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印度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2024-04-10

四、印度与外部世界的交流(精选2篇)

篇1:四、印度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印度思想文化专题(印度因明研究)

四、印度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A、中国西藏与印度的交流

1、以宗教的文化内容以及宗教作为传播载体而构成的主体文化,在西藏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 早期的藏族文化是以土生土长的苯教文化为凝聚的核心。苯教对自然现象加以神化,是一种原始类宗教。

• 苯教的巫师们借助能与神力沟通,获得了特殊地位。在王室的重大活动,军事征战,乃至民众的婚丧嫁娶时,他们通过占星卜卦,预兆吉凶,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因此巫师们在藏民中具有一种敬畏感和依赖感。• 佛教传入后,藏族民众在苯教信仰的基础上,接受了佛教。而后佛教融合了苯教并且后来居上。从这一角度而言,藏族是以苯教和佛教作为主体文化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因此,古代时期西藏与印度的交流最重大成果是藏传佛教的形成。

• 佛教正式在西藏传播,应是吐蕃王朝松赞干布(617——651)统治时期。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大力倡导佛教,这主要基于社会发展及政治的需要。松赞干布大力提倡佛教,不仅因为藏族此时的社会发展需要一种文明程度更高的宗教,也是他集权削蕃的手段。

2、松赞干布先后与佛教兴盛的尼泊尔、唐朝联姻,尼泊尔、唐朝的大力倡佛,对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如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佛像和众多经卷。如泥泊尔公主玻利库姬嫁来西藏时,带有金刚、弥勒、多罗等佛像和经书,还带来了僧侣和建筑寺院的能工巧匠,并在拉萨建了南都寺,这就是金光灿烂的大昭寺。

• 松赞干布为取得佛教真谛,派出17人赴印度那烂陀寺留学七年,带回大量佛经和佛像。同时,松赞干布还派遣吞米桑布扎去印度学习梵文。吞米桑布扎学成归来后,用梵文字体创制拼写吐蕃语的字母,确立书写规范,编制文法,诞生了藏族文字。此外,著名的印度法僧古萨诺、尼泊尔僧人香达和汉僧夭寿和尚等入藏,将经文译成各具他们背景特色的藏传佛典。藏传佛教在松赞干布之后经历了二毁二荣,最后才在西藏扎下根,成为全民族的宗教。

3、由于西藏人偏好逻辑的、系统的和有条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与之思维方法相近的印度佛教。于是,印度佛教与汉地佛教发生了一次碰撞,这就是西藏历史上有名的“拉萨之争”或称“渐顿之争”。

• 公元792年在拉萨宫廷中,以摩诃耶那为代表的汉地佛教与以莲花戒为代表的印度佛教,就佛教的中心思想展开了长达三年的争论。摩诃耶那持禅宗立场,主张惠能的禅定顿悟说,莲花戒针锋相对,阐述了渐次修行的必要,论证渐悟说。西藏人注重逻辑性,因此莲花戒投其所好,而汉地和尚只注重具体形象,这犯了西藏人之忌,因而失败。

• 莲花戒从印度到来时,大乘和尚来到河边接战。两巨僧出语微妙,互相揣度对方智慧的深浅。莲花戒弯身绕着大乘和尚转了三圈,他以此询问三界轮回的原因为何。为了表示轮回的原因在客观与主观的对立妄想中,大乘和尚立即脱去上衣(众目暌暌下袒胸露腹的直观行为),并把手中衣服向地上猛甩两下。尽管神态生动,但这种非合理性却大倒西藏人的胃口,致使莲花戒成为胜者。

• 拉萨论争后,汉地和尚一行被迫离开西藏,返回中原,此后吐蕃王发令,汉地的经典和修行方法禁止流传西藏。莲花戒则继续以“对机说法”的手段,作出了许多迎合西藏民众心愿的明智之举。莲花戒主持修建了桑耶寺院,落成的庆祝活动也持续13年,因为按西藏民间的信仰“13”数字被视为特别神圣。通过寂护、莲花生、莲花戒等众多印度佛僧 的努力,藏传佛教的基础巩固了。

4、藏传佛教的根本典籍是藏文大藏经。它汇编于13世纪末总共收有四千多部,绝大部分译自梵文,一小部分由汉文转译。藏文大藏经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甘”意为“言传身教”,“丹”意为“论著”,“珠尔”意为翻译。若对照佛教“三藏”而言,《甘珠尔》包括“经藏”的全部和“律藏”的一部分,分为七类,约一百帙,八百部;《甘珠尔》的部分目录由贡嘎多吉编纂。

• 《丹珠尔》包括“论藏”全部及“律藏”的一部分,分为十五类,二百二十四帙,约三千四百部;《丹珠尔》的部分目录出自仁钦朱之手。藏文《大藏经》有诸多版本。由于13世纪伊斯兰教入印,东印度超岩寺的典籍大多流入西藏,形成旦特罗部,这庞大的文献至今只有在藏文大藏经中才能看到。

B、印度与东南亚的交流

1、交流概况:

• 东南亚半岛地区最早出现的国家是“林邑”和“扶南”,是马来人政权。前者位于今越南中部靠海地区,后者中心在今柬埔寨南部。其中扶南与印度的关系相当密切。

• 约公元100年印度文化传入半岛地区。

• 扶南使用梵文并以之为官方文字,同时传入的还有神像,既有大乘佛教的佛像,也有印度教湿婆派的神像。

• 3世纪中叶,扶南与中国和印度交往频繁。朱应和唐春是三国孙权时人,受命出使扶南,回国后别写了出使见闻录,即《扶南异物志》和《吴时外国传》,从中可以看到印度文化对扶南的影响。

2、法显赴印度求佛法,回归中国时走海路:

• 据《佛国记》记载,411年法显从錫兰出发,“九十日许,乃到一国,名‘耶婆提’”,当时“其国外道,婆罗门兴盛,佛法不足言”。

• 据考证“耶婆提”位于苏门答腊岛上,可见政权初步形成并已印度化。• 海岛部分真正强盛的早期国家是室利佛逝(约650—1300),它包括苏门答腊大部、马来半岛一部分、瓜哇西部、婆罗洲西部及其周围的海域。• 国名源于梵文,“室利”意为“好,妙”,“佛逝”为“胜”。唐朝义净在671年至689年间海道去印度,回归时在东南亚住了几年。• 义净记载,室利佛逝此时已盛行佛教,以小乘佛教为主。

• 10世纪末,室利佛逝与南印度的朱罗争夺海道控制权,11世纪初被打败,首都沦陷,逐渐地衰落弱。

3、东南亚半岛地区自早期的林邑、扶南的马来人政权后,进入该地区建国立业的主要有四种人

• 他们是孟高棉人、缅人、泰人和越人。后来,孟人与高棉人分道杨镳,孟人入缅甸南部,高棉人入扶南。吴哥王朝的开创者是查耶•跋摩二世(802—850在位)“跋摩”为梵文,是帝王贵族的称号。• 查耶宣称自己的王统是太阳系和太阳系合一。

• 吴哥王朝先是大成佛教加印度教,12世纪中转变为小乘佛教,并一直延续至今。

4、缅人属藏语系人,也有说是羌人的一支

5世纪入缅甸,后进入依洛瓦底江中游转弯处的皎施谷仓,849年在皎施西北建城,成立蒲甘王朝,期间接受了小乘佛教。阿奴律陀(1044—1977)一统中、下缅甸,以梵文为拼音创立缅文。其小儿子江喜陀(1084—1112)保护了大量移入缅甸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他还在蒲甘城中兴建了小乘佛教寺庙阿难陀寺,今日缅甸以“万塔之国”闻名于世,最早的塔即建于阿难陀寺。

5、越人原是中国东南沿海百越的一支,进入红河三角洲后成立洛越。公元前215年秦朝军队打败洛越,设立海南、桂林等郡。公元前207年赵陀独立成立南越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至公元939年,越南北部一直隶属于中国王朝。在这一千年中,中国文化深入北越,儒、释、道(中国式佛教)进入安南当地盛行中国文字。939年越南独立并不断拓展。1471年越南灭掉替代了林邑的占婆,并继续南攻柬埔寨,19世纪初完成今日越南版图。但是,占婆及其以南的地区,原印度化的局面基本维持。

6、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①根据碑铭得知,在苏门答腊、克拉地狭、下缅甸、阿拉干地区等,都曾存在着印度移民的小型集居地。尽管它们不是以政权的形式存在,但却是印度文化一个个传播中心和仿效样板,语言文 字、宗教文化乃至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传染给了当地人并为他们作出示范。

②一些印度扩张着去东来亚冒险,有些人获得了成功,这自然有利于印度文化的传播。如创建扶南国的说法,不管是混填婆柳叶,还是乔陈如娶月光公主,以及可确证的3世纪末来自印度的王族对扶南的统治,这些人都不遗余力地推行着印度文化。

③10世纪末、11世纪初,朱罗人对东南亚的远征,这对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都是一次较为全面的输出。

④有一些传教者旅行至东南亚地区传教,如迦湿弥罗的皇太子求那跋摩终使瓜哇人昄依了佛教。他后来到中国传教,公元431年死于南京。

⑤东南亚的本土统治者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印度文明,也为东南亚印度化发挥了作用。

7、除少数地区外,梵文成为古代东南亚广泛使用的文字,自公元2至3世纪开始梵文长期以来一直是东南亚各国的官方文字。

公元4世纪至6世纪的梵文碑铭大量留存下来了,几乎遍及整个半岛地区和大部分海岛地区。

著名的六坤碑发现于克拉地狭附近六坤地区的一座清真寺内,碑上留有印度塞卡纪年的年代,换算成公历应为775年。

梵文碑文铭记了室利佛逝修建一座大佛寺,以及夏连特拉在各地建设一系列佛寺。夏连特拉是王朝的名字,并与室利佛逝齐名,其海上力量强大。红河三角洲767年的碑铭及占婆774年或874年的梵文碑铭,都言及夏连特拉的“海上来犯”,也说明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及活动的范围。

8、印度古代文明确实对东南亚地区形成强力冲击并发挥很大影响

但这种冲击和影响不是印度文化的全盘移植,更不是印度开拓殖民地的结果,而是印度文化与本地文化的结合,是东南亚地区的印度化。如婆罗浮屠的浮雕借鉴了印度文化和传统,但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却是当地的。婆罗浮屠和吴哥窟借鉴了印度崇尚天上之圣的寺塔的造型,但它们却是颂扬地上至尊的国王的陵墓,并且是人间与天上的结合,是神王合一。

9、东瓜哇马打兰国王艾尔朗加规范了古马来语

借梵语为拼音进行表达和书写,形成当地的语文,后来发展成今日印度尼西亚的加韦文。半岛地区的缅人、骠人、越人、掸人及分流后的泰人、竂族人等,基本上是从中国的西藏、云南、东南沿海等地迁徙过去的,但他们进入半岛地区后,除越南北方外,大都直接或间接向孟人学习,而印度化了。传入东南亚的印度文化来自印度不同地域,北印度、南印度、东印度及泰米尔半岛与东南亚都有直接的接触,而且,既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也有印度及其诸多教派。因此不管从时间上、空间上、内容上看,印度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十分广泛。

尽管印度次大陆因自然地理的封闭而自成一格,但惊涛骇浪及入云高山并不能阻断印度居民与域外居民的交流。

自古以来印度繁荣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通过对外交流,对东西方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

1+2总结:

一句大白话:古代印度文化对中国西藏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交流,后来形成佛教北传与南传两大支。

两句七言诗:留存文化数碑铭,佛典三藏播四方。

佛家智慧

天堂与地狱: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白隐反问:“你乃何人?”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 “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篇2:四、印度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外部交流,应用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交换网络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预言:“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信息技术使世界越来越小,目前,几乎各行各业都在运用信息技术来改造自己、强化自己、增强竞争力,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挑战。

信息技术能帮助工商企业进行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是支撑高品质服务的重要手段。如亚马逊书店是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书店。它可以提供300多万册图书目录,比全球任何一家书店的存书要多10倍以上。而实现这一切既不需要庞大的建筑,又不需要众多的工作人员,亚马逊书店的员工人均销售额比全球最大的Barnes&Noble图书公司要高3倍以上。而遍布世界各地的庞大销售网络正是依赖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支撑,像图书展示、促销、货币支付及配送几乎全部由电子信息交流技术完成。

目前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金融、交通、通信、教育、新闻、城市管理等社会服务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金融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教育信息化以及远程教育正蓬勃发展。智能建筑、数字社区的试点建设工作正在开展。家庭宽带接入更加方便,计算机拥有量和上网人数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城市运用数字和网络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不少城市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点,有重点地实施了交通管理系统、旅游服务系统、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物流配送系统等等。全国所有大城市和2/3以上的中等城市中公交、供水、供气都建立了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社会服务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了人们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1、电子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

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系统,缔结了一种现代化的贸易服务方式,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全的市场环境,从而使市场机制能够更为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电子商务,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这一电子方式进行贸易或商务活动,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直接进行交易,从洽淡、签约、交货到付款均可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跨国经营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公司通过设立网站,将公司简介、产品介绍、售后服务及客户信息反馈等的内容等进行网上展示,展现公司和企业的实力,扩大知名度,开拓海外市场,寻找最佳的国际分工合作伙伴,提升国际品牌效应,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还可以通过网上查询,了解客户的各项最新信息,跟踪国际市场和国内外产业政策的变化,明晰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收集顾客的需求信息和对产品的意见反馈,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如全球知名的Alibaba商务信息网极其旗下的Taobao网等,就由信息发布子系统和交易交割子系统组成。它提供了诸如企业产品展示、产品促销、网上供求信息商机撮合、进出口代理等综合贸易及服务功能。通过这一遍布世界各地的销售网络和用户资源,为贸易商寻找买主,得到订单,减少交易环节和交易费用,获取更大的商业利润。

信息技术可使现实生产力通过网络转变为网上“虚拟现实”的技术生产力,能够让世界各地的不同厂商进行生产协调管理和生产要素的调度控制。一公司足不出户就可以同时承接来自不同国家的业务,形成生产的国际化。同时,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提高了制成品中的科技含量,也不必担心国际旅费和日程安排方面的问题。大大减少了人才、物力和时间消耗,降低了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

信息技术以信息网络为纽带将全球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可以让顾客在线购买以按单制造模式生产的汽车,并提供与当地经销商的链接,使全球潜在客户都随时随心所欲地订购到自己喜爱的汽车。甚至有些汽车公司已在网络上建立起了“虚拟汽车展销大厅”,用户不仅可以详尽“参观、了解”汽车构造,而且可以“步入”汽车公司产品开发基地和生产车间,直接同设计师、推销员乃至总经理交谈,或提出要求。

2、电子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电子政务的实施,改变了旧的模式,为服务供应和民众参与开辟了新的渠道。政府通过建立政务信息平台,改进政府的内部流程,在网上办理一些公共服务业务。如网上信息发布、招投标管理、网上政务审批等等。政府增加了为民众提供服务的种类,而公务员的人数比以前少了很多。利用技术手段,政府在增强能力的同时,缩减了规模,降低了成本。通过用这种企业式的方法使用技术,消除了信息孤岛,提升了为民众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3、电子信息技术在国际会议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各行各业的传统工作模式。远程视频会议一直是人们的梦想,然而这个梦想似乎一直是遥远的,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频会议利用企业现有的网络和计算机资源,在已有的互联网上运行已经成为现实。无需太多的维护工作量,无论企业的分支机构是在纽约还是伦敦,企业员工可以不受自然条件影响,只需拥有一台电脑、耳麦、摄像头,在任何有网络接入的会议室或工作间里就可参加会议,使企业决策者能够快速获得前线第一手资料,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迅速做出集体决策,同时降低企业居高不下的差旅和通讯费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使公司的整体运营成本更加合理化。

例如现在的CAD技术中服装试衣系统、款式设计系统及三维服装显示系统,通过远程视频会议可以将服装的色彩、面料、款型及着装在网上传输再现,使设计师、生产厂家、消费者能同时探讨了解服装的信息。而且运用该系统,跨国公司之间可以利用时间差在全球进行加工。运用网络管理进行销售,这就是信息技术的魅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有效地完善了客户服务系统。一些售后服务工作,如企业产品的使用、维护,甚至修理等事项,都可以通过系统与用户进行“面对面”的讲解,有效而快速的解决客户所遇到的问题,大幅度提高了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和满意程度。

4、电子信息技术与国际文化交流

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交流技术为主体,创设建构的异地学习环境,在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如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等,无论身在何地,都能最终达成学习目标等等。信息交流技术实现了教师、媒体、学生的自主交流,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资料、科学的教学手段和过程以及交互式教学等,使国际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随着经济、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间文化交流的规模和范围空前扩大。仅文化部批准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年平均达2000项,今后几年还将在韩国,马耳他,俄罗斯,德国,英国等10余个国家设立文化中心,通过汉语教学,演出展览,影视交流,图书交换等活动,把文化中心建成传播中华文化,树立中国形象的窗口。

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把各国间的历史、文化包括一些名胜的景点,还有学生所关心的求学、求职的东西都通过网上来进行互动。对于各个国间的青年学生来讲,网络永远都是他们了解世界、了解全球的文化发展,增进友谊的主要窗口。

上一篇:l6x技术监督管理制度下一篇:雨-写景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