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蔼的爷爷作文

2024-04-25

和蔼的爷爷作文(通用16篇)

篇1:和蔼的爷爷作文

和蔼可亲的爷爷作文

和蔼的爷爷(2)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祖国妈妈65岁了。正是共产党领着我们走过了风风风雨雨,一起阻挡外敌,才有我们今天这样美好的生活。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赶到老家,准备拜访爷爷,要知道,他也当过兵呢!

来到爷爷家,老远就看见他乐呵呵地向我招手,招呼我赶快进屋。爷爷现在红光满面,气宇轩昂,已经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了。简单地招呼之后,我便直奔主题。爷爷听了,脸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接着,就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我们生活很艰苦。衣服一年只发两套,夏天一件衬衫,冬天一套棉衣。冬天实在太冷,只好把夏天才穿的衬衫穿在里面。睡的也不是床,用稻草铺一铺,就算很好了。伙食也很差,常常吃黑豆,黑豆一点儿也不好消化。”我听得津津有味,好久才缓过神来。

该采访了,我煞有其事地将书卷起来,充当话筒。我问道:“爷爷,在当年战火纷飞的年代,您有什么愿望吗?”“当然是希望战争结束后,您是不是觉得愿望实现了,很开心呢?”我又发问了。爷爷说:“开心是有的,但我有一点贪婪,战争结束又想着长命百岁了,哈哈……”看得出来,爷爷是个乐观、爽直的人。采访圆满地打上了句号。

明亮的教室,美味的食物,漂亮的衣裳,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现在的一切吧!转眼3天过去了,我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回首看着向我挥手的爷爷,我肃然起敬。我衷心祝愿所有老战士们身体安康,我们的祖国妈妈也能越来越繁荣昌盛。

点评:“红领巾寻访”活动开展地如火如荼,小作者走进历史——寻访老兵,了解关于战争历史的点点滴滴。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就如这位当兵的爷爷一样用最朴素的语言向我们展现当时的情景,但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对党的感谢以及心愿。这位老兵的乐观、子孙之间的浓浓情谊深深地感染了我。

篇2:和蔼的爷爷作文

有一个亲人,他对我的印象很深。那他到底是谁呢?他就是——刘远永(我的爷爷)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与别的爷爷与众不同的爷爷。

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个能够管理好多人的.大局长。因为他在事业上很厉害,有许许多多的老朋友,所以在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不管在哪一方面,都能排第一。我写字不好看,爸爸妈妈要给我报书法班,想找一个好老师,可没一个认识的,怎么办?

当我出生的时候,他每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炎热酷暑,总是把我接送到自己家,又接送回来。还担任了和我奶奶做饭的任务。现在,他不但每天给我做三顿饭,而且每天辛辛苦苦把我从学校接回来送过去,来来回回就得四趟。有时候爸爸没时间,爷爷还得接送六趟。

他是个全职爷爷,除了管理我这些以外,还管理我的学习。每天在爸爸妈妈回来之前要给我检查作业。我爷爷虽然对数学似懂非懂。却非常喜欢数学,如果一个题问不明白,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我很喜欢爷爷这种执着求学的精神。

篇3:爷爷奶奶的爱情

14岁, 我在记忆里拼命搜索我十四岁的印迹, 可是除了课堂里的打闹, 灯下做作业的身影, 还有那家乡路上洒满一路的桐籽花香, 我再也不能记起片断。而她, 却已嫁为人妇。想像里, 14岁的新娘, 还是稚嫩青涩, 眼里扑闪着未知的茫然与恐惧, 尚未发育完全的身子, 还应是在娘怀里撒娇的小女孩啊!可是, 她却即将面对一个陌生的家和一个陌生的男人。这今后的岁月会如何向她展开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只能从电影电视书刊杂志上复制的情节来想像当年的光景。

我在心里想像着70年前。而眼睛里看到的她, 已垂垂老矣。台阶上, 她坐在一辆破旧的轮椅里, 头发已花白。头发是他理的, 有些坑洼, 像是早年他们翻种过的地。一张蜡黄憔悴菊花满开的脸, 松弛的皮肤快要挂不住骨。那对眸子, 曾经的清亮明媚, 如今已混浊不堪, 甚至有些呆滞, 当它望着你, 你已经感觉不到那是眼睛。那贾宝玉还真是恶毒, 把个好好的珍珠硬是说成了死鱼珠子。她嘴巴不时的嚅动着, 还有清涎从合不扰的嘴角流下来。身上盖了层灰灰黑黑的棉被, 放在扶手上的手不时的抖动着, 有人经过身边, 却又会尽力举起在空中徒然的划几下, 似乎想留住些什么。

天气好的时候, 他会推着轮椅和她去散步。早些年, 她神智还清楚的时候, 在路上遇到熟人, 他向她介绍谁谁谁时, 她还会努力地咧开嘴, 给个笑的意思。见有小孩子, 眼里会闪动一瞬慈爱的光芒。这些年, 她越发不清楚了, 也不认识谁了, 吃饭也不知道饱足, 睡觉也不挑时候, 大小便全拉在身上。活着的意义, 也只剩下张口与闭口了。他也还是会带她去散步, 我总是很客气地叫着老人。因为年轻, 所以衰老对于自己还是一个遥远的话题, 我从不曾仔细去描画自己老去的样子, 虽然偶尔会愤世嫉俗怨恨这日子怎么老长老长, 恨不能一夜白头。看到他们的时候, 心里并无多大感想, 过了就过了, 毕竟, 他们走完的人生, 不可能在我的身上再现。老人间或会叫住我, 向我诉说, 昨晚她又闹了一宿, 我也没休息好, 你在医院方便的话给我带点安定回来吧, 回头给钱你。我总是答应得好好的, 也常常因为记性坏的缘故, 忘了这档子事。不过, 还是会给她买, 钱却照常不收。也碰到好几回, 看见他在父亲面前唠叨:“我也老了, 走不动了, 你娘这身子越发重了, 只怕要弄个帮手来才能扶得动, 这屎尿都拉在身上, 我也洗不动了”, 父亲这时, 总也是一脸的无奈。他们一生养育了三儿三女, 如今早已是分家各自独立, 枝繁叶茂, 个人有各自的天地。于是, 召开了家庭会议后, 决定由最小的姑姑来照顾两老, 每个儿子负担两百元。父亲总也叫我们几个孙辈去老人房中坐坐, 我们常嘴上应酬着, 心里却老大不愿意, 知道那房里充斥着的怪味儿让人受不了, 老人房里堆着的陈旧杂物, 是酷爱收拾的我难以忍受的。况且我们又能和他们说些什么呢?虽然明白, 自己也有老去的一天, 可当它真真切切的映照在我们面前的时候, 我们却都厌恶了, 逃避了。

这几日, 她几乎滴水未进, 粒米未吃了。父亲看过了之后, 和两个兄弟交了底, 这年, 怕是难过了。家里的亲戚走动勤了些, 还央我给弄几瓶能量液体给吊上, 尽尽人事吧。昨日里, 我给她吊水, 瘦骨嶙峋的手, 青筋凸现。打针的时候, 她的大拇指还温热地挨了挨我的手。我知道她的痛苦, 我知道她浑浊的眼睛在看我。打完针, 固定好针头, 我看见他轻轻地把她的手拢进被里, 被里早有灌好热水隔了纱布的热水袋, 掖好被子, 我看见他慢慢地脱掉鞋子, 爬上了床, 在她的身边躺下, 头并着头, 手不停地摸着她那松弛的脸, 摩挲着, 眼角泪花闪烁。我无声地站在他们床边, 那一刻, 心底里泛起一阵酸楚和感动。七十年的夫妻啊, 同进同出, 从少年走到暮年, 如今, 临到分手了, 还是不忍。或许他们之间, 存在过一种叫做爱情的东西, 又或者, 在他们心里, 早已成了兄妹, 日子只是他们相扶相携必得共同渡过的页页黄历, 当年华老去, 彼此相伴的信念已成了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唯一理由。无人处, 他是否还会对她念叨, 问她的问题最终还是由他自己来回答, 也还会在厌烦时大声地斥责她, 也会在黑夜里无言对坐, 从她那空洞的眸子里找寻往日恩爱的画面吗?这一切, 我都不能知晓了。少来夫妻老来伴, 年轻如我, 常常讨厌别人在眼前晃来晃去, 一个人非常享受独处的乐趣。我觉得, 爱与孤独, 应是人人都应承受的底线。可是那一刻, 我非常不确定, 当我如她一般时, 是否会有爱人抚摸我备受摧残的脸?不免有些戚戚然了。

据父亲说, 他们两人感情非常好, 也许是在对待儿女的问题上, 有些偏颇。但是, 我也愿意理解那是因为儿女太多的缘故, 总也是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我崇尚古典式的爱情, 凄美的爱情, 甚至于偏执狂似的固守于绝望的爱情。我始终认为, 悲剧式的梁祝与罗密欧茱丽叶似的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爱情, 凡是能修成正果的感情到了最后已经不成其爱了。我认同了张爱玲的话“婚姻不过是长期的合法的卖淫”。看着我们周围的年轻夫妻, 表面上还可以, 可一深入了解, 没有几个对自己的婚姻是满意的, 听得最多的便是“凑合”二字。从前的人, 为了感情可以放弃许多, 条件, 工作, 现在的人, 为了后者而放弃一段情是常事。80年代, 人们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90年代人们说“找个爱我的人做丈夫, 找个我爱的人做情人”, 进入21世纪, 人们热衷的是天亮之后说分手的“一夜情”。真是古语里所说的“饱暖思淫欲, 饥寒起盗心”吗?是什么让我们不知麋足, 是什么让我们心生厌倦?真是生活好了、富裕了的原因?因为害怕伤害就不敢过多的投入感情, 因为脆弱, 总是把许多附属条件放在感情的前面。有科学举证, 爱情不过是一场激素的分泌, 它有喷涌的一天, 也会有消弭的一刻。那么, 从前的人, 依靠什么信念来维持婚姻?而现在的我们, 又将如何去面对未来?

年轻的时候, 爱情最炽热时, 常常会说, 离不开了, 活不了了。西式的婚礼誓词里也常常夹带生老病死永不相弃这样的话。可现在, 人们都已经心照不宣地认定那只是幼稚的套话, 有谁还会溺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呢?沧海后面还是沧海, 巫山后面还有巫山, 他与她的爱情, 是因为物质条件所限得以保全从一而终吗?我但愿这不是唯的一因缘。

现在, 我站在长沙最繁华的火车站广场, 身边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不少的情侣, 大多数的女孩子手里都有花, 那没有花的怕也是要到花店去的。他们经过我的身边, 我可以感受得到幸福与甜蜜。在玫瑰香飘满整个城市的时候, 我但愿他们十指扣得再紧些, 我但愿他们在享受情的浪漫与热烈时, 同时也多一点彼此理解与忍让迁就, 以两颗祈望天长地久的心, 共同珍惜此刻的曾经拥有。

篇4:和蔼的国王

September 7, 2002 was an unforgettable day for me, because I finally realized my childhood dream that one day I could meet His Majesty Norodom Sihanouk, King of Cambodia. Early in the morning, our crew with five people went to his residence in a very quiet lane near Tian’anmen Square to get ready for an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His Majesty. When the hour hand pointed at ten, the King came into the room where we had set ready all our machines and lights. He greeted us one by one with traditional Cambodian Buddhism etiquette and warm smile. He was so kind, elegant and courteous that you would take him as your neighbor rather than a King of a country. He then sat down slowly in front of Mr. Shui Junyi to start a two-hour-long interview.

King Sihanouk is the first foreign statesman I knew in my childhood. As early as in late 60s last century when I just began my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 often heard his name from radio programs. I sometimes even dreamed that I could meet him when I grew up. After I joined CCTV five years ago, my job offered me a lot of chances to meet foreign state leaders, but seeing King Sihanouk was just what I expected most, although I had already met more than 50 foreign political dignitaries before I saw His Majesty.

I was very proud that through my efforts the King accepted our interview request. But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interview, the King seemed very serious and not exciting at all. He just answered the questions put forward by Shui Junuyi mechanically and without any expression on his face. Seeing this, I felt a sense of failure about the interview. I walked out of the room silently to ask for advices from Mr. Norey, assistant of the King and people in the hotel. They told me that the King was actually a good conversationalist who loved to recall old days. Maybe he did not remember the things happened yesterday, but he would never forget the fine memories that had left in his mind twenty or thirty years ago. I was greatly encouraged by what they had told me and went back quickly to the interview place. I wrote down the message on a small piece of paper and handed it over to Mr. Shui Junyi quietly.

As a very experienced interviewer, Mr. Shui Junyi was clear enough that the topics had to be adjusted immediately in order to bring a lively atmosphere. So he asked the King to describe the situation when he was enthroned at 19. The King became excited right away and started to talk about the memorabl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Cambodia continuously. He zestfully talked about the powerful and prosperous Cambodian Dynasty, the centuries-old Angkor Wat, the staunch resistance against foreign powers and his second home country— China and his affectionate friendship with the Chinese leaders. 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his largeness of mind and his heart-warming laughing. When he told of the coup d誩tat that aimed at overthrowing him, he laughed again and again and it seemed that he was just telling a funny story that had nothing to do with him. His openheartedness made me filled with esteem towards this respected old man of 80 years old.

The interview had lasted nearly two hours. In order to take care of His Majesty’s health, Mr. Shui Junyi said that he would raise the last question. However the King was still in high spirits. He responded quickly: “Don’t hurry. We still have time.” He then continued to tell us a lot of unforgettable memories that went along with his life.

In the end of the interview, we were greatly honored to take a picture with His Majesty and every one of us was also extremely flattered to have a present from the King. On October 27, 2002, before the 80th birthday of the King, we had this interview on air in our program. The King after watching was very satisfied and he ordered his assistant to write us a letter, which read: “This documentary film glorifies in a splendid and moving way the friendship uniting the gloriou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Kingdom of Cambodia”.

2002年9月7日对我来说是难忘的一天,因为我终于实现了儿时的一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能见到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努克陛下。那天一大早,我们摄制组一行五人来到位于天安门广场附近一个幽静的胡同内的国王下榻处,准备专访陛下。当时针指向10点的时候,国王来到我们早已布置好机器和灯光的采访现场。他笑容满面,用传统的柬埔寨佛教礼仪和我们一一打招呼。他是那么的温文尔雅,给人感觉是你的一个邻居而不是一国之君。接着,他慢慢地坐到水均益的面前,开始接受长达两个小时的采访。

西哈努克国王是我小时候最早“认识”的外国政要,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就经常从广播节目中听到他的名字,我有时甚至梦想着长大后能见到他。当五年前加盟中央电视台后,我的工作给我提供了很多接触外国领导人的机会,但见到西哈努克国王一直是我最期望的,虽然在这之前我已经见过50多位国际政要。

通过我的努力,西哈努克国王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我感到很自豪,但在采访之初,国王似乎很严肃也一点都不兴奋,他只是机械地回答水均益提出的问题,脸上也毫无表情。看到这一情形,我感到采访很失败。于是我就静静地离开采访现场,去向国王的助手诺黎先生和宾馆的工作人员请教。他们告诉我其实国王很健谈,喜欢回顾过去,也许昨天的事他未必记得清楚,但二三十年前的美好往事他记得一清二楚。我听了后很受鼓舞,立刻回到采访现场,把这个信息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悄悄地交给水均益。

作为一个有丰富采访经验的记者,水均益也早就意识到了必须尽快改变话题,活跃现场气氛,于是他问国王您能否给我们谈谈您19岁登基时的情形,国王立刻变得兴奋起来,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柬埔寨各个历史时期的难忘经历。他兴致勃勃地谈到了繁荣强大的高棉王朝和历史悠久的吴哥窟;谈到了柬埔寨历史上屡次顽强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谈到了他的第二故乡中国和与中国领导人的深情厚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大度的胸襟和爽朗的笑声。在谈到推翻他的朗诺政变时,他笑个不停,似乎在讲述一个与己无关的有趣故事。他的这种胸怀使我对这个80岁老人充满了敬仰。

采访已经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为了照顾国王的身体,水均益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但国王的谈兴甚浓,他马上回答说:“不着急,我们还有时间。”他接着继续讲述了许多他生命中难以忘怀的记忆。

采访结束后,我们很荣幸地和国王合影留念,我们每个人还得到了国王赐予的礼物。2002年10月27日,在国王80岁生日来临之前,我们播出了这期专访节目。国王看过节目后非常满意,特意委托他的助手给我们发来贺信,信中写道:“节目以恢宏的气势和感人的手法颂扬了中柬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篇5:和蔼可亲的爷爷作文350字

爷爷有着大大的耳朵,长长的脸,长得又高又瘦,脸上总带着灿烂的微笑。

有一次,我的好朋友炫菡放学来我家玩,爷爷就给我们去一鸣奶吧买了好吃的点心来。在我和炫菡看书时,爷爷把买来点心放在盘子里拿到了我们边上给我们吃,还说:“快吃吧,冷了就不好吃了。”我们就趁热吃了。在我们玩的时候,爷爷拿着两件衣服说:“你们快穿上,不要冻着了!”我们就乖乖的把衣服穿上了。到了吃晚饭时,我们看到爷爷桌子上丰富的菜,不由得吃了一惊,就开始津津有味的开吃了。时间过得像飞马,一下子就到了晚上,炫菡就要走了,爷爷笑着对炫菡说:“下次再来和可菡一起玩吧!”

篇6:和蔼的奶奶作文

记得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们好几个人正在为“过家家“的材料忙得不可开交。我和甜甜还有豆豆是“买菜”的——也就是拔草。拔着拔着,忽然甜甜“啊”的叫了起来。“怎么了?怎么了 ?” 我们都急忙跑过来。“这‘菜’太重了!”甜甜大声抱怨,“拔不起来!”我们三人就合理拔起这根“菜”来,可是这“菜根”太顽强了,我们三人累得筋疲力尽了,它还是原封不动的待在那里。

“我们换根菜吧!”豆豆提议。“不行!这根‘菜’最大最绿了!”甜甜马上蹦起来抗议。感觉到了空气中的火药味,我赶紧提出一个办法:“我们可以去找大人帮忙啊!”“对啊!”他俩异口同声的回答。

我们现在路旁拦住一个高大的叔叔,请他帮忙,可他竟一声不吭地走了过去。但第一次的失败没有让我们泄气。我们又拦下了第二个阿姨,诚恳的请求她帮助,她瞪了我们一眼,吓得我们不敢做声,整了整衣服也走了。经过两次失败,我们没有信心了,三个人低着头挤坐在路边。

篇7:和蔼的老师作文

我刚来到这个班上,一个熟悉的人也没有,再加上我天生胆子比较小,下课了都不敢跟同学说话,更别说当着同学和老师的面做自我介绍了。下午第一节课是数学课,“同学们好!”不知从那传来了一句像百灵鸟一样动听的`声音,原来是老师来了。老师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讲台前,环视了四周,说:“同学们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崔,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老师娓娓动听的声音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所有人的注意力。“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座位顺序做一个自我介绍。”一听到要做自我介绍,我的心突突地跳着,心想:“完了,这可怎么办?第一节课就要出丑了。”我担心我的舌头会像麻花一样打结,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很快就轮到我了,我的脸刷地一下全红了,就像一个熟透了的苹果似的,磕磕巴巴地说着“大……大家……好,我……我叫……”“这位同学好,不要紧张,慢慢来。”看着老师和蔼可亲的面容,我大胆流利地介绍完我自己,刚介绍完我自己,老师就带头鼓起掌来。我抬头看着老师,老师一边点头一边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我,我心里一下子觉得特别温暖。

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我比以前开朗了许多,老师笑了,就像月牙一样美。

没想到,时间竟然过得这么快,转眼间就到了三年级下学期,一个坏消息传到了我耳中:崔老师要退休了!我听到这个消息,一想到再也听不到“同学们好”这句熟悉的话语,我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我哭着跑到崔老师面前,毫不犹豫地抱住了她。“同学们放心,我会经常来学校看你们的。”崔老师抚摸着我的头说。可是我多么想再看到老师那温柔的眼睛啊!多么想再听到老师那动听的讲课声啊!多么想再抱一次崔老师啊!我强忍着哭声点点头,告诉自己:等我长大了,一定要主动去看望崔老师。

篇8:爷爷的乐趣

爷爷打牌的风格很高, 在牌桌上他很尊重别人, 有一次打80分, 对方出错了牌, 不好意思收回, 爷爷看见了, 笑着说:“我们重来吧!”

爷爷的牌艺也很精。不管什么牌到了爷爷的手里, 像变成戏法似的, 都能够转败为胜。记得去年寒假的一天, 爷爷和几个牌友一起去打牌, 我站在牌桌旁, 看着爷爷打牌。我看到爷爷手里的牌简直糟糕透了, 我真为他着急, 可不知怎么的, 爷爷又打了个“胜仗”。我高兴极了, 竖起大拇指夸爷爷, 说:“爷爷, 您真了不起, 您的神机妙算抵得上那个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呀!”爷爷听了, 哈哈大笑, 笑起来像个老顽童。

篇9:和蔼的老师作文

我最喜欢我们的郭老师,她一脸慈祥,从来不打骂我们,总是耐心地跟我们讲道理。可以说,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来形容郭老师是最好不过了。白天,郭老师仔细地给我们讲课,兢兢业业,就算是生病,也从不懈怠。晚上,郭老师还要挑灯夜战,为我们批改作业,孜孜不倦。郭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把我们这些娇嫩的花朵浇灌。也像充满希望的灯光,点燃我们的梦想。

记得有一次,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坐在位置上安安静静地等郭老师来上课,可好几分钟后,才看见郭老师慢慢地走上讲台,脸色苍白,看样子是生病了。但是,郭老师仍然用沙哑的声音坚持给我们传授知识。途中,她不断地咳嗽,不断地喘气,有好几次我都想叫她停下来,但看到郭老师那专注的神情,我又止住了这个想法。终于下课了,我才发现郭老师满脸都是细密的汗珠,脸色更苍白了。

篇10:和蔼的老师作文

心理都是很开心的,不论什么心事,我会一直沉默,是神奇。

在辽阔的宇宙。认识这位老师,我都说,而老师偏偏选我!有时候,笑声占沟通的60%,我在这位老师的光芒下,我要叙述的就是恩情! 当我聆听钢琴的时, 如果,那时大队辅导员真的很信任我哦~如果同时又10人再争这个任务,

终于有一天,上帝只允许我说一句话。

篇11:和蔼可亲的奶奶作文

我的奶奶身体胖乎乎的,个子不高,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布满一条条皱纹,但是她的眼睛炯炯有神,笑起来和蔼可亲。奶奶很疼我,什么好吃的都留给我。但是我做错了事,奶奶也会非常严厉。

记得我读一年级的时候,早上想睡懒觉,赖在床上不肯起来。不管爸爸妈妈怎么叫我,我都不理会。上学快迟到了,奶奶知道了又急又气,赶紧跑到我床前,掀开我的被子,大声喝道:“快起来,太阳晒到屁股了。”我仍旧闭着眼睛,假装睡觉。这下可把奶奶惹火了,她一把把我从床上拉了起来,拉长着脸,生气地对我说:“小小年纪就想赖学,长大了还得了!再不起来,我以后都不疼你了!”我从来没见过奶奶对我发这么大的火,连忙乖乖地起床,准备上学去。奶奶的脸上马上又阴转多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这才是我的乖孙女。”

这就是我的奶奶,一个既和蔼可亲又严厉的老人。

篇12:爷爷的日记

那年, 我才10岁, 因为要参加学校月考, 我没能见爷爷最后一面。那本日记是后来我回老家时, 奶奶把我带到紧挨她床头的三斗桌旁, 从上了锁的一个抽屉里取出来的———一个黑色封皮、封面印有“记事簿”3个银灰色字样的方形小本子。奶奶哽咽着对我说:畅畅, 这些都是你爷爷趁着家里没人时写的。奶奶不识字, 不知道你爷爷在上面说了些啥。前些日子也让你爸爸看过。爷爷走前曾叮嘱奶奶把这个本子存放好, 等他离开人世后再拿给几个孩子看一看……

我第一次见到爷爷的笔迹, 竟是那么的隽秀、遒劲。爸爸说, 爷爷于1957年8月从师范学校毕业, 在乡里教了不到一年的书, 就被选调到县委工作。后来, 又到市委组织部、县民劳局、县人事局等部门工作, 直到1997年2月退休。

爷爷在日记里记下了他一生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字里行间饱含着老辈人的勤劳和踏实。爷爷是因长年积劳成疾、肺心病急性加重, 导致呼吸衰竭而猝然辞世的。日记中的一些段落、文字, 虽然有的标有日期, 有的没注明日期, 但都是他强忍病痛、按时间先后顺序一笔一画写给爸爸、叔父和两个姑姑的。

爷爷对自己总是很苛刻, 一直铭记自己是市里的优秀共产党员, 从不给组织和他人添麻烦。他写道:人总有离世那一天, 这是自然规律, 就像太阳有日出日落一样。我走后, 你们即给人劳局办公室报告一下, 听从局里的安排, 从简办事, 不能特殊。我的送老衣, 你妈已做好。我走时就穿它, 不必再买。他说, 人死如灯灭。人走了, 穿得再多、再好, 又有何用?况且那样影响也不好。他一再嘱咐, 自己一生都喜欢办事情简单些好。不要按老办法、老习惯去办, 把他的遗像、骨灰直接埋在老家曾祖父的脚下, 不要再做木棺材。他还说, 自己一生抵制迷信, 走后也不要给他烧阴宅。

可是对他人, 爷爷倒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是个热心肠, 总是想着法子帮人家一把。那些年, 家里只有爷爷一人在县城工作, 其他一家老少全在农村老家生活。每次回村里见到乡亲, 他老远就下了自行车打招呼或递支烟。40多年前, 我的曾祖父突发眼疾, 生活不便, 再加上爸爸的几个姊妹年纪小, 家里就靠奶奶一人挣工分。爷爷愣是请求组织把自己调回我们乡里工作, 以在工作之余帮衬家里。后来爷爷又调回了县城, 他几乎每天下班后都骑车往10多公里之外的老家赶, 帮奶奶料理农活儿和家务。第二天一早再赶回县城。那辆骑了修、修了骑的自行车, 一直陪伴他到退休那年。爷爷病重期间, 最挂念的应该是奶奶了。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在世时没有分文外债, 省吃俭用给你妈留了点糊口养老钱, 但我走后还有20个月的抚恤金和遗属补助。如果没有特殊情况, 这些会基本够用的, 不会给你们过多增加经济上的负担。但人老了, 免不了让你们操心、受连累。以后你妈住在哪里由她来定, 但不要回农村老家住, 那样生活多有不便。你们都在城里上班, 也不便对她探望和照顾。他还说, 现在住的这套房子虽然有20多年了, 但紧挨农贸市场, 街坊邻居又熟悉, 生活方便。如果不是急于用钱, 你妈又愿意在这儿住下去, 可暂不要把房子转让。我的这些想法不一定对, 你们商量着处理吧。他说, 老家住宅及院里的树木, 以前是你妈管理的, 我走后交给你叔父管理。你们啥时候想回去了, 有个站的地方, 看一下这个老宅子就中了。我和你叔父没有按农村的习俗进行兄弟分家, 以后咱家里的事全靠他来承担了, 要多听他的。

爷爷对子女爱得很深, 尽管从没动过他们一指头, 可对他们一向严厉。爸爸说, 平时只要逮住机会, 爷爷总是一脸正经地灌输“正能量”, 即便是偶尔爸爸从省城给他通个电话或当面拉家常时, 爷爷也不放过教育的机会。爸爸上学时, 有一次因功课较紧没来得及理发, 头发快要埋住耳朵了, 被这位“倔老头”猛批一盘儿, 不一会儿就去剪了个平头。在所剩时光无多、几近人生之旅的终点时, 他仍未放松对自己的标准和对子女的希冀。他写道:畅畅, 你爸爸是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留在省城工作的。我没能把你叔父、姑姑送进大学门, 也没给他们安排个理想的工作, 是自己没尽到责任, 深感愧疚。他希望自己的4个孩子以后更加紧密团结, 平时多来往, 遇事勤商量, 有难齐心帮。要以工作为重, 上好各自的班, 逢年过节不要为他烧纸、祭奠, 那样纯是自找麻烦。奶奶说, 爷爷脾气很倔, 办事照规矩, 说话不会拐弯抹角, 有时一句话能把人给噎过去。他在日记中多次叮嘱:吸烟伤肺, 最好把它戒掉, 一旦像我这样因过量吸烟而患了肺气肿、肺心病, 后悔已晚;喝酒伤肝, 喝酒不能逞英雄, 啥时候都得叫人管控住酒, 而不是让酒把人灌迷糊;打麻将、玩扑克丧志又伤财, 上了瘾就会败坏名声, 让人背后戳脊梁骨。最后一次在日记里叮嘱, 是在2008年3月29日, 他几乎是用了下“通牒”的口吻:开车不沾酒、骑车少喝酒、在家适量饮、外出严把握。如果没酒不能活, 以酒代饭尽情喝, 最后只用说一次, 错了放胆加倍喝……爷爷还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你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待你们的子女成家后, 要多教导他们时时、事事对双方的老人一样孝敬, 这是家庭美德、社会美德, 也是人生之道。

爷爷在日记的“写在后边”中说, 这些以后再也不能说、再也没法写出来的话, 都是他“被泪水浸过的心里话”。以后如果想起他了, 拿起这个本本看看就中了……为了不影响我们的学习, 爷爷还写道:办我的丧事时, 家里的几个学生一律不要参加。过后告诉他们, 我已离开人世就中了。

看完日记, 我的脸颊早已流淌了两行泪痕。我说:奶奶, 爷爷在本子里写的都是要我们走正路、行善事、多吃苦的话。要不, 我给您读一读吧……

篇13:和蔼可亲的老师作文

读着《师恩难忘》这篇课文,我就想起了教过我的乔老师。

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即使在她很生气的时候,她的脸也让人感到亲切。乔教师教我们记生字真有办法。记得在二年级的课文里有一个“休”,是一个生字。同学们老是把它写成“体”字。为了让我们正确记住这个“休”字,她在课上对我们说:“听着,老师让小朋友猜一个字。一个人跑累了,依靠着一棵大树在休息。”就这样猜一猜,我们都记清了这个字。有一回,我语文考了全班第一,我越想越欢喜,觉的自己还真能学。于是我在同学面前趾高气扬的。乔教师看见了,便把我叫到了办公室,和蔼可亲的对我说:“沈xx,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和尚,认为自己所有的本领都学会了,让师傅允许他下山,师傅听了让他拿一只缸来,并装满石头。小和尚用石头把缸装满了,说:“师傅,装满了。”师傅说:“没有装满。”师傅又拿了一些沙子倒了进去。沙子顺着缝流了进去。师傅又说:“这下有没有满?”“这下真的满了。”师傅又打了一桶水倒了进去,之后说:“学本领象这只缸,永远也不会满。”小和尚听了,悄悄地去念经了。听了这个故事,我也很惭愧。

在乔老师的教育启发下,我改掉了骄傲自大的毛病。老师的教育像春雨,滋润着我。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受用。

篇14:和蔼可亲的老师作文

王老师不但人长得好看,她的课还讲得非常精彩。她给我们讲阅读理解,我们会替故事里的主人公快乐或悲伤;她讲课文声情并茂,生动具体;她讲古诗,我们能想象出诗中描述的画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王老师给我们讲《村居》这首诗,其中有一句“拂堤杨柳醉春烟”,王老师让我们讨论“拂堤杨柳”的含义,我们大家激烈的讨论着,畅所欲言,王老师在一旁认真地倾听,可是大家讨论了很久,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这句话,王老师就告诉同学们:“拂堤杨柳是指杨柳枝条很长,像是在抚摸堤岸。”我听着王老师的解释,闭上眼睛,想象着那样一幅画面,突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王老师讲课时,声音时高时低,仿佛山涧的清泉缓缓流过我的心田,王老师讲的课就是这样生动形象。

王老师还是一位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好老师。有一次,王老师的嗓子哑了,说不出话来,可是王老师却仍然坚持带病给同学们上课。聪明的王老师想了一种全新的上课方式,她把她想说的话写在黑板上,一节课下来,写满了整整两块黑板,同学们都觉得非常感动。

篇15:和蔼可亲的老师作文

我们终于迎来了星期一,早读,一位中袖上衣,棕色裤子,剪一头碎发,带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走进教室的人就是陈老师。顿时热闹的班级安静下来了,我的心情万分忐忑,接着陈老师说:“同学们,庞老师有事,这几天的课由我来上,我姓陈,你们叫我陈老师就可以了。”我心想:如果我们犯了错误,老师会不会批评我们?老师的普通话说得好不好?老师看上去挺温柔的,我们的喧闹声这么大,老师也没生气。

第一节课,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我们要学习的课题,在老师亲切又温和的教学中,我们放下了紧张的心情,投入了一堂津津有味的课堂,老师笑起来如同那春风,拂过我们的脸庞,温暖了我们的心房,老师在黑板写字的时候总是一丝不苟,一笔一划,只见陈老师眉头微蹙,不一会,几个刚劲有力的粉笔字从老师的笔下出来了。我们的心中不由的多了几分敬佩之情,陈老师,你真厉害啊!

篇16:和蔼可亲的老师作文

我的英语老师她是那么地温柔,那么地和蔼,又那么地亲切。她有一头乌黑的短发,刘海下,闪耀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穿着一套粉红的运动服,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她就是我们班的英语老师——向老师。

向老师是一个和蔼的老师,当同学们犯错的时候,老师不会像其他的老师一样把同学们骂得狗血喷头,而是,让他做完还没有做完的作业。有一次,我的作业还没有做完,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在我们吃课间餐的时候,严肃地叫:“欧钰坪,你过来一下。”我听了,心里吓了一跳,我想:我又没有做错什么事情,老师到底要我过去干什么啊!难倒我上课不认真?没可能的吧!我上课那么认真。我提心吊胆地走到向老师的面前,向老师弯下腰来耐心地跟我讲:“钰坪,你虽然作业没有做完,但是,我知道你肯定忘了是吧?没关系的,你现在回去把他做完啊!”我拿了作业本后,心里很难过,老师对我这么好,我以后再也不会辜负老师对我的信任了!

向老师你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这就是我最敬爱的`老师——向老师。

上一篇:履历表自我评价怎么填下一篇:申纪兰人物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