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2024-05-02

学习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精选11篇)

篇1:学习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2015年暑期初中体育教师培训心得

白石镇中学

郭延兵

2015年7月17-18日汶上全体体育教师在二十中的多功能室进行了培训,听了教研室主任对新课标的解读、看了省级市级的两节优质课视频,受益匪浅,我对2011版初中体育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课标的变化深有感触。

新课标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新课标的实施将对促进和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新课标背景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育中。学习中,我根据学校现状和教学平台,以及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情况分析,进行了教学的重新定位。以下是这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确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水平一——三的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目标。例如:球类教学,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学生的兴趣等因素,篮球、足球教学计划在第一个学期就完成基本技术教学,达到水平一——三的要求:基本了解熟悉一两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以后的教学以巩固提高为主。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体育理论考察:学生自己命题,写好答案,填上自评分,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实践后的一点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交往的,而教学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是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获得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学生走向学生。前者是在仔细的“加工”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再现知识,以单位时间传授知识为主,后者是在仔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课堂展示的是不同的情景,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课堂才能生动,有活力。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便于进行教学。

3、评价方法的改革: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向激励、反馈调整。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评价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体育与身体健康相联系。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更多、更仔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表现出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

6、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学生讨论、评价、交流,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鼓励性语言,学习内容宽泛,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更高。

7、教师要多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或由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练习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同时体育教师应由教练型向陪练型转变。

总而言之,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边学习边实践,让新的理念和新的精神成为学生体育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好学,会学。和学生一起成长,提高,才能超越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

篇2:学习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新课标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新课标的实施将对促进和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新课标背景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育中。学习中,我根据学校现状和教学平台,以及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情况分析,进行了教学的重新定位。以下是这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确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水平一——三的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目标。例如:球类教学,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学生的兴趣等因素,篮球、足球教学计划在第一个学期就完成基本技术教学,达到水平一——三的要求:基本了解熟悉一两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以后的教学以巩固提高为主。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体育理论考察:学生自己命题,写好答案,填上自评分,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实践后的一点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交往的,而教学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是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获得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学生走向学生。前者是在仔细的“加工”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再现知识,以单位时间传授知识为主,后者是在仔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课堂展示的是不同的情景,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课堂才能生动,有活力。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便于进行教学。

3、评价方法的改革: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向激励、反馈调整。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评价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体育与身体健康相联系。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更多、更仔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表现出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

6、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学生讨论、评价、交流,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鼓励性语言,学习内容宽泛,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更高。

7、加强引导。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自主言行,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防止这种情况:教师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同学间的言行伤害另一个学生的自信心。

8、教师要多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或由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练习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同时体育教师应由教练型向陪练型转变。

篇3:学习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1. 注重“双基”考查, 坚持能力立意

“知能并举”一直是高考数学命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课程的旗帜下, 它又被增添了新的内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论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着重强调了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高科技, 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 我省所采用的人教A版数学教材中新增的算法初步、三视图、定积分、几何证明选讲、不等式选讲 (理科选考) 等知识以及对应的基本技能, 都是考生应掌握的新“双基”。鉴于数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 因此, “双基”作为数学的主要内容, 必然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内容之一。

2. 强化数学思想, 彰显思考深度

数学思想是数学思维的核心, 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要义。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是数学知识的神髓。因此, 重点强化数学思想, 必将是新课程数学高考命题坚持并发扬光大的举措。反思现今我国的中等数学教育, 一个让人很揪心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厌恶数学学习, 成绩走低自然不足为奇。我认为:学生对数学有严重抵触情绪, 除了对数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外, 一个重要的症结在于学生未能从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与畅快。如果我们教师能八面玲珑地将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与思维价值传递给学生的话, 学生必将敞开心扉, 用心体会数学那些缤纷要素的瑰丽!

3. 关注知识交汇, 适度彰显创新

《高考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实验版) 在考查要求上开门见山地强调了“知识交汇”: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 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 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直是高考命题所坚持的原则, 《命题说明》以及《考试大纲》等几乎所有的官方文件都对“创新”给予了浓重的笔墨。“创新”的试题需要“创新”的土壤, “知识交汇”则为“创新”提供了平台。创新在命题中的应用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命题内容及背景上的创新, 二是命题手法上的创新。而“知识交汇”则是两种创新方式的有机结合。为适应新课程发展, 《课标》的内容标准及《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所涉及的知识点, 相对以前增加了不少。

从2010新课标的全国卷来看, 试题的难度比老教材的要简单, 但几乎每道题都是若干个知识点的交汇。如理1 (复数与函数) 、理7 (导数和不等式结合) 、理10 (二项式与不等式结合) 、理14 (不等式与方程结合) 、理17 (概率统计与不等式结合) 、文17 (函数与导数结合) 等。

篇4:学习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儿童与自我;教学氛围;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此课程的结构由三条轴线、四个方面架构而成。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四个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从课标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都可以看出: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尽管其在许多方面都做了调整,但却始终坚持着生活德育这一基本理念。“生活德育”是德育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其二,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其三,德育课程特别要注重引领学生过更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道德教育怎样回归儿童的生活呢?

一、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是关键

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利了。

二、全面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因材施教现生活

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的主要特点就是生活性。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在教学材料上,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切实需要的内容。例如:二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活动板块“暑假生活展”,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很开放,要根据孩子们的暑假生活选取材料,设计展示方式,比如:我们学校有一部分是生活在乡下的孩子,就鼓励他们把自己暑假的生活以照片图片和讲述的方式展示出来,让所有的孩子一同分享乡下孩子的自由、淳朴的快乐的生活,为新学期学习生活鼓足信心和勇气。又如《心中有规则》一颗的教学,我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体验制定规则的过程。我一再强调,班级的规则与每个同学都有关系,因此,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权,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我先让学生讨论他们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级规则,然后大家提出具体的条目,如果在讨论中对某项规定有争论,应自由争论,最后举手表决通过。我告诉学生:在一般情况下,要有半数以上的人同意才算通过。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终于制定出一系列的班级规则,这时,我提醒学生,大家制定的规则要靠大家来遵守。如果执行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条规则不太合适,还可以讨论修改,再次举手表决。学生通过直接体验班规的制定,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改正缺点,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无形中悄然形成。这样创设的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合作重活动

《品德与生活》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做到三个“为主”,即:一以学生为主;二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三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例如: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第5课《秋天在哪里》主要以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也让孩子们再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中寻找秋天的迹象这一活动在设计上,以教材中的儿歌开始,边播放秋景图边吟诵儿歌,然后带着孩子们走出室外,到校园的操场上寻找秋天(树、落叶、花、草……)引导孩子们发现这些植物和小动物的变化。例如:杨树叶子的飘落,叶子的颜色变化,夏天的小蝴蝶和小蜜蜂不见了……在此基础上,用这样的观察方式给孩子们留课下的作业,让父母带着自己到市场、商场观察和寻找秋天,家在乡下的孩子到田野寻找春天,可以把自己观察到的以图画、照片和记录的方式记下来,到学校后和小朋友们一同分享。在这样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学到的不仅是观察搜集信息的方法,更有孩子们在一起分享的快乐,也在这样的分享中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整个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活动的方式很多,关键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孩子们活动的兴趣。例如: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让孩子们进行仿真性演习活动,他们的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关键是活动中的体验,比如:班级里的故事;“做个快乐鸟”中的帮助同学消除烦恼;重阳节、母亲节怎样孝敬父母和老人等,都可以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表演,用真实的行动影响同学们,也成长自己。还有到了中高年级的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利用这一形式。

当然还有:讲故事,小实验,小制作,小游戏,小搜集等等。只有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他们日常的生活联系起来,孩子们才会有兴趣地主动学习,主动接受教育。

四、彰显课程的开放性,做到生活即是课程

《品德与生活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开放性。内容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虽然,我们教学时有相应的教材,这些教材的设计从儿童生活出发,选择了儿童生活中典型的事例、题材,非常丰富多彩,但我们要考虑到儿童的个性差异,儿童生活的环境差异,包括自然的与社会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捕捉儿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及时地把儿童生活的新问题、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之中。与此同时,课堂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校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应该说我们的生活有多广,学生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广。例如: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中的第九课《我棒你也棒》,即有课前的调查、访寻,爸爸妈妈眼中的我,朋友眼中的我,邻居眼中的我……通过大家的评价了解自己优点,也有课上的展示和交流,还有课下的行为的延伸。爸爸妈妈、朋友邻居的真诚肯定和赞美会成为一种向上和向善的动力,让儿童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提升和发展。这也是我们课程设计的宗旨。

篇5: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陶岭中学桂莉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

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篇6: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初中数学这一学科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也是学习初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初中数学新课标结合学生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了很好的修改,在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吃透新课标精神,把新课标的实施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此为契机,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得出以下体会:

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辩错。通过设疑,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通过质疑,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求甚解、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通过释疑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敢于举手发表不同的意见,积极去找问题、找病因、找解题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富有创新、敢于实践、独立思考的精神。辩错环节,教师有意的把估计学生易错的做法显示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错因,加以纠错,达到及时、有效预防,并避免学生出现类似错误的目的,防患于未然,并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教与学过程很好地统一起来。首先,变学生“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

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次,要着重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新课改的实施给学生教师和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调动起来了,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教材、超越教师,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教师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准则,改变课程忠实的执行者的角色,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能力不断提高。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根本改变了教师满堂灌而学生倾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应用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要求教师在吃透课标、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机智,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不能照本宣科,做教材的奴隶,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篇7:学习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通过自学、研讨等多种形式,对修订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主要体现在:

一、教学过程的转变。体育教师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的,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上来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羊”,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的动作和要领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当然可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二、师生关系的转变。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愉快的、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教师更多的是组织、引导者的角色,即尽可能地启发、驱动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多动脑、勤练习。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必须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来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组织协调和引导功能。体育课堂更多的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因此,体育教师更要积极地去组织引导,确保教育教学工作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高效运作。

三、分层次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在教学活动中要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刀 切”的做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动作发展好的学生要适当提高难度,让他们“玩得有劲”;对那些动作发展较差的学生则降低动作要求,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体育教师要加强责任心,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复杂而艰巨的,所以在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更应该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的目标和新的理念,才能真正领会到体育课程改革的精髓,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体育新课标》,通过自学、看录像、听讲座等多种形式,并积极实施,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到收获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逐渐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同,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传统教学过分关注学生的运动量,重视机械地练,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做将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标的实施,使我们感到学校和教师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以重新建构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内容的设计,我尽量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二、转变自己的教学过程: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本人真正体会到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体育教师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的,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新课标的实施,使过去那种师道尊严不见了,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在我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上来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羊”,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的动作和要领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当然可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三、提升自己的教学评价: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局限于对体能、技能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意志、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微笑,一朵小红花,掌声和鼓励等。平时,我经常鼓励学生“行不行,努力就行!”“好不好,进步就好!”。

新课程带来了新变化,使我们看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美好前景和希望,更加坚定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我要更加努力,焕发出更大的创造性和高昂的工作热情,为我们的体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学习体会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也将顺利地结束了。不算很圆满,由于诸多原因的存在,教学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完善和改进。稍作调整,便利用周末空闲,再次认真、仔细地学习了《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新课标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新课标的实施将对促进和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新课标背景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育中。学习中,我根据学校现状和教学平台,以及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情况分析,进行了教学的重新定位。以下是这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确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水平一——三的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目标。例如:球类教学,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学生的兴趣等因素,篮球、足球教学计划在第一个学期就完成基本技术教学,达到水平一——三的要求:基本了解熟悉一两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以后的教学以巩固提高为主。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体育理论考察:学生自己命题,写好答案,填上自评分,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实践后的一点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交往的,而教学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是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获得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学生走向学生。前者是在仔细的“加工”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再现知识,以单位时间传授知识为主,后者是在仔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课堂展示的是不同的情景,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课堂才能生动,有活力。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便于进行教学。

(3)、评价方法的改革: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向激励、反馈调整。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评价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体育与身体健康相联系。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更多、更仔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表现出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

我现在正在探究:根据学校的体育竞赛,确定教学计划和进度,让学生学与用结合,提高兴趣,进而形成学校制度,促进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使体育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6)、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学生讨论、评价、交流,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鼓励性语言,学习内容宽泛,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更高。

(7)、加强引导。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自主言行,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防止这种情况:教师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同学间的言行伤害另一个学生的自信心。

(8)、教师要多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或由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练习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同时体育教师应由教练型向陪练型转变。

篇8:贯彻体育新课标的实然观察与思考

一、贯彻体育新课标的实然观察与分析

1. 教学目标:体现“目标引领内容”思想缺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中指出: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要给每位学生一个适合、可行的目标,让学生享受完成目标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为选择内容重点。但从实际操作来看,有些教师在内容的选择方面,并没有贯彻这一思想,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往往把自己拿手的专业项目或自己喜爱且易教的项目作为基点和重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更别说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基础和实际了。

2. 教学内容:“不安全”教学内容仓促回归,令人担忧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那些所谓的“不安全”教材,如器械体操、长跑、跨栏跑、投掷等,所具有的体育锻炼价值是其它“安全”教材无法比拟的,其不但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更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还能品尝不同运动形式的特别体验。于是,大家就仓促地将跳箱、双杠等许多教学内容引入课堂,一些省、市、区还将其作为异地教学比赛的规定项目。但对教师而言,这些技能已经遗忘在记忆的角落里太久了,又或者技术退化、相关身体素质跟不上,教学时教师往往难以较好地给学生做出优美正确的示范。如在跳箱示范中,如果教师技术生疏、力不从心,就很容易出现动作不到位、落地不稳甚至摔倒的情况,既伤了教师的身体和自信,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而对于学生,他们对“不安全”教材的回归一定是充满好奇、跃跃欲试的,但是他们对这些“不安全”的教材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仅仅局限于视觉感观。如何玩?要注意什么?怎么保护和帮助?他们一无所知,这样贸然上课必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3. 技能教学:忽视年级特性和个体差异,本末倒置

新课标强调,运动技能既是目标,又是载体。于是,教师改变观念,不再过分追求那些外在“好看”“花哨”,目的性不强的课。课中少了一些无效的、虚的花架子,多了围绕技能和体能教学的实在东西,这是进步。但也有部分低年级教师,出现了过度强调“技术动作”的教学课,且学习技术动作的教学手段单一,有成人化、训练式教学的痕迹,缺少了低龄段体育课教学的“灵性”,使学生失去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热情;而在高中则出现了教学内容选择层次偏低、教学方法低龄化的现象,将学生一看就会的内容选来做技能教学,让学生觉得太“幼稚”,根本就不值得去学习,从而失去了挑战自我的乐趣。

4. 教学组织:随意采用分组形式,教师形同摆设

修订后的新课标理念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原本“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修正为“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些教师对任何类型的课,一律选用分组、分层的教学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只是为了使公开课、评优课看起来学习方法新颖、独特,其实却并不实用。因为分组练习所带来的弊端,是容易出现时间的浪费,使学生活动时间得不到保障,练习强度和密度自然也就无法保证了。

5. 教学方式:只求新、奇、趣,不求实、效、能

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不少体育课(特别是公开课、评优课等课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很不切实际,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盲目地追求自主创新合作,导致课程领域目标不能真正落在实处。学生在分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时,经常是不知所措,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和探究的环境或条件。其结果是学生围在一起,不知说些什么,不知干些什么,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了,最后还是要教师统起来,实际上这是无效学习。例如某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的一节“跳绳”课,学生练习了几种玩法后,教师将学生分为6组,每组9人,让学生合作创编各种玩绳方法。练习中,有的小组里是个人玩的;两人追逐跑的;多人创编游戏的;有的连起绳子跳起长绳的……应有尽有,真是热闹。教师让学生合作练习的要求就是根据各小组的喜好去创编玩法,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没有规定是创编集体项目还是个人展示,所以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去合作、讨论,去深入学习,教师也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引导,使得课堂秩序混乱。这样的一堂课学生能学到什么呢?

二是多媒体的滥用。体育教学中运用如投影、摄像、计算机、电视等多媒体,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不能为了形式,而要实用。例如有一节优质课评比,开课内容是武术(5-3),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武术基本技能,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和自我评价等。课上教师手拿一台平板电脑,让学生观看课件,按提示进行学习、创编。其本意是好的,但教师只是想当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如果有室内场地,有大屏幕的投影,上这节课还说得过去,但是对于一堂室外课来说,可操作性不高。56名学生,4台平板电脑,其比例是1∶14,14名学生观看一台电脑,能看到多少?学生边看边练,又能练到多少?一堂课的运动量能达到吗?加之如遇到阳光过猛时,又怎么能够看清楚课件呢?如遇电脑出故障了,不是更加糟糕吗?这样的一堂课只是图花架子、摆热闹罢了。

三是使用过多的体育器材。一堂课搬出许多的器材,而实际利用率却不高,只是图好看,对教学没有一点帮助。教师忙于“布局”,学生急于“走点”,仅此而已。

6. 学习评价:方法和手段单一、封闭

学习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落实,是新课程标准修订与实施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目前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只重视学期总评一次性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在教学方案实施进程中的评价,即短期指导后立即生效的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二是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标准性评价,忽视了必要的特殊性评价。如每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的测试与上报,就忽视了专门为激励体育基础较差学生而设计的评价。

三是只重视对运动项目为主,以提高运动技术为目的的内容评价,没有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评价和体育理论知识的普查。

二、问题的应然思考与对策

1.“目标引领内容”需体现学生发展的目标

首先,“目标引领内容”要求新课程目标先行。体育教师根据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先从众多的运动素材中遴选教材,选定教学内容。

其次,遴选出的教材作为一个载体,需体现新课标提出的“目标引领内容”应更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实施方案时,首先要思考的是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单元阶段、一个模块阶段、一节课的教学与学习,特别期望学生取得什么样的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为了这样的发展与目标,我们可选择哪些适当的活动内容、哪些运动项目,才能更好地去实现这个目标。这实际上是新课程设计思路的变化,在思路中根据学生的发展去选择适宜的内容。

2.“不安全”教材要做到“安全”回归,关键在于循序渐进、逐级递进

“不安全”教材内容回归时,首先要考虑选择的教材内容,对于学生的力量、协调、柔韧、灵敏等有着怎样的要求,学生对于这一运动技能应该具备的身体素质是否跟得上。所以在选择回归的教材时,要充分考虑教材的特性,考虑学生已有技术、相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安全第一的原则。如,学生学习跳箱时,可以先从跳人羊、跳山羊缩短起跳板的距离、降低跳箱的高度等开始,让学生在初步适应和掌握跳箱技术基础上再逐步加大难度,并按不同的年级逐级递进。另外,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备课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估计哪些动作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对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做好预防措施;对于这些教材,要重视保护与帮助,保护与帮助的站位,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分析和考虑。

3. 技能教学要有的放矢,建立学校或区域性项目技能年级衔接链

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不仅是人们强身健体的载体,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体育新课标适时地提出了“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苟求技术动作的细节”的要求,这本与重视基本的体育技能教学并不矛盾。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若过于淡化基本的运动技能教学,则体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学科的本质价值,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而所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的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新课标体育教学不仅不能削弱基本的体育技能教学,而且还要有的放矢地给学生“教方法”“给规律”“指思路”,以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运动技能的本领,从而更好地实现运动技能教学目标。当然,也不能用竞技运动、体育专业的技术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深入分析研究各种运动技能的本质特征及关键技术,深入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动作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为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提出一种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习质量标准。

要建立学校或区域性项目技能年级衔接链,改革重复过多、竞技性过强的教材内容。技能教学宜采用大单元(初中、高中)、中单元(小学)教学,以免造成教材重复、各自为战、学无深度、学生厌学的现象。要坚信只有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技能,才能科学地锻炼身体,才能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实现课程总目标。但愿小学一年级跨越式跳高一直到高中毕业的现象真正一去不复返。当然,在设置学习目标时,也不能把技能教学过分凸显,更不能淡化学习目标多元特征,要注意充分体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4. 分组、分层学习要根据教学类型有选择性地运用

教学对象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体育教学过程又拉大了个体的差异,而教学效果又产生了个体差异。所以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力做到区别对待。采用分组、分层教学有它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对于队列、广播操类项目的教学来说,还是应该先采用传授式和集体教学为主,先建立学生对这一动作的认知。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前提下,再来谈分组、分层教学,才有其可行度。

5. 体育教师应领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优化教法、学法

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加深对新课标的学习和理解,深入领会各种方法应用的真正意义。多观摩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仔细分析研究,从中受到启发;大胆实践自己的新想法、新设计,边应用边改进;加强集体备课,把一节课的目标达成度,作为设计课的首要问题来分析,并作为设计课堂的主要依据,从而设计出具体、实用的教学方案来。在教学中优选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体验、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获得预期的实效,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也是教法、学法优选的最高境界。

6. 评价方法应从多种角度综合评价学生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倡导,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定时,既要有教师从外部对学生进行的评定,还要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的评价,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来设计和制订评价标准,既有定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又有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多种角度去综合评价学生,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俗话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学习体育课程。

参考文献

[1]何春林.高中选项课后学生体能下降的归因关系及纠偏方法[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07):51-53.

[2]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于素梅.走进新课标,落实新理念: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及落实方略[J].中国学校体育,2013,(01):62-65.

[4]邱伯聪.“不安全”教材回归———跨栏跑教学的恐惧心理控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01):56-59.

[5]徐晶.谈谈对“以目标引领内容”的体育新课程理念的认识[J].新课程(教研),2011,(02):55-56.

[6]邱伯聪.行动研究:对我校高中体育动态分层教学的尝试———基于“体前换手变向运球·耐力跑”的教学案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1,(01):31-32,35.

[7]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篇9:学习新课标的心得

1、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

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的学习方式。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篇10: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心得

一、认识自己,明确目标

xx老师建议我们要清楚自己的优缺点,做好职业规划。教师这行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如果自己这方面有所欠缺的话,要去多看书,譬如心理学、教育学等书籍,学会改变和提升自己。还有要抓住工作前三年这个成长关键期,多听课,尤其要多外出学习和参加研讨会。陈维坚老师讲到,新老师在前三年的教学技能和素养都会快速提高,上升进度差别不大,但之后的发展情况关键在于教师个人工作态度和教学追求的差异。如果新教师在今后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做好明确的规划。譬如三年一盘棋教学规划:高一学会奔跑、高二学会领跑、高三学会飞翔。还有五年一阶段的成长目标和十年一跨越的职业奋斗,明确历史青年教师成长路径,做好自身成长的规划。

二、珍惜机会,勤奋求进

作为新教师,要珍惜当下的工作机会,尽快实现由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服从学校的安排,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帮助自己快速成长。相信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也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专业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少抱怨、多做事,勤劳到班,以身作则。尤其刚接手新班的第一个月,要制定班规,让学生明了学校制度,对待学生要真诚,利用班会课或标语打造属于自己的班级文化,营造积极健康的班风。

三、善于观察,不断进步

新教师要学会善于观察:一是观察学生,关注到学生状态不对劲的,及时了解,发展问题,及时解决,绝不拖延。班上有特殊学生的,在做了相关工作后,要收集好佐证材料。二是要观察优秀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技巧和方法,我对这点深有体会,有些优秀班主任好的做法需要自己留意,如果适用,可以将其采纳。有不懂的问题,多请教前辈,做好反思总结。无论是班主任工作还是教学工作,平时看到好的素材,及时积累,并做好分类。

篇11:学习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这两天,我认真研读了

2011版语文新课标,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结合实际教学体会,得到了一些不太成熟的认识。

一、在传统语文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上,新课标关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与习惯。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视方法与习惯的一种改进。学生学到了什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学生是怎样学到的,为什么要这样学,并且养成这种学习的习惯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这点与“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明晰的指出该改革的方向。因此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在学习习惯上要加强训练,如让学生先学而后教,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去研读文本,课后让学生加强巩固和拓展延伸。这样有助于让学生养成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也会变得轻松而又高效。

二、课标将“钻研教材”明确地提出,并且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这对教师的备课提出很明确的要求。首先“钻研教材”,便是要求教师要重视文本,对文本进行细读,只有真正深入钻研了教材,对文本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合理地运用文本,实现文本的教育价值。由此可见,细读文本在教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教学方案的设计要求教师对课堂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的课堂流程要有基本的把握,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对文本的细读及教学方案的设计应该作为基本的教学常规来要求。

三、课标提出“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这里传递一个信息:对文本的1 细读绝不是老师的事情,学生也必须要参与到对文本的细读过程中来。教师的文本细读,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文本,所以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就是一项重要的目标。其实这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是一脉相传的,强调的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研读新课标后,让我深深明白了慎用“集体讨论”,重视“个人阅读”的理念,受益匪浅。

四、新课标渗透了以“生”为主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风采迷人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趣味性,让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有一股新兴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只有学生“乐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势必与教师不厌其烦的细讲精练、单一以课堂为主的资源、没有多大激励作用的单调评价是格格不入的。

通过深入学习新课标,我更清晰的认识到:学生地位应该主人化;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师角色应该多重化;学生评价应该全面化。面对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和要求,我们作为一线教师,不但要好好琢磨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选好教学内容,要设计好课堂环节,要定好教学手段,掌握好教学艺术,最重要的是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的“学”才是第一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

其次要让她们多读多思多讲。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习,自主复习。如一些省市的《导学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语文课堂要提倡积累应用,注重体验,回归生活,可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等多种方式实施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

再其次,就是要让学生面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主学习。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以新课标倡导多读书少做题,作业“变脸”尤其重要,只有从课业负担解放出来后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与书本接触,于是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老师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得阅读兴趣并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学校和家长要给予全力支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阅读空间。比如定期地给他们推荐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然后让大家畅谈读后的心得体会。还可以布置她们去阅览室或者图书馆等文化中心去翻阅好书。还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从互联网、报刊等媒介上搜寻自己要的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他们向高层挑战的求知心里。

上一篇:转按揭补充协议(甲方有按揭乙方贷款丙方担保)下一篇:激励哲理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