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习爷爷的故事演讲稿

2024-04-11

我讲习爷爷的故事演讲稿(共5篇)

篇1:我讲习爷爷的故事演讲稿

我讲习爷爷的故事演讲稿

李思霆 徐逸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早上好!开始今天国旗下讲话之前,问问看大家,最近上海除了双11,还有哪一件事情特别火?对,就是进博会。这次进博会,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会来到上海。今天三1班李思霆同学就将为大家说说习近平主席小时候的故事,掌声欢迎。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

我是三(1)班的李思霆,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个习近平爷爷的故事。

2013年11月,习主席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时,讲了一件自己小时候的事。

在他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只有五、六岁,他的妈妈给他讲了“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小时候的习主席说:“把字刺在背上,多疼啊!”习主席的妈妈说:“疼!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永远也不会忘记了。”从那时起,故事里“精忠报国”这四个字,就一直牢牢地印在习主席的脑海里;直到现在,它也是习主席一生追求的目标。

习近平爷爷说:“今天的少年儿童,生长在祖国日益繁荣富强的改革年代,成长在中华民族接近实现复兴的伟大时刻。要从小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扎实打好知识的根基、牢固树立品德的支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还有习爷爷的话,你们有没有和我一样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呢?我希望,我们全体少先队员要听从习爷爷的教导,在以习近平主席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情关爱下,像习爷爷学习,从小立志向、有梦想,争当新时代好少年。同学们、队员们,我们不仅仅要时刻准备,我们更要成为国之栋梁。为了早日迎来中华复兴的伟大时刻,让我们一起,跑起来吧!

谢谢思霆同学,就让我们响应习爷爷的号召,从小立志向、有梦想,争当新时代好少年。谢谢。

篇2:我讲习爷爷的故事演讲稿

——我讲习爷爷的故事

“六一国际儿童节”又到了!如何让少年儿童更好地成长,一直是习总书记关心的。作为我们小朋友眼中睿智的“大朋友”,和蔼的“习爷爷”,总书记曾多次参加少先队主题队活动,同少先队员共度“六一”国际儿童节。“习爷爷”的谆谆教诲表达了对少年儿童的殷切期望,也给我们的成长指引了方向。

习近平爷爷爱读书,他涉猎的书籍包罗古今中外方方面面。习近平爷爷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习爷爷曾说过,他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他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他。年轻的习爷爷,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篇3:我讲习爷爷的故事演讲稿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江南大地。爷爷用十几年敲糖攒下的两千多块积累,承包了村里的窑厂。这家已经倒闭多年的手工作坊,窑体坍塌、厂房破败,到处漏着雨。爷爷接手后,带领手下十几号制陶师傅,将窑厂整修一新。对制陶工艺一窍不通的爷爷,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同大家一起克服困难,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经过一番努力,窑厂终于烧制出各种价廉物美的陶制品,然而销售却不太理想。于是爷爷一个人带着干粮,上萧山、跑绍兴,把酱菜厂、黄酒厂跑了个遍,产品终于开始供不应求。

爷爷今年已经70岁了,腿脚也不好,却总是闲不住。和奶奶一起帮着爸爸妈妈干这干那,不让他动手,他还吹胡子瞪眼不愿意呢!

爷爷的创业史正是老一辈义乌人的吃苦耐劳的真实写照,他承载着义乌人的梦想。我也将传承这一精神,刻苦学习,不断汲取知识,为我们国家的富强、义乌的持续繁荣而不懈努力。

篇4:故事爷爷的故事

“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对于上个世纪50到80年代出生的人们来说,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带来的不仅是童年的回忆,更多的还有对孙敬修爷爷的怀念。

故事爷爷是怎样走上这个岗位的?他有过怎样的成长经历?走过了怎样的人生道路?这一切都鲜为人知。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故事爷爷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北京,一起重温他的那些动人的故事……

东城区西镇江胡同:

幼年的孙敬修出身贫寒

9月的北京,暑气已渐渐消退,北京站西街上,车水马龙。沿着这条街,手拿地图,慢慢地行走、寻找,很快,就到了路西的西镇江胡同。

这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巷,两侧都是平房民居,可能是因为毗邻北京火车站的缘故,其中一部分改作了旅舍。几位拎包的年轻人,步履匆匆,很快就消失在胡同口。一只小鸟飞过,在地上蹦了几下,一跃而起,转眼就融化在蓝天之中。一种无言的宁静拥抱着这里,使我仿佛忘记了刚才还身处闹市。

一百一十一年前,一个男婴嘹亮的啼哭,划破了小巷的宁静。孩子的母亲却愁眉不展,看不出新生命带给她的喜悦:“咱们穷人就是命苦呀!前面几个孩子都‘走’了,不知道这个怎么样?”“你看这孩子,活泼泼的,将来肯定错不了!”丈夫用手掌拍着妻子的肩头,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于是,父亲给孩子取名叫孙得宠,希望他能在大人的宠爱下健康成长。

孙得宠,就是日后被全国的孩子们尊称为“故事爷爷”的孙敬修。全家人只靠父亲当人力车夫来养活,镇江胡同的生活,是异常艰辛的。母亲粗通文墨,读过些书,常给儿子讲民间故事。几十年后,孙老在回忆录中写道:“《狼来了》让我知道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孟姜女哭长城》让我恨透了那些专横跋扈的坏蛋;《牛郎织女》让我懂得了勤劳善良的可贵……”就这样,在年幼的孙敬修心中,播下了一颗“故事”的种子,渐渐生了根,发了芽……

后来因为父亲的去世,母亲带着9岁的孙敬修住进了伯父家,可是年幼的孙敬修在伯父家被当成了“使唤小子”,受尽了伯母的责骂和折磨。1909年孙敬修到以美会办的蒙学馆上小学,把名字改为德崇,从“敬业”、“修身”两个词中选了两个字,起了个别号“敬修”。

丰台区卢沟桥岱王庙:

师范的求学让生活发生转机

卢沟桥头,游人如织。沿着古桥,一直向西,下了桥,往前走几步,路北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破旧的建筑,它就是岱王庙。1910年,岱王庙内开办了一座新式学堂——京兆师范学校。

1916年的一个夏日,岱王庙外人头攒动,上千的年轻考生,围在学校门口看榜。突然,一位中年妇女兴高采烈地拉着自己的孩子:“德崇,考上了!”顺着母亲的手指看去,少年在榜中央找到了“孙德崇”三个字,下面点着大大的红点,表示考上了。少年就是孙敬修。15岁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京兆师范学校。告别了在伯父家六年噩梦般的生活,他在岱王庙开始了新的征程。

对于家境贫寒的孙敬修来说,京兆师范是最佳的选择。这是一所官办学校,不收学费,还管吃管住。在卢沟桥头的岱王庙,孙敬修读了五年书,悄然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从一位出身贫苦的寒门子弟,逐渐成为一名知识丰富、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者。

石景山区衙门口:

求职经历并不顺利

离开卢沟桥,我转了一趟车,最后乘坐327路来到了衙门口村。这里属于石景山区,扼守着前往山西的京原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在清代,村中设有宛平县第一衙署,掌管方圆十里乡村的民政、纳税、诉讼,村子因此得名“衙门口”。1921年,孙敬修从京兆师范学校毕业后,第一个教书的地方,就在衙门口小学。

当时的衙门口小学,教师只有两位,孙敬修和一位四十多岁的李老师。然而,衙门口的教师生活,很快就急转直下。看到孙敬修那么受学生欢迎,李老师有些不高兴了,好几次找到这位同事,批评他“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太孩子气,根本不像个当老师的样子”。这还不够,李老师还时常跑到校长那儿告状,说孙敬修“年轻无知,学问太浅,不能胜任教学”。他的阴谋很快就得逞了,孙敬修在衙门口小学只教了一季便被辞退。

刚走入社会,就尝到了失业的苦果,对年轻的孙敬修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后来,他听人说,李老师之所以那样做,是为了让马上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儿子可以顶个缺。许多年过去了,年近九旬的孙敬修爷爷在回忆录中写道:“直到那时,我才明白,想当老师,光凭一股子热情不行,光搞好师生关系也不行,还得好好学学为人处世的本领才行啊!”

无论如何,在衙门口,孙敬修磕磕绊绊,走上了教师之路。当年的衙门口小学,现在又在何方呢?我打听了半天,顺着一条街往西走,到了村民指引的位置,却怔住了——眼前只有宽阔的五环路,一辆辆车子飞驰而过。又问了附近的村民,才知道,在兴建五环路的时候,原来的小学校已经被拆除了。在夕阳之中,我望着眼前的公路,默然无语。衙门口小学,留给孙敬修的,是一段苦涩的记忆,现在,就让它随着北京的发展,飘散在历史的尘埃中吧!

西城区六部口:第一次与“讲故事”触电

秋日的傍晚,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向西步行一公里左右,就是六部口。从老地图上看,路北某单位对应的位置,就是当年的北平广播电台。人们熟悉的“故事爷爷”,在广播中讲故事的生涯,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1921年,离开衙门口小学之后,孙敬修曾在灯市口大街的华语学校、钓饵胡同小学工作,不久,钓饵胡同小学并入了丁香胡同的汇文一小。1932年,当时的教育局听说汇文一小的学生会唱“抵制日货、消灭日寇”的歌,让学校组织一期节目,到电台去广播。可是,到电台演出的时候,学生们因为情绪激动,歌唱得快,比预计的时间提前了几分钟就演完了。因为是现场直播,必须把这一时间段用完,该怎么办呢?孙敬修灵机一动,走到话筒前:“我们北平市第一汇文小学同学们的节目演完了,现在,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题目是《狼来了》……”他讲完了,节目时间刚好也到了。电台的领导很高兴,力邀孙敬修来电台讲故事。从此,孙敬修除了在汇文一小教书,每周都到电台讲一次故事。

1937年,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孙敬修在电台播讲的内容,抗日题材的故事和歌曲一律被禁止。尽管如此,他仍想方设法通过电台,向家长和孩子们传达爱国的热情。有一次,他讲了一个《大象过河》的故事,大意是:英国殖民军队侵略印度,逼着大象为他们运送军火物资。可是大象不听英国兵指挥,走到河边,站着不动。英国兵用枪托打大象的屁股,大象火了,用长鼻子卷起英国兵,扔到了河里!通过这个故事,他巧妙地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5月1日,孙敬修走进了新成立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儿童节目“小喇叭”中继续讲故事,成为了全国小朋友们熟悉的“故事爷爷”。“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每当开场白一播,小朋友们都收起淘气,捧起心爱的收音机,如痴如醉地听孙敬修爷爷用他那亲切、和蔼、感人的声音,讲述一个个或是捧腹大笑,或是受益匪浅的故事。除了中国传统的故事,如嫉恶如仇“七十二变”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等故事之外,外国童话故事像《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等也深深地吸引着中国的小朋友们。

这一句清脆爽朗的童声开场白,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成为延绵半个世纪的童年记忆。晚年的孙敬修常说:“我是个小蜡头儿,它烧了八十多年了,已经没有多大亮了,但是我要用这点儿光去照亮儿童们的心。”

篇5:我爷爷的故事作文600字

快到春节了,爸爸又开始给我讲爷爷的故事。爸爸给我讲爷爷的故事,目的就是想让我陪他回老家过年。

爷爷的小名叫三毛,爸爸常给我讲的故事是偷爷爷。爸爸说他也是听长辈们讲的,一到闲暇下来,长辈们就会饶有兴致地讲起“偷三毛”的故事。

那时是战乱年代,人们流离失所,曾祖母领着年幼的父亲逃荒逃到徐州。当地一户张姓人家收留他们母子,并和曾祖母过起了人家。那个时候,我的曾祖父已经离世。

战乱平息后,逃荒在外的人们陆续返回故乡,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我的大爷,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个人在老家艰难的生活。这些年他和曾祖母走散,是在亲戚们的.照顾下生活的。在亲戚家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孩子还是要有娘亲的。亲戚们商量来商量去,觉得没有别的好办法,除非把曾祖母叫回来。可张家人怎么会教曾祖母回来?曾祖母是否愿意回来也还是个迷。怎么办?把三毛偷回来!她总不能舍下两个孩子都不要把。

亲戚来到徐州躲在麦地里,瞅准爷爷一个人在外边玩耍,拉上爷爷就逃,连夜返回了河南。

曾祖母没有如人所愿随后而至。于是,爷爷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独自南下寻母。

曾祖母在那边已经有个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自是矛盾的。但终究爷爷把曾祖母叫了回来。这成为父亲的丰功伟绩,也是大爷一家最感激爷爷的地方。

上一篇:微淘简介范文下一篇:高二关于拼搏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