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习爷爷的故事的感想

2024-04-16

听习爷爷的故事的感想(共8篇)

篇1:听习爷爷的故事的感想

习爷爷与少先队员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习近平爷爷是做什么的吗?对!习近平是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国家主席。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习爷爷和我们少先队员的故事。

2014年六一儿童节期间,习爷爷去的是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了他们学校的入队仪式,重温了入队誓词。习爷爷是这样说的:“我是1959年上学,1960年入队,因为年龄稍小,不是第一批,当时还哭了鼻子。”听到这,孩子们笑了起来。总书记笑着问:“是不是没出息啊?”一些孩子说:“是。”引得全场哈哈大笑。习爷爷还说,他上学的时候也当过“一道杠”、“二道杠”,后来当中队旗手、中队组织委员、中队长。他说,“‘一道杠’是一种责任,‘二道杠’就是更大的责任。你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刻准备着,将来要接班。”习爷爷的期望就像我们队歌里唱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2015年“六一”儿童节,习爷爷也是和我们少先队员一起过的哟!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习爷爷说: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要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就注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今天做祖国的好儿童,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美好的生活属于你们,美丽的中国梦也属于你们。

2016年的六一节前夕,习爷爷给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的12位少先队员写了一封信,这12位队员曾经以大陈岛老一代垦荒队员后代的名义给习爷爷写信。大陈岛原本是浙江中部台州湾东南海域的荒凉海岛。1956年,这些队员的爷爷奶奶就是参与大陈岛垦荒建设青年志愿者。习爷爷在回信中说,60年前,你们的爷爷奶奶用青春和汗水培育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希望你们向爷爷奶奶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

同学们,习爷爷的工作非常繁忙,每天都有很多的国内外事务要处理。但这几年来,他都一直关注着我们少年儿童的成长。习近平爷爷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都参加了少先队的活动,今年又给我们少先队员写回信。

这说明党和国家领导人是非常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因为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谨记习爷爷的教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好珍惜童年时光,好好学习知识,好好学习做人,不辜负父母、老师和祖国对你们的期望,为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习爷爷故事

(一)习爷爷曾说:“读书可以开启智慧、滋养浩然之气”。少先队员要利用假期,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从小学习习爷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018年3 月1日,中国水利博物馆与杭州惠兴中学一起开展了“沿着习爷爷的足迹 寻访美丽浙江”少先队主题实践活动。

总书记早年在浙江工作期间,就作出了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实施“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等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认真抓好安全饮水、科学调水、有效节水、治理污水等“四水工程”建设,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05年他还专门到中国水利博物馆建设工地,听取博物馆筹建情况汇报,指导中国水利博物馆要应用多媒体技术,让博物馆的展览活起来。习近平治水思想成为浙江省开展“生态浙江”、“美丽浙江”实践的源头活水,中国水利博物馆专门增设了浙江治水馆,对浙江治水成就进行了展示。

活动当天,杭州惠兴中学的少先队员们走进中国水利博物馆,跟着博物馆老师,开始探索治水故事。少先队员们参观了“水与人类文明”展区,认识了水对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作用;之后,走进“水利千秋”展区,穿越五千年中华治水文明史,身临其境感受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治水历程和辉煌璀璨的水利成就。最后,在馆中馆“浙江治水馆”,学习了浙江从5000年前良渚大坝到当今的“河长制”治水历史,感悟到浙江在习近平治水思想指导下,以治水为突破口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水秀景美的新变化。

杭州惠兴中学的带队老师表示,通过本次主题实践活动,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和发现新时代美丽家乡,增进了对党和习爷爷的热爱,这是一次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少先队主题实践活动。

习近平

1969年1月我作为“黑帮子弟”,来到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插队落户。

离开京城,投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但我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于是,我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我过了四大关:一是跳蚤关。在城里,从未见过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但两年后就习惯了,无论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二是饮食关。过去吃的都是精米细面,现在是粗粝的杂粮,可不久我便咽得下,吃得香了,直到今日,我对陕北乡村的饭菜还很有感情,就拿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三是劳动关。刚开始干活时,我挣6个工分,没有妇女高。两年后,我就拿到壮劳力的l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四是思想关。这是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我看作他们中的一分子。我生活在他们中间,劳作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我坦诚相待。让我做赤脚医生,做记工员、农技员。

20岁那年,又选我做大队党支部书记。我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发展生产,改变家乡的面貌。我已认定,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1993年,我再回梁家河时,有的乡亲提到,当年我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可是,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那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古人郑板桥有首咏《竹石》的名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想将之改几个字,作为我上山下乡的最深刻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炼人。七年多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获益匪浅,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成长进步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在团结方面我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

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用他的话讲,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

父亲讲的团结方面的道理,当我们后来生活在集体环境时,体会就很深刻了。无论是上寄宿学校,还是下乡和参加工作,我都深深感到: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都能做得比较好;凡事团结处理不好,就都做不好。特别是后来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这方面自己也有挫折和教训。在上山下乡时,我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迫下去的,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问题。别人下去天天上山干活,我却很随意,老百姓对我印象不好。

几个月后我回到北京,又被送到从前的太行山根据地。我姨姨、姨父把我妈妈带出来在这里参加了革命,他们都是我很尊敬的人。姨父给我讲他当年是东北大学学生,“一二?九”以后怎么开展工作,怎么到太行山。他说,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姨姨也讲,那时我们都是往老乡那里跑,现在你们年轻人,还怕去,这不对!何况现在城市也不容易,我们在这儿干什么?天天让人家当作流窜人口?

当时的国庆节经常要清理“倒流”人口,但清理完后,又不让我们回去,先关在派出所,一进去就是四五个月。而且关进去不是让你白坐着,还要让你干重体力活,海淀一带的下水管,都是我们埋的。听了他们的话,回去以后,我就按这个思路努力跟群众打成一片。

一年以后,我跟群众一起干活,生活习惯,劳动关也过了。

群众见我有所转变,对我也好起来,到我这串门的人也多了,我那屋子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时间大概是l970年。每天晚上,老老少少都络绎不绝地进来。进来后,我就给他们摆书场,讲古今中外。他们愿意听城里人侃大山,讲他们不懂的事,渐渐地就连支部书记有什么事都找我商量。

他说,年轻人见多识广,比他懂得多。这样,我在村里有了威信。我那时不过十六七岁,村里几个老头有什么事也都找我商量。现在有的作家在作品中把知青写得很惨,我的感觉并不完全是这样。我只是开始时感到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我的成长进步起始于陕北。最大的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大概到了l973年,我们又集中考大学,像我这样家庭背景的人在当时是不可能被录取的。后来我又去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搞社教。搞社教很有意思,我当时是团员,不是党员。

县团委书记也是北京知青,清华附中的,他把我拉到他负责的赵家河大队后说:让你到这里“整社”,你就整吧,整得怎么样我都认了;整好了算你的,整坏了算我的。我那时候才20岁。赵家河大队在整社中换了一个30多岁的人当支部书记。那个村整得好,群众也信任我,要求留我在村里工作,而我插队的梁家河大队也要我回去工作。要留在村党支部工作,就有个是不是党员的问题。我已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原因都不批准。这次公社又将我的入党问题交到县委去研究。

在研究我的入党问题时,当时的县委书记说,这个村姓氏矛盾复杂,本地人很难处理得好,确实需要他回村里主持工作。他爸爸的结论在哪儿?没有,不能因此影响他入党。所以就批准我入党,并让我当了大队支部书记。让原来的大队支部书记担任大队革委会主任。在此之前,入团也费尽了周折,入团申请书前后写了八份。

第一次写完入团申请后,我把大队支部书记请到我的窑洞来:一盘炒鸡蛋,两个热馍。吃完后我说,我的入团申请书你该递了吧?他说,我怎递?上面都说你是可教子女。我说,什么叫可教子女?他说,上面说你没划清界限。我说,结论在哪?一个人是什么问题,得有个结论。我父亲什么结论?你得到中央文件了?你说,真没有,递,那就往上递。从公社回来之后,他说,公社书记把我骂回来了,说我不懂事,这样的人,你还敢递?说,我是什么人?我干了什么事?是写了反动标语,还是喊了反动口号?我是一个年轻人,追求上进,有什么不对?我毫不气馁。过几天,又写了两份申请,请支书又给递上去,就这样一直写到第八份。我那时已没有那种凄苦之感,或者是一种自卑感,只是一个感觉,就是党内、团内好人越多,坏人会越少,不入白不入,除非你不能让我入。当写到第八份时,终于批下来了。当然,这是得到公社团委书记的支持后才批的。团委书记到我那里,跟我聊了五天,最后就成为“死党”。后来也就是他接任公社知青办主任后,一手把我的“黑材料”付之一炬的。那次,他把我拉到一个小山沟的青石板上坐下,说,我把你的所有“黑材料”都拿出来了。我说,“黑材料”拿来有什么用?他说,烧了吧!我说,你敢啊?掉脑袋的事。他说,怎不敢,我看这材料不是你学校寄来的。因为我那时是中学生,我的材料不是八一学校给的,是中央党校写的,当时我母亲在中央党校,“文革”中我们家被抄之后,搬到党校里去。到党校后,因我有一股倔劲,不甘受欺负,得罪了造反派,有什么不好的事都算在我身上,都认为我是头儿,我就被康生的老婆曹轶欧作为“黑帮”的家属揪出来了。

那时,我15岁都不到。他们说,枪毙够一百次了!我想一百次跟一次没什么区别,都一百次了还怕什么?但是,当时连送派出所都没送,只是在威胁我,说专政机关对你实行专政,再给你5分钟。之后,念毛主席语录,天天晚上熬夜。我说,我只要在那能睡觉就行,别管去哪。我被送到派出所门口就又被拉回去。后来决定送我去少管所,当时少管所设有“黑帮”子弟学习班。在要我去的时候,床位满了,大概要排到一个月才能进去。就在这时候,l968年12月,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于是我马上到学校报名上山下乡,我说,这是响应毛主席号召。他们一看,是到延安去,基本上属于流放,就让去了。

经过这么多的周折,“文化大革命”的周折,上山下乡的周折,最后,这个村子需要我,离不开我,我当时的感觉是在农村好,如果当个工人或当这个、那个,越是这些地方“文革”搞得越厉害,少不了天天要挨批判。在陕北农村也要搞大批判,批刘少奇、邓小平在西北的代理人“彭、高、习”和刘澜涛、赵守一等,“彭、高、习”即彭德怀、高岗、习仲勋。搞大批判还是由我来念报纸,当地有几个识字的?天天念得司空见惯,也无所谓了。但当地的老百姓非常理解,毕竟是我父亲过去的根据地。我父亲那时是“陕甘边”的苏维埃主席,当时才19岁。有这个背景,就有很多人保护我、帮助我,再加上我本身也比较坚强,就这么过来了。

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现在我还受益于此。刚到农村的时候,经常有要饭的来,一来就赶,让狗去咬。因为当时在我们这些学生的概念里,要饭的都是“坏分子”、“二流子”,不知道当时那正是“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老婆、孩子都出去讨饭,把粮食都给壮劳力吃,让他们忙春耕。这些东西是在农村生活了一段后才了解的差距,有很多感慨;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常言说,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

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我那时一边当村干部,一边总想着有机会还是想上学深造一下,因为读书读得太少了,这与我理想的目标并不违背。那时候报大学,清华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区,全分给了延川县。我三个志愿都填清华,你让我上就上,不让我上就拉倒。

县里将我报到地区,县教育局领导仗义执言为我力争:清华来招生的人不敢做主,请示学校。这又是一个机遇。l975年7、8、9三个月,正是所谓的“右倾翻案风”的时候。迟群、谢静宜都不在家,刘冰掌权,他说,可以来嘛。

当时,我父亲下放的洛阳耐火材料厂,开了个“土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

开了这么个证明,就上学了。走的时候,当地还剩下的一些知青都特别羡慕我。那些知青也都没得说,一恢复高考,都考上了学,还都是前几名。

在这一批知青中,出了不少人才。1993年我应邀回去了一次,当时我是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延安行署专员给我讲,你们知青来了2万6,号称3万。现在出了省部级干部八个,厅局级干部大概二三百个,处级干部有三千多个,这是一笔大资源。在八个省部级干部里,我了解的有王岐山。

此外,还出了一批作家,像陶正,写《魂兮归来》、《逍遥之乐》,他是去延川的知青。还有路遥,他是延川的本地知青,写了《人生》。还有个作家叫史铁生,写了《我那遥远的清平湾》,这个清平湾就是过去他插队的延川县关家庄。另外出了一批企业家。前几年,延安搞了一次聚会,大概回去了上千人,拖儿带女的让下一代去体会一下,还拍了个片子,他们送了我一套。

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晌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我插队的那个村不通电,我走了以后帮他们搞了个变压器,通了电。前几年,又帮他们修了小学,后来又修了桥。这些都不是我出的钱。有的是我介绍去的帮扶项目,有的是我请求当地领导给予帮助,引起重视后解决的。我在的那个村绝对是个贫困村。延安养育了我好几年,为延安老区农民做点事,是我们应该做的。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老百姓,这是我们共产党与那些反动统治者的根本区别。封建社会的官吏还讲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共产党人不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说得过去吗?

习爷爷的故事

篇2:听习爷爷的故事的感想

敬爱的习爷爷:

您好!

我是黄石完小五年级的一名贺意。在您百忙之中,我冒昧地跟您写信,是为了告诉您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

我的梦想就是长大以后做一个书法家。现在我学毛笔字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刚开始练习时,我经常丢三落四,练一会儿就坐不住了,甚至把墨汁弄得满脸满手都是,我很烦恼,有点想放弃了,但是妈妈给我讲了许多关于古代大书法家的故事,比如:晋朝“书圣”王羲之“学书使池水尽墨”,最后达到笔力强劲“入木三分”的故事;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为官刚正不阿,宁死不降”的故事,告诉我写毛笔字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且,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小学生,岂有责任把它发扬光大。懂得了这些道理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系,我渐渐沉稳下来了,现在写毛笔字,基本能做到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准确控制用笔。每周学习2-3个字,天天坚持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书法水平进步很快,过年的时候,我写了一幅春联带到农村老家,贴到奶奶的大门上,引来村子里很多人观看,他们纷纷夸我写得好。我非常自豪,觉得以前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现在,我更加喜欢练书法了。我立志要成为一名小小书法家。习爷爷,我知道您的梦想是治理好国家,让全国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习爷爷,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敬祝

篇3:听习爷爷的故事的感想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江南大地。爷爷用十几年敲糖攒下的两千多块积累,承包了村里的窑厂。这家已经倒闭多年的手工作坊,窑体坍塌、厂房破败,到处漏着雨。爷爷接手后,带领手下十几号制陶师傅,将窑厂整修一新。对制陶工艺一窍不通的爷爷,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同大家一起克服困难,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经过一番努力,窑厂终于烧制出各种价廉物美的陶制品,然而销售却不太理想。于是爷爷一个人带着干粮,上萧山、跑绍兴,把酱菜厂、黄酒厂跑了个遍,产品终于开始供不应求。

爷爷今年已经70岁了,腿脚也不好,却总是闲不住。和奶奶一起帮着爸爸妈妈干这干那,不让他动手,他还吹胡子瞪眼不愿意呢!

爷爷的创业史正是老一辈义乌人的吃苦耐劳的真实写照,他承载着义乌人的梦想。我也将传承这一精神,刻苦学习,不断汲取知识,为我们国家的富强、义乌的持续繁荣而不懈努力。

篇4:故事爷爷的故事

“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对于上个世纪50到80年代出生的人们来说,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带来的不仅是童年的回忆,更多的还有对孙敬修爷爷的怀念。

故事爷爷是怎样走上这个岗位的?他有过怎样的成长经历?走过了怎样的人生道路?这一切都鲜为人知。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故事爷爷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北京,一起重温他的那些动人的故事……

东城区西镇江胡同:

幼年的孙敬修出身贫寒

9月的北京,暑气已渐渐消退,北京站西街上,车水马龙。沿着这条街,手拿地图,慢慢地行走、寻找,很快,就到了路西的西镇江胡同。

这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巷,两侧都是平房民居,可能是因为毗邻北京火车站的缘故,其中一部分改作了旅舍。几位拎包的年轻人,步履匆匆,很快就消失在胡同口。一只小鸟飞过,在地上蹦了几下,一跃而起,转眼就融化在蓝天之中。一种无言的宁静拥抱着这里,使我仿佛忘记了刚才还身处闹市。

一百一十一年前,一个男婴嘹亮的啼哭,划破了小巷的宁静。孩子的母亲却愁眉不展,看不出新生命带给她的喜悦:“咱们穷人就是命苦呀!前面几个孩子都‘走’了,不知道这个怎么样?”“你看这孩子,活泼泼的,将来肯定错不了!”丈夫用手掌拍着妻子的肩头,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于是,父亲给孩子取名叫孙得宠,希望他能在大人的宠爱下健康成长。

孙得宠,就是日后被全国的孩子们尊称为“故事爷爷”的孙敬修。全家人只靠父亲当人力车夫来养活,镇江胡同的生活,是异常艰辛的。母亲粗通文墨,读过些书,常给儿子讲民间故事。几十年后,孙老在回忆录中写道:“《狼来了》让我知道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孟姜女哭长城》让我恨透了那些专横跋扈的坏蛋;《牛郎织女》让我懂得了勤劳善良的可贵……”就这样,在年幼的孙敬修心中,播下了一颗“故事”的种子,渐渐生了根,发了芽……

后来因为父亲的去世,母亲带着9岁的孙敬修住进了伯父家,可是年幼的孙敬修在伯父家被当成了“使唤小子”,受尽了伯母的责骂和折磨。1909年孙敬修到以美会办的蒙学馆上小学,把名字改为德崇,从“敬业”、“修身”两个词中选了两个字,起了个别号“敬修”。

丰台区卢沟桥岱王庙:

师范的求学让生活发生转机

卢沟桥头,游人如织。沿着古桥,一直向西,下了桥,往前走几步,路北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破旧的建筑,它就是岱王庙。1910年,岱王庙内开办了一座新式学堂——京兆师范学校。

1916年的一个夏日,岱王庙外人头攒动,上千的年轻考生,围在学校门口看榜。突然,一位中年妇女兴高采烈地拉着自己的孩子:“德崇,考上了!”顺着母亲的手指看去,少年在榜中央找到了“孙德崇”三个字,下面点着大大的红点,表示考上了。少年就是孙敬修。15岁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京兆师范学校。告别了在伯父家六年噩梦般的生活,他在岱王庙开始了新的征程。

对于家境贫寒的孙敬修来说,京兆师范是最佳的选择。这是一所官办学校,不收学费,还管吃管住。在卢沟桥头的岱王庙,孙敬修读了五年书,悄然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从一位出身贫苦的寒门子弟,逐渐成为一名知识丰富、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者。

石景山区衙门口:

求职经历并不顺利

离开卢沟桥,我转了一趟车,最后乘坐327路来到了衙门口村。这里属于石景山区,扼守着前往山西的京原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在清代,村中设有宛平县第一衙署,掌管方圆十里乡村的民政、纳税、诉讼,村子因此得名“衙门口”。1921年,孙敬修从京兆师范学校毕业后,第一个教书的地方,就在衙门口小学。

当时的衙门口小学,教师只有两位,孙敬修和一位四十多岁的李老师。然而,衙门口的教师生活,很快就急转直下。看到孙敬修那么受学生欢迎,李老师有些不高兴了,好几次找到这位同事,批评他“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太孩子气,根本不像个当老师的样子”。这还不够,李老师还时常跑到校长那儿告状,说孙敬修“年轻无知,学问太浅,不能胜任教学”。他的阴谋很快就得逞了,孙敬修在衙门口小学只教了一季便被辞退。

刚走入社会,就尝到了失业的苦果,对年轻的孙敬修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后来,他听人说,李老师之所以那样做,是为了让马上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儿子可以顶个缺。许多年过去了,年近九旬的孙敬修爷爷在回忆录中写道:“直到那时,我才明白,想当老师,光凭一股子热情不行,光搞好师生关系也不行,还得好好学学为人处世的本领才行啊!”

无论如何,在衙门口,孙敬修磕磕绊绊,走上了教师之路。当年的衙门口小学,现在又在何方呢?我打听了半天,顺着一条街往西走,到了村民指引的位置,却怔住了——眼前只有宽阔的五环路,一辆辆车子飞驰而过。又问了附近的村民,才知道,在兴建五环路的时候,原来的小学校已经被拆除了。在夕阳之中,我望着眼前的公路,默然无语。衙门口小学,留给孙敬修的,是一段苦涩的记忆,现在,就让它随着北京的发展,飘散在历史的尘埃中吧!

西城区六部口:第一次与“讲故事”触电

秋日的傍晚,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向西步行一公里左右,就是六部口。从老地图上看,路北某单位对应的位置,就是当年的北平广播电台。人们熟悉的“故事爷爷”,在广播中讲故事的生涯,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1921年,离开衙门口小学之后,孙敬修曾在灯市口大街的华语学校、钓饵胡同小学工作,不久,钓饵胡同小学并入了丁香胡同的汇文一小。1932年,当时的教育局听说汇文一小的学生会唱“抵制日货、消灭日寇”的歌,让学校组织一期节目,到电台去广播。可是,到电台演出的时候,学生们因为情绪激动,歌唱得快,比预计的时间提前了几分钟就演完了。因为是现场直播,必须把这一时间段用完,该怎么办呢?孙敬修灵机一动,走到话筒前:“我们北平市第一汇文小学同学们的节目演完了,现在,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题目是《狼来了》……”他讲完了,节目时间刚好也到了。电台的领导很高兴,力邀孙敬修来电台讲故事。从此,孙敬修除了在汇文一小教书,每周都到电台讲一次故事。

1937年,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孙敬修在电台播讲的内容,抗日题材的故事和歌曲一律被禁止。尽管如此,他仍想方设法通过电台,向家长和孩子们传达爱国的热情。有一次,他讲了一个《大象过河》的故事,大意是:英国殖民军队侵略印度,逼着大象为他们运送军火物资。可是大象不听英国兵指挥,走到河边,站着不动。英国兵用枪托打大象的屁股,大象火了,用长鼻子卷起英国兵,扔到了河里!通过这个故事,他巧妙地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5月1日,孙敬修走进了新成立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儿童节目“小喇叭”中继续讲故事,成为了全国小朋友们熟悉的“故事爷爷”。“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每当开场白一播,小朋友们都收起淘气,捧起心爱的收音机,如痴如醉地听孙敬修爷爷用他那亲切、和蔼、感人的声音,讲述一个个或是捧腹大笑,或是受益匪浅的故事。除了中国传统的故事,如嫉恶如仇“七十二变”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等故事之外,外国童话故事像《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等也深深地吸引着中国的小朋友们。

这一句清脆爽朗的童声开场白,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成为延绵半个世纪的童年记忆。晚年的孙敬修常说:“我是个小蜡头儿,它烧了八十多年了,已经没有多大亮了,但是我要用这点儿光去照亮儿童们的心。”

篇5:爷爷奶奶的爱情

14岁, 我在记忆里拼命搜索我十四岁的印迹, 可是除了课堂里的打闹, 灯下做作业的身影, 还有那家乡路上洒满一路的桐籽花香, 我再也不能记起片断。而她, 却已嫁为人妇。想像里, 14岁的新娘, 还是稚嫩青涩, 眼里扑闪着未知的茫然与恐惧, 尚未发育完全的身子, 还应是在娘怀里撒娇的小女孩啊!可是, 她却即将面对一个陌生的家和一个陌生的男人。这今后的岁月会如何向她展开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只能从电影电视书刊杂志上复制的情节来想像当年的光景。

我在心里想像着70年前。而眼睛里看到的她, 已垂垂老矣。台阶上, 她坐在一辆破旧的轮椅里, 头发已花白。头发是他理的, 有些坑洼, 像是早年他们翻种过的地。一张蜡黄憔悴菊花满开的脸, 松弛的皮肤快要挂不住骨。那对眸子, 曾经的清亮明媚, 如今已混浊不堪, 甚至有些呆滞, 当它望着你, 你已经感觉不到那是眼睛。那贾宝玉还真是恶毒, 把个好好的珍珠硬是说成了死鱼珠子。她嘴巴不时的嚅动着, 还有清涎从合不扰的嘴角流下来。身上盖了层灰灰黑黑的棉被, 放在扶手上的手不时的抖动着, 有人经过身边, 却又会尽力举起在空中徒然的划几下, 似乎想留住些什么。

天气好的时候, 他会推着轮椅和她去散步。早些年, 她神智还清楚的时候, 在路上遇到熟人, 他向她介绍谁谁谁时, 她还会努力地咧开嘴, 给个笑的意思。见有小孩子, 眼里会闪动一瞬慈爱的光芒。这些年, 她越发不清楚了, 也不认识谁了, 吃饭也不知道饱足, 睡觉也不挑时候, 大小便全拉在身上。活着的意义, 也只剩下张口与闭口了。他也还是会带她去散步, 我总是很客气地叫着老人。因为年轻, 所以衰老对于自己还是一个遥远的话题, 我从不曾仔细去描画自己老去的样子, 虽然偶尔会愤世嫉俗怨恨这日子怎么老长老长, 恨不能一夜白头。看到他们的时候, 心里并无多大感想, 过了就过了, 毕竟, 他们走完的人生, 不可能在我的身上再现。老人间或会叫住我, 向我诉说, 昨晚她又闹了一宿, 我也没休息好, 你在医院方便的话给我带点安定回来吧, 回头给钱你。我总是答应得好好的, 也常常因为记性坏的缘故, 忘了这档子事。不过, 还是会给她买, 钱却照常不收。也碰到好几回, 看见他在父亲面前唠叨:“我也老了, 走不动了, 你娘这身子越发重了, 只怕要弄个帮手来才能扶得动, 这屎尿都拉在身上, 我也洗不动了”, 父亲这时, 总也是一脸的无奈。他们一生养育了三儿三女, 如今早已是分家各自独立, 枝繁叶茂, 个人有各自的天地。于是, 召开了家庭会议后, 决定由最小的姑姑来照顾两老, 每个儿子负担两百元。父亲总也叫我们几个孙辈去老人房中坐坐, 我们常嘴上应酬着, 心里却老大不愿意, 知道那房里充斥着的怪味儿让人受不了, 老人房里堆着的陈旧杂物, 是酷爱收拾的我难以忍受的。况且我们又能和他们说些什么呢?虽然明白, 自己也有老去的一天, 可当它真真切切的映照在我们面前的时候, 我们却都厌恶了, 逃避了。

这几日, 她几乎滴水未进, 粒米未吃了。父亲看过了之后, 和两个兄弟交了底, 这年, 怕是难过了。家里的亲戚走动勤了些, 还央我给弄几瓶能量液体给吊上, 尽尽人事吧。昨日里, 我给她吊水, 瘦骨嶙峋的手, 青筋凸现。打针的时候, 她的大拇指还温热地挨了挨我的手。我知道她的痛苦, 我知道她浑浊的眼睛在看我。打完针, 固定好针头, 我看见他轻轻地把她的手拢进被里, 被里早有灌好热水隔了纱布的热水袋, 掖好被子, 我看见他慢慢地脱掉鞋子, 爬上了床, 在她的身边躺下, 头并着头, 手不停地摸着她那松弛的脸, 摩挲着, 眼角泪花闪烁。我无声地站在他们床边, 那一刻, 心底里泛起一阵酸楚和感动。七十年的夫妻啊, 同进同出, 从少年走到暮年, 如今, 临到分手了, 还是不忍。或许他们之间, 存在过一种叫做爱情的东西, 又或者, 在他们心里, 早已成了兄妹, 日子只是他们相扶相携必得共同渡过的页页黄历, 当年华老去, 彼此相伴的信念已成了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唯一理由。无人处, 他是否还会对她念叨, 问她的问题最终还是由他自己来回答, 也还会在厌烦时大声地斥责她, 也会在黑夜里无言对坐, 从她那空洞的眸子里找寻往日恩爱的画面吗?这一切, 我都不能知晓了。少来夫妻老来伴, 年轻如我, 常常讨厌别人在眼前晃来晃去, 一个人非常享受独处的乐趣。我觉得, 爱与孤独, 应是人人都应承受的底线。可是那一刻, 我非常不确定, 当我如她一般时, 是否会有爱人抚摸我备受摧残的脸?不免有些戚戚然了。

据父亲说, 他们两人感情非常好, 也许是在对待儿女的问题上, 有些偏颇。但是, 我也愿意理解那是因为儿女太多的缘故, 总也是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我崇尚古典式的爱情, 凄美的爱情, 甚至于偏执狂似的固守于绝望的爱情。我始终认为, 悲剧式的梁祝与罗密欧茱丽叶似的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爱情, 凡是能修成正果的感情到了最后已经不成其爱了。我认同了张爱玲的话“婚姻不过是长期的合法的卖淫”。看着我们周围的年轻夫妻, 表面上还可以, 可一深入了解, 没有几个对自己的婚姻是满意的, 听得最多的便是“凑合”二字。从前的人, 为了感情可以放弃许多, 条件, 工作, 现在的人, 为了后者而放弃一段情是常事。80年代, 人们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90年代人们说“找个爱我的人做丈夫, 找个我爱的人做情人”, 进入21世纪, 人们热衷的是天亮之后说分手的“一夜情”。真是古语里所说的“饱暖思淫欲, 饥寒起盗心”吗?是什么让我们不知麋足, 是什么让我们心生厌倦?真是生活好了、富裕了的原因?因为害怕伤害就不敢过多的投入感情, 因为脆弱, 总是把许多附属条件放在感情的前面。有科学举证, 爱情不过是一场激素的分泌, 它有喷涌的一天, 也会有消弭的一刻。那么, 从前的人, 依靠什么信念来维持婚姻?而现在的我们, 又将如何去面对未来?

年轻的时候, 爱情最炽热时, 常常会说, 离不开了, 活不了了。西式的婚礼誓词里也常常夹带生老病死永不相弃这样的话。可现在, 人们都已经心照不宣地认定那只是幼稚的套话, 有谁还会溺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呢?沧海后面还是沧海, 巫山后面还有巫山, 他与她的爱情, 是因为物质条件所限得以保全从一而终吗?我但愿这不是唯的一因缘。

现在, 我站在长沙最繁华的火车站广场, 身边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不少的情侣, 大多数的女孩子手里都有花, 那没有花的怕也是要到花店去的。他们经过我的身边, 我可以感受得到幸福与甜蜜。在玫瑰香飘满整个城市的时候, 我但愿他们十指扣得再紧些, 我但愿他们在享受情的浪漫与热烈时, 同时也多一点彼此理解与忍让迁就, 以两颗祈望天长地久的心, 共同珍惜此刻的曾经拥有。

篇6:爷爷的故事

人穷志坚

我们家是在清朝同治年间,我曾祖父领着他的几个儿子从灵台县逃荒搬迁到庆阳来的。租种别人家的土地,或给人家拉长工、打短工,几经转辗搬迁,后来才定居在董志原边。我爷爷生活在清朝光绪至民国年间,亲弟兄六人,他排行老六。因为老大、老二人们只知其名,不知所终,在董志原生活的只有老三、老四、老五和我爷弟兄四人,于是我爷排行就又成老四了。

听父亲说,我爷爷是个小个子,瘦老头,很勤快,脾气大,很倔强,日子过得窘迫得很。可怜我父亲三岁时我奶奶就去世了,父亲姊妹几个人都年纪小,不会做饭。家有一口破锅,无钱钉补。每顿做饭,先要糊锅。时常锅漏火灭,难得饭吃。有一次饭做到中间,锅漏了。姊妹几个正在发愁,没办法时,我爷爷回来了。吓得他们几个人没处躲藏,怕爷爷生气,打他们。果真爷爷一看就生气了,提起锅盖就打,他们都拔腿跑了。气得爷爷拿着锅盖就往锅里不停地砸,把一锅稀饭打得溅了一窑顶,饭也漏完了,一家人更没吃的了。

人穷了,生气的事就多。没地方出气,就容易给家里人和孩子们发脾气。由于无钱买布,我二伯父都长到十六岁了,爷爷才给他缝了一条裤子。有一天不知为什么事,二伯父惹爷爷生气了。爷爷把二伯父打了一顿,作为惩罚,还叫二伯父把裤子脱下来,不给穿了。听父亲讲到这里,我就伤心得哭了。我没有埋怨爷爷,我只是感到人穷了真可怜,我二伯父就更可怜了。

但是,我爷爷是个硬汉子,很刚强。艰难困苦的生活压不弯他的腰,他没有向困难低过头。长年累到头,打下的粮食交过租子,所剩无几,根本不够吃。农闲了,爷爷就背上个背夹子走村串乡,收个羊皮牛皮,变卖几个钱,养家糊口。热天了,就把收来的牛羊皮泡在大缸里熟皮子。这个活工序繁多,洗皮、熟皮、晒皮、铲皮、梳毛、刮毛等等,气味难闻,又脏又累。从前把做皮货的人叫做臭皮匠,我爷爷就是做这种粗活脏活的“臭皮匠”。虽然干的活很苦很累,但他的为人却很好。爷爷将熟好的牛皮一条一条地割成粗细不等的绳子,拿到街上去卖。粗的、宽的叫皮条,可以用来给牲口绾笼头、鞍韂和套行绳。细的叫筋绳子,可以用来绑东西、缠杈头子等,结实耐磨,用的时间长。秦汉以前的竹简、木简也是用牛皮筋穿的。从这个角度看,我爷爷又是个亦农亦工的匠作人,称得上是中国早期的手工业工人。他聪明灵活,不是光靠种地做庄稼,还有手艺,做皮货,搞流通。但这毕竟是个粗活小手艺,赚不了几个钱,生活依然很艰辛。

智慧干练

我爷爷有三儿一女。旧社会,是买卖婚姻。对一个穷苦农民来说,为儿子问媳妇、娶媳妇,需要钱财,是件大事、难事。而爷爷要为三个儿子娶媳妇,就更难更愁。我大伯父是个瘸子,现在叫残疾人,要问个媳妇就更难上加难、愁上加愁了。爷爷托了好几个人说媒,都找不上个对象。后来好不容易说了一个,女方的家长要来“看家”相女婿了,爷爷又喜又愁。愁的是一怕人家嫌咱穷,二怕人家嫌儿子腿瘸、看不上,如何是好?邻村贺家庄有个王老汉,是个大好人,会说话、能办事、乐于助人,和我爷爷熟悉。于是爷爷就去找王老汉商量。到相亲的这一天,我爷把王老汉请来,帮助招待我大妈的娘家人。王老汉热情招呼客人和我爷爷见了面,请客人进窑里的炕上坐下,让烟端茶,不断地夸赞我爷爷奶奶的为人如何好、我大伯父如何聪明能干等。他还事先把他家的牛拉来拴在我家的大门外面,以示爷爷的家道殷实,并巧妙安排大伯父身着长袍由几个人陪同给老丈人磕头跪拜,以遮掩腿上的缺陷。这样做虽实出无奈,却成就了关乎我大伯父一生的婚姻大事。爷爷对王老汉自是千恩万谢,感激不尽。

说起来,我大伯父和我们全家运气好,爷爷为我大伯父娶了个好媳妇。听我父母说,我大妈人很好,个子高高大大的,人也长得好看,心肠好,又聪明又能干,说话办事干脆麻利。自从我大妈一娶进门,我们家就变了样,一改自我奶奶去世以来一家子老光棍、小光棍的情形。一家人总算是有里有外的了,饭也有人做了,衣服也有人缝补了,我爷爷脸上也有些笑容了。我大妈进我家门的时候我父亲还小。那年冬天,我大妈看到我父亲没有棉袄穿,就把她结婚穿的棉袄拆掉,改裁后给我父亲穿。我父亲感动极了,好像才感受到了母亲般的温暖。一家子人都愿意听我大妈的话。我大伯父待我大妈也很好。大伯父会做银货,就为我大妈多做了几件银货,如头上插的银簪子、手上戴的银镯子等。我大妈也高兴,我们家的日子就逐渐好了些。

我听母亲说,她十三岁的那一年,有一天她正在娘家大门外面玩耍,我外奶(即我外祖母)叫她回去,说是我爷来了,要见她。把她吓坏了。母亲说,那时她还小,很傻。乡里女娃,没见过外面的人。因为家里穷,衣服穿得破破烂烂的,怎么敢见人?又听说是公公要见她,就更加害怕了,又羞又怕,硬是不回去。怎奈外祖母硬拉着她去见了。我爷爷看了看她,手摸着她的头说:“娃呀,乖乖长。”然后就对我外祖父、外祖母说,“亲家,我的病不行了,我恐怕见不上娃娃过门了。我本想拼坎着(即挣扎着)把娃娃拉扯过门,现在看不行了。今天我来看看娃,给亲家说说,等到娃十五岁了,你们就叫他们(指我父母)成亲吧。我的家里没人,全靠亲家了!”我外祖父说:“亲家,你放心!娃娃的事照你说的办。你的病不要紧,抓上两付药吃吃,会好的。”这时,我母亲才抬起头看了看我爷爷。只见我爷爷面色苍黄,人消瘦得很,身子很虚弱。据说我爷爷从我母亲的娘家回来以后就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按我母亲的年龄来推算,我爷爷去世的时间应该是1926年。我爷爷终年是多少岁?不知道,因为不知道他出生的年月。

从我爷爷为我大伯父和我父亲定亲、娶媳妇这两件事情上来看,爷爷是个有本事、有能力的人。他认人准、能决断、有担当,尽到了父亲的责任,是一位令人佩服和尊敬的老人,也是我们后辈感恩不尽的人。

nlc202309090321

教子有方

我爷爷虽然是一位普通的贫苦农民,但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志气,他把家庭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三个儿子的身上。他忠厚朴实、聪明智慧,懂得按照几个孩子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把我父亲弟兄三个教养成人,使他们能各有所长、各尽其能、安身立命。并为他们娶了三个好媳妇,使全家能够摆脱困境、渡过难关,日子逐渐好转。

我爷爷看我大伯父的腿有病,下地干农活有困难,就叫他学了银匠手艺,做银货,如妇女戴的银花、银手镯、耳坠、戒指之类。大伯父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手艺学得不错,银货做得好,又老诚实在,收费不高,不哄人骗人,人们都愿意找他做银货。我二伯父身体结实,勤劳吃苦,就跟上我爷爷学种庄稼、犁锄挖割、扛背担挑、春种秋收、碾麦扬场,各样农活都干得很好。特别是提耧下籽、铡草擩麦秸等高难度的农活,是一把好手,人人夸赞。

我爷爷一辈子受穷受苦,没文化,不识字,连个钱都认不清,常受人骗。他就想送我父亲去念几天书、识几个字,把眼睛睁开,能认识钱、不受骗。我父亲上的是私塾,衣衫褴褛,冬犹赤脚,借人鞋入塾拜师,出来就脱还了人家。念的书也是借别人的,怕弄脏弄破,就放在一个没笼鋬的烂笼笼里端着。有一年冬天,他拾了人家扔弃的一双没后跟的破鞋靸在脚上。有一天爷爷生气了,要打他,他就赶紧跑,脚一抬,身子未前进哩,鞋子先飞到雪堆里去了。两只脚年年都冻得烂烂的。由于家中贫寒,他深知我爷爷送他上学不易,就发愤图强、勤奋学习,成绩优良,毛笔字写得好,作文也不错。我小时候,有一次整理家中的破烂时发现了父亲当年写的一篇作文,题目是《说八哥》。我看了,感到写得好,如开头的几句说:“八哥者,鸟中之灵类也,能为人言。”这个破题就做得不错,合乎古文的章法。我父亲在私塾里主要是读了几本孔孟圣贤的书,接受了一些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礼仪的教育,这对他一生的为人、做事和治家教子都很重要。他一辈子就是按照这些书中的理念做的,也是按照这些来教育我们兄弟姊妹的。他为人正直、孝悌贤良,被族人和邻里同声称颂为忠孝信义、宽厚仁慈、勤劳俭朴、乐善好施的长者。

我的父辈弟兄三人亲密和谐,兄友弟恭;三位妈妈妯娌之间亲如姊妹,骨肉情深。1932年,我家横遭大难,军阀队伍把我二伯父抓去当兵,还抢走我家的驴。不久传言二伯父被军阀杀害。全家闻讯,悲愤至极。我大伯父、大伯母、二伯母日夜思念亲人,忧思成疾,贫病交加,不久竟相继忧愤而亡,令人悲痛不已。他们留下我的四个哥哥姐姐,年皆幼小。我父母毅然挑起了抚养这四个孤儿的重担,把他们视为自己的亲生骨肉,含辛茹苦几十年,抚孤继世,并为之嫁娶,生儿育女,终于完成了兄嫂的遗愿。我父母的大仁大义、大贤大德,远近有口皆碑,广受称颂。树有根,水有源,这样的好家风都是我爷爷奶奶教育培养的结果。我们永远怀念爷爷,爷爷的恩德我们后辈儿孙将永志不忘!

篇7:爷爷的菜园

暑假哪里去?很多孩子都会选择回到老家,去和爷爷奶奶短暂相聚,拥抱美丽的故乡田园。下面,和大脸猫一起体验迷人的乡村风情吧!

我的爷爷住在农村。那里的空气十分清新,爷爷的菜园更是美不胜收。

今天,我来到了菜园。哇,菜园里种着好多菜,有白菜、丝瓜、茄子、辣椒——还有一些美味的水果。我先来到了白菜地。那一片绿油油的白菜又大又嫩,绿的叶,白的根,投下一片绿绿的浓荫。我蹲下来仔细看,竟然发现一大群蚂蚁正躲在白菜叶下面乘凉,原来这些小家伙们把白菜当作遮阳伞了。

往里走,便是丝瓜地。丝瓜地上搭满了棚架,一阵风吹来,瓜架上漾起了绿色的波浪。走近一看,原来是丝瓜藤。挨着丝瓜地的是茄子地。听奶奶说,春夏交接之时,正是茄子花开的好时机。这次,我终于欣赏到了茄子花的美。那一片紫莹莹的茄子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十分艳丽,美丽极了。

再往里走几米,挨着菜地的便是一棵棵枣树。那一棵棵枣树挺拔地站立着,就像一个个不怕风吹雨打的士兵。到了秋天,枣树上便会结出青的、红的还有半青半红的枣子,咬一口又脆又甜,水分还挺大,这种枣子可不是轻易能吃到的。

爷爷的菜园虽然没有生态园那么繁华,但它朴素,朴素中透出别样的美丽。

篇8:听奶奶讲爷爷的故事

奶奶称这位老同学的夫人为冬梅小妹,冬梅小妹这个建议触动了奶奶的心,她决定拿起笔来写爷爷的故事。在家里,奶奶征求了正在读高中二年级的孙子的意见,孙子说:“写爷爷的故事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奶奶又问在读高中一年级的孙女,孙女说:“我很想读爷爷的故事!”得到大家的鼓励,奶奶便下定决心给我们讲爷爷的故事。

爷爷在世的时候,我们家里充满了欢笑和幸福。可是,从爷爷去天国的那天开始,悲伤就像是一片乌云笼罩着这个家,家里的每个人似乎都变成了这乌云里滴下的雨水,这雨水不仅仅落在每个人的身上,也落在每个人的心里。奶奶常常一个人默默地坐在爷爷住过的套间里,以泪洗面。在那些日子里,奶奶回想了很多的往事,特别是爷爷的风雨人生。爷爷勤奋好学、豁达包容、乐观幽默,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更热爱家人。爷爷留下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一年的写作,《爷爷的故事》终于写出来了,这是奶奶给爷爷的特别礼物。

我初次读到《爷爷的故事》这本书,不禁想起了以前从影视里看到的英雄人物,觉得英雄是神一样的人物。读到爷爷的故事后,我突然发现英雄也可以是平凡的人的。我们的爷爷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司马迁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计,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我想,爷爷的一生便是倜傥的一生。

在爷爷倜傥的一生中,他有过太多的坎坷。“人生几多未了事,都付梦魂病榻中”,这是爷爷写的两句诗歌,我看到的不是失望,而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从国家困难时期开始,爷爷便开始遭受病痛的折磨,从此爷爷的一生一直被病魔缠绕。但是爷爷从未倒下去,肝脏肿大,却很开心地去从事领导安排的工作;心脏病需要反复手术,还可以在病床上安心地读书、写字,甚至和医生调侃;脑溢血后肌张力等指标均被鉴定为0级,只能是个有意识的植物人,在病床上、轮椅上度日,依然可以坚强地从病床上站起来,这就是我们的爷爷,一个坚强、乐观的爷爷。

爷爷在病中多由奶奶照料,奶奶的勤劳和细心,让当时爷爷的很多病友都羡慕。而在听完奶奶讲述她和爷爷的小家故事之后,我为那个年代所独有的爱的表达方式所感动。爷爷一直在用自己的包容和幽默调和这个家,而奶奶则用自己的勤劳和细心照顾这个家。

爷爷去世以后,奶奶不想让爷爷像流星那样,只有璀璨的瞬间,而是想让爷爷的那种乐观、坚强、善良的精神永远活在全家人的心中,代代相传,直到永久。因此“爷爷的故事”首先是属于家庭的,属于每一个家庭成员心中的英雄的;它也是属于社会的,属于所有在艰难困苦中奋斗着的人的;它也是属于历史的,属于那些把青春献给祖国的革命事业,现在却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老人的。

就在前些日子,我去奶奶家时发现,爷爷的相片依然挂在雪白的墙壁上。照片里爷爷笑得很灿烂,可是听奶奶说那个时候,爷爷早已经被病痛折磨了许多年。在面对人生的不幸的时候,爷爷选择了微笑,这是所有的选择中最简单也是最困难的,说简单是因为爷爷天性乐观、坚强;说困难是因为爷爷久居病榻,身心都遭受着长期的折磨。

爷爷的精神应该留在我们中间,并且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感谢奶奶给我们深情地讲爷爷的故事。《爷爷的故事》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生者的安慰。在这些故事里,有爷爷对家人的挚爱,也有爷爷奋斗的轨迹,有爷爷的执着,有爷爷的坚强,有爷爷的乐观,也有奶奶的泪水和我们对爷爷的思念。

爷爷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奶奶也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们都是平凡而伟大的英雄。爷爷和奶奶的精神将在我们的心中永存不朽,代代相传。爷爷大名杨希晓,奶奶大名李家新。

上一篇:追悼会代东致辞下一篇:思辨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