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爷爷的图书馆-故事作文

2024-04-22

熊爷爷的图书馆-故事作文(通用2篇)

篇1:熊爷爷的图书馆-故事作文

童话故事:替熊爷爷照看梧桐树

熊爷爷家门前有一棵漂亮的梧(wú)桐(tóng)树,微风吹来,嫩绿嫩绿的叶子像无数面小旗子迎风舞动,还会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就像在唱一首好听的歌谣。

熊爷爷要出一趟远门,于是,便把照料梧桐树的任务拜托给了獾,熊爷爷对獾说:“亲爱的獾,请你帮我照看好我心爱的梧桐树,可以吗?”

“没问题,我一定照顾好它,您就放心地出发吧。”獾挺了挺胸脯说道。

“谢谢,谢谢,多么认真的小伙子呀!”熊爷爷放心地离开了村庄。

在一个夏末的傍晚,獾想:熊爷爷走了两个多月了,梧桐树健康得很,喜鹊一家还搬来与它做伴儿,它也不会寂寞。我可以到山那边去拜访我的.麋鹿朋友了。

獾翻山越岭去好朋友家玩了两天,他回来时,发现梧桐树树干上的皮都掉了。

“哎呦呦!这是谁干的坏事呀?怎么可以把梧桐树的树皮扒光呢?”獾气愤极了。

可是,问了半天,村里的动物们都说不是自己干的,也没见着谁扒树皮。

獾又气又急,这可怎么办?都怪自己离开了两天,唉!答应好熊爷爷的事情,结果办砸了,梧桐树的树皮被扒掉了,还能活多久呀!想着,想着,獾哭了起来。

这时,一双大手拍了拍獾的肩膀,“亲爱的獾,你怎么哭了呢?”

“啊?熊爷爷,您回来了?我、我——”獾扑进熊爷爷的怀里,哭得更凶了,他很委屈,这些日子,自己给梧桐树浇水、施肥、捉虫,尽心尽力,可是,不知道哪个坏家伙竟然把树皮扒光了。

“不哭,不哭,告诉爷爷发生了什么事情?”

“梧桐树的树皮不知道被谁扒光了,我不该离开它两天,呜呜呜——”

“哈哈,原来是因为这个呀,梧桐树每年都要换衣服的,因为它长得太快了,旧衣服小了,就要脱下来,换上新衣服呢。”

“原来是这样?嘿嘿。”獾破涕为笑,都怪自己不善于观察,知识掌握得少,结果虚惊一场。

知识链接:树木的表皮之间,有一层分裂很强的细胞,这层细胞能向内外分裂出新细胞,使树木不断地加粗长大,以前的老细胞会逐渐衰老、干枯、死亡,就得脱离树干,形成了逐渐掉下的树皮。梧桐树春夏长得很快,脱皮是它们自然生长的结果,是正常的新陈代谢现象。在脱皮过程中,树干会变得粗壮起来。

篇2:熊爷爷的图书馆-故事作文

电影纪录片以讲故事的方式, 客观真实地记录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大量长镜头的运用与跟踪摄影所产生的栩栩如生的真实感是其他类型影片所无法企及的。另外, 电影纪录片常常渗透着创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浓厚的人文关怀, 在青峰翠谷的自然环境中洗涤着我们的心灵。

本文从影片《子熊故事》出发, 简要分析电影纪录片在真实性、故事性以及人文性三方面的美学特征。

一、真实性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这部著作中说:“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揭示真实。”[2]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放映时, 人们惊叹它表现的内容和现实生活中一个样。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和美学基础, 离开了真实性, 纪录片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但是, 纪录片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并不等于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埃里克·巴尔诺认为, 纪录片是“抓住现实的片段, 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3]这就要求创作者通过真实记录拍摄的生活素材, 体现出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真实, 是指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真实。《子熊故事》是一部以熊的故事为主要表现内容的纪录片, 它是根据1885年发生在美国洛基山脉中人与熊之间的真实故事改编, 真实地再现了小熊的生活环境。这指的是客观的真实, 即真实的“记录”。“艺术来源于生活, 却又高于生活”。通过看花絮我们知道, 本部影片《子熊故事》在拍摄过程中用到了驯兽师驯养的熊, 还有模型 (比如熊妈妈被石头压死的镜头) , 这就是说, 导演让雅克·阿诺参与了摄影机的“记录”活动, 但是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却丝毫未察觉, 从而形成了观众心理上的真实感, 即“主观的真实”。

钟大年教授认为, 在纪录片中, 真实性是就事实而言的, 逼真感是就作品的语言系统而言的, 而真实是就观众的体验而言的。创作者通过创作活动将几者统一起来, 才使真实地 (观众的感受) 反映 (逼真的语言系统) 现实生活 (事实的真实性) 成为纪录片创作理想境界的基础。[4]亚里斯多德认为, 只有真的事物才是美的。所以, 真实性是电影纪录片最突出的美学特征之一。

二、故事性

詹姆逊曾指出, “文化从来就不是哲学性的, 文化其实是讲故事。观念性的东西能取得的效果是很弱的, 而文化中的叙事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小说是叙事, 电影是叙事, 甚至广告也是叙事, 也含有小故事。”[5]电影是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来讲故事, 纪录片是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真实再现客观环境。大多数人喜欢看电影而不是纪录片, 就是因为纪录片的故事性比较弱。电影纪录片加入电影的故事性元素, 削弱了纪录片的枯燥和乏味, 增加了影片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形成了电影纪录片独特的美学特征。

《子熊故事》以小熊约克的活动贯穿始终。无论是小熊约克在觅食的过程中失去母亲, 还是与灰熊之间建立起来的情谊;无论是猎人与灰熊的复仇交锋, 还是与原始森林之间的互动, 都是充满了环环相扣的曲折性与故事元素。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说:“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 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的事。”[6]也就是说, 艺术表现的事“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真实的事。《子熊故事》里加入了许多想象的故事, 如小熊做梦梦到青蛙, 小熊吃了毒蘑菇之后出现的眩晕感。乍看之下, 我们可能会觉得这违背了艺术的真实性原则。可是, 如果我们细想一下, 就会觉得这恰恰符合了真实性原则。因为它符合小熊当时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故事”对于电影来说是虚构的, 但“故事”对于纪录片来说却是真实的, 它来源于被记录的真实故事本身和编导的创作。[7]

三、人文性

人文性是纪录片最大的一个美学特色。朱羽君教授曾指出:“纪录片是从真实的生活中采撷素材, 以生活自身的形态来阐释生活, 抒发情感, 升华哲理的。纪录片表现的问题是真实生活中的一个存在, 一个流程, 一个片断, 以此来反映活脱脱的人生现实, 给予观众一个评价生活的基点, 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这是纪录片的美感所在。”[8]

《子熊故事》的人文关怀无处不在, 它的主角不是人, 而是一只“拟人化”了的小熊约克。小熊的一举一动都让人产生一种错觉, 好像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家, 从此, 它开始流浪和历险。约克在流浪过程中, 遇到了一只受伤的灰熊。小约克为灰熊舔伤口, 它那纯洁无瑕的眼神, 多么令人爱怜;灰熊为小约克抓鱼, 一条又一条, 多么令人感动;影片结尾约克和灰熊睡在一起, 你推我搡, 多么温馨的画面呀!谁能说这不是一对真正的父子啊?

猎人在《子熊故事》里不是主要的表现对象, 但他们是体现人文关怀的主要“施事者”。他们征服自然, 猎杀动物, 但他们又以虔诚的心态尊敬原始森林, 以朋友的身份对待自己的爱犬, 以平等的对手姿态看待他们的猎杀对象——熊。

猎人的捕杀和灰熊的复仇是影片的主要冲突。影片开头, 猎人举起枪, 灰熊的后背被子弹射中, 鲜血喷涌出来, 一场屠杀就此开始了……灰熊折断了大片的树枝, 袭击了猎人的马匹;猎人找来爱犬继续捕杀, 熊与狗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 猎狗死伤严重, 小熊被猎人掳走, 猎人与灰熊的矛盾达到极点;猎人与小熊约克的友好相处使矛盾逐渐得到缓和;灰熊把猎人逼到悬崖边却没有杀他使矛盾有了颠覆性的转变;猎人最后瞄准了灰熊却又放下了枪, 使矛盾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猎人是自然的破坏者, 所以导演在影片剪辑和构图中, 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影片中, 一旦有猎人进入画面, 轻松愉快的音乐立马变得紧张起来, 脚步声、犬吠声打破了原先平和宁静的自然环境。片尾猎人释放了小熊, 骑着马离开这片自然之地。小熊远远地跑来, 像人一样直立着跟他们告别。构成一幅美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景图。自此, 影片“爱护动物, 保护自然”的主题, 便鲜明地凸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克劳斯·克莱梅尔.德国纪录电影的双重困惑[M].转自: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103) .

[2]黄灵平, 关于纪录片美学的若干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 2006 (07) .

[3]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2 (281) .

[4]陈国钦.试论电视纪录片的美学特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6) .转自:钟大年, 纪录片创作论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年.

[5]陈勇志, 王启东.纪录片故事化的过程性及其意义的隐形建构[J].保山师专学报, 2006 (04) .

[6]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57) .

[7]沈一冰, 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三要素[J].视听纵横, 2010 (05) .

上一篇:回归真实的自己作文下一篇:超市摆货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