?

四、目标检测

[基础题]

1、判断:

(1)-2是相反数

(2)-3和+3都是相反数

(3)-3是3的相反数

(4)-3与+3互为相反数

(5)+3是-3的相反数

(6)一个数的相反数不可能是它本身

[能力提高题]

2、化简下列各数中的符号:

(1)

(2)-(+5)

(3)

(4)

[探索拓展题]

3、填空:

(1)若-(a-5)是负数,则a-5

0.(2)

若是负数,则x+y

0.五、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1.相反数的概念

2.多重符号的化简

六、巩固目标

作业:课本P14

第4题

七、安排下节预习

预习课本P11至P13“1.2.4

绝对值”并回答:

1.绝对值的概念.2.有理数的大小应怎样比较?

修订意见

上一篇: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电气自动化教研室工作总结下一篇:请放手共同拯救环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