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习爷爷的故事演讲稿

2024-04-07

讲习爷爷的故事演讲稿(通用10篇)

篇1:讲习爷爷的故事演讲稿

我讲习爷爷的故事演讲稿

李思霆 徐逸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早上好!开始今天国旗下讲话之前,问问看大家,最近上海除了双11,还有哪一件事情特别火?对,就是进博会。这次进博会,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会来到上海。今天三1班李思霆同学就将为大家说说习近平主席小时候的故事,掌声欢迎。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

我是三(1)班的李思霆,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个习近平爷爷的故事。

2013年11月,习主席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时,讲了一件自己小时候的事。

在他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只有五、六岁,他的妈妈给他讲了“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小时候的习主席说:“把字刺在背上,多疼啊!”习主席的妈妈说:“疼!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永远也不会忘记了。”从那时起,故事里“精忠报国”这四个字,就一直牢牢地印在习主席的脑海里;直到现在,它也是习主席一生追求的目标。

习近平爷爷说:“今天的少年儿童,生长在祖国日益繁荣富强的改革年代,成长在中华民族接近实现复兴的伟大时刻。要从小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扎实打好知识的根基、牢固树立品德的支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还有习爷爷的话,你们有没有和我一样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呢?我希望,我们全体少先队员要听从习爷爷的教导,在以习近平主席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情关爱下,像习爷爷学习,从小立志向、有梦想,争当新时代好少年。同学们、队员们,我们不仅仅要时刻准备,我们更要成为国之栋梁。为了早日迎来中华复兴的伟大时刻,让我们一起,跑起来吧!

谢谢思霆同学,就让我们响应习爷爷的号召,从小立志向、有梦想,争当新时代好少年。谢谢。

篇2:讲习爷爷的故事演讲稿

——我讲习爷爷的故事

“六一国际儿童节”又到了!如何让少年儿童更好地成长,一直是习总书记关心的。作为我们小朋友眼中睿智的“大朋友”,和蔼的“习爷爷”,总书记曾多次参加少先队主题队活动,同少先队员共度“六一”国际儿童节。“习爷爷”的谆谆教诲表达了对少年儿童的殷切期望,也给我们的成长指引了方向。

习近平爷爷爱读书,他涉猎的书籍包罗古今中外方方面面。习近平爷爷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习爷爷曾说过,他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他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他。年轻的习爷爷,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篇3:讲习爷爷的故事演讲稿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江南大地。爷爷用十几年敲糖攒下的两千多块积累,承包了村里的窑厂。这家已经倒闭多年的手工作坊,窑体坍塌、厂房破败,到处漏着雨。爷爷接手后,带领手下十几号制陶师傅,将窑厂整修一新。对制陶工艺一窍不通的爷爷,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同大家一起克服困难,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经过一番努力,窑厂终于烧制出各种价廉物美的陶制品,然而销售却不太理想。于是爷爷一个人带着干粮,上萧山、跑绍兴,把酱菜厂、黄酒厂跑了个遍,产品终于开始供不应求。

爷爷今年已经70岁了,腿脚也不好,却总是闲不住。和奶奶一起帮着爸爸妈妈干这干那,不让他动手,他还吹胡子瞪眼不愿意呢!

爷爷的创业史正是老一辈义乌人的吃苦耐劳的真实写照,他承载着义乌人的梦想。我也将传承这一精神,刻苦学习,不断汲取知识,为我们国家的富强、义乌的持续繁荣而不懈努力。

篇4:故事爷爷的故事

“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对于上个世纪50到80年代出生的人们来说,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带来的不仅是童年的回忆,更多的还有对孙敬修爷爷的怀念。

故事爷爷是怎样走上这个岗位的?他有过怎样的成长经历?走过了怎样的人生道路?这一切都鲜为人知。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故事爷爷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北京,一起重温他的那些动人的故事……

东城区西镇江胡同:

幼年的孙敬修出身贫寒

9月的北京,暑气已渐渐消退,北京站西街上,车水马龙。沿着这条街,手拿地图,慢慢地行走、寻找,很快,就到了路西的西镇江胡同。

这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巷,两侧都是平房民居,可能是因为毗邻北京火车站的缘故,其中一部分改作了旅舍。几位拎包的年轻人,步履匆匆,很快就消失在胡同口。一只小鸟飞过,在地上蹦了几下,一跃而起,转眼就融化在蓝天之中。一种无言的宁静拥抱着这里,使我仿佛忘记了刚才还身处闹市。

一百一十一年前,一个男婴嘹亮的啼哭,划破了小巷的宁静。孩子的母亲却愁眉不展,看不出新生命带给她的喜悦:“咱们穷人就是命苦呀!前面几个孩子都‘走’了,不知道这个怎么样?”“你看这孩子,活泼泼的,将来肯定错不了!”丈夫用手掌拍着妻子的肩头,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于是,父亲给孩子取名叫孙得宠,希望他能在大人的宠爱下健康成长。

孙得宠,就是日后被全国的孩子们尊称为“故事爷爷”的孙敬修。全家人只靠父亲当人力车夫来养活,镇江胡同的生活,是异常艰辛的。母亲粗通文墨,读过些书,常给儿子讲民间故事。几十年后,孙老在回忆录中写道:“《狼来了》让我知道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孟姜女哭长城》让我恨透了那些专横跋扈的坏蛋;《牛郎织女》让我懂得了勤劳善良的可贵……”就这样,在年幼的孙敬修心中,播下了一颗“故事”的种子,渐渐生了根,发了芽……

后来因为父亲的去世,母亲带着9岁的孙敬修住进了伯父家,可是年幼的孙敬修在伯父家被当成了“使唤小子”,受尽了伯母的责骂和折磨。1909年孙敬修到以美会办的蒙学馆上小学,把名字改为德崇,从“敬业”、“修身”两个词中选了两个字,起了个别号“敬修”。

丰台区卢沟桥岱王庙:

师范的求学让生活发生转机

卢沟桥头,游人如织。沿着古桥,一直向西,下了桥,往前走几步,路北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破旧的建筑,它就是岱王庙。1910年,岱王庙内开办了一座新式学堂——京兆师范学校。

1916年的一个夏日,岱王庙外人头攒动,上千的年轻考生,围在学校门口看榜。突然,一位中年妇女兴高采烈地拉着自己的孩子:“德崇,考上了!”顺着母亲的手指看去,少年在榜中央找到了“孙德崇”三个字,下面点着大大的红点,表示考上了。少年就是孙敬修。15岁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京兆师范学校。告别了在伯父家六年噩梦般的生活,他在岱王庙开始了新的征程。

对于家境贫寒的孙敬修来说,京兆师范是最佳的选择。这是一所官办学校,不收学费,还管吃管住。在卢沟桥头的岱王庙,孙敬修读了五年书,悄然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从一位出身贫苦的寒门子弟,逐渐成为一名知识丰富、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者。

石景山区衙门口:

求职经历并不顺利

离开卢沟桥,我转了一趟车,最后乘坐327路来到了衙门口村。这里属于石景山区,扼守着前往山西的京原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在清代,村中设有宛平县第一衙署,掌管方圆十里乡村的民政、纳税、诉讼,村子因此得名“衙门口”。1921年,孙敬修从京兆师范学校毕业后,第一个教书的地方,就在衙门口小学。

当时的衙门口小学,教师只有两位,孙敬修和一位四十多岁的李老师。然而,衙门口的教师生活,很快就急转直下。看到孙敬修那么受学生欢迎,李老师有些不高兴了,好几次找到这位同事,批评他“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太孩子气,根本不像个当老师的样子”。这还不够,李老师还时常跑到校长那儿告状,说孙敬修“年轻无知,学问太浅,不能胜任教学”。他的阴谋很快就得逞了,孙敬修在衙门口小学只教了一季便被辞退。

刚走入社会,就尝到了失业的苦果,对年轻的孙敬修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后来,他听人说,李老师之所以那样做,是为了让马上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儿子可以顶个缺。许多年过去了,年近九旬的孙敬修爷爷在回忆录中写道:“直到那时,我才明白,想当老师,光凭一股子热情不行,光搞好师生关系也不行,还得好好学学为人处世的本领才行啊!”

无论如何,在衙门口,孙敬修磕磕绊绊,走上了教师之路。当年的衙门口小学,现在又在何方呢?我打听了半天,顺着一条街往西走,到了村民指引的位置,却怔住了——眼前只有宽阔的五环路,一辆辆车子飞驰而过。又问了附近的村民,才知道,在兴建五环路的时候,原来的小学校已经被拆除了。在夕阳之中,我望着眼前的公路,默然无语。衙门口小学,留给孙敬修的,是一段苦涩的记忆,现在,就让它随着北京的发展,飘散在历史的尘埃中吧!

西城区六部口:第一次与“讲故事”触电

秋日的傍晚,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向西步行一公里左右,就是六部口。从老地图上看,路北某单位对应的位置,就是当年的北平广播电台。人们熟悉的“故事爷爷”,在广播中讲故事的生涯,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1921年,离开衙门口小学之后,孙敬修曾在灯市口大街的华语学校、钓饵胡同小学工作,不久,钓饵胡同小学并入了丁香胡同的汇文一小。1932年,当时的教育局听说汇文一小的学生会唱“抵制日货、消灭日寇”的歌,让学校组织一期节目,到电台去广播。可是,到电台演出的时候,学生们因为情绪激动,歌唱得快,比预计的时间提前了几分钟就演完了。因为是现场直播,必须把这一时间段用完,该怎么办呢?孙敬修灵机一动,走到话筒前:“我们北平市第一汇文小学同学们的节目演完了,现在,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题目是《狼来了》……”他讲完了,节目时间刚好也到了。电台的领导很高兴,力邀孙敬修来电台讲故事。从此,孙敬修除了在汇文一小教书,每周都到电台讲一次故事。

1937年,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孙敬修在电台播讲的内容,抗日题材的故事和歌曲一律被禁止。尽管如此,他仍想方设法通过电台,向家长和孩子们传达爱国的热情。有一次,他讲了一个《大象过河》的故事,大意是:英国殖民军队侵略印度,逼着大象为他们运送军火物资。可是大象不听英国兵指挥,走到河边,站着不动。英国兵用枪托打大象的屁股,大象火了,用长鼻子卷起英国兵,扔到了河里!通过这个故事,他巧妙地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5月1日,孙敬修走进了新成立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儿童节目“小喇叭”中继续讲故事,成为了全国小朋友们熟悉的“故事爷爷”。“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每当开场白一播,小朋友们都收起淘气,捧起心爱的收音机,如痴如醉地听孙敬修爷爷用他那亲切、和蔼、感人的声音,讲述一个个或是捧腹大笑,或是受益匪浅的故事。除了中国传统的故事,如嫉恶如仇“七十二变”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等故事之外,外国童话故事像《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等也深深地吸引着中国的小朋友们。

这一句清脆爽朗的童声开场白,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成为延绵半个世纪的童年记忆。晚年的孙敬修常说:“我是个小蜡头儿,它烧了八十多年了,已经没有多大亮了,但是我要用这点儿光去照亮儿童们的心。”

篇5:评讲习题也应考虑先后

在尝试练习或巩固练习时, 教师常常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做同一道题。这是数学课堂上常用的有效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和反馈教学效果的一种形式, 所以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这些错误正是教学的难点或重点, 也是学生急需教师帮助解决的问题。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常看到教师先评讲学生做对的方法, 然后指着做错的方法对学生说:“我们一起来判断做得对不对?”学生齐答:“错。”随着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 教学很快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犯错”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说出自己做题时的思路。此举对教师来说很能节约时间, 但对学生来说却不利于他们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来判断解题方法的正确与否当然无可厚非, 但判断的顺序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倘若教师先评讲错误的做法, 甚至让“犯错”的学生先自己讲一讲这样做的道理, 说一说做题时的一些想法, 让学生在初步完成的基础上再经历一个自我诊断、自我反思的过程, 就可以给学生一个自我纠正的机会, 让学生体面地坐下。并且, 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分析、诊断学生的错因, 只有当学生说出自己错的想法时, 教师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现在在哪里、距目的地还有多远、还有哪些知识需要铺垫、还有哪些知识需要衔接,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搭建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当学生完全明白自己的错因后再让他们去判断做对的方法, 既能增添学生的自信心, 又可使知识得到有效巩固。

篇6:爷爷的故事

人穷志坚

我们家是在清朝同治年间,我曾祖父领着他的几个儿子从灵台县逃荒搬迁到庆阳来的。租种别人家的土地,或给人家拉长工、打短工,几经转辗搬迁,后来才定居在董志原边。我爷爷生活在清朝光绪至民国年间,亲弟兄六人,他排行老六。因为老大、老二人们只知其名,不知所终,在董志原生活的只有老三、老四、老五和我爷弟兄四人,于是我爷排行就又成老四了。

听父亲说,我爷爷是个小个子,瘦老头,很勤快,脾气大,很倔强,日子过得窘迫得很。可怜我父亲三岁时我奶奶就去世了,父亲姊妹几个人都年纪小,不会做饭。家有一口破锅,无钱钉补。每顿做饭,先要糊锅。时常锅漏火灭,难得饭吃。有一次饭做到中间,锅漏了。姊妹几个正在发愁,没办法时,我爷爷回来了。吓得他们几个人没处躲藏,怕爷爷生气,打他们。果真爷爷一看就生气了,提起锅盖就打,他们都拔腿跑了。气得爷爷拿着锅盖就往锅里不停地砸,把一锅稀饭打得溅了一窑顶,饭也漏完了,一家人更没吃的了。

人穷了,生气的事就多。没地方出气,就容易给家里人和孩子们发脾气。由于无钱买布,我二伯父都长到十六岁了,爷爷才给他缝了一条裤子。有一天不知为什么事,二伯父惹爷爷生气了。爷爷把二伯父打了一顿,作为惩罚,还叫二伯父把裤子脱下来,不给穿了。听父亲讲到这里,我就伤心得哭了。我没有埋怨爷爷,我只是感到人穷了真可怜,我二伯父就更可怜了。

但是,我爷爷是个硬汉子,很刚强。艰难困苦的生活压不弯他的腰,他没有向困难低过头。长年累到头,打下的粮食交过租子,所剩无几,根本不够吃。农闲了,爷爷就背上个背夹子走村串乡,收个羊皮牛皮,变卖几个钱,养家糊口。热天了,就把收来的牛羊皮泡在大缸里熟皮子。这个活工序繁多,洗皮、熟皮、晒皮、铲皮、梳毛、刮毛等等,气味难闻,又脏又累。从前把做皮货的人叫做臭皮匠,我爷爷就是做这种粗活脏活的“臭皮匠”。虽然干的活很苦很累,但他的为人却很好。爷爷将熟好的牛皮一条一条地割成粗细不等的绳子,拿到街上去卖。粗的、宽的叫皮条,可以用来给牲口绾笼头、鞍韂和套行绳。细的叫筋绳子,可以用来绑东西、缠杈头子等,结实耐磨,用的时间长。秦汉以前的竹简、木简也是用牛皮筋穿的。从这个角度看,我爷爷又是个亦农亦工的匠作人,称得上是中国早期的手工业工人。他聪明灵活,不是光靠种地做庄稼,还有手艺,做皮货,搞流通。但这毕竟是个粗活小手艺,赚不了几个钱,生活依然很艰辛。

智慧干练

我爷爷有三儿一女。旧社会,是买卖婚姻。对一个穷苦农民来说,为儿子问媳妇、娶媳妇,需要钱财,是件大事、难事。而爷爷要为三个儿子娶媳妇,就更难更愁。我大伯父是个瘸子,现在叫残疾人,要问个媳妇就更难上加难、愁上加愁了。爷爷托了好几个人说媒,都找不上个对象。后来好不容易说了一个,女方的家长要来“看家”相女婿了,爷爷又喜又愁。愁的是一怕人家嫌咱穷,二怕人家嫌儿子腿瘸、看不上,如何是好?邻村贺家庄有个王老汉,是个大好人,会说话、能办事、乐于助人,和我爷爷熟悉。于是爷爷就去找王老汉商量。到相亲的这一天,我爷把王老汉请来,帮助招待我大妈的娘家人。王老汉热情招呼客人和我爷爷见了面,请客人进窑里的炕上坐下,让烟端茶,不断地夸赞我爷爷奶奶的为人如何好、我大伯父如何聪明能干等。他还事先把他家的牛拉来拴在我家的大门外面,以示爷爷的家道殷实,并巧妙安排大伯父身着长袍由几个人陪同给老丈人磕头跪拜,以遮掩腿上的缺陷。这样做虽实出无奈,却成就了关乎我大伯父一生的婚姻大事。爷爷对王老汉自是千恩万谢,感激不尽。

说起来,我大伯父和我们全家运气好,爷爷为我大伯父娶了个好媳妇。听我父母说,我大妈人很好,个子高高大大的,人也长得好看,心肠好,又聪明又能干,说话办事干脆麻利。自从我大妈一娶进门,我们家就变了样,一改自我奶奶去世以来一家子老光棍、小光棍的情形。一家人总算是有里有外的了,饭也有人做了,衣服也有人缝补了,我爷爷脸上也有些笑容了。我大妈进我家门的时候我父亲还小。那年冬天,我大妈看到我父亲没有棉袄穿,就把她结婚穿的棉袄拆掉,改裁后给我父亲穿。我父亲感动极了,好像才感受到了母亲般的温暖。一家子人都愿意听我大妈的话。我大伯父待我大妈也很好。大伯父会做银货,就为我大妈多做了几件银货,如头上插的银簪子、手上戴的银镯子等。我大妈也高兴,我们家的日子就逐渐好了些。

我听母亲说,她十三岁的那一年,有一天她正在娘家大门外面玩耍,我外奶(即我外祖母)叫她回去,说是我爷来了,要见她。把她吓坏了。母亲说,那时她还小,很傻。乡里女娃,没见过外面的人。因为家里穷,衣服穿得破破烂烂的,怎么敢见人?又听说是公公要见她,就更加害怕了,又羞又怕,硬是不回去。怎奈外祖母硬拉着她去见了。我爷爷看了看她,手摸着她的头说:“娃呀,乖乖长。”然后就对我外祖父、外祖母说,“亲家,我的病不行了,我恐怕见不上娃娃过门了。我本想拼坎着(即挣扎着)把娃娃拉扯过门,现在看不行了。今天我来看看娃,给亲家说说,等到娃十五岁了,你们就叫他们(指我父母)成亲吧。我的家里没人,全靠亲家了!”我外祖父说:“亲家,你放心!娃娃的事照你说的办。你的病不要紧,抓上两付药吃吃,会好的。”这时,我母亲才抬起头看了看我爷爷。只见我爷爷面色苍黄,人消瘦得很,身子很虚弱。据说我爷爷从我母亲的娘家回来以后就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按我母亲的年龄来推算,我爷爷去世的时间应该是1926年。我爷爷终年是多少岁?不知道,因为不知道他出生的年月。

从我爷爷为我大伯父和我父亲定亲、娶媳妇这两件事情上来看,爷爷是个有本事、有能力的人。他认人准、能决断、有担当,尽到了父亲的责任,是一位令人佩服和尊敬的老人,也是我们后辈感恩不尽的人。

nlc202309090321

教子有方

我爷爷虽然是一位普通的贫苦农民,但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志气,他把家庭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三个儿子的身上。他忠厚朴实、聪明智慧,懂得按照几个孩子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把我父亲弟兄三个教养成人,使他们能各有所长、各尽其能、安身立命。并为他们娶了三个好媳妇,使全家能够摆脱困境、渡过难关,日子逐渐好转。

我爷爷看我大伯父的腿有病,下地干农活有困难,就叫他学了银匠手艺,做银货,如妇女戴的银花、银手镯、耳坠、戒指之类。大伯父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手艺学得不错,银货做得好,又老诚实在,收费不高,不哄人骗人,人们都愿意找他做银货。我二伯父身体结实,勤劳吃苦,就跟上我爷爷学种庄稼、犁锄挖割、扛背担挑、春种秋收、碾麦扬场,各样农活都干得很好。特别是提耧下籽、铡草擩麦秸等高难度的农活,是一把好手,人人夸赞。

我爷爷一辈子受穷受苦,没文化,不识字,连个钱都认不清,常受人骗。他就想送我父亲去念几天书、识几个字,把眼睛睁开,能认识钱、不受骗。我父亲上的是私塾,衣衫褴褛,冬犹赤脚,借人鞋入塾拜师,出来就脱还了人家。念的书也是借别人的,怕弄脏弄破,就放在一个没笼鋬的烂笼笼里端着。有一年冬天,他拾了人家扔弃的一双没后跟的破鞋靸在脚上。有一天爷爷生气了,要打他,他就赶紧跑,脚一抬,身子未前进哩,鞋子先飞到雪堆里去了。两只脚年年都冻得烂烂的。由于家中贫寒,他深知我爷爷送他上学不易,就发愤图强、勤奋学习,成绩优良,毛笔字写得好,作文也不错。我小时候,有一次整理家中的破烂时发现了父亲当年写的一篇作文,题目是《说八哥》。我看了,感到写得好,如开头的几句说:“八哥者,鸟中之灵类也,能为人言。”这个破题就做得不错,合乎古文的章法。我父亲在私塾里主要是读了几本孔孟圣贤的书,接受了一些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礼仪的教育,这对他一生的为人、做事和治家教子都很重要。他一辈子就是按照这些书中的理念做的,也是按照这些来教育我们兄弟姊妹的。他为人正直、孝悌贤良,被族人和邻里同声称颂为忠孝信义、宽厚仁慈、勤劳俭朴、乐善好施的长者。

我的父辈弟兄三人亲密和谐,兄友弟恭;三位妈妈妯娌之间亲如姊妹,骨肉情深。1932年,我家横遭大难,军阀队伍把我二伯父抓去当兵,还抢走我家的驴。不久传言二伯父被军阀杀害。全家闻讯,悲愤至极。我大伯父、大伯母、二伯母日夜思念亲人,忧思成疾,贫病交加,不久竟相继忧愤而亡,令人悲痛不已。他们留下我的四个哥哥姐姐,年皆幼小。我父母毅然挑起了抚养这四个孤儿的重担,把他们视为自己的亲生骨肉,含辛茹苦几十年,抚孤继世,并为之嫁娶,生儿育女,终于完成了兄嫂的遗愿。我父母的大仁大义、大贤大德,远近有口皆碑,广受称颂。树有根,水有源,这样的好家风都是我爷爷奶奶教育培养的结果。我们永远怀念爷爷,爷爷的恩德我们后辈儿孙将永志不忘!

篇7:讲习爷爷的故事演讲稿

白细胞计数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 是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1 课前准备

1.1 课时

课时为4学时, 共180分钟。

1.2 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白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计数板构造。

1.2.2 理解目标显微镜计数法原理;技术误差、固有误差;血液 (白细胞) 常规检验在临床上的应用。

1.2.3 应用目标镜下细胞计数、显微镜计数法质量控制。

1.3 重点难点

1.3.1 重点计数板构造;技术误差、固有误差;镜下细胞计数。

1.3.2 难点显微镜计数法质量控制。

2 讲授新课

2.1 方法手段

(1) 以就医的过程引出血液常规检验。

(2) 以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引出白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并提出相应问题 (如这张报告单白细胞计数的结果是多少?正常与否?) 。

(3) 白细胞计数方法 (手工法) 学习。

(4) 针对学习内容进行白细胞计数实验操作;教师演示并进行镜下计数。

(5)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讨论实验技术误差和固有误差, 并进行质量控制分析。

(6) 重点介绍白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7) 分析开课时引用的血常规报告单, 同时出示正常的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并将两者进行比较。

(8) 以临床血液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常规检查为例进行教学单元小结。

2.2 教学互动

(1) 绘图:计数室构造。

(2) 学员进行手工法白细胞计数实验。

(3) 计算白细胞数。

(4) 出示医院血常规检验报告单, 让学员对检验结果进行讨论。

2.3 单元测试

2.3.1 名词解释解释WBC、RCS的含义。

2.3.2 问答题 (1) 如何做好白细胞计数质量控制?

(2) 白细胞计数原理。

(3) 请查阅文献:白细胞计数有哪些稀释液?各有何优缺点?

2.4 知识扩展

(1) 选用由寇丽筠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临床检验基础》教材。

(2) 选用不同检查结果的血常规检验报告单 (10份) 。

3 教学小结

3.1 课堂的导入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即所谓的“3分钟规律”

开课前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否从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 将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要注意科学性、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常用的课堂导入方式很多, 比如提问式、谈话式、直观式等。在白细胞计数备课时, 要考虑到检验学生还没接触过临床, 对医院就医环境比较陌生的特点, 在进行课堂导入设计时我们可以采用提问式。比如问题1:“同学们, 你们知道医生在什么情况下给病人做血常规检查吗?”问题2:“你们知道血液常规检查是怎样做的吗?”这样的课堂导入, 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使学生对具体的课堂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也可以采用直观式课堂导入, 通过展示医院门诊就医情况及各科室的血常规检验报告单 (白细胞增多和减少) 的图片, 让学生能够直观、具体、形象地感受到所学内容, 同样也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2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认识知识内部逻辑性的能力, 使他们学会使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加强逻辑思维, 掌握逻辑推理, 从而建立知识结构体系。例如, 在讲解“白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时, 用临床血常规报告单进行举例, 其优点在于报告单上不仅显示了检查结果, 还提供了患者就医的基本资料和患者的临床诊断。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把检查结果和临床诊断结合起来,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还有效训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优化内容是课堂设计的核心, 突出了重点

所谓重点, 是指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核心知识, 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在学科知识链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 包括关键性的概念、原理、技能、方法及关键性的词语。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过多的知识, 学生也只能囫囵吞枣, 从而使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杂乱无章地堆砌, 不能进行有效地消化、掌握。所以, 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突出重点。突出重点可把握以下几点: (1) 要确立重点, 即按教学大纲, 教师需要把当次课的重点找准, 确定下来; (2) 教学设计, 即要有一条主线, 贯穿于教学始终, 在时间分配、讲授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均应围绕重点内容展开; (3) 理顺关系, 有两个关系需理顺:一是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教师对重点内容应反复强调, 尽可能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加以强化, 而一般内容可以略讲、少讲, 甚至可以不讲, 要求学生自学;另一个关系是重点和难点的关系, 所谓难点是指比较抽象的或学生难以理解或容易误解的内容, 对难点教师应想办法化难为易, 强化突破, 不宜过于渲染, 以防淡化了重点内容。

3.4 结合学科科研方向介绍进展, 开阔视野

随着医学科技及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开拓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2]。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带着拓宽学生专业视野, 使其初步建立科研思维的目的, 在进行教学准备时注意收集相关知识的新进展,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介绍。一方面希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另一方面也希望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笔者认为, 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要对课程做到充分研究和合理设计, 在教学中既要遵循科学规律, 又要讲究教学方法, 同时还要注重语言艺术和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只有将这些方面重视并具体实施, 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寇丽筠.临床基础检验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篇8:听奶奶讲爷爷的故事

奶奶称这位老同学的夫人为冬梅小妹,冬梅小妹这个建议触动了奶奶的心,她决定拿起笔来写爷爷的故事。在家里,奶奶征求了正在读高中二年级的孙子的意见,孙子说:“写爷爷的故事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奶奶又问在读高中一年级的孙女,孙女说:“我很想读爷爷的故事!”得到大家的鼓励,奶奶便下定决心给我们讲爷爷的故事。

爷爷在世的时候,我们家里充满了欢笑和幸福。可是,从爷爷去天国的那天开始,悲伤就像是一片乌云笼罩着这个家,家里的每个人似乎都变成了这乌云里滴下的雨水,这雨水不仅仅落在每个人的身上,也落在每个人的心里。奶奶常常一个人默默地坐在爷爷住过的套间里,以泪洗面。在那些日子里,奶奶回想了很多的往事,特别是爷爷的风雨人生。爷爷勤奋好学、豁达包容、乐观幽默,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更热爱家人。爷爷留下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一年的写作,《爷爷的故事》终于写出来了,这是奶奶给爷爷的特别礼物。

我初次读到《爷爷的故事》这本书,不禁想起了以前从影视里看到的英雄人物,觉得英雄是神一样的人物。读到爷爷的故事后,我突然发现英雄也可以是平凡的人的。我们的爷爷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司马迁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计,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我想,爷爷的一生便是倜傥的一生。

在爷爷倜傥的一生中,他有过太多的坎坷。“人生几多未了事,都付梦魂病榻中”,这是爷爷写的两句诗歌,我看到的不是失望,而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从国家困难时期开始,爷爷便开始遭受病痛的折磨,从此爷爷的一生一直被病魔缠绕。但是爷爷从未倒下去,肝脏肿大,却很开心地去从事领导安排的工作;心脏病需要反复手术,还可以在病床上安心地读书、写字,甚至和医生调侃;脑溢血后肌张力等指标均被鉴定为0级,只能是个有意识的植物人,在病床上、轮椅上度日,依然可以坚强地从病床上站起来,这就是我们的爷爷,一个坚强、乐观的爷爷。

爷爷在病中多由奶奶照料,奶奶的勤劳和细心,让当时爷爷的很多病友都羡慕。而在听完奶奶讲述她和爷爷的小家故事之后,我为那个年代所独有的爱的表达方式所感动。爷爷一直在用自己的包容和幽默调和这个家,而奶奶则用自己的勤劳和细心照顾这个家。

爷爷去世以后,奶奶不想让爷爷像流星那样,只有璀璨的瞬间,而是想让爷爷的那种乐观、坚强、善良的精神永远活在全家人的心中,代代相传,直到永久。因此“爷爷的故事”首先是属于家庭的,属于每一个家庭成员心中的英雄的;它也是属于社会的,属于所有在艰难困苦中奋斗着的人的;它也是属于历史的,属于那些把青春献给祖国的革命事业,现在却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老人的。

就在前些日子,我去奶奶家时发现,爷爷的相片依然挂在雪白的墙壁上。照片里爷爷笑得很灿烂,可是听奶奶说那个时候,爷爷早已经被病痛折磨了许多年。在面对人生的不幸的时候,爷爷选择了微笑,这是所有的选择中最简单也是最困难的,说简单是因为爷爷天性乐观、坚强;说困难是因为爷爷久居病榻,身心都遭受着长期的折磨。

爷爷的精神应该留在我们中间,并且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感谢奶奶给我们深情地讲爷爷的故事。《爷爷的故事》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生者的安慰。在这些故事里,有爷爷对家人的挚爱,也有爷爷奋斗的轨迹,有爷爷的执着,有爷爷的坚强,有爷爷的乐观,也有奶奶的泪水和我们对爷爷的思念。

爷爷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奶奶也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们都是平凡而伟大的英雄。爷爷和奶奶的精神将在我们的心中永存不朽,代代相传。爷爷大名杨希晓,奶奶大名李家新。

篇9:讲习爷爷的故事演讲稿

在八十年代初期, 曾有舞林探秘者询问8届黑池职业标准舞冠军的理查·格里夫:何谓英国的标准舞成功秘密?以为洗耳恭听舞林泰斗就能“窃”到舞林秘籍, 谁知道, “格大师”笑着缓缓道出:摆荡、摆荡、再摆荡……这就是英国标准舞的成功秘诀!

说是容易, 做到困难。

龙年之岁末, 深圳时代联成舞蹈中心迎来了英国新一代实力派教练乔纳森·克洛斯利 (Jonathan Crossley) 的技术讲习会, 除了以憨豆式的英国幽默与众共鸣之外, 更以正宗的英国技术, 展示了标准舞特有的魅力与优雅。

乔纳森当年与克里斯托弗 (Christopher Hawkins, 2003、2004年黑池职业标准舞冠军) 、提莫菲 (Timothy Howson, 2005年黑池职业标准舞冠军) 、唐尼 (Tony Dokman, 2004、2005年英国国家职业标准舞冠军) 当时被称为英国舞坛的“四大天王”, 从2002年以黑池业余标准舞冠军身份转入职业行列至2009年退役, 7年的职业大赛生涯, 一直都是世界舞坛顶级大赛决赛圈的坚实人物, 无论这些年来意大利高手暴风骤雨的冲击, 还是俄罗斯高手淋漓尽致地横扫, 英国乔纳森可谓是用纯粹无暇的技术, 捍卫了英国标准舞的尊严。

姿势与握持

正如新派的标准舞技术所推崇“自由起舞” (Freedom to Dance) 的当代精神理念, 乔纳森所要求的标准舞“握持”动作都是令现场的学员目瞪口呆:男伴的左手只需要轻柔地用手心空心的方式握着女伴的右手, 特别强调“轻”, 要让男伴觉得握着不仅仅是女伴的右手, 更多的感觉是握着昂贵的乔其纱, 随时摆动与挥舞!

诧异十分的学员懵了, 标准舞的握持不是男伴大拇指与女伴大拇指并排、男伴的左手心紧贴着女伴右手心的紧凑握法吗?这么“松”和“轻”的握持如何保持架型?

实际, 现在大伙儿用得最多的大拇指并排的握法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式握持法, 然后, 猎奇的心态令人们从现在的冠军身上看到类似的握法而以为是时代的尖端武器。要知道, 手心空的“轻柔”握持法, 是在七十年代英国标准舞大师理查·格里夫为了弥补男伴胳膊不够长而发明的标准舞新技术。

按照乔纳森的原意, 为了更顺畅和自由的摆荡, 握持的部位要“轻”是主题。而且, 男伴的右手臂的搂抱空间也需要像“豪宅”般的宽敞, 乔纳森大师要求学员们重心站立在右脚, 并从胯部开始拉伸男伴身体的单边右侧, 形成“Long Right Side” (长右侧) 的状态, 胯部在不往后翘、也不过度往前翻的情况下正面的一半对着女伴, 加上右手臂宽大的空间给予女伴一个充足的站位与姿态的展开, 女伴也在男伴的右手臂宽大的搂抱位置中, 从上胸开始向左后方伸展头部与胸椎到颈椎, 形成一个大V形状。

当男伴用展开胯部的前方1/2部位来迎接女伴同样的胯部前方1/2接触时, 同时, 男女伴架型的“轻柔”接触, 将会带来犹如上了润滑油般的柔顺的运动, 这真叫人感慨万千。

曾有中国舞林民间传说——英国的技术旧了, 意大利技术才是新派云云。然而, 没有英国标准舞技术所倡导的这种舞蹈原则, 舞蹈者从哪方面发挥身体的动力, 以致能舞蹈到快如电、慢似水、行如风、转似飞?乔纳森要求的姿势与站位方式正是为了达到这种腾云驾雾的高手境界, 这何尝不是“顶尖技术”, 既然有用, 何必分新旧?

身体的转动

乔老师的讲课不可缺少他本人擅长的、也被世人赞誉为“英国之舞”的狐步舞。说到狐步舞, 似乎世界上没有谁能挑战英国的狐步舞蹈技术。六十年代被称为“彼得大帝”、依然为当代艺术巨匠的彼德·艾科顿 (Peter Eggleton) 就将英国狐步舞蹈创造得如蛇形曲行、圆滑顺溜, 到七十年代的概念大师理查·格里夫用8届传奇的魔力延续英国狐步舞蹈与众不同的魅惑, 更有当代约翰·伍德如幻影豪车劳斯莱斯般的演绎、狐步皇帝安德鲁·辛肯森腾云驾雾般地发挥, 英国人的狐步舞可谓是舍我其谁!

乔老师以憨豆式的眼珠一转、嘴巴一拉长, 饶有意味地说狐步的舞步有一技术秘密, 还提问学员们这秘密是什么, 学员们的回答得有各式各样, 有的说是摆荡, 有的说转动, 有的说是跟转……幸好来自香港、深圳、广东各地的学员都是身经百战的“会”跳舞的爱好者, 没有古灵精怪的离谱答案, 他们的回答也隐约地接近乔老师的答案。

“CBMP”, 当乔老师说出这四个英文字母来, 学员们都笑了, 有的貌似恍然大悟、有的貌似百思不解, 更有的貌似不屑一顾……

“CBMP经常被误解为CBM”, 乔老师的接着解析CBMP技术时, 有些学员开始真有顿悟, “正如CBMP所描述的是舞蹈者的双脚的位置那样, 在狐步舞中, 有很多舞步需要外侧女伴, 或者女伴在自己外侧, 此时两脚成前后一条线的位置, 通俗被称为‘夹着大腿’的CBMP技术对这样状况的舞步尤其重要和必要。”

然而, 由于通过转动和升降来产生圆滑流畅的摆动式运动, 男伴在闭式位开始的右脚前进 (如:羽步Feather Step) 时使用的身体CBM转动, 这只是为了身体的左侧向前、来准备外侧女伴前进第三步 (右脚前进, 外侧女伴, 第二个“快”拍) , 就是说身体的转动就是为了这一步的CBMP (右脚前进, 外侧女伴, 第二个“快”拍) 。

由于, 不经意的误解, 把身体的转动CBM当成是外侧舞伴的技术, 造成在外侧女伴 (诸如羽步) 的舞步时诸如身体过度转动, 进而减弱了移动的流畅和摆荡的幅度, 更由于没有CBMP的技术造成男女双方身体中心的连接掉链了, 失去了一体性。

乔纳森的讲习课没有故弄玄虚的“奥秘”, 只用大师的视野为学员们描绘美妙标准舞的成功之路, 他用简单易懂的方式, 明了直接的方法解决了舞蹈公众的基础疑虑。

任何个性化的演绎手法、或者艺术表演手法都将为体育舞蹈带来艺术的冲击力和给予观众不同的享受, 然而, 对基本原则的遵循令体育舞蹈在技术的层面有一个标杆尺度, 也正是如此, 无论是长得高矮胖瘦, 亦或是丑陋、俊美, 所有的参赛者在体育舞蹈竞赛场上都将在同一起跑线上。

升降的魅力

以华尔兹为例, 乔纳森大师说明了标准舞的摆荡的重要性, 然而, 影响摆荡或者说形成摆荡, 除了转动的动作以外, 升降是一个产生漂亮摆荡的非常重要元素。

很多学员知道华尔兹的升降, 更熟悉使用膝盖的弯曲作为升降的主要动作, 却忽略了升降所使用的重要部位——脚踝 (Ankle) , 乔纳森幽默地说了一句:“No Feet, No Swing!”他的真正含义是, 使用脚的升高来使摆荡更圆润、更饱满, 特别是使用脚踝升高至脚尖的部位所展示的舞蹈者从脚到头挺拔的身形, 这更是观众百看不厌的美态!

乔老师特别强调, 华尔兹在第二步与第三步之间不是单纯地过渡身体的重心, 而是通过脚踝对地板的压力形成摆荡的动力和平移的动力, 配合刚才提到的“轻盈”握持的摆荡动作, 令舞蹈者从脚——穿过中腰——到头顶所维持的线条在身体在上升时舒展、轻盈。

篇10:蔡睿贤爷爷的童年故事

10岁开始帮妈妈批改卷子

蔡睿贤于1934年出生在广东台州市。爸爸是美籍华裔,为了建设中国,放弃了待遇丰厚的工作,回到了中国,为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因为当时新中国还没成立,爸爸的薪水并不高,家里的生活还是很艰苦的。小睿贤虽然才10岁,可是看到家里的窘境,就想出去打小工,帮助家里赚点钱。可是10岁的孩子能找到什么工作呢?

小睿贤妈妈在小学里担任老师(恰好教的是小睿贤所在的班级),白天要带很多学生,下课回家还要做饭洗衣服,照顾孩子。等晚上他们兄弟几个睡着了,妈妈还要给学生批改卷子呢!有时,小睿贤一觉醒来,看见妈妈还在灯下批改卷子。心疼妈妈的小睿贤就跟妈妈提出来:妈妈,我帮你批改卷子吧!

就这样,小睿贤拿起了妈妈的红笔,改起了同班同学的卷子。从此,他就成了妈妈的小帮手,每当忙完自己的作业,他就开始帮助妈妈干活,实在是一个出色的小帮手呢!

不能光学课本知识

蔡爷爷小的时候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因为他小时候特别要强,凡事不想落在别人后面。蔡爷爷不仅学习好,足球也踢得很好,说起这些,蔡爷爷说:“我们不能光学书本上那些知识,有时间应该多看点课外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会促进思维发展,也会促进自己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另外,平时还要多动手,这样会加深理解学过的书本知识。”

常常有同学为学习成绩而烦恼,在这里蔡爷爷有自己的学习小秘诀:“我平时很会利用时间,不随便浪费一点时间,有时候,在同一段时间里我会同时做两件事呢。”看来,只有成为利用时间的高手,才会成为学习的高手。

成功的秘诀

1956年蔡爷爷考取了清华大学:后来因为院系调整,到了交通大学学习,攻读机械动力学,从此走上了研究动力学的科学道路。通过向己的努力,蔡爷爷现已成为我国动力学研究领域的杰出专家。

在外人看来,蔡爷爷的科学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实际上,蔡爷爷也曾经受到过很多挫折。那么遇到挫折的时候他是怎样处理的?

“遇到挫折不要紧,因为这都是难免的。但是,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不要放弃目标。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打乒乓球的时候,有的球看起来都接不住了,但我是决不放弃这个球,最后这个球接住了。这种顽强和坚韧的品格,帮助我克服了许多困难。”

蔡爷爷现在不仅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科学家,还担任着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每天的工作都很忙。

蔡爷爷应该算是很成功的人了,那么他成功的秘诀有哪些呢?

上一篇:七年级学生关于感恩亲情讲话稿_感恩亲情讲话稿下一篇:漫水滩学区2012年下半年工作汇报11